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之锲而不舍的精神实在令人敬佩。
脾胃病所得多来源于饮食情志。脾胃受损,运化失职,易生湿邪,所以湿邪往往是脾胃不好的表现。人体是一个平衡体,食热性食物多时,身体就会产生寒来化解,食寒性食物多时,身体就会产生热来平衡。夏季多食寒凉,胃中就会产生热来抗御,久之化火,易发于额,面,成为痘痘;空调多用,毛孔失调,皮肤受损,到秋季多发疮疹。南方湿盛,辣椒可除湿气,故南方好食辣;北方严寒,胡椒散寒,北方人爱用胡椒。
春主生发,夏主发散,阳气俱向外;秋主收敛,冬主闭藏,阳气俱向内。所以治病要顺应四时,现已秋季,收敛之性已成,渗湿,利水之法恐不太适合。如你处气候尚温热,还可使用。
你文中提到冬天重,夏天清。可能是冬季阳气不能达表,表之邪气郁滞所成致。因你服用固元膏后,症状明显减轻。说明体内精气不足。冬季根元得固,春夏方有正气可用。
过食苦寒滋腻之品,如身体尚可抵御,便生出大量的热来中和,热越积越多,越清越盛;如身体抵抗不住,便伤阳生寒,转化为虚寒或寒湿。所以,你的身体,热升于上,蕴脾胃之湿而成口中异味,寒降于下,伤肾中精而为腰酸痛,下肢无力。
药物的作用只是为了救急,为调整脏腑阴阳平衡而设,不能常用。食物性平,能补五脏之精气,可常食。所以,人是吃粮食长大的,不是吃药长大的。
情志之变也很重要,思虑过度,忧心忡忡,急躁易怒,都将影响气的运行,终将影响脾胃之工作,此既是成病之因,亦为成病之果。
秋季为肺气当令之时,得自然之收敛之性,肺气足,肺系统抵抗力增强,但又首当受邪。夏季感受湿热之邪不愈,待秋季发于肺系统,身强则微,身弱则病重,如疮疹。所以,夏天同样的疾病,或同样的起居生活,秋季却有不同表现,往往取决于体质。
重视秋季调养,使肺气充足,则五脏皆安。
内经首篇先讲春夏秋冬,讲养生,是因圣贤重养生,不治已病治未病。可参看(素问.宝命全形)一节。
其实养生很简单,就是高高兴兴地吃好每一顿饭。
至于用药,我建议用平和之药。我以前治过面部长痘痘的,多用性平之药,苦寒药用的很少,因为越用苦寒,反弹越厉害。我为你写了一方,合适不合适,仅供参考。
竹茹10白术15茯苓10泽泻10公英15连翘15陈皮10薏仁15地骨皮10香附10益母草10川段10有热可酌加苦寒药。
罗里啰嗦了许多,不知当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