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著名的中医爱好者

《冷庐医话》确实是个好书,读过几遍,意犹未尽,有些感想也就随意的发上来,或肤浅,或学舌,或偏颇,总之是以能引发诸位思考,在论坛中做个相知、相识的话头来聊吧。
 

是这个星球最有灵性的生物了吧
而成就这个皮囊,又要积攒多少机缘才成哦
试想一下,所谓百年修行才得同船渡,千年修行共枕眠,男女相遇、相知,阴阳融合,化形成人,生、长、壮、老每一个环境如果有所改变,现在的诸位怕都是另一个自己了
每个人都是一个奇迹
每个生命都值得珍惜
如何将此一生过得健康、快乐,长久,就成了大问题
所以《内经》首篇《上古天真论》就要先讨论下这事..
 
反中医的人有个论点就是说中医不科学,从某些角度说,这个认识我很赞同
因为中医实在是太博大精深了,又岂是科学所能涵盖的?
中医是讲究人身一生,如何顺应自然,健康长久的学问,治病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而科学范畴中的内容也只如冰山一角吧
 

清代也许是中医的鼎盛。那时西医才为萌芽。我亦喜欢清代医家。
 


论坛里要是有几个老牙就更好,其实他对中医的理解相当不错。
 


古书中亦有不合理的内容,包括一些有毒药的运用。现已存精去伪。
 
盖既精医学,必能探性命之旨,审颐养之宜,而克葆天年也--《冷庐医话》

天年是什么?
天年就是定数,是上天赐予的,不是人力所能改变的
老天给了你百年的寿命,如何去“葆”,却是需要凭借自身的智慧去维护,这个智慧到哪里去找,答案就是---中医。

书里列举的例子

华佗年百余

吴普(师从华佗,善五禽戏,著有《吴普本草》)九十余

葛洪(东晋道教学者、著名炼丹家、医药学家。字稚川,自号抱朴子,汉族,晋丹阳郡句容(今江苏句容县)人。三国方士葛玄之侄孙,世称小仙翁。他曾受封为关内侯,后隐居罗浮山炼丹。著有《神仙传》、《抱朴子》、《肘后备急方》、《西京杂记》等。)八十一

北剂·徐之才(南北朝时期一代各医,出身世医家庭,其先祖为徐熙,南朝丹阳(治今安徽当涂)人,人称“东海徐氏”。撰《药对》等)八十

北周·姚僧垣(南北朝时北周医家。字法卫。吴兴武康(今德清县武康镇)人。父姚菩提,为梁高平令,通医理,受梁武帝所重用。)八十五

许智庄八十

唐·孙思邈百余

甄权(约生于南朝梁大同七年(541),卒于唐贞观十七年(643),享年102岁。许州扶沟(今河南扶沟)人,因母病,与弟甄立言,精究医术,专习方书,遂为名医。甄权于针灸术造诣尤深,兼通药治。甄权一生著述颇多,绘有《明堂人形图》一卷;撰有《针经钞》三卷、《针方》、《脉诀赋》各一卷,《药性论》四卷。)百三

孟诜(师从孙思邈,著有《食疗本草》、《必效方》、《补养方》各三卷)九十三

宋·钱乙(仲阳。祖籍浙江钱塘,后祖父北迁,遂为东平郓州(今山东郓城县)人。约生于宋明道元年(公元一O三二年),卒于政和三年(公元一一一三年)。撰写的《小儿药证直诀》,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儿科专著)八十二

金·李庆嗣(李庆嗣,洺州人。少举进士不第,弃而学医,读《素问》诸书,洞晓其义。天德间,岁大疫,广平尤甚,贫者往往阖门卧病。广嗣携药与米分遗之,全活者众。庆嗣年八十余,无疾而终。所著《伤寒纂类》四卷、《改证活人书》三卷、《伤寒论》三卷、《针经》一卷,传于世。)八十余

成无己(山东聊摄(今山东省聊城市茌平县)人,约生于北宋嘉祐治平年间,后聊摄为金所占,遂成金人。金代医学家。撰《注解伤寒论》、《伤寒明理论》。)九十余

元·朱震亨(金华人,人称丹溪翁,又称为朱丹溪,是金元四大医家之一,早年学习理学,后改为习医,受业于刘完素的再传弟子罗知悌,罗氏将刘河间、张从正、李杲诸家之学尽传之,朱震亨接受金元诸家之说,结合个人见解和临床所得,加以发挥,提出人身之中“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观点。)七十八

明·戴元礼(从师朱丹溪。明太祖时,拜为御医,准他雨天不用上朝。曾为燕王治病,燕王嗜食生芹,腹部肿大。于是戴元礼投一剂,是夜肚中之物暴下,皆细小蝗虫。太祖临死前,独召元礼至榻前,曰:“汝仁义人也。事无预汝,无恐。”惠帝即位,封为太医院使。著有《证治备要》。有弟子王宾。整理朱丹溪的《丹溪心法》,并在书中作出自己的见解。)八十二

汪机(字省之,别号石山居士,祁门城内朴墅人。其家世代行医,祖父汪轮、父亲汪渭均为名医。汪机少时勤攻经史,后因母长期患病,其父多方医治无效,遂抛弃科举功名之心,随父学医。他努力钻研诸家医学经典,取各家之长,融会贯通,医术日精,很快便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不仅治愈了母亲头痛呕吐的疾病,且“行医数十年,活人数万计”,医学著述十余部,《明史李时珍传》说:“吴县张颐、祁门汪机、杞县李可大、常熟缪希雍,皆精医术”,为当时名冠全国的4位医学大师。撰《石山医案》、《本草会编》等)七十七

张介宾七十八

徐灵胎大椿七十九

叶天士桂八十。
 
如此说来,有些人找中医比较喜欢找老中医,也有几分道理
 
我近来诊过一病人,她曾找一很老的中医看,老先生在打脉时睡着了。
 

我忍不住要说两句,中医有那么难吗?所谓会者不难,难者不会,会者不难因其已得所学之规律,所以不难。难者不会,就是没找到所学东西的根本规律,所以感觉难。

其关键就在于谁能把这个根本规律说出来,或是谁领悟到了,谁就是通家。

那么中医有没有一个统属的规律,其实不用说,肯定有。至于是什么在这里暂且不说。
我先说说怎么学的问题,和学习技巧的问题。

首先学中医,要以规律分类症状,不能以症状分类规律。因为规律为根本,症状为表现。
又因症状复杂,规律精简,以复杂求精简,好比大海捞针,难有收获。以精简统复杂,
则万法归一,易懂而实用。

例如小便不利有多少解释,能代表多少根本问题,这样以症状求规律就是苯法。
应该以规律统症状。还以此为例,肝经主发散上升,若不通,木陷土湿,则小便不利,知道肝的这个作
用,在诊断时,但凡身体下部出现发散太过或不及的(例如大小便利与不利)都可以在肝上找找原因。就用不着那么费事的对每个症状加以分析了。

另外症状还有假象,比如发热烦躁,可能是内寒元阳外越造成的,若误用寒凉,则危矣。所以还是求其本为好。
 


你这是以西医的思维学习中医,必然要进入死路,西医之学,必眼见为实,如西医,胆之作用为储存胆汁,主消化。而中医,胆主收敛,收敛不及则下焦寒,
腿凉和胆有甚关系,则西医必然解释不通。而中医以五行配属五脏,胆属阳木故降,其降者,肺金之气。气为阳,降则下焦暖。

而中医又可称之为哲学医学,所谓哲学,既是理。然中国哲学又与西方不同,西方之理可说而有形质,中国之理,则有不可说,而须悟之分别。
例如“道”,如“太极”,或“菩提”、或“涅磐”又进一层,又非理之层面所能解释。

所谓气者,人之本,又是万物之本,亦中国哲学根基所在,统属万物,概含诸理,故而难说。又因一是二,二是三,三是万物,万物又是一,皆气之所化。故解释气者,有说气为一者,有说为二者,或为三、或为万物,盖因之义,则历代学者对气之解释不一。
 


恩恩 很重要的一个时期,还有近代 兼收并蓄的时代
 
称二两“气”来瞅瞅,啥都能明白!
 


这个规律是什么呢?
千百年过去,似无定论
是难以言传,还是什么原因呢?
 
例如小便不利有多少解释,能代表多少根本问题,这样以症状求规律就是苯法。
应该以规律统症状。还以此为例,肝经主发散上升,若不通,木陷土湿,则小便不利,知道肝的这个作
用,在诊断时,但凡身体下部出现发散太过或不及的(例如大小便利与不利)都可以在肝上找找原因。就用不着那么费事的对每个症状加以分析了。

另外症状还有假象,比如发热烦躁,可能是内寒元阳外越造成的,若误用寒凉,则危矣。所以还是求其本为好。

真知灼见
 
回复 118# 杏林观海


有的气是可以弄二两的,有的弄不来
 
孔老夫子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告子简化到:“食色性也”
可见‘食’与‘色’是关系人身的大事。
饮食养生的论述很多,而谈‘色’的很少

苏东坡说:损害身体的原因很多,但是好色的一定入死地。
如此说来,沾了‘色’边的就不得好死,只有保得童子之身,才能长寿吗?

一方面说 色 是人的本性 另一方面又说 色 的可怕
很纠结
 
气 = 生命力 = 新陈代谢谢 = 循环 ?
 


个人理解

气=气 ≈生命力、新陈代谢谢、循环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