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伤寒论》为何叫伤寒?为何用六经来指导临床?



问题是求不出啊,除非找到一个在临床上可以公式化使用的理论模型来,并且验证有效,否则都是自说自画,谁也不认。
很多人整天在理上搞,其实大多是意淫,还不如方证药证研究能治几个病。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方证、药证研究更实在。日本人就这样搞,我看水平不比国内差。国内的太喜欢谈理了,然后根据自己臆测的理胡乱制方,疗效反而不好。
本坛林盛进老师的方式我认为也可取。
例如,把每个经方都列出来,把该方的古今验案都搜索记录下来,学者根据根据验案推测该方的使用指征,以及该方的使用范围和使用方法。这也不失为一条较实在的研究道路。
如果有这样的书,我一定买。
 
回复 21# 石人
建议读读刘渡舟的伤寒论讲稿,里面有好例子,启发对三阴三阳是六经的理解。
 
由版主最后编辑:
回复 1# 王家祥
好题目,一定要学习。伤寒论无疑已经成为中医学生的基本课了。
我想伤寒论使用六经不止一个意思,想当年张仲景要记录案例传教后人时,也反复考虑了分类的方式问题,使用六经方法肯定是深思熟虑的结果。
伤寒讲外邪所致病,杂病则不考虑致病原因,而且张仲景发现,伤寒从六经所入有独特的传变规律,相互重复是最少的,所以六经是12经之六经无疑。
但六经中讲到他经之证乃是该经传变的结果,甚至有非本经传变的类证(张仲景认为容易搞混的)也放在一起讨论。
其实一个症状有时不只是一经所病,比如腹寒痛,强分那个阴经反而不如部位更简洁,所以张仲景有时并不强调分经。
假如现在重新讨论一种分类方法来写伤寒,还是六经分类法最合理。
伤寒论是一个经验的大成,这个问题的解决却是非常的有意义。
 
由版主最后编辑:
如果以足之六经来传,则与经络之传导不合,做何解释?如足之太阳何以传至足阳明?
 
由版主最后编辑:
近日就此问题,我在《内经》中寻觅了十多天。我还是趋向于“六病”之说。
 
由版主最后编辑:
回复 11# 石人
谢谢参与。我曾用12经来思考过,但觉得反而越想越迷糊。
 
由版主最后编辑:
回复 23# tsinglai
对病用方的确很好,不过不明理总觉只能是工匠所为,不能进一步深入。
 
由版主最后编辑:
伤寒是伤于寒引起的人体病变
论是讲这种病变传变规律和诊治方法

我有一个疑问,就是这个‘寒’能进入人体吗?
 
回复 24# 王家祥


足六经的传变,我认为易于理解,六经即是人体的6个互有关联的组成系统,某经有病,自然可影响到其他经,即传经。但不存在绝对的循经传,太阳病可直接传向(用现在的话说,即影响到)其他任何经,而出现并病或合病。伤寒亦可直入,称作直中,如直中太阴,出现下利清水。传哪经,直中哪经,取决于人的体质状态、取决于天(气候一类)。一般看,对体质较好的人,伤寒先伤人体表,因正气充足,易现太阳病,若此人胃肠平素干燥,太阳病就易化火而传变为阳明病,或是阳明气分大热,或成阳明腑实可下之证。我自己的传变经常是,感冒,流清涕,发冷,身痛,若及时抓药吃,2付可解;若发懒不想吃药,常传变为少阳病,口苦、咽干、左胁痛,发冷发热,一般用柴葛类方可愈。传变于何经,一切以见证而判定,不存在预先划定的顺序。关于六经病、六经病传变的总结,建议参看程鈡龄《医学心悟》中关于伤寒及六经的论述,非常简明清晰,会有豁然开朗之感的。
 
回复 30# 孙洪彪


寒可以进入人体,因为寒可以影响人的身体包括体内脏腑。例如,可能会遇到多点的是,肚子没护好,着凉了,出现腹泻,拉肚子吗,就是“下利清水”,这就是伤寒直中太阴,需“急温之,宜四逆辈”,可用附子理中汤,为方便,我常用同仁堂的附子理中丸2---3丸开水化服,极效。相互切磋吧。
 


赞同。
我也不赞同按12经来论6病,因于临床并不实用。
关于伤寒六病,我个人参考较多的是胡希恕、曹颖甫、余无言、倪海厦等人的观点。胡的太阳、少阴主表,阳明太阴主里,厥阴少阳半表半里之说我认为还是有见地的。他们还有个特点,都参与西医之理,通俗易懂,较实用。
 

前几天学习《内经》五脏传变规律的时候也有这个问题

①大体来说,一脏病,可以转给其他四脏的任何一脏-故病有五,五五二十五变及其传化(一脏病,传四脏,和为五病,五脏就有二十五病,再传下去就更多)


本文来自: 华夏中医论坛(https://www.tcmbe.com/) 详细文章参考:https://www.tcmbe.com/threads/94194


也就是说,一脏,一腑,一经的病变发展有传变给任何一脏、一腑、一经的可能,古人总结出来的规律只是讲的最重要,最常见的一种或几种,但并非死守一种规律。临床还是要 查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
 
回复 32# zhangjianxinty


呵呵,这个观点确实是千古流传,早被公认了的

也许(我瞎琢磨的)正是由于这个认识存在错误,才引发了一些现在还争论不休的中医疑案


一、《伤寒论》的方、法,不但治伤寒,也能治温病;不但可以治疗外感病,还能治疗内伤杂证

二、因为《内经》中有‘冬伤于寒,春必病温’的说法,出现了后世的‘伏气’学说

三、风寒外感,风热外感的诊断依据
 
本人门外汉, 前日看到有关“伤寒论” 书名的解释, 个人觉得比较能理解透; 现发来参考!

一切外来邪气所导致的以发热为主要症候的病证,在古时候都叫“伤寒”

伤“寒”:泛指邪气,外邪。 孟子说过一句话: 吾退而“寒”之者至矣;

这两个“寒”, 意义相通。 可能说得不太清楚, 可意会不可言传吧
 


如伤寒论以寒来解释,为何《伤寒论》的第一病是中风而不是伤寒?
 


伤寒我看可以这么通俗地来理解。
人体的首要功能是什么?一是维持恒定体温。二是消化吸收。
一般来说,气温总是低于体温的(气温高于体温的较少),所以,伤寒是最常见的,很多热病也是伤寒后热化所致,即祝味菊所谓反抗过度。
太阳主表,是伤寒第一步,所以伤寒论半部为太阳篇。而太阳之上,中见少阴。少阴肾主一身之水,两者互为表里,故胡希恕称太阳少阴主表自有其道理。
太阴阳明都是消化系统的问题,这是人体获得养料之根本。太阴阳明相表里,主消化吸收。故胡希恕认为太阴阳明主里。
厥阴少阳主枢,为半表半里,协调里外之枢也。
 


风最难挡,风袭于表,腠理为之开,寒得以入。
风木之气,侵略之性最强。
桂枝为木中木,可扫一切阴霾寒湿之阻,故桂枝为最重要之药。
 
回复 39# 石人


太阳之上见少阴?厥阴也为枢吗?在《素问。阴阳离合论中》明确推出,太阳、太阴为开,阳明、厥阴为阖,少阳、少阴为枢。而枢最不易解。
 


写错了。是太阳之上,中见少阴。太阴之上,中见阳明。
少阴为太阳之本,主一身水液代谢谢,或不及或太过,可导致受寒发热等证。
至于枢,有说少阳少阴的,有说少阳厥阴的,这个搞不清谁对,不去计较也可以。我个人是认同少阴少阳为枢的,大概胡老是认同厥阴少阳为枢的吧。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