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医理探讨 从伤寒论两条文可知重视附子质量的必要性

古代成方和当代的经验方就像软件开发中的已经调试好的模块,而适应证客观、典型、明确的经方则是这些模块中的精品。

直接调用模块就可以解决70%-80%的市场需求,直观的收集一下脉证,按方证相应的思路来进行对比识别,即可知道该用哪个经方模块了。

但毕竟还有一些情况特殊的客户、他们有着与众不同的用户需求,要在现有模块之上进行个性化的定制开发才能满足其功能实现。
要进行这样的二次开发,那就得按照软件构架、数据库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进行操作,没有现成的、标准的、客观的范式来套用。

当然了,如果这部分客户不要了,就只玩模块匹配,承接主要业务,那就不需要去研究那些构架理念、以及开发技术了。
我虽然学伤寒论借助了软件开发思想,但并不是模块这种层面的,而是伤寒论作者的教学表达方式跟软件开发思想极其相似。伤寒论作者继承了前面几千年流传下来的经验,发现了许多杂七杂八的病同一种治法、方剂可以治愈,并且发现这些病之间有共性,也就是主症。这些主症,就构成了条文的核心症,也就是软件开发的抽象接口,而各种各样的病就是继承实现了这个抽象接口的具体实现类,可以有自己杂七杂八的症状,但只要是有共同的接口,也就是主症,都用一个治法、方剂。用软件行业很形象的话说就是“如果它走起来像鸭子,叫起来也像鸭子,那它就是鸭子。” 这就是为什么说伤寒论是百病通治法,而不是专病专治法。如果只是个专治法的书,并不值得我花这么多精力时间去琢磨作者的表达思想。学伤寒论的核心点、也是最难的点,就是抓出主症来方证对应。

至于客户软件定制化的比喻,并不适用于人体有自愈能力的客观事实。利用药物帮助人体修复了最主要的矛盾,剩下的次要矛盾,它自己就有能量去修复。所以能人为解决 80%,剩下20%靠人体自然治愈,也不是不可以。多少流感,不吃药,都自然都好了。多少急性下利,不吃药,也都自愈了。光是正确选择历经几千年验证的方证对应,都没多少人玩精通,却还想着自己加减,拿着自己为数不多的个例来跟它比。继承都没做好,却想着创新。自然客观事实都没归纳好,却想着推演出理论来。能达到随心裁剪,必然是基于彻底的继承。
 
我虽然学伤寒论借助了软件开发思想,但并不是模块这种层面的,而是伤寒论作者的教学表达方式跟软件开发思想极其相似。伤寒论作者继承了前面几千年流传下来的经验,发现了许多杂七杂八的病同一种治法、方剂可以治愈,并且发现这些病之间有共性,也就是主症。这些主症,就构成了条文的核心症,也就是软件开发的抽象接口,而各种各样的病就是继承实现了这个抽象接口的具体实现类,可以有自己杂七杂八的症状,但只要是有共同的接口,也就是主症,都用一个治法、方剂。用软件行业很形象的话说就是“如果它走起来像鸭子,叫起来也像鸭子,那它就是鸭子。” 这就是为什么说伤寒论是百病通治法,而不是专病专治法。如果只是个专治法的书,并不值得我花这么多精力时间去琢磨作者的表达思想。学伤寒论的核心点、也是最难的点,就是抓出主症来方证对应。

至于客户软件定制化的比喻,并不适用于人体有自愈能力的客观事实。利用药物帮助人体修复了最主要的矛盾,剩下的次要矛盾,它自己就有能量去修复。所以能人为解决 80%,剩下20%靠人体自然治愈,也不是不可以。多少流感,不吃药,都自然都好了。多少急性下利,不吃药,也都自愈了。光是正确选择历经几千年验证的方证对应,都没多少人玩精通,却还想着自己加减,拿着自己为数不多的个例来跟它比。继承都没做好,却想着创新。自然客观事实都没归纳好,却想着推演出理论来。能达到随心裁剪,必然是基于彻底的继承。

既然【唯方证对应、只黑盒循证】的诊疗模式这么好,
为什么近2000年了,还是没有成为中医学界的主流,简单精准高效的东西大多数人都不认同这就奇怪了。

不错,方证是《伤寒论》的大门,但却不是全部,选择性的学习继承,选择性的忽视抛弃,难知仲景本意。
仲景讲【医理、病机、治法】的那么多条文怎么给忽略了,强调【见病知源、随证治之】的精神怎么不提了。


病情是一条流动的河流,不是一个固化封装的接口,
不同源头和特性的两条河流,可以在流到同一处时交汇,然后又各奔前程又分道扬镳。
更何况实现同一功能的接口,背后的代码可以是完全不同的,同样一种外在症状表现,其内在病机可能不同甚至完全相反。


63.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162.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若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子甘草石膏汤。


两个感冒病人,或者两个便秘患者,一个向来无疾,一个素有心脏病,经过同样的发汗或者攻下治疗,
向来健康者出现痰热壅肺的证候而表现为“汗出而喘,无大热”;而素有心脏病者宿疾加重导致心衰而表现为“汗出而喘,无大热
试问后者(心源性哮喘)能用【麻杏石甘汤】吗?如果不详加诊察、细辨病机,只抓主证、找接口,可能会出医疗事故的。


继承都没做好,却想着创新。自然客观事实都没归纳好,却想着推演出理论来”?

从实践中寻找规律,归纳总结,建立几种模型、推导演绎出一个理论体系,反过来对实践和研究进行方向性指导。
这是一切人文、理工学科建立及发展的基本方法和必然途径,也是后来者需要学习和继承的。

前人已经总结出了现成的中医基础理论和诊断辨证方法,客观事实如何没有归纳好?
拒绝认同、不去继承,想停留在一一对应的原始数据中,莫非想着要重新推导理论?
学医的人大都是从记方证、背汤头开始入门的,只是大多数人不会只停留在记背对比、机械应用的层面。

没有足够的自信力,感觉不能很好的掌握和运用抽象的理论,容易唯信简单直观,从中寻找自认为可靠的安全感。



而各种各样的病就是继承实现了这个抽象接口的具体实现类

说到继承,法是对理的继承,方是对法的承继,
下级完全继承了上级的所有属性与方法,并拥有各自独特的私有属性和私有方法,最终创建出一个具体实例。

比如:治疗一个实证患者理当祛邪,
汗法吐法下法清法继承了祛邪的属性和方法(均为将邪气排出体外之法),而各法统领下的诸方则是最终的继承和实例实现者。
 

附件

  • 伤寒论中论述医理的条文占比.jpg
    伤寒论中论述医理的条文占比.jpg
    644.4 KB · 查看: 16
最后编辑:
既然【唯方证对应、只黑盒循证】的诊疗模式这么好,
为什么近2000年了,还是没有成为中医学界的主流,简单精准高效的东西大多数人都不认同这就奇怪了。

不错,方证是《伤寒论》的大门,但却不是全部,选择性的学习继承,选择性的忽视抛弃,难知仲景本意。
仲景讲【医理、病机、治法】的那么多条文怎么给忽略了,强调【见病知源、随证治之】的精神怎么不提了。


病情是一条流动的河流,不是一个固化封装的接口,
不同源头和特性的两条河流,可以在流到同一处时交汇,然后又各奔前程又分道扬镳。
更何况实现同一功能的接口,背后的代码可以是完全不同的,同样一种外在症状表现,其内在病机可能不同甚至完全相反。


63.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162.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若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子甘草石膏汤。


两个感冒病人,或者两个便秘患者,一个向来无疾,一个素有心脏病,经过同样的发汗或者攻下治疗,
向来健康者出现痰热壅肺的证候而表现为“汗出而喘,无大热”;而素有心脏病者宿疾加重导致心衰而表现为“汗出而喘,无大热
试问后者(心源性哮喘)能用【麻杏石甘汤】吗?如果不详加诊察、细辨病机,只抓主证、找接口,可能会出医疗事故的。


继承都没做好,却想着创新。自然客观事实都没归纳好,却想着推演出理论来”?

从实践中寻找规律,归纳总结,建立几种模型、推导演绎出一个理论体系,反过来对实践和研究进行方向性指导。
这是一切人文、理工学科建立及发展的基本方法和必然途径,也是后来者需要学习和继承的。

前人已经总结出了现成的中医基础理论和诊断辨证方法,客观事实如何没有归纳好?
拒绝认同、不去继承,想停留在一一对应的原始数据中,莫非想着要重新推导理论?
学医的人大都是从记方证、背汤头开始入门的,只是大多数人不会只停留在记背对比、机械应用的层面。

没有足够的自信力,感觉不能很好的掌握和运用抽象的理论,容易唯信简单直观,从中寻找自认为可靠的安全感。



而各种各样的病就是继承实现了这个抽象接口的具体实现类

说到继承,法是对理的继承,方是对法的承继,
下级完全继承了上级的所有属性与方法,并拥有各自独特的私有属性和私有方法,最终创建出一个具体实例。

比如:治疗一个实证患者理当祛邪,
汗法吐法下法清法继承了祛邪的属性和方法(均为将邪气排出体外之法),而各法统领下的诸方则是最终的继承和实例实现者。
你总算用自己的语言而不是旁征博引了。为了观点清晰,我接下来的语气会犀利了点,还请见谅。跟你辩论不是为了输赢,而是为了互相启发、学习,获取真理。

经方派为什么不是主流?这就是人的毛病,喜欢为每一个现象做出解释。如果不能解释,就不会信服。那么伤寒论医家,我是指不用内经理论的伤寒论医家,明明知道一个脉浮紧恶寒头疼身疼无汗的患者,只需要服用麻黄汤就可以治愈。但是患者不信任,非要你解释其中的道理。这点我想你在看历代医案的患者和家人对医家的表现,应该可见一斑了。这就好比一个人饿了,只需要给他吃的就能解决他们饥饿的痛苦,非要你解释为什么吃了饭就不饿一样滑稽。如果解释成肚子有了填充,就不会有饿感,那么就很容易推演出塞块石头也能解决饥饿感如此荒唐。因为经方家无法解释,患者就觉得你医术也应该不行,就不会照吃。这就是为什么经方派不是主流的原因,毕竟经方医生也要吃饭,只好顺从主流,拿一些所谓的臆想出来的医理来自欺欺人,还欺骗了后人。但是事实是不需要解释的,正如公理是不需要解释的。正因为真正的经方家没法口若莲花,所以不会有什么形而上学的泛泛之谈的书籍流传,也就没有什么影响力,就更别说有什么话语权了。而内经医家为了让人信服,居然把人体用自然现象来类比解释,极其荒唐。比如把肾比成水,把心比成火,然后又说什么心肾相交就好比太阳的火,蒸发了地上的水,可以让自然万物生长等等。又比如什么金木水火土互生互克就更离谱了。按这互生互克关系来看,都能直接间接影响到所有五行,这不废话嘛!能做为指导理论方针吗? 又比如患者问你为什么用白术。你说什么体内有湿,白术是燥湿的,好比衣服湿了,可用热风可把它燥干。那患者说那么吃草木灰也能燥湿了对不对?你如何圆回去?像伤寒论一样客观说出白术可以消除这些症状很难吗?还是那句话,一切比喻都是蹩脚的。

你看的宋本的所谓参差不齐的医理、病机、病因,都是内经后人追加的,原始版的伤寒论并没有这些东西。通过我看的更古早的唐朝康治本伤寒论就几乎没有内经概念就可得知。伤寒原始作者并没有讲医理,只根据自然事实来作出法、方、药。就好比饿了,给饭吃即可,干吗还解释?如果为了解释而解释,那么这个并非经过了严格的研究的解释成为医理,必然会有各种各样自相矛盾处。一个充满矛盾的医理,凭什么能指导如此严肃的医学?就像西医,对自然医学现象才发现一点点,就急吼吼开始编写医理,结果一两百年来,不停地在反对之前的结论,不停地在证伪。其教科书完全不能传承应用至今,还必须根据新发现的客观事实更新其教材。况且,你看到的内经,并不是一个人写出来的,而是许多人写出来的,这点通过文字语气就可以得知。内经像个论文集,那么多人的观点,必然会出现矛盾。你一个后学者,如何自洽不矛盾?干吗不客观把人体当成黑盒子而治疗,而非要主观臆想出白盒子来治疗?如果一开始,宋本没有被篡改过,看的一直是原始版的,当今的经方家是不会如此普遍张口闭口都是内经理论。

为什么宋本会如此那么多内经医理?我想这跟宋朝社会理学成风的原因有关,喜欢给各种自然现象做出解释。而伤寒论原始作者是个唯物辩证主义者,不会为了解释而解释自欺欺人,要不然干吗不写?不怕难以让人信服而不接受他的教学?被大量篡改的宋本是不自洽的,而康治本是自洽的,其条文环环相扣,没有一个条文是乱摆的,其语气都是一致的(除掉两三处后人旁注被当成正文)。

你以为内经比原始伤寒论出现得更早?以为伤寒论作者内心装着内经理论?恰恰相反,原始伤寒论出现的得更早,其条文如此古朴,很多条文就像口诀,就说明这是几千年流传下来的,原始伤寒作者只是个口诀归纳整理者。

如果你学到的内经医理能指导你治疗。那么你敢根据你自己得出的病因、病机,自行组方?能自信不用任何伤寒论的方剂?能自信不根据伤寒方证选方?看到嘴巴粘液多,有齿痕,就认为有湿、脾虚,看到脾气不好,就认为肝郁,看到舌下络黑就认为有淤血等等,然后再拿出对应的药物堆砌即可。这个自行堆砌出来的方剂,你敢挑战几千年无数患者用生命实验出来的伤寒论方剂不?一个无汗,不热,脉不洪大,只大渴的患者。你能用内经理论,自行组方成类似白虎加人参汤不?不能!你甚至方向都可能是反着的。但是你只需要方证辩证,只要看到一个大渴,非少阴体,那怕是看到一个瘦弱如干尸的患者,照样能开出它来。这就是伤寒论的抽象接口的真正含义。而你后面的抽象接口解释,完全不是这个意思,甚至理、法、方继承顺序都反了,完全违反了自然科学演化规律。

说到病机,两个患者都一模一样的症状,你又是如何看出其中的病机?难不成你长了透视眼?既然能让你看出病机来,那就说明这两个患者的症状并不是完全一致的。既然是这样的话,那么方证也就不一样了,如何能影响正确方证辩证?心源性哮喘的患者,他一定还有别的症状,那么接口也就变化了,这就是为什么我说抓主症才是最核心、最难的原因,就是因为多个接口很相似。我这句话刘渡舟也这么说过类似的。就像我另一个帖子讨论的温病派医案伤寒论探讨的初诊例子一样,它像白虎加人参汤,也像麻杏甘石汤。

你说我想重新推导理论?不,不,我作为一个唯物辩证主义者。我不会在没任何详细研究之前,而做出理论。我只是不愿意用劣质的内经理论来指导我,而只让伤寒论里实验出来的客观事实来指导我。我宁可成为一个说不出医理解释的经方上工,也不愿成为一个口若莲花的下工内经医家。

最后,我很多观点,从娄绍昆讲康治本伤寒论这本最近新出的书而来。你有兴趣的话,可以买来看看。这本书对伤寒论的研究极其细致,有理有据的,也挑战了很多内经观点。
 
最后编辑:
你总算用自己的语言而不是旁征博引了。为了观点清晰,我接下来的语气会犀利了点,还请见谅。跟你辩论不是为了输赢,而是为了互相启发、学习,获取真理。

经方派为什么不是主流?这就是人的毛病,喜欢为每一个现象做出解释。如果不能解释,就不会信服。那么伤寒论医家,我是指不用内经理论的伤寒论医家,明明知道一个脉浮紧恶寒头疼身疼无汗的患者,只需要服用麻黄汤就可以治愈。但是患者不信任,非要你解释其中的道理。这点我想你在看历代医案的患者和家人对医家的表现,应该可见一斑了。这就好比一个人饿了,只需要给他吃的就能解决他们饥饿的痛苦,非要你解释为什么吃了饭就不饿一样滑稽。如果解释成肚子有了填充,就不会有饿感,那么就很容易推演出塞块石头也能解决饥饿感如此荒唐。因为经方家无法解释,患者就觉得你医术也应该不行,就不会照吃。这就是为什么经方派不是主流的原因,毕竟经方医生也要吃饭,只好顺从主流,拿一些所谓的臆想出来的医理来自欺欺人,还欺骗了后人。但是事实是不需要解释的,正如公理是不需要解释的。正因为真正的经方家没法口若莲花,所以不会有什么形而上学的泛泛之谈的书籍流传,也就没有什么影响力,就更别说有什么话语权了。而内经医家为了让人信服,居然把人体用自然现象来类比解释,极其荒唐。比如把肾比成水,把心比成火,然后又说什么心肾相交就好比太阳的火,蒸发了地上的水,可以让自然万物生长等等。又比如什么金木水火土互生互克就更离谱了。按这互生互克关系来看,都能直接间接影响到所有五行,这不废话嘛!能做为指导理论方针吗? 又比如患者问你为什么用白术。你说什么体内有湿,白术是燥湿的,好比衣服湿了,可用热风可把它燥干。那患者说那么吃草木灰也能燥湿了对不对?你如何圆回去?像伤寒论一样客观说出白术可以消除这些症状很难吗?还是那句话,一切比喻都是蹩脚的。

你看的宋本的所谓参差不齐的医理、病机、病因,都是内经后人追加的,原始版的伤寒论并没有这些东西。通过我看的更古早的唐朝康治本伤寒论就几乎没有内经概念就可得知。伤寒原始作者并没有讲医理,只根据自然事实来作出法、方、药。就好比饿了,给饭吃即可,干吗还解释?如果为了解释而解释,那么这个并非经过了严格的研究的解释成为医理,必然会有各种各样自相矛盾处。一个充满矛盾的医理,凭什么能指导如此严肃的医学?就像西医,对自然医学现象才发现一点点,就急吼吼开始编写医理,结果一两百年来,不停地在反对之前的结论,不停地在证伪。其教科书完全不能传承应用至今,还必须根据新发现的客观事实更新其教材。况且,你看到的内经,并不是一个人写出来的,而是许多人写出来的,这点通过文字语气就可以得知。内经像个论文集,那么多人的观点,必然会出现矛盾。你一个后学者,如何自洽不矛盾?干吗不客观把人体当成黑盒子而治疗,而非要主观臆想出白盒子来治疗?如果一开始,宋本没有被篡改过,看的一直是原始版的,当今的经方家是不会如此普遍张口闭口都是内经理论。

为什么宋本会如此那么多内经医理?我想这跟宋朝社会理学成风的原因有关,喜欢给各种自然现象做出解释。而伤寒论原始作者是个唯物辩证主义者,不会为了解释而解释自欺欺人,要不然干吗不写?不怕难以让人信服而不接受他的教学?被大量篡改的宋本是不自洽的,而康治本是自洽的,其条文环环相扣,没有一个条文是乱摆的,其语气都是一致的(除掉两三处后人旁注被当成正文)。

你以为内经比原始伤寒论出现得更早?以为伤寒论作者内心装着内经理论?恰恰相反,原始伤寒论出现的得更早,其条文如此古朴,很多条文就像口诀,就说明这是几千年流传下来的,原始伤寒作者只是个口诀归纳整理者。

如果你学到的内经医理能指导你治疗。那么你敢根据你自己得出的病因、病机,自行组方?能自信不用任何伤寒论的方剂?能自信不根据伤寒方证选方?看到嘴巴粘液多,有齿痕,就认为有湿、脾虚,看到脾气不好,就认为肝郁,看到舌下络黑就认为有淤血等等,然后再拿出对应的药物堆砌即可。这个自行堆砌出来的方剂,你敢挑战几千年无数患者用生命实验出来的伤寒论方剂不?一个无汗,不热,脉不洪大,只大渴的患者。你能用内经理论,自行组方成类似白虎加人参汤不?不能!你甚至方向都可能是反着的。但是你只需要方证辩证,只要看到一个大渴,非少阴体,那怕是看到一个瘦弱如干尸的患者,照样能开出它来。这就是伤寒论的抽象接口的真正含义。而你后面的抽象接口解释,完全不是这个意思,甚至理、法、方继承顺序都反了,完全违反了自然科学演化规律。

说到病机,两个患者都一模一样的症状,你又是如何看出其中的病机?难不成你长了透视眼?既然能让你看出病机来,那就说明这两个患者的症状并不是完全一致的。既然是这样的话,那么方证也就不一样了,如何能影响正确方证辩证?心源性哮喘的患者,他一定还有别的症状,那么接口也就变化了,这就是为什么我说抓主症才是最核心、最难的原因,就是因为多个接口很相似。我这句话刘渡舟也这么说过类似的。就像我另一个帖子讨论的温病派医案伤寒论探讨的初诊例子一样,它像白虎加人参汤,也像麻杏甘石汤。

你说我想重新推导理论?不,不,我作为一个唯物辩证主义者。我不会在没任何详细研究之前,而做出理论。我只是不愿意用劣质的内经理论来指导我,而只让伤寒论里实验出来的客观事实来指导我。我宁可成为一个说不出医理解释的经方上工,也不愿成为一个口若莲花的下工内经医家。

最后,我很多观点,从娄绍昆讲康治本伤寒论这本最近新出的书而来。你有兴趣的话,可以买来看看。这本书对伤寒论的研究极其细致,有理有据的,也挑战了很多内经观点。

能情真意切的写这么多,说明你对中医真的爱得深沉。
各有各的价值信仰,各有各的认知体系,各有各的求索阶段……,同求存异吧。

方证派与医经派的产生,固然有认知体系差异的原因,
但我越来越肯定最主要的是价值观之争,是看重现实功利守成,还是现实与开拓相合。


感觉你对附子很看重,对大黄却很排斥,
其实大黄的安全性远高于附子,每年用附子中毒身亡的大有人在,
新闻时有西南地区用乌头炖肉进补而出事的报道,但服大黄致死的可能少得多。

不存在用大黄就过度治疗了,当用才用,有病病受之。
对于湿热体质的人来说,甚至可以日用大黄来保健,平和体质也可以偶用或微量使用。
当然,对于虚寒体质的人来说,常用大黄,过用大黄,势必严重损耗正气,类似毒药。
 

附件

  • 《中华临床中药学》.jpg
    《中华临床中药学》.jpg
    322 KB · 查看: 12
  • 善于大黄健胃的研究.png
    善于大黄健胃的研究.png
    201 KB · 查看: 17
  • 关于大黄抗衰老的研究.png
    关于大黄抗衰老的研究.png
    237.7 KB · 查看: 12
能情真意切的写这么多,说明你对中医真的爱得深沉。
各有各的价值信仰,各有各的认知体系,各有各的求索阶段……,同求存异吧。

方证派与医经派的产生,固然有认知体系差异的原因,
但我越来越肯定最主要的是价值观之争,是看重现实功利守成,还是现实与开拓相合。


感觉你对附子很看重,对大黄却很排斥,
其实大黄的安全性远高于附子,每年用附子中毒身亡的大有人在,
新闻时有西南地区用乌头炖肉进补而出事的报道,但服大黄致死的可能少得多。

不存在用大黄就过度治疗了,当用才用,有病病受之。
对于湿热体质的人来说,甚至可以日用大黄来保健,平和体质也可以偶用或微量使用。
当然,对于虚寒体质的人来说,常用大黄,过用大黄,势必严重损耗正气,类似毒药。
我一直都不反对大黄,我是反对可以不加大黄就能治愈却要加大黄通下这个行为,这个我先前重申过了,请不要误解。这并不是价值观之争,而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之争。在严肃的医学里,只能用唯物主义,得尊重自然客观事实。但内心修炼,就可以唯心主义,这就是佛学存在的意义,我从中受益良多。

我现在有个案例,你用内经+本草知识,不用方证辩证,也不能套用其他现成经验方,你看看能否自己组方。

恶寒,无汗,脉浮紧,心悸,烦,腹痛。

这个案例,我能一下子通过方证辩证开出方剂来。如果你花费时间很长,很难组方,很难理论自洽解释,就说明你努力方向错了。看你2013年就注册了,中医至少学了10年,而我入手伤寒不到6个月。就说明选择大于努力。
 
我一直都不反对大黄,我是反对可以不加大黄就能治愈却要加大黄通下这个行为,这个我先前重申过了,请不要误解。这并不是价值观之争,而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之争。在严肃的医学里,只能用唯物主义,得尊重自然客观事实。但内心修炼,就可以唯心主义,这就是佛学存在的意义,我从中受益良多。

我现在有个案例,你用内经+本草知识,不用方证辩证,也不能套用其他现成经验方,你看看能否自己组方。

恶寒,无汗,脉浮紧,心悸,烦,腹痛。

这个案例,我能一下子通过方证辩证开出方剂来。如果你花费时间很长,很难组方,很难理论自洽解释,就说明你努力方向错了。看你2013年就注册了,中医至少学了10年,而我入手伤寒不到6个月。就说明选择大于努力。

我可从来不排斥方证,是你排斥医理好吧。
前面已经说了,方证伤寒论的大门,我跟大多数学医的人一样,不会只围着大门转。

方证是特例,有明确识别特征的典型病症,怎么会不用方证呢,但在判定方证之后,
还会用八纲辨证【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对其治疗大方向进行校验,
以及用脏腑辨证对其病位进行校验,并根据实际需要决定是否进行适当的处方调整。


恶寒,无汗,脉浮紧,心悸,烦,腹痛

第一步:首先前面三个症状就是典型的麻黄汤证,
第二步:后面三个症状,表明不仅有表寒实证,而且有里证,为表里同病。
第三步:紧脉为实证,排除了虚证,也说是说除了表寒实证外,不管里证是什么,都不是里虚而是里实。
第四步:脉浮紧而不是浮滑说明痰湿不重,加上烦和悸说明热重,最终定性为:【表寒里热的表里俱实之证】
第五步:时方选用解表攻里的【防风通圣散】:防风、大黄、芒硝、荆芥、麻黄、栀子、芍药、连翘、甘草、桔梗、川芎、当归、石膏、滑石、薄荷、黄芩、白术;经方选用【麻黄汤】合【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补充两点:

一、虽然没提到发热,但发热这个症状是一定有的,
因为恶寒必然发热,在外感病(有脉浮紧之证)中,恶寒的来源就是发热,体内温度高了自然感觉外面冷。
更何况已有内热:浮紧脉(有力的实脉)+心烦+心悸(少阳郁热,胆火扰心)。

二、湿不重(脉能现浮紧)加上有较重的内热(达到心烦心悸的程度),可以推之:便必干硬,可用攻下之法。
 
而你后面的抽象接口解释,完全不是这个意思,甚至理、法、方继承顺序都反了,完全违反了自然科学演化规律。

无论属性的继承还是方法的调用,都是子类指向父类,实例指向通则,具体层面指向抽象层面:


无论属性的继承还是方法的调用,都是子类指向父类,实例指向通则,具体层面指向抽象层面.jpg



在窗体1子层级中访问这个全局变量及其所拥有的类型属性。是子层级对上一层级特性的继承,与【处方】继承【治法】的特性、【治法】继承【治疗策略(道)】的特性,是一样的关系。.jpg
 
我可从来不排斥方证,是你排斥医理好吧。
前面已经说了,方证伤寒论的大门,我跟大多数学医的人一样,不会只围着大门转。

方证是特例,有明确识别特征的典型病症,怎么会不用方证呢,但在判定方证之后,
还会用八纲辨证【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对其治疗大方向进行校验,
以及用脏腑辨证对其病位进行校验,并根据实际需要决定是否进行适当的处方调整。


恶寒,无汗,脉浮紧,心悸,烦,腹痛

第一步:首先前面三个症状就是典型的麻黄汤证,
第二步:后面三个症状,表明不仅有表寒实证,而且有里证,为表里同病。
第三步:紧脉为实证,排除了虚证,也说是说除了表寒实证外,不管里证是什么,都不是里虚而是里实。
第四步:脉浮紧而不是浮滑说明痰湿不重,加上烦和悸说明热重,最终定性为:【表寒里热的表里俱实之证】
第五步:时方选用解表攻里的【防风通圣散】:防风、大黄、芒硝、荆芥、麻黄、栀子、芍药、连翘、甘草、桔梗、川芎、当归、石膏、滑石、薄荷、黄芩、白术;经方选用【麻黄汤】合【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补充两点:

一、虽然没提到发热,但发热这个症状是一定有的,
因为恶寒必然发热,在外感病(有脉浮紧之证)中,恶寒的来源就是发热,体内温度高了自然感觉外面冷。
更何况已有内热:浮紧脉(有力的实脉)+心烦+心悸(少阳郁热,胆火扰心)。

二、湿不重(脉能现浮紧)加上有较重的内热(达到心烦心悸的程度),可以推之:便必干硬,可用攻下之法。
这是建中汤证,也就是宋本的小建中汤。
 
无论属性的继承还是方法的调用,都是子类指向父类,实例指向通则,具体层面指向抽象层面:


浏览附件172030


浏览附件172031
我为什么说你这软件继承来类比理、法、方,是违反自然客观演化规律,这点你只需要想象你现在生活在一万年前,还没有文字,只有口语,部落的人生病,再想象一下一直活到两千年前的伤寒论时代。你就知道了什么叫自然客观演化规律了。也就知道我到底在说什么了。
 
这是建中汤证,也就是宋本的小建中汤。

当然不是了,看原文吧:
100.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瘥者,小柴胡汤主之。
102.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

阳脉涩:轻取(同时也指寸关二脉)见涩脉,是表气不足。
阴脉弦:重取(同时也指尺脉)见弦脉,是里有寒痛(里寒导致内脏血管收缩)之象。

这种情况下自然不能发表,里症急于表证,当先救里。

小建中汤这个证怎么可能见脉浮紧呢?
 
当然不是了,看原文吧:
100.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瘥者,小柴胡汤主之。
102.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

阳脉涩:轻取(同时也指寸关二脉)见涩脉,是表气不足。
阴脉弦:重取(同时也指尺脉)见弦脉,是里有寒痛(里寒导致内脏血管收缩)之象。

这种情况下自然不能发表,里症急于表证,当先救里。

小建中汤这个证怎么可能见脉浮紧呢?
可能你对伤寒论表达手法研究不多,所以觉得不合理。回想下我之前类比的抽象接口你就明白了,也想象下你从一万前活到两千年前即还没内经理论时代就更能明白。另外,脉象并不是一锤定音的,它只是个参考,舍脉从证是常态。这个医案我是从一个经方家看来的,哪本书我忘记了,这个案例给我印象深刻就在于我一开始就跟你一样,以为是个麻黄汤证,后来我深度研究表达手法,才明白了。
 
经方派为什么不是主流?这就是人的毛病,喜欢为每一个现象做出解释。如果不能解释,就不会信服。那么伤寒论医家,我是指不用内经理论的伤寒论医家,明明知道一个脉浮紧恶寒头疼身疼无汗的患者,只需要服用麻黄汤就可以治愈。但是患者不信任,非要你解释其中的道理。这点我想你在看历代医案的患者和家人对医家的表现,应该可见一斑了。这就好比一个人饿了,只需要给他吃的就能解决他们饥饿的痛苦,非要你解释为什么吃了饭就不饿一样滑稽。如果解释成肚子有了填充,就不会有饿感,那么就很容易推演出塞块石头也能解决饥饿感如此荒唐。因为经方家无法解释,患者就觉得你医术也应该不行,就不会照吃。这就是为什么经方派不是主流的原因,毕竟经方医生也要吃饭,只好顺从主流,拿一些所谓的臆想出来的医理来自欺欺人,还欺骗了后人。但是事实是不需要解释的,正如公理是不需要解释的。正因为真正的经方家没法口若莲花,所以不会有什么形而上学的泛泛之谈的书籍流传,也就没有什么影响力,就更别说有什么话语权了。而内经医家为了让人信服,居然把人体用自然现象来类比解释,极其荒唐。比如把肾比成水,把心比成火,然后又说什么心肾相交就好比太阳的火,蒸发了地上的水,可以让自然万物生长等等。又比如什么金木水火土互生互克就更离谱了。按这互生互克关系来看,都能直接间接影响到所有五行,这不废话嘛!能做为指导理论方针吗? 又比如患者问你为什么用白术。你说什么体内有湿,白术是燥湿的,好比衣服湿了,可用热风可把它燥干。那患者说那么吃草木灰也能燥湿了对不对?你如何圆回去?像伤寒论一样客观说出白术可以消除这些症状很难吗?还是那句话,一切比喻都是蹩脚的。

这三点值得思考:

一、如果中医不需要医药理论,按方证药证对照识别诊治疾病就行了,这不是电脑程序擅长的事情吗?
甚至人工智能也用不上,编写一套程序,把伤寒论中的方证输进去就行了,还有人什么事,没必要学中医了。

二、正如你说的患者就是想听解释,可见世界终究是按多数人的意志运行的,
如果中医不能取信于多数人,非要遗世而独立,必然无法获取自身发展的资源,最终自绝于天下。
现在中医走向复兴、走向世界,不仅在发扬自身的理论叙事,还要中西结合,用西医的研究来阐明中医,用西医语言来解释中医。

三、心神与身体,不是两个不同的世界,而是一个相互影响的整体,大部分疾病都是【身心共病】。
不然,西医的安慰剂和认知疗法是不会有疗效的;中医的情志相胜和气功意念对身心疾病也不会有用。
【相信本身就自带疗效】,意识本身就是物质一种高级运动形式,意识的变化必然会通过神经内分泌影响身体的运行。
这并不是价值观之争,而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之争。在严肃的医学里,只能用唯物主义,得尊重自然客观事实。但内心修炼,就可以唯心主义,这就是佛学存在的意义,我从中受益良多。

非黑即白、取此舍彼,这种走极端的【二极管】思维不可取。
 
这三点值得思考:

一、如果中医不需要医药理论,按方证药证对照识别诊治疾病就行了,这不是电脑程序擅长的事情吗?
甚至人工智能也用不上,编写一套程序,把伤寒论中的方证输进去就行了,还有人什么事,没必要学中医了。

二、正如你说的患者就是想听解释,可见世界终究是按多数人的意志运行的,
如果中医不能取信于多数人,非要遗世而独立,必然无法获取自身发展的资源,最终自绝于天下。
现在中医走向复兴、走向世界,不仅在发扬自身的理论叙事,还要中西结合,用西医的研究来阐明中医,用西医语言来解释中医。

三、心神与身体,不是两个不同的世界,而是一个相互影响的整体,大部分疾病都是【身心共病】。
不然,西医的安慰剂和认知疗法是不会有疗效的;中医的情志相胜和气功意念对身心疾病也不会有用。
【相信本身就自带疗效】,意识本身就是物质一种高级运动形式,意识的变化必然会通过神经内分泌影响身体的运行。


非黑即白、取此舍彼,这种走极端的【二极管】思维不可取。

一、如果中医不需要医药理论,按方证药证对照识别诊治疾病就行了,这不是电脑程序擅长的事情吗?
甚至人工智能也用不上,编写一套程序,把伤寒论中的方证输进去就行了,还有人什么事,没必要学中医了。
这个我同样想过,但是 AI 需要数据输入训练,但是这数据人类自己都没掌握明白,也没归纳明白,如何输入给 AI?再说内经理论不都是数据匹配?你敢说你没在脑子里进行归纳、匹配、推演?

二、正如你说的患者就是想听解释,可见世界终究是按多数人的意志运行的,
如果中医不能取信于多数人,非要遗世而独立,必然无法获取自身发展的资源,最终自绝于天下。
现在中医走向复兴、走向世界,不仅在发扬自身的理论叙事,还要中西结合,用西医的研究来阐明中医,用西医语言来解释中医。
治愈率高是王道,其它都是狗屁,尤其是给自己和家人学的医术。患者选不选是他自己的事,但总是有开慧的人看明白这个道理。所以经方不是主流,但也没消失。走向世界,恰恰是经方派的最多,这点你可以去了解了解。经方派经常举办国际交流会议,很多老外都在学。玄之又玄的内经反而没几个老外。有了中西结合,有了西医理论,压根就没内经的事情了。被西医鄙视嘲笑的是内经,经方符合西医的唯物客观,接受度高多了。

三、心神与身体,不是两个不同的世界,而是一个相互影响的整体,大部分疾病都是【身心共病】。
不然,西医的安慰剂和认知疗法是不会有疗效的;中医的情志相胜和气功意念对身心疾病也不会有用。
【相信本身就自带疗效】,意识本身就是物质一种高级运动形式,意识的变化必然会通过神经内分泌影响身体的运行。
意识疗法,跟你我内经伤寒没关系,这是心理学。你表达能力差了,同理心差了,任你医术再高明都得熄火。

非黑即白、取此舍彼,这种走极端的【二极管】思维不可取。
医学,是严肃的,是客观的,不是什么二极管思维的问题。不是你唯心主义看着这个患者身抽动就想象成这是中了风邪,然后就用什么祛风止痉药。这种就是在草菅人命,像个想象力丰富的小孩子一样儿戏。

另外,我开始学的是内经,半年,小区诊所的内经中医都没我理论扎实,经常被我辩得口无论次。就短短半年,我就已经看出了内经医理的问题。有些人几十年都看不出来,深陷其中无法自拔。能看出问题的都转到经方派了,这个例子太多了。《伤寒质疑》的苏生就是个例子。
 
可能你对伤寒论表达手法研究不多,所以觉得不合理。回想下我之前类比的抽象接口你就明白了,也想象下你从一万前活到两千年前即还没内经理论时代就更能明白。另外,脉象并不是一锤定音的,它只是个参考,舍脉从证是常态。这个医案我是从一个经方家看来的,哪本书我忘记了,这个案例给我印象深刻就在于我一开始就跟你一样,以为是个麻黄汤证,后来我深度研究表达手法,才明白了。
请教一下,寒论表达手法到底有什么规律呢?如何确定主证?
 
请教一下,寒论表达手法到底有什么规律呢?如何确定主证?
居然有个10年以上的注册用户向我请教,我感到诚惶诚恐。那我先假设你是个以内经思维为主的人。

1,忘掉之前所有所学的东西,只看《康治本伤寒论》,再结合《娄绍昆讲康治本伤寒论》做为辅助,确立正确的唯物辩证思维。
2,想象自己从一万年前原始社会活到了两千年前,见证了无数的病例,发现了各种病有共性且可以用一个法、方治好。
3,想象自己要编写康治本伤寒论,你该如何在竹简时代,用最精简、最百病通治的表达手法教会他人,也就是站在作者的视角考虑。三言两语也说不完,这帖子交流把我折腾累了,后面我不关注了,得好好专注于研究伤寒论了。抱歉。
4,抓主证这个难度很高,也是方证辩证的最高境界,我还没达到能给你讲解的资格。我目前只能做到有多个方证共存时,要么是朝着“和”法匹配,要么是把矛盾最高的症状作为主证。我甚至怀疑这个是隐形知识,没法直接学会。
 
最后编辑:
居然有个10年以上的注册用户向我请教,我感到诚惶诚恐。那我先假设你是个以内经思维为主的人。

1,忘掉之前所有所学的东西,只看《康治本伤寒论》,再结合《娄绍昆讲康治本伤寒论》做为辅助,确立正确的唯物辩证思维。
2,想象自己从一万年前原始社会活到了两千年前,见证了无数的病例,发现了各种病有共性且可以用一个法、方治好。
3,想象自己要编写康治本伤寒论,你该如何在竹简时代,用最精简、最百病通治的表达手法教会他人,也就是站在作者的视角考虑。三言两语也说不完,这帖子交流把我折腾累了,后面我不关注了,得好好专注于研究伤寒论了。抱歉。
4,抓主证这个难度很高,也是方证辩证的最高境界,我还没达到能给你讲解的资格。我目前只能做到有多个方证共存时,要么是朝着“和”法匹配,要么是把矛盾最高的症状作为主证。我甚至怀疑这个是隐形知识,没法直接学会。
谢谢你的分享,我也是来这里学习的。康治本伤寒论我把它看成是精简版的伤寒论,与其他版本的伤寒论相比,其特色在于条文顺序非常有条理,能够向读者展示作者的思路。其他各个版本的伤寒论虽然丰富,但是条文之间的顺序比较混乱,需要读者反复瞻前顾后去揣摩作者的思路和想要表达的逻辑。抓主证这个确实很难,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主要矛盾不一定是病人最痛苦或最想解决的问题。
 
其他各个版本的伤寒论虽然丰富,但是条文之间的顺序比较混乱,需要读者反复瞻前顾后去揣摩作者的思路和想要表达的逻辑。

理解了条文之间的联系,就不会认识它是混乱的了:

刘渡舟《伤寒论十四讲》:

《伤寒论十四讲》刘渡舟·1982.jpg


snap01783.jpg
snap01782.jpg
 
这个我同样想过,但是 AI 需要数据输入训练,但是这数据人类自己都没掌握明白,也没归纳明白,如何输入给 AI?再说内经理论不都是数据匹配?你敢说你没在脑子里进行归纳、匹配、推演?
治愈率高是王道,其它都是狗屁,尤其是给自己和家人学的医术。患者选不选是他自己的事,但总是有开慧的人看明白这个道理。所以经方不是主流,但也没消失。走向世界,恰恰是经方派的最多,这点你可以去了解了解。经方派经常举办国际交流会议,很多老外都在学。玄之又玄的内经反而没几个老外。有了中西结合,有了西医理论,压根就没内经的事情了。被西医鄙视嘲笑的是内经,经方符合西医的唯物客观,接受度高多了。

意识疗法,跟你我内经伤寒没关系,这是心理学。你表达能力差了,同理心差了,任你医术再高明都得熄火。
医学,是严肃的,是客观的,不是什么二极管思维的问题。不是你唯心主义看着这个患者身抽动就想象成这是中了风邪,然后就用什么祛风止痉药。这种就是在草菅人命,像个想象力丰富的小孩子一样儿戏。
另外,我开始学的是内经,半年,小区诊所的内经中医都没我理论扎实,经常被我辩得口无论次。就短短半年,我就已经看出了内经医理的问题。有些人几十年都看不出来,深陷其中无法自拔。能看出问题的都转到经方派了,这个例子太多了。《伤寒质疑》的苏生就是个例子。

我想大多数人虽然平庸但并不傻,
如果看到按方证用经方的人,用很少的花费换来了很好的疗效,多数又健康长寿,
那他们对于医理解释的执着渴求一定会逐渐淡化,因为事实最能教育人了,除了极少数偏激者,多数人都会选择面对现实。


国外方证派流行,只是方证派在网上炒作得很火给人的一种错觉,
虽然十多年前倪海厦出了几套视频,近几年黄煌办的国际经方学院以及胡希恕传人出了几本方证教材和英文版方证书籍,但能涵盖国外中医传播教育多大的面呢?

且不说每年1.3万名来华留学学习中医药的外国学生,接受的是国内中医药院校正统的中医理论教育。
海外3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办的数百所中医药院校中,绝大多数所采用的都不是方证派编写的教材。

看看【世界中医联合教育委员会】编写的全球中医院校通用教学大纲和教材采用的是什么内容:

世界中医联合教育委员会编写的全球中医院校通用教学大纲和教材.jpg


教材编写说明:中医基础理论(世界中医学专业核心课程教材).jpg


目录:中医基础理论(世界中医学专业核心课程教材).jpg


全球每年有约1.3万名留学生来华学习中医药,已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办了数百所中医药院校.jpg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