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读过《灵枢》的看看这个医案

六阳经不是简单的主六腑所生病,而是选用一意义较广的字来概括有关病症。
足阳明胃经主“血”所生病包括三个方面。1.从脏腑关系来看。足阳明经属胃络脾,与血是化生有密切联系。《灵枢·决气》“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2.从循行部位来看。本经循行所过部位,动脉分布较多。如大迎、人迎、气冲、冲阳等分别对应面动脉、颈动脉、股动脉、足背动脉所在。3.从病症特征来看。本经病症多为热入血分的阳证。所以用“血”来概括足阳明经的主病,既包括足阳明的腑病、经病,还可概括气热盛、阳胜的特征。
足太阳经主“筋”所生病,主要从足太阳经的分布部位来理解的。足太阳经所出现的病症是以筋病为主的。另外,足太阳能“为诸阳主气”。《素问·生气通天论》“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
足少阳经主“骨”所生病,也是从本经的循行部位去理解。足少阳行身之侧,经过部位骨节较为显著,故本经用能表示其部位特点的“骨”字来概括气所主病症。杨上善注“足少阳脉主骨,络于诸节,故病诸节痛也。”---资料来源《针灸学释难》

希望这些资料能帮助大家解惑。
 
六阳经不是简单的主六腑所生病,而是选用一意义较广的字来概括有关病症。
足阳明胃经主“血”所生病包括三

很给力

此说有理
 
上说有理!


不过不晓得是不是经文的本意
 
上说有理!

应该没有冲突了

经脉篇论述的是经络病症,我们现在习惯的是脏腑病症

经络病症与脏腑病症不等同

比如膀胱

脏腑证,多表现在气化不利上;而经络证,多在与其循行相关的筋所生病上

这样理解对不对呢,不确定,姑妄言之
 
金主收敛,故肺脉当涩,然诸脉皆涩,就是肺经收敛太过了。针对性的用药也很明显,桔梗开肺上提,枳壳利膈下



从用药看,此涩脉,确实不作虚论,而做脉道不利看

病在肺经(不是肺脏),脉道不利确定后,其方药,疗效也就顺理成章了
 
此案是《脉诀汇辨》(作者是李中梓的侄子李延昰)中记载的李中梓医案,(李中梓(1588~1655)字士材,号念莪,又号荩凡居士。),其医案很有特色,我后面会稍作整理发布在论坛里。
 
应该没有冲突了

经脉篇论述的是经络病症,我们现在习惯的是脏腑病症

姑且从此说。



额用电脑归纳分析了一下哦:

肺手太阴、、、是主肺所生病者、
脾足太阴、、、是主脾所生病者、
心手少阴、、、是主心所生病者、
肾足少阴、、、是主肾所生病者、
心主手厥阴、、是主脉所生病者、
肝足厥阴、、、是主肝所生病者。

此为以六脏冠名的XX之脉所生病者。

大肠手阳明、、、是主津液所生病者、
胃足阳明、、、、是主血所生病者、、
小肠手太阳、、、是主液所生病者、、
膀胱足太阳、、、是主筋所生病者、、
三焦手少阳、、、是主气气所生病者、
胆足少阳、、、、是主骨所生病者。。

此为以六府冠名的XX之脉所生病者。

说现在的习惯是脏腑病症,以六脏冠名的XX之脉是主所生病者好像全是滴哎,那么以六腑冠名的XX之脉所生病者好像不全是滴。



 
呵呵,老姬献丑了。
车驾郎赵讳昌期,--不说这个。
两臂痛甚,--痛的病机有三:不通则痛、不松则痛、不荣则痛,前两种属于实证,后一种属于虚证。痛甚,必是实证。
两手灼热。--气有余便是火,浊气郁结,运动增强,摩擦增大,产生过多之热。从上两点来看,浊气郁结,气滞是直接原因。
诸医皆谓脾主四肢,--脾主四肢是不假,但不能见到四肢病症久必从脾治。就如房子是你的,地震、洪水导致的房毁也追找你的责任,有点说不过去吧。
与之清胃健脾,-清胃之品,为苦寒之药,苦寒属阴,易伤人体属阴部位,如下部等。比如体内寒湿,更易伤及腿脚,这点,看看病因病机的有关知识就可以知道;应用健脾之药,则借入脾之药而将苦寒之伤导入脾。陈潮祖老先生说的“脏腑功能低下时出现的一类症象为寒证”,而寒也能导致脏腑功能低下。所以,应用之后,反致脾功能低下。
至三日而溺色如泔。--脾主运化,脾伤之后,运化失常,营养物质的运送功能低下,从小便流失则出现“溺色如泔”。
余曰,六脉俱涩,喉有喘呼。---涩,不利也;喘,人体代偿性的排浊也。
《内经》云∶“肺所生病者,上气喘满,臂痛,掌中热,溺色变。”今 诸证咸显,若合符节。--没有什么好说的。
遂与枳壳、桔梗各三钱,茯苓、知母各二钱,甘草一钱。--枳壳理气、桔梗排气,浊气排泄,主证自然消失;茯苓、甘草健脾,增强脾之运化功能,从而消除“白浊”的表象;知母虽为苦寒之品,但有诸药之温,不但能泻火而治疗“气有余”之热,更能滋阴而使气有所藏,“多余”之气也就能很好的消失。
一剂而痛减。再剂 而溺清,三剂且霍然矣。--看看所用药物剂量,并和常用剂量做比较,更能明白“中医不传之秘”。
l老姬治疗,自觉放血能更快的取效。
 
呵呵,老姬献丑了。
车驾郎赵讳昌期,--不说这个。
两臂痛甚,--痛的病机有三:不通则痛、不松则痛



治脾?治肺?

效第一
 
整个医案就这些了,读后还有些疑问,我是真说不清楚了,期待高明

一,脉涩,意义何在?

涩脉(阴)
体象 涩脉蹇滞,如刀刮竹;迟细而短,三象俱足。

涩者,不流利之义。《素问·三部九候篇》曰∶“参伍不调者病。”谓其凝滞而至数不和匀也。《脉诀》以轻刀刮竹为喻者,刀刮竹则阻滞而不滑也。通真子以如雨沾沙为喻者,谓雨沾金石则滑而流利,雨沾沙土则涩而不流也。时珍以病蚕食叶为喻者,谓其迟慢而艰难也。

主病 涩为血少,亦主精伤。左寸涩者,心痛怔忡。涩在左关,血虚肋胀。左尺得涩,精伤胎漏。

右寸涩者,痞气自汗。涩在右关,不食而呕。右尺得涩,大便艰秘,腹寒胫冷。

中焦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两者同质异名。况血为阴液,多则滑利,少则枯涩,势所然也。精也,血也,皆属于阴,故共主之。借以供神明之用者血也,血少则不能养心而痛作;积久而加以惊疑,则怔忡至矣。肝为血海,血少则不能自荣,而所部作痛。肾伤则精无余蓄,男子溲淋,妇人血败胎漏,真阳丧矣。肺家真气既亏,胸中不能营运,则为痞塞;不能卫外而为固,则汗时自出;出则液耗,谓之脱液;漏而不止,卫气散失四肢厥寒,谓之亡阳;阳亡液脱,故亦主涩。血少则脾阴弱而食减呕作,甚而朝食暮吐,暮食朝吐,或随食随吐。胃无余液,血少则津液枯,无由下致,而大便艰。腹寒胫冷,皆缘血少不获随真阳之气以营运耳。

兼脉 涩而坚大,为有实热;涩而虚软,虚大炎灼。

涩本血少而再得坚大之形,乃邪火炽甚,阴不胜阳;若仅见虚软,此属无根之火熏灼耳。或因忧郁,或因浓味,或因无汗,或因妄补,气腾血沸,清化为浊,老痰宿饮,胶固杂糅,脉道阻涩,不能自至,亦见涩状。

若重取至骨,似有力而带数,以意参之于证,验之形气,但有热证,当作痼热可也。

按一切世间之物,濡润者则必滑,枯槁者则必涩。故滑为痰饮,涩主阴衰,理有固然,无足辨者。肺之为脏,气多血少,故右寸见之为合度之诊。肾之为脏,专司精血,故右尺见之为虚残之候。不问男妇,凡尺中沉涩者,必艰于嗣,正血少精伤之确证也。故女人怀子而得涩脉,则血不足养胎;如无孕而得涩脉,将有阴衰髓竭之忧。伪诀云∶“指下寻之似有,举之全无。”则是微脉而非涩脉矣。叔和谓其“一止复来”,亦有疵病。盖涩脉往来迟难,有类乎止而实非止也。又曰∶“细而迟,往来难,且散者。”乃浮分多而沉分少,有类乎散,而实非散也。须知极细极软、似有若无为微脉,浮而且细且软为濡脉,沉而且细且软为弱脉。三者之脉,皆指下模糊,有似乎涩,而实有分别也。然一脉涩也,更有外邪相袭,使气分不利而成滞涩,卫气散失,使阳衰不守而成虚涩;肠胃燥渴,津液亦亡,使血分欲尽而成枯涩;在诊之者自为灵通耳。
 
经脉篇在论述经脉循行过后,提出了两个概念。“是动”则病XXX,“是

是动病是经络病,是主病是脏腑病,请樊老爷子批判
 
难经言:是动病为气所生之病,所生病为血所生病,个人不同意
 
是动病是经络病,是主病是脏腑病,请樊老爷子批判

举个例子;


“大肠手阳明之脉、、、、、是动则病齿痛颈肿”,这个应该是说的“经络病”,“是主津液所生病者,目黄口干,鼽衄、、、大指次指不用”,这个“大指次指不用”好像也说的“经络病”耶!

“肺手太阴之脉、、、是动则病肺胀满膨膨而喘咳”,这个说的明显是脏病。何解?

再往下看,每个“xx之脉、、是动、、、是主、、”好像经络、脏腑的病变都混杂而述,何解?
 
举个例子;

关于“是动病”和“所生病”

对于“是动病”和“所生病”,目前大致有以下几种观点

1:《难经·二十四难》认为:“是动病”是气病,“所生病”是血病

2:杨候康注《难经·二十四难》,认为“是动病”,为在气,在阳,在卫,在外;“所生病”为在血,在阴,在营,在里。

3:徐灵胎《难经经释》认为:“是动病”,为本经病;“所生病”,为他经病

4:《校注十四经发挥》承淡安认为“是动病”是经络病,“所生病”为脏腑病

5:张志聪《黄帝内经灵枢集注》认为“是动病”是外因所致之病,“所生病”是内因所致之病

6:马莳《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认为“是动病”为以本经经穴的搏动,以测知之病;“所生病”为本经或合经所生之病

7:1974年第一版上海中医学院《针灸学》认为“是动病”是说明经脉的病理现象;“所生病”是说明该经经穴的主治证候

综上所述:依原文义来看:“是动病”是指经气变动所产生的病候,“所生病”原文以明言“是主##脏或气,血,津,液等所生病,而气,血,津,液均隶属于相关的脏腑,因此“所生病”当指各经所属脏腑之病

引 王洪图版 《内经讲义》
 
综上述,个人认为 “是动病”为经络病 “所生病”为脏腑病可从
 
综上述,个人认为 “是动病”为经络病 “所生病”为脏腑病可从

7:1974年第一版上海中医学院《针灸学》认为“是动病”是说明经脉的病理现象;“所生病”是说明该经经穴的主治证候



这个像是终极审判
 
我来论坛时就经常说咳嗽医不好,中草药吃了十多年,仍然是支气管炎(诊断)
大概3-4年前,经常胳膊上臂疼痛,后来蔓延至肩胛骨痛,
平时喜欢背双肩包,总有人问我“你是不是留恋学生时代啊?”
无数次的我回答:“胳膊疼,连一瓶矿泉水也不想拿在手里”

此篇,反反复复我看了一天一夜(昨天没关电脑,待机)
现在基本看明白了,谢谢各位老师的经常分析
 
《灵枢·经脉第十》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臑内,

文言文不太好理解,但这个很像我的状态:

热,头热,手掌心烧热,很红: (这个症状我已经没有了)
胳膊疼痛: 后来体检诊断为颈椎增生 (胳膊基本不疼了,颈椎今年大有好转,很偶尔的疼一点)

除了喉痒、咳,痰多外,最近我又出了新毛病:

1)上眼皮肿
2)手背方向的手指下面肿 (中指、无名指、下手指肿)
真不知什么时候能回到起初“象运动员一样”的矫健身姿

 

附件

  • 手背.jpg
    手背.jpg
    50.6 KB · 查看: 78
文言文不太好理解,但这个很像我的状态:

热,头热,手掌心烧热,很红: (这个症状我已经没有了)

治疗原则就是: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这个看着很晕乎

实际就是根据个人做具体治疗

首先要确定是虚 是实 是寒 是热 是有余 还是不足

中医最可靠的依据就是四诊--不能单独依靠症状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