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中国医学通史

九、病理生理学的发展

在1949年以前,中国的医学基础教学中没有病理生理学这门学科,一些有关的内容往往由内科学或生理学中讲授,仅有少数学者在实验医学范围内做了一些先驱性研究工作。
1949年后,我国病理生理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有较快的发展。1953年哈尔滨医科大学,正式成立了病理生理学教研室,并于1955年翻译出版了苏联阿里丕林著的病理生理学教材。长春第三军医大学(白求恩医科大学前身)是在1952年建立病理生理学教研室,编写了教材,1953年开始医本科系统的教学,部队的其它军医大学相继开设立病理生理学课程并成立了教研室。
1954年中央卫生部决定在医学院校内建立病理生理学教研室,并聘请一批苏联学者以北京医学院(北京医科大学前身)为基地,举办全国性师资进修班。苏联日沃夫(ЛъЪоЪ)市日沃夫医学院病理生理学教研室主任费奥德洛夫(федояов)教授于1954年12月抵华,组成以李秀琴为主任的北京医学院病理生理学教研室,并即筹备“中国首届病理生理学师资进修班”。卫生部从全国省级以上三十一所医学院校调集学员50人,从1955年2月至1956年初经过一年学习后结业,全部返回原来单位工作。1955起,全国各高等医学院校先后普遍建立了病理生理学教研室,开设了这门新的课程。1957年9月3日~11月23日第二军医大学聘请苏联军事医学科学院马依斯特拉赫副博士来华讲学,并举办了师资学习班,有全国医学院校的教师参加,共60人。上述两期培训的师资已成为中国病理生理学科教学和科研工作上的骨干力量。
中国生理科学会于1961年9月4日至10日在上海市组织召开了中国第一次病理生理学术座谈会,讨论了教学和科研问题,但着重于魏尔哨细胞病理学说和疾病病因学说的探讨和争鸣。在这次会议上成立了“中国生理科学会病理生理专业委员会筹委会”这是中国生理科学会下属的一个组成部门(二级学会)。
1963年10月21日至27日在北京召开中国生理科学会第二次全国病理生理学术讨论会。
1962年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了大连医学院编写的供高等医学院校内部使用的病理生理学讲义。
在本阶段,虽然在师资培养,教研室建立和病理生理专业委员会成立等方面得到了发展,但是在1958~1960年的“大跃进”运动期间,在批判资产阶级学术观点和打破旧的学科界限的方针的引导下,对病理生理学科进行了不公正的批判。在1966年以前,病理生理学科还处于奠基时期,学科刚刚成立,有了自己的学术组织,并有一批骨干力量,使这学科得到在新中国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也正因为它还处于初创阶段,还没有牢固的基础,人们对它还比较陌生,不免会受到社会动荡的影响。
历时10年的“文化大革命”是一场内乱,给党和各族人民带来了严重的灾难,对整个国家造成了难以估计的损失。对文化教育界的损害特别深重,因为“文化大革命就从他们开刀”的。从总体上说,在这个特定历史条件下的阶段内,病理生理学科是处在停滞时期,基本上没有什么新的成就或发展可言。
1976年10月粉碎了“四人帮”,特别是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一)全国一级学会的建立和其活动
1976年后,中国生理科学会逐步开始恢复学会工作。1978年10月病理生理专业委员会参加在青岛市举行的中国生理科学会第十五届代表大会暨学术会议。1980年12月在广州召开全国第三届病理生理学术讨论会。1985年5月23日中国科协批准中国病理生理学会为中国科协团体会员(即一级学会)。1985年10月28日至11月2日在成都市召开了独立后的第一次全国性会议,即中国病理生理学会第四届代表大会暨学术会议。
1990年10月29~30日在上海市召开全国第五届代表大会暨学术会议,并庆祝中国病理生理学会成立三十周年。共430人参加大会,其中正式代表250人。苏联病理生理学会会长。国际首届病理生理筹委会主席,莫期科普通病理和病理生理研究所所长克鲁沙诺夫斯基教授和苏联病理生理学会秘书长,国际首届病理生理筹委会秘书长、莫斯科普通病理和病理生理研究所辛卡林可博士出席了会议。大会选举产生63位理事组成的第五届理事会,并推选伍贻经为理事长、李楚杰、薛全福(兼秘书长)和金惠铭为副理事长。大会对曾经为学科和学会创建发展作出贡献已告别人世的华光(1927~1968),刘永(1912~1986.6)和朱益栋(1911.1~1986.12)教授表示深深敬意和缅怀,并对退下上届常务理事赵修竹、徐也鲁、程立、严仪昭、毕涉、陆钢、吴炳庸等教授颁发了荣誉证书。
(二)各个分会(专业委员会)的建立
由于病理生理学科的研究领域非常广泛,且其发展迅速,参加全国一般性学术会议难以进行深入的技术对**流,故自1985年起在中国病理生理学会指导下筹组各个分会(现统称专业委员会)为二级学会,到1990年10月时已成立的有11个。
(三)发行《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1984年2月11日国家科委正式批准《病理生理学报》(季刊)出版,于1985年3月正式发行,在1986年3月更名为《中国病理生理杂志》,仍为季刊,1987年1月6日中国科协批准改为双月刊。
(四)出版《病理生理学丛书》和《病理生理学进展》等专著
为了满足广大病理生理学工作者和临床医师迫切希望有较详细的参考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委托潘世成、朱益栋、赵修竹、吴中立教授负责组织编写丛书,以病理生理学专题分册形式陆续出版。
1983年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决定恢复出版《病理生理学进展》,并于1987年4月出版第三册(潘世成、罗正曜主编)和1989年7月出版第四册(程立主编)。此外,由毕涉任主编,冯新为、杜传书为副主编的《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病理生理学》,在1985年9月由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
(五)病理生理学教材建设
1979年后,病理生理学工作者对教材的建设和质量的提高作了很大的努力。由卫生部医学教材办公室组织编写的《病理生理学》教材已出版三次:1979年5月第一版是以《病理学一一病理生理学分册》形式出版的,全书共27.9万字,主编单位为武汉医学院(同济医科大学前身)。这是十年内乱后第一本较为完整的教材。由于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病理生理学早已独立进行教学和科研的学科,故在1985年6月第二版时单独以《病理生理学》教材出版,共36.5万字,教时为72学时。编审小组组长为冯新为(主编),副组长为朱益栋。该版略去“遗传与疾病”一章,增加“发热”和“炎症介质”两章。1990年5月第三版《病理生理学》发行,全书为49.6万字,教学时数为72~90学时,冯新为任主编。该版的内容与第二版大致相同,但有以下更动:略去“免疫病理”章;为了教学和学习的方便,将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的正常生理学基础纳入本书范围内;另外增加了肿瘤、应激、缺血与再灌流损伤和分子病概论四章,以及高血压和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两节。
除上述统编教材外,有些医学院校还单独或协作编写了病理生理学参考书或教材。
(六)科学研究队伍的形成和其主要成就
1955年时,中国病理生理学科的队伍从数十人开始,不断的发展壮大虽然经历了“大跃进”时期和“文化大革命”内乱的折腾,到1989年经登记统计的全国会员为1412人。1990年10月中国病理生理学第五届全国代表大会是,已有不同科研专题组成11个专业委员会和3个联络组,全国会员已达2005人。到1990年10月的不完全统计,病理生理学科研人员获国家、部委、省、直辖市三等以上的为50项和其它表彰20项,为我国的科学发展和经济建设作出了贡献。此外,各专业委员会在召开学术交流会时,还进行优秀青年论文的评选,再经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常委会审批后公布,这对发现和促进青年病理生理学工作者人才迅速成长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七)国际交往和参加国际病理生理学会
1986年6月苏静怡、罗正曜和陈华粹等参加在加拿大蒙特利尔(Montreal)召开的首届国际休克会议,休克专业委员会被邀为国际休克联合会(IUSS)成员、心血管、缺氧与呼吸和实验血液专业委员也相应参加了国际学术组织、1992年5月16~17日,由国际心脏研究会中国分会(即心血管专业委员会)、北京医科大学和中国医学科院心血管研究所联合举办北京国际心脏研究学术会议(BICHR),除中国来自各省市322位代表外,尚有16个国家的51位心脏研究学者参加,进行了高水平的学术交流。1989年9月中国病理生理学会理事长苏静怡应苏联病理生理学会邀请,赴莫斯科参加苏联第四届病理生理学工作会议,并参加其后将在1991年5月莫斯科召开的国际病理生理学术会议的筹备工作,为组织委员会委员,1990年4月薛全福代表苏静怡参加第二次筹备工作,并补为该委员会委员。1991年5月28日至6月1日国际病理生理学学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pathophysiology,ISP)成立大会暨学术会议如期召开,中国有14人参加会议。大会选举产生35人的理事会,苏静怡和伍贻经当选为理事。
 
十、医学遗传学

医学遗传学是遗传学的一个分支,是遗传学与医学相结合研究人类疾病发生的遗传基础及遗传规律的一门学科。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及在医学遗传学研究中的应用,医学遗传学发展迅速,已成为现代医学研究的前沿学科之一。早期的医学遗传学研究主要是以孟德尔和摩尔根的经典遗传学定律为主导思想,注重于遗传病传递规律及系谱特征的研究。随着染色体制备技术和观察方法的建立,人类医学细胞遗传学迅速发展。诸多染色体病的发现和七十年代显带技术及八十年代染色体高分辨技术的出现和在染色体病研究中的应用,加速了细胞遗传学的发展,并促使了细胞分子遗传学这一学科的形成和临床应用。染色体原位杂交技术及间期细胞遗传学的发展为人们研究染色体病提供了更为有效的手段。生物化学理论和研究手段的不断发展,使生化遗传学得以迅速成长。DNA双螺旋结构和阐明和基因检测手段的出现,奠定了现代医学分子遗传学的基础。七十年代开始出现和发展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在医学遗传学研究中的应用,大大的加快了医学遗传学的发展步伐,使医学遗传学研究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一大批遗传病的发病本质从基因水平得以阐明,基因诊断和产前基因诊断迅速发展并在临床上广泛推广应用,并为基因治疗奠定了基础。
(一)中国医学遗传学发展历程概述
六十年代初期,项维(1962),吴(1962)等人首先报道了中国人的染色体组型,随之哈医大等单位也开展了染色体畸变的研究,与此同时1962年初和1963年分别在中国医学科学院实验医学研究所病理系和北京协和医院内科成立了人体细胞遗传学组和医学遗传室。湖南医学院卢惠霖建立了医学遗传研究组,卫生部在1963年初成立了医学遗传学专题委员会,制定了我国医学遗传学的十年规划。医学遗传学研究在全国许多城市开始启动。中国医学科学院和中山医大有GGPD缺乏的研究,上海第九人民医院血红蛋白病的研究,标志着我国生化遗传学研究的开始,哈医大有关PTC尝味能力的调查体现了我国群体遗传学研究的萌芽。从1963年到1966年三年时期,我国在人类细胞遗传、生化遗传和群体遗传学方面取得一些可喜的进展,培养了一大批的医学遗传学工作者。从1966~1976年这十年间,只有到了七十年代的初中期,才有数篇不关细胞遗传学的研究报道。
七十年代末期,产前诊断、遗传门诊在全国各地纷纷建立。尤其是1978年中国遗传学会及人类和医学遗传学专业委员会的成立有力的推动了我国医学遗传学研究。1979年底在长沙召开的第一次人类和医学遗传学论文报告会不但检阅了我国医学遗传学的研究现状,而且为进一步开展人类医学遗传学研究进行了总动员,在这次大会上,成立了细胞遗传学,血红蛋白病,群体遗传学为八个协作组。尤为重要的是,吴教授在这次大会上提出的重视计划生育,加强优生学研究引起了全国的热烈反响。
从1983年至1987年的这四年间,细胞遗传学的研究更为深入,各种显带技术、高分辨技术更为成熟和普及,有的单位还开展了顺性位点,尤其是胞性X染色体综合征的研究,积累的核型分析病例更为增多,首报的核型数量也不断增加。血红蛋白的研究在原有工作的基础上更为深入,产前诊断在羊水细胞培养的同时,绒毛细胞染色体直接制备技术在全国迅速兴起和普及。在这四年间,发展尤为迅速和突出的有两个领域,第一是生化遗传学和分子病在血红蛋白病研究的同时,加强了先天性代谢谢缺陷的研究,不仅进行长久先天性代谢谢缺陷的群体普查,而且在先天性代谢谢缺陷的诊断和产前诊断方面也取得了重大进展。第二是医学分子遗传学开始在我国兴起,血红蛋白病的研究从蛋白质水平开始进入基因水平。苯丙酮尿病、血友病B的研究也开始进入DNA水平。这些标志着我国医学遗传学研究新阶段的开始。
从1987年至1990年这四年是我国医学遗传学研究的一个新转折点,在这一阶段分子和生化遗传学在我国迅速发展,分子遗传学迅速兴起,探针技术,PCR技术在全国许多单位迅速开展用于遗传病的研究,开展的区域从早期的北京和上海迅速扩散至全国众多单位。在细胞遗传学方面分子细胞遗传学在我国的兴起引人注目,染色体原位杂交技术更多的单位已掌握,并利用高分辨染色体进行产前诊断和基因定位。另外细胞遗传学更为普及,全国已有206个从事细胞遗传学工作的实验室。全国的首报核型也达到了700余种。
(二)中国的医学细胞遗传学研究
六十年代初期,细胞遗传学在我国的萌芽阶段。项维,吴等人首先报道了中国人的染色体组型。
在1966年到1976年这十年间,我国的细胞遗传研究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但从七十年代初期开始,卢惠霖教授领导的湖南医学院医学遗传学研究室,他们自1972年开始细胞遗传学的研究工作,并最早引进了G显带技术,建立了C带,Q带及高分辨染色体G显带技术,结合临床开展了细胞遗传学的研究工作。
尤其是1979年成立了全国性的染色体研究协作组,并先后在长沙,南京,重庆等地举办了染色体研究讲习班,普及了染色体G带,C带、Q带,SCE,高分辨等技术。许多单位建立了细胞遗传学实验(研究)室。中国人的G带染色体模式图也于1979年正式发表。羊水细胞和绒毛组织细胞培养的染色体技术开始在全国推广。人类高分辨G显带技术开始在临床应用。至1982年,是完成近万例新生儿染色体病的普查,基本上摸清了我国新生儿染色体病的发病率。并对一些常见染色体病作了深入研究,发现许多国外首次报告的染色体异常。
在这一阶段,我国的G显带,C显带,SCE等技术在全国各个细胞遗传实验室普及,并成为染色体病研究的常规技术,通过对不同人群的研究,发现了更多的异常核型及染色体畸变,至1990年,约有700余种。除常规的染色体技术外,八十年中期,染色体腹性位点的检测开始兴起,并趋于技术上的成熟。在八十年代中期出现了一组有关腹性X染色体综合征的研究报道。高分辨技术亦趋于成熟,并于八十年代中期发表了中国人850~1000条的高分辨染色体G显带模式图。至八十年代末期九十年代初期分子细胞遗传学在我国兴起。细胞遗传学研究在全国更为普及,至1990年,全国共有206个单位从事细胞遗传学工作。
(三)中国的分子病和先天性代谢谢缺陷研究简史
六十年代的初中期,中国医科院和杜传书直关GGPD缺乏症的研究,林修基等人有关异常血红蛋白的研究,体现了我国分子病和先天性代谢谢缺陷研究的萌芽。由于“文化大革命”,这方面的工作被迫中断。直到七十年代初中期,曾溢涛等人有关异常血红蛋白的研究才使生化遗传和分子病的研究工作重新恢复。到了七十年代末期,我国的分子病和先天性代谢谢缺陷才开始了系统的研究工作。
这一阶段及根据研究的主要内容划分为两个时期。(1)1979~1982,此阶段生化遗传以血红蛋白异常研究为主要内容。(2)自1985年开始,血红蛋白的研究继续深入外,其它的分子病和先天性代谢谢缺陷研究迅速崛起,从1982至1984年,完成了GGPD,PKU,先天性甲减及DMD,成骨不全,肝豆状核变性,血友病,粘多糖沉积症等数十种疾病的我国群体发病情况普查。
七十年代崛起的分子遗传学将医学遗传学的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而我国的分子遗传学起步较晚,1984年,上海曾益涛等人首先利用基因探针技术对HbH和HbQ-H两种异常血红蛋白的X珠蛋白基因进行了分析。开创了我国遗传病基因诊断的历史。医科院基础所还在我国自行克隆制备了相应的探针,并将其应用于临床研究,继Hb异常之后,PKU基因诊断的成功,标志着我国的生化遗传学研究开始进入分子遗传学阶段。
八十年代的中后期至九十年代初为我国医学分子遗传学的蓬勃发展时期,全国许多单位纷纷建立了分子遗传学实验室,积极引进基因诊断技术。继地中海贫血、苯丙酮尿症后,DMD、血友病也开始应用基因诊断的方法,至1990年第二次全国医学遗传学学术会议时,在我国利用分子遗传学技术诊断和产前诊断的病种有地中海贫血、血友病、苯丙酮尿症、DMD,W;lson病。强直性肌营养不良、Hiutington.S舞蹈症、21-羟化酶缺乏症等数十种病。并开展APO基用,癌基因、人DMA指纹图、性染色体基因阶段的研究。所采用的技术包括探针技术、RFLP、ASO及八十年代刚刚兴起的聚合酶链反应技术。
(四)我国遗传病产前诊断研究简史
我国的产前诊断开始于六十年代初期。七十年代初中期,我国开始了利用早孕绒毛进行性染色质检查以预测胎儿性别的研究和临床应用,1977年我国羊水细胞培养成功,随后许多单位开展羊水细胞培养及染色体制备的研究,并很快在临床上推广应用。在八十年初期,湖南医学院夏家辉等人成功的进行了绒毛细胞培养及制备了可供分析的核型。
绒毛细胞染色体标本直接制备技术的出现为染色体病的早期诊断提供了有效手段。我国于1983年开始引进该技术,1984年已有关于绒毛细胞染色体直接制备的报道。1985年协和医院发表了绒毛染色体产前诊断染色体病的临床应用报道。同年中国卫生协会在桂林召开绒毛早期产前诊断的学术讨论会。随着羊水细胞培养技术及绒毛染色体制备方法的日臻成熟,在八十年代中期,北京、上海利用培养的羊水细胞进行酶体贮积症的产前诊断。至1990年,共进行了近五十例高风险胎儿的产前诊断。
 
十一、神经生物学

(一)我国神经生物学发展的充实阶段
新中国成立后到“文化大革命”前,是我国的神经生物学研究的发展的充实阶段。由我国著名神经生理学家冯德培、王应睐主持,在上海组建了中国科学院生理生化研究所。后来,生化部分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所独立出来,不久,生化所在胰岛素的合成方面取得了成功。从现在神经生物学定义上讲,在某种意义上,这也属于神经生物学的范畴。由冯德培领导的生理所的几个与神经科学研究有关的研究室,开展了神经肌肉生理、中枢神经系统生理及感觉神经生理的研究。由于出色的研究工作,这个所很快成为了中国的神经生物学研究中心。尤其是1956年,在中枢神经系统研究方面成绩卓著的张香桐自美国回国,更加强了研究力量。
最值得称赞的一件事是,1961年由冯德培、张香桐、刘育民等组织了一个面向全国的神经电生理训练班,这在当时对传播神经电生理学的知识方法,推动神经生物学在我国的发展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
(二)神经科学蓬勃发展阶段
1980年底,在张香桐先生的领导下,又成立了中科院上海脑研究所。该所主要从事中枢神经系统的结构的功能及导致神经和精神疾病的脑内基本过程的变化的基础研究。在八十年代后期在中国许多医科大学也相继成立了脑研究所、神经科学研究所或神经生物学专业实验室:如曹小定领导的上海第一医科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韩济生领导的北京医科大学神经科学研究中心,陈以慈领导的中山医科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鞠躬领导的第四军神经科学研究所,陈宜张领导的第二军神经科学研究所等。其实验室规模、设备及研究人员的质量、数量均达到了空前的水平。
为了迅速提高整体研究水平和科研队伍的技术水平,各个与神经生物学研究有关的专业学会组织的各种学习班、讲习班不断举办,为我国神经科学事业培养了大批人才。以神经解剖学学会为例,在中国解剖学会神经解剖学专业组长李继硕教授的组织和领导下,在1981年后十年间,先后举办了全国性的各种神经生物学技术讲习班14次,参加人数超过500人次。
一些来自其他领域的科学家纷纷加入神经科学研究队伍。这些领域包括生理学、生物化学、心理学、精神病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解剖学、遗传学、物理学、信息科学、计算科学、计算机科学等。神经生物学研究队伍不断增大,于1995年成立神经科学会。
随着改革开放的政策,神经生物学领域与国外学术交流迅速增加。在IBRO、WHO、美国NIH和中国科学院帮助下,1980年10月在上海首次举办有关神经科学的国际讲习会,与会有23名外国科学家,60名正式参加会议者。
如在镇痛机制方面,中科院院士张香桐等通过实验,提出了丘脑髓内核群,尤其是束旁核是痛觉整合的高级中枢,受到国际学术界承认。因为他的一系列重要工作获得1980年世界休尔奖,并被比利时医学院授予名誉院士称号。
前面已提到,神经科学包含了神经解剖、神经生理、神经生化、神经药理等内容。这些学科分支,早就存在于其他科学当中。1995年10月,中国第一届神经科学学会代表大会和学术年会在上海第二军医大学正式召开。从大量论文中筛选出725篇参加这次大会,内容包括从神经解剖、神经生理到经分子生物学的各个方面的内容。与会者多达450人,盛况空前。代表大会确认了1994年在武汉成立的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理事会。
(三)脑的十年
1989年6、7月,美国参众两院通过联合决议,命名始于1990年1月1日后的10年为“脑的10年”,并授权美国总统发表声明,号召美国人民用相应的研究计划和活动来支持脑研究。此后,国际上许多国家及神经科学会加入到“脑的10年”中,脑研究呈现出一个蓬勃的确前所未有的发展阶段。
 
十二、医学分子生物学

(一)发展概况
1949~1966年由于国际分子生物学处于初级研究阶段,我国几乎没有分子生物学研究,仅在生物化学遗传学等学科中有相关理论的介绍。
七十年代中期DNA重组技术创立后,医学分子生物学日新月异,迅速发展,如在七十年代末期,中国科学院病毒研究所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成功地提取了人干扰素的RNA。
八十年代,随着世界范围内医学分子生物学的迅速发展,我国相继建立了与医学分子生物学相关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如:1985年建立癌基因与相关基因研究室,医学分子病毒学实验室。1986年建立分子肿瘤学实验室。1987年建立蛋白质工程及植物基因工程实验室,病毒基因工程实验室。
(二)分子生物学密切相关的主要学科研究成就
1、分子遗传学
八十年代初,上海市儿童医院医学遗传学研究所利用医学分子生物学技术和分子遗传学的理论,创立了微量因相DNA分子杂交技术,并成功地应用于X地中海贫血的产前诊断。1985年以来,该所与国外研究所合作应用RFLPC(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连锁分析法完成了世界上第一例苯丙酮尿症的产前诊断。随后与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合作,系统地分析和鉴定了中国人以及东方人种中导致苯丙酮尿症的基因突变情况,为苯丙酮尿症的基因诊断和产前诊断奠定了基础。1986~1990年间,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所通过对“B地中海贫血基因的类型与相应寡核苷酸右B地贫产前基因诊断中应用的研究”,设计了限制酶引物延伸法,获得高比活寡核苷酸探针,建立了直接检测B地贫突变的方法,并在原有寡核苷酸直接检测法的基础上,建立了应用聚合酶链反应结合寡核苷酸探针进行斑点杂交(PCR-ASO)检测B地贫突变类型的方法,大大提高了检测率。北京医科大学和上海医科大学在“七五”期间合作,分离制备结合国外引进特异性探针,开展对高发遗传病的基因诊断,应用人生长激素(hGH)基因探针,发现中国人种中第一例生长激素基因缺失家系。
2、肿瘤分子生物学
八十年代一开始,分子生物学技术立即为肿瘤研究所利用。从1983年起,我国开始肿瘤基因的研究工作,经过2年多的时间,很快在国际或国内首次在肝癌,食管癌,鼻咽癌等多种肿瘤中找到癌基因。1986年以来,活化癌基因谱及作用机制的分析研究工作有了新的突破。如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研究所首次证明化学致癌物甲基苄基亚硝胺(NMBZA)在食管癌发生中作用,它可以在癌变的启动阶段就能激活细胞原癌基因。认为癌基因的被激活可能是癌变的原因,而不是癌变的结果,据此机制成功地诱发出人胚食管上皮鳞癌,为人食管癌亚硝胺病因提供了直接证据。九十年代初,本所应用改良的基因组消减杂交策略,分离出数个食管癌缺失的DN**段,其中一些在现有GenBank中未查见同源序列。上海市肿瘤研究所在国家“七五”间首先发现人原发性肝癌至少有七种癌基因和生长因子与受体基因的参与。北京市肿瘤研究所在1985年通过细胞转染,基因克隆和序列分析,在一个胃癌细胞株中发现并克隆出具有转化活性的癌基因C-Hα-ras,证实该阅基因的点突变与病人预后有密切关系,而且是胃癌发生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3、基因工程
早在1973年,中国预防医学中心病毒所开始从事体外干扰素生产的研究。1979年该所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成功提取了干扰素的RNA,为干扰素的基因调控研究奠定了基础。八十年代初期,在我国首次建立了人干扰素基因无性繁殖素,以后又使人干扰素在大肠杆菌中获得高效表达,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七五”期间,肝炎诊断试剂盒有重大突破,利用DNA重组等手段获得了基因工程高效表达HBeAg(e抗原)并成功地取代了血源HBeAg,达国际先进水平。截止1993年底,我国正在研究开发的基因工程活性多肽和疫苗在30种以上,干扰素和乙肝基因工程疫苗已经投产,并用于临床和预防。
4、分子病毒学
病毒性疾病及病毒与肿瘤相关性的研究是分子病毒学的主要任务。从八十年代开始,病毒与相应的人肿瘤(肝癌、鼻咽癌、宫颈癌)的关系及致癌机制的研究,是国家重点攻关课题。在“六五”研究基础上,“七五”期间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如:上海市肿瘤研究所1988年首先报道了人肝癌中存在游离复制,但有缺陷的HBV病毒基因组。
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病毒学研究所在“七五”发现:EB病毒与鼻咽癌密切相关。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研究所与基础医学研究所合作在1986年~1990年研究了HPV(人乳头瘤病毒)与宫颈癌的关系。
5、基因诊断
八十年代初期,DNA探针,核酸杂交技术等开始用于实验室研究,因操作复杂,条件要求高,而未能广泛应用于临床。1985年聚合酶链反应技术发明后,八十年代末期很快在我国传开。同时,西安等地成功地研制出自己DNA合成仪。九十年代初,北京、上海等地研制成功肝炎病毒、结核等诊断试剂盒。1993年底用聚合酶链反应技术诊断疾疾病已普及全国。目前,基因诊断作为国家“863”高科技项目,已取得了相当大的成绩。建立一整套适合中国国情的基因诊断技术。
6、基因治疗
基因治疗是八十年代末期在国外兴旺起来,这一结果是医学分子生物学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我国九十年代初开始基因研究工作,1994年8月卫生部药品评审中心在北京召开了“人体细胞治疗和基因治疗”的审评及研讨会。1995年国家卫生部已经通过血友病B基因治疗的首例药审,并批准其进一步扩大临床研究病例。
 
如有可能,请将通史发全。
 
谢谢分享,学习了
:-D
 
学习学习,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非常感谢!准备整理下来,阅读!
 
好东东,谢谢分享
 
非常有必要认真的学习!
 
一边看,一边黏贴复制保存之。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