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历代名医简介

郭永来

声名鹊起
正式会员
注册
2008/05/14
帖子
366
获得点赞
17
声望
18
我正在读书(中国名医名著名方),随手发上来与您共享,希望通过学习,能使大家对历代医学家有一个大概的认识,并能引起学习上的兴趣。


秦越人(扁鹊)
(约公元前407一前3lO年)
秦越人,战国时期著名医学家,渤海郡鄚⑴(今河北任丘县)人。由于秦越人医术高明,又行医于民间群众之中,所以人们十分爱戴、尊崇他,用扁鹊⑵来誉称他。
【生平事迹】秦越人少时为人舍长⑶,舍客长桑君⑷过。扁鹊非常敬重他,经过10余年交往。长桑君才对扁鹊说:“我有禁方⑸,年老,欲传于公,公毋⑹泄。”乃取一种药,令扁鹊用“上池之水⑺”饮服,并将禁方书尽传予扁鹊。此后扁鹊依言行事,可以“视见垣一方人⑻”,看病尽见五脏症结,成为一名周游各国的专业医生,足迹遍及当时的齐、赵、卫、郑、秦等国,上至君臣,下至百姓,一概诊治。扁鹊医术精湛,疗效卓着。在秦,他治愈了秦穆公7天昏迷不省的病;在晋,他治愈了昏迷5天,失去知觉的赵筒子的病;在虢⑼,他治愈了当时认为已经死了的虢太子的尸厥症⑽
秦氏不仅医术高超,而且医德高尚,他“过邯郸,闻贵妇人。即为带下医,过洛阳,闻周人爱老人,即为耳目痹医;入咸阳,闻秦人爱小儿,即为小儿医”,随俗为变,急病家之所急,深受广大群众欢迎。他为人谦虚,从不自我炫耀,当他治愈了一些被认为是“死症”的危重病人,人们称颂他能够“生死人”时,他则实事求是地说;“越人非能生死人,此自当生者,越人能使之起耳。”表现出难能可贵的科学态度,深为后世医家崇敬。
公元前310年,扁鹊再度来到咸阳,由于治愈了秦武王的病,声望益著。秦太医令李醯⑾自知医技不如扁鹊,就派人刺杀了扁鹊,终年97岁。当地人民听到他的死讯,都非常痛惜,便建陵墓、立碑石,造庙宇,来纪念这位卓越的民间医生。
据《汉书.艺文志》记载,秦越人着有(扁鹊内经》9卷、《扁鹊外经)l2卷,均已失传,现存的《黄帝八十一难经》相传是扁鹊所着,实是汉代有人把他的医学理论和经
验总结整理而成。
【学术思想】秦氏是总结我国战国以前医学经验的第一人,是目前有史可查的最早的一位着名医学家,因此有人称他为“医学师祖”。他精通内外、妇产、小儿、五官、针灸各科。特别在望色和切脉方面有高深的造诣。
1.推崇科学,反对巫术。先秦时期,巫术盛行。人们头脑中鬼神观念相当强烈,凡有疾病,都以为是鬼神作祟,于是便延请巫医祈祷驱魔,如《尚书.金滕篇》曰:“武王有疾,周公祈祷,愿以身代之。”扁鹊则极端反对鬼神迷信,并毕生以自己精湛的医技与巫医作斗争,他认为导致疾病的主要原因是阴阳不调。而并非鬼神致病,如他在诊断号太子的病时说:“若太子病,所谓尸厥者也:夫以阳入阴中,动胃繵缘⑿,中经维络⒀,别下于三焦膀胱。是以阳脉下遂⒁,阴脉上争,会⒂气闭而不通,阴上而阳内行,下内鼓⒃而不起,上外绝⒄而不为使,上有绝阳之络,下有破阴之纽⒅,破阴绝阳之色已发,脉乱故形静如死状,太子未死也。夫以阳入阴支兰⒆藏者生;以阴入阳支兰藏者死。”以阴阳学说解释疾病,完全否定了鬼神致病的传统观念,特别是把信巫不信医作为六不治的一条,足以说明他推崇科学反对巫术的进步思想。
2.对诊断方法的系统总结和运用。《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引扁鹊的话说:“越人之为方也。不待切脉、望色、听声、写形言病之所在。”即系统地提出了望、闻、问、切的四诊方法,秦氏精通望,闻、问、切四诊,尤以望诊和脉诊更为突出。据《史记》记载,越人从“听声”、“写形”而断定虢太子是“尸厥症”。他通过望诊齐恒侯病,预知其疾病之发展将由皮肤→血脉→肠胃→骨髓而传入,并劝告齐恒侯早治,可惜齐恒侯不以为然,不听信扁鹊的多次提醒,最终由于延误时机而抱病身亡。为此,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序》中赞誉道:“吾每览超人入虢之诊,望齐侯之色,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对于扁鹊的脉诊,《史记》曾给予高度评价:“至今天下言脉者,由扁鹊也”,并记录了他切脉诊断赵简子一病的例子。赵筒子“五日不知人”,众人惊慌失措,都以为难以救治,但扁鹊在切脉后却说:“血脉治⒇也,而何怪。”认为脉象正常,并非死症。后来果然痊愈。故《盐铁论》也指出;“扁鹊抚息脉而知疾病所由生。”可见扁鹊的脉诊在古代已被公认。
3.总结出“六不治”的理论,为治病树立了规范。《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曰:“故病有六不治;骄恣不论于理,一不治也,轻身重财,二不治也;衣食不能适。三不治也;阴阳并藏气不定,四不治也;形羸不能服药,五不治也;信巫不信医,六不治也。有此一者,则重难治。”这段话(有专家认为是扁鹊说的。有认为是司马迁根据扁鹊的话写的)既是司马迁对研究撰写秦越人传的体会,也是他对秦越人学术、医理和高尚道德品质的高度概括。
4,吸收民间治疗经验,综合运用各种治疗方法。秦越人的足迹曾踏遍黄河流域,从其陵墓和庙宇等遗存古迹的分布来看,其行程总计在2000公里以上。他在每个地方逗留的时间,短则几年。长则十几年,他不断吸取民间经验,所以能够掌握多种多样的医疗技术而精通内、外、妇、儿各科。在治疗上,他不拘一格,既可内治,又会外治,除了善于运用汤药治病外,还擅长针刺、熨烙等疗法。如救治虢太子的“尸厥症”,就是以针、熨、汤液并用。他更精于麻醉法和外科手术,《列子.汤问篇》记载:“鲁公扈、齐婴二人有疾,同请扁鹊求治。……扁鹊遂饮二人毒酒(**),迷死三日。剖胸探心,易而置之。投以神药,既悟如初,二人辞归。”
综上所述,秦越人医德高尚。医技高超,他推崇科学反对巫术,总结了我国战国以前的医学经验,是总结祖国医学经验的第一人,也是中医脉学的创始者。

【简释】
⑴鄚[mao4]古邑名。战国燕邑,汉置县。唐改“鄚”为“莫”。宋废。故城在今河北省任丘县北
⑵扁鹊:传说中黄帝时代的神医。
⑶舍长:供客人食宿的馆舍的主管人。
⑷舍客:住宿的客人。长桑:复姓。过:经过。
⑸禁方:秘方。古代的药方不轻易传人,故称之谓禁方
⑹毋:通“无”,不要。
⑺上池之水:一说指草木的露水。
⑻垣一方:墙那一边。隔着墙就能看到人,类似现在说的“特异功能”。
⑼虢[guo2]周代国名。有东、西、南、北四虢
东虢。周文王弟虢叔所封之地,在今河南省荥阳,公元前767年为郑所灭。
西虢,周文王弟虢仲的封地,在今陕西省宝鸡县东,公元前665年为秦所灭
南虢,周平王东迁,西虢徙于上阳,称南虢,春秋时灭于晋
北虢。虢仲后代的封地,在今山西省平陆县
据古代汉语注释说,此处似指东虢。
⑽尸蹶:古代病名,突然昏迷摔倒,其状如尸的病症。
⑾醯[xī]
<名>
①用于保存蔬菜、水果、鱼蛋、牡蛎的净醋或加香料的醋
和用醯。--《礼记》
②又如:醯醋(酸醋);醯酱(醋和酱。亦指酱醋拌和的调料)
③酒 如:醯醢(酒和肉酱);醯壶(酒壶)
⑿繵[chan2]缘:缠绕。繵同“缠”。缘:绕
⒀中经维络:经脉受损伤,络脉被阻塞。中,伤害。维,连结,阻塞。或指奇经八脉的维脉?。
⒁遂:通“坠”。
⒂会:恰好,正好。
⒃鼓:鼓动。
⒄绝:隔绝。
⒅纽:筋纽。上有绝阳之络,下有破阴之纽---在上有隔绝了阳气的脉络,在下又破坏了阴气的筋纽
⒆支:支柱。兰,通“栏”,栏杆。“夫以阳入阴支兰⒆藏者生;以阴入阳支兰藏者死”意为阴阳阻隔的意思。
⒇治:安,正常。血脉治:脉正常。
 
扁鹊有三个特点(添足三句):
一,可以洞见脏腑;
二,“至今言脉者,由扁鹊始”,最早具体阐述应用脉诊-《难经》;
三,全科医师。内,外,妇,儿科皆备。
 
淳于意

(公元前205一前150年?)
淳于意①,西汉初著名医学家,齐国临淄(今山东省淄博市临淄)人。曾任齐国太仓长②。故又被称为“太仓公”、“仓公”。
【生平事迹】淳于意自幼爱好医学。先拜公孙光为师,因对医方的见解深刻而得到老师的喜爱.公孙光称赞他有“圣儒”风度.“必为国工”。淳于意得公孙光“禁方”之传授后,又投师于同郡公乘阳庆。尽得其《脉书》、《上经》、《下经》、《五色诊》、《奇咳术》、《揆度》、《药论》等之传授.研习3年后,诊病能知人死生.名闻于世.
淳于意为人刚直不阿,不肯显名,常匿名而四处游学行医,因他不肯为当时某些以势欺人的王公贵族看病,得罪了他们。于汉文帝四年(前l74年)被诬告而解送长安。幸得小女缇萦随同前往, 并上书文章.言其父廉平守法,表示“愿入身为官婢,以赎父刑罪”。文帝感其孝诚,而淳于意方得以免刑,汉文帝还召见了淳于意,详细询问其学医经过和为人治病的具体情况,他都一一作了回答。司马迁将其收录在《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其中重点介绍了25个医案,当时称为“诊籍’.这是我国现存最早见于文献记載的医案.淳于意亦成为我国医学家记載“医案”的创始人。
淳于意学医时对待老师公孙光和公乘阳庆都很尊重。在他成为名医后.许多人又向他求教。淳于意有徒弟6人,他根据各人的特点,授予不同的医疗技术,如教宋邑学色诊、教高期、王禹学习经脉高下。施用镵石砭术③。教冯信以药法.教杜信、唐安上下经脉和奇咳术等,成为我国医学师徒相传的较早典型例证,
淳于意除诊籍25则外,据史书记载 还著有《生死秘要》l卷。《决死秘要>l卷.均佚。
【学术思想】有关淳于意的记载以及关于他的著作现存甚少.他的学术思想主要反映在司马迁所著《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
1 .淳于意治病注重病历记录.凡患者的姓名、职业、地址、病名、脉象、病因、治疗情况,以及疾病的转归和顸后等都有详细记载,这就是当时所称的“诊籍”。《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有淳于意所述的诊籍25例.记有约23种病名,如疽、气鬲、涌疝、热病、风瘅客脉、肺消瘅、遗积瘕。迥风、风蹶、气疝、热蹶、龋齿、不乳、肾痹、晓瘕、苦沓风、牡疝及伤脾气、肺伤等,涉及到的疾病以内科居多,并有外、妇、儿、伤、口腔等科。所论病因.以房事及饮酒最多,尚有过劳汗出、外感风寒湿邪等.其对病因的
观察分析也较正确,如论齐中大夫龋齿案云 “得之风,及卧开口.食而不漱。”很有见地.在25例中,15例为治愈病例。10例是根据脉象判断生死的.有4例是愈后推断上的差错,这说明淬于意对病历记载的认真和忠实态度.它对于后世医家重视医案记录有很大影响。
2淳于意在诊断方法上有丰富的经验。他精于望诊,而更精于切脉。诊籍中有多例是通过望色做出准确诊断的,如治齐丞相舍人奴④一案,淳于意见其面色“杀然黄.察之如死青之兹”,便诊断为“内关之病”。并认为其病因是“伤脾气也”.预后险恶.“法至夏泄血死”。来年开春,舍人奴果然“至四月,泄血死”。又如宋建的肾痹病,亦是通过“见其色.太阳色干”而确诊。在脉诊方面.他不但记述了浮、沉、弦、紧、数、滑、涩、长、大、小、代、实、弱、坚、平、鼓、静、躁等近20种单脉象,其中大部分都沿用至今,而且还论述了脉大而数、脉大而躁、不平而代、脉深小弱、脉大而实、嗇而不属等兼脉。论脉理则有脉无五脏气、阴阳交、并阴、三阴俱搏、脉不衰等。在25例诊籍中,则有10例完全根据脉象判断死生,如齐中御府长信热病案、齐淳于司马迥风案.虽为久病、重病,但淳于意根据脉象均正确预见其病“可治”、“犹活”。他并且指出.论医者”必审诊。起度量.立规矩,称权衡 合色脉.辨表里。有余不足.顺逆之法.参其人动静,与息相应,乃可以论”.强调诊病必须审慎行事,诸诊合参。
3在疾病治疗上,淳于意以药物为主,还擅长刺法、灸法、冷敷,并能根据疾病性质选用汤、粥,丸、散、酊、含漱、栓塞剂等不同剂型。值得一提的是,他治疗“淄川王美人怀子不乳⑤”案,让患者“饮以莨药一撮,以酒饮之,旋乳”。莨即莨菪,有镇痛麻醉作用,这是用酒服茛菪药作镇静麻醉剂以助产,当为同类应用最早的记载。淳于意还极力反对秦汉之际兴起的炼丹服石之风,如诊籍中所载“齐王侍医遂病,自炼五石服之”,淳于意在为其诊病时,依据医学理论,认真负责地指出炼服五石的危害性,告诫他不能随便服用五石散,但遂不听淳于意的劝告,终于因疽发而死亡。淳于意可谓我国医学史上反对服石求仙的先驱者。
淳于意是一位很有名望的医学家,他的诊籍是我国现存最早见于文献记载的医案,其体例内容,实开后世病历医案之先河;他对脉诊的研究,使中医学切脉诊断水平得到明显提高;他在医学研究中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迄今仍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简释】
①淳于意:复姓淳于名意
②太仓长:太仓,国家的粮库。太仓长,粮库的官长。
③镵石砭术:相当于现在的针灸术。
④舍人奴:战国至汉初,王公贵族的宾客及亲近左右也通称为舍人,舍人奴即舍人之奴。
⑤王美人怀子不乳:美人:妃嫔的名称之一。乳,生孩子。不乳:难产。
 
张 机(张仲景)
(约150—219年)
张机,字仲景,南郡涅阳(今河南省南阳市.一说河南邓县)人。
【生平事迹】张机从小笃实好学,精通博书,并嗜好医学,年轻时曾跟从同郡张伯祖学医,由于勤奋好学,故能尽得所传,时人称赞他“识用精微过其师”.后世据唐.甘伯宗的《名医传》记载,张氏曾任长沙太守,故时被人称为“张长沙”,其方书亦被称为“长沙方”。
张氏生活在东汉末年。其时政治黑暗,兵祸绵延,生灵涂炭,疫病流行,横尸遍野,惨不忍睹,所谓“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或阖门而殪,或覆族而丧”。仅据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序》中记载,他原有200多人的家族,自汉献帝建安元年以来,在不到l0年的时间.就有2/3的人染病身亡,其中死于伤寒者竟占7/10人。张氏“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刻苦攻读《素问》、《灵枢》、《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等古代医书.继承《内经》等古典医籍的基本理论,广泛收集其他医家的治疗方法,结合个人临床诊治疾病的丰富经验和心得体会,并使之提高到一定的理论高度.创造性地著成《伤寒杂病论》这样一部划时代的临证医学名著。
刻苦的钻研和长期的医疗实践,使张仲景成为一位杰出的临证医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医宗之圣”.他的高超医术。在各种文献中多有记载.如《何顒别传》和《甲乙经.序》中均记述了仲景对建安诗人王仲宣之病的判断,“张机见侍中王仲宣.时年二十余。谓曰:君有疾。四十当眉落.眉落半年而死”,后来果然应验。张仲景医术精湛,而且医德高尚。他认为医生的职责就是治病救人,医生除要有高明的医术外,必须具备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精神,因此他对于那些“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相对斯须,便处汤药”,草菅人命的医疗作风,表示了极大的愤慨。对那些面对疫病流行束手无策。却又“各承家技.始终顺旧”.墨守陈规的庸医给予了尖锐的批评。他还驳斥了“钦望巫祝,告穷归天”、请求鬼神保佑的迷信思想、指出其结果只能“束手受败”.正是基于这种反对迷信,反对苟且,注重实践,认真钻研,敢于创新的精神,他才成为“医圣”。
张氏著有《伤寒杂病论》16卷(210年).该书原本散佚.经后世医家搜集整理.分成现在流行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二书。
【学术思想】张仲景的学术思想主要体现在他所著的《伤寒杂病论》一书中,他在继承前人关于“辨证论冶”思想的基础上,创立了一整套辨证施治的原则,并对中医病因学说和方剂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1. 创用六经论伤寒,以脏腑论杂病.奠定了辨证论治的基础.汉以前的医学界,有“医经家”和“经方家”之分。所谓医经家,是侧重于医学理论的探讨。多有论无方;所谓经方家.是側重于方药技术的研究,多有方无论。二者各有所长.各有所短.仲景则取两家之长,熔为一炉。他根据《素问.热论》六经分证的基本理论,创造性地把外感疾病错综复杂的证侯及其演变加以总结.提出了较为完整的六经辨证体系,还把《内经》以来的脏腑、经络和病因等学说.以及诊断、治疗等方面的知识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并运用了汗、吐、下、和、温、清、消、补的治疗方法及各个方剂和具体药物的选择使用,对于外感热病的产生、发展和辨证论治提出了切合实际的辨证纲领和具体的治疗措施。在各种杂病方面,仲景从整体观念出发,根据脏腑经络学说.运用朴素的表述方法.对疾病的病因、发病和每一种病的理法方药都有详略不同的论述,提出了根据脏腑经络病机和四诊八纲进行病与证相结合的辨证方法。仲景对杂病偏重于一个一个疾病的研究。它比之笼统归类研究疾病,有利于深化人们对许多疾病的认识.具有十分明显的优越性。
值得一提的是,仲景在外感热病的辨证论治过程中。或未雨绸缪,防病于末然;或防微杜渐,防甚于初始;或治勿过不及,差后重调摄.以顾正防变。在杂病的辨证施治过程中,则根据五行传变的原理.提出“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充分发挥了《内经》提出的“治未病”思想。
2. 发展了病因病机学说。仲景云“干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皿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 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以此详之,病由都尽。”他将复杂的病因概括为三大类,并阐述了三类不同的病因与杂病发生的关系。这可称为中医学中最早的比较明确的病因学说.即后世所谓的三因致病说.关于疾病的发生。仲景提出;“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认为正常的气候固然能生长万物.但不正常的气候也会伤害万物,对
人体亦不例外.然反常气候是否一定会使人发病,则取决于人体正气的盛衰.“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说明了正气与邪气在发病上的辩证关系,并从中强调了正气为本、邪气为标的科学观点。
3 对方剂学的贡献。张氏临证处方,法度严谨.在因证守法.以法统方,随证加减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包含了许多重要的组方原则,因而被后世尊为方剂学的鼻祖.仲景方亦被称为“众方之祖”.他在《伤寒杂病论》一书中.对方剂的配伍、用量、用水、煎法和服法上,都有一定的要求。如麻黄要去节,先煎去沫;小柴胡汤煎后。要去渣再煎;桂枝汤要水煎温服,啜热稀粥.温覆取微汗等。在《伤寒论》中载方113首,用药品种87种.《金匮要略》中载方262首,所用药物达116种。其所用剂型种类有汤剂、丸剂、散剂、酒剂、洗剂、浴剂、熏剂、滴耳剂、灌鼻剂、吹鼻剂、软膏剂、肛门栓剂、灌肠剂、**栓剂等多种,扩大了临床给药途径。仲景方经过长期临床实践验证,疗效显著。直至今日,不仅国内医家仍在广泛应用.日本也有不少医家在临床广泛采用伤寒原方治病,其中有些方剂还照原方制成了成药。
总之,张仲景不仅总结了3世纪初我国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而且进一步确立了运用理法方药和辨证施治的原则,使中医理论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为后世中医学术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对我国医学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他所刨立的下少治疗原则和方法至今仍在临床广泛应用。诚如近人阎德润评价说:“仲景《伤寒论》乃医中四书,不有《伤寒》,则众方无出;不有仲景,则生命堪虞.是其书可称万世宝典 而其人不愧医圣之才.安可因年代关系而损益其价值。”
 
王叔和
(公元3世纪)
王叔和.名熙,叔和为其字。西晋山西高平(一说山东充州)人.
【生平事迹】王叔和曾做过魏太医令,其生卒年月及生平事迹不详。后魏.高湛《养生论》中有关于他“博好经方,洞识攝生之道”的记载,唐.甘伯宗《名医传》谓他“性度沉静,通经史.穷研方脉,精意诊切,洞识养生之道.”王氏著有《脉经》l0卷,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他曾整理编纂仲景《伤寒杂病论》一书,使之流传于今,为中医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另外,尚著有(脉诀图要》6卷,《脉赋》l卷,《脉诀发蒙》3卷.《论病》6卷等,均佚。
【学术思想】王叔和对中医学的主要贡献,在于他对脉学的研究和对《伤寒杂病论》的整理。
l.总结脉学,编纂《脉经》。王叔和在临证实践中体会到了脉诊的重要性和复杂性,正如他在《脉经》序中所言:“脉理精徽。其体难辨.…在心易了.指下难明。”所以他继承前人对脉学研究的成就,汇集了《内经》、《难经》以及扁鹊、华佗、张仲景等人的有关文献,结合自己和同时代医家经验,撰成《脉经》一书.使脉学理论和方法系统化、规范化.推动了我国医学的进步,并对世界医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首先,王氏对切脉方法进行了重大改进,把《内经》的遍诊法、张仲景的全身“三部诊法”发展为寸口诊法,切脉专取两手寸口,也称“三部九侯”,以寸、关、尺为三部,以浮、中、沉为九侯。只是在两手无脉的危急病候时,才切诊人迎、趺阳和太溪。其次,王氏吸收《难经》、仲景脉法及《脉法赞》之论,提出寸口分主脏腑的理论,以左寸属心与小肠,左关属肝与胆,左尺属肾与膀胱。右寸属肺与大肠,右关属脾与胃,右尺属命门与三焦。后世医家皆从其说。脉形的整理是王叔和对脉学的又一功绩.他把脉象归纳为浮、芤、洪、滑、数、促、弦、紧、沉、伏、革、实、微、涩、细、软、弱、虚、散、缓、迟、结、代、动等24脉.基本概括了临床上经常出现的一些脉象.后世脉象种数虽有增加,但基本不出其左右。同时他还对各种脉象作了比较形象具体、容易理解的描述.这就使学习者易于理解和掌握,王氏可谓在脉学中做此类工作的第一人.最后,王氏还注意在阐明脉理的基础上联系临床实际,将脉、证、治、判断预后等统一起来,这就使脉学理论更加充实和完备。
2.整理编纂《伤寒杂病论》。仲景《伤寒杂病论》成书不久,即散失于战乱兵燹①之中,赖王氏汇集、整理、补充,分为《伤寒论》和《金匱要略)两书,使之得以流传至今。王氏对《伤寒论》的研究亦颇有功夫。他从脉、证、方、治几个方面着手,体现了仲景辨证论治的精神。一般认为,现行成无己《注解伤寒论》中之《辨脉法》、《平脉法》、《伤寒例》3篇和书后部分(辨不可发汗病脉证并治》以下8篇,均系王叔和所增,将这些篇章与其所著《脉经》有关诸篇相参,此说确有可信之处.在此诸篇尤其是后8篇中,王氏突出研究了仲景治法,将仲景所用汗、吐、下、温、刺,灸、水、火诸法加以分类比较,进行分析.很切合临证应用。对于王叔和整理《伤寒杂病论》的功过.后世多有褒贬,而以宋.成无己等言为公允。其评价云:“仲景《伤寒沦》得显于世,而不堕于地者。叔和之力也。”可见王氏正是保留古代文献,发扬仲景之学的功臣。
3 主张早期治疗.提倡预防疾病。王氏在《伤寒例)中说:“凡人有疾,不时即病.隐忍冀差,以成痼疾。…。时气不和。便当早言,寻其邪由,及在腠理者,以时治之,罕有不愈者。患人忍之,数日乃说,邪气入脏。则难可制。”强调了早期诊治的重要性。其于养生则认为“食不欲杂”,平时饮食要适量.“多食令人彭亨短气或致暴疾”。从夏至到秋分.要少吃油腻“饼臛②”类食物,这些食物的危害与酒相似,“当时不必皆病.入秋节变,阳消阴息,寒气总至,輒多诸暴卒病疠,由于此涉夏取冷太过.饮食不节故也”。这种提倡平时讲究卫生的思想,大有预防医学之意义.
总之,王氏总结周秦汉魏以来的脉学成就,而又加以经验.充实内容,著成《脉经》 一书,继往开来,为我国脉学的代表人物,在世界医学史上也頗有影响;他收集《伤寒杂病论》于散亡之余。加以整理编纂.对于保存古代医学文献、促进医学发展有一定贡献。
【简释】
⑴燹 xian3
xiǎn
<名〉
(1)野火
燹,野火也。——《玉篇》
(2)又如:兵燹(因战争所遭受的焚烧破坏)
(3)后专指兵火、战火
先圣旧宅,近日亦遭兵燹之厄,可叹也夫!——宋·庄季裕《鸡肋篇》
历世既久,悉毁于兵燹;间有遗编,多为世俗秘而藏之。——宋·张存《重刊埤雅序》
久闻离乱今始见,烟火高低变烽燹。——明·高启《次韵杨孟戴早春见寄》
xiǎn
<动>
(1)焚烧
及闻蕙棺被燹,顿违共穴之情。——《红楼梦》
⑵臛 huo4
huò
〈名〉
①肉羹
臛,羹臛。——《广韵》
②做成肉羹:鸭~。蛙羹蚌~。“~江东之潜鼍。”
 
皇甫谧①
(215—282年)
皇甫谧.幼名静,字士安,自号玄晏先生,安定朝那(今甘肃灵台县朝那镇)人。
【生平事迹】皇甫谧出身贫寒,曾过继在叔父门下,并随叔父迁居新安(今河南渑池县).40岁时方还故里。谧幼时不知治学.终日游荡,20岁后才发愤读书,耕种之余,手不释卷,边耕边读.至为精勤,博学典籍及百家著作,遂成一代名家。甘露年间(256—259年),曾患风痹。兼苦耳聋,缠绵百日方得治愈.因感于诸医学术浅薄,遂立志研究医药,对于古代各种医书,认真钻研,颇有心得。他认为:“夫受先人之体.有八尺之躯,而不知医事,此所谓游魂耳。若不精通于医道,虽有忠孝之心,仁慈之性,君父危困,赤
子涂地。无以济之.此固圣人所以精思极论,尽其理也,由此言之,焉可忽乎?”因此潜心医药,魏晋政府曾几次请他出仕,他都坚辞不就,研习医药之志向终生未渝.皇甫谧52岁时,因服石引起一场重病,痛苦之极,险些令其自尽。因亲受服石之害,遂作《寒食散论》一卷,力贬服石之陋习。
皇甫谧精思博习,勤于著述,对经史各家都有研究.先后撰有《帝王世纪》、《列女
传》、《玄晏春秋》等书.皆负盛名。在医学方面。撰有《针灸甲乙经》12卷(282年),
作为第一部针灸学专著流传至今,在医药学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学术思想】皇甫谧精于针灸学,他鉴于《素问》、《针经》(即《灵枢》)、《明堂孔穴针灸治要》“三部同归,文多重复,错互非一”,于是“撰集三部。使事类相从。删其浮辞,除其重复。论其精要,至为十二卷”,著成《甲乙经》,目的则在于便于学习,便于应用。该书对于脏腑气血经脉流注。经穴的名称和位置,疾病的针灸取穴法以及进针的分寸呼留多少等,均作了较详细的论述,是我国晋代以前针灸学成就的总结性文献。其中皇甫谧把胸、腹、头、背部的腧穴,均从体表划分几根线来排列:例如:背自第l胸
椎循督脉下行至脊底凡11穴.这是正中线;背自第l椎两旁侠脊各1.5寸下至节凡42穴,此是第一傍行线;背自第2椎两旁侠脊各3寸至21椎下两旁侠脊凡26穴,是为第二傍行线.这样寻找腧穴.便利而准确,自从皇甫氏创此先例以后,唐甄权《明堂图》、孙思邈《千金方》均宗其例,实为检穴方法之改革。
皇甫谧在编纂《甲乙经》时,亦下了一番选材、归纳汇集之功,他以实用为依归.考定旧文,打破汉儒独守一经的旧习,开创了后世医家分类编撰医经的先例.同时,《甲乙经》比较完整地保存了《素问》、《针经》在关于针灸部分的内容,为历代校勘《内经》提供了一个较好的校本。因为该本述而不作,较少发挥.因此为复原亡佚的《明堂孔穴针灸治要》提供了一个较好的参考资料.
总之,皇甫谧的《针灸甲乙经》不论就其提炼、整理和保存三部古籍的意义来讲.还是就临床针灸的实际应用而言,均有较高的价值,对我国针灸学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后世著名的针灸著作基本上都是在此基础上发挥而成的,所以后人一直把本书视为中医针灸学之祖。
【简释】
①皇甫谧:复姓皇甫,名谧
謐mì
<形>
(1)形声。本义安静(指环境的安静,没有动荡,没有骚扰)
谧,静语也,一曰无声也。——《说文》
其化清谧。——《素问·气交变大论》。注:“谧,静也。”
其政谧。——《五常正大论》。注:“谧,静也。”
海表谧然。——《三国志·东夷传》
四海谧然,宇内晏清。——《魏书·于栗忠传》
(2)又如:谧然(平静的样子);谧宁(宁静);谧尔(安静的样子);谧谧(沉寂的样子)
 
葛洪
(约281--341年)
葛洪,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丹阳句容(今江苏句容)人。
【生平事迹】葛洪出身世业炼丹之家,祖父葛系仕吴为大鸿胪①.父葛悌仕晋为邵陵太守,从祖葛玄为吴时道士.葛洪年13岁时丧父,家道中落,因之他从小勤苦读书,常“带经而耕,携史而樵”,博览群书及诸子百家言,于术数、老庄之学、神仙导引之法.无所不通。他初从葛玄弟子郑隐习炼丹术。公元303年,曾参与镇压石冰领导的农民起义。于东晋初封关内侯。后至广州,“师事南海太守鲍玄,玄亦内学.见洪深重,以女妻洪(名鲍姑。精灸术).洪传其业”。晚年闻交趾出丹砂,求为勾漏令,携子侄至广州.止于
罗浮山炼丹。在山积年而卒。
葛洪虽出身于仕宦家庭,但一生饱经祸乱.为寻求安心立命之所.遂兼修儒道之学。认为“道者,儒之奉也;儒者,道之末也”。主张以神仙养生为内,儒术应世为外,以图儒道合一.是一位儒道合一的宗教理论家,又是一位从事化学实验和医疗活动的医学家。
葛氏著述甚多,现存有《肘后备急方》3卷,简称《肘后方》,初名《肘后救卒方》;(抱朴子内外篇》.另有《金匱药方》100卷、《神仙服食方》10卷、《服食方》4卷、《太清神仙服食经)l卷等,均佚。
【学术思想】葛洪兴趣广泛.涉猎的学科很多,诸如文学、历史、哲学、生物、物理、天文,并有所著述,尤其在医学和炼丹方面深有研究.
1. 医学方面的成就。葛洪的医学成就反映于其著《肘后备急方》一书中。他总结了我国晋以来医疗发展方面许多先进成就。例如对急性传染病的记述,包括现在所说的多种流行性传染病、疟疾,痢疾、狂犬病、结核病、丹毒、恙虫病等。其中关于天花的流行情况和症状的描述尤为详尽,他说:“比岁有病时行,仍发疮头面及身,须臾周匝,状如火疮,皆戴白浆,随决随生.不即治,剧者多死.治得差后,疮瘢紫黑,弥岁方灭。此恶毒之气,世人云永徽四年,此疮从西东流.遍于海内. …。建武中(301年)于南阳画虏所得.乃呼为“虏疮”。”清楚地描述了天花的形态、症状、预后以及该疮传入中国的情况。葛洪对病原体的观察很细致.他第一次描述了沙虱(恙螨)的形态和生活习性.对恙虫病的病原、症状作了正确的记述.指出:“山水间多有沙虱。甚细。略不可见.人入水浴。及以水漅浴② 此虫在水中著人身。及阴天雨行草中亦著人,便钻入皮里。”又说:“初得之皮上正赤.如小豆、黍米、粟粒。以后摩赤上,痛如刺。三日之后.令百节强.疼痛 寒热。赤上发疮”其记载与今日临床所见基本相同.他所记述的一种由水中毒虫引起的病症,类似于现代所说的血吸虫病。
葛氏亦记述了许多有效的治疗方法.他提出在被狂犬咬伤之后.把狂犬杀掉.取其脑组织敷在伤口上,以预防狂犬病的发作。这种用同一类疾病的机体组织来防治这种病的思想,可以说是中医免疫思想的萌芽,也是此后中国首先发明人痘接种术的先声。对于疟疾的治疗,他提出用“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 尽服之”.此对现代研制抗疟新药青蒿素有很大的启迪。另外,他提出的用小竹片夾裹治疗骨折。腹壁破裂肠突出的缝合等外科手术,以及麻黄治喘,莨菪子治癫狂.海藻治瘿病, 雄黄、朱砂治皮肤病。都符合现代医学的治疗原则。他对脚气病的症状记述也十分详细,并指出用大豆、牛乳、蜀椒、松节、松叶等药物治疗。这些论述对临床医学的发展有较大贡献。
2.炼丹术与制药化学。葛氏一生精于炼丹术.炼丹是化学制约的萌芽。他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个人的大量实验。著成《抱朴子》一书,其“内篇”20卷中.有“金丹”、“黄白”、“仙药”等部分.专论炼丹.记載了许多有关炼制丹药的方法。客观上促进了化学制药的发展.也扩大了化学药物的应用范围。如他就曾以汞、雄黄、猪脂等炼制成软膏,治疗癣疥等皮肤病 至今外科临床上所广为运用的升降药(即红升丹、白降丹).都是葛洪炼丹术的遗法。
葛洪在炼丹的过程中接触了较多的化学药物,仅其著作中提到的就有汞、疏、铅丹、雄黄、雌黄等20多种矿物药,还有很多不纯的无机物。如石胆(碳酸钙)、矾(明矾),石膏等,对每味药的化学特点、产地、药用价值。他都进行了解释;并通过长期地观察和实验研究,认识了一些物质变化的规律.首先.他发现了化学反应的可逆性.指出“丹砂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即硫化汞受热分解出水银,水银和硫磺不断加热又变成硫化汞。其次.他提及以曾青涂铁.铁赤色如铜,这也是金属取代反应的最早记载。他还发现了硫的升华作用。他用雌黄或雄黄等硫化物 进行加热而升华提纯硫.这个工艺过程.实际上就说明了疏的升华作用.这些知识后来传到欧洲,为近世化学的发展起了重要的启发和促进作用,所以西方科技史界一般都承认葛洪为化学始祖。
葛洪 一生的主要活动是从事炼丹和医学.通过炼丹而获得的制药化学方面的成就.不仅推动了祖国医药学的发展.而且开创了世界制药化学的端倪.促进了制药化学的发展。故陈邦贤谓“葛洪在医学上的贡献.一种是传染病的认识.一种是炼丹为制药化学的先驱”。

【简释】
①大鸿胪
官名。秦置典客,掌管诸侯及少数民族事务。西汉沿设,为九卿之一。武帝太初元年(前104),改名为大鸿胪。成帝时,将典属国所辖职务并入。属官有行人、译官及郡邸长丞等。因所辖诸王入朝、郡国上计、封拜诸侯及少数民族首领等,多与礼仪有关,后遂变为赞襄礼乐之官,王莽改为典乐。东汉官名称大鸿胪卿。历代多沿置,东晋、宋、齐于有事时权置。梁称鸿胪卿。北魏仍为大鸿胪。北齐以鸿胪寺为官署名,鸿胪寺卿为官名。历代相沿。

②漅浴:漅--湖名,湖中游泳
 
陶弘景(456--536年)
陶弘景,字通明,晚号华阳隐居,后世称他为陶隐居,丹阳秣陵(今江苏句容)人。
【生平事迹】陶弘景幼聪敏,貌明秀,四五岁时,即以荻为笔,于灰中画字学书。少时得葛洪《神仙传》等,“昼夜研寻,便有养生之志”。后曾做过诸王侍读,壮年后辞去,隐居句容茅山,人称“陶隐居”。从此,“受符图经法,遍历名山,寻访仙药”。陶氏原与梁武帝交厚,武帝即位后,屡请出仕皆不就,但“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往谘问”,故陶有“山中宰相”之称。陶氏思想杂糅儒、佛、道三者,尤以道教为主,为南朝著名道教徒。晚年又皈依佛门,曾“自誓受五大戒”。大同二年卒,诏赠中散大夫,谥号贞白先生。
陶氏一生嗜学.“老而弥笃”,隐居40余年,读书万卷。由于他“一事不知,深以为耻”,故知识非常渊博,举凡天文、历法、地理、博物、数学以及医术、本草等,无所不通.而于天文历算、医药、冶炼等方面成就较大。他曾亲手制作天文仪器“浑象”;其《古今刀剑录》中首次记载的“杂炼生糅”的灌钢冶炼法,在冶金史上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医药方面,陶氏著述亦甚丰,最重要的是其著《本草经集注》一书,为我国药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此外,尚有《补阙肘后百一方》3卷、《效验方》、《药总决》、《养性延命录》以及《合丹法式》、《服气导引》等。
【学术思想】陶弘景总结了自《神农本草经》问世后几百年间药物知识的发展,对本草学进行了系统整理,并具有创造性发挥。
l,药物分类方法的创新。陶弘景根据汉代以前的本草学著作《神农本草经》及其后数百年的经验积累,参考《名医别录》,著成《本草经集注》一书,对本草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总结。他将《神农本草经》中的三品365种药,逐一进行整理,纠正了原书和传抄之误,复增辑魏晋以下名医副品365种,合共730种。书中凡属《神农本草经》的内容用朱书,后加的内容用墨书,体现其治学态度的认真严谨。陶氏改上、中、下三品分类为按照药物的天然来源分成玉石、草木、虫鱼、禽兽、果菜、米食等6类,而将一些当时未经实际验证的药物归入第七类,即“有名无用”类,以利于澄清人们在药性认识上的混乱。这是药物分类的一次革新与进步,后世一直沿用了1000多年。另外,陶氏还首创了“诸病通用药”的分类体例,即根据药物的作用来进行分类,这种分类法不仅便于学习、掌握,尤使临床处方用药时易于检索。开后世按药物功用分类之先河。
2,对采收炮制方法的阐述。陶氏对药物的性味、效用以及形态、采集、鉴别、炮制、贮藏等方面都有新的论述,他重视药材质量对药效的影响,批评了当时“众医睹不识药”、“皆委采送之人”,使药材“真伪好恶莫测”的现象,强调地遭药材的重要。陶氏认为《神农本草经》关于药物的五味属性,是根据五行推测出来的,有许多与实际不符之处,因此,他主张重视药性,而不盲从药味。他把药物的药性更细致地分为寒、微寒、平、温、微温、大温、大热等8种,使人们对药性的认识有了进一步的提高。此外,陶弘景还规定了丸、散、膏、丹、汤、酒的制作规程,考订了古今药物的度量衡,统一、细分了秤量药物的斤两标准,在我国本草学发展史上做了许多影响深远的工作。
3,对药物化学的研究。陶弘景在多年的丹鼎生活中,热心炼制丹药.在葛洪的研究基础上.专门从事药物和制药化学的研究发展了无机化学知识。他明确区分出水银有生熟,生是指天然产水银,熟是指人工炼制朱砂所得到的。他还清楚地说明丁汞剂现象,指出水银“能消化金、银,使成泥,人以镀物是也”,不仅说明了金、银两种金属能够和水银形成汞剂这种化学现象,同时又对这类合金、镀金、镀银的用途做了首次说明。在谈及硝石时,陶氏指出:“以火烧之.紫青烟起,云是真硝石也。”这里的真硝石显然是硝酸钾,燃烧的时候起紫青烟,而燃烧芒硝(硫酸钠)却没有这种颜色的烟。这个方法和近代分析化学用以鉴别钾盐和钠盐的火焰分析方法是相同的。远在14O0多年以前,陶弘景就掌握了这种鉴别化学药品的科学方法,并且记录流传下来.不能不认为其是一项杰出的科学成就。
总之,陶弘景治学态度严谨,注重调查研究.涉猎面广,在古代自然科学的多方面均有所成就,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科学家、医学家.为我国的历史文明作出了辉煌的贡献。
 
巢元方(约550~630年)
巢元方,隋代京兆华阴(今属陕西省)人。
【生平事迹】巢元方大业年间(605~618年),授太医博士,后来擢升太医令。巢氏对医学理论有着很深的造诣,实践经验也很丰富。公元609年,主持运河工程的大总管麻叔谋,患风逆起坐不得,帝敕太医令巢元疗前往探视,巢氏说:“风入腠理,病在胸臆,经用嫩羊腿者,蒸熟掺药食下则愈。”麻叔谋遵嘱而行,久患不愈的风湿病便很快痊愈.可见其临证疗效之验。
巢元方曾奉诏主持编撰医书,与同道共论百病起源及九候之要,查阅朝廷藏书,荟萃群说,深入研究精理,于公元610年撰成《诸病源候论》50卷.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系统论述病因、证候的巨著。
【学术思想】巢氏总结了魏晋南北朝以来的医疗经验和成就,突破了前人的病因学说,广泛而比较系统地描述了许多疾病.于疾病之分类及治疗亦有其创见。
l病因学方面的贡献。巢氏在病因学说方面,有不少创造性见解,对有些疾病,突破了笼统的三因传统说法.丰富了祖国医学的病因学说。如他确认了疥疮等病的病原体.确认疥疮之病原为疥虫,指出;“疥者.有数种。…··并皆有虫。”在叙述羌虫病时说:“熟看见处,以竹簪挑拂去之,已深者.用针挑虫子,正如疥虫,著爪上,映光易见行动也。挑不得,灸上三七壮,则虫死病除。”可见对疥疮病原体及其传染性、好发部位、不同类型的临床表现特点及诊断要点、治愈标准等,都有了比较正确的认识。在对传染病病因的认识上,对前人的六淫致病说有所突破,创造性地提出宇宙间另有一种“乖戾之气”的物质,可以导致伤寒、时气病、温病等传染病,并引起“转相染易,乃至灭门”。还强调传染病是可以预防的,多次指出“预服药及为方法以防之”,他认为寄生虫病的发生和饮食卫生有很大关系,明确指出寸白虫(绦虫)系食入生牛肉、鱼肉所致。对漆疮、晕动病等过敏性疾病,已认识到其发病与个体反应性有关.“特由质性自然.非关宿挟病也”。总之,巢氏对病因的认识在很多方面突破了前人的旧说,这对病因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疾病及证候学方面的贡献。巢氏对疾病的记述广泛、详细而准确,其所列主要病类有中风、虚劳、伤寒、天花、霍乱、疟疾、痢疾、水肿、黄疸、消渴、脚气、痔漏、痈疽等。在所论述的1729种病候中,内科病占绝大多数,但对其他疾病记载也很详细,如外科仅金创一类就记载了23种病候,妇科杂病记了140多种.眼科病38种。皮肤病40多种。对每种病的证候记载也较前丰富了许多,如风病共记载59种,虚劳病共记载75种等。在对疾病描述的详确方面,也较以前有很大进步。内科方面,除风病、虚劳、伤寒、温病、热病等这些所谓“大病”记载特详以外,其他如消渴、脚气、淋症、黄疸、水病、虫证等都设了专章进行论述。此外如外科的丹毒、破伤风、结核性疾病、痈疽,痔瘘、火伤等,眼科的翼状赘片、青光眼、夜盲症等,妇科的月经不调、阴挺、白带、阴中息肉、乳痈、恶阻、难产、恶露等.以及鼻息肉、兔唇、湿疹、癣疥等的描写也都十分准确,使我们一看就可大致确定它是现在的什么病。
其次,他对1729种证候大都根据《内经》的基本理论,从病因、病机、病变等方面作了具体阐述.使每种疾病、每种证候的发生与演变过程,都有了比较朴素的和基本理论相一致的解释,这对由生理、病理到预防、治疗的中医完整理论体系的完成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在根据传统医学理论对病源病证进行解释的同时,巢氏还根据临床实践,进行了新的理论探索,如对破伤风,认为此病在外科与金疮感染有关;在妇人与产褥感染有关;在小儿与脐疮感染有关,并说明了此病与中风、贼风,风癫相鉴别的要点。
另外,巢氏对疾病的分类方面,也作出了一定的成绩,他大体按内科、五官、外科及皮肤病、妇产科、小儿科的次序排列。在内科病中,又把风病、虚劳病、热性病(包括伤寒、温病、热病、时气病等)这些属于全身性的所谓“大病”列在最前,其次再根据证候特征,或脏腑系统.把各种疾病分门别类地叙述。特别是妇科病,分为杂病、妊娠病、将产病、难产病、产后病5类,与现代分类十分接近。
3对痪病治疗等方面的贡献。巢氏在探讨病因证候的同时,也记述了不少手术方法,
如。妊娠欲堕胎候”:“此谓妊娠之人赢瘦或挟疾病,既不能养胎,兼害妊妇,故去之。”如“金疮肠断候”:“夫金疮肠断者,视病深浅,各有死生……肠两头见者,可速续之,先以针缕如法,连续断肠,便取鸡血,涂其际,勿令气泄,即推内之。”又如“拔齿损候一:“拔齿而损脉者,则经血不止,脏虚而眩闷。”其中关于人工流产、肠吻合术、拔牙等手术的记载,都是世界外科史的首创。
另外,巢氏还在中毒与毒物分析等方面有许多新的记述,他最早而系统地记述了乌头、钩吻等中药的中毒症状,其描述与现代医学观察基本一致。在中毒的诊断上,除重视症状外,还创造性地应用了实际观察胃内容物的方法.以确定为何物中毒,并记载了不少当时群众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毒物分析方法,体现了我国古代毒物分析化学的初步尝试。
总之,巢氏荟萃群说,详于述证,略于载方,系统地论述了各种疾病的病源与证候.
对于疾病的认识与辨证.都具有独特的见解,对每种疾病、证候的发生,发展和演变都作了详尽的、合理的阐释,对后世医学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杨上善(约575~670年)
杨上善.隋唐时代医学家。籍贯不详,
【生平事迹】杨上善在隋大业年间(605~616年)任太医侍御.精于医术,诊疗出奇,能起沉疴。对《黄帝内经》有着较深研究.曾奉敕注《内经》,取《素问》及《灵枢》之内容,重新编次,著成《黄帝内经太素》30卷,为分类研究《内经》的第一家。故宋代林亿等指出:“及隋杨上善纂而为《太素》,今睹其例,取《素问》、《灵枢》之文,错综以致注解者,后世有两经分类之书,上善实为此唱首。”另外,尚著有《黄帝内经明堂类成》,今仅存残本第一卷,名为《黄帝内经明堂》。
【学术思想】杨上善著《黄帝内经太素》在对《内经》分类研究的同时,保存了《内经》中一些原文的较早面貌,而且在考校字义、诠释发挥和引录古书佚文方面.均有其学术价值。
1科学分类,开类注《内经》之先河。历代医家研究《内经》方式不一.有校订疏证者,如王冰;有专题发挥者,如《难经》;而杨上善首创分类研究《内经》,是类注《内经》第一家。他对《内经》进行了较科学的分类,将《素问》、《灵枢》原文全部拆散,按其不同性质分作摄生、阴阳、人合、脏腑、经脉、腧穴、营卫气、身度、诊候、证候、设方、九针、补养、伤寒、寒热、邪论、风论、气论、杂病等19大类.每一类之下.又分作若干小类,有纲有目,使《内经》理论体系更加清晰.更加系统。
杨氏分类较系统地反映了《内经》学术思想和医学成就。如《太素·输穴》全面收载了《内经》输穴学理论,集中体出了古代输穴学的成就。但在《内经》原书却分散于近lO篇原文之中,零散琐碎,反映不出古代输穴理论的全貌。杨上善不仅对大纲的分类较为合理,对于目的分类更是井然有序。如《太素·伤寒》先立《热病诀》为论伤寒病的总纲,后接《热病说》,论述典型热证,再列《五脏热病》,最后论及疟病,这种由纲到目,由太到小的排列方式使人一目了然。杨氏对《内经》的分类研究,使中医理论体系出现了一个纲目清晰的雏形,这在中医发展史上是一个不可低估的贡献。
2校讹勘误,保存《内经》原貌。杨氏校勘了许多《内经》讹误脱衍之文,为后人通读《内经》、正确理解《内经》的医学理论提供了帮助。如《太素·诸风状论》云:“肾风之状,……其色炲,隐曲不利.诊在颐上,其色黑。”扬注:“颐上,肾部也,有本为肌上,误也。”今本《素问·风论》正作“诊在肌上”.当以《太素》改“肌”为“颐”。杨氏从不轻易改动原文,即使经文有误,也仅在注文中说明,以求保留《内经》原貌。如《太素.五脏痿》:“肾热者·色黑而齿熇。”杨注;“熇,当为槁,色黑齿枯槁也。”所以杨氏校勘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内经》原貌,为后人校勘整理《内经》提供了可靠的旁证。由此可见,杨氏搜集古今诸本,对《内经》进行仔细校勘.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资料,不但对后世诸家有较大影响.而且对当前研究整理《内经》仍有重大意义。
3阐义释音,揭示《内经》义理。杨上善精娴训诂,《太素》注文上极天文,下穷地理,中通人事,旁及懦、道、佛各家,其注音缜密,释义贴切,持之有据。例如对“关(开)、阖、枢”的注释,由于传抄之误,加上后世不明阖枢本义是名词,而作引伸义动词理解,一直把关、阖、枢作“开,阖、枢”注,引出了许多歧义。杨氏本《说文》诸工具书阐释,指出:“夫为门者,具有三义,一者门关,主禁者也,……二者门阖,谓是门扉,主关闭者也.……三者门枢,主转动者也。”杨氏以门之关、阖、枢阐发经旨,形象地说明了三阴三阳各自功能和相互间的关系,确切地解释了阴阳离合之命题。因为人体是一个由三阴三阳经脉连结成的有机整体,每条经脉各有所主,然又密不可分,就如一扇门户,把门关牢,须关(门闩)、阖(门板)和门枢三者配合才能达到目的。正确地表达了阴阳经脉脏腑间离合运动的关系。由于《内经》多生僻之字,故杨氏在释词之前,常加以注音,他采用当时最为科学的直音和反切两种标音法进行注音,特别是当字有两音时,则据经文需要,注出适于经文内容的读音。杨氏注音之缜密,其音义之确及数量之多,都对后世注家有所影响。另外,当碰到经文中个别疑难文字,杨氏并不牵强附会,姑且释文,而是采取怀疑的态度。如《太素·气府》中“上天容四寸名一”,杨注:“天容字错,未详。”亦反映了他治学之严谨。
杨上善作为杰出的医学家,通过整理《内经》,注释经文,系统地阐发丁《内经》文理、医理,发展了《内经》的学术理论。同时,他作为通晓道、儒、佛三教的哲学家,尤精于老、庄之学,并将这些引入《内经》的注释之中.用以阐述医学道理,提出了“一分为二”等重要的哲学观点。
 
孙思邈
(581~682年)
孙思邈,自号孙真人,京兆华原(今陕西省耀县孙家塬)人。
【生平事迹】孙思邈天资聪敏,治学精勤,7岁便能日诵千余言,20岁已能精通老庄及百家之说,兼好佛经,是集佛、道、儒三教于一身的饱学之士。他自幼多病,为筹汤药之资,几乎罄尽家产。18岁时立志学医,刻苦攻读岐黄之学,并因此调治好自己的病。20岁时,他开始行医于乡邻亲友之间.每得良效。孙氏致力于医学的研究,勤奋诚笃,终生未辍,正如他自己所说:“青衿之岁,高尚兹典;白首之年,未尝释卷。”他认为医学乃“至精至微之事”,不能粗略草率从事。对医理的研究,他强调须博览群书。熟谙《素问》、《甲乙经》、《黄帝针经》、《明堂流注》等诸部经方。同时又十分重视寻求民间的治病经验,往往因为一个单方、一味药物、一种炮炙方法等,不远千里虚心向人请教。因此,他的医疗技术得到了不断提高。医名鹊起。隋文帝请他当国子博士,他托病不起。及
唐太宗即位,召到京都谘询.将授以爵位,固辞不受。显庆四年高宗召见,拜见大夫,又固辞不受。674年,辞疾请归,特赐良马,及鄱阳公主邑可以居焉。当时知名之士如宋令文、孟洗、卢照邻等,都执师资之礼以事焉。唐代魏征奉诏修撰齐、梁、陈、周、隋五代史时,恐有遗漏,屡次访孙,孙为之口述,有如目睹其事,由此可见孙氏学识之渊博;
孙氏十分重视医德修养,他认为一个医生,除了必须具有一定医学水平外,还必须具备很高的道德品质.他说:“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勿避险巇①.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他还告诫医生到了病家,举止要检点,仪态要端正.“不得多语调笑.谈谑喧哗,道说是非.议论人物·炫耀声名.訾毁诸医.自矜己德。偶然治瘥一病.则昂头戴面而有自许之貌.谓天下无双·此医人之膏肓也”。不论是在患者病家面前,还是在医界同道背后.孙思邈的态度都反映了他高尚的思想品德.为医界树立了崇高的榜样。
孙思邈不但毕生诊务繁忙.据说仅恶疾大风就亲自救治过600余人。而且在医学理论上也勇于探索。他鉴于古代诸家医方散乱浩博.求检至难.便博采群经.勤求古今.删裁繁复.并结合自己数十年的临床经验.先后著成《备急千金要方》(652年)和《千金翼方》(682年、(统称《千金力》各30卷。《千金方》篇卷浩大,内容详博,近代医史学者称之为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临床医学百科全书。
孙氏一生扶危救困,为当时的健康保健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并给后代留下了丰富的遗产。他的高尚品德和光辉成就.使后人无限敬仰,人们尊称他为“药王”.并在他的故乡立碑建庙,以示纪念。
【学术思想】孙思邈一生从事临床实践达80年之久.积累了丰富的医疗经验.取得了多方面的突出成就.他对外感热病、杂病以及方剂学与养生、食疗等方面均有很大贡献。
l外感温热病方面的成就:孙氏鉴于“江南诸师秘仲景方不传”.因此.在晚年辑集《伤寒论》要妙.对仲景著作的传播和研究.发挥了重要作用。他对《伤寒论》的研究.首用“方证同条.比类相附”的方法,其对麻、桂、青龙三方之说,又为成无己、方中行、喻嘉言诸人“三纲鼎立”说的滥觞。此外.除仲景法方外.孙思邈对汉、魏及晋唐医家在外感热病方面的理论与丰富的治疗经验也广为吸收.如承华佗论发斑之见.提出“胃烂发斑”之说。他认为广义伤寒是外感热病的统称.包括急性、烈性传染病.治疗上主张除热解毒.善用养阴生津.他不少治伤寒、温病的方药,对后世温病学说颇多影响.实开后世“温病学派”之先河,
2杂病证治的成就。孙氏对杂病的辨治以五脏六腑为纲.寒热虚实为目 他是继《中臧经》、《脉经》后对脏腑辨证颇有建树的医家。在对杂病的认识、防治和护理上也有不少刨造性的贡献,如他正确地揭述了糖尿病与化脓性感染的关系,强调糖尿病要随时注意预防化脓性感染。对于痢疾.他根据临床表现和大便形状.区分为赤白荆、血痢、脓血痢、久痢、休息痢5种,基本上能对当今称之为细菌性痢疾和阿米巴痢疾作出鉴别。他对麻疯病的症状描述和分型以及预后判断也与今天的认识极其相近,其治疗方药亦颇为详备。他还明确指出,霍乱病“皆因食饮.非关鬼神”;骨关节结核好发于小儿及成人的大关节;水肿病人要注意忌盐等。对于营养缺乏病,如脚气病.认为应该用含有B族维生素的**、鸟豆和谷白皮粥来防治。夜盲症要用含有维生素A的动物肝脏来防治。此外如用含碘质的动物甲状腺(如鹿靥、羊靥)和海产药物治疗甲状腺肿.用槟榔治绦虫病,用水银软膏、朱砂、雄黄为消毒药品治疗皮肤病等.都合乎科学道理。
孙思邈很重视针灸与药物并用的综合治疗原则.指出“若针而不灸,灸而不针.皆非良医也,针灸不药,药不针灸,尤非良医也。……知针知药,固是良医”。他强调针灸亦须辨证施治,认为“或一病用数十穴,或数病共一穴,皆临时斟酌作法用之”。另外,
疗效显著的“阿是穴”也是《千金方》中最先记载的。
孙思邈精通临床各科,尤为重视妇科和儿科。《千金方》中先论妇人、小儿,强调妇儿患病的特殊性。所载妇人方从求子到调经,包括整个妇人的特殊疾病。他对胚胎发育过程和胎养、胎教等已有了深刻认识,对新生儿的处理、婴幼儿的发育过程、哺乳和羊乳喂养卫生等的论述,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3医方、药物学方面的成就。孙搜集、保存了大量的医方和当时流行的许多经验方。他的《千金要方》载方4000多首,《干金翼方》中有2000多个.可谓集唐以前医方之大成。其所收医方有历代医家流传下来的,有自民间征集的,有从国外传入的.包括了古今中外的医方,其中许多方剂已成为后世医家常用的名方,如犀角地黄汤、紫雪丹、肾沥汤等。
在药物学方面,孙氏对药物的采集、鉴定、炮制、分类都有研究,除注意总结药物的特殊疗效外,还非常重视药物的产地和采集季节。《千金方》中记载了133州的519种地方药材,并在233种植物药后注明了应当何时采花、采茎、采叶,何时采根、采果。由于他在药物学方面的卓越贡献,被后世尊为“药王”。
4养生学方面的成就。孙思邈提倡食治与养性、养老,他十分强调饮食疗法在延年益寿和老年病防治方面的重要意义,认为“食治排邪而安脏腑,悦神爽志以资血气”,主张有病先用食疗,食疗不愈.而后用药。他吸收了《内经》、扁鹊、华佗、老子、列子、葛洪、彭祖等人的养生思想.形成了我国医学上较全面的养生学,提出了恬淡虚无,调摄精志,顺应四时,食饮有节,劳逸有度,节慎房事等养生方法,注意按摩导引之术,提倡吐故纳新的“静功”和熊经鸱顾的“动功”相结合的锻炼方式,并对讲究个人卫生提出了细微、具体的要求。这些养性、养老的丰富经验,也是他能年寿百余岁的成功诀窍。
孙思邈是一位学识渊博、品德高尚的医林杰出人物,他一生从事临床实践达80年之久,积累了丰富的医疗经验-取得了多方面的重要成就.为中医药学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简释】
①巇xī隙
⒈缝隙:裂~。孔洞。
⒉山险,艰险难行:险~。
 
孟诜(621~713年)
孟诜,唐代大臣、医药学家,汝州梁(今河南临汝)人。
【生平事迹】孟诜曾举进士,垂拱初(685年),任凤阁舍人。他少时喜好方术,师事
孙思邈。曾于凤阁侍郎刘祎之家,见武则天敕赐黄金,对刘说:“这是药金,火烧,应当
有五色气。”一试验果然如此。武则天听到不悦,因事命他出任台州(今浙江临海)司马。
后来升为春官侍郎。唐睿宗未登基时召盂任侍读。长安中(701~704年)任同州刺史,兼
银青光禄大夫·神龙初(705年)归伊阳(今河南省西部汝阳)山居,专门从事药物研究。
睿宗继位后,召他到京师.特加任用,以衰老为由固辞不就。
孟氏在医序实践中,十分重视医方的收集和饮食疗法。他倡导:“若能保身养性者.
尝须善言奠离口,良药莫离手。”长于食疗和养牛术的研究.著有《食疗本草》3卷,是
我国现存最早的饮食疗法专著.也是唐代的一部总结性食疗本草专著。另著《必效方》3
卷(《旧唐志》作lO卷).已佚。
【学术思想】孟诜在医学上.尤其是在食疗方面作出了一定的贡献。他收集本草食物
200余种,并分析食性,论述功用,记述禁忌,鉴别异同。其基本原理与现代营养学相一
致.具有较高的价值。孟氏论述“食治病,所列食物多为人们常用的谷物、酱菜、果品
和肉类等。他指出:绿豆,补益.和五脏,安精神行十二经脉;大豆,和饭捣涂一切
毒肿,疗男女阴肿,以棉裹纳之.杀诸药毒,茄.醋摩之.敷肿毒,根主冻脚疮者汤浸
之,橘,止泄痢,食之下食,开胃膈痰,桃仁杀虫.止心痛,叶生捣棉裹之纳阴中.治
妇人阴中生疮如虫咬疼痛者;鲤鱼,白煮食之疗水肿、脚气、下气血.主小儿丹毒
(涂之即瘥)等。盂氏还提出了以食养脏,其中以脏养脏者也不少。如狗血,益阳事.补
血脉·厚肠胃,实下焦,填精髓;兔肝主明目.和决明子作丸服之。孟氏并提出以食解
毒的问题,指出:大枣,和百药毒;醋,消诸毒气,杀邪毒;酒,主百邪毒;蚌蛤,解
酒毒;蛇蜕,杀虫毒等。此外,他多次提到南北异地的人,对食物的适应性不同;并经
常提示小儿的饮食应有它的特殊处.如“小儿不得与炒豆食之”等。
另外盂氏还首先记载用白帛各书记日.浸在黄疸病人每夜小便中,然后晾干并按
口排序对比,若帛染黄色越来越淡,则说明黄疸渐轻否则为加重.使观察黄疸病治疗
效果的方法有了客观指标。
孟诜揭示了许多食疗规律,较其师孙思邈有许多新的见解.其中不少品种为唐初本
草书中所未录,在食疗方面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受到后人的称赞。诚如赵燏黄为《食疗
本草》作序时说:“盂冼虽为孙思邀弟子.然其《补养方》(即《食疗本草》).并不拾孙
氏《千金·食疗}之牙慧.而有独出之心裁。”
 
王焘(约670~755年)
王焘-唐代郿(今陕西眉县)人。
【生平事迹】王寿出身于世代官僚家庭,祖父是唐朝宰相.自己亦是“七登南宫.再
拜东掖,便繁台阁二十余载”的官僚,曾做过徐州司马。王氏性至孝,其母患病.经年
不解带,亲自调理汤药。王焘自己亦因“幼多疾病”.故对医学饶有兴趣,常喜欢与高明
的医生探讨医学理论和治病技术,从中受到许多教益。约于公元8世纪初.曾管理国家
图书中心弘文馆,在此期间,他夜以继日地沉醉于弘文馆数千卷医药文献的阅读.凡所
参考之书,均经他逐条地鉴别摘录.去粗芜,采精华;凡经摘录者.都注明出自某书某
卷,严肃认真,一丝不苟。在紧张的阅读、鉴赏、摘录中度过了20个春秋.积累了大量
宝贵资料。后被贬官房陵,仍继续整理医学文献。时值溽暑.患病众多.因他保存了不
少验方,病者多赖以治愈,遂促使他集历代名医之论和经验.又经10个寒暑.于752年
著成《外台秘要》一书,为保存唐以前医药文献作出了贡献.被称为医学文献整理大师。
另著有《外台要略》10卷,已佚。
【学术思想】王焘对唐以前的医学作了比较全面的整理和总结,不仅于医药学方面有
所成就,而且在中医文献学方面作出了更大的贡献。
1中医文献学方面的成就。王氏全面整理和部分保存了从古代到唐初的医学典籍,
其所著《外台秘要》中引用文献选69家、2802条,除《伤寒论》、《诸病源候论》、《刘涓
子鬼遗方》、《甲乙经》等现代尚存医籍外,其他如范汪的《范氏方》.陈延之的《小品
方》·僧深的《深师方》,崔知悌的《崔氏方》,张文仲的《张文仲方》,许仁则的《许仁
则方》,甄立言的《古今录验方》,宋侠的《经心录》,谢谢士秦的《删繁方》,姚僧坦的
《集验方》,唐玄宗的《广济方》,孟诜的《必效方》,刘贶的《刘氏方》,李郎中的《近效
方》,以及不详姓氏的《救急方》、《延年秘录》、《备急方》等共数十种医籍,到宋代都已
散佚,由于王焘的引用而得以部分保存。故清人徐灵胎云:“唐以前之方,赖此以存.其
功亦不可泯。”
王氏不仅搜罗详备,笼而不杂.先论后方,次序井然,更出色的是方法严谨,体例
统一,对1104门所引用的理论和方剂等.都一一注明原始出处和来源,书名和卷数。若
该方、论同出于多种医书,也都详列不误,有的还注明作者校勘证误的意见。这是我国
医学史上整理医学文献详诠引书卷第的创始。他不但为后世提供了极其丰富的医学资料.
为唐以前已遗失医书的辑佚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还创立了整理文献的科学方法,为我们
树立了光辉的典范。
2对我国医药学多方面的创造性成就的总结和反映。王氏所论包括内、外、妇、儿、
五官、精神病、外伤急救与兽医等科,内容广泛。在内科方面,特别重视急性传染病,对
伤寒、肺结核、疟疾、天花、霍乱等均有论述,如肺结核.他在《巢氏病源》“虚劳”、
“骨蒸”的基础上,把“肺痨”病的下午潮热、盗汗、面部潮红,以及神经、消化系统的
症状,描述得非常细致,并提到若有赤黑色大便或腹水等并发症出现,则是病情发展严
重的象征。他还对天花的症状,如发疹、起浆、化脓、结痂的全部过程,以及预后判断
都作了明确的说明,可见当时对这些急性传染病的诊断、防治,都达到了较高的科学水
平。至于治疗方法,除药物处方外,他还介绍了艾灸疗法、人工急救,以及疾病检查、医
疗护理等方面的技术经验。如引《必效方》治阴黄条云:“每夜小便中浸白帛片,取色退
为验。”这说明当时发明了尿的物理检验。又如引李郎中消渴方云;“消渴者……每发即
小便至甜。”这是世界上关于糖尿病人小便发甜的最早记载。其他如倒睫病理和用镊子拔
除倒睫的手术要求、深师疗误吞(鱼)钩方、套管灼法在口腔科治疗上的应用、口腔科
烧灼切开口腔脓肿、齿垢剔除和钳残齿根技术、牙齿蛀洞之填充技术等,都由于王焘的
整理而保存下来。今天我们能得以知道其最早出现时间,也体现了王氏引书详注出处的
重要意义和价值,同时也说明他忠实于前人的高贵品质和治学的严谨态度。
王焘在中医文献整理上的杰出贡献是不可泯灭的,但他毕竟不是专业医师,临床实
践不足,所以少有独到之论述。由于他认为“针能杀生人,不能起死人”,所以在《外台
秘要》中只收灸法,不收针法.乃其一大缺陷。
 
王冰(约710~804年)
王冰,号启玄子。仕唐为太仆令,后世因称王太仆。
【生平事迹】王冰青年时就笃好养生,留心医学。据王氏自序言.他认为《黄帝内经
素问》是学习、研究医学和养生的津梁,必须刻意研精.探微索隐,“识得其中的要旨”,
才能“咸日新其用,大济蒸人”。但《素问》当时传本已是讹误不堪.如“篇目重迭,前
后不伦,文义悬隔…或一篇重出,而别立二名;或两论并吞,而都为一目;或问答未
已,别树篇题;或脱简不书,而云世阙”。面对如此紊乱之医经,王氏精勤博访,曾师事
郭子斋堂,后受得先师张氏所藏秘本.遂将旧藏之卷补入《素问》,并经过一番分类别目、
迁移补缺、加字明义、删繁存要及调整篇卷的整理注释工作,历时12年.著成《补注黄
帝内经素问》24卷。为现存《素问》之最古版本。
王氏的主要功绩是次注《素问》和传运气之说,通过对《素问》的注释,不仅融贯
《内经》之旨·并广泛参考了哲学、文学、天文学及律志等书籍,并结合自己丰富的医学
知识使《素问》奥义得以晓畅,诚如林亿等评价说:王冰的《补注黄帝内经素问》使
“三皇遗文.灿然可观”,
【学术思想】王冰注释《素问》,刻意研精,不仅识契真要.而且对医理多有阐发。
l倡言运气学说。王冰将《天元纪大论》、《五运行大论》、《六微旨大论》、《气交变
大论》、《五常政大论》、《六元正纪大论》、《至真要大论》等补入《素问》,从而使运气学
说成为医经的一个重要内容。他对运气学说深有研究,也能比较客观的对待运气之学说。
王氏认为“五运更统于太虚.四时随部而迁复,六气分居而异主,万物因之以化生”。说
明四时的递更,万物之化生,均本于自然界五运六气。运气不失常度,则时序气候风、温、
热、湿、燥、寒均属正常状态,无所变异;否则,“造化之气失常,失常则气变,变常则
气血分挠而为病也”。说明五运六气失常.是发生时行疫病的重要因素。王氏对运气常变
的论述,对于我们理解运气理论,并进一步研究气候变异与人体发病的关系很有启发。
2详论阴阳互根。王冰根据《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
根”的论说,对阴阳互根问题作了精辟论述。他说:“阳气根于阴,阴气根于阳;无阴则
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以化;全阴则阳气不极,全阳则阴气不穷。…滋苗者必固其根.伐
下者必枯其上。”其论简明扼要,颇得《内经》旨趣,并对临床实践也有实际指导意义。
3阐发脏腑经络生理;五脏在于人体,王冰认为其性质各有不同,即五脏各有本气,
即“肝气温和,心气暑热,肺气清凉,肾气寒冽,脾气兼并之”,认识五脏本气.对于探
讨病机甚为重要。在脏腑生理方面-王氏亦有不少阐发.如《素问·经脉别论》在论述
水液输布时,谈到了肺、脾二脏的重要作用.但未及于肾,王冰的注释则强调肺、脾、肾
三脏的功能,他说:“水土合化,上滋肺金,金气通肾.故调水道,转注下焦.膀胱禀化.
乃为溲矣。”补充并突出了肾脏的作用。对于奇经八脉的功能.王氏明确指出了冲、任二
脉与生育的关系·“冲为血海,任主胞胎.一者相资,故能有子”,其论十分精辟,历代
医宗论述妇科胎产,无不奉为圭臬。
4发挥病机理论。王氏认为各种疾病的病因病机可概括为四类,“一者始因气动而内
有所成;二者不因气动而外有所成;三者始因气动而病生于内;四者不因气动而病生于
外”。所谓“气动”,是指脏气的变乱,即把病变分作因气动和不因于气动两类,而每类
中又辨其为外感或内伤。这种分类法将病因病机结合在一起,不同于三因学说.备受后
世张元素、张从正的宣扬。其次,对伤寒发热、虚损、“鬲消”病等病机,王冰也有独特
之见。对《至真要大论》“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
责之,必先五胜,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一段经文。王氏不仅非常赞赏,而
且还撰写了300余字的注文,反复强调要认真透过现象看本质,透过错综复杂的症状.精
心探求疾病机理,对分析病机的方法作了进一步阐发。
5剖析治则治法。在治疗原则上,王氏明确指出治病求本.本于阴阳,于临症应明
辨阴阳水火之虚实.主张元阳之虚应“益火之源,以消阴翳”,真阴之竭应“壮水之主,
以制阳光”。这一精辟论述,受到历代医家高度重视。有关正治反治问题,他亦剖析入微,
指出“逆者正治也,从者反治也。逆病气而正治,则以寒攻热,以热攻寒。虽从顺病气,
乃反治法也。”说明对病甚者的从治,实为反治。其分析所以用从治之理,以火为喻:
“夫病之微小者,犹人火也.遇草而焫,得木而燔,可以湿伏.可以水灭,故逆其性气以
折之攻之。病之大甚者,犹龙火也,得湿而焰。遇水而燔,不知其性以水湿折之,适足
以光焰诣天,物穷方止矣;识其性者.反常之理.以火逐之,则燔灼自消.焰光扑灭。”
此说是指病之甚者当从顺其性而治之.其论实为后世“引火归原”法的滥觞,在临床颇
有指导意义。此外,对于五郁的治疗,王氏区别五郁而分别用吐、汗、下、渗泄等法.使
《素问》五郁的治法更加具体明确,后世医家治郁证多采其说而各有发明,从而使郁证的
论治在中医学中形成了一门富有临床意义的学说。
王冰不仅在整理古籍方面作出了较大贡献.而且通过对《素问》的注释.反映了他
自己的学术思想,对后世医学的继承发展,起了承先启后的作用。
 
蔺道人(约790~850年)
蔺道人,长安(今陕西西安)人。他姓蔺,名无从可考,因出家为僧,故称道人。
【生平事迹】蔺道人是一位很有学识的僧人,精于骨伤理论和医疗技术。他一面修道.
一面为贫病者、伤折患者诊病治伤。公元9世纪中,唐室日趋衰竭,统治者试图解决经
济上的严重困难,决心改变“不务农桑,空谈彼岸”和“僧徒日广,佛寺日众”的状况.
于845年下令佛道僧尼26万余人还俗从事农桑生产,收回寺院上田数千万顷,还田于民,
寺庙道观4600余所,另作他用。蔺道人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怀着悲观厌世的思想,离开
长安,到了江西宜春县钟村,隐名埋术,过着隐居的生活。一次。经常帮助他耕耘的彭
老头的儿子因上山砍柴折伤颈椎、肱骨,医多束手无策。在这种情况下,蔺道人才重抄
旧业,用自己高明的整骨技术,为其治愈了伤痛.避免了残废。从此,蔺氏的整骨特长
名闻遐迩,求者日众。蔺氏即将自己的医疗技术和整骨书籍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彭老头,自
己则另寻能够静处的环境安度晚年去了。正因为如此,人们将蔺道人的传书《理伤续断
方》,改名为《仙授理伤续断秘方》。
【学术思想】蔺氏的学术思想源于《内经》和《难经》,以气血学说为立论依据,继
承了葛洪、《干金要方》和《外台秘要》等骨科方面的学术成就而有所创新.他第一次倡
导和规定了骨折脱臼等损伤的治疗常规:即清洁伤口、检查诊断、牵引整复、复位敷药、
夹板固定,复查换药、服药、再洗等.介绍了正骨手法的14个步骤、方法和方药.并论
述了处理损伤、关节脱臼以及伤科常用的止血、手术复位、牵引、扩创填塞、缝合等具
体操作技术。如对一般骨折主张用杉木皮衬垫夹敷固定的方法,指出“凡夹缚(即固
定)用杉木皮数片,周回紧夹缚,留开皆一缝.加缚必三度,缚必要紧。”对复杂骨折.
除上述要求外,更强调“夏三两日.冬五三日解开”换药,“夹缚处用热药水泡洗”以促
进伤口愈合。“洗时切不可惊动损处”。对骨关节的固定.要注意“时时运动,盖屈则
伸,……或屈或伸.时时为之方可”.重视关节的活动及功能锻炼。这是伤科外固定技术
上的重大改革,实为后世小夹板固定的渊源。
蔺氏对复杂骨折的外科手术、手法整复原则和治疗技术亦有创造性成就,他已明确
提出处理复杂骨折的三个原则。即对于粉碎性骨折,只要体表没有穿破.或虽然穿破皮
肉,但手法整复可以成功者,就应用手法复位.不用外科手术。第二个原则是粉碎性骨
折·无论是否穿破皮肉,用手法不能整复者,或断端骨尖穿破皮肉,虽经复位但仍有一
二分露于体表者,就必须采用外科手术以利刃切除骨尖,使两断端恢复解剖位置,他强
调用快刀割,捺入骨,并指出“不可见风着水,恐成破伤风”。第三个原则是骨折严重,
上述手法复位或切除骨尖均不能正确复位者.就应进行外科手术切开整复。这三个原则
至今仍有指导意义。
在关节脱臼的整复方面.蔺氏也有许多出色的成就.如首创肩关节脱臼的诊断和复
位技术,指出:凡肩胛骨脱臼,首先检查脱臼作出诊断,整复方法是令病人侧身坐在有
椅背的椅子上,患侧上肢与腋肋部夹椅背.在椅背上垫以衣被,一人将患者扶住,两人
将患侧上肢外展牵引,然后将外展的上肢向下垂,再曲肘关节至胸前,以绷带悬吊于颈
部。这种复位方法和步骤,完全符合生理解剖学要求,临床应用千余年,虽有不断改进
与提高,但其基本原理仍然是现代临床的指导思想。其他如首次记述了髋关节脱位有前、
后脱位的类型,对股骨脱臼、尺骨脱臼等.也有着较高的理论水平和整复技术要求。蔺
氏手法整复或手术整复.都强调了**的应用,也是很大的进步。
蔺氏对伤科疾患的处理既重于手法整复.又重视内服等方面的方药,书中载40余方.
有洗、贴、掺、揩.以及内服诸方,奠定了骨科辨证、立法、处方和用药的基础。其内
服方以大活血丸、小红丸、大红丸等活血祛瘀止痛之剂,常用药有草乌,乳香、没药、血
竭等,这些方药一直广为临床习用。
蔺道人是一位杰出的整骨学家,他的学术思想和医疗技术成就对后世骨科发展影响
深远,可谓是我国骨伤科学较早的奠基人.
 
昝殷(约797~860年)
咎殷。唐代著名妇产科学家,四川成都人。
【生平事迹】咎殷曾任成都医博士。当时,西川节度使白敏中,因家中妇人多患难产.
有人荐举咎殷,白迎召并问其产乳病的道理。殷撰方3卷,对经、带、胎,产等疾病均
有所论述。白敏中读后,认为该书很简要.并命名为《产宝》,即《经效产宝》(成书于
853年)。是我国尚能看到的第一部妇产科专书,对后世医家有着广泛而深入的影响.著
名医学家唐慎微、陈自明诸家的著作.颇多征引,为妇产科学的发展作出了一定贡献。
【学术思想】咎殷不仅精于妇产科,对妇产科病证的论治较为系统实用,而且著《食
医心鉴》一书,于食疗亦多有论述。
1.妇产科方面的成就。咎殷于产科主张妊娠期以养胎保胎为要,治疗上重视调理气
血、补益脾肾.并重点讨论了难产中的横产、倒产、胎衣不下等。他对妊娠、难产、产
后诸病证治的论述.均有一定的水平。如论妊娠反应.“夫阻病之候,心中愦愦.头旋眼
眩,四肢沉重,懈怠,恶闻食气,好吃酸咸果实”.“多卧少起。三月四月多呕逆,肢节
不得自举者”.详尽而且扼要。所附3首处方,用人参厚朴白术茯苓之类健脾利水,橘皮
生姜竹茹等化痰止呕,对于妊娠恶阻的疗效较为可靠。对胎动不安,提出“安胎有二.因
母病以动胎,但疗母疾.其胎自安;又缘胎有不坚。故胎动以母病.但疗胎则母瘥”。认
识到流产原因有二,一是孕妇有病.因而胎动流产;二是胎儿先天发育不良,引起流产。
这与现代的认识是相一致的。其所拟安胎方,用续断、艾叶、当归、干地黄、阿胶之属.
有补肾、滋阴、安胎作用。咎殷对胎衣不出的论述和分析,亦堪称合理.指出“凡胎衣
不出者,世谓之息胎,由产时用力过度,已产而体已疲顿,不能更用力”,“所有产时看
生人(隔离不好).不用意谨护,而牵揽胎系,断其胞,上掩心而夭命也”。在论述救治
难产时,主张“内宜用药,外宜用法”,意即用滋补强壮的药物给产妇内服。以增强体力.
再加上外治手术助产,使胎儿娩出。其原则至今也有指导意义。咎氏对产后病因的分析
认识,也很科学,指出产后烦渴,是因产时“水血俱下”.伤津所致;产后小便数,是
“由产用气·伤于膀胱”所致;产后乳痈,是因“产后不曾乳儿,亦结成痈”。对产后热
结,大便不通,他不主张内服攻下药,而采用蜜煎导坐药通大便,审慎而有效。尤其是
对产后血晕的急救,指出“须速投方药,若不急疗,即危其命也”,并可用烧红秤砣淬醋
熏蒸,颇合实际而简便易行。
2.食疗方面的成就。咎殷于食疗亦颇有研究,著有《食医心鉴》一书,论述中风、脚
气、消渴.淋病等内科病及部分妇儿科病的食治诸方.一般先述病因、病机、分类、症
状,然后附以食治方及其适应证,简明实用.论述精辟.尤其对治疗之论述更为细致精
炼。如真心痛,指出主要为风冷邪气乘于心,如伤正经则旦发夕死,夕发旦死。治疗用
活血祛瘀法,主以桃仁粥方。其他的心腹冷痛中,则随脏腑经络,兼证不同而用药不同。
如兼肋痛,则用吴茱萸、葱白温经通阳.疏肝解郁;中焦冷痛,则用高良姜温胃散寒止
痛;心腹胀满,用紫苏子理气消胀等,都很切实、廉便。咎氏十分重视脾胃的生理功能.
认为脾失健运,则“万病辐凑”:引《千金方》“凡欲治病.且以食疗.不愈.然后用
药”.故治此病.多用血肉有情,营养丰富的食物治疗。其“酿猪肚方”配伍精妙,以
猪肚、猪睥“以脏补脏”.人参益气健脾.以饭养胃尤妙.少加桔皮行气.使补而不滞.
对脾胃气弱不多下食者甚宜。咎氏食疗方法也很多.有羹、煎、粥、馄饨、饼、茶、酒等.大
多取材容易,符合简、便、廉、验之原则。如痔疮之用槐叶茶方.消痰化食之用开桔皮汤方,产
后虚损乳汁不下之猪蹄粥疗等。在配用血肉有情之品的食疗中。体现丁昝氏“以形补形”的
思想,如风眩之用羊头肉.骨节疼痛之用虎胫骨浸酒,产后心惊之用猪心羹方等。
昝殷虽于食疗与妇产科均有研究.然尤精于妇产科.对我国妇产科的发展作出了一
定的贡献。
 
王惟一(约987~1067年)
王惟一又名惟德.里籍不详.
【生平事迹】王惟一曾任太医局翰林医官、殿中省尚药奉御等医药要职.对古医书中
有关针灸理沦、技术、明堂图经等有着深入的研究。1023年奉命编修针灸书,他对古医
书5有关针灸的记载和针灸图详加考订.将历代医家对针灸穴位反复实践的丰富经验进行
系统总结.于l026年编成《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后由政府颁行各州。1027年他又奉命
设计并主持铸造针灸铜人两具.“使观者烂然而有第,疑者焕然而冰释”。随后.又将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原文刻于石碑之上.为针灸学的传播与发展作出了较大的贡献,
【学术思想】王氏撰《图经》铸铜人.既利于经穴教学的形象化与直观化,又促进
了经穴的规范化。他对经穴的考据.亦颇有研究.造诣很深。
l统一经穴,使之规范化。北宋以前的经穴.存在着图谱粗糙难辨.文字叙述比较
含混·以及众说纷纭,奠衷一是的状况。因此.王惟一十分重视经穴的规范化,他编写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并刻于碑石。成为我国较早的针灸图谱。其铸腧穴针灸铜人.据
《齐东野语》记载:“以精铜为之.藏府无不具.其外俞穴,则鋗①金书穴名于旁,背面
二器相合,则浑然全身。”可见.是两具比较精致的铜铸模型,其内有脏腑.外有腧穴.
穴孔通向体内.穴名刻于体表穴旁.它是我国针灸医学教学最早而且是最珍贵的教学模
型·平时,它发挥着穴位规范化的作用,教学时它是针灸学生等学习针灸经络穴位的依
据。根据文献记载:考试医学生时,体表涂腊.使穴位、经络被敷盖之后.诸孔穴也因
此而被黄腊所堵塞,再向体腔内注入水银.令被试者针刺,若取穴刺之有误.则针不能
入;如果取穴正确无误,则针从孔穴刺入体腔内,水银即可从拨针后之针眼中射出。有
了这样高级的教具.无疑大大方便了针灸教学,从而对统一穴位和促进针灸学术的发展,
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总之.王氏之图经、石碑、铜人三者虽然各不相同.但内容一致.完
全统一。他开拓了医学模型的先河,开辟了形象教学的道路,促进了经穴定位向规范化
发展.使“针砭之法,传述不同”的局面得到改观。
2,考订经穴,使之丰富完备。王氏在撰写《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时.“篡集旧闻.订
正讹谬”·对经穴理论作了不少校勘考证工作,例如阐述了太阴经主病.他根据《脉经》
卷六有“卒贵失(矢)无度”的记载,在《内经》原文的基础上予以补充,根据肺与大
肠相表里的理论,“卒遗矢无度”是完全可能的,加此一症,更合中医理论原貌。王氏在
《图经》中收载腑穴657个,与《甲乙经》相比,增加了“青灵”、“厥阴俞”、“膏盲俞”
3个双穴,督脉的“灵台”、“阳关”2个单穴。他还考证了穴位的作用。与《外台秘要》、
《太平圣惠方》等一些较早的文献相比,增添了不少内容,如上星穴.增添了治疗“痰疟
振寒、热病汗不出、目睛痛、不能远视”等病证的主治作用;承山穴,增加了治疗“腰
背痛.霍乱、转筋、大便难、久痔肿痛”等病证的作用;风府穴,增加了治疗“头痛鼻
衄”的作用;委中穴,增加了治疗“热病汗不出、足热厥逆满、膝不得屈伸”等病证的
作用。通过王氏的努力,既进一步完善了经穴理论,又扩大了穴位的主治作用,提高了
腧穴的实用性。
王氏“素校禁方,尤工厉石”,“创铸铜人为式”,考订经穴理论,为经穴理论的发展
与规范化,以及针灸教学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是宋代杰出的针灸学家和医学教育家。

①鋗xuān
1.铫类温器。一说为釜类炊具﹑容器。 2.鸣玉声。参见"鋗玉"。 3.通"涓"。参见"鋗人"。
 
王怀隐
王怀隐,宋州睢阳(今河南商丘南)人。
【生平事迹】王怀隐起初为道士,居住在京城开封建隆观,善医治。太平兴国初(976
年)奉诏还俗,任命为尚药奉御,升至翰林医官使。978年,吴越王钱叔遣子钱惟溶入朝,
在京得病,太宗下诏令王怀隐诊治.应手而愈。他在京供职.直到至道间(995~997
年)去世。
据说宋太宗未登基时即留心医药,收藏名方千余首,即位后,下诏翰林医官院各献
家传验方,共得方万余首。太平兴国中,命王怀隐等4人,校勘编类,每部以隋代太医
令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有关论述冠其首,而方药次之,于淳化三年(992年)成书100
卷,太宗御制序文,题名为《太平圣惠方》,凡1670门,录方16834首。
【学术思想】王怀隐等人“搜隐微,求妙删繁,探赜要,诠括简编”,撰成《太平圣
惠方》一书,书中强调医生治疗疾病必须辨明阴阳、虚实、寒热、表里,务使方随证设,
药随方施,并论述了病因病机、证候与方剂药物的关系。王氏等采用按脏腑和各科病证
分类的体例,先论后方,在每门之下先引《诸病源候论》的理论为总论,然后汇集方药,
体现了理、法、方、药较完整的辨证论治体系,具有较高的临床实用价值。
王氏等重视脏腑疾病,把“脏腑疾病”置于所载各种疾病之首,对脏腑的生理病理、
虚实寒热、主证诸方,均作了论述。计有13种肝胆病方,14种心与小肠疾患,18种脾
与胃疾患,14种肺与大肠疾患,16种肾与膀胱疾患。如肝脏病,即记有治肝虚补肝诸方.
治肝实泻肝诸方,治肝气不足诸方,治肝脏中风诸方,治肝风筋拘挛诸方,治肝壅热头
目不利诸方,治肝气逆面青多怒诸方,治肝脏风毒流注脚膝筋脉疼痛诸方和治肝风冷转
筋诸方等,然后又根据每一类型中所出现的不同症状,施以不同的治法,有纲有目,条
分缕晰。对五脏用药,王氏并加以明确归类,其中肝脏用药有蕤仁等28种。心脏用药有
麦门冬等23种,脾脏用药有黄芪等25种,肺脏用药有款冬花等26种,肾脏用药有肉苁
蓉等21种,这种归类方法,对后世医家有很大影响。王氏等还总结出95种病的通用药,
并选用了一些前代罕用或不用的药物.故宋人蔡襄曾说《圣惠方》多“异域瑰奇”之品。
王氏于经络、腧穴以及刺灸、治法等方面,亦“采摭前经,研复至理”,有所发挥提
高。他们还非常重视医德和医术的修养.并设专篇阐述.在《太平圣惠方卷第一叙为
医》中指出:“夫为医者,先谙甲乙素问.明堂针经,俞穴流注.本草药对,三部九候.
五脏六腑,表里虚实,阴阳盛衰.诸家方论,并须精熟,然后涉猎诗书,该博释老,全
之四教,备以五常.明希夷恬淡之门,达喜舍慈悲之旨,…-一是以学者必须傍探典笈,邈
审妍媸,服勤以求,探赜无厌。忽恣道听.自持己长,炫耀声称,泛滥名誉,……夫如
是则须洞明物理,晓达人情.悟造化之变通,定吉凶之机要,视表知里,诊候处方.常
怀拯物之心;并救含灵之苦,苟用药有准.则厥疾必瘳。若能留心于斯,具而学之.则
为医之道.尽善尽美.触事皆通矣。”其对医术修养之要求,至今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总之.王氏等编著的《太平圣惠方》,总结了唐宋之际各种方书的有关内容和广大人
民群众的医疗经验.既是各家验方的汇编,又是一部综合性的医学巨著,其内容丰富.理
论观点也比较统一,对文献研究和中医临床实践均有重要价值。
 
惭愧,这些人写的书,我都听说过,但是还真不知道作者是谁,经历为何,谢谢老师介绍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