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五、相术-《内经时代》补注

【补注】

⑴望诊:是医生运用视觉对人体外部情况进行有目的的观察,以了解健康状况,测知病情的方法。

中医理论认为,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体的外部,特别是面部、舌体等与脏腑的关系最密切,局部的病变可以影响到全身,而体内的气血、脏腑、经络等的病理变化,必然会在其体表相应的部位反映出来。因此,观察神、色、形、态的变化,不仅可以了解人体的整体情况,而且可作为分析气血、脏腑等的生理病理状况的依据之一。即如《灵枢•本脏》所说:“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所病矣。”

望诊在中医诊断学中被列为四诊之首,并有“望而知之谓之神”之说,这是因为人的视觉在认识客观事物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医门法律•明望色之法》说:“凡诊病不知察色之要,如舟子不识风汛,动罹复溺,鲁莽粗疏,医之过也。”所以医生在诊病时要充分利用视觉观察,并在临床实践和日常生活中注意培养和训练敏捷、准确的观察能力,通过诊断知识的学习和临床经验的积累,使望诊技巧日臻熟练。但望诊也有其一定的局限性,故不应以望诊代替其他诊法,诊病时还须四诊合参,才能全面地了解病情。(高校教材新世纪第二版朱文锋《中医诊断学》)

《素问•脉要精微论》:“夫精明五色者,气之华也。”

高校教参《内经》:“精明,眼睛、眼神。五色,面部的气色。华,外荣。《素问经注节解•卷一》注:‘精明以目言,五色以面言。言目之光彩精明,面之五色各正,乃元气充足,精华发现于外也。’”

金栋按:精明五色为气之外华,实则为脏腑气血精华反映于外在体表的象征,故观察目精神彩与颜面色泽可以测知脏腑气血之病变。这揭示了望目与望面部五色可以诊病的原理,或可谓之“医学相术”者也。所谓“医学相术”,是指通过观察形体、相貌等用以诊断疾病的一种方法,即观察神、色、形、态而已。

《灵枢•邪气藏府病形》:“见其色,知其病,命曰明。”

《类经五卷•脉色类十七》注:“见色者,望其容貌之五色也。”

《难经•六十一难》:“望而知之谓之神”、“望而知之者,望见其五色以知其病”。

滑寿《难经本义》:“袁氏曰:五藏之色见于面者,各有部分,以应相生相克之候,察之以知其病也。”

徐大椿《难经经释》:“望,谓望病人之五色而知其病之所在,如《素•五脏生成篇》、《灵•五色篇》所云是也。……五色,五脏所现之色。”
 
本帖最后由 河间金栋 于 2015-4-12 19:47 编辑

⑵心因性疾病:即心因疾病,或称心理疾病。是指由精神或心理因素引起的临床表现以精神、神经或神经系统为主的一组症候群,患者最大的特点是检查不出器质性变化,主观症状与客观体征不符,即只有自觉症状而无阳性体征。(百度百科)

附:仪器检查阴性结果 并非无病

(《中国医药指南》2012年第24期P682)

李保华 金 栋(河间市人民医院)

随着百姓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健康意识明显增强,身体稍有不适或患病后,便到医院要求仪器检查是否有病?到底是什么病?

是否有病并不是仪器说了算,而到底患的是什么病,则是医者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和辅助检查的结果及鉴别诊断等综合分析而定。

1、疾病概念

首先要明确一个概念,即什么是疾病?

目前一般认为,疾病是指机体在一定的条件下,由病因与机体相互发生作用的生命活动障碍过程。在此过程中,机体对病因及其损伤发生抗损伤反应,组织细胞发生功能、代谢谢和形态结构异常变化,患者出现各种症状、体征及社会行为的异常,人们对环境适应能力降低和劳动能力减弱乃至消失。简言之,疾病是致病因子作用于机体,引起机体形态结构和或功能异常的生命现象。

2、仪器检查概念

其次要知道什么是仪器检查?

所谓仪器检查,是指通过实验室检测、器械检查等,对患者身体进行辅助查病的一种诊断方法,是临床诊断疾病不可或缺的准确、可靠方法之一。

3、仪器检查并非万能

目前现代医学科学的飞速发展,诊断领域高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如影像诊断(头CT/MRI)血管造影、介入诊断、分子生物学诊断等,给临床诊断带来巨大的帮助,使临床医生能够更及时、准确的诊断疾病。但是据有关研究认为,目前大规模应用高、精、尖检查技术诊断疾病,虽能解决不少问题,但尚不能完全取代问诊、一般的物理检查和常规的实验室检查,更不能取代临床诊断思维[1],这也充分说明了仪器检查不是万能的,许多疾病仍是查不出来[2,3],是阴性结果,而最终尚需临床医生的诊断思维给予诊断。另外,仪器只能查出器质性疾病,即机体形态结构异常的生命现象,却不能查出功能性疾病,即功能异常的生命现象。仪器检查终究是辅助检查,有时既不能单靠某项检查结果而诊断疾病,也不能因一、二次阴性结果而排出疾病。

3.1 功能性疾病:仪器检查阴性结果

患病后,根据是否有病理形态(结构)学和病理生理学的改变,疾病可以分为两大类,即器质性疾病与功能性疾病。如果有病理形态学和或病理生理学改变的,则称为器质性疾病;如果无改变的,只是生理功能障碍或紊乱的,则称为功能性疾病。器质性疾病用仪器可以查出来,是有病;功能性疾病虽然仪器不能查出来,也是疾病,也是有病。对于“引起机体形态结构异常的生命现象”,仪器可以检查出来;而对于“功能异常的生命现象”,仪器是查不出来的。

功能、神经性疾病及亚健康状态,仪器是查不出来的[2,3]。这是临床最常见的一大类群体,是不可忽视、能影响工作和生活,而积极要求仪器检查的。这也是本题目主要所指,如心内科中的心血管神经症、消化内科中的功能性胃肠病、精神科疾病中的神经症性障碍、妇科疾病中的更年期综合征、特发性水肿及中医的名词术语如肾虚、上火、心气弱等等。

精神科的神经症性障碍(焦虑症、抑郁症、恐惧症、强迫症、癔症、神经衰弱),一般认为是一种功能性的精神障碍。而所谓“功能性精神障碍”则是指根据目前的科学技术水平,还未能发现肯定的相应病理形态学和病理生理学改变的精神疾患[4],病人非常痛苦难受,到医院强烈要求用仪器检查,但是查无异常,阴性结果,未见阳性发现。

3.2 器质性疾病:仪器检查阴性结果

器质性疾病,仪器检查是确诊的依据,但由于受检查时机等因素的影响,有时仪器检查也是阴性结果。特别在某些疾病,或是在疾病的早期,机体只是处于功能或病理生理改变的阶段,还缺乏器质性或组织、器官形态学方面的改变,而患者却可以更早的陈述某些特殊的感受,如头晕、乏力、食欲改变、疼痛、失眠、焦虑等症状,在此阶段,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甚至特殊检查均无阳性发现[1],是阴性结果。如在神经科疾病中的脑梗死,症状与体征虽已出现,但发病后24小时以内,影像学检查头CT/MRI可能查无异常,是阴性结果[5];亚急性、慢性硬膜下、硬膜外血肿,头外伤后即可头CT检查可能是阴性结果;少量或微量蛛网膜下腔出血,头CT检查可能是阴性结果,有时必须作腰穿检查才能确诊;原发性癫痫,头CT/MRI检查可能是阴性结果,而脑电图检查又不在发病当时;急性格林-巴利综合征,脑脊液检查第一周可能正常,而蛋白-细胞分离现象的特征性脑脊液改变,则在发病后第2-3周[6]。心内科疾病中冠心病心绞痛,发作时绝大多数患者出现暂时性心电图ST-T心肌缺血性改变,而发病过后静息时心电图约半数患者在正常范围[7],可能查无异常;不典型或轻症病毒性心肌炎,心肌酶的异常改变则是确诊的主要依据,而其改变则多在病毒感染后1-3周内明显。风湿免疫科中的风湿、类风湿疾病,有时症状明显、关节畸形,而风湿三项或四项检查是阴性结果。某些感染性疾病的早期阶段,发热已多日,可能查无异常等。

综上所述,对于功能性疾病,由于仪器检查未见异常是阴性结果,便误认为没有病,而不积极主动使用药物治疗,有时会失去治疗的最佳时期。对于器质性疾病,由于受检查时机等因素的影响,有时仪器检查也是阴性结果,所以必要时必须复查或进一步检查,以明确诊断。

参考文献
[1] 陈文彬,潘祥林主编.诊断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3,5
[2] 金栋.医院不是单纯的体检单位[N].健康报•村医导刊,2009-10-31(3版)
[3] 金栋.乡医转诊别指定检查项目[N].健康报,2009-11-20(8版)
[4] 江开达主编.精神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4
[5] 金栋.脑CT无异常 也有可能是脑卒中[N].健康报,2010-02-09(8版)
[6] 吴江主编.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28
[7] 叶任高,陆再英主编.内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75

心因性疾病属中医情志病范围。但有些情志病仪器能检查出器质性变化。

金栋按:情志病,病名首见于明•张介宾《类经》,系指发病与情志刺激有关,具有情志异常表现的病症。情志病包括:①因情志刺激而发的病证,如郁证、癫、狂等;②因情志刺激而诱发的病证,如胸痹、真心痛、眩晕(高血压病)等身心疾病;③其他原因所致但具有情志异常表现的病证,如消渴、恶性肿瘤、慢性肝胆疾病等,大都有异常的情志表现,并且其病情也随着情绪变化而有相应的变化。对于情志病的治疗,心理疏导和情志调摄是必要的治疗手段和方式。(孙广仁《中医基础理论》)
 
⑶相士:相术之士,即以相术为职业的人。

《辞海》:“相士:②以谈相论命为业的人。《喻世明言•裴晋公义还原配》:‘他日,又遇了那相士,相士大惊。’”
 
⑷人不可貌相:不能只根据相貌、外表判断一个人。(百度百科)即不能以貌取人。

以貌取人,《汉语成语词典》:“凭外貌来衡量、判断人的优劣。也只根据对方的外貌、衣着来决定对待态度。《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以貌取人,失之子羽。’(子羽,澹台灭明字,状貌很丑。)”
 
⑸颇可疑:认为很可疑。

因为“王充最为理智”、虽“反对迷信术数”,可却相信相术之“骨相”(亦是一种迷信),所以赵先生认为“颇可疑”。
 
【原文】《荀子•非相》摘要。

相人,古之人无有也,学者不道⑴也。古者有姑布字卿⑵,今之世梁有唐举⑶,相人之形状颜色,而知其吉凶妖祥,世俗称之。古之人无有也,学者不道也。
 
【补注】

⑴道:杨倞(jing)注:“道,说。”
 
⑵姑布字卿:杨倞注:“姑布姓,子卿名。相赵襄王者。或本无‘姑’字。” 《史记集解》司马彪曰:“姑布,姓。子卿,字。”

金栋按:姑布子卿的事迹见于《史记•赵世家第十三》。

赵襄王(毋恤)者乃赵简子之子,因“母贱,翟婢(翟,音敌di。《礼•祭统》:“翟者,乐吏之贱者也。”注:“翟谓教羽舞者也。”据此,翟婢疑似舞女)”所生,在赵简子诸子中无地位,经姑布子卿给予相命为“真将军”,并谓“天所授,虽贱必贵”后,赵简子又试之为“毋恤果贤”,遂立为太子。
 
⑶唐举:杨倞注:“相李兑、蔡泽者。”

金栋按:唐举,亦名“唐莒”。《史记索隐》:“《荀卿书》作‘唐莒’。”唐举的事迹见《史记•范睢蔡泽列传第十九》。

李兑乃战国时赵国大臣,曾为相,号奉阳君。蔡泽系战国时秦国大臣,燕国人,曾为秦相数月,封纲成君。二人皆为唐举所相而言中。
 
又按:下面转引新浪博客赵又春先生对本段的解释:

1、头一句所谓的“相人”,可以理解为动宾结构,指凭着观察某人的相貌去推测他的吉凶祸福的活动,也叫“相面”;但也可以理解为偏正结构,指谓从事相面活动的人,即现今说的“相面先生”。仅从文字看,后一理解更好。《庄子•应帝王篇》的第五个寓言,就是讲述一个相人高手和一个道家高人斗法,结果前者被斗得“落荒而逃”,他原先的一个崇拜者因此觉悟了,不再相信他真有“相术”而回归正道。那寓言的头一句就是:“郑有神巫曰季咸,知人之死生、存亡、祸福、寿夭,期以岁月旬日,若神”。庄子这句话似乎表明,当时人是把相面术看作一种巫术,把“相师”归入“巫者”之列的。庄子比荀子大56岁,是荀子的祖父辈,他对“相术”的批评和嘲笑,大概对荀子有所影响。因此,本篇这头一句话就蕴含他对相人的轻蔑:说“古之人无有”,是要通过“今人不如古人有道德”的潜命题,暗示有德者是不会产生“相面术”这种怪诞思想的;说“学者不道”,则是凭着学者当是最有见识的人来表示类似的暗示,即相面术没有道理,一定禁不住分析、推敲。——荀子好会措辞啊!

2、“学者不道也”究竟何意?注家们好像都不假思索地翻译为“有学识的人也不谈论”。但有人说,在先秦文献中,“道”字没有“谈论”、“言说”的义项。当然,这只是“一说”,尚未得到公允,还不是共识。《荀子》书中的这个“道”字是“谈论”的意思吗?经过思考,我认定:不是的。理由明白、坚挺:前句说“古之人无有”,当然预设了、确认了“今之人有”;这样,为了上面说的那个暗示能够成立,就还得把“今之人”对相人的实然态度和作者主张的应然态度交代出来;就是由于这原因,才追加了这后一句;因此,这句话理当蕴含正反两个意思:现今也只有没有见识的俗人才相信他们,有知识素养的人是“不道”的。于是知道了:这“不道”乃是今天人们常说的“不搞这一套”的意思,亦即这个“道”字是将“道路”意义上的“道”字动词化,“不道”直接是说“不走这条道”。可以对这个“道”字做这种解释的最有力证据是:在《荀子•荣辱篇》中(10•21节),就有“明主不道也”句,而那个“道”字正是这意思。当然,将这“不道”理解为“不称道”、“不倡导”也是可以的,但不管怎样都不可能是“不谈论”的意思,因为人们对于自己认为不好的、不愿赞成的现象,如果采取批驳、围剿的态度,那正是“谈论”,而不是“不谈论”,要是矢口不提,就表示不出“不赞成”的态度和“这不好”的评价了,这样“弃权”的人即使有,也不会是更不会被荀子称为“学者”的。至于“道”字在当时有“称道”、“倡导”义,则不成问题(如《韩非子•说疑》:“称道往古,使良事沮,善禅其主,以集精微。”其中“道”字就是作为“称”的同义词(同义语素)而与之组成“称道”这个合词的)。——“道”的“称道”义,同“谈说”义确实有时容易混淆,例如常说的“微不足道”,《现代汉语词典》就释义为:“非常渺小,不值得一谈”,似乎其中的“道”字是“谈”的意思,编者竟未想到,当人们说“我的那点贡献微不足道”时,他不过是表示谦虚,“不足道”乃是不值得称赞的意思;即使在“他那点错误微不足道”这种句子中,“不足道”也是说值不得重视,即“道”字也不是“谈说”义。

3、中间几句是举出“古者”和“今之世”的两个相人来,除了说一句“世俗称之”外,不说别的意思,接着就重复开头的评语,这是为什么?既说“古之人无有”,又举出一个古之相人的名字来,这不是自相矛盾吗?我真不明白,注家们对此为什么都不加以解释。我的解释是:这个“古者”的“古”乃是“故”的借字,而“故者”只是一般地指“过去”,不必是指谓过去久远的年代,即可以不在“古之人”的“古”字所意味的年代之中,因此,这里没有矛盾。荀子哪会写出这样明显自相矛盾的话来啊!于是又明白了:从过去和现今举出两个相人来,又只用一句“世俗称之”的话间接地加以评论,乃是为了给头句所作的两个论断作证明:说“古者有姑布子卿”,其实是说在这之前没有关于相人的记载,所以古时候可能根本没有看相这回事,没有“相人”这种人;加“世俗称之”一句,则是要暗示“未见有学者称之”。惟其如此,才又重复前文的论断,以作强调,并交代“已经得证”。——“学者不道”与“世俗称之”对言,亦足以说明,本文作者认为,“不道”的人和“称之”的人,在实践上是走不同道路的,因此,“不道”确是说“不走那条道”,这个“道”字不会是谈说义。又:《韩诗外传》卷九和《史记•赵世家》都有记载说,姑布子卿是春秋时郑国人,曾给孔子和赵襄子看过相。据此看来,“古之人”的“古”是指春秋以前的时代,也即尧舜汤禹文王周公的时代,当时人是把那时代当做理想的“英雄时代”来崇拜的。
 
不能简单的以为是迷信,应该是失传了
 
不能简单的以为是迷信,应该是失传了

迷信是什么?请看权威工具书的解释:

《辞海》:“一般指相信星占、卜筮、风水、命相、鬼神等的愚昧思想。泛指盲目的信仰和崇拜。”
 
迷信是什么?请看权威工具书的解释:

《辞海》:“一般指相信星占、卜筮、风水、命相、鬼神等的愚昧思

是的,所言极是。。
 
迷信是什么?请看权威工具书的解释:

《辞海》:“一般指相信星占、卜筮、风水、命相、鬼神等的愚昧思

辞海的工具书是什么年代编写的,就这么肯定星占,风水,命相,鬼神是愚昧思想?现代人都有个通病,搞不懂的,不能理解的,就一律说成是愚昧迷信,什么是科学?科学也是任由现代人来解释和取名而已,现代人皆以科学两个字作为准绳,可悲!最后的趋势,把中医里的核心理论也当成迷信了!因为与现代科学格格不入嘛
 
【原文】故相形不如论心,论心不如择术⑴。形不胜心,心不胜术。术正而心顺之,则形象虽恶而心术善,无害为君子也。形象虽善而心术恶,无害为小人也。君子之谓吉,小人之谓凶。故长短大小,善恶形象,非吉凶也。古之人无有也,学者不道也。
 
【补注】

⑴术:杨倞注:“术,道术也。”
 
金栋按:下面转引新浪博客赵又春先生对本段的解释:

1、这段话不是上文的推论,头上的“故”字是发语词,相当于“夫”,表示另起话头了。前两句是中心论题,实际上是针对“相人术”的理论根据,即人的吉凶祸福与人的相貌、形体特征有必然联系这个观点,而提出相反的思路和论断。所以头句就说“相形不如论心”,意思是:你凭着某人的体相预卜其未来,不如根据他的“心”作推断来得准确。这个“心”字是泛指人的思想、性情,“论”则兼有“分析”、“评定”的意思(“知人论世”的“论”和“论功行赏”的“论”的统一)。这样说当然预设了,人的吉凶祸福是他的行为招来的,而决定人的行为取向的,主要是人的“心”,而不是体貌特征。由于这里是比较而言,所以又加一句“论心不如择术”。“术”在这里是指人走的道路,即设计的行动路线(《礼记•乐记》:“应感起物而动,然后心术形焉。”郑玄注:“术,所由也。”今有成语“心术不正”,其中“术”字就是此义。《现代汉语词典》释“心术”为“居心”,不够准确),“择”本是指“选择”,做选择自须先对各个待选对象加以辨析、区分,如果重在过程,就是“辨别”义了。人的活动前景怎样无疑更系于他采取的实际步骤, 所以此句又讲得很实在。——荀子这样批评相人,不是以一种盲目无知反对另一种盲目无知,显然体现了学术性,科学性,说明它具有强烈的“理性精神”。

2、接下至“故”字前的几句,纯从文章看,是交代作前两个论断的理由:两个“胜”字句总领(所以我后面用冒号),后面分述,同时揭示了“胜”字是“胜过”义:从影响人的作为,亦即是促使人做君子还是做小人这个方面看,“术、心、形”三者是前者胜过后者。——“术正”即走的道路正确,“心顺之”是说走这条路、这样做乃出于真心(“顺”即“顺应”);“恶”是“丑”义;“害”是“妨碍”的意思。从持论的的根据、预设方面看,这样说是要申明,一个人的吉凶祸福,如果不是指天灾,其实是别人对他的帮助或惩罚,因此完全取决于他的道德状况,亦即他是君子还是小人。所以末了还点明说:“君子之谓吉,小人之谓凶”。注意:这两个“谓”乃是“为”的借字,“行为”义,故两句是说:君子的行为给他自己带来的是吉祥,小人的行为给他自己带来的是祸殃(《国语•晋语七》:“诸侯之为,日在君侧,以其善行,以其恶戒,可谓德义矣。”)有人不明于此,给出的这两句的解读和翻译会错成什么样子,很难想象,例如,有个注家给出的译文是:“君子可以说是吉,小人可以说是凶。”

3、“故”字引出的是本节的结论:一个人的高矮,胖瘦和长相显得是善还是恶,与他遭遇的吉凶没有任何关系(“非吉凶也”),这当然也就是宣告相人术毫无根据。末了何以又说“古之人无有也,学者不道也”?我的理解是:这不是论说内容的需要,而是说到这里时,作者动了感情,就以这样的方式发两句感慨。如此而已,不必深究。
 
本帖最后由 文子医生 于 2015-4-12 07:51 编辑

今天看到《灵枢五变》讲各种病易发的人的相,
如“黄帝曰:人之善病寒热者,何以候之?少俞答曰:小骨弱肉者,善病寒热。黄帝曰:何以候骨之小大,肉之坚脆,色之不一也?少俞答曰:颧骨者,骨之本也,颧大则骨大,颧小则骨小。皮肤薄而其肉无(月囷),其臂懦懦然,其地色殆然,不与其天同色,污然独异,此其候也。臂薄者,其髓不满,故善病寒热也。”
然后后面还有:“先立其年,以知其时,时高则起,时下则殆,虽不陷下,当年有冲通,其病必起,是谓因形而生病,五变之纪也。故用针者,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不可以为工也。”
从颧骨大小看此人骨之大小,从臂看肉的弱,而"小骨弱肉者,善病寒热“。 看运气,人的相,”当年有冲通,其病必起“.
古人是不是不是太厉害了!
 
今天看到《灵枢五变》讲各种病易发的人的相,
如“黄帝曰:人之善病寒热者,何以候之?少俞答曰:小骨弱肉

先生可谓读《经》之人。所引《灵·五变》之内容,乃“医学相术”者也!
 
【原文】盖帝尧长,帝舜短;文王长,周公短;仲尼长,子弓短⑴。昔者卫灵公有臣曰公孙吕,身长七尺,面长三尺,焉广三寸,鼻目耳具而名动天下⑵。楚之孙叔敖,期思之鄙人也。突秃长左,轩较之下,而以楚霸⑶。叶公子高,微小短瘠,行若将不胜其衣然。白公之乱也,令尹子西、司马子期皆死焉。叶公子高入据楚,诛白公,定楚国,如反手尔,仁义功名善于后世⑷。故事不揣长,不揳大,不权轻重,亦将志乎尔⑸。长短大小,美恶形象,其论也哉!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