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大发现!张仲景经常吃药!!!!



你只是体会的药,并不是方剂呀。
比如说,你尝麻黄,才尝一克,有用吗??大青龙汤是绝对的发汗剂,你没病的话,吃这个药就可能出问题。
 
我治是尝下 有个感性的认识 再加大点剂量 感觉下 最大剂量到多大?有什么
不好的反应 应该死不了的 ,没事
 


人总是要有点追求的,不是吗?
 
北京白云观有个三申道长,你看看有关他的东东,再吃吃玉簪花,还有天南星什么的,感觉特好
 
楼主,我有几个问题:

1. 稳中所述X:Y=3:1,古人的量具精确值多少?
2. 药物的采摘以及处理对主要成分的含量影响大不大?
3. 几味药各自产生什么效果?药理分析?
4. 医生除了对诊断十分有把握之外,一定还要对药物的功效十分了解。这2项加起来就要学习以及研究共20年。有几个人能撑得住这么久的?为什么不分开来?
5. 至于其他类似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实在不能起到对中医发展有好处,各位认为呢?
 
回复 1# 黄芪6号


楼主所说颇有道理,中药就是尝出来滴,神农尝百草嘛,只不过不是硬尝滴。
本人一直主张,学中医、从事中医的先生们要练练气功,气功练好了,把自己浑身的十二正经及奇经八脉都练通了(平常大部分也通,但那种通是微弱的,不如经过修炼得来的那么畅通,感觉那么强烈),这时对内经,对其他很多中医典籍里所描述的很多不懂的或似懂非懂的东西就会豁然开朗。举个例子,比如医书上说,某药入某经,某药性温(或性凉),我们平常只能从字面上去理解接受,从实际应用中去体察(也就是病人服药下去的感觉及反应),并没有更直接、更真切的感受和体验,就算你亲自吃下去也不会有太特别的体会,顶多是某药性凉,吃下去可能拉了肚子,如此而已,这是药性导致的结果,不是药性本身,至于性凉到底怎么个凉法,无从观察。但如果你如我所说,打通了周身的经络,畅通无阻,而且内气充沛,能时时刻刻感觉到真气在经络里面循经而走(黄帝内经里对内气是如何运行的有详细的描述),那么当你吃下某一味中药后,你会在练功的静定状态下甚至在不需要进入静定的状态,真切地感受到经过消化吸收,来自此药的精微之气进入某一条经络,也就是入某经。而且还能切身体会其或寒或凉或温或热(这是一种真真切切的感受)。古人实际是通过这种途径了解中草药,了解人体,创立了博大精深同时又有些神秘的中医的。
中医不是不能继承和发展好,不是不能学好,不是唯心,问题在于,人们得找对路子和方法。不过,这个方法有几人知道,又有几人能接受。
中医还有比这更匪夷所思的呢。
 
回复 27# shobby


您的思维不是中医思维
说句老实话,中医的了不起、中医的高明之处恰恰就在于它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全都看得见摸得着就不是中医,而且也不见得灵光了,就像西医似的。
 
他以为人人都是神农 都是亲自尝百草才知道功效的

殊不知其实病人就是医生的试验品
 
一人一方,一病一方,千种药治千种病,一身一感觉.
 
我同学也亲自试药,呵呵,他说对方剂的理解更深了,起码有助于学习了。不过还是小心为好,还是听得同门说一次肝郁气滞了,吃了小柴胡汤,柴胡剂量放重了点,结果人晕的不行,头昏胀的比之前更厉害了。楼主保重啊。
 
楼主有点天真吧,如果没病,能试出药的疗效吗?
 
其实伤寒论的成书原因还有,当时处于战乱年代,人民生活困苦,有大把的病人可以试药。虽然这么说有点残酷。但事实应该是如此的。
再好的理论,没有了临床实践,还是不行的。
 
仲景先师配伍严谨!!!!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