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翁同龢与中医药 -----《翁同龢日记》涉医文辑赏

却波渔翁

声名远扬
正式会员
注册
2008/05/13
帖子
3437
获得点赞
13
声望
0
年龄
71
翁同龢与中医药 【原辑】
翁同龢与中医药
--《翁同龢日记》涉医文辑赏【原辑非首发】 首发:中国中医药论坛【医文书画]

缘起:近读《翁同龢日记》,意外发现其中载有大量医事记录,捧读之余,录之共赏。
人物简介:翁同龢(1830~1904),江苏常熟人。清代书法家。字叔平,号松禅, 别署均斋、瓶笙、松禅、瓶庐居士、并眉居士等,别号天放闲人,晚号瓶庵居士。咸丰六年(1856)进士。官至协办大学士,户部尚书,参机务。光绪戊戌政变,罢官归里。中国近代史上著名政治家、书法艺术家。卒后追谥文恭。学通汉宋,文宗桐城,诗近江西。书法遒劲,天骨开张。幼学欧、褚,中年致力于颜真卿,更出入苏、米。工诗,间作画,尤以书法名世。晚年沉浸汉隶,为同、光书家第一。当时的书法家对他的书法造诣之高十分敬佩。沙孟海先生在《近三百年的书学》一文中指出:“他出世最晚,所以能够兼收众长—特别是钱沣的方法—有时还掺入些北碑的体势。把颜字和北碑打通了。这是翁同龢的特色。”著有《瓶庐之诗文稿》、《翁文恭公日记》等。传世书迹较多。《节临华山碑扇面》,书于光绪二十三年(1896)。纸本墨迹,隶书3行,共8字,题款10行,共46字。他的书法以楷书和行书最为擅长。在清代书坛占有重要地位,评价甚高。此幅扇面,由隶、行、楷三种书体组成。跋语和题款,字虽小,而所占篇幅强半,整体布局,既疏朗而又谨严,甚为得体。扇面正文为隶书8字,看出其隶书功力深厚。结体用笔,恪守古法。跋语行书,8行37字,写得老健、厚重,书卷气甚浓。题款为楷书,很有北碑味道。徐珂《清稗类钞》说:“晚年造诣实远出覃溪,南园之上,论国朝书家刘石庵外,当无其匹,非过论也。”
【翁同龢生平】
道光十年四月二十七日(1830年5月19日),翁同龢出生在北京城内石驸马大街罗圈胡同寓所。四岁时随祖母张太夫人及母亲许氏由京师回到故乡常熟。翁同龢自幼禀性好学,通读《四书》、《五经》,并以优异成绩考入常熟县学游文书院。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应院试考中秀才;咸丰二年(1852年)应顺天乡试中举人;咸丰六年(1856年)殿试一甲一名,考中状元。
1857年被授予修撰,供职翰林院。以后被咸丰帝破格擢为乡试副考官,先后典试陕西、山西。同治四年(1865年),翁同龢奉旨在弘德殿行走,授读同治帝。 光绪元年(1875年)又奉旨在毓庆宫行走,授读光绪帝,前后达20余年。翁同龢学识渊博,除了正常教授《四书》、《五经》等儒家必读课外,还特意安排了许多中外史地、科技和早期改良主义著作,新学旧学兼顾,中学西学结合,循循善诱,引导光绪帝关心现实政治,留意中外大势,清除积弊,力振纲纪。翁同龢把他经世致用的教育思想渗透在他从政、从教的实践活动中,对近代教育的发展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堪称近代教育的第一导师。翁同龢的教育使光绪帝扩大了知识领域,为以后发动维新变法运动打下了思想基础。
翁同龢在任刑部右侍郎期间,处理了很多案件。其中最有影响的是他为当时轰动全国、百余年来家喻户晓的杨乃武与小白菜这一冤案的平反昭雪。
军机处是清代自雍正以后的最高决策机构。翁同龢两参军机,第一次是光绪八年(1882年)十一月至光绪十年(1884年)三月,正值中法战争时期。第二次是光绪二十年(1894年)六月至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四月,正值中日甲午战争与戊戌变法时期。他参与了对法、对日主战的决策。在对侵略者的态度问题上,他与主和派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充分体现了他的爱国主义精神。〔同时也证明正是他的失误导致甲午战争的惨败,翁同和不考虑当时的两家实力就知道打,而没有作战计划〕
甲午战争惨败直接引发的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政治来说是一次空前深刻的变革。翁同龢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向光绪帝举荐康有为等进步人士,被康有为誉为“中国维新第一导师”。他力主变法维新,为门生天子光绪帝拟定并颁发了戊戌变法的纲领性文件《定国是诏》,揭开了百日维新的序幕。由于触犯了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翁同龢为此被开缺回籍。“戊戌变法”失败后,慈禧太后余恨未消,又下令将翁同龢革职永不叙用,交地方官严加管束。七十老人以清廷重臣、一品大员的显赫地位,为国家、民族存亡,难能可贵地站到了时代的前列,因而名垂青史。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6月15日),翁同龢被慈禧撵出北京城。回到家乡常熟,开始了他半隐居的庐墓生活。在困寓虞山、落魄忧伤的日子里,他的不少门生故旧“分俸见赠”。1904年7月4日,在风云变幻中饱经忧患的翁同龢,满怀抑郁和凄怆与世长辞了。在临终前,他口占一绝:“六十年中事,伤心到盖棺。不将两行泪,轻向汝曹弹。”短短四句话,道尽了这位松禅老人的宦海沉浮和无限忧伤。
《翁同龢日记》即《翁文恭公日记》,起自咸丰八年六月二十一日(1858年7月31日),迄于光绪三十年五月十四日(1904年6月27日),记敍了这一时期的许多重要史事和作者本人的思想、活动,“医眼”读之,可见这一时期宫廷与翁氏家族的大量医事活动。已故名老岳美中先生在提及“光绪之死”一事时,曾特别说到“光绪帝脉案和《翁同龢日记》不支持此说”,足见其史学与医学价值。

手敲录之,速度缓慢,恕不能早窥全豹!渔翁谨记。时在己丑四月小满日前。
 
日记凡六册。

第一册:起首从咸丰八年戊午(1858年)记起。
【渔翁注:翁同龢(1830--1904)咸丰六年考中“状元”。1858年为其中榜后二年,是年28岁,日记从戊午六月廿一日起(1858年7月31日)时“奉典试陕西之命”,正考官潘祖荫,翁为副考官】

农历(下同)七月九日 (赴陕途中)寅初发,渡北河,(即易水)傍晚宿保定西门外,伯寅(潘祖荫字)腹痛甚急,延苏人叶道芬字香士来诊,待药熟,子正始卧。
 
七月十日(8.18)午后大雨,入夜未已。伯寅疾少愈。尚惫卧。且阻雨,因不复行。

八月十三日(9.19)上堂阅卷。是日右足忽肿,勉强着靴。

十四日(9.20)余病足未去,夜发热。十五日 卧不能起。

十七日(9.23)阅卷廿八本。晚寒热并作,彻夜狂呼,。。

十八日(9.24)阅卷廿五本,就枕上观之,目睛欲落矣。监临命外帘官徐维缙静甫、山阴人来视余疾。服药,热仍不止。

十九日、廿日 服药。
 
廿一日 阅卷廿三本。徐君来诊脉,热渐止而足指出水,履地则有气从少腹下乘入腿,如欲裂者,痛不可忍。房宇深黑,就床头阅卷,昼亦须然烛。盆桂盛开。

廿七日 足疾增剧,夜不能寐。

廿八日 强起至外室,头涔涔然,转觉庭户轩敞非前日比。桂花香满一室。

三十日 伯寅小恙。予自十四日至今,起床者才三日耳。
 
九月朔

初五日 竟夕雨是日始能袜。

初七日 足疾发,不能起。

初十日,鹿明宴以病未到。

十二日 足稍愈。寒甚,小饮,忽右足作热不能立,即卧,竟夕大疼。

十三日 仆人刘顺引一段姓来敷膏药。卧不能起,意绪不佳。

十五日 足疾略轻。

十九日 。请抚台巡捕朱君(黼堂 行五)来诊,略愈。连日归思填臆,肝郁不舒,医云恐成大病。

廿日 足少健,右趾溃处留一孔矣。朱君来诊,送药末。
 
廿一日 延朱君诊脉,服平肝药,用紫胡,足疾渐愈。

廿二日 感风,延朱君诊脉,云病去其半矣。

廿四日 饭后拟出门,忽右足肿胀,脱靴,水流不止,竟夕疼。

廿五日 外科段姓四日未至,乃招之来,步履甚难,又如前矣。

廿七日 仍延朱君、段姓来诊。

廿九日 请朱君,服药。足稍愈,得段姓敷药之力居多。

三十日 足渐瘥。
 
十月朔

初二日 作楹帖赠段医。
 
咸丰十年庚申(1860年)

三月廿八日 源侄发病,午间又发,脉数而不弦,洪而无力,盖本源不足致然。

三月廿九日 源侄略愈,湖北杨君诊云:水不涵木,法当滋阴。

四月十二日 源侄病又发,昨延李敏斋来诊,云水不亏,病在心脾肝三经,宜先降心火,则相火无日而动。今日来诊,定逍遥散方,尚妥。
 
十月十一日(11.23)黎明侍大人登车,并山行,寒气逼人不可当,至盆底坎,坐土室中,大人忽头痛作热,复行,呕吐数次,头痛益剧,龢徒步随车,不知所为。申刻。到家遂卧,寒战,复呕数次。。

十二日(11.24)大人昨日倦卧,今晨仍头痛呕吐不能饮水,延姜春帆来诊,云外感寒气,病在太阳膀胱,用二陈汤加生姜、灶心土、砂仁。晚饭后服药,虽仍呕而胸中气稍开矣。子刻,进黄米汤,头痛稍止。

十三日(11.26)仍延姜公,大人渐愈,食粥。






渔翁注:“大人”指翁同龢之父。也朝廷高官。即翁心存。翁心存(1791—1862)——“翁氏藏书”始祖,常熟翁氏十四世祖。翁心存,字二铭,号邃庵,常熟人。道光壬午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官至体仁阁大学士。因病乞休,复起,以大学士衔管工部。赠太保,谥文端。有《知止斋诗集》。翁心存早年家境贫寒,不得已来到当地的一些藏书楼校勘书籍。好学的他却借藏家之书之多,才学渐长,对版本、校勘、鉴赏等都很精通。翁心存后来做到工部尚书、户部尚书、体仁阁大学士。同治年间,翁心存入值弘德殿,授读同治帝。他的显赫地位、过人才学,为其藏书提供了很大方便。道光年间,社会动荡,藏书家的传世珍藏多有散出,翁心存乘机出价收之藏之。翁心存有三子,即翁同书(1810—1865)、翁同爵(1814—1877)、翁同龢(1830—1904)。翁心存死后,藏书多传给了长子翁同书。长兄如父,翁同书长幼弟翁同龢20岁,两人关系甚密,情同手足。翁同书死后,将全部藏书传给了翁同龢。翁同龢是翁氏家族中最有社会名望的人。翁同龢历任刑部尚书、工部尚书、户部尚书、军机大臣,并且是同治帝、光绪帝的老师。翁同龢喜好藏书,对先父的藏书更爱不释手,常常信手翻阅、鉴赏。对于购之的称心典籍,翁同龢在日记中多有记载。翻读中华书局出版的《翁同龢日记》,可得不少这样的文字。清末民初,中国有九大藏书家,翁同龢是其中之一。1904年7月4日,翁同龢逝世。从此,“翁氏藏书”几乎销声匿迹,无人知其下落,以致有些著名版本学家发出翁氏藏书“今皆无尺牍片纸矣”的悲叹
 
有关人物资料采自百度百科。
 
咸丰十一年辛酉(1861年)

三月廿三 (5.2)昨夜大发热,早得汗渐解,延张水南 安徽人 诊脉,据云风寒所致,用表法。

廿五(5.4)风,阴,白日无光,夜风未止。余疾大愈。
十一月十七日(12.18)晴 昨夜忽觉作冷,尻(音靠,脊骨末端,臀部)骨疼极,不能反侧,受寒故也,竟日委顿不能支。
十一月十八日(12.19)竟日偃卧,不能动履。。夜饮鹿角胶酒,甚适。

十一月十九日(12.20)晴,暖,尻痛略愈,能起行矣。
 
十一月廿一日(12.22)
阴,欲雪,晚霁。昨夕得汗微微,而风疹通出,尻痛已愈半矣,乃知为外风所袭,处一搜风方服之。
 
同治元年壬戌(1862年)

正月初七(2。5)午起风,晚止,晴暖,有春气矣。大人昨退值后头痛眼花,服荆芥穗,并用药水熏头,略愈。

二月十五日(3.15)母亲小恙,背冷肝气不舒。

十七日(3.17)母亲仍未愈,连日作热,腰胁抽痛,眉棱、太阳皆痛。延姜春帆诊视,用柴胡等发散之药,极佳,夜得微汗。
 
十八日 母亲仍服前方,腰仍痛,筋骨刺痛,风寒犹未清也。能起坐吃粥。

十九日 母亲略愈。
 
五月十四日(6.12)五兄患淋症,服药五、六剂未愈。

五月廿八日(6.24)五兄小愈,未能霍然 。母亲昨日食鱼骨鲠,服符水而愈。
 
六月十七日(7.13)炎威似火,无处可避,闻天津、通州时疫流行,浸及都下,大约转筋痧居多。得孙真人辟疫方,汪慕杜所传也。雄黄、降香、苍术、柴胡、贯仲各等分,姜汤送,或竹叶汤,每服三钱。又李兰生前辈传方:香肥皂六个、胡椒两当十钱(此疑有脱字,似当为:胡椒一两、当归十钱)鲜姜一两,三味捣烂为饼,贴脐下。又用佛手切片泡汤饮之,云极效。
 
六月廿九日(7.25)仆人王升染时气,今晨转筋极剧,而医者以木瓜
等清暑之剂投之,了无效验,恶症均见,余既深知此病非姜附
不治,又昨日灯下检近人所刻《医圣心源》,中论霍乱转筋必用附子,遂处一方,以附子、干姜、生姜治之。适有人持治时方用姜、附重剂者,遂决意照方更投一剂,虽略转,而神气甚败,且视其命何如耳。数日内时症益多,药方也甚乱,余意总以阳症宜清解,阴症宜温中。
 
六月三十日 晨,大雨数次。午后止,晚霁,夜阴云四合。王仆早间云已愈,而午后仍剧,延宋伯新与一闵姓者诊之,皆云姜、附之剂不误,特病已深耳。仍用姜附重剂方,吐不受。看号徐姓忽仆于地,亦服姜附之剂,而徐姓者竟不治。噫!
 
七月朔(7.27)
晴,颇爽,晚又阴,不甚热。余自前晚起觉胸膈不清,两日来皆不思饮食,遂持一饿字治之,饮神曲数盃,甚好。。王升干呕不已,晚渐定,殆可治矣。
 
渔翁似翁同龢翁,医心圣心同仁心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