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杂感录【受托转刊】

却波渔翁

声名远扬
正式会员
注册
2008/05/13
帖子
3437
获得点赞
13
声望
0
年龄
71
杂感录【受托转刊】


杂感录
陈有唐 撰
杂感录 (一)
古人曰:不为良相,即为良医。可见良医是一项神圣、崇高的职务,
是救人性命的大事,并非一般赚钱谋取生计的职业。然而要做良医,余以
为并不比做良相容易,除有一颗济世活人的怜悯、慈悲心外,还必需有头
脑灵活随方就圆的本事,面对复杂、多变的病症,进与病谋,退与心谋,
如同将军作战,判断敌情,善于用兵,不可败北。作战可有胜负,胜败乃
兵家常事,而医人则要求百战不殆,每战必胜,否则一条生命就会死在手
里,良心受到谴责,造成终生的遗憾,可见医道之难矣(摘自余拙作《医
法传经录》)。
前不久,一位患过过敏性紫癜的家长,又带着那个十五岁的患儿来就诊,言说刚从省城看病回来,花了两万五千多块,花得家里罄光,也没治好,只好再来找你。我想:一个靠种田为生的农民,花掉这么多的钱,肯定够呛。我问:看甚病?答:紫癜。我说:不是治好了吗?他说:又吃了治感冒的西药、、、、、、我不禁感自己没有尽到责任。问:不是告过你注意避开过敏源?他说:可是治感冒的药很多,谁能晓得哪一种是孩子过敏的?我点了点头,联想到一位同行对青霉素过敏,因而不敢到西医门诊工作,怕得是闻到青霉素的味儿,十分谨戒,不料一天喝牛奶实然休克,幸亏爱人是医生,及时注射了付肾素方才脱险。后追查病史,才知是奶牛生病注射了青霉素导致过敏的。我问:怎不来治哪?他说:当时病得重,又尿血又拉黑屎,急忙到县医院抢救,县医院又介绍到省城、、、、、、
由此可见:要想做为一个良医,一言一语都得谨小慎微。我年青时曾将“敏于事谨于言”做为座右铭,后来养成习惯,每逢付方时总要叮咛;此药需泡十分钟,煎熬多长时间、饭前、饭后服,用什么做药引、、、、、、可是对这位患者还是没尽到责任,如果告知这位患者,还需到省城大医院做项脱敏试验,注意哪些药不能服,用药时一定看说明书,哪能再犯病?哪会花掉两万世五千多块?可见做一个良医并非容易。
因此,为人民服务,为患者服务,必须有慈悲、怜悯心,时刻设身处地为患者着想,如果该说的不说,不该说的乱说,造成人命,那将会造成终生的遗憾。到那时,说做良医,岂不是一句空话?
 
吾邑名宿陈翁有唐趣话【简介其人】


先生,吾邑名人也,世习医,得家父传,复嗜文学,四十年前即有中,短篇刊于<汾水><火花>等省级以上文学刊物,因此荣,亦因此受辱,挨批,被斗,刚耿之气,却未折半分,笔耕不辍,乃至古稀,医著,说部,积稿盈几.如今文禁早开,政道昌明,先生犹怀以文沐世,以医救人之志,如椽大笔,挥洒终日,灵感涌动,寝食脑后,均吾目亲睹而身临境也.已至老妻嗔而一笑哂之,不知悔改为何词.曾问何时掷笔专医,答曰:胸中块磊舒发快畅作罢.咦欷!天下文章莫非由此而成孚?
后学却波渔翁疾书于戊子正月初五子夜灯下
 
杂感录

陈有唐 撰

(二)
为良医者,对病人要做到:该说的即说不该说的绝不可乱说。记得,还是在学西医做实习大夫时,我们在外科病房实习,有一位纺织女工,因不遵守安全规章制度,操作机器时,没带安全帽子,没把两条长辫子束在帽子里面,一甩辫子将头发卷入机器内,整个头皮扯了下来,当即昏迷,经过抢救住在病房。主治大夫看到伤面久治不愈合,做了鸡皮移植,为的是促进伤口早日愈合。不料,女工竟然借口失眠,偷偷地积攒了不少安眠药,一次服了企图自杀。幸而发现得早,及时抢救过来。主治大夫问原因?女工说:植了鸡皮将来长起鸡毛,哪不成了妖精了?与其那样活着,倒不如死了好,省得丢人显眼。主治大夫问:谁说得长鸡毛?女工说;某大夫。
某大夫乃是我们的一位实习大夫,为人诙谐、好说俏皮话,又不知植皮的意义,不懂装懂,顺口便谄。主治大夫责问:如果这个女工抢救无效,死了谁负责任?你懂不懂得医疗保护制?
由此可见一个医生说话的份量,是多么得重啊!往往一句话就可夺去病人的一条性命。
因此为医者须“谨于言敏于事”。要做良医,那就更应该处处设身处地为病人着想了。
 
杂感录

陈有唐 撰

(二)
为良医者,对病人要做到:该说的即说不该说的绝不可乱说。记得,还是在学西医做实习大夫时,我们在外科病房实习,有一位纺织女工,因不遵守安全规章制度,操作机器时,没带安全帽子,没把两条长辫子束在帽子里面,一甩辫子将头发卷入机器内,整个头皮扯了下来,当即昏迷,经过抢救住在病房。主治大夫看到伤面久治不愈合,做了鸡皮移植,为的是促进伤口早日愈合。不料,女工竟然借口失眠,偷偷地积攒了不少安眠药,一次服了企图自杀。幸而发现得早,及时抢救过来。主治大夫问原因?女工说:植了鸡皮将来长起鸡毛,哪不成了妖精了?与其那样活着,倒不如死了好,省得丢人显眼。主治大夫问:谁说得长鸡毛?女工说;某大夫。
某大夫乃是我们的一位实习大夫,为人诙谐、好说俏皮话,又不知植皮的意义,不懂装懂,顺口便谄。主治大夫责问:如果这个女工抢救无效,死了谁负责任?你懂不懂得医疗保护制?
由此可见一个医生说话的份量,是多么得重啊!往往一句话就可夺去病人的一条性命。
因此为医者须“谨于言敏于事”。要做良医,那就更应该处处设身处地为病人着想了。
 
杂感录 陈有唐 撰
(五)
人常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成事要占“天时、地利、人和”,要想成为良医,何尝不是要看天时、地利、人和呢?
可是现在的情况,余以为改革开放以来,各行各业都开放了,惟独在中医方面的政策没有开放,反倒制定了不少限制中医事业发展的政策。据说怕游医药贩骗财坑人,行医需要办理好多手续,如行医执照,方可为患者看病,而且行医的范围又受到限制,只能在当地看病。自古以来医生是自由职业,反倒不自由了。这是“讳疾忌医”的做法,试想一个在医院行了多年的中医,早已具备资格,为何还要经卫生部门批准方可开诊所、医院?对于游医药贩只要查清是否学过医、行过医,有没有医师资格证不就解决问题了,何必要求办那么多的手续?这能说是开放吗?如果没有执照看病,病人有个三长两短,还要受刑事处治,以至好多退休、有经验的老中医不敢给人看病,闲散在家,这能说是开放吗?这只能说是限制。
这些政策大大地妨碍了中医事业的发展,也使中医的提高受到了限制,提高不了技术。周众所知:疾病的发生,有区域、地方性,如癌症发病有高发区,热病有南北的之分,人的体质、饮食习惯、、、、、、均有不同,用药也不尽相同。北方多风寒宜用伤寒方,南方多温湿宜用温病方。试想:那个行医执照只许在一个地方行医,造成了中医只能解决当地的常见疾病,而对于外地发生的疾病,寡闻孤见,得不到实践治病的机会,哪能提高了技术?中医事业哪能发展了?无怪乎近年来中医界没有大师出世?怨不得人家说东道西,中医是伪科学云云。
尽管现有学中医的人,一心想有作为,研读经典,精心看病,只能是治好当地的常见病,不占有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接触不到各种各样的疑难病症,施展不了才能,哪能成为良医?
从前行医讲究悬壶云游,拜师学技访友商榷,如扁鹊、叶天士等大师莫不是通过广泛采纳各地名医之长,融会贯通而成为大家的,后来才能够在中医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我们现在要想发扬中医事业,培养良医,走向世界,余认为改革开放的政策,应该是为有志者创造“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不可讳疾忌医、因噎废食,制定一些限制中医的政策,阻止了中医事业的发展,让祖宗留下的宝贵遗产,日渐衰退。
呜呼!现在是应该重新考虑改革中医制度的时候了。否则,中医事业就要断送在我们手中,后悔莫及,愧对祖宗。
 
杂感录 陈有唐 撰


六)
近年来,听说一些中医院校毕业的中医,看到西医就诊的人多,用仪器诊断、检验病准确,产生自卑感,不再看中医书藉,而是一心钻研西医去了,由不得引起好多的想法。
西医有多少病名?说不清。据《国外医学》讲;除了教科书所讲的,现在还有几千种遗传病熟视无睹。中医有多少病名?讲不清。因为历朝历代医者病、症不分,更是难以闹清楚。面对这样的状况,要做良医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有人说西医是微观医学,有先进的诊断仪器、检验设备,可查出病。余答:不尽然,不说是好多病了,就是对脏器的研究,西医也未能彻底查清楚。前些年不是对“肾”的研究,做过好多检验,弄清了吗?至今仍有好多未知数,还是没搞清楚。
中医是宏观医学,用望、问、闻、切的办法就可诊出病症来,这也不尽然,用四诊能诊出体内的小肿瘤吗?能辨出导至关格早期的原因是良性?还是恶性肿瘤吗?查过不少医书,据我所知,至今还没听说过有这样的高手。
这样看来,要做良医,确实是件难事。无怪乎前贤讲:有板方无板病,医学是一门学无止境的学问。其实,西医何尝不是这样的?现在仍有好多疾病靠仪器诊断不出来。
不过,以余看来,中、西两医的诊病方法,比较起来,中医还是占优势,只要细心诊脉,就可诊出五脏六腑的虚、实、寒、热,再参照一、二症状,就可辨证施治。(这大概也就是历朝各代医者并不十分注重病名的一个原因吧)除此而外,中医不用随身带那么多的仪器、设备,既成简单又方便。
如此看来,宏观医学还是有它的优越性。
既然我们当初走进中医这个门槛,要想做良医(不是有这样的说法:士兵不想当将军不是好兵)那就应该恒下心来学中医,不要见异思迁,朝三暮四,弄成个半中半西,两个半瓶子,一事无成。
余以为:先学好中医、四诊辨证的方法,能够辨证论治,有了基础,有了一定水平,再去学西,取长补短,再搞中、西医结合比较好。“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到那时,疗效提高了,病人自然会找你的。这样,岂不是比以前的中医想做良医,又多了资本、又有了有利的条件了?还愁做不了个良医?所谓“有志者事竟成”、“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关键在于自己能不能恒下心来,顺序渐进,有没有去攀登良医这座高峰的信心、决心、恒心。
 
杂感录 陈有唐 撰


七)

老祖宗给我们留下“辨证论治”的这个法则,是无价之法宝,但
也不能说是万能之宝。随着时间的进展,还需要我们与时俱进,增加
新的内容,如西医的检验设备,CT可查出体内的微小的肿瘤,拿来
一用,即时根治,岂不美哉!因而还需要不断地学习,增加知识掌握
新的技术,扩大辨证论治的模式。
有些病好像洪水泛滥,一个时期特别猖獗,40年至44年时,我们这一带患疥疮的特别多,44年至50年,患湿温(西医的伤寒,老百姓称窝儿病)的多,50年年60年好多地方暴发疫斑(西医称流脑),60年以后的瘟黄(各类肝炎)以及时行感冒(流行性感冒)时不时地像洪水袭来,这与天候、地点、人的体质有关,同《内经》所述的五运六气有关系。在辩证论治时,不从五运六气的角度,看待、认识这些病,是不会取得良效的,因而还需要医者经常熟读《内经》。仅用平时辨证论治的项目诊治,肯定不会获得满意的效果。
即便从天、地、人三方面辨证论治,有时也不会收到好的效果,记得五几年治疫斑,应用大剂人参白虎汤就能治愈,可是过了几年再用时却没疗效了,同一病同一方,那时有效此时无效,岂不怪哉?怪不得前贤说:“有板方无板病”,诸如时行感冒、瘟疫、、、、、莫不如此。
因此说,时代不一样了,老祖宗传下的这个法宝,也需要充实新的内容,不可墨守成规,应与时俱进,随机应变,不断地更新,才能赶上患者的要求,中医方能恢复昔日的辉煌。
 
杂感录 陈有唐 撰


八)
老祖宗给我们传下的这份中医学是一份完整的医学体系,五千年来对我们中华民族的健康、传宗接代,繁荣昌盛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证明其理论与实践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门科学。
《内经》是中医开山巨著,据考证这部著作是受了《易经》的影响问世的。《易经》是我们中华民族哲学、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结合的巨著,其哲理及象数易思维模式,奠定了我们中医理论的基础。因此,中医理论的起步、形成就具有哲理、系统性、完整性。它是将人与天、地融为一体看待的,是以阴阳五行、五脏六腑及其所主、所生、所辖为基础的医学体系,形成了现在称之谓的“宏观医学”。
然而近年来受了西医模式的影响,好多教科书、著作,分科讲授,逐渐趋向于微观,尽管有的书本也阐述阴阳五行学说,可是在讲授各种病时,列出几项致病原因,症状、治疗,又以灌注式的教学方法教育学生,往往忽略了“宏观”这个观点,不能启发学生从天、地、人融为一体的角度进行辨证论治,以致遇到疑难病症思路不多,取不到好的疗效。
更为严重的是到了医院,分到内、外、妇、针灸、儿科、、、、、辨证时从专科角度出发,辨证论治时思路更加狭窄,如针灸科只用针、灸法,一般不服中药,前贤曾经讲过:只注重外治,或是内治是半个中医也,这样的中医哪里能获得满意的效果?
余并不反对分科,而是强调专科医生辨证论治时也需要从“宏观”观点出发,根据病情采用中医的各种治法,如服药、针灸、按摩、敷药羔、、、、、、从前中医只分男科、妇科、幼科,也只是专门治疗男、女生殖器官的疾病,婴幼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稚阳为主、特有的疾病如脐风、五迟、五软等特点而设。
现在中医医疗水平逐渐下降,不能很好地发挥中医“宏观观点”辨证论治的优越性,也许是原因之一。因而中医的教材、教育方法,及待改革,不能再学西医的模式来培养学生了。
余以为:一个好的中医应该是能够应用“宏观观点”,对各科疾病均能进行辨证论治。

杂感录(九)
(九)
由于中医的开山经典著作《内经》是受了《易经》影响问世的,而《易经》是哲理、自然和社会科学结合的巨著,讲得是阴阳、八卦,那么中医的理论也会带有哲理性,那么阴阳五行学说就成为中医的核心。在此基础上建立的中医理论,与西方的微观医学迥然不同,中医对疾病的看法是通过阴阳五行统辖的五脏六腑来观察的,看到一脏有病总要用阴阳五行的关系联想到与其他脏腑的关系,如肝(木)有病,总要考虑与肾(水)、心(火)、、、、、、的关联,而西医的肝病,多是通过肝的解剖、生理、病理来认识的,这样就有了局限性,忽略了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活体、整体。
西医讲授肝所患得病,可以讲肝炎、肝脓肿、肝硬化、肝坏死、肝癌等,一个病、一个病来授课,而要把这一套做法用来讲授中医的肝病,那就会忽略了肝与其他脏腑的关系,显然,这是不适宜的,因此说现在没有将中医理论放在应有重点来讲,而是以病为单元来讲(好多书内病、症不分),是违背了中医理论的基础,是违背了宏观学说的,这样,哪里能培养出高水平的中医?
从前学习中医的方法,是先从基础理论入门,如《内经》(黄帝内经素问、灵枢经)、《神农本草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经典著作,将基础扎牢实了,然后再选《医宗金鉴》或是《景岳全书》或是其他大家的著作钻研,再跟师临证几年,方可悬壶挂牌行医。现在走这条路径是否妥当?值得借鉴、参考,找出一条更好的路子.不过,余以为先扎牢理论基础,头脑里有了阴阳五行这个整体的指导思想后,再学病症,接触临证为好。
通过这样培养出的中医,对疑难病症的认识,用阴阳五行学说观点来辨证论治,思路广治法多,对疑难病症常能获得满意的疗效。由于《内经》富于哲理性,是宏观医学,经过几年的临证,往往会从这部经典著作中,悟出独到的见解,产生自己的学术思想,因此中医史上出现过好多流派,如经方派、温病派、主火派、滋阴派、真阴不足论、先天后天根本论等大家,在中医史上留下了光辉灿烂的章节。
为什么现在中医没有这样的大家出现?余以为这与对中医的特点认识不够有关,与培养中医的方法有关,与将宏观学说导向微观医学有关、、、、、、如果现在还不及时从中医的特点来抓教学、来培养人材,那将会出现许多"翻讲义查号对座治病"、不少“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庸医,那将会把老祖宗留下的宝藏给糟溅了,那样中医的处境就更糟了——到那时,可就愧对祖宗了!

杂感录(十)
(十)

余行医一生,细研医术之道,注重辨证论治,然而有时尽管辨证准确,可是对好多疾病也有不能获得良效的时候,于是联想到常山可以截疟,着意在《本草纲目》中寻找具有这样能截断病根的药物,配合在辨证施治的方剂中应用,常能取得比较满意的效果。有时不仅用中药,还用西药。
医学发展到今日,科技越来越发达,对于疾病的认识,已非昔日仅从四诊就能诊断清楚,找到病因、病根了,还需要通过西医的化验、仪器的检查,如西医对细菌、病毒感染疾病的诊断,西医在这方面要比中医先进,应用抗菌素、抗病毒的药物治病占有优势。为了患者的性命,何必要独守门户之见,墨守成规?我们中医为何不用截断病根的西药,来搭救一条人命呢?
然而遗憾的是目前西医在抗病毒的药物方面,还找不到针对各种病毒的药物。这就需要中、西医结合针对细菌、病毒引起的疾病,从中药宝库中如《本草纲目》等著作中,找出具有抑制、杀灭细菌、病毒的药物来。
余开始选择西药时,发现这类药的副作用太多,太大,有的还会发生过敏性休克,如青霉素,往往抢求不及时,耽误了病人性命。于是改弦易辙,从中药宝藏中寻找,如对细菌感染造成的疾病,选用黄连、黄芩、银花、连翘、薄公英、、、、、对病毒造成的病选用板兰根、大青叶、草河车、青黛、山豆根、、、、、还从民间的偏方、验方中去挖掘具有截断病根的药物,寻找截痨、截癌、截病毒的良药,可是因为没有化验室的设备做试验,往往找不准确,常为此感到苦恼。
看来,这不是一个医者的事,还需要广大的药物学家探索、研究。据我了解:目前中药西制的“清开灵注射剂”,对于病毒引起的一些疾病,临床应用常有起死回生的作用——反映不错。这说明中、西药的结合是一条光明的大道。
因此,这是一件值得大力提倡的事,卫生部门应该动员、组织广大的医、药工作者携起手来,共同寻找出更安全、更有效的具有截断病根的中药,来搞高疗效,更好地为患者造福。
如此看来,提倡中、西医药的结合,也是当代中医应选择得一条道路,顺时而为,与时俱进,可谓善于掌握医术的智者矣。
 
老酒弥醇品《杂感》

老酒弥醇品《杂感》
吾邑耆宿陈翁有唐《杂感录》刊出,读罢其文,如饮一壶陈年佳酿,美味酩酊。先生一生坎坷,饱阅沧桑,矢志国医不移。虽年届古稀,诊余医暇,吟诗撰说,良言奇话,明训妙语多多。《杂感》刊焉,老道之见,精辟之论,直谏之议。。笔力遒劲。老骥伏枥,千里之志犹存,豪迈之气不减,忧患之意未顿,兴医春心常春!心闸已开,望先生保重身体,健言续发,更多高论!!!渔翁谨撰
 
杂感(十一)
(十一)

针灸、外敷、贴药、导引(按摩)是中医外治疾病的重要技能,《灵枢经》、《诸病源候论》均有专论,可见古人十分重视这些疗法,因而一个合格的中医,必须掌握这些技能,否则的话,光用药治病只能说是半个中医,哪能成为良医?
记得当年在太谷学西医时,康复医院的门诊部走廓内挂满了患者送的《手到病除》、《妙手回春》之类的牌篇。余的夏老师北京人,继承父业针术,曾治好不少聋哑病,还有慢性病如凝肩(肩周炎)、胆石(胆结石)、绞肠痧等疑难病症,名噪晋中。我县已故中医李上林,治乳腺不通,针膻中、乳根,拈针少府穴(也可能是二、三掌骨,指、掌骨间?记不清了),乳汁即刻喷如涌泉,令人咋舌。我们有这样的医术,作为一个中医为何不继承、不学,仅仅掌握了药治就固步自封了?
余亲身体会,在来不及用药,或是病人昏迷不能服药时,针灸往往能起
到起死回生的作用。临证时曾遇到好多厥逆危病,只用一枚小小银针就能起
到良效,如温病大热导至暴盲,针刺上、下光明立即复明,温病引起的痉症
针刺风池、内关、后溪、承山等穴即刻解痉;又如患者青霉素过敏,来不
及打针,急针鼻尖、内关、合谷穴,便能赢得时间注射付肾素得以生返。遇
到心绞痛病人,急刺内关、膻中、乳根穴就能保住性命---好多病只要选好
穴位,注意手法,平素练功,大多能妙手回春。
有些中医也知道针灸、引导的神效,然而就是不能熟读经书,深钻细研,
掌握不了十二经络病变的特征,下不了苦功练习掌法、指法(练功的书有《针
术手法》等书),掌握不了要领,以至今日将“透天凉”、“烧山火”这些绝技
逐渐地失传 ,以至中医在现代人眼中失去了应有的地位、威信,真是让人痛
心矣。
余以为有好多的疑难病症,应用内、外治法,肯定能取得良效。我们祖国有这样好的医学,立志做良医者,何不下苦功继承?结合上现代西医的解剖学钻研,配合药服,肯定会获得益处,让中医的这份宝贵遗产保留下来,发扬光大,重新开出灿烂的花朵。
 
杂感录(十二)
(十二)
近年来与同行商榷医术,得知不少人没卖过《诸病源候论》,这大概是书中谈病源多,论治得少,没有附方药的缘故吧?殊不知这是一部扎基础的巨著,基础没扎牢固,焉能治好病?书中有好多章节,都附有导引法,可见古德先贤十分重视这一治法。余以为除读《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神农本草经》经典著作外,还需认真读一读此书,以便弄清病源、病理,心中有数,施治时集思广益,好采用针对性的治法。
近日有好多腰痛患者求诊,言说经中、西医吃药打针多日,没有明显的效果。细问病史,不少是熬夜打麻将所致,也有过度劳作而痛的,经西医服止痛之类的药物,只能缓解,起到临时止痛的效果,一旦停药便又疼痛。细思:这类病大多是久坐、过劳引起肌肉紧张、疲劳所致。西医所谓“腰肌劳损”,可见病在肌肉,当以外治为重点,嘱咐患者家属:令患者俯卧,双掌侧沿腰肌由上而下叩打三十六次,然后由上而下揉搓三十次,寻找明显的痛点(所谓阿是穴),中指点穴左右揉搓三十六次,再用掌侧叩打。最后再施同样手法导引对侧腰肌。让家属记住,回去早晚两次照法按摩。
外敷:乳香15克没药15克赤芍15克白芷15克山栀15克桃仁6克研细末酒调敷局部:内服:泽兰12克当归12克赤芍12克丹皮12克牛子10克乌药10克元胡10克桃仁12克红花12克郁金10克童便为引三剂一日一剂水煎服。四日来诊,腰痛大减。诊脉尺虚前方加杜仲12克川断12克又服五剂后愈。
此内、外同时施治,效果满意。可见识得病源、病机,心中有底了,采取针对性的治法,就能获得满意的效果。
还有一例,某女干部,心胸狭窄,第一次打麻将输掉八百多元,想到用这些钱能买好多的东西,越想越气,竟然独说独道,昼夜不眠,以致精神失常,服中药、西药不少,仍不见效,好多医生劝送精神病院。其夫与余商量,余言“切不可送去”,这样的患者到了精神病院,看到精神病人的种种诡异言行,只能加病。此乃心病也,当针对心施治,劝其夫找几个朋友故意将其输掉的钱如数让她嬴了回来,病便能好。后刨回钱后,没服一味药,精神恢复正常。可见针对病源施治不用服药也能治愈病。此例病对余触动挺大,治病之法,不可一味迷信药物也。曾写一短篇小说《妙方》,发至《小说阅读网》上。
由此可见,医者不读《诸病源候论》,不究病源,心中无底,哪里能够想出针对病源,采取相应的办法治病?故尔,余常劝同行要读《诸病源候论》。
 
杂感
(十三)
中医治病,的确有不可理解的地方,无怪乎前一段时期,有人说中医的理论是“伪科学”。说中医的疗效不可靠,很难用科学的方法统计疗效,云云。这是他们不懂得中医是宏观医学,是建立在阴阳五行学术基础上,具有哲学性的一门学科。不是像西医那样重视局部解剖、病理,采用抗菌素、抗病毒药物、手术切除的办法治病,而产生的片面性的看法,殊不知中医则是通过脏腑所归类的阴阳五行来认识疾病,不晓得中医治病道理的缘故,硬要用西医的公式来统计,以一家之说来下结论的。
中医由于是在阴阳五行学说上建立的,带有哲学性,是宏观学说,因为受时代\区域\气候\临证诸方面的影响,学者对脏腑所属的金(肺)、木(肝)、水(肾)、火(心)土(脾)各有所偏重,各持的理论也不尽相同,因此出现了火神派、滋阴派、、、、、、有的重脾胃;有的重肝肾,还有的重气,重血、、、、、、因而对同一个病的治法也不会相同,所用方药也不一样,可是在疗效上,却能治好同样的一种病。
我年青时治乳房病,多采用妇科治这类病的传统方药,如黄芩、瓜蒌、天花
粉、王不留行、路路通等,有时治愈,有时不愈,颇感棘手,后来应用《四明宋
氏女科》中的十六味流气饮,竟收到满意的效果。如刘某某,女,32岁,职工。
左乳房内肿块,如鸽蛋大小,不红不痛、日趋长大,西医诊断,有的说是肿瘤,
甚至说是癌症,需要手术;有的说是乳腺增生,需要用消炎药、男性激素、、、、、
患者害怕手术,又担心用药有副作用,找中医治疗,用得药也尽是余年青时所用
之类。后找余诊治。诊得脉弦细舌质红,认为气、血、火、痰郁结所致,改用方
药十六味流气饮:
人参、黄芪、当归、川芎、白芍、肉桂、厚朴、枳彀、乌药、木香、槟榔、桔
梗、白芷、防风、紫苏、甘草。水煎,饭后服,服廿多剂,块物竟然消失。
想不到"同病异治"(中医还有因为学术流派的不同,"异病同治"治好的病不
计其数),也能得到如此良效。
像这样的病例,那些不了解中医的人,自然不会理解,难以用科学的方法总
结出疗效,于是发出了“伪科学”的感叹。
由此可以看出:中医理论建立在阴阳五行学说上的优势,要比西医用药单一
的办法多,这怎么能说成是“伪科学”?余以为中、西医各有所长,不能一概而
论,不可因为自己只懂得一门学科,不理解的事就大言不愧地否认其他学科,妄
加指责,要把中医赶到乡村去.
令人痛心的是:我们这一代的中医,能够持有学术、流派观点的人逐渐少了,
受西医教学方法的影响,大多是照书本抄方药者多,不能从学术观点上认识疾病,
将中医的优越性快要丢光了,如不赶快着手改革,着实令人担忧啊!
 
杂感录
(十四)

好多同行要余谈谈学医的经历,由于走过的道路有过不少波折,一直不愿多谈。现在退休了,静下心来说说,心想:从中总结吸取些教训,也许对现在中医学院读过西医课程的中医有些帮助?
余本来是想文的,中学毕业因为数学不及格,不能如愿,在父亲(医生)的劝导下改学了医。最初是跟我县的名医王伯勤先生(前清秀才)学习,学得是《本草》、《内经》、《伤寒》、《金匮》,后读《医宗金鉴》,还没读完,赶上卫生部门内部招生,单位推荐到原晋中医专学西医去了。
由于中、西医体系不同,接受课文时,中、西两医的概念常起冲突,思想上曾有过抵触。不过很快就被西医的知识吸引住了,认为西医内容讲得系统、具体。记得当年授课时的老师,大多是搞临床的,才从医学院毕业不久,看到我们都是从医疗部门考取的,有些基础,也可能是为他们提高业务水平?选讲得课文几乎都是从《实用内科学》、《实用妇科学》这一类书上摘取精华备得课,一个病一个病的讲授,因而很受大家的欢迎,自习时也买来这类书学习。我当时觉得西医每个病讲得详细,全面,也为了考试成绩,就把中医的概念抛开了,不做比较,全盘接受西医知识,尽管有时与中医内容相抵触,也不多考虑。以为改做西医,疗效肯定会比中医好.这样,诊断疾病时也就养成用西医的思维方法,搜罗症状、体征时,常是从某一个病出发来诊断、鉴别的,而不是从整体各个系统互相联系的角度来思考。
工作之后,发现有好多疾病,用西医的思维方法治疗,按照每个病的用药(西药)治病,往往不能获得满意的效果,于是改用中药,然而效果也并不见佳,十分苦恼。于是再读中医书藉,自习了当年南京中医学院编著的各科课本,由于教材也是效仿西医模式(个人的认识)一个病一个病编辑的,自己又习惯了西医的思维方式,治病时又沿用了照书本抄方头的办法,有时到了课本上讲得的方药用尽,病还是没治好,为此,曾经产生过畏难情绪,认为医学这门学问高不可攀,太难了!
那时,在文艺期刊上发表了几篇小说,文化局的领导重视,调我写剧本,觉得搞写作,既能舒发情感,又觉得轻松愉快,更没有治不好病的压力,产生了改行的念头.幸亏父亲及时劝阻,说读了那么多的医书放弃,你也不觉得可惜?疗效不高是你没有找到治病的规律,没有掌握了要领,还是学得不到家.于是,我又回到医疗队伍中,对以前的病例做了认真的总结,治愈率大概在50-60%左右.感到惭愧,重新温习了《内经》等经典著作,企图找到要领、规律性。
有一次遇到一位患瘰疬的女病人,右颈下有一比鸽蛋还大的肿块,找了好几位中医没消下去,后找肿瘤医院头颈科,主张手术切除。患者担心术后留有瘢迹,找余医治,余看到李杲(东垣)有一方头取名“散肿溃坚汤”,感到新奇,不妨试试,想不到先后服了四十多剂,肿块竟然消了下去,便引起了对李杲著作的重视,搜集了《内外伤辨惑论》、《脾胃论》、《兰室秘藏》等书,研究了所有方剂的结构,发现他既重视元气又着重脾胃,既升胃气还降阴火,照顾病情面面俱到,完全是在阴阳五行学说的指导思想下构建的,于是又重温《内经》有关阴阳五行学说的章节,学习他的方剂治病,效果颇为满意,制定一方“和胃健脾止泻汤”,经过临证验证,写出了《对治疗婴幼儿腹泻的管见》,获得《全国首届儿童保健学术会议》上的交流论文证书,使余对阴阳五行学说更加重视了,从那以后,摆脱了以前照本宣科,依靠课本看病抄方的思维方式。治病牢牢掌握阴阳五行学说进行辨证论治。
这个经历,余花了将近二十年的摸索过程,才算把以前的那种思维方式改掉————这个代价真是太大了!
后来又读了秦伯未先生的《谦斋医学讲稿》,写出了“医法心要”,根据阴阳五行学说制定出五脏六腑的方药,确定了“调整五脏六腑祛除外邪”指导思想,辨证论证时强调独立思考,一般不用课本上的方剂,不喜用某病用某方所谓特效方,有时也只不过是拿来研究一番,看符合不符合病情方才加减应用。
这时年已过半百,可见要想在中医事业上取得自己的一点心得,去掉以前那种思维的方式是何等的艰辛啊!
有了“调整五脏六腑祛除外邪”的指导思想,又经过了几年的临证检验,又在《医法心要》的基础上写出《杂病纲要》,得到了好多学者的首肯,将此文载入《中国纪纪录年鉴》上。直到年过花甲才算是在中医治病方面走出一条自己的路来,然而,要想做一个良医还远远不够格,因此,常有做良医艰难的感慨。余做为一个走过弯路的人,这些经历不知能否为后来者,留下一点儿印象?请诸位指教。
 
杂感录
(十五)


前些日子,在网上看到一张吴仪副总理仰首大笑的照片,下面的标题:你是独身主义者吗?引起我的好奇,由不得打开网页,看到有人这样问。她说她没有谈过恋爱,但不是独身主义,一笑了之。表示退休后,要专心致志研究中医理论,现在已经买了《黄帝内经》并正在研究中。一位当过副总理的人,有这样的心愿,一位年过古稀之年的人,有这样的抱负, 实在令人惊讶。
她是武汉人,今年大概是七十一岁了吧。原先学得是工科,毕业于北京石油学院石油炼制系炼油工程专业,从66年参加工作,到88年一直是在石油部门工作,曾任高级工程师。88年开始从政,历任北京市副市长、对外经济贸易部副部长、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部长、国务委员、2003年3月任国务院副总理至退休。从来没有跟中医沾过边,只是在2002年任卫生部部长兼国务院防治非典型性肺炎指挥部总指挥,但也只是担任行政领导的工作,没从事过中医的具体诊治,怎么对中医却有如此的钟情厚意?
这要看看她以往的一贯作风,就可理解了。她从政以来,是位“实干家”,不作秀,不空谈,一贯低调,但字字千金,说在问题的要害上,干起工作来,口头禅是“小女子豁出了”、“小女子不在乎这个”、“小女子有泪不轻弹”,正是有这么一股干劲儿,在她的领导下,非典型性肺炎很快就扑灭了。一九九一年中美知识产权会谈,时任经贸部副部长的她临阵挂帅,率领中方代表团与美国人展开了针锋相对的谈判。当美方代表开口说“我是在跟小偷谈判”时,她寸步不让:“我是在跟强盗谈判,看看你们的博物馆,有多少东西是从中国抢来的。”美国代表顿时哑口无言。出人意料的是,言辞犀利、软硬兼施的她并没有引起美国人的反感,却赢得了对方的尊敬。因此,她被外国媒体称为“很会修理傲慢美国人”的女人。美国国际贸易部副部长格兰特说:“她是深深地感到了对国家的责任。
因此外界称她为“中国的铁娘子”,这就是她的性格。
她为什么要学习中医理论呢?我想,除了她那执着地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还有她那真挚的爱国主义思想,热爱祖国的国宝——中医是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玫宝,.在她兼任卫生部部长时,曾对中医部门做过好多的指示,如提倡名医的评选、、、、、、以便更好地发扬光大中医事业,让祖国这一玫宝能在世界医学上放射出灿烂的光辉。
在她就任的时期,也一定听到那些别有用心的人叫嚣什么“中医的理论是伪科学”、“把中医赶到乡下去”等等谬论,肯定有反感,也肯定不服,依着她那不屈不挠的性格,退休后,学习中医理论,以便更好地回击那些谬论,为中医走向世界保驾护航。
我想,她一定是受了古训:不为良相则为良医的影响,虽然退休了,还要把良相的责任进行到底。因而,做出了这样不同凡响的决定,做到至始至终为人民服务,着实令人敬佩!
她的这种精神,对我们中医来说,是极大的鼓舞。我想这对于那些不相信中医的人,面对当前中医事业不景气而产生悲观的人,不下苦功钻研中医理论的人,想改行学西医的人、、、、、、是学习的光辉榜样,也是鞭策我们中医要牢记那句古训:不为良相则为良医的前进动力,促进我们在自己的岗位上刻苦钻研,提高业务水平,诚心诚意地为患者服务。
我想:这条路尽管艰难,需要付出大量的心血,但只要经过不断的努力,披荆斩棘,便会找出一条自己的道——自己的学术观点,像她那样为人民服务, 就会实现人生的价值,成为一个名符其实的良医。
 
杂感录

(十六)
一位同行,与余交情颇深,经常来商榷医术,遇到疑难病症时,
说教科书上有关此病的方头他已用遍了,也不见效,向余要此病的验方。
用后,有时有效有时无效。据他说已搜集不少了。
余笑着问;你准备收藏到何时?
他叹了口气,搞中医就得死记硬背,看来得搜集一辈子。
余言:哪你要成为一名“抄方大家”了。
他听得不舒服,反问:难道你不搜集?
余想:他这是受了灌注式教授方法的害,像西医那样注重特效药,
没有从中医辨证论治的特点看待。回答:也搜集,但不死记,只是拿
来琢磨,看人家是根据甚道理组方的。
啥道理?
余笑着说:道,可道,非常道、、、、、、
啊,你是说我看病没"道",没规则?
如果你这样下去,就要忙一辈子了,岂不成了抄方大家?到老了,
记性差了,就该休业了。
那么,该怎办?
你在校时读过那本《中医各家学说》的书吧,要用其中一家学说
的观点来辨证论治,学习人家组方的原则,自然就有了“道”了、、、、、、
哪不也是抄吗?
不是抄方头,而是应用人家的观点认识病,自然就会对症组方了,
这哪能说是抄哩?
有道理,不过、、、、、、
余连忙说:不过,最好是熟读《内经》,悟出道理,像叶天士用“卫
气营血”的观点
 
杂感录
(十七)
中医的书藉多得难以统计,据说有近万种,要想尽快地学成个像样子的中医,实在是件难事。从前初学主张先读《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且不说初学者读这些书有多少困难,如文字、术语的涩晦、难懂,即便读通也只能说是“入门”,要想以此看病,还是不能如愿,还得从师多年才能临证。现在的中医院校,除将四部书简明扼要地讲了,又增加了各科讲义,可是培养出的中医先生,质量仍然不高,对好多疑难病束手无策,以致中医的声誉日渐下降,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讥为“江湖骗子”,实在令人担忧!
难道中医就真的是“江湖骗子”吗?那么我们中华民族衍生了五千多年,成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保健是靠西医的吗?显然不是,西医传入华夏也不过是二、三百年的事,说明中医在我们这个古老民族,在防治疾病中起了重要的作用,要不,怎么能成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称中医谓国医!
那么中医治病为什么不如从前那样有效呢?答案不外乎是:现在培养中医的方法出了问题,现在的中医政策有了问题。
出了什么问题?现在中医院校的教材,忽略了中医是宏观医学的特点,而是仿照西医的教材编写的,没有将中医的基础理论“阴阳五行学说”做为指导思想,起码是没有强调“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的生命线,贯穿在每一个病症中来讲,而是像西医那样一个病一个病,着重是从解剖、病理的局部来看问题、来治病的,以致中医变了性,疗效下降,失去了患者的信任。
有了什么问题?中医是宏观医学,流派很多,所持的学术也忒多,而考试的题目,却是从现在中医院校教材中选题,也就是说以“一家之说”来考试,以致好多自习成才、师传学徒不能领到医师执业证,使得大批学有所长的中医不能就业,即便领到执照的,按照医师执业证的规定只能在一地行医,大大地限制了中医行医的范围,不能广泛地接触病种,没有机会治疗疑难病症,哪能提高医术、疗效?自古以来,中医就是自由职业,悬壶走遍天下,如今限制在一地行医,只能是造就出当地名医,医治当地的发生的病,大大地限制了中医的才能。
怕江湖骗子借行医诈骗钱财,那是因为没有建立相应、有效的法规,这种限制行医范围的做法,是讳疾忌医的办法——责任不在于有行医执照的中医身上。
余以为这两个问题,是当前中医的大问题,也是急须解决的大问题。如果不及时解决,大批中医院校毕业的学生不但没有就业的机会,再过几年恐怕连学到的那点儿东西也就忘干了;那些有志于中医事业的人,看到领张医师执业证这么艰难,谁还肯下功夫去读中医哪么多的书,去从师学医呢?
余曾写过一本《医法传经录》,原本是写给后辈儿孙们继承的书,其中搜集了不少医道之说,以及自己一生的经验总结,简明扼要,可以说是速成法,沿中医的传统习惯,做为家传秘本,不愿公布于世。可是看到当前中医不景气的情况,选出“杂病总论”部分寄给期刊,倒是受到重视,好多期刊刊登、不少书藉收录,然而将全文送到出版社却要自费出版、代销。考虑到自己接触的中医,最多也不过百余名,哪能售出多少?又从未行商售货的经验,如果售不出去,哪么多的书堆积屋子里,达不到公布的目的,岂不心烦?
难怪家里的人说:耗费上心血,写出的经验,还要搭上钱财,再到外面推销、、、、、、这不是没事找事自找烦恼?于是向出版社要求退回书稿,更可气的是有两家竟然扣押二、三年,至今不予退稿,不知打得什么主意?是否做为他的家授秘本了,很值得怀疑?
然而看到国医衰败,中医事业后继乏人,在这种重钱不重技的社会风气下,不禁产生了报国无门的感慨,焉能不担忧?真是忧心忡忡啊!
呜呼,什么时候才能引起哪些执掌大权的人,改革中医政策改变当前的这种局面,能够让国医像从前那样大放光彩啊?
 
杂感录
(十八)
我家行医已有三辈了,能否再传下去?是个大问题。前年孙子报考志愿,余劝报考中医学院,或是医学院。孙子不听,说中医学院毕业了找不到工作,第一志愿填了医学院,余想学成西医之后,拿出《医法传经录》再诱导学中医,也是一条继承的路子。不料,通知来了,却是第二志愿:计算机系。
余想:像这样的情况不止是我一家,那些几代行医的中医,哪个不是想让儿孙们将祖业继承下去?将自己积累的经验、特长发扬下去?可是面对现实情况,不得不考虑,说是放弃机算计系,跟上自己学中医吧,如果将来领不到《医疗机构职业许可证》,岂不是耽误了他的前途。看来只好将心愿,寄托在孙女儿身上了。
然而,孙女是否听话?是否能考得如愿?考上中医学院将来是否能找到工作?不得不认真对待,所以说成了大问题了。自己有时妄想,如果高考时,凡是报考中医学院的,确实有几代行医的中医家史,填得是第一志愿的,能够优先录取就好了。可是这能实现吗?即便优先录取了,毕业之后,没机会在大医院随师就诊二、三年的经历,领不到《医疗机构许可证》,没有行医的资格,不是又要耽误了前程吗?因此,连妄想也不敢想了,时势造英雄,时势造良医,只好听天由命了。
余想,中医现在不能将以前祖传的医术继承下来,好多绝技失传,这也是一个原因吧。
一位朋友的孩子,是前二年从省城中医学院毕业的,来余处闲坐,说至今没有医院招聘,理由是医院现有的中医还赚不回工资,哪敢再要人?这倒是实话.眼下中医的状况确实不妙.
余年青时曾主动要求到基层,为的是多接触病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基层滚爬了十来年,才掌握了辨证论治的基本功。余劝说:何不去农村?乘现在农民还相信,中医能祛病根的话,你们在校又兼学西医,去了一定能够发挥才能。要不,在校学习了五年的学业,时间长了就荒废了。他说:何尝不想去?可是找谁去?现在没人说"广阔的天地",也不讲毛主席的"6.26"指示了,只好在家歇的。余问:每年全省有多少毕业生?他答:最少也有大几百人,能够找到工作人,寥寥无几。
如此看来:这是个大问题,不仅是就业,而且是关系到中医前途的大问题。不禁为这些学子着急,可是有什么办法呢?仅靠个人去找工作,哪那儿成?还得依靠政府出面,将这些学子分派到基层医院去——农村不是缺医少药吗?为何不去办扭转这样不正常局面的大事呢?难道就让中医任其衰败下去,后继无人吗?
由此联想到自己担心传不下祖业的事,晓得这不是个人能解决了的,还得请执掌大权的人为民众的健康、为中医的生存着想。这是再也不能拖,刻不容缓的大事!啊呀,不知还要等到什么时候,才能想出办法扭转了这种不正常的局面?
 
附:守望杏林 (插话帖)【铁杆中医论坛】

吾邑有沈老中医,今年81岁,我从其师15年,受益良多。沈师用了五年时间,以表格形式整理中医临床资料,内含老先生一生经验,广涉经方、温病、针灸及有效验方,名曰《中医广谱》,共计300余页,子侄辈无人传承,大孙子今年20岁,习计算机专业,小孙子今年18岁,习药学专业沈师对两孙说,谁先背熟《医学三字经》、《汤头歌诀》、《药性赋》奖2000元现金,可两孙俱不超过三天就玩电脑游戏去了,老先生用心良苦,欲引孙辈走上岐黄路,到头来唯有一声长叹,年岁愈老,忧虑愈增,常对我说,中医事业,如果国家不重视,前途渺茫。曾给他买过几本伤寒方面的书籍,并告诉他这样的书因无人购买而下架退货了,老先生惊愕的说:“看来中医真的没有指望了这样的好书都没人看了?”连连摇头叹息,无奈落寞之情令人心酸。由陈老、沈老情景看来,全国都一样的了,真是落日余晖乌云遮。唯有无奈伴君忧。
 
杂感录(十九)

余弟陈有全生前在太原义井开设诊所,喜用马钱子等药、大方治好不少
疑难病症,曾制一方,名奥痛宁,获得专利,畅行几省,厂方获利不少。
名噪一时。三十多年前,余父患心悸、气短咳嗽、胸闷,失眼,脉数舌质微
紫,气血滞于胸间,为胸痹,西医谓左心衰竭,有全出一方,曰可治西医所
说的心脏病也。余深思其意,剂量虽重,但方药制约平和,属李东垣制方之风,
乃是四物、四君、补中益气、秦艽扶赢汤加减方,不会出事,当日尽剂,夜
即鼾睡,醒来述说胸闷失,心也不悸,效不更方,二剂气短、咳嗽大减,舌
质淡红脉也缓和,三剂病失。令余惊讶。

当归二两川芎二两生、熟地各二两黄芪二两白术两半
获苓八钱灸草三钱山药一两胡桃仁二两五味子三钱龟
板一两炒黄柏五钱地骨皮五钱川贝母一两杏仁三钱青果
仁三钱香附二钱青皮三钱陈皮一两柴胡三钱秦艽四钱
生姜三片大枣五枚水煎服,份量之重、药味之多,均比常用
方重、多,然而不杂,行气活血,通经活络。
此方当归川芎生熟地大枣调补心血,心生血属火
黄芪白术获苓灸草补气,川贝母青果仁杏仁祛痰,
陈皮行气,地骨皮入肺肾清热,肺主气属金;生熟地山药
胡桃仁五味子补肾,龟版炒黄柏入肾纳肾、滋阴,香附
走三焦,肾属水;柴胡秦艽青陈皮生姜升降疏通经络气
机,肝喜条达疏泄属木,肝与心肾相生,此方针对心、肺、肾、
肝,皆火、水、金、木也,意在肾心相交,疏肝理肺气,相克
制约,方药平和,行气活血,调整心、肺,气血畅通,故对
西医所说的左心衰竭有效。
从那时起,遇胸痹用瓜蒌薤白白酒加减方无效时,总要翻
出此方学其意辨证施治,因药量超于寻常,常减量再加桂枝等
药获得满意的效果。
由此感悟,李东垣的补中益气、升阳益胃、升阳举经汤方和防
风通圣散、五积散、、、、、以及傅山先生的乙字汤等方,其意深奥,
面面俱到。
由此想到《金柜要略》后人添加风引汤、侯氏黑散这类方药,
总是效验灵也,视为传世之良方。
近年来闻省城某医曾用此类方药,治好不少疑难病症,名扬晋
阳,使余醒悟:现代人之病与古人不同,已不是一脏一腑,大多是
几脏几腑同病。好多病都是在肾阴虚,或是肝火旺,或是肺热的基础
上所得,因而产生念头,开始搜集这类大方,用阴阳五行学说的观
点来分析、研究,找出规律制定新方,充实自己。这也许是我们当
代中医适应新时期的病况,摆脱困境,提高医术,不墨守成规,
应该开辟的一条新路吧?
 
杂感录(廿)
(廿)
六月中旬曾治一张姓妇女,年55岁,由生闷气患头晕目眩耳鸣,看电视稍有眼花,走路觉头重脚轻,夜间心烦甚,好久不能入睡,时醒时睡。今日觉右肢麻木,脉弦紧舌质红 常服益寿宁等药, 知是高血压,测得180\120 ,余用《杂病纲要》的公式诊得:
因生闷气(头晕目眩耳鸣眼花右肢麻木+心烦夜时醒时睡)舌质红脉弦====病在(心+肝+肾)原本肾阴虚,肝火旺,今心火炽盛,导致肝阳上亢, 知有中风先兆症候,余用《杂病纲要》治肝病阴方(也算是大方)加减:桑叶15克 菊花15 克 钩藤18克 天麻15克荆芥穗9克 木贼草9克 生地18克 白芍15克 女贞子15克 旱莲草15克 枸杞子 9克 珍珠母45克 龙骨18克 磁石18克 石决明18克 夜交藤15克 炒枣仁15克 甘草9克 水煎服 一日一剂 知是骑车而来,嘱咐不要骑车,
回家卧床休息,切记勿再生气。
二诊:夜入睡心不烦,头晕目眩耳鸣稍减,右肢仍麻木脉稍缓 知是清肝未疏气,前方加枳彀15克竹茹15克 三剂一日一剂 水煎服
三诊:骑车而来,言右肢不麻,只是头重脚轻,脉舌如前,前方去枳彀 竹茹 炒枣仁 加杜仲15克 怀牛膝15克 路路通10克 三剂一日一剂 患者只服一剂便来告知昨夜没睡好,知是未用安神疏气之药,又加枳彀 竹茹 炒枣仁 服后诸症失。查血压计140\90 因是在村加入新型合作医疗制,四诊带原方归村配药。
体会:此病一般病及肝肾,今由心火涉及到肝肾,故用龙骨炒枣仁夜交藤甘草安神清心(桑叶菊花钩藤天麻荆芥穗木贼草清肝+珍珠母石决明磁石龙骨镇肝降逆)+(生地白芍女贞子旱莲草枹杞子滋肾阴)已非教科书所讲的那样单纯,调理稍不周到,疗效就差,故又再三诊中加枳彀 竹茹 炒枣仁,疏气祛痰清心安神,正如余在杂感录(十九)中所言,现时之病往往是涉及到几脏几腑,已不似昔日那样单纯了,因而主张从贤人的大方中用阴阳五行、脏腑学说的观点寻找规律,选择良药制定新方,以便提高疗效。
然而这个题目绝非一人能够完成,还需大家参与,共同研究,在继承先贤们的经验基础上进行探索,析明病机,选择良药,临证检验,取得良效,才能面对今日复杂的病情开辟出一条途径。余由于藏书甚少,孤陋寡闻,故求大家介绍这类大方,开阔眼界,以便进行这个题目的研究,诸位如若对此题目感兴趣的话,恭请将这类大方应用的心得、体会、成果公布于论坛,为中医事业书写出新的篇章。不知此路能否行通?敬请高明指教。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