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古案探讨


非常有道理

‘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这句话当如何理解?

达到‘小便利’的目的一定是要用‘利小便’的药物吗?

李氏的升阳风药治疗后,小便利了吗?不然湿邪的去路在哪里?邪去,对正气的调理应当不会还是一路的风药吧?那样的话,是不是又回到许版着重提出的扶助脾阳上面去了呢?
 
记得哪位大家说过,
读古人案时觉有恍惚不定,以药试病者
看来的确是有感而发,
但愿我们后学能以谨慎的心态拜读吧。
既不要造神也不要毁神。
 
此案是考虑了时令因素的,另外个人觉得基本思想是先去郁闭后治根本.
 

呵呵,我越来越觉着中医真的是个庞大的体系了。。

病发在六七月间,悬壶能不能粗略的给做个分析(时令因素)?
 
22# 许家栋

疗效是评定理论的依据
但对效的标准又有不同界定。这样子的话,又会有些麻烦了。为避免脱离前面的主题太远,先不做扩展讨论(或可另立主题?)。

李东垣不是神,但能成就一大家,并对后世中医形成影响,其间值得学习的东西还是很多。
尤其是他的辩证论治思路是什么?他对疾病的认识有何特别之处?等等都是准备请教诸位的。。

现在的每个中医生也都有自己的辩证、用药思路。而形成自己特有的辩证思路,肯定与各自不同的学习经历,临证体验有关李氏体系的形成也应当是这样。

从上面的案子中如果能把李氏的东西联系过来,那就更 有意义了
 
易水家法,全从内经而来。处方论药全以五运六气为本。即如此处,中运火气不及而水气乘之,且上半年阳明司天以助寒水,故癸卯岁六七月间,淫雨阴寒;时人多病泄利,湿多成五泄者,水气流行而土气复之,水流土荡之故。此言天时。

以证论病,体重节痛者,其病在表;脾为湿困,清阳不升,故下为薞泄。故李东垣治以风药,升发在下之阳气,宣散在表之湿气;付以散剂者,燥以去湿也。

治湿三大法:风胜、苦燥、淡渗,各有所用,不得混淆。风胜于上,苦燥于中,渗泄于下。故此证若以苦燥治之,徒伤中气,湿邪自必内陷,而成腹满、呕吐、不食之证;若以淡渗治之,必伤在下之阴血,湿邪自可乘机下陷,腰腿困重,二便滞涩可知。此皆南辕北辙,不知表里。温病学于此道论之甚明,还望共参。
 
或为脾胃久虚,不可用风药?
细查可知,脾胃久虚所成之证,皆为气陷之证。内经云: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是当补中健脾,升发元气,如补中益气之类。然此处湿淫所胜,若泥于温润,湿必不解,湿解再治以温升之品,方为合法。除此之外,辛苦燥药,开降胃气,气机更降,则洞泄不止;辛热固涩,伤阴动血,湿邪内陷,湿与热搏,势成红白之痢。

若论东垣,必习内经,经义不切,难中肯綮。一点看法,仅为参与讨论。
 
24# 白头翁
以上董兄论之甚详,不再赘述.
夏季气机向上向外,而此时湿郁于表,用药当必先岁气,勿伐天和,应顺应趋势因势利导.东垣结合时令用药,是其思想中很精华的一部分,惜乎现在注意这一块的人不多.
 
"温病学于此道论之甚明,还望共参。"
这个是高见!
 
陈潮祖老以三焦论湿化之源,与赵绍琴老治湿之大法相合,更是高见。可见前圣后圣,于真理处,所见皆同。握手。
 
肌表之湿,是很浅的病,如治在中下焦,不啻水走九曲黄河而入海.
 
可见抛砖是可以引玉地

懂兄,悬壶先生的评论又让我开悟不少
 
刚看到白皮的帖子,要是我直接用九味羌活汤就得了.闹心.
 
老刘别累坏身体了,该睡觉的时候还是要睡的。
 
哪个九味羌活汤?能用吗?
 
个人看法,九味羌活汤中黄芩、生地、川芎、细辛皆非所宜。
 
九位去其四了,呵呵、、、、、、

方虽貌似,实不同,柴胡升少阳,升麻升阳明,这个应是李氏用药的主导就是要升提这个生生之气,为什么要这么说?他的思路在哪里?

地属于阴,春来阳气渐生,阴中之精在这个阳的生发之下,向上升腾,成为生生之气。而人体的大地就是脾胃。

阴阳寿夭论

《五常政大论》云∶阴精所奉其人寿,阳精所降其人夭。

夫阴精所奉者,上奉于阳,谓春夏生长之气也;阳精所降者,下降于阴,谓秋冬收藏之气也。且如地之伏阴,其精遇春而变动,升腾于上,即曰生发之气;升极而浮,即曰蕃秀之气,此六气右迁于天,乃天之清阳也。阳主生,故寿。天之元阳,其精遇秋而退,降坠于下,乃为收敛殒杀之气;降极而沉,是为闭藏之气,此五运左迁入地,乃地之浊阴也。阴主杀,故夭。根于外者,名曰气立,气止则化绝。根于内者,名曰神机,神去则机息。皆不升而降也。地气者,人之脾胃也,脾主五脏之气,肾主五脏之精,皆上奉于天。二者俱主生化,以奉升浮,是知春生夏长,皆从胃中出也。故动止饮食,各得其所,必清必净,不令损胃之元气,下乘肾肝,及行秋冬殒杀之令,则亦合于天数耳。
 
李东垣解释内经中的这句话虽不一定正确,但是这段话确实代表了李东垣的思想。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