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失衡补泻法则:
1、刺法,有提插、捻转、呼吸、迎随四种基础手法,还有天地人深浅部位,补母泻子法,阳九阴六法,以针为媒介透刺双穴法等等。
2、汤药。
同性为补,反性为泻。有一种情况阴阳具有相对性,往往在补一方的同时,另一方相对就泻了,直到阴阳平衡,比如寒热这对阴阳属性。大多数情况是在一定条件下才会转化,比如气与血,这种情况补血就是补血,补气就是补气。
下面着重探讨一下五味补泻。
人生五脏,五味入五脏,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辛入肺,咸入肾。
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为五味之性也。
五脏各有所喜所恶,违其性则苦,随其性则欲;本脏所恶为泻,本脏所喜为补。
《藏气法时论》
“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
“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
“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
“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
“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开腠理,致津液,通气也”。
“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
“心欲软,急食咸以软之,用咸补之,甘泻之”。
“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用苦泻之,甘补之”。
“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
“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用苦补之,咸泻之”。
“肝色青,宜食甘,粳米、牛肉、枣、葵皆甘。”
“心色赤,宜食酸,小豆、犬肉、李、韭皆酸。”
“肺色白,宜食苦,麦、羊肉、杏、薤皆苦。”
“脾色黄,宜食咸,大豆、豕肉、栗、藿皆咸。”
“肾色黑,宜食辛,黄黍、鸡肉、桃、葱皆辛。”
注:薤(xie)非韭。豕(shi),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