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原创首发 五藏之经脉

《黄帝内经•灵枢•经脉》:“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下膈,历络三焦。其支者循胸出胁,下腋三寸,上抵腋下,循臑内,行太阴、少阴之间,入肘中,下臂,行两筋之间,入掌中,循中指,出其端。其支者,别掌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
………………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心是藏,“心包络”是府。从字面理解,心包络,是包裹于心藏之外,联系心藏与其它肉体结构的肉体结构,它属于脏器,是府。我们绝不要把心藏理解为西医说的心脏,也不要把心包络理解为西医说的心包。就像胃府是泛指与消化吸收食物有关的一切肉体结构,而不能简单地理解为胃肠道,更不能理解为西医说的胃。西医说的心脏,是中医说的心包络的一个重要部分,也不是全部。西医说的心脏、心包和大小血管,合起来被中医称为心包络。心包络联络心藏与其它的一切肉体结构,于是被称为心包“络”。

心包络是府,是肉体结构,是脏器。它的作用是联络心藏与全身,以便于心之神明主宰全身。

手厥阴心包经,起于“胸中”。所谓胸中,从西医的角度来说,就是循环系统与呼吸系统的肉体合起来所占据的空间,也不要简单地理解为西医解剖学说的胸腔。胸中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包括肉体结构(譬如心系和肺系)以及心藏和肺藏。这么一个抽象的体系被抽象地称为“胸中”,手厥阴心包经起自于胸中。

手厥阴心包经“出属心包络”。前面说了,西医说的心脏、心包和大小血管合起来叫做“心包络”,它属于府,府位于表。“胸中”则位于表之里,藏之表,处于二者之间。所以从胸中到心包络,方向是“出”。所以,手厥阴心包经,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属是联系的意思。

手厥阴心包经,从胸中出到心包络,再向下穿过膈,途中会发出许多络脉联系上中下三焦。整个路途是该经的主干。主干再分出两个短支,分别进入两条上肢。这两条分支又在“掌中”处进一步各自分出一条短支。

心包络不是藏,而是一个府。它的本质是肉体结构,是有形体的,而不是象藏那样是纯粹的抽象概念。
 
最后编辑:
手少阴心经起于“心中”,手厥阴心包经起于“胸中”。胸中的范围大,心中的范围小,心中是胸中的一个部分。它们都有从表到里,从府到藏,从肉体到纯抽象概念的的纵向范围。心中和胸中都位于藏之表,府之里,处于半表半里。心中和胸中都位于上焦。

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中焦是脾藏所在之处。所以,手太阴肺经起于脾藏。

从字面意思来说,心“中”是指心藏之表,心包络之里,处于二者之中。胸“中”是指心藏和肺藏之表,心包和肺系之里,处于二者之中。所以谓之“中”。

“中”焦,是指上焦之下,下焦之上,也谓之中。
 
十二经脉,只有手太阴肺经、手少阴心经和手厥阴心包经起自于藏府之间,其它的九条经脉都起自于体之表。起于哪里,是指其气从哪里来源。

所以,手太阴肺经、手少阴心经和手厥阴心包经,都是把气从藏导出。其它九条经脉都是把气从体之表向藏府引入。古人说人体之气“升降出入”,出入指的是这个意思。

手太阴肺经、手少阴心经和手厥阴心包经,分别把肺藏之气、心藏之神气和“胸中”之大气导向全身肉体。而肺藏之气直接来源于中焦之脾,故而古人谓之“土生金”。肺藏的作用是“宣五谷味”,即把食物的营养物质宣发到全身肉体结构。
 
心主指的是心脏中壁(房间隔和室间隔)。因此很多古籍中都会把心经与心包经混淆,《内经》也不能例外。古人用脏腑命名经脉是一个错误。因为:1)很多经脉联系多个脏腑;2)很多脏或腑分布着多条经脉。例如肺脏的经脉有十五条之多。
 
因为手三阴经的起点是在体内(心中、胸中和胸中),所以这三条经脉是无法通过刺激穴位诱发出来的。在三千年的时间中几乎没有人能够复制出《灵枢经脉》中的十二经脉循行线路。
 
个人感觉心包其实是小肠包膜(简称膜)的触手,而膜是脏不是腑,心包经应该称膜经(当然也可以称心包经)。膜和小肠对应,膜是脏,小肠是腑。而心脏和大肠对应(虽然二者位置远)。这是本人练功实践中多年反复并且收效颇丰的经历感觉。
 
古人在用脏腑命名经脉时陷入了一个脏或腑对应一条经脉的固定模式而不能自拔。五行理论便是最典型的例子,而医学的原则是实事求是。三焦的本意是该经脉的内脏分支有三条:一条到心肺、一条到胃、一条到膀胱。因为感觉热而称之为焦(烤鸟肉)。古人为了应对脏腑对应经脉的固定格式就把三焦当成一个虚拟的腑。因为并无此腑而争论不休。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