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如何理解补泻?请教老牙

有的著名中医,就使用泻心汤治病

黄连,黄芩,大黄,随症加减量,仅使用一个药方
 
虚火上炎,嗓子疼

吴茱萸醋调,贴在脚心,一剂定愈

一个是嗓子,一个是脚心,相距甚远,不可理解

根据五脏循环理论

虚火上炎,是升降不畅,下面的水上不来,上面的火干烧~!

吴茱萸在脚心处加温,把下面的水蒸发上来

嗨海,嗓子的火被上来的水浇灭了

这就是中医~!
 
回复 7# 石人


阳进为补,图示顺时针方向 ,就是循环不及时改善循环。例肺德在收,则以酸味之麦冬(金中金)五味子(金中水)为补,补其不足,并以旋复花(火中土,导火入土,使火不克金,减少金中火之有余)泻之,泻其有余,见肺之病,知肺传肝,当先实肝,而肝德在散,故急食辛以散之,以细辛(木中金)散之,此治肺补肝之要妙也。可参考金匮脏腑经络先后病。
阴退为泻,图示逆时针方向 ,就是循环太过时减慢循环。
 


好。请老兄再解一下小泻肺汤如何?
再,关于细辛的解说没太看懂,补肺当泻肝还是补肝?细辛味辛,应该算是补肝吧?
十分感谢!
 
回复 24# 石人


细辛是补肝的。它是肺虚时治肺补肝的,即金匮要略见肺之病当先实肝之药,即脏气法时论急食辛以散之之药,而不是肝虚时补肝的。这一点黄元御都出现了硬伤。他是治疗肺虚时肺肝综合症益肝侮肺专药。
 
泻肺汤中葶苈子为君治疗重症肺心病、肺气肿、支气管哮喘、等肺中气壅不得出。原文说得好:胸中迫满,欲得气利。至于其他药,五脏大泻方都应是一样的,减慢五脏循环的老乌龟战术。
 


十分感谢!金匮说补肝用酸,而辅行决泻肝用酸,是否对补泻的理解有不一致?
黄元御于五行研究算是比较到位的,但总体感觉有些过于谈玄说妙(且其理或有偏),而于药证和方证缺少深入研究,其效也无医案可考。我看就五行而言,他与这个辅行决相比还是有差距的。
还望老兄多多赐教。
 
陶弘景说:其方意深妙,非俗浅所识,缘诸损候,藏气互乘,每挟滞实,药味寒热并行,补泻相参,先圣遗奥,出人意表,汉晋以还,诸名医辈,张机、卫汜 [汛]、华元化、吴普、皇甫玄晏、支法师、葛稚川、范将军等,皆当代名贤,咸师式此,《汤液经法》愍救疾苦,造福含灵,其间增减,虽各擅其异,似乱旧经,而其旨趣,仍方圆之于规矩也。(其中张机字仲景)
《汤液经法》未出也,补泻为何,见仁见智,瞎子摸象,乱七八糟。似乱旧经。
《汤液经法》之出也,精气贯天,日月争耀,星斗避彩,鬼神哭号。果然如此。
 


好啊。希望老兄有空讲讲其应用。例如:五行补泻如何用来解释太阳病的麻黄汤和桂枝汤?五行和六经辩证如何协调、会通?
十分感谢!
 
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天有四象,下有四神,麻黄汤应东方青龙,四象之一,不在五行中。
桂枝汤方名阳旦,上应太阳,不在五行中。
五行补泻不能解释一切,只用来解释五脏疾病五脏方。

五行和六经辩证如何协调、会通?
这就是五运六气变化,看七篇大论。
道法自然。阳是太阳,阴是月亮,五行是太阳的行星。张衡研究得很清楚,并制作了浑天仪、地动仪,他们按照宇宙法则各自运行,一个是张三,一个是李四,初见者,似曾相识,说什么张三就是李四,六经就是八纲。
熟悉了方知丁是丁,卯是卯,天(干)地(支)之别。
 


十分感谢!我参参看。
希望老兄多指导。如有医论医案,希望有机会拜读一下。
 


然则治病辨证当以天为主,还是以地为主?似乎六经更高明一些?
 


老师这个好象说反了啊?
刚研究了一下.还是有点规律的。
小泻方均为三味,两泻一补。
小补方均为四味,两补一泻一财(我克者为妻财)。
大补方就是四味补本脏加三味补子脏。
大泻方还没看清楚。
补用本味,泻用官(克我者为官鬼)。
如小补肺汤麦冬、五味子,旋复花,细辛,前两味是酸本味,旋复花为咸为火为官,细辛为辛为木为财。
小泻肝汤枳实、白芍、生姜,前两味为酸为金为官,生姜为辛为木为财。
至于六七三四之数,我倒认为有点故弄玄虚,恐怕没什么用。
但如何从人体机能真正理解这些补泻关系,还得好好想想。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点滴(2007-03-30 22:22:04)转载 分类: 原创 ——沙丘沙
《辅行决脏腑用药法要》(以下简称《辅行决》),自1988年马继兴《敦煌古医籍考释》首次转载以来,引起了广大中医爱好者的幸趣,屡有转载。此卷子曾在太老师张大昌先生家秘传三世,我虽不敏,毕竟有近水楼台之便,现不揣浅陋,略述如下。

一、《辅行决》问世的意义

据马氏所载《辅行决》,可分为两部分,从卷首至阴阳二十五味药,为第一部分;二旦、四神及神仙救急方,为第二部分。应说明的是,马氏所载《辅行决》是王雪苔先生1974年访问太老师时,因原卷毁于文革,据抄本及太老师的背诵录音整理而成。由于种种原因,漏掉了金石药部分,此事引起了北京中医药大学钱超尘教授的注意,和我们一起,对《辅行决》正在进行重新整理,不久,大家就会见到这部分内容。根据它在太老师60年代的亲笔秒本位置,紧接阴阳二十五味药之后,当为第二部分。那么二旦、四神等就只能算第三部分了。现分述于后。

(一)、第一部分的意义

1、首次明确提出了内伤杂病五脏辩证的题纲。《伤寒论》每篇各有题纲,颇受历代医家的重视本书五脏虚实证候(即题纲)对临床辩证起着大海航灯的作用。如:“肝虚则恐,实则怒;心虚则悲不已,实则笑不休;脾虚则腹满、飧泻,实则四肢不用、五脏不安;肺虚则鼻息不利、少气,实则喘咳、凭胸仰息;肾虚则厥逆,实则腹满、泾溲不利”。记得我们这些晚辈,初次接触太老师时,他总是把这些内容抄下来,让我们背诵。可见太老师对题纲是多么重视。

2、五脏各具休味、用味、化味,以及五角图的出现,是包括《素问》《灵枢》在内,讲解五行、五味最系统、最规范、最实用、最权威的专著。正如陶氏自言:“此图乃《汤液经法》尽要之妙,学者能谙于此,则医道毕矣“。

3、五角图休、用相合产生化味这一理论,是经方的精髓。说明了经方的治疗作用,是不同药物的有机结合,是合理配伍后产生的化机,不似药物学单强调某一味药的作用。难怪贤如孙真人也有“经方难精”之叹。经方临床家也有“经方以不加减为贵”的经验。

4、过去虽有“七方、十剂”的名称,但对七方、十剂的具体格式,未有专论,此书小方三(四)味,大方六(七)味,首次明确了大方、小方的格式,对方剂休例格式的研究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5、某些方剂丰富了《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的治法,如大补肝汤治“关目苦眩,不能坐起”,弥补了《金匮要略》泽泻白术汤单一的治法。

(二)、第二部分的意义

陶隐居以其卓越的仙才,将登真永年的金石药,应用到祛邪疗疾上,填补了中医专用金石药的空白。《神农本草经》三品均以金石药为首,仲景曾用五石散防治王仲宣二十年后必死之病,看来,金石药用的好,疗效远胜草木之品,故名“金丹”。这是一片未经开发的处女地,若没有现有政策的限制,是很有前景的。

(三)、第三部分的意义

据我初步体味,前两部分是陶氏自撰,第三部分是陶氏从《汤液经法》中摘录的内容,二旦、六神(应为四神,笔者注)诸方,解决了伊尹汤液只闻其名,不见其实的的问题。将经方的历史,从仲景所处的东汉,上溯到商代。规划了经方的命名,为仲景的《伤寒杂病论》的《汤液经法》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首次站在《伤寒杂病论》以上的高度,审视《伤寒杂病论》,避免了后世注家“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局限。

二、泻、下有别

陶氏笔下,泻与下是有区别的,不似现在方剂学所称的泻下剂。篇首自序有“服药汗、吐、下后……”等语,这里的下,就是现在泻下剂的意思,后文诸泻汤,当与下有别。如小泻脾汤由附子、干姜、甘草组成,正是《伤寒论》的四逆汤,为回阳救逆的温里剂,可见陶氏诸泻汤的命名有他的原则,不可将诸泻汤理解为泻下剂。观五脏补泻小方,二用一体加化味为补;二体一用为泻,也就是方中用味多为补,体味多为泻。

三、通则和别则

通过对《辅行决》五脏大小补泻诸汤的学习,可以看出一个规律,以小补肝汤为例,桂枝、干姜、五味子各三两,薯蓣原缺用量,据其它四小补汤的体制,应为一两,六辛三酸一甘,小泻肝汤,枳实、芍药、生姜各三两,六酸三辛,或二辛一酸,我们把这种不拘药,只论味与量的法则称为“通则”,通则审视天下群方,就如同孙悟空的火眼金睛,任妖魔千变万化,均逃不过他的法眼。仍以桂枝汤为例,桂枝六两五味子三两 薯蓣一两,可以看作小补肝汤。干姜六两 五味子三两甘草一两,也可以看作是小补肝汤。甚至大蒜(辛)米醋(酸)白糖(甘)也可看作是小补肝汤。余皆类推。

再据阴阳二十五味药,“味辛皆属木,桂为之主……”,可以看出,五脏补泻均有君药,不可混用。如桂枝、细辛、附子,三味虽同为辛药,桂枝是补肝的代表,附子是泻脾的代表。同为甘药,人参是补脾的代表,茯芩是泻肾的代表。余皆仿此。我们把这一原则称为“别则”

以上能则和别则,如车之两轮,相辅相承,不可偏废。

四、阴阳二十五味药的重新整理

《辅行决》于虚劳五补汤后,列有阴阳二十五味药,正如陶氏所言,诸药可默契经方之旨,可明五行互含,五味变化。自以为此是对前五脏补泻的总结,鉴于马氏所载《辅行决》,此处有明显的差错,决定重新整理,以期真正做到五行互含,循环无间,如齿轮之运转,环环相吻。

以下为《辅行决》原文:

“味辛皆属木,桂为之主 椒为火 姜为土 细辛为金 口口为水

味咸皆属火,旋覆花为之主 大黄为木 泽泻为土 厚朴为金 硝石为水

味甘皆属土,人参为之主 甘草为木 大枣为火 麦冬为金 茯苓为水

味酸皆属金,五味子为之主 枳实为木 豉为火芍药为土 薯蓣为水

味苦皆属水,地黄为之主 黄芩为木 黄连为火 术为土竹叶为金”

可疑者1、椒前方中未见用。2、麦冬据小补肺汤作君药,可知应属酸味。3、薯蓣小补肝汤作化味,故应属甘味。4、厚朴前方未见用。5、硝石当是金石药误入于此。

味苦皆属水五药,若将黄芩、竹叶互换一下,最为规范。试分析如下:地黄、竹叶苦以补肾,黄连、黄芩苦以泻心,术为水中之土,于属土的不小补脾汤作化味。并且,补肾的地黄、竹叶,相生(水生木),泻心的黄连、黄芩,相克(火克金)今仿照这一原则,对其它诸药重新整理:

味辛皆属木,桂为之主 生姜为火 干姜为土 细辛为金 附子为水

味咸皆属火,牡丹皮为之主 大黄为木 旋覆花为土 葶苈子为金 泽泻为水

味甘皆属土,人参为之主 薯蓣为木 炙甘草为火 甘草为金 茯苓为水

味酸皆属金,麦门冬为之主 枳实为木 豉为火 芍药为土 五味子为水

味咸皆属水,地黄为之主 竹叶为木 黄连为火 术为土黄芩为金

说明:凡是改动过的地方,均用粗体加以区别。虽有不尽人意之处,但比上文要规划地多。个人观点,不足为据,仅供参考。

五、建中补脾汤的组方解析

《辅行决》有救诸劳损病方五首,为什么单建中补脾汤呢?因为此方不仅与《伤寒论》小建中汤的药味药量基本相同,而且各个传抄本只有此方完全一致(注:《伤寒论》小建中汤桂枝三两,《辅行决》桂枝二两)。

《辅行决》建中补脾汤的方药:

甘草(炙)二两 大枣十二枚(擘)生姜三两(切)

黄饴一升 芍药六两 桂枝二两

此方以黄饴一升为君,即《内经》“五谷为养”的具体实践。大枣为果,也即“五果为助”的体现,生姜为菜(也可作药)是“五菜为充”具体应用。

一般认为劳损诸方是在补汤的基础上,加谷、菜、果而成。细观建中补脾汤余药,桂枝芍甘草 芍药 生姜(即可作菜,也可作药),完全是辛酸化甘之制,其中,甘草为化味,芍药六两,桂枝、生姜共好五两(按伤寒论为六两)体、用基本均等,即非泻肝,也非补肝,实为平调肝木之剂。

初读《辅行决》,于此颇为不解,既言补脾汤为何反多用调肝之药。后见徐灵胎有“木能克土,亦能疏土”之论,并结合现代医学知识,胆、胰分居人身左右,一分泌胆汁,帮助消化脂肪,一分泌淀粉酶,消化淀粉,共同帮助胃完成“腐熟水谷”的任务。大悟《辅行决》建中补脾汤多用调肝木药的原理。原来劳损诸方,以谷直补本脏,菜、果相助,药则调克我之脏,并非在补汤的基础上加谷、菜、果而成。难怪陶隐居说:“方义深妙,非俗浅所识……先圣遗奥,出人意表”。

观其它劳损四方,多是由相应补方,加谷、果而成。直到80年代,太老师亲笔抄录的别集出现,劳损诸方才统一了与建中补脾汤一致的组方格式。这是我们应该留意的地方。

六、《辅行决》处方应用

1、大泻肺汤治验

患者,男,28岁,广宗县城关镇东街人。1989年9月5日,经广宗县医院诊断为结核性胸膜炎,中等量积液,已抗痨治疗数日。症状:咳喘,左胸刺痛,夜间尤甚,不能平卧,舌质暗,苔白腻,脉弦滑。处方:大泻肺汤加柴胡、白芥子。

葶苈子15.0(布包) 枳实15.0 大黄15.0(后下)细辛6.0 黄芩12.0 炙甘草12.0 柴胡15.0

白芥子20.0(炒)

水煎服,每日一剂。

用药二剂,咳喘减轻,痛止,大便每日三行,小便量多,停药。过数日,到县医院胸透胸水已消失。

2、患者,男24岁。1995年10月7日,感冒发热,自服西药退热,数日后复发,体温39度,咳吐黄痰,粘稠难咯,胸闷痛难忍,常自奋力捶打,听诊两肺大量湿罗音。处理:先肌注安痛定以退热,煎小泻肺汤以泻热除痰。

葶苈子(布包)30克,大黄30克,枳实30克。

加水1000毫升,煎取500毫升,分3次温服,于一日内服完。

尽剂,腹泻数次,咳、痰、热均失,数日后随访,其病未复发。

3、大补肝汤治验

患者,女40岁,本村人。

1995年秋在县医院诊断为美尼尔氏综合症,服西药三天,不见好转,天旋地转,甚则呕吐,不敢翻身,心悸,自汗,血压80/40mmHg舌淡,苔薄,脉细欲无,处理:外双侧太阳,内关,炙百会,煎大补肝汤

肉桂20克 干姜10克 五味子20克 山药20克 旋覆花10克(布包)丹皮10克 竹叶10克 生姜6片 加水1500毫升,煎取500毫升,分温三服。

二剂,头眩呕吐停止。五剂,汗出心悸全愈。小其制,续服十天,血压100/80mmHg脉象沉缓较前有力。

4、大补脾汤治验

患者,男72岁焦庄村人。慢性乙肝病史十年,1996年春,腹胀,乏力,不能进食,夜晚尤甚,大便时溏,体瘦面黑。肝未触及,脾大,胁下二横指,腹部移动性浊音(-),舌淡,苔滑,舌下脉络青紫,脉沉细而紧,处方:大补脾汤加麦芽、内金

太子参20克 干姜20 克 炙甘草20克 白术20克 枳实(炒)20克 白芍10克云苓20克 炒麦芽15克 鸡内金10克

加水1500毫升,煎取500毫升,分数次温服,每日一剂。

服药五剂,胀满稍减,早晨、中午饮食基本正常,晚饭只进流质食物。

上方服至20天,饮食基本正常,大便成形,每日一次,面色转润,自觉有力。

至40天时,三餐过常人,胀满全消,脾也明显回缩,改丸药已巩固。

5、大补肺汤治验

患者,女,45岁,广宗县李怀乡李磨村人。高血压病史三年,现鼻塞,不闻香臭,兼咳嗽,血压160/90mmHg,体温37度,查双侧鼻胛红肿,舌红,苔黄,脉细数。据题纲肺虚则鼻息不利,以大补肺汤合升降散

麦门冬15.0 五味子10.0 旋覆花(布包)10.0 细辛6.0 黄连5.0 黄芩10.0 白芍10.0 白僵蚕10.0 大黄6.0 姜黄6. 蝉退3.0 水煎服,每日一剂.

三剂,鼻塞大减。六剂,鼻胛红肿消退。九剂,全全愈。

6、大泻肺汤自治口疮

1997年夏天,工作繁忙,加上早晚勤诵经咒,以致心火上炎,发生口疮,下唇有两处如豆大溃疡,未介意,间断服复合维生素B。不料,十天过后,病情加重,上唇、舌尖均发生溃烂,稍饮食,则疼痛难忍,口热如火烧,舌体鲜红,见《辅行决》大泻心汤可治“舌上生疮”,急煎大泻心汤:黄连10.0 黄芩20.0 白芍20.0 干姜6.0(炮 )甘草10.0 大黄6.0 加水1000毫升,煎取400毫升,分两次温服.

一剂,疼痛减轻,三剂,全愈。停药未复发。

7、吹鼻治疗忿气

患者,男,39岁,本村人。1999年冬,因发动三轮车时用力过猛,突发右胁剧烈疼痛,连及腰背,不敢改变体位及深呼吸,十分痛苦。

用事先配制的皂角细辛散少许,以园竹笔管吹入右侧鼻腔,二分钟后,喷嚏连连,涕泪俱下,全身微有汗,痛立止。

8、点眼治癔病尸厥

患者,女,45岁,焦家庄人。有神经衰弱病史数年,发则头痛,憋气,呕不能食,面色晦暗,目光凝滞,遍经威、广两县名医,服药稍有不慎,则立即吐出。我配合心理安慰,用百合地黄丸治愈。一年后,因心情不顺,发生尸厥,仰卧不语,经本村医生针刺、按摩无效,请我出诊,见呼吸微弱,心音低落,双手摸不到脉搏。用张锡纯的五行化妙丹点右眼内,不久面部、四肢振动,呻吟而起。

按:张氏五行化妙丹,是在《辅行决》点眼方的基础上,加皂矾、辰砂、梅片而成。

2006年12月14日
 
总结一下大小补泻方的规律:
小泻方为三味,两泻一补。
小补方为四味,两补一泻一妻财。
大补方为小补方加三味子脏补方。
大泻方为小泻方加一妻财,一母,一子。一母一子也可理解为子脏的一补一泻。

大补方补子脏之义臆测:补子为克官鬼,间接补本脏。如大补肺汤补水,因水克火,而火克金,补水克火可间接补金。
大泻方加一妻财,恐妻财被克太过故,但子脏的一补一泻当如何理解呢?
 


从这个补泻法则,似乎也可以用来理解一些经方的用药,如:
姜、甘、枣——两补一泻,小补脾汤
姜、辛、味——两辛一酸,小补肝汤,可见这个咳嗽虽病在肺,实是肝气逆冲所致。
小建中汤——姜甘枣、胶饴补脾(胶饴也有润木之意),白芍,桂枝补肺(白芍倍桂枝可视为两酸一辛),有大补脾汤之意。
肾气丸——地黄、山药、茯苓、泽泻、丹皮补肾(地黄重用),桂枝、附子、山茱萸补肝,有大补肾汤之意。
 
回复 32# 石人


人法地,地法天,
天地合气,命之曰人,
然地与人关系更近。
天是县官,地是现管。
天通过地影响到人,有时需要一段时间。
人和,地利,天时哪个更重要呢。
 
五行,恐怕较难解释太阳篇,而太阳篇占伤寒论半本啊,故以为六经更胜一筹。
前述对五脏补泻规则的认识,请老师指教。
 
回复 38# 石人


沙丘沙姜宗瑞重新整理的25药精五行互含
味甘皆属土,薯蓣为木 我觉得改为
味甘皆属土,大枣为木 治肝补脾,益土侮木更合适些。
以此可破解补泻阳数7阴数6之谜。
 


仅改此处吗?他那个我也不完全同意的。
补肾和泻肾方如何理解?真武汤和肾气丸方用这个法则如何解?请老师有空讲讲。
为何补方要加泻药,泻方要加补药?
十分感谢!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