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金匮学习笔记

12. 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大便坚,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
本条伤寒论也有。刘渡 脉浮虚而涩者,就是脉不是浮紧,脉浮虚,这个虚呀按着脉无力就是虚,涩呢?这个脉里头涩共滑之对,这个滑,这个血液充实,这个脉在指下,它来去滑利,反之呢,它不但不滑利摸着似有似无的,所以古人说这个脉涩,涩之无前嘛,其实就是一个里头血行不清楚,所以涩脉主虚的,主血少,这个虚涩呀都是这个病极虚之后,脉跳无力,而血行又是似有似无的这个样子, 小便自利就是咱们现在的小便数,小便频数 桂枝、生姜、甘草、大枣就是桂枝去芍药汤,把这个桂枝加量了,也就是桂枝去芍药的基础上加上附子。附子就是温阳去寒,同时关节拘挛痛它都治 附子有些反应,它不但有的时候吃了身上感到身麻痹,最常见的头晕,所以我们用这个附子在临床上啊,开始用的时候,用三、五钱是没问题的,最好先用三钱就是10克,逐渐加,你要是大量用,人吃上了那不得了,常常得头晕得厉害,如喝醉酒的样子,病人胆小就不敢再吃了,你告诉他清楚也行啊,但是开始不要大量用,逐渐增加, 陈慎吾: 若其人有此证,虽大便硬,小便自利而不议下者,以其非邪热入里之硬,乃风燥湿去之硬,故仍以本汤去其未尽之邪。不用桂枝者,以大便硬,小便自利,不欲发其汗,重夺津液也。加白术者,以身重,湿在肌肉。佐附子,令走肌表而逐湿也。 王雪华:回阳救逆一定是用生附子,而且配干姜,若是为了加强止痛作用,一定得用炮附子。 如果白术要生用的话,在25-30克的用量上,就会造成便稀,有通便的作用。所以,咱们在《中药学》里面讲通便,在苦寒泻下,属于寒下法里面用的象大黄,咸寒的芒硝,属承气法。热下就是巴豆一类的药物,润下就是种仁类的药物,还有一类,就是本身既能滋补,又能通便,比如:当归、肉苁蓉,还有就象现在说的这个生白术,你说焦白术,它就健脾、补脾,生白术量达到25-30克,它就有通便作用。 陈修园:药品与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同。但分两之轻重不同。其主治亦别。仲景方法之严如此。
三姜二草附枚三。四桂同投是指南。大枣方中十二粒。痛难转侧此方探。 大便若硬小便通。脉涩虚浮湿胜风。即用前方须去桂。术加四两有神功。



补充内容 (2012-2-15 14:40):
门纯德:用此方需要抓住四点:一是四肢厥冷,二是面色苍白,三是不想喝水,四是脉沉细。此方我临床应用较广,且疗效甚佳,所以我常说:“咱们开方不要贪大求多,方精药简往往有奇效。”
 
好贴。谢谢指明药理。
 
写的不错,补充一点“欲作刚痉”“欲作”二字点明是当作为尚未作,所以本条不能解为刚痉已发的治疗。
 
葛根在方中主要发挥主诸痹的作用,其运用不在汗之有无,而在强字上
 
13 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
术附甘兮二两平。桂枝四两亦须明。方中主药推甘草。风湿同驱要缓行
掣痛就是牵掣着痛,拘挛痛 汗出,表虚证 小便不利胃有停水人就短气,胃重有留饮,微者短气,甚者心悸啊 或身微肿,湿也比较重 甘草汤的基础,另外加术、附 身微肿的,里头又短气,无论是内外湿多这个术是必要的 "能食,汗出复烦者,服五合",这个能食可见以前他不能吃,这个寒盛啊他不能吃,等吃这个药之后他能吃了,可是呢还烦,这病还没完全好呀,就不要再给他吃一升了,给他吃五合,就是开始吃一升,怕这附子吃多了,也可以少吃点 湿呀它有两大种,一种讲里湿,湿由里边发生的,由于小便不利,那么里面停湿,停湿就出什么问题呢,就是发狂,发狂他没详细讲,后头在黄疸那篇里讲,到那详细讲了。那另外也有湿痹,只是湿也能得湿痹,那个湿痹同我们这个治风湿的办法也大致相同,所以也没单独提出治法来,这是一种。 另外一种是风温,什么叫风湿啊,古人认为由风邪有湿气,也就是人素有湿,你要得了外感了,那就出了这个风湿的情况。那得的原因呢,他在里头说了,汗出当风呀,或久伤取冷所致,在这个始得病的时候,在急症的这个阶段,只是用发汗药加上祛湿的药就行了,如麻黄加术呀,麻黄甘草汤加杏仁薏苡啊,就行了,文中只是举例而已。 那么如果日久了,他转入阴证而虚,虚极了才转入阴证,那就得加附子,有湿还得加术陈慎悟: 湿痹病在关节,涉及神经病,并示利小便为治湿之法。痉病与湿病皆由外感诱因所起,故皆冠以太阳病。以脉象而论,伤寒脉浮,痉病脉弦紧,湿痹脉沉细。以证候而论,湿痹关节疼,痉病项背强。39、40两节,脉均见浮而不沉者,虽属湿证,更兼风邪,重在表也。39节用黄芪助气,40、41节用附子振阳,脉虽有浮沉之异,而治以利小便去湿之法则一。盖有风则解表,表虚则助气,湿在里则利小便,湿滞则生阳,治湿之法,尽在其中。且湿家表实见身烦疼者,则以麻黄加术汤大发其汗。湿内外俱见者,则以麻杏惹甘汤表里兼治。新久兼病者,则内药鼻中,先治卒疾。33节是示湿家无下法,34节是示误下之为害。总之,风湿兼治,以微汗为佳。新久兼病,则先治新病。表实者,发汗不忘利湿。表虚者,微汗不忘兴阳。若能取法于此,治湿之道备矣。 王雪华:白术附子汤证湿邪重于风邪所以要加白术,而不用桂枝 短气,小便不利,或身微肿: 里阳虚湿盛,气化不利 汗出,恶风不欲去衣: 表阳虚 本方突出炙甘草,既能健脾祛湿,又能缓急止痛,和白术的配伍,加强健脾祛湿的作用。炮附子和桂枝,辛温、辛热之品的这个配伍,能加强止痛力,散寒除湿的力量。所以总起来说,这个方子的功效就是温经扶阳,散寒、祛风、除湿,全有了 麻黄加术:寒湿着于肌表,阳气不通,身烦疼,重着而固定不移,发热无朝暮之分,恶寒无汗 麻杏苡甘: 风湿郁于肌表,阻遏阳气,化热化燥,身尽疼,掣痛不得屈伸,发热日晡所剧,朝轻暮重
王渭川:本节指出风湿并重,表里阳气皆虚的证治。风湿症状与中风(外感)、伤寒相异:中风汗出发热无身体疼痛;伤寒发热体痛而汗不出,风湿则兼有二者的症状。仲景处以甘草附子汤,以甘草补正气,附子壮肾阳,使里气充足,则风湿易于外排,佐以桂枝祛风,白术化湿,扶正托邪,表里兼治,恰到好处。

刘军:浮而不沉者,在表也,或表虚以黄芪益气,不用桂枝者,气不上冲,无头痛发热,不被祛风也。 或表实,以麻黄发汗, 再兼点阳明,有化热趋势,则是麻杏苡甘证, 头中寒湿则是纳瓜蒂于鼻中, 桂枝附子汤表阳虚,风重于湿,以祛风为主,白术附子湿重于风,故加白术而去桂枝 甘草附子表里俱阳虚
 
14太阳中暍,发热恶寒,身重而疼痛,其脉弦细芤迟。小便已,洒洒然毛耸,手足逆冷,小有劳,身即热,口开,前板齿燥。若发其汗,则其恶寒甚;加温针,则发热甚;数下之,则淋甚。
心释:本节指出太阳中喝的一种证状和治疗三忌。临床证明,均合道理。本人治验,处方以大青叶10克,佩兰10克,茵陈10克,白薇10克,六一散10克,西瓜翠衣10克,生牛芬10克。使病人热退腑通即愈。此方有较好的疗效 谭日强:病从太阳开始,故有发热恶寒的见证;暑多兼湿,故身重疼痛;暑伤气液,故其脉或见弦细、或见扎迟;小便后身体寒战,手足逆冷,为阳气弱的表现;稍有劳作身即发热,口开前板齿燥,为阴液虚的表现。若医
者误为伤寒而发其汗,则阳更弱,故恶寒甚;若因其恶寒而加温针,则阴更虚,故发热甚;若因其发热而数下之,则津液更伤,故小便如淋而涩甚;这是临床时应该引以为禁的本篇所论的中喝,即《素问•刺志论》所说的伤暑,与后世所说的夏月远行,忽然头痛壮热,汗出大渴,无气以动,昏晕闷倒的中暑不同,医者注意区别。
 
不错不错,我还是先看伤寒再看金匮吧
 
中医师承实录:本病感冒发烧的症状非常明显,教材上说感冒一般分为:风寒、风热、暑邪 3 种,本例患儿感冒高热7 天,正值盛夏季节,是否可以首先考虑暑热为患而用清暑解表法呢? [老师]暑邪感冒必挟湿,除了暑湿郁遏卫阳而发高热之外,暑湿困顿中焦之症也很明显, 如脘腹痞闷,甚至吐泻等。本例无脘腹痞闷这些症状,所以,暂时可以排除暑湿感冒的情况。
 
15太阳中热者,暍是也。汗出恶寒,身热而渴,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用白虎汤以去热,加人参健胃生津。(刘军:余国俊谓桂枝在内化气调阴阳,与此同也,皆是化胃气,生精气,灌四旁也 ) 汗出身热,为阴阳俱虚之前驱证。脉弦细乳迟,为阴阳俱虚之证已成。两节有前后之序 西洋参补而不至于太温。但造价贵, 虚不受补者,党参为最妙.太子参它有养阴的作用,又有益气的作用。 王渭川:本人认为,病人须有热渴烦汗,脉浮大滑数诸证,方可用白虎汤 区别于暑湿藿香正气证,则有呕泻,区别于承气,则腹有压痛。中喝恶寒,与伤寒恶寒的病机不同,伤寒恶寒,是因揍理闭塞,阳气不能外达所致;中喝恶寒,是因揍理开泄,汗出太多所致。徐灵胎说:“凡汗出多之病,无不恶寒者,以其恶寒汗出而误认为寒,妄用热剂,则立危矣。
 
16太阳中暍,身热疼重,而脉微弱,此以夏月伤冷水,水行皮中所致也。一物瓜蒂汤主之。
身疼重呀有点湿的样子,就是夏天贪凉老喝冷水,和我们吃冰棍一样, 这瓜蒂汤小量服,它只祛湿祛水下水下湿它并不涌吐,用二十个,以水一升煮取五合,煮得时间也相当少,去滓,顿服。夏令饮冷水多,身上老有热不退,而常有疼痛的情况,这个是由于贪凉太厉害了,这久不治也能导致得咱们说风湿那类的病。
王雪华:《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二》的香薷散,它的组成就三味药,香薷、白扁豆、厚朴 解表散寒,化湿和中 表现头痛、头重、恶寒发热,还有胸闷,四肢倦怠烦躁,但是摸起来脉浮,是个表象,舌苔白腻黄腻的,因加上黄连,就变成四物香薷饮。再加上茯苓和甘草,一定要加点甘草缓中,叫做五味香薷饮。再加一味木瓜,这木瓜的作用,我刚才提了一个用法,夏季里,特别是身上关节痛、烦,下肢的肌肉若有转筋,木瓜就更应该用了,它祛湿,还能够缓疼痛,就叫做六味香薷饮 加上术参芪橘红,变成十味香薷饮,从中焦治。偏于脾虚湿盛,湿邪困脾来用温补的办法。 总之:第一,从肺来治,宣肺化湿,而不是去涌吐,是宣肺化湿。第二,从脾来治,刚才我说的这些,不是芳香化湿吗?从脾来治。第三,从肾与膀胱来治,就是利水渗湿。程门雪:署热者,身热口渴,宜清
署;署湿者,身热疼痛,宜去湿。 何任: 身热疼重―暑热挟湿在表。 脉傲弱―暑湿伤阳 病情本系虚证,但此条以身体疼重为主证。疼重为由于湿胜•急者先疗,故以一物瓜蒂散去湿散水,

痉病是以表现的证状而命名。凡疾病过程中,出现口噤不语,项背反张等证的,就叫做痉,其脉按之紧弦,直上下行。本篇所论的痉病,其成因有二,一为外感风邪,干杵经络所致,一为误治伤阴,筋脉失养所致。外感所致的痉病,病从太阳开始,故有发热恶寒的见证,而以无汗表实为刚痉,汗出表虚为柔痉。其治疗:如刚痉无汗,而小便反少,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的,用葛根汤解肌生津;柔痉汗出,身体强几几然,脉反沉迟的,用括萎桂枝汤和营滋液;如邪人阳明,里实热盛,胸满口噤,卧不着席,脚挛?齿的,用大承气汤急下存阴;但这些方剂,只适用于外感风邪所致的痉病,若误治伤阴所致的痉病,则宜养阴镇痉为治。
又痉病初起、脉见沉细的,或痉病误灸、化脓成疮的,均属难治,并须注意。
湿病,是以致病的因素而命名的,一般有外湿和内湿之分。外湿多因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临床表现以身体疼重为主证;内湿多因运化失常,水湿内停所致,临床表现以小便不利为主征。但外湿和内湿又是相互影响的,如素有内湿,脾不健运,容易招致外湿;外感湿邪,影响脾的运化,又可产生内湿•
本篇所论治湿大法,湿在表的宜取微汗,湿在里的当利小便,忌用火攻和下法。但湿邪伤人,往往相兼为患,兼风则为风湿,兼寒则为寒湿,兼热则为湿热。
如寒湿表实,身热烦疼的,用麻黄加术汤发汗去湿;风湿表实,身疼发热,日哺时增剧的,用麻杏薏甘汤解表渗湿;风湿表虚,脉浮身重,汗出恶风的,用防己黄芪汤固表行湿。
风湿在表,阳气虚弱的,用三附子汤分别施治:如风重于湿,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的,用桂枝附子汤通阳化湿;湿重于风,其人大便坚,小便自利的,用白术附子汤助阳逐湿;风湿并重,骨节掣痛,不可屈伸,小便不利,或身微肿的,用甘草附子汤温经除湿。
如头中寒湿,身疼发热,面黄而喘,头痛鼻塞,自能饮食的,则不须服药,但纳药鼻中,宣泄寒湿即愈。
中喝即中热,亦即中暑。本篇所论的中喝,即《素问•刺志论》所说的伤暑,其发生的原因,是因夏月感受暑热之气,或贪凉饮冷,汗出入水所致。
病从太阳开始,故有发热恶寒的见证,暑多兼湿,故身重疼痛,暑伤气液,故见弦细或乳迟的脉象。
其治疗,宜清暑除湿,兼顾气液,忌用汗下温针等法。如暑热偏重,汗出恶寒,身热口渴的,用白虎加人参汤清热生津;如暑湿偏重,身热疼重,脉象微弱的,用一物瓜蒂汤祛暑除湿;但瓜蒂一物,一般多用于催吐,有的注家认为此方药证不合,疑为错出,后人用十味香需饮、蕾香正气散、五菩散、六和汤等方,对暑月伤冷,暑湿合邪为患,治疗有效,可备临床参考。
总的说来,本篇所论的痉,是以外感风邪所致的痉病为主,与《巢源》所载由于破伤风所致的产后中风痉、金疮中风痉、小儿中风痉等病,及温病后期,由于肝肾阴虚所致的痉厥不同。
所论的湿,着重在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的外湿方面,对于运化失常、水湿内停的内湿则比较简略。
所论的喝,是指夏季伤暑而言,与《巢源》所说:“夏月炎热,人冒涉途路,热毒人内,与五脏相并,……致阴气卒绝,阳气暴雍,经络不通,故奄然闷绝,谓之喝”者不同,医者注意及之。
 
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证治第三
1 论曰:百合病者,百脉一宗,悉致其病也。意欲食复不能食,常默默,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饮食或有美时,或有不用闻食臭时,如寒无寒,加热无热,口苦,小便赤,诸药不能治,得药则剧吐利,如有神灵者,身形如和,其脉微数。每溺时头痛者,六十日乃愈;若溺时头不痛,淅然者,四十日愈;若溺快然,但头眩者,二十日愈。其证或未病而预见,或病四五日而出,或病二十日,或一月微见者,各随证治之。"
百合病 :百合是个甘寒、养液治虚热的,也能通利二便,所以非它不能治,所以古人管它叫百合病百脉一宗:古人认为精神疾病属于心,主脉也。后头讲这个"五藏风寒积聚"呀,也有这个情形。这是错的,现在认为是脑神经出了问题。但古人用药不错。 浑浑然又躺不住,走走又跑回来了 ,口苦,小便赤而坚涩。总之一句:口苦,小便赤而脉微数 就是一个津液、血液虚同时有热津液有所去,反应到上面而头痛 溺时头不痛,淅然者,四十日愈,和上面的中喝一样,津虚有热。 溺快然最轻,说明头痛时溺不快也。他一撒尿往外出津液,身上这个阴虚更虚了,故头眩就是虚热性的精神失常的这么一种症候
王雪华:指精神恍惚不定,饮食、行动失常,以口苦、小便赤、其脉微数,为临床特征的一类疾病,这是有关概念。 单一的精神恍惚证,不称其为百合病,单一的阴虚内热证,也不是百合病,必须两者同时并见,才是张仲景所论述的百合病。 何任:众家虽认识有异,但热邪灼阴津为患则为一致。笔者认为其病机心肺阴虚内热所致.因心主神明,肺主治节,心肺阴虚,百脉失荞。导致神晚不能自主,而治节无权协故出现上述神志恍惚不定,语言、行称饮食和感觉失调现象. 程门雪:自来注《金厦》者,对百合病的看法,有的属气属血之不同,论说纷纭,我认为是多余的。何以故?肺主气,肺朝百脉。心主血脉,脉为血府。百合病百脉一宗悉致其病,可以断言是气血皆病的,是心肺皆病的.根据百合病首方百合地黄汤来说,地黄凉血清心,百合生津清肺,不是心肺两顾么!不是气血并治么
 
膀胱者,洲都之管,津液藏焉。本病心肺阴虚,津液不足。小便时更加耗伤津液,导致膀胱经气不足,不能上荣于头,故头痛,此心肺阴虚程度最重,故要60日(约词)正气恢复方可痊瘳。 溺时膀胱经气不足,卫外失调,故恶寒。其病稍重,需40日。若小便畅然,说明虽有心肺阴虚,虚热虽在,仅影响清阳上升,故但头眩。而且膀胱气化尚好,津液虚的很轻,故可20日痊。
 
2百合病,发汗后者,百合知母汤主之 实热可汗吐下,此是虚热,汗后肺津亡,火刑之。百合清肺而生津,知母凉金而泻火也。 百合气味甘平无毒,主治邪气腹胀,心痛,利大小

便,补中 百合味甘,安心定胆,止嗽消浮,痈疽可啖。 知母:气味苦寒无毒,主治消渴热中,除邪气,肢体浮肿,下水,补不正,益气。知母味苦,热渴能除,骨蒸有汗,痰咳皆舒。
 
3 百合病吐之后,用后方主之,/后方即百合鸡子黄汤,百合清虚热,鸡子黄补血补津液,何任:据方测证,本方当有胃脘嘈杂,干呕,便干等。
 
4百合病,不经吐、下、发汗,病形如初者,百合地黄汤主之 ,未经吐下,就是开始是什么样现在还是什么样,这是百合病的正治法,大量使用生地取汁一碗,生地川芎当归都是强壮性的祛瘀药,当归是温性的,所以这里不用,肚子疼时就用, 这个病有瘀,就像桃仁承气抵挡汤一样,其人如狂,喜矣,那是实证,这个是虚,不能攻,所以用强壮性的祛瘀药,中病\后大便如漆,
5,百今病,一月不解,变成谒者,合洗方主之。
6.百合病,渴不差者,挂蒌牡蛎散主之。百合洗方
月周不解渴因成,邪热流连肺不清,
百合一升水一斗,洗身食饼不和羹。
栝蒌牡蛎散
洗而仍渴属浮阳,牡蛎蒌根并等量,
研末饮调方寸匕,寒兼咸苦效逾常。 加上渴了 ,百合生地方已不足,需内服外洗同用,肺合皮毛 洗其外而通其内,以去热生津。 煮饼:白水面食,养胃气的。盐鼓:耗津的,所以勿以盐鼓。 渴还不解的,那是药不胜病,用瓜蒌牡蛎散,瓜蒌清热力强,又能生津。牡蛎咸寒,引热下行。津生热降,口渴自解。病有变,方亦变,百合病基础上又加上渴,故加清热生津之品。 还要注意饮食,食煮饼以养胃气,勿用盐伤津。 辨证准确重要,饮食宜忌也很重要, 这种调理方法适合所有病, 胡氏:柴胡桂姜汤也有瓜蒌牡蛎这两个药。
 
分享你的学习心得
 
7.百合病,变发热者 ,百合滑石散主之。 寒热本不明显,现在明显,据方分析,和阴虚水热互结的猪苓汤相似,当有小便短涩不利。因为方后注云:服后小便当微利,止后服。百合润肺清热清上源,滑石清里热利小便,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