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读书三境界


正是。

不过彼此不同而已。水平有高低,不可同日而语了,见笑。

没想到这个老帖子这几天有焕发了新春
 
这就是帖子的魅力所在,呵呵
 
我还是始入中医之门啊~
 
哎,而立未立,观此自惭。混迹江湖,身不由已。忙于生计,实难静心以求之
 
谢谢大家的讨论。

中国中医药报的编辑在刊登时把名字改成了《读医书的三重境界》,当时还觉得不如我的原名简练,后来看了朋友们的误会,才明白原来人家高啊,早就预料到了
 
如我辈何时谈境界?惭愧。
 
中医难学:读医书的三重境界时间:2009-05-04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点击:17次
囫囵吞枣,似懂非懂

“中医难学”,几乎每个初学中医的人都曾有过这样的感慨。难,在于理论枯燥乏味、经典晦涩难懂,在于教学与临床的脱节。很多学生虽然花费很大精力勉强背诵了一些经典的片段,也是一知半解,并无感性的理解与体会。再者经典成书年代久远,文辞深奥、脱章错简,今人古文水平普遍下降,与之形成鲜明矛盾。这也造成一些中医院校学生对本专业不感兴趣,自我贬低。





我的体会是,除了改变教学方式等外在因素外,个人持之以恒的毅力和决心是最重要的。古人所说的“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就是这个意思。

渐入佳境,左右逢源

初入临床者除了要做到上面所说的“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坚持经典的阅读、背诵、理解、实践外,还应该结合临床需要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现代名老中医的著作来读。这些著作凝结了名老中医们几十年临证之心血,贴近时代,相对而言易懂易学、学而能用、用即有效,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习者的兴趣。

中医的学习方法自古以来就存在着“由博返约”(由难而易)、“由约渐博”(由易渐难)两种观点。以我个人切身体会,结合当下古文水平下降的现状,“由易而难”更为切实可行。现代名老中医多学有渊源、论有出处,著作中多引经据典、旁征博引,可以极大地开阔学习者的眼界和思路,也是间接学习经典的一种方式。

若能把古书与今作结合阅读,联系临床加以运用,不出3到5年,就会有很大的飞跃。读到妙处时脑中有豁然开朗之顿悟,心中有欲奔走相告之喜悦,临证有得心应手之活法,下笔则如有神助之顺畅。虽尚不足入大家之法眼,但比起初学时读书不得要领、临证无从下手的苦闷彷徨,已不能同日而语。



我是一名基层中医,也就是俗称的乡野土郎中,地位低下,学历也不高。因为敬仰朱良春老先生的大家风范,故自毕业后坚持私淑,陆续学习了朱老的《朱良春用药经验集》、《虫类药的应用》、《医学微言》等一系列著作,几年间自觉获益匪浅、医道大进,不单门诊量及有效率大幅提升,而且还利用诊余撰写了数篇小文发表。

近年来中医书籍有泛滥的趋势,其中有不少应时之作、跟风之作,夸大其词,有学术造假之嫌。所以个人认为“名老中医”可以80岁为界。娱乐界明星可以一夜走红,一个名中医的诞生绝非朝夕之功。

登堂入室,理论创新

此时的读书已不局限于一证、一方、一药的得失,而能由古及今、去伪存真,达到“多诊识脉、屡用达药”的最高境界。著名中医大家蒲辅周先生晚年虽患有目疾仍手不释卷,岳美中先生每年都要重温《伤寒》《金匮》,朱良春先生已过90高龄,仍追求“每日必有一得”,值得我辈师法,以求在理论上有所创新、有所建树。朱良春先生创“辨病与辩证相结合”、“先发制病”,姜春华先生创“截断、扭转”学说,焦树德先生创“尪痹”的治法方药,均发前人之未发、启后人之津梁,对当代中医界产生深远而积极的影响。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先贤前辈的成就普通人虽然很难达到,但这种精神却是中医路上的指路明灯,值得后辈永远学习和效仿。
 
好文章,为我们这些自学者指明了方向。
我们都是学医的,读书自然是读医书,不会理解成读别的书。
 
回复 16# 夹山寺

怕甚?都说隔行如隔山,俺今年三十有五,也是而立未立,之前从未接触过中医,如今尚且敢斗胆问津,何况各位多年浸淫呢?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