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素问学习笔记

2岐伯曰:请言其次也。肺出于少商,少商者,手大指端内侧也,为井木。溜于鱼际,鱼际者,手鱼也,为荥。注于太渊,太渊,鱼后一寸陷者中也,为输。行于经渠,经渠,寸口中也,动而不居,为经。入于尺泽,尺泽,肘中之动脉也,为合。手太阴经也。
这说的是手太阴肺经的五腧,即井、荥、输、经、合也。 有五行之序 肺出于少商者。谓脏腑之血气。从大络而注于孙络皮肤之间。肺脏所出之血气。从少商而合于手太阴之经也。 去爪甲如韭叶许为井木。鱼际在大指下。高起之白肉际为荥火。有如鱼腹。因以名之。
手鱼:手腕之上与大指关节之间,其肌肉隆起状若鱼腹处,名日手鱼。
 
我在研究针灸,好深的水啊!四大经典必须研究研究…
 
13.因于寒,则欲如运枢,起居如惊,神气乃浮。
运枢:转动的户枢 ,当井然有序地运行 惊:没有正常的规律。神气乃浮:阳气开合失序而浮散损伤,以致形成疾病。
 
3 心出于中冲,中冲,手中指之端也,为井木。溜于劳宫,劳宫,掌中中指本节之内间也,为荥。注于大陵,大陵,掌后两骨之间方下者也,为输。行于间使,间使之道,两筋之间,三寸之中也,有过则至,无过则止,为经。入于曲泽,曲泽,肘内廉下陷者之中也,屈而得之,为合。手少阴也。(间,去声。)
有过者,有病也。有病则其脉至,无病则其脉止。 盖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不可受病,而心包络与心经相通,代君主以行事者也。凡刺穴者,刺心包络而已。故此诸穴,本系心包络经,而遂以手少阴心经名之也。 手厥阴心包经: 中冲:手中指端,去爪甲角如韭叶陷中劳宫 掌中央动脉屈中指、无名指两者之间取之为允。 大陵:掌后骨下,两筋间陷中 间使:掌后三寸,两筋间陷中 曲泽:肘内廉陷中,大筋内侧横纹中动脉是。
 
14. 因于暑。汗 烦则喘喝。静则多言。体若燔炭。汗出而散。
暑有阴阳二证。阳证因于中热。阴证因于中寒。此节所言。言暑之阳者也。若其静者。亦不免于多言。盖邪热伤阴。精神内乱。故言无伦次也。 但暑病多汗,不宜用汗法治之,故吴崑将此句移至前文“因于寒”句下,乃与今日临床相符。另有将散字作不成珠解,说明不是阳虚
程士德:烦则喘喝为阳实,静则多言为阴虚 直解:烦则喘喝,暑邪伤阳也。静则多言,暑邪伤阴也。
 
正常情况静者少言的,“静则多言,暑邪伤阴也”。
 
4. 肝出于大敦,大敦者,足大指之端,及三毛之中也,为井木。溜于行间,行间,足大指间也,为荥。注于太冲,太冲,行间上二寸陷者之中也,为输。行于中封,中封,内踝之前一寸半,陷者之中,使逆则宛,使和则通,摇足而得之,为经。入于曲泉,曲泉,辅骨之下,大筋之上也,屈膝而得之,为合。足厥阴也。
《素问•上古天真论》:女子二七,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能有子。又诊病人太冲脉有无,可以决死生 此说待考。 三毛:指足大趾第一节的背面,趾甲跟之后的丛毛部位。
使逆则宛,使和则通 宛,郁也。言用针治此者,逆其气则郁,和其气则通也 辅骨:指膝傍由股骨下端和胫骨上端组成的骨突。 大筋:大的筋膜,相当于半膜肌和半健肌处 大敦: 足背 在足大趾末节外侧,距趾甲角0.1寸(指寸)。。 行间 足背,当第1、2趾间趾蹼上方纹头处。 太冲 足背,第1、2跖骨结合部之前凹陷中 中封 在足背侧,当足内踝前,商丘与解溪连线之间,胫骨前肌腱的内侧凹陷处曲泉 在膝内侧,屈膝,当膝关节内侧面横纹内侧端,股骨内侧髁的后缘,半腱肌、半膜肌止端的前缘凹陷处。
 
15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软短,小筋弛长,软短为拘,弛长为痿。因于气,为肿。四维相代,阳气乃竭。

首如裹:形容头部沉重不爽,如有物蒙裹之感。这是湿困清阳的表现 镶:[xiāng]消除也痿: 指肢体筋脉弛缓,软弱无力渐至肌肉萎缩,而不能随意运动的一种病症 阳气者。柔则养筋。阳气伤而不能荣养于筋。故大筋软短。小筋弛长。盖大筋连于骨节之内。故郁热而软短。小筋络于骨肉之外。故因湿而弛长。 本段文体属互文,谓湿热所致的痰症,可以是拘挛性的,也可以是弛缓性的,不论大筋小筋均可发生气:指阳气。 高云。四维相代者。四肢行动不能。彼此借力而相代也。简按马张并以四维为四肢。是也。痹论云。尻以代踵。脊以代头阴阳别论曰。结阳者肿四肢。盖阳气伤而不能营运。则荣血泣而为肿矣。 北京药大讲义:大筋、小筋皆可短缩拘急,亦皆可松弛而长,临床当视病情而辨之。 气:前人注释有二,一谓气虚;一谓“气”即是风.临床所见,无论阳气内虚还是外受风邪,皆可“为肿”。故当两参之。四维相代:四维,注释有二。一谓“四肢”,承上文“为肿”联句,谓阳气虚,四肢交替为肿;二谓指寒、暑、湿、风四气,言气候失常,彼此更代,如当寒反温之类,则会使人阳气衰竭。后说于此节文理较顺,而前说于临床也有所验。可互参之。刘军: 肿得手足并用的时候,阳气就差来多没了
 
5脾出于隐白。隐白者。足大趾之端内侧也。为井木。溜于大都。大都.本节之后下。陷者之中也。为荥。注于太白。太白腕骨之下也。为输。行于商丘。商丘内踝之下。陷者之中也。为经。入于阴之陵泉。阴之陵泉。辅骨之下。陷者之中也。伸而得之.为合。足太阴也。

核骨:在大指本节之后,然骨之前高骨是也。
 
16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辟积于夏,使人煎厥。目盲不可以视,耳闭不可以听,溃溃乎若坏都,汩汩(gǔ gǔ水涌流貌。多比喻说话连续不断。) 乎不可止。
张:主也。谓亢盛也精。阴气也。 辟积。犹积叠,怫郁也。衣褶谓之襞积者 积水之奔散曰溃。都。犹堤防也。 阳盛则阴衰。故精绝。 火炎气逆。故目盲耳闭。而无所用。此阳极欲绝。故其精败神去。不可复生。若堤防之崩坏。而所储之水。奔散滂流。莫能以遏之矣。圣济总录载人参散。治煎厥气逆。头目昏愦。听不闻目不明。七气善怒。(人参。远志。赤茯苓。防风。各二两。芍药。麦门冬。陈皮。白术。各一两。上为末。每服三钱。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滓温服。不计时候。日再服。) 煎厥:病名,《内经》中凡两见。《素问•脉解篇》指肝气不舒郁怒而厥者;此篇指烦劳伤阴,阴虚阳亢,逢夏季之盛阳,以致煎熬阴精而昏厥之危重病证。 集注:金匮要略云。劳之为病。其脉大。手足烦。春夏剧。秋冬瘥。阴寒精自出。酸削不能行。 盖阴阳之要。阳密乃固。烦劳则阳气外张。阴不得阳之温固。则精自出而绝于内矣。秋冬之阳气。内而收藏。夏则阳气张浮于外。故益虚而煎厥也。 精气虚故目盲不可以视。耳闭不可以听也。 洲都,太阳之腑。太阳为诸阳主气。阳气伤。则坏其腑矣。 太素:精绝则肾腑足太阳脉衰,足太阳脉起目内眦,故太阳衰者即目盲也。精绝肾虚,则肾官不能听也
 
6肾出于涌泉,涌泉者,足心也,为井木。溜于然谷,然谷之下者也,为荥。注于太溪,太溪,内踝之后,跟骨之上,陷中者也,为输。行于复溜,复溜,上内踝二寸,动而不休,为经。入于阴谷,阴谷,辅骨之后,大筋之下,小筋之上也,按之应手,屈膝而得之,为合。足少阴经也。

涌泉 屈足踡指,足心宛宛陷中,跪取之。 然骨:足内踝前大骨(舟骨结节)在足内踝前起大骨下陷者中
 
17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有伤于筋,纵,其若不容。汗出偏沮,使人偏枯,汗出见湿,乃生痤疿。高梁之变,足生大丁,受如持虚。劳汗当风,寒薄为(查皮) ,郁乃痤。

形气绝,即形体与气分离,亦即形体无气的意思。简云:赤茯芩汤主之。 叶天士:此证常见于与人争 吵之际,怒则气上,面红、脖子粗血菀(郁)于上,大怒则绝倒, 相迫而厥,人事不知,名曰‘‘中气”。异于中风者, 薄厥:病名,由大怒气血上冲,脏腑经脉之气阻绝不通,而导致的昏厥证 不容:指肢体不受意识支配,不能随意运动。 汗出偏沮(音举):沮,阻止。汗出偏沮,意为应汗出而半身无汗。 汗出见湿,指出汗时感受到水湿之气。 痤疿:痤,即小疖。疿,即汗疹,俗名痱子。 膏粱,“高”,通膏,即脂膏类食物。“梁”,通粱,即精细食物。这里指肥甘厚味巢源云。丁疮 初作时。突起如丁盖 受如持虚 如持空虚之器以受物 (查皮)长于皮中,形如米,或如针,俗名粉刺
 
7膀胱出于至阴。至阴者。足小趾之端也。为井金。溜于通谷。通谷本节之前外侧也。为荥。注于束骨。束骨本节之后陷者中也。为输。过于京骨。京骨足外侧大骨之下为原。行于昆仑。昆仑 在外踝之后。跟骨之上为经。入于委中。委中,腘中央为合。委而取之。足太阳也。
以下凡六腑之井。皆属阳金。故六十四难谓 之阳井金也。
 
18 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开阖不得。寒气从之。乃生大偻。陷脉为瘘 。留连肉腠。俞气化薄。传为善畏。及为惊骇。荣气不从。逆于肉理。乃生痈肿。魄汗未尽。形弱而气烁。穴俞以闭。发为风疟。
马莳说:此又言阳气不固者,有为偻、为瘘、为善畏、为惊骇,为痈肿、为风疟、 为膈、诸证也 精气神。皆有先天。有后天。先天之神气。又藉后天水谷之所资生而资养。故曰。两精相搏谓之神。此处为倒装句,即养神则精,养筋则柔 简云:上文大怒气绝。至血菀而伤筋。故曰。阳气者。精则养筋。所以申明上文阳气不 柔。而筋无所养也 大偻指弯腰屈膝 陷脉为瘘:泛指经常漏下脓水,久不收口的瘘管 “陷脉”即寒气陷入脉中俞泛指穴位,第二个意思为五输穴 “气”,指寒气。“化”,指邪气传化。“薄”,同迫。意为邪气从俞传入而内迫脏腑魄汗: 出汗与肺气有关,肺藏魄,故言魄汗 莫子晋曰。高粱之变。逆于肉理。乃生大疔。外淫之邪。逆于肉理。乃生痈肿。 “烁”,消烁。全句言形体弱而阳气消。 风疟:泛指疟疾。因疟以风为主因,故称风疟。张介宾说:“汗出未止,卫气未固,其时形气正在消弱,而风寒薄之,俞穴随闭,邪气留止,郁而为疟。以所病在风,故名风疟”
郭氏:俞气化薄:是说寒邪之气,通过背俞,而内迫藏府 魄汗:指自汗。“魄”与“白”通。《楚策》鲍注:“白汗,不缘署而汗。”惊骇:王肯堂说:“惊、是瘘疮所为之惊骇。盖俞则疹疮之俞窍,其痛气留连肉腠之间,恐人触着而痛, 故化惕惕然之心,内薄而传为‘善畏’、‘惊骇’之疾也。寒气内袭;筋络拘急,故屈伸不能,行则偻俯。<<医垒元戎》卷十有“大偻方”一则风疟:感风而得,恶风自汗.烦躁头痛,‘先热后寒。见《医通》卷三《疟》
 
8胆出于窍阴,窍阴者,足小指次指之端也,为井金。溜于侠溪,侠溪,足小指次指之间也,为荥。注于临泣,临泣,上行一寸半陷者中也,为输。过于丘墟,丘墟,外踝之前,下陷者中也,为原。行于阳辅,阳辅,外踝之上,辅骨之前,及绝骨之端也,为经。入于阳之陵泉,阳之陵泉,在膝外陷者中也,为合,伸而得之。足少阳也。
小指之次指,即第四指之端, 辅骨:沈彤日:“侠膝之骨日辅骨。”
 
19故风者,百病之始也。清静则肉腠闭拒,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此因时之序也。

张景岳:“凡邪伤卫气,如上文寒署湿气风者,莫不缘风气以入,故风为百病之始。 闭拒:是说如无嗜欲.淫邪、烦劳,志意清静,则腠理闭密,阳气固守,外邪自不能侵。 此因时之序也:故宜顺四时五行之气而调养。金匮要略云:若使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不使形体有衰,病即无由入其腠理。 “因”,有顺着、顺应意。“时”,指春夏秋冬四时序:顺序,次第。因时之序,即顺应了时序的变化。
 
随文顺解!毫无意义!

我初读第一遍,但求读通,仅靠读书不可能会实际运用的,多用几遍就会了.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