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看完《论中医辨证的鉴别诊断方法》可讨论蒲老徒弟高辉远先生医案一则(表证是什么)

回复 40# yjpl

我赞成你的这种方法,博采众长是必须的。方证的研究也是方法之一,必须做。但这不是唯一的。因为一个方子,有主要的症状,有次要的症状,所以你要分清主次(诊断指标);另外,几个方子都能治一个症状,那这其中症状有没什么细微的不同点,这就要用到症状鉴别或证候鉴别。所以,我说症状鉴别和证候鉴别是诊断的基本功之一。
另外,对理论问题的产生都来自实践,但最后实践的解决,如果最终没有形成理论,那实践是空洞的。即使一时解决了一些问题,但难以推而广之,难以被人们广泛得理解和接受。就只能是今天记得就用,不记得也就错过了。所以,每一门学科都有所谓的“基础学科”,比如生理病理就是医学的基础学科。基础学科很少人会认识到它的价值,所以一般初学医的学生都对生理病理课不太感兴趣,但到了工作几年,临床以后,碰到很多临床问题难以解决,又回过头来学习生理病理。

不知你有没看过姚荷生先生的《中医之自我检讨与自身改进一文》如果你看了,一定会有感同身受的,因为里面就谈到了中医的研究要博采众长。
142_1290500057Uda7.jpg

142_1290500029O0gg.jpg


另外,还有一篇姚老关于《伤寒论的价值与读法》,里面涉及到了对所谓方证派的优缺点分析。希望你能看看。http://ishare.iask.sina.com.cn/f/7045037.html(《伤寒论之价值与读法》) 不过,看完后一定要回复我。
 
嗯,方证的鉴别不是证候鉴别,他就是方证鉴别。桂枝与麻黄,有汗与
无汗就区别了。听几个有经验的中医说过:先熟术,术多了自然就去思考
理了,没有很多术的照葫芦的实践,空想理是很浪费时间的。我积中精力
背习伤寒金匮内经等,其他书确实没有时间去涉及。特别是现代的书,水分
多,干货少。因为我是工作之余学
习的。我知道博采众长的好处,但精力和时间有限。上班是老板的,下班
是老婆的。愿在校的学子多珍惜时间。
 


有不少中药不给进. 只好想办法代. 大多常用药还是有的.
 
回复 41# lovemingjian


一点感想而已。金庸还是有点门道的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