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林一叶 声名鹊起 正式会员 注册 2010/06/09 帖子 118 获得点赞 0 声望 0 2010/07/26 #21 应该是后期人们习江南叶氏轻灵派的很多,北方有经方派,都是用药精简,所以老百姓才会有此谚语
huayi17 声名鹊起 正式会员 注册 2010/04/18 帖子 323 获得点赞 0 声望 16 年龄 41 2010/07/26 #23 个人风格不同,不能一概而论,经方派一般用药比较精简,时方派就比较喜欢大方了,如施今墨老处方一般很大,可是谁敢说他水平低?
sunnymann 声名远扬 高级会员 注册 2008/05/26 帖子 2244 获得点赞 188 声望 63 2010/07/26 #24 能开出高效的小方,一是需要对病症抓的准,二是对药物的性能十分有把握。 大方有点象“一哄而上”,若最终能解决问题,当然也不错。
悬 悬壶济世长叹息 惊鸿一瞥 正式会员 注册 2010/07/07 帖子 99 获得点赞 0 声望 6 年龄 55 2010/07/26 #25 感觉一般处方也就12——15味药左右,太少有些可能效果不明显,太多显不出主治病症。但是我还喜欢张氏《伤寒》《金匮》上的方子,很精简、很实用。我经常用张氏两、三个精简方合一方治疗疾病。
吐故纳新 声名鹊起 正式会员 注册 2010/05/19 帖子 102 获得点赞 0 声望 16 年龄 56 2010/07/26 #26 我就不喜欢用药超过十二味,一般都是十味以下,用多了自己都怀疑自己了。
nwjzb 声名鹊起 正式会员 注册 2011/04/03 帖子 749 获得点赞 4 声望 0 年龄 51 2011/04/14 #28 能光从药味多少,衡量医生水平的高低。随意扩大药物范围是吧负责的,但对多年积累的陈纥还是非常复杂的,用几十味也必须。
如烟花般绽放 惊鸿一瞥 正式会员 注册 2011/04/14 帖子 66 获得点赞 0 声望 0 年龄 52 2011/04/16 #30 当时的中药从采摘到炮制,纯绿色。现在呢?首先,中药质量下降,就影响了中药的疗效。这是基础。再讲,古代的生活环境,看看现在。家庭,生活的压力,饮食,生存的环境改变。所以,药过十三,大夫不沾,是不可能了。但是,一味的追求大方,赚取利润,更是有损医德。
当时的中药从采摘到炮制,纯绿色。现在呢?首先,中药质量下降,就影响了中药的疗效。这是基础。再讲,古代的生活环境,看看现在。家庭,生活的压力,饮食,生存的环境改变。所以,药过十三,大夫不沾,是不可能了。但是,一味的追求大方,赚取利润,更是有损医德。
不偏不倚 惊鸿一瞥 正式会员 注册 2011/04/06 帖子 19 获得点赞 0 声望 0 年龄 41 2011/04/19 #31 简洁用药,四两拨千斤! 中医很多医生都是经历过从多到少的过程! 这是经验积累的过程! 不排除其他原因开大方!
白茅根 声名鹊起 正式会员 注册 2009/07/01 帖子 192 获得点赞 21 声望 18 2011/05/01 #32 我的个人经验,说给初进临床的朋友们,请参考。我在第一次开处方时,就严格把药味控制在12味以内。若超过12味,就反复推敲,替换增减,最后只留11或12味。由于我坚持自律,一生的处方很少有超过12味的。(个别丸药方有15,16味的)今天,我能自如地用10味左右的处方,治疗大部分病例。疗效还算可以。
我的个人经验,说给初进临床的朋友们,请参考。我在第一次开处方时,就严格把药味控制在12味以内。若超过12味,就反复推敲,替换增减,最后只留11或12味。由于我坚持自律,一生的处方很少有超过12味的。(个别丸药方有15,16味的)今天,我能自如地用10味左右的处方,治疗大部分病例。疗效还算可以。
一碗清水 惊鸿一瞥 正式会员 注册 2011/04/24 帖子 28 获得点赞 0 声望 0 年龄 13 2011/05/02 #33 不能一盖而论,有些大方子虽然不解其意,但是用了确实有效。小方子自然一目了然,能知用意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