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河图》与《洛书》图

《河图》说明:

⑴ 图中黑圈点表示阴数,故所有阴数皆是偶数;白圈点表示阳数,故所有阳数皆是奇数。用意与伏羲八卦黑白二色相同。

⑵ 图中数学共分三层:最外层四数之和(8、7、9、6)为三十;中层四数之和(3、2、4、1)为十;内层三数之和(5、5、5)为十五。三层数相加得五十五。

⑶ 图中数字以“五”为中心,古人有“五瓣梅花天地心”之句,即指此而言。“五”这一中心数字所起的作用是:从下三层看,中一加内五得外层之六;反之,外层之六减中层之一得内层之五。其它三方以同样方法加或减,可得同样结果。如左边三层,内五加中三,得外层之八;反之,外八减中三,则得内层之五。所以“五”在从一到九的系列数字中为一、二、三、四与六、七、八、九之间的中数。明确这一点对于数字在八卦中的演变很有帮助。

⑷ 《周易•系传》上所云:“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引文中所说的天数二十五,即图中白色圆点各数之和;所说的地数三十,即图中黑色圆点各数之和。阳数,天数、奇数;阴数,地数、偶数。

⑸ 图中以“5”为中心,配以北方之“1”得6,位置居北,北方五行属水,故生坎卦。“5”与南方之“2”得7,居南,南方为火,故生离卦。“5”与“3”得“8”,居东部,东方为木,故生震卦、巽卦。“5”与“4”得“9”,居西部,西方为金,故生兑卦、乾卦。“5”与“10”(即图中“5”中心数上下的两个5)相守居中,在中央,中央为土,故生坤卦、艮卦。

由上可以得出:数字相加以生方位,由方位配合五行以生八卦,由五行配人之五脏组成天人一体的五大功能单位,用以解释人体的生理功能特性和病理变化。
 
回复 2# 河间金栋

此即《内经》在医学理论体系形成中,受《周易》思维模式化的影响,建立了多种理论模型,《河图》数之五行、五方、五脏等相配,便是其一。如《素问·金匮真言论》“五脏应四时”及《阴阳应象大论》“天有四时五行”等形成五大功能单位。
 
回复 1# 河间金栋




《洛书》说明:

⑴《洛书》以“奇数为阳,偶数为阴”的规定,与《河图》相同。据阴阳和方位、四时相配合,以显示节气的变化。
奇数“1”,在《洛书》之北方,为“冬至一阳生”之所;“3”在东方,阳气增长,气候和暖;于时为春;“9”在南方,阳气升至极盛之时,于时为夏;“7”在西方,阳气渐衰,于时为秋;“5”在中央,为天地中心之数(参天两地)。阳气的运行方向是朝左,由北而东、而南、而西。此正“左升右降”之谓也,亦正系“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之谓也。
四个偶数(阴气)的位置是:“2”在《洛书》之西南角(隅),显示“夏至一阴生”;“4”在东南角,阴气逐渐增长;“8”在东北角,阴气升至极盛;“6”在西北角,阴气渐衰。阴气的运行方向是朝右,由西南而东南、而东北、而西北。

⑵ 《洛书》1、3、9、7,四奇数所在之地位,称为四正;2、4、8、6,四偶数所在之地位,称为四维。前四个奇数的四正,表示天象的二至二分,北为冬至、南为夏至、东为春分、西为秋分;后四个偶数的四维,表示四立,东北立春、东南立夏、西南立秋、西北立冬。

⑶ 《洛书》九数之和为45.

⑷ 《洛书》是以四正、四维以生八卦。《易纬•乾凿度》云:“伏羲氏画四象,立四维,以定群物之发生门。”
四正即离、坎、震、兑,分居南、北、东、西之位。
四维即乾、坤、巽、艮,分居部位是:乾居西北,为天门;坤居西南,为人门;巽居东南,为地门;艮居东北,为鬼门。

实际上这种四正、四维之说,首先根据《周易•说卦传》而来(引文略);其次,天门、地门、人门、鬼门之说,为京房易所创。《洛书》为三阶幻方,本已包括天、地、人三才之意。京房以天与地相配,故加上鬼,以与人相配。将鬼神妖祥之说纳入八卦系统,虽从古代卜筮中来,但成为“易”学一大支派,京房实为始作俑者。
 
《河图》《洛书》,过去认为很神秘,在今天看来,它们实际上只是数学中一个分支,通常叫它为幻方或魔方。南宋数学家杨辉称之为“纵横图”,国外则称之为幻方(magic Sq uare)。二者虽为幻方无疑,但它的意义却不能忽视。

《十翼》解《易》时,引进了许多其它学科的内容,如哲学观念、儒礼观念和象数观念等。象数观念的“象”指的是天象之学,“数”是指由《河图》、《洛书》而引起的数学观念。古代的《易》学与这两门科学是分不开的,天文与数学是《易经》赖以形成的科学基础。

《河图》《洛书》,究其本源,实为数学中的一支。先在它们的问世,被古人加以神化;后又在历史过程中,被《易》学们加入了五行、阴阳、四时和方位之说。一方面是科学内容丰富了,更能进一步说明节气、阴阳与万物生、壮、荣、衰的相互关系;另一方面,则使人恍惚迷离,陷入迷信的成分也加多了、加深了。有所得,也有所失,看来也是一条规律。
 
医易相通:中医经典《黄帝内经》在医学理论体系形成中,受《周易》思维模式化的影响,建立了多种理论模型。

《河图》数之五行、五方、四时阴阳、五脏等相配,便是其一。如《素问•金匮真言论》“五脏应四时”及《阴阳应象大论》“天有四时五行”等形成人体五大功能单位。

《洛书》奇数中阳气升降由“1→3→9→7”之循环,即“左升右降”之说,实乃“肝生于左,肺藏于右”脏腑生理特性--气机的真实写照。

以上所述乃管见,不当之处,敬请同道指教,多谢了。
 
回复 2# 河间金栋


《河图》之数在《黄帝内经》中,演变为脏象之数。

如《素问.金匮真言论》曰:“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开窍于目……其数八。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其数七。中央黄色,入通于脾,开窍于口,……其数五。西方白色,入通于肺,开窍于鼻,……其数九。北方黑色,入通于肾,开窍于二阴,……其数六。”


高等中医药院校教学参考丛书程士德主编第2版《内经•第二章阴阳五行学说》注云:“其数八、其数七、其数五、其数九、其数六:八、七、五、九、六,均指成数。传说,伏羲氏王天下,龙马负图出于河,遂则其文以画八卦,其文一六居下,二七居上,三八居左,四九居右,五十居中。《易•系辞》郑注云:‘天一生水于北,地二生火于南,天三生木于东,地四生金于西,天五生土于中。阳无偶,阴无配,未得相成。地六成水于北,与天一并(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天七成火于南,与第二并(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地八成木于东,与天三并(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天九成金于西,与地四并(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地十成土于中,与天五并(天五生土,地十成之)也。’这是用一、二、三、四、五分别代表水、火、木、金、土的生数。由于土能生万物,故而在各生数上加土数五,即得六、七、八、九、十,则分别代表水、火、木、金、土的成数。所谓‘成’,即由一、二、三、四、五分别加五而成的意思。

为什么生数加‘五’而为成数呢?根据天为阳,地为阴,奇数为阳,偶数为阴,这样相加的结果是,五行当中每一行都有一个生数和一个成数相配,也就是一个奇数(阳)和一个偶数(阴)相配,构成一对阴阳互藏的关系,以说明水有阳水、阴水,火有阳火、阴火,木有阳木、阴木,金有阳金、阴金,土有阳土、阴土等阴阳配伍关系,从而形成了阳有偶、阴有配的阴阳相反相成的关系。实际上这是古代术数学运用数字计算的方法,来说明天地、阴阳、奇偶的消长和对立的关系。”
 
虽然看不太懂,作为珍贵资料予以收藏,多谢了。
 
《易》学应纳入中医药院校教材

(文章来源:《中国中医药报》;发布日期:2012-09-14)

金栋 河北省河间市人民医院

《周易》是对我华夏文化影响最大最深的、蕴含着深刻哲理和高度智慧的一部奇书,是我国最著名、最古老的文化典籍之一,被尊为群经(十三经)之首。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道:“《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以逮方外之炉火,皆可援《易》以为说。”其实,《周易》的文化内涵,远不止这些,它还涉及到伦理学、哲学、史学、文学、美学、医学等,把中国古代的命理、数理、天理、哲理、心理与文理,统统熔于一炉,称得上是中华民族文化思想的“综合知识库”。

中国医学历史悠久,自成体系,其基本观点与诊治方法,俱与西方医学不同。中西医学各有二三千年的历史,至今仍各有疗效,并行不悖,而且可以互相补充,而中国医学的基本观点实源于《周易》。

《周易》理深义博,是自然科学的胚基、多种学科的渊薮,中国各门科学无不胎源于《周易》。中医是自然科学的一部分,与《周易》亦必然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内经》的成书年代和《易传》较近,深受《周易》的影响,《周易》纳入了先秦时期阴阳五行学说的精髓,《内经》是以阴阳五行学说作为基础理论的,因此《内经》和《周易》有着特殊的“血缘”关系。

《内经》是中医理论的奠基,《周易》对《内经》有着深刻的影响,《周易》的许多哲理、易理都渗入《内经》,《内经》中的重要基础理论,如阴阳五行学说、藏象学说、气化学说等,皆源于《周易》,《周易》对中医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周易》是《内经》的源头,由于《内经》充分纳入易理,并把它创造性地和医学相结合,因此使中医成为哲理水平很高的自然科学,有力地推动了中医学的发展。可见医易是一脉相承的,医理源于易理。

实际上,古代某些著名医家就十分重视探求《易》理,如唐代孙思邈曾说:“不知易,便不足以言知医。”(注:未查见有此语)明代张介宾说:“不通《周易》,不足以为医。”近代中医大家恽铁樵先生说:“《内经》之理论,即《易经》之理论”,“《易》理不明,《内经》总不了了。”

众所周知,中医经典《内经》是一部文义古奥、医理精深之巨著,十分难读难解。虽然经过历代众多医家的整理、注释,但仍有不少疑难问题得不到正确解读,不是望文生义,就是另立异说,令人如坠五里雾中。而《周易》则是开启《内经》诸多疑团的钥匙,如《素问•刺禁论》有“肝生于左,肺藏于右”的论述,有的学者认为这是中医的糟粕、谬误之处,持有这种观点的人,实乃不明白中医理论体系之形成而然。

“肝生于左,肺藏于右”实来源于《易》之《洛书》与文王后天八卦方位图,是指肝的生理特性主升发、条达、舒畅,以升为顺,春季应之,方位在东,故说“肝生于左”;肺的生理功能特性主肃降、收敛、肃杀,以降为和,秋季应之,方位在西,故说“肺藏于右”。肝左肺右,不是指实质脏器肝和肺的具体解剖位置,而是根据“象”思维理念和中国古代哲学思想阴阳、五行学说及天人相应观推演而来。

《洛书》及后天八卦方位图,其方位都是上南下北,左东右西,与现代地图上的方位正好相反。《洛书》为人体脏(藏)象学奠定了方位基础,具体为:正北方为坎卦,坎属水,水性寒,北方生寒,寒气通于肾,故肾位正北方。正南方为离卦,离为火,火性热,南方生热,火气通于心,故心位正南方。正东方为震卦,震属风雷,风性温,东方生风,风气通于肝,故肝位正东方。正西方为兑卦,兑属泽,泽性凉,西方生凉燥,燥气通于肺,故肺位正西方。中央属坤土,土性阴湿,湿气通于脾,故脾居正中。

《内经》在医学理论体系形成中,受《周易》思维模式化的影响,建立了多种理论模型。《河图》数之五行、五方、四时阴阳、五脏等相配,便是其一,如《素问•金匮真言论》“五脏应四时”及《阴阳应象大论》“天有四时五行”等形成人体五大功能单位。《洛书》“左升右降”之说,实乃“肝生于左,肺藏于右”脏腑生理特性——气机的真实写照。

《易》之《河图》、《洛书》与《内经》有直接关系的有关条文见于如《素问•金匮真言论》、《刺禁论》、《灵枢•九宫八风》、《九针论》、《岁露论》、《根结》篇及七篇运气大论中之《天元纪大论》、《五常政大论》等,如果熟悉《周易》对我们正确理解《内经》的上述篇章和研究中医学理论,非常有帮助,而且使许多疑点迎刃而解。具体到临床工作中,不学《易》学也无关紧要,但是如果熟悉了《易》学,对认识和掌握中医学的整体理论还是很有帮助的。正因为如此,建议中医高校本科教材增设《易》学内容,以解《内经》之惑。

以上内容参考文献如下
1. 十三经注疏
2. 高校教参程士德主编第二版《内经》
3. 恽铁樵《群经见智录》
4. 郭扬《易经求正解》
5. 赵辉贤《周易与中医学》
6. 儒家道家经典全释《周易》《尚书》
7. 杨力《周易与中医学》
8. 《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
9. 亦谈“肝生于左,肺藏于右”暨“左升右降”(《四川中医》杂志2012年8期)
 
本帖最后由 sxwqn888 于 2013-8-7 12:31 编辑

以南北为准站立,观看银河,取经常出现的星体为依据,有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取某一刻星体作图称为河图,根据时间循序一刻一刻的取图,达到很多年以南北重复放在一起就是洛书。
 
考古有石刻银河图,距今一万年前,就是很简单的方法,把某一刻的银河星体按南北位置标在东西上,是最科学最先进的,在历朝历代都有专职人员。
 
传说,伏羲氏王天下,龙马负图出于河,遂则其文以画八卦,其文一六居下,二七居上,三八居左,四九居右,五十居中。
=============================
龙马负图出于河的河是指银河,龙马是星体。
 
《内经•第二章阴阳五行学说》注云:“其数八、其数七、其数五、其数九、其数六:八、七、五、九、六,均指成数。
========================
按60年银河星体图算,【其数八、其数七、其数五、其数九、其数六】是指星体出现的次数。
 
河图.洛书中的五行与方位为何不一样呢?

河图是静态,洛书是动态,洛书是每个时间段的星图的组合,比如今天夜9点开始取图,以南北为准9点取一张银河图,这张图就是河图,以下每15 分钟取一张,一小时四张,假如取到早晨4点,就有28张星图,把他们以南北为准重合一起就是洛书。洛书显然反映的是天体运行规律。
 
本人对易学很感兴趣只是无人指点所以懵懵懂懂。多谢您的指点!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