•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煮酒论附子(连载)-----摘自拙作《温法述药》

哈哈,讲座有我!!!!
 
正愁这方面的知识,谢谢先生了。请问先生:后背寒凉,用附子配什么配伍才会有见效。

如果确属寒凉而致,可用附子配葛根、羌活。
 
现在流行的所谓“退病反应”,又叫“排病反应”,不过是郑钦安“阳药运行反应”的又一种说法而已,大体是指服药后正邪相争、药进病退的一种佳象,预后为良,与中毒有本质的不同。关于服药后的反应,古人早有“药不瞑眩,厥疾不瘥”之论(《孟子》),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乌头桂枝汤的服法中也有“其知者如醉状,得吐者为中病”的说法,在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术汤的方后亦注“右五味,、、、分温三服。一服觉身痹,半日许再服,三服都尽,其人如冒状,勿怪”。其它如“汗出愈”、“衄乃解”、小柴胡汤后的“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太阴病的“暴烦下利日十余行,必自止”;温病的战汗而解等等说法,均可以理解为退病反应,是治疗得当、药后正邪一胜则一负,邪负则溃败而出的动态过程,这个过程是一过性的。
 
由上可知,所谓退病反应并不是火神派的发明。但是,如此大剂量的、广泛的使用附子等辛温药物的,确实是以郑钦安为代表的火神派的独到之处。基于这样长期的、广泛的实践,使郑钦安在服阳药后的反应是正常还是异常、是药效还是药误、是病退还是病进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避免无良之人窃取其义,特将郑氏相关论述悉数摘录于此:
“但初服辛温,有胸中烦躁者,有昏死一二时者,有鼻出血者,有满口起泡者,有喉干喉痛目赤者,此是阳药运行、阴邪化去,从上窍而出也,以不思冷水为准,即吃一二口冷水皆无妨。服辛温四五剂,或七八剂,忽咳嗽痰多,日夜不辍,此是肺胃之阴邪,从上出也,切不可清润。服辛温十余剂后,忽然周身面目浮肿,或发现斑点、痛痒异常,或汗出,此是阳药运行、阴邪化去,从毛窍而出也,以饮食渐加为准。服辛温十余剂,或二十余剂,或腹痛泄泻,此是阳药运行、阴邪化去,从毛窍而出也,但人必困倦数日,饮食懒餐,三五日自已。其中尚有辛温回阳,而周身反见大痛大热者,阴陷于内,得阳运而外解也,半日即愈(《医法圆通卷三·服药须知》)”。“久病与禀赋不足之人,忽见身疼,而却不发热者,是里有寒也,法宜温里。但服温里之药,多有见大热身疼甚者,此是阴邪溃散、即愈之征,切不可妄用清凉以止之”(《辨认阴盛阳衰及阳脱病情》)。“但服回阳等方,初次小便虽痛甚、而尿来觉快者,气机将畅,而病当解也”(《医法圆通卷二·淋证》)。“余常治阳虚阴盛之人,投以辛甘化阳二三剂,即有现口苦、口酸、口淡、口辛、口甘等味,又服二三剂,而此等病形即无,余仔细推究,皆缘真阳失职、运化力乖,兼之服药停积未去,今得辛甘化阳之品,运转复行,积滞即去,故口中一切气味出矣”(《医法圆通卷一·口臭》)。
以上数条,显示了郑氏深厚功力和独到见解。归纳而言,服热药后,阳药运行、阴邪化去,可从上、中、下、毛窍等周身各处而出,所以才会出现如此复杂的表现。
 
谢谢楼主 好好学习了 期待下回
 
正愁这方面的知识,谢谢先生了。请问先生:后背寒凉,用附子配什么配伍才会有见效。

心下有留饮,其人背寒冷如掌中大-指迷茯苓丸
 
心下有留饮,其人背寒冷如掌中大-指迷茯苓丸

表现为寒冷,可因阳虚,亦可因痰饮。当然有不仅于此,还可因瘀血、气滞等,特别是还有因阴虚者比较特别。

所以说,辩证准确最重要,至于哪个方子,则稍次之了。
 
干正事吧,接上:

唐步祺先生服膺郑氏之学,对阳药运行反应亦了然于胸。进一步补充:“服热药而腹痛泄泻者,大多系风泡沫状,遇咳嗽即减轻,并未用攻下药品如大黄、芒硝等,自然是阳药涤去腹中凝聚渣滓从大便而出”。其他火神派传人也大多继承了郑钦安的这种理念,并有所发挥,如范中林指出:“服药后比较理想的反应,是周身暖和,舌质和面色均现红润”。
 
重点到了:

重点到了

笔者应用附子的过程中,也积累了一些经验,小结如下:

1.瞑眩。常见,老年人尤多,不可再加量。

2.腹内雷鸣。一患者心率近200次/分,疲乏萎顿,畏寒,用温阳益气潜镇之品,附子30克,一昼夜2剂连服,次日复诊时诸症大减,惟诉药后肚子里象开了锅一样,又像霹雷,它无不适。

3.矢气频频、臭不可闻。一患者自觉胸闷、心悸者,心电图(-),用岳美中先生变通血府逐瘀汤加附子,药后则矢气频频、臭不可闻。

4.腹泻、便黑。一寒痹患者,药中附子10克,无泻下之品,却出现腹泻、黑便,附子加至20克,连服10余剂,泻停、便黄、痛止。此腹泻乃阴邪从下而出,黑便乃寒邪入肾之象。这类患者虽现腹泻而绝无腹痛,可资鉴别。

5.疼痛加剧。北方寒痹患者甚多,大多积聚关节等处,随天气变化而反应明显,诊断不难。这类患者邪重者,药后出现疼痛加剧的机率非常大,再服则渐减,我经验多人,绝非药证不符或毒副反应。

6.舌苔成片脱落。凡苔白厚腻或黄厚腻而不燥者,用附子、木香为伍,7--8剂后即现此象,随之全身症状亦好转,我经验多例杂症,疗效确切。此苔落后舌质可见鲜红,原因多样,不可概为附子伤阴。

7.一女自诉小肠火,屡治屡犯。投温暖下焦并利水滋阴之五苓散、猪苓汤合方,6剂后自云发作频繁而每次痛涩时间明显缩短,口渴亦止,此乃钦安所云“气机将畅”,再服则愈。

8.一女,胃痛,处黄芪建中丸,药后口甜甚。自己怀疑糖尿病,化验则非。他医谓脾瘅,我力斥其非,患者犹豫不定,未取他医之药,亦未服黄芪建中。第二日晨即来告口甜全消,我让其继续服用,后未再出现口甜,而胃痛亦愈。

9.一女,膝痛、畏寒,口苦夜甚。经辛温散寒通络数剂后,膝痛、畏寒好转,口苦也明显减轻,此口苦乃阴火也。

10.脑血管病后遗症患者,在服药的过程中会出现患侧剧烈疼痛或麻木的情况,病情越重反应越剧烈。不一定就是附子惹的祸,即便不含附子的方子,只要药证相符、药量充足,也会出现,而且会持续一段时间,并不是“三五日自已”。只要患者无头晕头痛、健侧无明显不适、血压无明显增高,且随着服药时间的增加患肢功能明显增强,即属佳兆。笔者治此类疾患颇多,所见出现这种反应的也颇多,老乡称之为“找病”,也就是中医所说的正邪相争。只要遵循上面所说的这几条细心剖析,不难分辨药效药误。
 
近期治一患,附子量渐加已至25g,尚无不良反应。

请教老李:
如果再加量,是否先煎下更好?
 
近期治一患,附子量渐加已至25g,尚无不良反应。

请教老李:

老白客气了,请教就不敢当了,说下个人观点吧。附子有蓄积中毒之变,所以这个剂量还是应该采取些减毒增效的方法的
 
发热处理实录
https://www.tcmbe.com/threads/220880


就是这个患者,这个阳和汤的方子一直在用,虽然肿大淋巴结未见明显消退,但自觉症状大有缓解,所以我在逐渐加大附子的量

你给指导下,看看如何减毒增效
 
把最近几次的方子我直接也敲到这里:

2012.1.2晚,后背、颈部串痛时作(用甲灭酸缓解)日轻夜重,动则偶有虚汗,舌黯淡边有齿痕,苔水滑,脉濡

熟地60 麻黄3 白芥子10 桂枝15 鹿角霜10 炮姜6 附子10元胡15 山慈菇10贝母10枳壳6茯苓15 陈皮10
 
中间电话联系,将附子加量至15g

1.12 颈部淋巴结无明显变化,但疼痛减轻,自觉良好,舌转淡红,薄腻苔,脉缓

熟地60 麻黄6 白芥子10 桂枝15 鹿角霜10炮姜10附子20元胡15 山慈菇10 贝母10枳壳6 茯苓10炙甘草6


昨日电话联系,情况稳定,饮食二便睡眠尚可,未觉不良反应.


准备把抓好的5付药吃完,下面再加附子量到25g 先煎(前面的都是同煎)

老李指导下
 
中间电话联系,将附子加量至15g

1.12 颈部淋巴结无明显变化,但疼痛减轻,自觉良好,舌转淡红,薄腻苔,

呵呵,说什么指导啊,谈下我的习惯用法吧。

这个苔、脉,似可加白术、薏苡仁。

至于熟地、附子的比例,不知你手头的熟地质量如何?如果炮制不好,可加砂仁,与本病亦无不妥。

附子用到25克,或再加量,则可与方中甘草、炮姜一并先煎。


以上仅供老白参考啊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