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精校本草新编 完整版本

二戒老中医

闻名全坛
管理员
注册
2010/04/22
帖子
15808
获得点赞
101757
声望
113
年龄
49
所在地
confidential
这个版本花了本人很多时间,呵呵。现在基本上完工了。不过还是有些后期工作,慢慢搞吧,先发出来。
基于繁体中文版本,也提供了一个简体中文的,欢迎大家阅读后提出宝贵意见,谢谢。




一个奇怪的业余医生
——本草新编电子版整理序

“陈士铎,字敬之,号远公,别号朱华子,又号莲公,自号大雅堂主人。浙江绍兴人。其生卒年月已不得详考,正史亦不载。据嘉庆八年(公元1803年)《山阴县志》记载:“陈士铎,邑诸生,治病多奇中,医药不受人谢谢,年八十卒。”《辨证录•凡例》中自称:“铎年过六旬,精神衰迈,二师传铎之言,愧难强记,恐至遗忘,辨论之处,或多未备,尤望同人之教铎也。”二师传铎之时,据《自序》称是在康熙丁卯秋,即公元1687年。向上推60年,当明天启七年,即公元1627年。如果这篇《凡例》可信的话,陈氏的生卒年代大约是在公元1627年—1707年。”

以上一段,转自柳长华先生的“陈士铎医学学术思想研究”一文,他对陈士铎的生卒年月的推算,我觉得比较可信的,不过前后偏移10年左右似乎更适当。

说得简单一点,陈士铎在清代不算知名人士,所以正史里无传,野史笔记里也无关于他的数据。对于他生平的了解,仅限于他留传下来的那几本医书里的前言自述。综合起来看,陈是一个明末的年轻遗老,儒生,虽然明亡的时候,他仅20岁左右,但是参加新朝廷的选拔考试,却每次都失败,以至于他对新朝廷丧失兴趣,大约这个时间持续了10年。在他30岁左右,他终于放弃儒学,放弃仕途,转而四处游历,遍访名医,钻研医术,大约这个游历的时间长达20多年。他游历的范围非常广,东西南北,去过很多地方。大约在他50多岁的时候,在北京碰上了当时中医的顶级大师——傅青主,估计由于都是新政权的隐约不满,再加上都是儒生,或是于陈对傅的极为尊重和谦虚,傅也对他甚为欣赏,将自己的很多心血医书托付给他,希望他能够这些医书刊印出来,传之后世,泽被苍生。得到傅的这些著作后,陈非常兴奋的回家,大约花了10年时间,将这些医书陆续整理出版。又过了10年左右,陈士铎在18世纪的第一个10年里安静地了无遗憾地去世。

以上我简略地归纳了陈士铎的一生,这个归纳,都是根据他的自述综合起来的。同样这个归纳,也隐含了我对陈士铎这批著作的来源的判断,那就是主要根据傅青主的著作进行改编的,而绝不可能来自仙授,或者来源于自身的医药实践。

试想,作为一个长期游山玩水的业余医生,怎么可能总结出二三百万字的著作?而且这些著作里有很多真知灼见,大异于传统理论,绝非一个江湖游医所能领悟。陈对自己的水平认识很清楚,他说自己资质愚钝,挂一漏万,记忆力差,也已说明这批著作不是他自己的。虽然有人说陈士铎的祖父或者叔祖父好医,这批书是陈家家传积累,然而陈家除了他祖父外和自己外,无人习医,积累并不丰厚。陈将这批著作说成是仙传,在古代社会里,礼教的束缚下,如此贬低家门是不可想象的。

陈士铎将此等书籍说成仙传,其实也只是为了更好的保存书籍本身。陈的老师傅青主,在当时就是一个政治异见者,留恋于旧秩序,拒绝与新当权者合作,甚至差点因“甲午朱衣道人案”而被朝廷处决。因人废言的事情在历史上太多了,傅自己对此深有认识,才会把书传给陈士铎,不然以其自身名义出版即可,何须劳烦他人?对于此等政治危险分子,想保命的人都会敬而远之。所以为了好出版,好流传,陈在无法合理解释这批著作来源的情况下,说成仙授,就能理解了。在每一个专制时代里,都有很多禁忌,政治禁忌尤其残酷。

陈士铎不是职业医生,也不是名医,因为他不靠治病吃饭,治愈后,也不受人恩惠。以至于自身穷愁潦倒,连自己的著作都无钱出版,到处找人赞助,方获出版,甚至还没有出版完成,他就已经辞世。一个想救民于万世的业余医生,一个家贫却不愿意受人恩惠的人,一个自觉怀才不遇著述等身却依然心存悲凉的儒生,一个老而虚心尊师重教的智者,一个信守承诺十年著述的老人,真是集中了许多奇怪的个性。他想靠自己的努力,永久保存这批有价值的资源。

然而,这批著作仍然大量散失了。实在令人非常遗憾。嘉庆八年《山阴县志》记载陈有著作20余种:“着有《内经素问尚论》、《灵枢新编》、《外经微言》、《本草新编》、《脏腑精鉴》、《脉诀阐微》、《石室秘录》、《辨证录》、《辨证玉函》、《六气新编》、《外科洞天》、《伤寒四条辨》、《婴孺证治》、《伤风指迷》、《历代医史》、《琼笈秘录》、《黄庭经注》、《梅花易数》等书。惜其所著,多所沦没。”嘉庆八年,离陈士铎辞世不到100年,离他的曾孙陈凤辉乾隆五十五年(l790年)整理《洞天奥旨》不到13年。到今天存世的仅有《石室秘录》、《洞天奥旨》、《本草新编》、《辨证录》、《辨证玉函》、《脉诀阐微》、《外经微言》等少数几种。另外还有一本《梅花易数》的手抄本在网络上被一个收藏家展示过一次。

这批著作,涉及到了中医各个方面,如果完整流传,傅青主所做的医学突破将是何等令人惊异,可以从仅存的几本书里领悟到。

傅青主(1607年-1684年)本名傅山,阳曲人,(今山西省太原市尖草坪区向阳镇西村)。初名鼎臣,字青竹,后改青主,别号公它、公之它、朱衣道人、石道人、啬庐、侨黄、侨松等等,先世居山西大同,后徙于山西忻州。他是著名的学者,哲学、医学、儒学、佛学、诗歌、书法、绘画、金石、武术、考据等等无所不通。在医学上,傅青主是中国医药史上一位“大师级”的医学家。傅山生前,“擅医之名遍山右,罔弗知者”(戴梦熊撰传)。及其去世,社会评价更高,诸如“医术入神”(王士祯《池北偶谈》),“人称医圣”(蔡璜撰传),“至今晋人称先生为仙医”(刘绍攽撰传)。

以今天的观点来看,将傅青主称之为三百年来中医第一人,也不算过誉。一个能将中医理法方药都进行突破的人,上千年来也不过数人而已。

所以从这个角度看,《本草新编》基本上就是傅青主用药的经验集,对今天的中医人士很具有参考价值,可惜这本书,在这300年间,只公开出版过寥寥3-4次,自1687年出版后,在清代就没有重新翻印了,以手抄本在极小范围内流传,到今天除了几个图书馆外,民间已经找不到抄本了。一代大师的心血,何其被后人轻视!

我因为偶然,购买了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柳长华等整理的《本草新编》,此书费了整理者很多精力,却被出版者搞得一团糟,错漏无数,不忍卒读,所以为了自己便于学习,决定自行校正这本书。

然而,很遗憾,校正也不是件容易的事。主要是因为这本书在国内已经没有完整刻本了,柳长华先生都是以刻本残本加上抄本拼合而成的。后来了解到,2008年曹洪欣、郑金生教授整理了一套《珍版海外回归中医古籍丛书》(第九册),里面包含了从日本文库影印回来的《本草新编》本澄堂初刻本。

更偶然的是我在网络上搜索此书的相关资料时,意外发现原来此书国内仍有完整初刻本存在,只不过由于信息流通关系,造成柳长华先生,曹洪欣、郑金生教授不知情,以为国内没有了。该讯息刊发在《北京图书馆馆刊》1998年第4期电子版上,标题为:“北京图书馆近年采进善本书提要(三)”,记录了北京图书馆(现改名为国家图书馆)在1987年后收藏到《本草新编》首刊善本的情况,现抄录如下(以下楷体字为原文):

《本草新编》五卷
清陈士铎撰,清康熙三十年本澄堂刻本。五册,每半叶10行,行25字。白口,四周单边,20.17cm×15cm,版心下有“本澄堂藏板”。封面镌“康熙辛未镌义乌金孝芑先生订定本草新编本澄堂藏板”,首有康熙四年(1665) 云中逸老岐伯天师序,康熙二十八年(1689) 吕严序,康熙三十年(1691) 金以谋序,次有《本草新编总目录》。卷一首有卷一目录、凡例、十六则,劝医六则。卷端题:“蒲州李岩评,山阴陈士铎远公别号朱华子”,卷二、三、四五首题“蒲州李岩评山阴陈士铎公别号朱华子着义乌金以谋孝芑莆云樵子订梓”,全书朱墨笔校过,眉上有李岩评语,藏印“金华朱颜珍藏”。
陈士铎,字敬之,号远公,别号朱华子,自号大雅堂主人,明清间浙江山阴县(今浙江绍兴) 人,诸生,自少习儒,屡试不售,遂究心于医学,着有《辩证录》、《石室秘录》、《洞天奥旨》、《内经素问尚论》、《六气新编》等。(李坚)

真是天意弄人。不过仍然非常感谢曹洪欣、郑金生教授的影印版本,没有这个版本,我的校正不可能完成,因为要从国家图书馆看到这本书会非常难,而且很多人也不知道这个版本的存在。

柳长华先生说,《本草新编》“据《中医图书联合目录》著录,现存世的版本有:清康熙刻本、日本宽政元年己酉(1789年)东园松田义厚刻本、稿本、抄本等。近年有山西科学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本草秘录》,乃是根据山西省黎城县王淑田家藏抄本,由山西省中医研究所何高民先生整理后刊行。今以此本与康熙本、日刻本等相互校,其错讹脱漏之处甚多,卒不可读。康熙刻本,今存于北京军事医学科学院图书馆。仅存三卷,其中第一二卷是刻本,第五卷则为抄本。从第一二卷刊刻的情况看,前有吕道人、岐伯天师、长沙守张机的三篇序文,为他本所无,另有金以谋的序及蒲州李岩的评语,惜此刻本仅存两卷。日刻本刊于日本宽政元年,该本乃据康熙刻本,又经松田义厚考订后而刊行,惜亦只存一卷刻本,其余四卷则抄配补足,并来源于康熙本。据《中医图书联合目录》著录,《本草新编》尚有一稿本存于上海图书馆,为此我们曾专程去上海考察,馆内工作人员云此本已不存。另外,中国科学院图书馆藏有《本草新编》抄本一种。我们亦至该馆进行考察。知该本共装为八册,不分卷次,各卷内容均不全。”

我能够见到的有4个版本,一个是柳长华先生的整理版本,二个是曹洪欣、郑金生教授的影印版,三个是《四库未收书辑刊》拾辑•捌册里的手抄本(即是柳长华所说的中国科学院图书馆藏有的抄本,他简称为清抄乙本。),最后就是何高民先生的《本草秘录》。经本人考证,《本草秘录》是康熙刻本的节抄本,毫无校刊价值,舍去。主要以前三本版本为基础进行校正。我发现中国科学院图书馆藏有的抄本,虽然只有原本的第一、三、五卷的部分内容,但是这个版本应该是陈士铎的稿本,或者是稿本的抄录本,或者是金以谋的编辑本,非常有价值。其行文质量高于刻本,语气流畅,还保留有被金以谋删除的段落或章句。如果仅仅是抄本,不可能抄录那些已经被作者删除的段落,而在最后面注明一个“删”字。大家有兴趣的,可以去新浪爱问网盘里下载,我已经将几本数据的PDF扫描件拆分上传,供大家研究。

通过这几个版本的对比研究,发现金以谋这个《本草新编》的编辑,出版赞助者对该书的修改主要是:删除那些涉及政治性的比喻的段落,词句,删除一些他认为和正文无关的涉及道德层面的非药性上的论述,精简他认为的冗句,删除一些语气助词。现在看来,他的修改有当,有不当,但多数是不当的。不当之处就是失文字的流畅性和原作的完整性,有的段落里甚至出现提了问题,却没有回复的现象。恰当的地方是使本书能够正常出版,他和陈士铎并不会因政治性言论而受牵连。另外我也发现,这个本澄堂的刻本可以说得上粗制滥造,文字出错,词句段落丢失,漏掉眉批,将眉批混成正文,不一而足。

所以我的校正稿处理方法如下:

以网络上能够见到的根据柳长华先生的版本整理的电子版为底本,尽可能地复原原本。
以中国科学院图书馆藏有的抄本对刻本的第一、三、五卷进行校正。主要以抄本为主,对刻本修改合理的地方,兼采刻本。
以本澄堂刻本对其余卷次进行校正。
修改柳长华先生版本里的某些文字错误,修改一些短句,使之合理,柳版里存在正确词句被误改的现象。
统一修改原书里的缪仲仁,缪仲醇为缪仲淳。
统一修改元参为玄参。
修改原刻本里的某些错误。一般对疑似错误,则提供脚注。
以中国科学院图书馆藏有的抄本增补眉批。对于眉批中暂时不能辨识的字,则■填补。

因水平有限,字数很多,难免会有出错,欢迎大家给我指正,我会随时修改这个电子版。另外附加说明一句,这个电子版本是本人亲自整理的,本人拥有版权,欢迎网络免费共享,但用于其它用途请事先通知本人。联系邮件:wangyu1314@gmail.com

二戒
2010年9月19日 于重庆江北

纸质本购买地址
 

附件

  • 精校本草新编-CHT-20100919.pdf
    1.5 MB · 查看: 828
虽然最近实在太忙,但还是要坚决的予以支持
 
楼主辛苦了,傅老先生在天有知的话,也会很欣慰的。
 
心血一番,谢谢哦~!
 
知母
知母,味苦辛,气大寒,沉而降,阴也,无毒。入足少阴、阳明,又入手太
阴。最善泻胃肾二经之火,解渴止热,亦治久疟。此物止可暂用,而不可久服。
丹溪加入六味丸中,亦教人暂服,以泻肾中浮游之火,非教人长服也。近世竟加
知母、黄柏,谓是退阴虚火热之圣方,令人经年长用,以致脾胃虚寒,不能饮食,
成痨成瘵者,不知几千万人矣。幸薛立斋、赵养葵论知母过寒,切戒久食,实见
到之语,有功于世。总之,此物暂用以泻胃中之火,实可夺命;久用以补肾中之
水,亦能促命。谓知母竟可杀人,固非立论之纯,谓知母全可活人,亦非持说之
正也。

此处见到宜“见道”
 

見到之語,這個詞。在本書裡,出現了至少3次,包括眉批,似乎不算錯字,謝謝再斟酌。
 
我觉得陈士铎传下来的这些书,也不是傅山写的,傅山也只是承传者,应该是道教内部秘传的医术,传到傅山手上,再传给陈士铎,于此公开梓行,可惜散逸甚多。
 
我是根据行文风格来推断的。
不管是《傅青主女科》还是《辩证录》等书的行文都是一样的,可以说千篇一律,与傅山文集的文章风格迥异,以傅山的文采,写书必不至如此,故傅只是抄传而不是创作。
 
谢谢您的奉献,下来学习
 
回复 9# 佛手


这位老兄颇有见地,古时的作者有时往往不是真正地写书人。也许是某一流派的继承人;也许是整理出版者,或他人托名,或购买版权者。
 
楼主的辛苦常人也许难以理解。对于中医的发扬光大实在太有用了,谢谢楼主辛苦,初步看了一些,比较容易懂,很好
 
文字非常清楚,比我下载的另一本PDF格式的文档清楚多了,感谢楼主辛苦成书。
 
多谢先生啊,我们这些爱好者可是到处在找资料呢
 
为什么下不了呢?分扣了呀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