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阴阳五行述议(1.15)

五行学说在中医中对应五种经气是有其具体应用范围和价值的,但是不适合对宇宙众多事物复杂关系的研究,因为大超过了五种关系的生成制约了。
 
2.2.3.五行的圜道特征圜道,即循环之道。我们前面讲过,阴阳具有圜道特征。五行,也具有圜道的特点。《素问•六节藏象论》说:“五运之始,如环无端。”《素问•五常政大论》说:“太虚寥廓,五运回转。”五运即五行。如环无端、五运回转,都是对五行圜道的形象表述。五行循序而生,相间而克,终而复始,呈现圜道。圜道是五行的重要特征。《灵枢•营气》说:“终而复始,是谓天地之纪。”认为世界万物莫不体现圜道思想,遵循圜道规律。圜道是事物的普遍形式。根据《内经》的有关记载,五行的圜道是呈现河图布列和五行时相胜布列两种形式。《素问•金匮真言论》将五行与生成数对应起来,使五行的圜道呈现河图布列形式。《素问•六节藏象论》说:“春胜长夏,长夏胜冬,冬胜夏,夏胜秋,秋胜春,所谓得五行时之胜。”王冰注:“春应木,木胜土;长夏应土,土胜水;冬应水,水胜火;夏应火,火胜金;秋应金,金胜木,常如是也。四时之中,加之长夏,故谓得五行时之胜也。所谓长夏者,六月也。土生于火,长在夏中,既长而旺,故云长夏也。”据此,五行的圜道又呈现五行时相胜布列的形式。(老朽电脑太差,无法将图绘出)这两种布列形式在《内经》中是相辅相成,并行不悖的。在五行的圜道结构中,其中的每一行并非孤立,而是密切联系的。这种密切联系主要是建立在五行的“平气”、“太过”和“不及”的基础上,并且表现为五行的生克乘侮关系。先说“平气”基础上的相生相胜。五行相生是木、火、土、金、水之间的依次资生和助长。即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内经》对五行相生的次序没有直接的表述,而是通过五行归类,在四时阴阳流变的过程中呈现出来的。五行相胜是木、火、土、金、水之间的依次限制和制约。其次序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这一次序是以五行相生的关系为基础的。我们在前面所引《素问•六节藏象论》“春胜长夏••••••”那段话和王冰注释,把《内经》对五行相生相克原理的认识,说的非常清楚了。《内经》将五行相生的次序看成是四时阴阳流变的必然结果,并没有采用《五行大义》类似的那些说法。《五行大义》说:“木生火者,木性温暖伏其中,钻灼而出,故生火。火生土者,火热故能焚,木焚而成灰,灰即土也,故火生土。土生金者,金居石依山津润而生,聚土成山,山必生石,故土生金。金生水者,少阴之气温润流泽,销金亦为水,所以山之而以润,故金生水。水生木者,因水润而生,故水生木。”这里,对木生火,水生木的解释贴近生活,令人信服,而对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的解释的确勉强。像《五行大义》这样的后代文章,正如你我今天在网上发的文章一样,其说法并不是公认的权威的说法。以此为据批判五行本身就是一种文风不正的表现,而把这种说法强加在《内经》头上,以此作为污蔑中医的话柄,说得轻点,是无知。在五行生胜的圜道关系中,每一行都与其它四行发生联系,从而具有相生方面的“生我”、“我生”,相克方面的“克我”、“我克”的关系。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所以,五行的相生关系又称母子关系。我克者为我所胜,克我者为我所不胜,所以五行的相克关系又称“所胜”“所不胜”的关系。这说明五行中的各行不是孤立的,而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五行除了生克关系外,还有乘侮关系。即前面提到的“太过”和“不及”。《素问•五运行大论》说:“气有余,则制己所胜而侮所不胜。其不足,则己所不胜侮而乘之;己所胜轻而侮之。”乘,即乘虚侵袭。侮,即恃强凌弱。例如,木气太过,则乘虚乘土,并恃强反侮金;木气不及,则金乘虚乘木,而土恃强反侮木。五行之间的乘侮,是事物的关系失却正常协调的一种表现,属于事物发展变化的反常现象。老子说:道“周行而不殆”,即道遵循的圜道规律。但没有说到德遵循的什么规律。《易传》将阴阳与道同一;邹衍将木、火、土、金、水五行叫五德;但邹衍是否论说到五行遵循的圜道规律,我们不得而知。《内经》明确了五行“如环无端”、“五运回转”,遵循圜道规律;并认为五行生胜关系具有普遍性,是规律和法则的体现。道与德的关系,即阴阳与五行的关系,在《内经》中,是阐释得最为清晰的。
 
2.2.4.五行圜道的动态平衡《内经》认为,五行圜道是一种周期循环的运动。五行存在于世界万物之中,它不是静止的圜道,而是处于永不停息的周期循环的运动之中。这种周期循环运动的动力,是五行结构内部的矛盾运动,即阴阳的相互作用。《内经》在解释五行周期循环动力的基础上,进一步阐释了五行动态平衡的机制,提出了两套自行调节机制解释五行循环运动的动态平衡。一套是正常情况下的生胜机制,另一套是反常情况下的胜复机制。先说正常情况下的生胜机制。在五行中的每一行处于正常“平气”状态下,任何两行之间都存在相生或相胜(相克)的关系,所以五行处于不平衡的运动状态。但是从五行的整体关系来看,任何一行都存在生我、我生和胜我、我胜的关系,受作用者往往通知某些中间环节,反作用于作用者而产生相互作用,进行反馈调节,实现五行的动态平衡。反馈是相互作用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五行相生和相胜彼此协调,密切配合的结果。五行在反常情况下的胜复机制,是针对“太过”、“不及”时五行之间出现乘侮现象产生的自行调节机制。《素问•至真要大论》说:“有胜之气,其来必复也。”胜指胜气,复指复气。胜气指太过或不及所引起的过度克制力量。复气是由于胜气所产生的限制自身偏胜的相反力量。复气的产生,遵循两个调节原则:一是胜复轻重相同原则。即复气的轻重与胜气的大小相适应。二是太过不及相随原则。复气是按“有余而往,不足随之;不足而往,有余随之”(《素问•天元纪大论》)相随而产生的。不足则胜己的胜气被相生的复气克制;太过则胜气被胜己的复气克制。有胜气必有复气,胜复相当,维持着五行周期循环运动的动态平衡。《内经》对五行的这种自稳机制给予了高度的评价,《素问•气交变大论》说:“夫五运之政,犹权衡也。高者抑之,下者举之,化者应之,变者复之,此生长化收藏之理,气之常也。”五行的周期循环运动,正是通过权衡的机理维持着动态的平衡。我在学习王编《内经》的这一篇章时,注意到了提到的“平气”、“胜气”、“复气”等概念。气在《内经》中亦有两种涵义,一指物质,二指功能。这里的气应该作什么解释呢?我认为,这里的气应该作功能讲。可引伸为作用、力量。当否?盼网上朋友教正。
 
气除了物质还是物质,处于自由状态的所谓先天一气是极微小的物质粒子,而由其组合构成的万物自然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有能量,有各种能量状态的表现,就是所谓功能,所以在谈功能时必然要有物质的存在,如果以气来表明物质的某种功能是属于用词不当。
 
楼主都什么年月了,还想在五行原始理论中发现什么物质运动的规律,沒有什么价值,不懂五行的人掌握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包括理论,比如电脑技术。
 
2.2.5.提出一个见惯不怪但至今未见有公认的统一说法的理论问题,向网上朋友讨教,请大家讨论:《内经》以四时为中心,对世界万物进行五行划分,与春、夏、长夏、秋、冬五季相应的五气是风热湿燥寒。而我们常说的是五运六气,即寒暑燥湿风火六气。那么,究竟是六气呢还是五气呢?我们为什么不能统一为一种说法?气的太过和不及则为“淫”。六气五气之辩牵涉到是六淫还是五淫。没有权威解释,但不断有人提出质疑。六气五气之说皆有经文为证。《素问•天元纪大论》说:“寒暑燥湿风火,天之阴阳也,三阴三阳上奉之••••••厥阴之上,风气主之;少阴之上,热气主之;太阴之上,湿气主之;少阳之上,相火主之;阳明之上,燥气主之;太阳之上,寒气主之。”这可能是六气说最权威的文字了。《素问•至真要大论》说“百病••••••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及其“六气分治”的“风淫”、“热淫”、“火淫”、“湿淫”、“燥淫”、“寒淫”之治法等,是六气转化为六淫的例证。清•高世轼、张隐庵《伤寒论集注》说“三阴三阳,谓之六气。天有此六气,人亦有此六气。无病则六气运行,上合于天。”可见,六气(淫)之说,至今为习惯通用,是有源流原因的。但质疑者反驳六气说的理由似乎更为充分,所提证据也非常有力。质疑者认为,从全部《内经》天地人外内相应的整个理论体系的主流来看,六气淫是应该归纳为五气(淫)的。如《灵枢•通天》说:“天地之间,六合之内,不离于五,人亦应之。”又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在天为风热湿燥寒,在地为木火土金水,在人为肝心脾肺肾••••••”,“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又如《素问•天元纪大论》说:“天有五行御五位,以生寒暑燥湿风。”王冰为之注解说:“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谓四时之生长收藏。冬水寒,夏火暑,秋金燥,春木风,长夏土湿,谓五行之寒暑燥湿风也”张志聪为之注解说:“五脏,五行之所生也。五气,五行之气,风热燥湿寒也。喜怒忧思恐,五脏之神志也。夫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气相感,而万物化生。人本乎地之五行而成此形,以有形之五脏,化五气、生五志,而复通天气。”由此可见,“人有五脏化五气”,应该是指肝脏化风气,心脏化热气,脾脏化湿气,肺脏化燥气,肾脏化寒气。而人之内五气(淫)的肝木风、心火热、脾土湿、肺金燥、肾水寒,与天之外五气(淫)春木风、夏火暑、长夏土湿、秋金燥、冬水寒是相通的。质疑者还从常识和临床应用的角度肯定了五气说的合理性。质疑者说:风热湿燥寒五气(淫)是各自有其从名到实都互不相同的特性。而温热火暑则名异实同。温为热之渐,热为温之甚;热为火之气,火为热之体;暑为夏令主气。它们只有程度上和时间上的不同,并无本质上的区别。事实上临床辩证论治外感病,当确定其为热邪所致的热证时,只是要求区别表里虚实,并不要求划分温热火暑。六气(淫)应归纳为五气(淫)的说法是有理有据的。一个成熟的理论,是不应该同时存在两种说法的。那么,六气(淫)的说法,是否错误呢?网上朋友不妨认真想想,提出自己的看法,我们接着讨论。
 
2.2.5.提出一个见惯不怪但至今未见有公认的统一说法的理论问题,向网上朋友讨教,请大家讨论:《内经》以四时为中心,对世界万物进行五行划分,与春、夏、长夏、秋、冬五季相应的五气是风热湿燥寒。而我们常说的是五运六气,即寒暑燥湿风火六气。那么,究竟是六气呢还是五气呢?我们为什么不能统一为一种说法?气的太过和不及则为“淫”。六气五气之辩牵涉到是六淫还是五淫。没有权威解释,但不断有人提出质疑。六气五气之说皆有经文为证。《素问•天元纪大论》说:“寒暑燥湿风火,天之阴阳也,三阴三阳上奉之••••••厥阴之上,风气主之;少阴之上,热气主之;太阴之上,湿气主之;少阳之上,相火主之;阳明之上,燥气主之;太阳之上,寒气主之。”这可能是六气说最权威的文字了。《素问•至真要大论》说“百病••••••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及其“六气分治”的“风淫”、“热淫”、“火淫”、“湿淫”、“燥淫”、“寒淫”之治法等,是六气转化为六淫的例证。清•高世轼、张隐庵《伤寒论集注》说“三阴三阳,谓之六气。天有此六气,人亦有此六气。无病则六气运行,上合于天。”可见,六气(淫)之说,至今为习惯通用,是有源流原因的。但质疑者反驳六气说的理由似乎更为充分,所提证据也非常有力。质疑者认为,从全部《内经》天地人外内相应的整个理论体系的主流来看,六气淫是应该归纳为五气(淫)的。如《灵枢•通天》说:“天地之间,六合之内,不离于五,人亦应之。”又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在天为风热湿燥寒,在地为木火土金水,在人为肝心脾肺肾••••••”,“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又如《素问•天元纪大论》说:“天有五行御五位,以生寒暑燥湿风。”王冰为之注解说:“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谓四时之生长收藏。冬水寒,夏火暑,秋金燥,春木风,长夏土湿,谓五行之寒暑燥湿风也”张志聪为之注解说:“五脏,五行之所生也。五气,五行之气,风热燥湿寒也。喜怒忧思恐,五脏之神志也。夫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气相感,而万物化生。人本乎地之五行而成此形,以有形之五脏,化五气、生五志,而复通天气。”由此可见,“人有五脏化五气”,应该是指肝脏化风气,心脏化热气,脾脏化湿气,肺脏化燥气,肾脏化寒气。而人之内五气(淫)的肝木风、心火热、脾土湿、肺金燥、肾水寒,与天之外五气(淫)春木风、夏火暑、长夏土湿、秋金燥、冬水寒是相通的。质疑者还从常识和临床应用的角度肯定了五气说的合理性。质疑者说:风热湿燥寒五气(淫)是各自有其从名到实都互不相同的特性。而温热火暑则名异实同。温为热之渐,热为温之甚;热为火之气,火为热之体;暑为夏令主气。它们只有程度上和时间上的不同,并无本质上的区别。事实上临床辩证论治外感病,当确定其为热邪所致的热证时,只是要求区别表里虚实,并不要求划分温热火暑。六气(淫)应归纳为五气(淫)的说法是有理有据的。一个成熟的理论,是不应该同时存在两种说法的。那么,六气(淫)的说法,是否错误呢?网上朋友不妨认真想想,提出自己的看法,我们接着讨论。
 
2.2.6.六气(淫)的说法之所以通用,是因为在《内经》就有了一整套五运六气的学说,经历代发展而沿用至今。《内经》实际上是一本古代的论文集。学界普遍认为其成书年代在西汉。《内经》中保存了大量的先秦古医经的思想和材料,也汇集了不同医学流派的理论,不同篇章的写作年代有先有后,最后进行整理、修订、汇编的作者也许是尊重原作者的缘故,对六气中风寒燥湿除外的另两气没有归范为统一的说法,是情理之中的事。
五运六气的学说即运气学说,是运用阴阳、五行、六气等理论,并以天干、地支等作为演绎工具符号,来推论气候变化、生物生化和疾病流行之间关系的。其基本内容包括干支甲子、五运、六气、和运气同化等方面,在《内经》主要见于《素问》的《六节藏象论》和《天元纪大论》、《五运行大论》、《六微旨大论》、《气交变大论》、《五常政大论》、《六元正纪大论》、《至真要大论》等七篇大论中。
干支甲子,是十天干、十二地支及天干和地支相配合的简称。干有十个,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古人是用以纪天日次序的。天干不仅仅是数码符号,它还包含着万物的生长规律和征象在内。根据《史记》和《汉书》对天干内在蕴涵的说法:甲为嫩芽将破甲壳而出的形象;乙为初生之芽尚乙屈的形状;丙为阳气旺盛,生长显著之象;丁为幼苗不断成长壮大;戊为幼苗日益茂盛;己为幼苗长大并完全成熟;庚为果实收敛,生命将从此更换;辛为果实收杀后,新的生机又开始蕴酿;壬为新的生命开始孕育;癸为第二代新生命的开始。十二地支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古人是用以纪月的。地支的排列次序也有其特定的意义,具体反映了生物生长收藏及再生长的涵义在内,此处不再一一叙述。方药中先生说:“干支的次第先后,并不是随便排列的,它不等于一、二、三、四,仅仅是指一个数字符号,它还包含着万物由发生或少壮,而繁盛,而衰老,而死亡,而更始的涵义在内。”
甲子,是以天干与地支配合起来纪日纪月纪时纪年的一种方法。因为天干之数为十,地支之数为十二,阴阳相合则成五、六之数。天干周转六次,地支周转五次,合成六十甲子。六十甲子顺次而转,周而复始,如环无端。天干地支分别具有阴阳、五行属性,即天干地支与阴阳、五行均有相配合的关系。以天干地支配阴阳,则天干为阳,地支为阴。以天干地支的本身论阴阳,则天干中的甲丙戊庚壬属阳,又称阳干,乙丁己辛癸属阴,又称阴干;地支中的子寅辰午申戌属阳,又称阳支,丑卯巳未酉亥属阴,又称阴支。干支配五行,是以天干中的甲乙配木,丙丁配火,戊己配土,庚辛配金,壬癸配水;地支中的寅卯配木,巳午配火,申酉配金,亥子配水,辰戌丑未配土。此外,地支除了分属五行之外,还配属三阴三阳六气。三阳,指一阳(少阳),二阳(阳明),三阳(太阳);三阴,指一阴(厥阴),二阴(少阴),三阴(太阴)。六气,指风寒暑湿燥火。由于火与暑同类,所以一般无暑,而将火分为君火与相火两种,以与三阴三阳相配。具体相配的方法是:子午配少阴君火,寅申配少阳相火,丑未配太阴湿土,卯酉配阳明燥金,巳亥配厥阴风木,辰戌配太阳寒水。五运,是木运、火运、土运、金运、水运的简称。五行与四季气候的关系是,春温属木,夏热属火,长夏湿属土,秋燥属金,冬寒属水。因此,五运实际上概括了一年四季的气候变化特征。此外,五运还可表示不同年份的气候变化。
五运具体有岁运、主运、客运的不同。岁运又称大运、中运。主管着全年岁气的变化。岁运的确定,是以十干统运为依据的。即:凡甲己之年,岁运为土;乙庚之年,岁运是金;丙辛之年,岁运为水;丁壬之年,岁运是木;戊癸之年,岁运为火。岁运中的每运均主管一年之气的变化,各年的岁运以五行相生的次序轮转,每五年循环一周。主运指分别主管一年四时的五运之气。它反映每年气候的一般常规变化,年年如此,固定不变。每年的主运按五行相生的次序循环,始于木而终于水。五运分主五时,每运主73日零5刻,合计365日零25刻与周天之数相合。主运的交运时间是:初运木运在大寒节当日,二运火运在春分节后13日,三运土运在芒种后10日,四运金运在处暑后7如,五运金运在立冬后4日。主运主五时,虽常年不变,但主运五步则有太过不及的变化,具体可用“五音建运”、“太少相生”和“五步推运”来进行推算。客运是与主运相对而言,但十年之内每年不同,如客之来去,故称客运。每年的客运也分木火土金水五种。客运与主运的异同是:其五运分主一年之五时,阴、阳干互为起运,依五行相生次序太少相生,五步推运,这是相同点。不同之处是,客运随着岁运而变年年不同,而主运则始于春角,终于冬羽,年年不变。
六气,即风寒暑湿燥火的简称。在运气学说中是结合十二地支,配属三阴三阳来演绎六气的变化。具体内容包括主气、客气、和客主加临三个方面。主气又称地气,按五行相生次序排列,年年如此。主气的推算,是将一年24个节气分属于六气六步之中,主气一年分六步,一步主四个节气,也就是60天87刻半,始于厥阴风木,终于太阳寒水,年年不变。客气乃相对主气而言,又名天气。由于它所主治的节气年年转移,在12年中各年不同,如客之来去,所以称为客气。客气六步的次序是先三阴,后三阳。依次为:一阴厥阴风木,二阴少阴君火,三阴太阴湿土,一阳少阳相火,二阳阳明燥金,三阳太阳寒水。客气随各年纪年的地支而变化,与主气的年年不变不同。客气包括司天之气、在泉之气、左右四间气六步、三阴三阳六步之气依次分布于上下左右,互为司天,互为在泉,互为间气,从而构成六年一个周期的变化。司天在泉是值年客气在这一年主事的统称。轮值主司天气的称为司天,与司天相对之气叫在泉。司天主管上半年,在泉主管下半年。间气指客气司天在泉之外,其余的四气均为间气。客气司天还有两种异常变化情况:一是客气的胜复变化,即司天的上半年有超常的胜气,下半年则随之发生相反的复气以克之,有胜有复则为常,有胜无复则为害。二是客气的不迁正或不退位。所谓不迁正,就是应值司天之气不及,不能按时主值;不退位,就是旧的司天之气太过,应退位而未退位。在这种情况下,左右四间气也应升不升,应降不降,致使整个客气规律失常而发生变乱。客主加临,是将每年轮值的客气六步,分别加于每年不变的主气六步之上。由于主气概括一年气候的常规变化,而客气则决定一年气候的具体变化,所以,只有二者结合才能全面反映气候的实际变化情况。
运气同化,是指岁运与岁气属于同类而化合的关系。任应秋《运气学说•运气同化》说:“无论运或气,只要它们遇着同一性质的变化,必然有同一气象的反映,便叫做同化。如木同风化,火同暑热化,土同湿化,金同燥化,水同寒化之类。”主运客运、主气客气,在60年的变化中有20多年的同化关系发生。运气同化有太过、不及和同天化、同地化的不同。具体表现为五个方面。1.天符,是指岁运之气与司天之气五行属性相符合的同化关系。其五行属性相符合者即为天符之年。2.岁会,是指岁运之气与岁支之气五行属性相同的同化关系。其五行属性相同的便是岁会之年。3.同天符,是指岁运太过之气与客气在泉之气相符合而同化的关系。60年中,属同天符的有甲辰、甲戌、庚子、庚午、壬寅、壬申等6年。其中甲辰、甲戌两年既属同天符,又属岁会,因此单属同天符者只有4年。4.同岁会,是指岁运不及之气与客气在泉之气相合而同化的关系。在60年中,逢同岁会者有辛未、辛丑、癸卯、癸酉、癸巳、癸亥等6年。5.太乙天符,是指既是天符,又是岁会的情况。在60年中,属太乙天符的有己丑、己未、乙酉、戊午等四年。以上内容,摘自王编《内经》。关于五运六气的具体推算方法从略。
 
七篇大论中。
干支甲子,是十天干、十二地支及天干和地支相配合的简称。干有十个,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古人是用以纪天日次序的。天干不仅仅是数码符号,它还包含着万物的生长规律和征象在内。根据《史记》和《汉书》对天干内在蕴涵的说法:甲为嫩芽将破甲壳而出的形象;乙为初生之芽尚乙屈的形状;丙为阳气旺盛,生长显著之象;丁为幼苗不断成长壮大;戊为幼苗日益茂盛;己为幼苗长大并完全成熟;庚为果实收敛,生命将从此更换;辛为果实收杀后,新的生机又开始蕴酿;壬为新的生命开始孕育;癸为第二代新生命的开始。十二地支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古人是用以纪月的。地支的排列次序也有其特定的意义,具体反映了生物生长收藏及再生长的涵义在内,此处不再一一叙述。方药中先生说:“干支的次第先后,并不是随便排列的,它不等于一、二、三、四,仅仅是指一个数字符号,它还包含着万物由发生或少壮,而繁盛,而衰老,而死亡,而更始的涵义在内。”
甲子,是以天干与地支配合起来纪日纪月纪时纪年的一种方法。因为天干之数为十,地支之数为十二,阴阳相合则成五、六之数。天干周转六次,地支周转五次,合成六十甲子。六十甲子顺次而转,周而复始,如环无端。天干地支分别具有阴阳、五行属性,即天干地支与阴阳、五行均有相配合的关系。以天干地支配阴阳,则天干为阳,地支为阴。以天干地支的本身论阴阳,则天干中的甲丙戊庚壬属阳,又称阳干,乙丁己辛癸属阴,又称阴干;地支中的子寅辰午申戌属阳,又称阳支,丑卯巳未酉亥属阴,又称阴支。干支配五行,是以天干中的甲乙配木,丙丁配火,戊己配土,庚辛配金,壬癸配水;地支中的寅卯配木,巳午配火,申酉配金,亥子配水,辰戌丑未配土。此外,地支除了分属五行之外,还配属三阴三阳六气。三阳,指一阳(少阳),二阳(阳明),三阳(太阳);三阴,指一阴(厥阴),二阴(少阴),三阴(太阴)。六气,指风寒暑湿燥火。由于火与暑同类,所以一般无暑,而将火分为君火与相火两种,以与三阴三阳相配。具体相配的方法是:子午配少阴君火,寅申配少阳相火,丑未配太阴湿土,卯酉配阳明燥金,巳亥配厥阴风木,辰戌配太阳寒水。五运,是木运、火运、土运、金运、水运的简称。五行与四季气候的关系是,春温属木,夏热属火,长夏湿属土,秋燥属金,冬寒属水。因此,五运实际上概括了一年四季的气候变化特征。此外,五运还可表示不同年份的气候变化。
五运具体有岁运、主运、客运的不同。岁运又称大运、中运。主管着全年岁气的变化。岁运的确定,是以十干统运为依据的。即:凡甲己之年,岁运为土;乙庚之年,岁运是金;丙辛之年,岁运为水;丁壬之年,岁运是木;戊癸之年,岁运为火。岁运中的每运均主管一年之气的变化,各年的岁运以五行相生的次序轮转,每五年循环一周。主运指分别主管一年四时的五运之气。它反映每年气候的一般常规变化,年年如此,固定不变。每年的主运按五行相生的次序循环,始于木而终于水。五运分主五时,每运主73日零5刻,合计365日零25刻与周天之数相合。主运的交运时间是:初运木运在大寒节当日,二运火运在春分节后13日,三运土运在芒种后10日,四运金运在处暑后7如,五运金运在立冬后4日。主运主五时,虽常年不变,但主运五步则有太过不及的变化,具体可用“五音建运”、“太少相生”和“五步推运”来进行推算。客运是与主运相对而言,但十年之内每年不同,如客之来去,故称客运。每年的客运也分木火土金水五种。客运与主运的异同是:其五运分主一年之五时,阴、阳干互为起运,依五行相生次序太少相生,五步推运,这是相同点。不同之处是,客运随着岁运而变年年不同,而主运则始于春角,终于冬羽,年年不变。
六气,即风寒暑湿燥火的简称。在运气学说中是结合十二地支,配属三阴三阳来演绎六气的变化。具体内容包括主气、客气、和客主加临三个方面。主气又称地气,按五行相生次序排列,年年如此。主气的推算,是将一年24个节气分属于六气六步之中,主气一年分六步,一步主四个节气,也就是60天87刻半,始于厥阴风木,终于太阳寒水,年年不变。客气乃相对主气而言,又名天气。由于它所主治的节气年年转移,在12年中各年不同,如客之来去,所以称为客气。客气六步的次序是先三阴,后三阳。依次为:一阴厥阴风木,二阴少阴君火,三阴太阴湿土,一阳少阳相火,二阳阳明燥金,三阳太阳寒水。客气随各年纪年的地支而变化,与主气的年年不变不同。客气包括司天之气、在泉之气、左右四间气六步、三阴三阳六步之气依次分布于上下左右,互为司天,互为在泉,互为间气,从而构成六年一个周期的变化。司天在泉是值年客气在这一年主事的统称。轮值主司天气的称为司天,与司天相对之气叫在泉。司天主管上半年,在泉主管下半年。间气指客气司天在泉之外,其余的四气均为间气。客气司天还有两种异常变化情况:一是客气的胜复变化,即司天的上半年有超常的胜气,下半年则随之发生相反的复气以克之,有胜有复则为常,有胜无复则为害。二是客气的不迁正或不退位。所谓不迁正,就是应值司天之气不及,不能按时主值;不退位,就是旧的司天之气太过,应退位而未退位。在这种情况下,左右四间气也应升不升,应降不降,致使整个客气规律失常而发生变乱。客主加临,是将每年轮值的客气六步,分别加于每年不变的主气六步之上。由于主气概括一年气候的常规变化,而客气则决定一年气候的具体变化,所以,只有二者结合才能全面反映气候的实际变化情况。
运气同化,是指岁运与岁气属于同类而化合的关系。任应秋《运气学说•运气同化》说:“无论运或气,只要它们遇着同一性质的变化,必然有同一气象的反映,便叫做同化。如木同风化,火同暑热化,土同湿化,金同燥化,水同寒化之类。”主运客运、主气客气,在60年的变化中有20多年的同化关系发生。运气同化有太过、不及和同天化、同地化的不同。具体表现为五个方面。1.天符,是指岁运之气与司天之气五行属性相符合的同化关系。其五行属性相符合者即为天符之年。2.岁会,是指岁运之气与岁支之气五行属性相同的同化关系。其五行属性相同的便是岁会之年。3.同天符,是指岁运太过之气与客气在泉之气相符合而同化的关系。60年中,属同天符的有甲辰、甲戌、庚子、庚午、壬寅、壬申等6年。其中甲辰、甲戌两年既属同天符,又属岁会,因此单属同天符者只有4年。4.同岁会,是指岁运不及之气与客气在泉之气相合而同化的关系。在60年中,逢同岁会者有辛未、辛丑、癸卯、癸酉、癸巳、癸亥等6年。5.太乙天符,是指既是天符,又是岁会的情况。在60年中,属太乙天符的有己丑、己未、乙酉、戊午等四年。以上内容,摘自王编《内经》。关于五运六气的具体推算方法从略。


算来算去,明朝的皇上在景山上吊了,咋沒人提前给算算,李自成还是败走九宫山,算来算去该是灾年谁也改变不了,所以这套东西先不说能不能算得准,基本就是沒事瞎算着玩的沒有实用价值。
 
2.2.7.运气学说是中国古代的气象学,《内经》将它引进医学,主要用于推测每年的气候变化、预测疾病的发生和流行,指导对疾病的预防和治疗等方面。对待运气学说,自古以来便有两种不同的认识和态度。学界普遍认为,对运气学说采取完全肯定或否定的态度均是不正确的。运气学说不是古人的臆测,而是在阴阳五行学说指导下,通过长期的实践产生出来的理论。因此它有自身的理论依据和实践基础,并受到了几千年的检验。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原则出发,我们绝不能轻易否定其科学价值。近年些来,各地学者相继运用当地的气象资料与运气测算进行印证,其中北京、沈阳、天津、吉林、杭州、成都、山东等地的气象资料表明,二者的符合率或基本符合率均在70%左右。田文等人对烟台地区1978至1980三年的中运、司天、在泉、间气十八步气候一一作了对照考察,其符合率竟高达90%以上。在医学资料方面,古今医家均做了大量的工作。任应秋认为,《素问•藏气法时论》即是阐述气候节律与五脏系统发病规律的典范。吴鞠通《温病条辨•原病篇》亦应用运气学说预测温病的流行情况。1959年丙申,少阴相火司天,乙型脑炎猖獗,多数都用白虎汤加减治愈。医学杂志的有关报导更具有说服力,如何金新报导了麻疹的流行情况,指出:麻疹每隔一年有一次较大范围的流行,而且流行均在阳干所主中运太过的年份。林朗晖撰文讨论了福建地区气候对疾病的影响关系,发现运气对流行病的影响明显,如火运太过之年,呼吸系统疾病、肝病、神经系统疾病、痢疾的发病相对增多,与《素问•气交变大论》所言“岁火太过”的发病规律基本一致。综上所述,运气学说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医学具有较大的指导意义,应当继承研究和发扬光大,不容轻易否定。在肯定的同时又要一分为二地看待它。第一,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运气学说还较直观和笼统,尚有待进一步研究提高。第二,在运用运气学说时应灵活分析,切记机械对待。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明确指出:“时有常位,而气无必也。”《素问•六元纪大论》说:“行有逆顺,至有迟速••••••至高之地,冬气常在,至下之地,春气常在,必谨察之。”说明气候变化受着地理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在应用时要结合当时的各方面情况来综合分析。汪省之《运气易览•序》说:“运气一书••••••岂可徒泥其法,而不求其法外之遗也。••••••务须随机达变,因时识宜,庶得古人未发之旨,而能尽其不言之妙也。”张介宾《类经•运气类》说:“读运气者,当知天道有是理,不当曰理必如是也。”任应秋对汪、张的论点作了进一步分析,谓:“第一认为运气学说,十之八九是有征验的,不能完全否定。第二当知天道有是理,不当曰理必如是,故不能拘泥其法。第三对待运气学说,应该是随机应变,因时识宜,顺天以察运,因变以求气,也就是要灵活地掌握和应用。第四对运气学说既不知不谕,便云乌有而不信,这种态度,只能说明他下愚无知。第五,‘欲以有限之年辰,概无穷之天道,’也就是过分夸大运气学说的作用,这也是不科学的。第六运气虽有一定的征验,但亦必须结合人体本身的强弱来因几辨理,不能一概而论。”方药中说:“机械地运用运气学说,把它视为千年不变的至理,或者断然抹煞,把它视为迷信,无益于医,无疑都是片面的认识。”以上内容摘自王编《内经》。我们通过对运气学说的了解,明白了六气之说沿用至今的原因。《内经》以四时为中心,对世界万物进行五行划分,与春、夏、长夏、秋、冬五时相应的五气是风热湿燥寒;而在运气学说中,则是寒暑燥湿风火六气。为与地支和三阴三阳相配,且为更好说明寒暑燥湿风火六气与三阴三阳的关系,而将暑火改称为君火相火,从而导致了六气(淫)和五气(淫)两种说法。这与理论的严谨要求有了差距。要真正理清六气、五气说,我认为得首先弄清与六气相配的三阴三阳。那么,三阴三阳究竟指什么呢?
 
且为更好说明寒暑燥湿风火六气与三阴三阳的关系


这些不能都算作是气,本质上讲就是外界的某些致病因素如温度湿度等,与温度和风有关的空气,可以算作是气(体),它们可以引起人的生理反应因而致病,当然了,这些如果引起了人的生理反应自然也会影响到人体的经气运行的分布,也就是五脏经气的影响改变,如果以针刺调节就有相应的三阴三阳经脉来完成如果是中药便有所谓归经的作用和解释,一般与针刺的效果都是相同相当的。
 
2.2.8.三阴三阳的理论实在有点玄,好象没有脉络清晰的说法。但三阴三阳指什么,前贤却有明确的回答。清•高世轼、张隐庵《伤寒论集注》说“三阴三阳,谓之六气。天有此六气,人亦有此六气。无病则六气运行,上合于天。”由此可知,三阴三阳是指阴、阳气。即一阴(厥阴)、二阴(少阴)、三阴(太阴)三种阴气和一阳(少阳)、二阳(阳明)、三阳(太阳)三种阳气。这里的一、二、三阴和一、二、三阳,同时又是数量词,分别代指每一种气阴阳含量比例的多少;而厥阴、少阴、太阴和少阳、阳明、太阳,则是对这六种气的命名。《易传•系辞上》说:“一阴一阳之谓道。”由一阴一阳的道,生出三阴三阳六气,这就是阴阳的衍化为三。依循这一思路,我们解释《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段话:生一,即道本身;生二,即阴阳;生三,即三阴三阳。三生万物,即三阴三阳生成万物。这样的解释至少是言之成理的。至于古人为什么要对阴阳作出衍化为三的特殊规定,这千古之谜未见有谁破译,不敢胡乱猜测。由一阴一阳的道,生成了阴阳含量比例不同的六种气。阴阳既然用份量表示,这说明了阴阳是物质。阴阳的衍化为三实际上是物质的衍化。这是阴阳一直保留着道的世界本原涵义的有力证据。由此我断言,气道同一,道在《内经》中仅仅是规律的涵义是错误的。《列子•天瑞》说:“太易者,未见气也。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气不可能凭空产生,未见气之前的太易时,宇宙中绝非虚无。老子把道视为世界本原,由道衍化为气的观点,从认识论上说是对的。明白了三阴三阳是指六种阴阳含量比例不同的气,再看“寒暑燥湿风火,天之阴阳也,三阴三阳上奉之;木火土金水,地之阴阳也,生长化收藏下应之。”这段经文,我的理解就与年轻时的不加分析望文生义有了不同。经文中的“奉”,遵循之义;“应”,顺应之义。这段话中的上奉、下应为互文,意思相同。我对这段经文的看法是:句首“寒暑燥湿风火”与后面的“三阴三阳”文字有可能在传抄中错乱。因为“天之阴阳也”应该是指三阴三阳。寒暑燥湿风火与生长化收藏是我们能够直观感知的自然现象,三阴三阳与五行,则是我们理念中的东西。前后参看,错误是明白无误的。因此,我对这段话的解释是:三阴三阳,是天之阴阳,自然界的寒暑燥湿风火,遵循它的规律;木火土金水,是地之阴阳,万物的生长化收藏,遵循它的规律。如果释为三阴三阳遵循寒暑燥湿风火的规律,则明显欠通。古人把春温、夏热、秋凉、冬寒的转换,看成是三阴三阳的阴阳消长转换规律。而风寒暑湿燥火这些自然现象,既是三阴三阳六气在运动中所产生的,同时也遵循着三阴三阳的阴阳消长转换规律。运气学说是研究气候规律的。阴阳五行是规律。据此我认为:五运六气的五运,指木火土金水五运(五行),五运六气的六气,则指三阴三阳六气。弄清了五运六气的六气是指的三阴三阳,并非风寒暑湿燥火,我们就明白了六气(淫)的说法值得商榷。暑、火同类应是一气;而君火相火之分有其配属三阴三阳之意义,但在外感病中却无君火之邪(淫)、相火之邪(淫)的说法和区分。愚意以为:五运六气还是五运六气,但应明确,这里说的六气,,指的是三阴三阳六气。与其相配属的风、寒、湿、燥、君火、相火,也仍然是不可废说的六气,但应明确,这六气是指与三阴三阳的生成关系和配属关系而言的六气。三阴三阳流变中产生的风、寒、湿、燥、君火、相火这六气,在春、夏、长夏、秋、冬五时中,则是以风热湿燥寒五种气的特性出现。这各自有其从名到实都互不相同的特性出现的风热湿燥寒五气,应明确为五气(淫)。而风寒暑湿燥火六气(淫)的说法则应予抛弃。
 
2.2.9.阴阳和五行的关系 阴阳和五行本来是两个起源不同的学术流派。从《易传》开始,这两个不同的学术流派开始结合。战国末的邹衍将阴阳和五行完全融合起来。邹衍怎样把阴阳和五行两个不同派别的哲学思想结合起来,它们之间有什么必然的联系?因为没有著作流传下来,一直是一个谜。《内经》中亦有类似情形,往往以阴阳概括五行。例如《阴阳应象大论》篇的内容涉及阴阳和五行两个方面,却以“阴阳应象”名篇。马莳解释说:“自太极分而为阴阳,阴阳分而为五行,故五行—阴阳,阴阳—太极,则是阴阳者,所以代太极而总五行者也。”这是最早揭示阴阳和五行的关系,以阴阳总括五行理由的文献。近人刘长林在《中国系统思维》一书中专门讨论了阴阳和五行关系的问题。他认为:“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在理论上有许多重要的相同之点,如:它们都以气的理论为基础,认为物质性的气是宇宙的始基,它们都着重从功能方面,关系方面,整体方面研究和把握客体,强调动态平衡对于事物正常发展的重大意义,认为系统整体具有自我调节以维持动态平衡的一定能力,等等。这些共同之根据刘长林的意见,阴阳和五行的关系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五行是在阴阳的基础上衍化而来的。宇宙的本源是气,由气分化为阴气和阳气,阴气和阳气的交替作用形成世界万物及其五行规律。2.五行是阴阳关系的延伸和展开。恩格斯说:“相互作用构成了运动。”但是,世界万物的运动不一定只是两个方面在相互作用,还有两个以上的方面交替地发生作用。两个以上的方面交错地发生作用,其实质是一个具有复杂结构的反馈系统,最终还是两个方面的作用。五行的胜复理论就是证明。五行的生克胜复是阴阳关系相互作用延伸和扩展的具体表现,而阴阳是对五行生克胜复关系的更高概括。从以上两点来看,在说明事物的运动变化规律时,阴阳具有普遍性,而五行具有特殊性;阴阳可以概括五行,而五行通过反馈机制显现阴阳的相互作用。以上内容摘至王编《内经》。对刘长林先生的看法,我认为“宇宙的本源是气”一说值得商榷。我的一贯观点是:宇宙的本源是阴阳(道)。是物质性的阴阳的相互作用,生成了世界万物。气是万物中以肉眼难辨其形的物质的总称。《内经》中对各种气的命名和我们生活中对各种气的命名就是证明。形气转换与阴阳转换虽然不同但却有内在的联系,舍去阴阳物质的涵义,阴阳消长和阴阳转换失去了物质基础,无法说清形气转换的机理。阴阳是物质,是构成万物的原始物质,这在《内经》中有足够的条文可以证明。阴阳的相互作用,即物质性的阴阳的运动,其规律同时也是事物的普遍规律。《内经》把阴阳看成世界的本源,是对老子的“道”涵义的全面继承。
 
认为“宇宙的本源是气”一说值得商榷。我的一贯观点是:宇宙的本源是阴阳(道)。是物质性的阴阳的相互作用,生成了世界万物。气是万物中以肉眼难辨其形的物质的总称。《内经》中对各种气的命名和我们生活中对各种气的命名就是证明。形气转换与阴阳转换虽然不同但却有内在的联系,舍去阴阳物质的涵义,阴阳消长和阴阳转换失去了物质基础,无法说清形气转换的机理。阴阳是物质,是构成万物的原始物质,这在《内经》中有足够的条文可以证明。阴阳的相互作用,即物质性的阴阳的运动,其规律同时也是事物的普遍规律。《内经》把阴阳看成世界的本源,是对老子的“道”涵义的全面继承。

老子自已也不真清楚阴阳的具体运动规律是什么,内经能继承什么。
 
各地学者相继运用当地的气象资料与运气测算进行印证,其中北京、沈阳、天津、吉林、杭州、成都、山东等地的气象资料表明,二者的符合率或基本符合率均在70%左右。田

有了新的观测方法,那套说不清道不明的又不准确的五气六气的就不必用了,有馄头吃就不用再啃窝头了。
 
阴阳消长和阴阳转换失去了物质基础,无法说清形气转换的机理。阴阳是物质,是构成万物的原始物质,这在《内经》中有足够的条文可以证明。阴阳的相互作用,即物质性的阴阳的运动,

什么是阴什么是阳内经能说清楚吗,再说世界上根本就沒有什么阴阳物质,还有物质演化生成的过程是物理学研究的,可不是内经能解释清楚的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