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08/06/15
- 帖子
- 42
- 获得点赞
- 1
- 声望
- 0
- 年龄
- 40
回复 40# yjpl
我赞成你的这种方法,博采众长是必须的。方证的研究也是方法之一,必须做。但这不是唯一的。因为一个方子,有主要的症状,有次要的症状,所以你要分清主次(诊断指标);另外,几个方子都能治一个症状,那这其中症状有没什么细微的不同点,这就要用到症状鉴别或证候鉴别。所以,我说症状鉴别和证候鉴别是诊断的基本功之一。
另外,对理论问题的产生都来自实践,但最后实践的解决,如果最终没有形成理论,那实践是空洞的。即使一时解决了一些问题,但难以推而广之,难以被人们广泛得理解和接受。就只能是今天记得就用,不记得也就错过了。所以,每一门学科都有所谓的“基础学科”,比如生理病理就是医学的基础学科。基础学科很少人会认识到它的价值,所以一般初学医的学生都对生理病理课不太感兴趣,但到了工作几年,临床以后,碰到很多临床问题难以解决,又回过头来学习生理病理。
不知你有没看过姚荷生先生的《中医之自我检讨与自身改进一文》如果你看了,一定会有感同身受的,因为里面就谈到了中医的研究要博采众长。
另外,还有一篇姚老关于《伤寒论的价值与读法》,里面涉及到了对所谓方证派的优缺点分析。希望你能看看。http://ishare.iask.sina.com.cn/f/7045037.html(《伤寒论之价值与读法》) 不过,看完后一定要回复我。
我赞成你的这种方法,博采众长是必须的。方证的研究也是方法之一,必须做。但这不是唯一的。因为一个方子,有主要的症状,有次要的症状,所以你要分清主次(诊断指标);另外,几个方子都能治一个症状,那这其中症状有没什么细微的不同点,这就要用到症状鉴别或证候鉴别。所以,我说症状鉴别和证候鉴别是诊断的基本功之一。
另外,对理论问题的产生都来自实践,但最后实践的解决,如果最终没有形成理论,那实践是空洞的。即使一时解决了一些问题,但难以推而广之,难以被人们广泛得理解和接受。就只能是今天记得就用,不记得也就错过了。所以,每一门学科都有所谓的“基础学科”,比如生理病理就是医学的基础学科。基础学科很少人会认识到它的价值,所以一般初学医的学生都对生理病理课不太感兴趣,但到了工作几年,临床以后,碰到很多临床问题难以解决,又回过头来学习生理病理。
不知你有没看过姚荷生先生的《中医之自我检讨与自身改进一文》如果你看了,一定会有感同身受的,因为里面就谈到了中医的研究要博采众长。
另外,还有一篇姚老关于《伤寒论的价值与读法》,里面涉及到了对所谓方证派的优缺点分析。希望你能看看。http://ishare.iask.sina.com.cn/f/7045037.html(《伤寒论之价值与读法》) 不过,看完后一定要回复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