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痢疾肛门灼热案

四逆散是我认真考虑过的方子,但是没有合用理中汤的经验和见闻,故否决了。
悬壶先生可否抽空详细说说有无经验。单开帖也行。
 
四逆散治疗腹泻是基于陈潮祖老先生的"膜腠三焦学说",而且"腹中痛、泄利下重"本来就是四逆散的或然证.此病过用苦寒,已伤脾阳,黄连虽为治痢要药,难免有苦寒之弊,如一定要用3g足矣,或炒用.附子加进去是有意义的,我以前长期腹泻过,用苦寒,肛门灼热感会加重,用附子理中合五苓反而症状减轻或消失.此案已成坏证,不能拘于痢的一些传统认识.还有一些小孩过用苦寒,临床也多见,均需急扶中阳,咳嗽、流鼻涕、腹泻才能治疗下来.
四逆散合补中益气汤、或升阳益胃汤、或理中汤、或附子理中汤来治疗久泻的病人,临床我是常用的,比一般单纯补脾升阳疗效稍好,录此以就教与同道并回g版.
 
里急后重,口干不喜饮,面色萎黄,舌质淡,舌苔白润,脉弦紧而涩

才疏学浅,试着分析一下
面色萎黄,脾虚故也,舌淡苔白,火不足也,口干不息饮,太白润,非阴液不足,不上承故也,
脉弦紧而涩,肝气犯脾,兼有不通。
照书上我就只能分析到这里,真个才疏学浅也,用方我是不敢用六味地黄丸的
以健脾祛湿止泻加疏肝理脾治之
 
不好意思
看另外一个帖子,转页等太久,就来看这个贴
回错地方了

不过分析的还是这个帖子里的病
 
任×x,23岁。细菌性痢疾9个多月,医先予西药治之不减,继予中药芍药汤加减治之亦不减,口苦口干,大便一日3—4次,里急后重,不得已转来太原治疗。医云:热痢下重,宜白头翁物。服药4剂,非但里急后重、大便次数增多不见好转,反见肛门灼热难忍,不得已,又易医治疗。医云:大肠实热较严重,宜白头翁汤加马齿苋、金银花、苦参。服药20剂,肛门灼热更甚。刻下,除肛门灼热难忍外,尚见大便一日2~3次,里急后重,口干不喜饮,面色萎黄,舌质淡,舌苔白润,脉弦紧而涩。

据药后反应,初病为寒邪中于太阴,误进寒凉,更伤中阳,血气寒而郁滞不行。脉弦则郁,紧为寒,涩为滞。
其治温健脾阳,条达气血。
以理中汤加味主之。
党参 白术 干姜 炙甘草 当归 薤白 荆芥
一剂定其效否。

关于“肛门灼热难忍”,乃是叠进寒凉,导致胜己之化,虽见热象,实无热邪。不可再进寒药。
按此规律,如果续进寒药,很可能出现内寒外热之证。
 
25# 中医心
以少许寒药反佐也不可以吗?
 
26# gqdxk


每个人有自己不同的治疗风格。我不用不代表其他医家不用,少许寒药反佐效果也许更好。冷服也可以算反佐嘛。在此仅提出自己的看法,供大家参考。
 
中医心的思路,方药可取,可备临床参考,反佐少量黄連,其理亦通.
 
谢谢金老为大家指导.
 
确实,中医心的方子开得不错,有琢磨头
 
关于涩脉,一般的书中多讲是“淤血”。
而伤寒中强调的是“血少”。
各位如何理解的?
 
这个问题,您是否另开一帖好些
 
这几天因为工作太忙,没时间上论坛。对于这个案子的讨论,各位的高见学习了。个人的看法,肛门部灼热并非因热所致,而是血郁于其处所致。人直肠之处因没有静脉瓣,故易郁血积聚,血聚则灼热疼痛,所以,对于此病,我更加倾向于张锡纯先生的燮理汤。且过用苦寒之后,宜加温阳之品以用之。
 
33# gqdxk



回先生:此案例中的脉象是弦紧涩,故在此发了一问
 
驻车丸

【处方】黄连360g 炮姜120g 当归180g 阿胶180g
【性状】本品为黄褐色的水丸;气微香,味苦、微辛。
【功能与主治】滋阴,止痢。用于久痢伤阴,赤痢腹痛,里急后重,休息痢。
【用法与用量】口服,一次6~9g,一日3次。
【注意】湿热,积滞,痢疾初起者忌服。
【规格】每50丸重3g
 
因我明天要去安国赶药交会,提前将答案公布于众,希望大家通过对此案的探讨对临床诊疗水平有所提高。原案为:肛门者,大肠之所主也,其证灼热者多因大肠湿热,故清热燥湿之法尤为多用,然久用寒凉克伐,中阳大衰,格阳于外者亦有之,其辨之法,莫如求于脉舌。曾治一男性患者,任×x,23岁。细菌性痢疾9个多月,医先予西药治之不减,继予中药芍药汤加减治之亦不减,口苦口干,大便一日3—4次,里急后重,不得已转来太原治疗。医云:热痢下重,宜白头翁物。服药4剂,非但里急后重、大便次数增多不见好转,反见肛门灼热难忍,不得已,又易医治疗。医云:大肠实热较严重,宜白头翁汤加马齿苋、金银花、苦参。服药20剂,肛门灼热更甚。邀余诊治。细审其证,除肛门灼热难忍外,尚见大便一日2~3次,里急后重,然其口干不喜饮,面色萎黄,舌质淡,舌苔白润,脉弦紧而涩。综其脉证云:此久用苦寒,脾胃阳衰,格阳之证也。宜温中散寒,以破阴寒之气也。拟附桂理中汤加减:附子4克,肉桂4克,党参4克,白术4克,干姜4克,茯苓4克。服药1剂,灼热减轻,继服3剂,灼热消失大半,食欲增加,里急后重消失,去茯苓,加甘草4克以补中,服药6剂诸症消失而愈。一实习学生问:诸医均云热而予寒凉之剂,而朱老却用大热之剂,其故何也?答曰:面色、舌色、脉象在辨证论治时尤当详审,《内经》告诫我们说:心主舌,面色为五脏之华,脉为决五脏死生之本,此病已达9月余,五脏已损,故当求脉、色、舌以辨证。证虽见热,而舌、脉、色均为寒,故知其为阴盛格阳之证,用附桂理中而取效。
 
怎么回事?最近我老发现我只要一跟贴就 公布答案,是故意找我难看吗?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