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吴鞠通医案》痰饮

二十一、
董,五十四岁,五月二十七日
脉沉细弦弱,咳嗽夜甚,久而不愈,饮也。最忌补阴,补阴必死。以饮为阴邪,脉为阴脉也,经曰无实。
桂枝(六钱)广皮(三钱,炒)白芍(四钱)半夏(五钱)炙甘草(一钱)五味子(一钱)干姜(三钱)小枳实(二钱)四帖。
六月初一日加云苓(三钱)小枳实(二钱)
十七日其人本有痰饮喘咳,服小青龙,胃口已开。连日午后颇有寒热,正当暑湿流行之际,恐成疟疾,且与宣通三焦。
杏仁(三钱)半夏(四钱)云苓皮(五钱)白蔻仁(钱半)枳实(三钱)苡仁(五钱)广皮(三钱)藿梗(三钱)青蒿(二钱)二帖。
十九日寒热已止,脉微弱,去蔻仁、青蒿,加桂枝、干姜,以治其咳。


二十二日咳减寒热止,胃开,嗽未尽除,脉尚细小,效不更方,服至不咳为度。
 
二十二、
周,二十二岁,正月初七日
六脉弦紧,右脉沉取洪大,先从腰以上肿例。舌白滑喘而咳无汗,从溢饮例之大青龙汤,去甘药,为其重而滞也。
麻黄(六钱,去节)细辛(二钱)生姜(三钱)杏仁(五钱,去皮留尖)生石膏末(一钱)炙甘草(二钱)桂枝(五钱)大枣(二枚,去核)煮成三杯,先服一杯,覆被令微汗佳。得汗即止后服,不汗再服第二杯,如上法。
十一日溢饮,脉紧,无汗,喘咳,浮肿,昨用大青龙汗出,肿消,喘咳减,与开太阳阖阳明法。
半夏(五钱)苍术炭(二钱)桂枝(钱半)广皮(三钱)猪苓(三钱)茯苓块(五钱)苡仁(五钱)泽泻(三钱)飞滑石(五钱)煮三杯,分三次服。
已服十数帖,后加∶益智仁(二钱)莲子(五钱)
 
陈,七十六岁,正月初十日
悬饮脉弦,左胁不快,为水在肝法,当用十枣汤。近八旬之老人,难任药力,与两和肝胃可也。
半夏(五钱)青皮(三钱)旋复花(三钱,包)广皮(三钱)香附(五钱)小枳实(三钱)淡吴萸(三钱)煮三杯,分三次服,已服十数帖。
二十三日脉结加∶杏泥(六钱)三帖。
 
觉罗,六十二岁,壬戌正月十三
酒客痰饮哮喘,脉弦紧数,急与小青龙去麻辛,加枳实橘皮汤不应。右胁痛甚,此悬饮也,故与治支饮之小青龙不应,应与十枣汤。以十枣大峻,降用控涎丹。
甘遂(五钱)大戟(五钱)白芥子(五钱)神曲糊丸梧子大,先服十三丸不知,渐加至二十一丸,以得快便下黑绿水为度,三服而水下喘止,继以和胃收功。
 
二十五、
汪,室女
伏暑夹痰饮,与三仁汤重加半夏、广皮,屡效而热不退。痰不除,右脉微结,中有块痰,堵塞隧道。因延郏芷谷兄针中泉穴,紫血出后,继咳老痰二口。以后用药无不见效,半月后伏暑痰饮皆愈矣。
 
二十六、
钱,三十二岁,甲子八月初十日
咳嗽胃中停水,与小青龙去麻辛,重加枳实、广皮五帖,已愈八九。因回母家为父祝寿,大开酒肉。其父亦时医也,性喜用人参,爱其女,遂用六君子汤,服关东参数十帖。将近一年,胃中积水胀而且痛。又延其父治之,所用之药,大抵不出守补中焦之外。治愈胀而愈痛,以致胸高不可以俯,夜坐不可以卧,已数日不食。其翁见势已急,力辞其父,延余治之。余视其目欲努出,面色青黄,胸大胀痛不可忍,六脉弦急七八至之多,余曰∶势急矣,断非缓药所能救。因服巴霜三分,下黑水将近一桶,势稍平,以和脾胃药调之。三四日后渐平,胃大开,于是吃羊肉饺三十二枚,胃中大痛一昼夜。又用巴霜一分五厘,下后痛止。严禁鱼肉,一月而安。
 
二十七、
赵,四十六岁,正月三十日
太阳痹则腰脊痛,或左或右,风胜则引也。或喘或不喘者,中焦流饮,上泛则喘,不泛则不喘也。切戒猪肉生冷,与一切补药,周年可愈。六脉洪大已极,石膏用少,万不见效,命且难保。
生石膏(六两)云苓皮(五钱)白通草(一钱)桂枝(五钱)半夏(五钱)黄柏炭(二钱)杏仁(五钱)小枳实(五钱)生苡仁(五钱)防己(四钱)煮三杯,三次服。四帖。

二月初二日于前方加∶猪苓(三钱)滑石(一两)小枳实(三钱)四帖。
初七日于前方去黄柏炭,加∶半夏(五钱)桑皮(三钱)石膏(四两)二十七日减石膏止留一两。
二十八日石膏仍用四两,因拜扫停药六天。
二十九日右脉洪大已减,右膏只用一两。
三月一日,石膏每日用二两。
十一日石膏每日用一两,因感燥气,停药五天。
十二月十三日石膏每日用二两,共服九帖。
十四日石膏每日用三两,停药十天。
二十二至三十日、四月初一至初五日自淮安复至绍兴,又诊得洪大之脉,较前已减七八,然较之平脉,仍大而有力。现下小便赤浊,阴痿,牙缝臭味复出。痹痛虽止,阳明太阳二经湿热未净,太阴化气未复。
十五日生石膏(四两)杏仁(四钱)云苓皮(五钱)苡仁(五钱)晚蚕砂(三钱)海金砂(五钱)滑石(六钱)木通(三钱)四帖。
十九日脉渐退,减石膏至二两,加∶姜夏(五钱)广皮(三钱)二十至二十二日每日用石膏一两。
二十三至二十六日每日用石膏二两。
二十七日小便不利。
杏仁(四钱)云苓皮(五钱)生苡仁(五钱)海金砂(五钱)木通(三钱)飞滑石(六钱)姜半夏(五钱)陈皮(三钱)生石膏(四两)四帖。
五月初一日感风寒,服桂枝汤。
初四日仍服前二十七日方。三帖。
内饮招外风为病。
桂枝(四钱)广皮(三钱)杏仁(三钱)白芍(二钱)枳实(五钱)半夏(五钱)炙甘草(钱半)干姜(一钱)防己(三钱)煮三杯,先服一杯,即啜稀热粥一碗,覆被令微汗即解,得汗后余药不必啜粥。四帖。
十一日前因风寒夹饮之故,用小青龙法。现下风寒解而饮未除,脉复洪大,仍与大青龙与木防己汤合法,兼治饮与痹也。
桂枝(六钱)杏仁(四钱)防己(四钱)半夏(六钱)广皮(三钱)飞滑石(六钱)云苓皮(六钱)木通(三钱)小枳实(三钱)生石膏(六钱)八帖。
十四日其人本有痹症痰饮,现下盛暑发泄,暑湿伤气,故四肢酸软少气,口中胶腻欲呕,与局方消暑丸意。
云苓块(一两,连皮)炙甘草(三钱)姜夏(六钱)鲜荷叶(一张去蒂)姜汁(每杯三匙)煮三杯,三次服。三帖。(十九至二十三日停药)二十四日仍服十一日方,至六月初七日止,共服十一帖。
六月初八日停药。
十八日气急欲喘,新感暑湿之故,于原方加∶广皮(二钱)小枳实(二钱)五帖。
二十二日桂枝(四钱)杏仁(四钱)防己(四钱)半夏(六钱)广皮(三钱)枳实(三钱)滑石(六钱)云苓皮(六钱)木通(三钱)生石膏(六两)四帖。
二十七日于原方减石膏三两,加滑石六钱,共成一两二钱,木通二钱,共成五钱,蚕砂三钱。四帖。
六月二十九日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苍术(三钱,炒枯)桂枝(三钱)藿香(三钱)云苓皮(六钱)半夏(五钱)猪苓(四钱)泽泻(四钱)姜汁(每杯三匙)三帖。
七月初二日饮食有难化之象,于原方去苍术。加∶广皮炭(四钱)炒神曲(三钱)益智仁(二钱)小枳实(三钱)通胃腑,醒脾阳。二帖。
初七日右脉洪数,六腑不和,食后恶心,二便不爽,暑湿所干之故,议通宣三焦。
生石膏(三两)广皮(三钱)滑石(六钱)黄芩炭(三钱)生姜(三钱)益智仁(三钱)姜半夏(五钱)白蔻仁(钱半)枳实(三钱)茯苓皮(六钱)生苡仁(五钱)二帖。
初九日加益智仁、枳实。服一帖。
中焦停饮,晚食倒饱,是脾阳不伸之故,一以理脾阳立法。
姜半夏(五钱)广皮(三钱)川椒炭(八分)煨草果(五分)云苓皮(五钱)益智仁(钱半)生苡仁(五钱)白蔻仁(钱半)小枳实(二钱)煮三杯,三次服。二帖。
十七日停饮兼痹,脉洪,向用石膏,无不见效。数日前因食后倒饱,脉不大,石膏已近三十斤之多,转用温醒脾阳方法,丝毫不应,水之蓄聚如故,跗肿不消,胃反不开,右脉复洪大有力,小便短。思天下无肺者无溺,肺寒者溺短,热者溺亦短,仍用石膏凉肺胃。
生石膏(四两)广皮(五钱)杏仁(六钱)半夏(五钱)枳实(五钱)云苓皮(五钱)桂枝(三钱)防己(四钱)苡仁(五钱)四帖。
二十一日加云苓皮五钱,共成一两,杉木皮五钱,减石膏二两。
二十二日至二十四日石膏用四两。
二十五日至二十八日石膏用二两。共服八帖。
二十九日饮聚不行,小便已清,少时即便臭浊,六腑之不退可知,大药已用不少,而犹然如是,病机之顽钝,又可知矣。议暂用重剂,余有原案。
生石膏(四两)枳实(五钱)杏仁(八钱)飞滑石(一两先煎)防己(三钱)半夏(八钱)云苓皮(八钱)广皮(四钱)海金砂(八钱)八月初一日初二日加石膏二两。
初七日又加石膏二两。
初十日减广皮四钱,枳实二钱。以上共服七帖。
九月初四日脉之洪大不减,加∶石膏(二两)至二十七日,共服二十帖。
服石膏至五十斤之多,而脉犹浮洪,千古未有如是之顽病。皆误下伤正于前,误补留邪于后之累。今日去补阳明药,盖阳明之脉大也。
生石膏(八两)杏仁(一两)云苓皮(一两)飞滑石(二两)防己(五钱)小枳实(五钱)木通(三钱)煮四杯,四次服,专以苦淡行水,服一二帖再商。
初九日生石膏四两,共成十二两。九帖。
十三日脉洪滑,痰饮未除,晨起微喘,足跗肿未消尽,余有原案。
生石膏(八两)云苓皮(六钱)杏仁(四钱)滑石(一两)葶苈子(三钱)木通(四钱)生苡仁(六钱)半夏(六钱)十五日气已不急,去葶苈;右脉仍浮洪,加石膏一倍,成一斤。三帖。
十六日气急者得葶苈而止,右脉之洪大者,得石膏一斤大减,病减者减其制,但仍滑数,加行痰饮。
生石膏(六两)枳实(三钱)杏仁(四钱)云苓皮(五钱)半夏(一两)香附(五钱)广皮(四钱)旋复花(四钱,包)二帖。
十八日脉渐小,减∶石膏(二两)二帖。
二十日脉洪数,加石膏八两,成十二两。二帖。
二十二日脉减,减石膏六两,加∶葶苈(一钱五分)二帖。
二十三日至二十五日共服二帖。
脉之洪大者,得石膏一斤大减,病减者减其制,脉复洪大有力,再酌加其制。
生石膏(十二两)枳实(五钱)杏仁(四钱)云苓皮(五钱)半夏(一两)香附(五钱)广皮(四钱)旋复花(四钱,包)二十九日小便短,加∶滑石(一两)十月初一日停药三日。
初四日气喘,于原方加石膏四两,共成一斤。杏仁四钱,共成八钱。广皮二钱,共成六钱。加∶桂枝(六钱)生姜(四钱)五帖。
初二日服妙应丸二分六厘,大枣三枚,煎汤下,清晨服后,约二刻先从左胁作响,坠痛至少腹便下绿水胶痰碗许。
初三日服妙应丸二分六厘,大枣二枚,煎汤下,便痰水如前,汤药未服。
妙应丸方,《金匮》谓凡病至其年月日时复发者,当下之。此症痰饮兼痹,自正月服药至十月,石膏将近百斤之多,虽无不见效,究未拔除病根。左胁间漉漉有声,不时呕咳,此水在肝也。《金匮》谓水在肝,十枣汤主之;又谓偏弦饮;又谓咳家之脉弦为有水,十枣汤主之;又谓咳家一百日,至一岁不死者,十枣汤主之。合而观之,此症当用十枣无疑。但十枣太峻,南人胆怯,未敢骤用,降用妙应丸续续下之,庶无差忒也。
制甘遂(五钱)白芥子(五钱)制大戟(五钱)神曲为丸,小梧子大,从三十丸明起得下痰水即止。停数日水不尽再服,以尽为度,初四至初七,共服五帖。
初八日石膏(一斤)飞滑石(一两)苏子霜(二钱)旋复花(四钱)云苓皮(六钱)广皮(三钱)小枳实(五钱)半夏(一两)杏仁(八钱)三帖。
十一日服妙应丸三分。
十二日脉仍洪大有力。
生石膏(八两)杏仁(四钱)半夏(六钱)云苓皮(六钱)广皮(三钱)香附(三钱)旋复花(四钱)苡仁(六钱)一帖。
十三日杏仁(八钱)半夏(一两)广皮(四钱)云苓皮(五钱)小枳实(五钱)香附(三钱)旋复花(四钱)滑石(一两)苏子霜(二钱)桂枝(六钱)生石膏(一斤)二十二至二十九日去香附,加苏子霜。五帖。
服妙应丸三分四厘,服之即下痰水。
十一月初四日服妙应丸三分八厘,下痰水如前。
右脉洪数,本有饮聚,小便不长。
生石膏(一斤)苡仁(六钱)云苓皮(六钱)小枳实(四钱)半夏(六钱)杏泥(六钱)飞滑石(一两)白通草(二钱)蚕砂(三钱)煮三杯,三次服。
初六日服妙应丸三分八厘,下痰水如前。
十二日于前方加∶广皮(三钱)石膏(八两)十三日加枳实(二钱)旋复花(四钱,绢包)补十一日于前方加∶郁金(三钱)
十四日加苏子霜(四钱)共服五帖。
十五日服妙应丸六分,自服丸药,每次皆下痰水,惟此次未下,以服药后即食粥故也。
二十三日服妙应丸六分,大便仍行痰水。
十一月十七日痰饮喘咳,右脉洪,左关独浮,与建金制木法。
生石膏(八两)青皮(三钱)杏仁(六钱)旋复花(四钱)苏子霜(三钱)香附(四钱)半夏(六钱)十八至二十六,共服五帖。
二十七日洪大之脉已退,惟两关独浮,右大于左而兼实,木陷入土。与两和肝胃,兼开膀胱,小便短而水易停故也。
半夏(六钱)苏子霜(三钱)香附(三钱)白芍(四钱,酒炒)旋复花(三钱)滑石(一两)青皮(二钱)云苓皮(六钱)广皮(三钱)
十二月初一日数日不服石膏,右脉复洪数,左关之独浮者,亦未十厘清净。与金木同治法。
生石膏(六两)半夏(六钱)杏仁(六钱)滑石(一两)香附(四钱)旋复花(四钱)云苓皮(六钱)枳实(六钱)以后凡右脉大者,服此小即停止。
初三日服妙应丸六分,下痰水如前。
仍服初一日原方。二帖。
初五日于初一日方内加桂枝五钱,广皮四钱,至初九日止,以畏寒故也。
初十日服妙应丸八分,下痰水如前。
十一日于前方去桂枝、广皮,脉不肯小故也,服至十五日止。
十六日服妙应丸一钱。
丙戌正月十四日《金匮》谓心下坚大如盘,水饮所作,枳术丸主之。兹虽不坚大而水停不去,病情相合,再脉洪大,洪大甚则喘发,最宜服石膏、杏仁。但石膏不可入丸方,议用橘半枳术丸,脉小时用开水下,脉大时暂用石膏汤送下,喘发加杏仁,脉复小,不用石膏。
鹅眼小枳实(一斤)茅山苍(一斤,炒半枯)广皮炭(六两)姜半夏(十两)神曲汤法丸梧子大,每服三钱,日三服,夏日间服消暑丸亦可。
 
二十八、
陈,四十六岁
病由疟邪伤胃,土虚则水泛,以致喘而肢软,正虚邪实,六脉俱结,且有块痰,塞滞经脉隧道。病有三虚一实者,先治其实,后治其虚。
杏泥、广皮(三钱)枳实(四钱)云苓姜半夏(六钱)苏子霜(二钱)甘澜水八碗。煮成三碗。分早中晚服。二帖。
初六日脊病,痹也。右腿偏软,痿也。咳嗽而喘,支饮射肺也。日久不愈,皆误用熟地等补塞隧道之故。脉洪。
生石膏末(一两)杏泥(五钱)桂枝(五钱)防己(四钱)片姜黄(三钱)姜半夏(五钱)广皮炭(三钱)茯苓皮(五钱)苡仁(五钱)煮四碗四次服。二帖退石膏一两,加赤苓一两,再二帖后加石膏一两,青橘叶五钱。
二月初二日痹夹痰饮,与开痹蠲饮法,现下痹解而饮未除,脉之洪大者减,病减者减其制。
姜半夏(五钱)桂枝(五钱)防己(三钱)广皮(三钱)茯苓块(六钱)苡仁(五钱)小枳实(三钱)青橘叶(三钱)煮三杯,三次服。
初八日加小枳实(二钱)广皮(二钱)滑石(六钱)初九日加生石膏(一两)十一日肝郁夹痰饮,咳嗽痰多,吐瘀。
旋复花(三钱)姜半夏(六钱)青皮(二钱)广皮炭(二钱)栝蒌仁(二钱)苏子霜(三钱)降香末(三钱)归横须(二钱)桃仁泥(二钱)青橘叶(三钱)煮三杯,三次服。
丸方痰饮夹肝郁,吐出瘀血后,以两和肝胃为主。
带皮苓(八两)姜半夏(十两)香附(六两)广郁金(二两)广皮(五两)益智(四两)生苡仁(八两)泽泻(八两)共为极细末,神曲水为丸,梧子大,日三服,每服三钱,开水下。
二月初五日暑湿行令,脉弦细,胃不开,渴而小便短,用渴者与猪苓汤法。
猪苓(五钱)云苓块(四钱)泽泻(五钱)半夏(四钱)滑石(六钱)广皮(三钱)益智仁(钱半)煮三杯,三次服,胃开即止。
初六日痰饮之质,冒暑欲呕,六脉俱弦,虽渴甚,难用寒凉,与局方消暑丸法。
姜半夏(八钱)云苓块(八钱)藿梗(二钱)广皮(三钱)生甘草(二钱)生姜汁(每杯冲三小匙)煮三杯,三次服。
初八日病减者减其制,减∶半夏(四钱)云苓(四钱)十二日腰以下肿,当利小便。渴而小便短,议渴者与猪苓汤例。
猪苓(八钱)泽泻(八钱)飞滑石(一两二钱)云苓皮(六钱)姜半夏(四钱)煮三杯,三次服,以渴减肿消为度。
十四日脉沉细,胃不开,减,猪苓(三钱)泽泻(三钱)滑石(六钱)加藿梗(三钱)广皮(三钱)益智仁(三钱)
十六日暑湿病退,小便已长,阳气不振,与通补阳气。
桂枝(三钱)姜半夏(三钱)茅术(二钱)白蔻仁(一钱,研)云苓块(五钱)生苡仁(五钱)广皮(二钱)炙甘草(二钱)煮三杯,三次服。
十七日头胀胸闷,脉缓气歉,暑必夹湿也。
半叶藿梗(三钱)白蔻仁(钱半)姜半夏(三钱)云苓皮(五钱)广皮(三钱)苡仁(五钱)杏仁(三钱)煮三杯,三次服。
十九日小便浊,加∶猪苓(四钱)泽泻(四钱)
二十四日暑月头胀微痛,与清上焦。
藿香(三钱)薄荷(一钱)鲜荷叶(一张,去蒂)煮三杯,三次服。
二十五日六脉阳微,暑湿之余,小便白浊,与分利法。
川萆(五钱)泽泻(三钱)云苓皮(五钱)桂枝(三钱)苍术(三钱,炒)益智仁(三钱)猪苓(三钱)生苡仁(五钱)煮三杯,三次服,以小便清为度。
七月十九日湿热为病,与苦辛淡法。
云苓皮(五钱)姜半夏(五钱)飞滑石(六钱)猪苓(三钱)木通(三钱)泽泻(三钱)苡仁(五钱)桂枝(三钱)杏泥(三钱)煮三杯,三次服。
二十二日湿热为病,与苦辛淡法,小便已长,胃不甚开,与阖阳明。
姜半夏(六钱)益智仁(三钱)广皮(三钱)云苓皮(五钱)苡仁(五钱)生姜(三钱)
二十五日加白蔻仁(三钱)枳实(三钱)
九月二十一日痰饮喘咳脉弦,与小青龙法。
桂枝(三钱)杏仁(四钱)小枳实(三钱)白芍(二钱,炒)姜半夏(五钱)五味子(二钱)炙甘草(一钱)广皮(三钱)干姜(二钱)煮三杯,三次服。三帖。
二十四日痰饮胁痛而喘咳,是谓悬饮。悬饮者,水在肝也,脉弦数。身热者,外风未净也。
姜半夏(六钱)杏仁(三钱)旋复花(三钱)桂枝(三钱)香附(三钱)广皮(二钱)小枳实(一钱)姜汁(二匙)黄芩炭(钱半)青蒿(三钱)苦葶苈(二钱)服法如前。一帖。
二十五日身热退,去青蒿、黄芩炭、葶苈,加∶杏仁(三钱)二帖。
二十七日痰饮胁痛而喘咳,是谓悬饮。悬饮者,水在肝也,脉弦数。
姜半夏(六钱)香附(三钱)杏泥(三钱)桂枝尖(三钱)广皮(二钱)姜汁(三匙)旋复花(三钱)苏子霜(三钱)降香末(三钱)小枳实(三钱)服法如明。
十九日病减者减其制,去∶半夏(三钱)枳实(一钱)苏子霜(一钱)降香(一钱)桂枝(一钱)五帖而愈。
十一月初六日痰饮,脉沉弦,有微喘之意,与小青龙去麻辛。
桂枝(四钱)干姜(二钱)云苓块(三钱)白芍(三钱)五味子(钱半)炙甘草(二钱)广皮(三钱)姜半夏(五钱)小枳实(三钱)服法如前。三帖而愈。
十二月初七日内饮招外风为病,喘咳,脉弦缓,虽头痛恶寒,能大食,只有风而无寒,用小青龙去麻黄,减细辛,兼用桂枝汤啜稀粥令微汗法。
桂枝(一两)白芍(四钱,炒)五味子(二钱)细辛(五分)炙甘草(三钱)干姜(三钱)姜半夏(五钱)加广皮(四钱)枳实(四钱)生姜(三钱)大枣(二枚,去核)煮三杯,先服一杯,即啜稀粥一碗,覆被令微汗佳,不可使汗淋漓。得汗服第二杯,不必啜粥,覆被。如不汗,再啜粥,覆被如前。汗后避风要紧。
初十日脉不浮,外感已解,但弦细,而畏冷,中阳虚也。去细辛。
加桂枝(四钱)干姜(二钱)小枳实(二钱)十三日于前方加∶广皮(二钱)十三日脉双弦,咳而呕,胃咳也。
姜半夏(八钱)云苓块(一两)生姜(五钱)广皮(三钱)小枳实(三钱)煮三杯,三次服。
正月十六日脉沉弦而缓,饮居右胁,呕痰由肋痛外至脊背恶寒,由厥阴内犯阳明,外犯太阳也。与逐胁下之饮法。
苏子霜(三钱)香附(三钱)桂枝尖(三钱)旋复花(三钱)广皮(三钱)小枳实(二钱)降香末(三钱)青皮(二钱)生姜(五钱)姜半夏(五钱)干姜(二钱)
 
谢谢了,辛苦了,还有吗?
 
回复 29# 冬葵子


此《吴鞠通医案》来源于网络,但都有些杂乱,所以是一边看一边稍做整理后再发上来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