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医理探讨 《师承脉诀 下集》(整理、修订版)

仁心妙手

声名远扬
版主
注册
2011/01/22
帖子
5425
获得点赞
987
声望
113
年龄
79
笔者整理、修订的《师承脉诀 上集》己于2014年9月13日在本论坛医话杂谈栏目发表。
下集因内容较多,搁置了多年才在最近得以完成,现分次分享于下。并再次申明:
《师承脉诀》上下集的版权属笔者所有,转载者需注明出处。
师承脉诀 下集
清·寗松生原著
羅碧貴修訂
一、黄帝内经脉诀赋(注1)
欲测疾兮死生。须详脉兮有灵。(原本为“欲测疾兮,生死须详”,今改)
左辨心肝之理。右察脾肺之情。
此为寸关所主。肾即两尺分并。
三部五脏易识。七诊九候难明。(注2)
昼夜循环。营卫须有定数。
男女长幼。大小各有殊形。(“殊”字原为“珠”字)
复有节气不同。须知春夏秋冬。
建寅卯月兮木旺,肝脉弦长以相从。
当其巳午心火而洪。脾属四季迟缓为宗。
申酉属金为肺。微浮短涩宜迟。(“属”字原为“是”字)
月临亥子。是乃肾家之旺。
得其沉细。各为平脉之容。(注3)(“容”字原为“客”字)
既平脉之不衰。反见鬼兮命危。
子扶母兮瘥速。母抑子兮退迟。
得妻不同一治。生死仍须各推。
假令春得肺脉为鬼邪。得心脉乃是肝儿。
肾为其母。脾则为妻。
春得脾而莫疗。冬见心而不治。
夏得肺而难瘥。秋得肝亦何疑。
此乃论四时休旺之理。明五行生克之义。
举一隅而为例。则三隅而可知。
按平弦而若紧。欲识涩而似微。
浮芤其状相反。沉伏殊途同归。
洪与实而形同仿佛。濡与弱而性带依稀。
先辨此情。后论其理。
更复通于药性。然后可以为医。
既已明其三部。须知疾之所有。
寸脉急而头痛。弦为心下之咎。
紧是肚痛之征。缓即皮顽之候。
微微冷入胸中。数数热居胃口。
滑主壅多。涩而气少。
胸连胁满。只为洪而莫非。
膹引背疼。缘是沉而不谬。
更过关中。浮缓不餐。
紧牢气满。喘急难痊。
弱以数兮胃热。弦以滑兮胃寒。
微即心下胀满。沉兮膈上吞酸。
涩即宜为虚视。沉乃须作实看。
下重缘濡。女萎散疗之在患。
水攻因伏。牵牛汤泻则令安。
尔乃尺中脉滑。定知女经不调。
男子遇此之候。必主小腹难消。
伏脉谷兮不化。微即肚痛无谬。
弱缘胃热上壅。迟是寒于下焦。
胃冷呕逆涩候。腹胀阴疝弦牢。
紧则痛居其腹。沉乃疾在其腰。
濡数浮芤。皆主小便赤涩。
细详如此之候。何处能逃?
若问女子是何因。尺中不绝胎脉真。
太阴洪大定生女。太阳洪大而男儿身。(注4)
或遇两洪当双产。此法推之其验如神。
月数断之。各依其部。
假令中冲动。将及到九旬。(注5)
欲知患者生死。须详脉之动止。(原本为“患者欲知要死”,今改)
弹石劈劈而又急。解索散散而无聚。
雀啄顿来而又住。屋漏将绝而复起。
虾游苒苒而进退难寻。鱼跃澄澄而迟疑掉尾。
嗟乎。遇此之候,定不能起。纵有仙丹,天命而已。
复有,困重沉沉,声音劣劣。寸关虽无,尺犹不绝。
往来息均。踝中不歇。如此流通。何忧殒灭?
经文具载。枯木无根。人世如此,定死难生。
树无叶而有根。治法又当别论。
人困如斯。垂死当生。
注1:标题冠名“黄帝内经”,简要概括了《内经》脉诊的基本理法、脉象的四时休旺生克逆从之义和21
种脉象(内经载脉21种)及主病。原文题目后有“详注”二字,今删。
注2:七诊:所谓七诊,非古之所谓独大独小、独疾独迟、独热独寒、独陷下之七诊,乃一定其心,存其神、二忌外意,无思虑、三均呼吸,定其气、四轻指于皮肤之间,探其腑脉、五微重于肌肉之间,取其胃气、六沉指于骨上,取其脏脉、七察病患脉之息,数往来,是为七诊之法。
注3:“申酉属金……平脉之容”6句原本断句不当,如“月临”断在“宜迟”之后为句尾,“亥子”断在“是乃”之前为句首等等,
既失赋体格式,又使句子含义费解,故按赋体格式和句义修正了断句。
注4:太阴谓右手寸关,沉而洪。太阳谓左手寸尺,洪而大也。女,阴也,其道尚右。而太阴俱在右寸关是也,太阴为脏,当于沉中候。今诊得右手肺脾之脉沉而洪,故知其为女孕也;男,阳也,其道尚左,然两太阳俱在左,太阳为腑,当于浮中候,今诊得左手小肠膀胱之脉洪而大,故知其为男娠也。
注5、凡女人有孕,除心与小肠不养胎,心为君主小肠为之使也,其余脏腑,各以其月输血养胎,一月肝、二月胆、三月手心主(手厥阴心胞)、四月三焦、五月脾、六月胃、七月肺、八月大肠、九月肾、十月膀胱、十月满足,故产而生矣。十日为旬,九旬者三月也。中冲(手中指尖内侧.)者,手心主之井穴,故三月而中冲脉动也。
二、诊脉入式歌
左心小肠肝胆肾。右肺大肠脾胃命。
女人反此背看之。尺脉第三问断病。
心与小肠居左寸。肝胆同归左关定。
肾居尺脉亦如之。用意调和审安靖。
肺与大肠居右寸。脾胃脉从关里认。
命门还与肾脉同。用心仔细须寻趁。
若诊他脉覆手取。要自看时仰手认!
三部须教指下明。九候了然心里印。
大肠共肺为传送。心与小肠为受盛。
脾胃相通五谷消。膀胱肾合为津庆。
三焦无状空有名。寄在胸中膈相应。
肝胆同为津液府。能通眼目为清净。
智者能调五脏和。自然察认诸家病。
掌后高骨号为关。骨下关脉形宛然。
以次推排名尺泽。三部还须仔细看。
关前为阳名寸口。关后为阴直下取。
阳弦头痛定无疑。阴弦腹痛何方走。
阳数即吐兼头痛。阴微即泻脐中吼。
阳实应知面赤风。阴微盗汗劳兼有。
阳实大滑应舌强。阴数脾热并口臭。
阳微浮弱定心寒。阴滑食注脾家咎。
关前关后辨阴阳。察病根源应不朽。
一息四至号平和。更加一至大无疴。
三迟二败冷危困。六数七极热生多。
八脱九死十归墓,十一十二绝魂嗟。
三至为迟一二败。两息一至死非怪。
迟冷数热古今传。难经越度分明载。
热即生风冷生气。用心指下分明记。
春弦夏洪秋似毛。冬石依经分节气。
阿阿缓弱春杨柳。此是脾家居四季。
在意专心察细微。灵机应变通玄记。
 
最后编辑:
笔者整理、修订的《师承脉诀 上集》己于2014年9月13日在本论坛医话杂谈栏目发表。
下集因内容较多,搁置了多年才在最近得以完成,现分次分享于下。并再次申明:
《师承脉诀》上下集的版权属笔者所有,转载者需注明出处。
师承脉诀 下集
清·寗松生原著
羅碧貴修訂
一、黄帝内经脉诀赋(注1)
欲测疾兮死生。须详脉兮有灵。(原本为“欲测疾兮,生死须详”,今改)
左辨心肝之理。右察脾肺之情。
此为寸关所主。肾即两尺分并。
三部五脏易识。七诊九候难明。
昼夜循环。营卫须有定数。
男女长幼。大小各有殊形。(“殊”字原为“珠”字)
复有节气不同。须知春夏秋冬。
建寅卯月兮木旺,肝脉弦长以相从。
当其巳午心火而洪。脾属四季迟缓为宗。
申酉属金为肺。微浮短涩宜迟。(“属”字原为“是”字)
月临亥子。是乃肾家之旺。
得其沉细。各为平脉之容。(注2)(“容”字原为“客”字)
既平脉之不衰。反见鬼兮命危。
子扶母兮瘥速。母抑子兮退迟。
得妻不同一治。生死仍须各推。
假令春得肺脉为鬼邪。得心脉乃是肝儿。
肾为其母。脾则为妻。
春得脾而莫疗。冬见心而不治。
夏得肺而难瘥。秋得肝亦何疑。
此乃论四时休旺之理。明五行生克之义。
举一隅而为例。则三隅而可知。
按平弦而若紧。欲识涩而似微。
浮芤其状相反。沉伏殊途同归。
洪与实而形同仿佛。濡与弱而性带依稀。
先辨此情。后论其理。
更复通于药性。然后可以为医。
既已明其三部。须知疾之所有。
寸脉急而头痛。弦为心下之咎。
紧是肚痛之征。缓即皮顽之候。
微微冷入胸中。数数热居胃口。
滑主壅多。涩而气少。
胸连胁满。只为洪而莫非。
膹引背疼。缘是沉而不谬。
更过关中。浮缓不餐。
紧牢气满。喘急难痊。
弱以数兮胃热。弦以滑兮胃寒。
微即心下胀满。沉兮膈上吞酸。
涩即宜为虚视。沉乃须作实看。
下重缘濡。女萎散疗之在患。
水攻因伏。牵牛汤泻则令安。
尔乃尺中脉滑。定知女经不调。
男子遇此之候。必主小腹难消。
伏脉谷兮不化。微即肚痛无谬。
弱缘胃热上壅。迟是寒于下焦。
胃冷呕逆涩候。腹胀阴疝弦牢。
紧则痛居其腹。沉乃疾在其腰。
濡数浮芤。皆主小便赤涩。
细详如此之候。何处能逃?
若问女子是何因。尺中不绝胎脉真。
太阴洪大定生女。太阳洪大而男儿身。
或遇两洪当双产。此法推之其验如神。
月数断之。各依其部。
假令中冲动。将及到九旬。
欲知患者生死。须详脉之动止。(原本为“患者欲知要死”,今改)
弹石劈劈而又急。解索散散而无聚。
雀啄顿来而又住。屋漏将绝而复起。
虾游苒苒而进退难寻。鱼跃澄澄而迟疑掉尾。
嗟乎。遇此之候,定不能起。纵有仙丹,天命而已。
复有,困重沉沉,声音劣劣。寸关虽无,尺犹不绝。
往来息均。踝中不歇。如此流通。何忧殒灭?
经文具载。枯木无根。人世如此,定死难生。
树无叶而有根。治法又当别论。
人困如斯。垂死当生。
注1:标题冠名“黄帝内经”,简要概括了《内经》脉诊的基本理法、脉象的四时休旺生克逆从之义和21
种脉象及主病。原文题目后有“详注”二字,今删。
注2:“申酉属金……平脉之容”6句原本断句不当,如“月临”断在“宜迟”之后,“亥子”断在“是乃”之前等等,
既失赋体格式,又使句子含义费解,故按赋体格式和句义修正了断句。
二、诊脉入式歌
左心小肠肝胆肾。右肺大肠脾胃命。
女人反此背看之。尺脉第三问断病。
心与小肠居左寸。肝胆同归左关定。
肾居尺脉亦如之。用意调和审安靖。
肺与大肠居右寸。脾胃脉从关里认。
命门还与肾脉同。用心仔细须寻趁。
若诊他脉覆手取。要自看时仰手认!
三部须教指下明。九候了然心里印。
大肠共肺为传送。心与小肠为受盛。
脾胃相通五谷消。膀胱肾合为津庆。
三焦无状空有名。寄在胸中膈相应。
肝胆同为津液府。能通眼目为清净。
智者能调五脏和。自然察认诸家病。
掌后高骨号为关。骨下关脉形宛然。
以次推排名尺泽。三部还须仔细看。
关前为阳名寸口。关后为阴直下取。
阳弦头痛定无疑。阴弦腹痛何方走。
阳数即吐兼头痛。阴微即泻脐中吼。
阳实应知面赤风。阴微盗汗劳兼有。
阳实大滑应舌强。阴数脾热并口臭。
阳微浮弱定心寒。阴滑食注脾家咎。
关前关后辨阴阳。察病根源应不朽。
一息四至号平和。更加一至大无疴。
三迟二败冷危困。六数七极热生多。
八脱九死十归墓,十一十二绝魂嗟。
三至为迟一二败。两息一至死非怪。
迟冷数热古今传。难经越度分明载。
热即生风冷生气。用心指下分明记。
春弦夏洪秋似毛。冬石依经分节气。
阿阿缓弱春杨柳。此是脾家居四季。
在意专心察细微。灵机应变通玄记。
精益求精,真是秀才学医!
 
感谢杏林游和二戒老中医及另两位朋友的点赞!:082::084:
 
三、七表八里九道脉诀

笔者按:七表八里九道脉分类法,最早出自魏晋六朝时期(约公元350年)高阳生对王叔和《脉经》所载24种脉象托名创作的四言脉诀《王叔和脉诀》,宋元之间流行很广,后被南宋施发(政卿)在淳佑元年(1241)收载入其脉学著作《察病指南》中卷。明·李时珍《濒湖脉学·脉诀考证·七表八里九道之非》(1654)评曰:“《脉诀》窃叔和之名,而立七表八里九道,为世大惑。脉之变化,从阴阳生,但可以阴阳对待而言,各从其类,岂可以一浮二沉为定序,而七八九之名乎?大抵因浮而见者,皆为表;因沉而见者,皆为里。何拘于七八九哉?”但笔者认为脉学也是不断发展的,这24种脉象到了李时珍时代其指法和主病又有不少新的发现,而施氏沿用高氏的分类法及各脉的指法与主病,与李时珍相比分别在1200年和300多年前,他们所处以及后来的时代还是具有临床实用价值的,就是现在其分类、指法与主病也仍有一定的学习和研究价值,如七表脉多见于外邪致病、阳证、实证、热证;八里脉多见于内生邪气致病、阴证、虚证、寒证;九道脉多见于疑难杂证、阴阳逆乱、寒热虚实夹杂、危重险症等等。这里整理、编次的《七表八里九道脉诀》是师传脉诀手抄本中的内容,源自何处尚无法考证,仍保留原本的完整结构以供学习、参考。个人管见,还望阅读者明鉴。

1、总诀

浮芤滑实弦紧洪。七表还应是本宗。

微沉缓涩迟并伏。濡弱相兼八里同。

长短细虚兼动促。代牢九道结须穷。

血营气卫定息数。一万三千五百通。

2、七表八里脉总论

七表者。浮芤滑实弦紧洪也。

八里者。微沉缓涩迟伏濡弱也。

七表阳也。八里阴也。

表脉多见于左而客随主变。

里脉多见于右又而主随客变。

左手三部所主温风寒也。温风寒病得于外。

右手三部所主于燥湿暑也。燥湿暑病生于内。

然其要不越乎阴阳五行而已。

表脉有七里脉有八。共十五脉也。五行分之。各得三脉。三五一十五也。

浮涩弱属金。弦紧伏属木。

滑沉濡属水。芤实洪属火。

微缓迟属土。

每三部俱有轻重之分。至于五行当更相平。一有不平者。客即见焉。

肺脉本令浮。实则涩。虚则弱。

肝脉本令弦。实则紧。虚则伏。

肾脉本令沉。实则滑。虚则濡。

心脉本令洪。实则实。虚则芤。

脾脉本令缓。实则迟。虚则微。(原本“实则微。虚则迟”。)

或谓内伤则善矣。谓外感莫或之当耶?殊不知天地之间。六气依于五运。

盖四脏相乘。五行损其二。何以得其安和而平也。

内伤乃五内自伤。五行自不能平也。

先明金水木火土之理。次察虚实贼微正之邪。更复辨其部分之浮中沉。

是者是。非者非。夫何差错之有。

3、七表脉指法与主病

一浮者。阳也。指下寻之不足。举之有余。再再寻之。如太过曰浮。主咳嗽气促。冷汗自出。背膊劳倦。夜卧不安。

【歌曰】

按之不足举有余。再再寻之指下浮。

藏中积冷营中热。欲得生精用补虚。

寸浮中风头热痛。关浮腹胀胃虚空。

尺部见之风入肺。大肠干涩故难通。

二芤者。阳也。指下寻之。两头即有。中间全无曰芤。主淋沥气入小肠。

【歌曰】

指下寻之中且虚。邪风透入小肠居。

病时淋沥兼疼痛。大作汤丸必自除。

寸芤积血在胸中。关内逢芤肠里痈。

尺部见之虚在肾。小便遗沥血凝脓。

三滑者。阳也。指下寻之。三关如珠动。按之即伏。不进不退曰滑。主四肢。困弊。脚手酸疼。小便赤涩。

【歌曰】

滑脉如珠号曰阳。腰间生气透前肠。

胫酸只为生寒热。大泻三焦必得康。

滑脉居寸多呕逆。关滑胃寒不下食。

尺部见之脐是冰。饮水下焦声沥沥。

四实脉者。阳也。指下寻之不绝举之有余。曰实。主伏阳在内。脾虚不食。四体劳倦。

【歌曰】

实脉寻之举有余。伏阳蒸内致脾虚。

食少只因生胃壅。调和汤药始痊除。

实脉关前胸热盛。当关切痛中焦恁。

尺脉如绳应指来。腹胀小便都不禁。

五弦者。阳也。指下寻之不足。举之有余状若筝弦。时时带数曰弦。主劳风乏力。盗汗多出。手足酸疼。皮毛枯槁。

【歌曰】

弦脉为阳状若弦。四肢更被气相煎。

三度解劳方始退。常须固济下丹田。

寸部脉紧一条弦。胸中急痛状绳牵。

关中有弦寒在胃。下焦停水满丹田。

六紧者。阳也。指下寻之。三关通度。按之有余。举之甚数。状若洪弦曰紧。主风气。伏阳上冲。化为狂病。

【歌曰】

紧脉三关数又弦。上来风是正根源。

忽然狂语人惊怕。不遇良医不得痊。

紧脉关前头里痛。当关切痛无能动。

隐指寥寥入尺来。缴结绕脐常手捧。

七洪者。阳也。指下寻之极大。举之有余曰洪。主头疼四肢浮热。大肠不通。燥热粪结。口干遍身疼痛。

【歌曰】

洪脉根源本是阳。遇其季夏自然昌。

若逢秋季及冬季。发汗通肠始得凉。

洪脉关前热在胸。当关翻胃几千重。

更向尺中还若是。小便赤涩脚酸疼。
 
最后编辑:
笔者整理、修订的《师承脉诀 上集》己于2014年9月13日在本论坛医话杂谈栏目发表。
下集因内容较多,搁置了多年才在最近得以完成,现分次分享于下。并再次申明:
《师承脉诀》上下集的版权属笔者所有,转载者需注明出处。
师承脉诀 下集
清·寗松生原著
羅碧貴修訂
一、黄帝内经脉诀赋(注1)
欲测疾兮死生。须详脉兮有灵。(原本为“欲测疾兮,生死须详”,今改)
左辨心肝之理。右察脾肺之情。
此为寸关所主。肾即两尺分并。
三部五脏易识。七诊九候难明。
昼夜循环。营卫须有定数。
男女长幼。大小各有殊形。(“殊”字原为“珠”字)
复有节气不同。须知春夏秋冬。
建寅卯月兮木旺,肝脉弦长以相从。
当其巳午心火而洪。脾属四季迟缓为宗。
申酉属金为肺。微浮短涩宜迟。(“属”字原为“是”字)
月临亥子。是乃肾家之旺。
得其沉细。各为平脉之容。(注2)(“容”字原为“客”字)
既平脉之不衰。反见鬼兮命危。
子扶母兮瘥速。母抑子兮退迟。
得妻不同一治。生死仍须各推。
假令春得肺脉为鬼邪。得心脉乃是肝儿。
肾为其母。脾则为妻。
春得脾而莫疗。冬见心而不治。
夏得肺而难瘥。秋得肝亦何疑。
此乃论四时休旺之理。明五行生克之义。
举一隅而为例。则三隅而可知。
按平弦而若紧。欲识涩而似微。
浮芤其状相反。沉伏殊途同归。
洪与实而形同仿佛。濡与弱而性带依稀。
先辨此情。后论其理。
更复通于药性。然后可以为医。
既已明其三部。须知疾之所有。
寸脉急而头痛。弦为心下之咎。
紧是肚痛之征。缓即皮顽之候。
微微冷入胸中。数数热居胃口。
滑主壅多。涩而气少。
胸连胁满。只为洪而莫非。
膹引背疼。缘是沉而不谬。
更过关中。浮缓不餐。
紧牢气满。喘急难痊。
弱以数兮胃热。弦以滑兮胃寒。
微即心下胀满。沉兮膈上吞酸。
涩即宜为虚视。沉乃须作实看。
下重缘濡。女萎散疗之在患。
水攻因伏。牵牛汤泻则令安。
尔乃尺中脉滑。定知女经不调。
男子遇此之候。必主小腹难消。
伏脉谷兮不化。微即肚痛无谬。
弱缘胃热上壅。迟是寒于下焦。
胃冷呕逆涩候。腹胀阴疝弦牢。
紧则痛居其腹。沉乃疾在其腰。
濡数浮芤。皆主小便赤涩。
细详如此之候。何处能逃?
若问女子是何因。尺中不绝胎脉真。
太阴洪大定生女。太阳洪大而男儿身。
或遇两洪当双产。此法推之其验如神。
月数断之。各依其部。
假令中冲动。将及到九旬。
欲知患者生死。须详脉之动止。(原本为“患者欲知要死”,今改)
弹石劈劈而又急。解索散散而无聚。
雀啄顿来而又住。屋漏将绝而复起。
虾游苒苒而进退难寻。鱼跃澄澄而迟疑掉尾。
嗟乎。遇此之候,定不能起。纵有仙丹,天命而已。
复有,困重沉沉,声音劣劣。寸关虽无,尺犹不绝。
往来息均。踝中不歇。如此流通。何忧殒灭?
经文具载。枯木无根。人世如此,定死难生。
树无叶而有根。治法又当别论。
人困如斯。垂死当生。
注1:标题冠名“黄帝内经”,简要概括了《内经》脉诊的基本理法、脉象的四时休旺生克逆从之义和21
种脉象及主病。原文题目后有“详注”二字,今删。
注2:“申酉属金……平脉之容”6句原本断句不当,如“月临”断在“宜迟”之后为句尾,“亥子”断在“是乃”之前为句首等等,
既失赋体格式,又使句子含义费解,故按赋体格式和句义修正了断句。
二、诊脉入式歌
左心小肠肝胆肾。右肺大肠脾胃命。
女人反此背看之。尺脉第三问断病。
心与小肠居左寸。肝胆同归左关定。
肾居尺脉亦如之。用意调和审安靖。
肺与大肠居右寸。脾胃脉从关里认。
命门还与肾脉同。用心仔细须寻趁。
若诊他脉覆手取。要自看时仰手认!
三部须教指下明。九候了然心里印。
大肠共肺为传送。心与小肠为受盛。
脾胃相通五谷消。膀胱肾合为津庆。
三焦无状空有名。寄在胸中膈相应。
肝胆同为津液府。能通眼目为清净。
智者能调五脏和。自然察认诸家病。
掌后高骨号为关。骨下关脉形宛然。
以次推排名尺泽。三部还须仔细看。
关前为阳名寸口。关后为阴直下取。
阳弦头痛定无疑。阴弦腹痛何方走。
阳数即吐兼头痛。阴微即泻脐中吼。
阳实应知面赤风。阴微盗汗劳兼有。
阳实大滑应舌强。阴数脾热并口臭。
阳微浮弱定心寒。阴滑食注脾家咎。
关前关后辨阴阳。察病根源应不朽。
一息四至号平和。更加一至大无疴。
三迟二败冷危困。六数七极热生多。
八脱九死十归墓,十一十二绝魂嗟。
三至为迟一二败。两息一至死非怪。
迟冷数热古今传。难经越度分明载。
热即生风冷生气。用心指下分明记。
春弦夏洪秋似毛。冬石依经分节气。
阿阿缓弱春杨柳。此是脾家居四季。
在意专心察细微。灵机应变通玄记。
大师你好,我想问一下,这个阴脉和阳脉指的是什么,伤寒论里面的阴阳脉俱紧者,为伤寒。是左右手的意思吗,左手阳,右手阴,左右手脉都很紧的意思吗
 
大师你好,我想问一下,这个阴脉和阳脉指的是什么,伤寒论里面的阴阳脉俱紧者,为伤寒。是左右手的意思吗,左手阳,右手阴,左右手脉都很紧的意思吗
回复朋友:诊脉入式歌中的阴脉阳脉所指在这四句中便已明示:
“关前为阳名寸口。关后为阴直下取。”
“关前关后辨阴阳。察病根源应不朽。”
这里只言关前关后,未言左右手。
谢谢朋友关注、提问!
 
回复朋友:诊脉入式歌中的阴脉阳脉所指在这四句中便已明示:
“关前为阳名寸口。关后为阴直下取。”
“关前关后辨阴阳。察病根源应不朽。”
这里只言关前关后,未言左右手。
谢谢朋友关注、提问!
前辈我的想法是这样的,左手主血,右手主气,气为阳,血为阴。阴阳俱紧是不是这个意思。 筋脉要紧的话应该一整条都是紧张的吧。
 
前辈我的想法是这样的,左手主血,右手主气,气为阳,血为阴。阴阳俱紧是不是这个意思。 筋脉要紧的话应该一整条都是紧张的吧。
朋友客气了,专业网上有缘相会,都是同道朋友,不必称我为前辈,彼此互相交流、共同提高而已。
伤寒论第3条“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此条所说的“脉阴阳俱紧”之阴阳,是指尺寸而言,即寸关尺都现浮紧之象,不是指的左右。
朋友认为伤寒论的“脉阴阳俱紧”是左右而言,是以“左手主血,右手主气,气为阳,血为阴”为据,笔者资料有限,在手的伤寒文献中古今各家对此基本上没有这样解、注的,但太阳伤寒是表实证,既然寸关尺三部脉都现浮紧之象,左右手脉象也必然是浮紧之象,朋友这样理解也不算错,但是前提是寸关尺阴阳俱紧。不过在内科杂病中若以阴阳论左右脉,并且出现阴阳差异的脉象则是常见的了。
再是伤寒论中用阴阳代指脉象又并非以尺寸为铁律,如第12条桂枝汤证(太阳中风证表虚证)云:“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这里的阴阳就不是指的尺寸浮沉,而是两层含义:一指切脉手法的重轻沉浮所得,即轻取(浮取)有余,重取(沉取)不足,故曰阳浮而阴弱;二指营卫而言,太阳主表,统摄营卫,营行脉中属阴,卫行脉外属阳。表虚之人感受风寒,卫气浮盛于外则阳浮,阳浮则脉应之而浮;卫气受病,营阴不能内守,与卫阳相对而言就称阴弱,阴弱则脉按之(重取)不足。
以上只是个人管见,不一定正确,仅供参考,还望朋友和各位道友指正。
 
感谢前辈能如此详细的解答,我是一个初学者,很多地方不太懂,看到您的回答,受益匪浅,您的回答简直比书上的注解详细太多了
 
感谢前辈能如此详细的解答,我是一个初学者,很多地方不太懂,看到您的回答,受益匪浅,您的回答简直比书上的注解详细太多了
朋友客气、高评了!
 
4、八里脉指法与主病

一微者。阴也。指下寻之。往来甚微。再再寻之。若有若无曰微。主败血不止面色无光。

【歌曰】

指下寻之有若无。漩之败血小肠居。

崩中日久为白带。漏下时多骨木枯。

微脉关前气上侵。当关郁结气排心。

尺部见之脐下积。身寒饮水即呻吟。

二沉者。阴也。指下寻之似有。举之全无。缓度三关。状若烂绵曰沉。主气胀两胁。手足时冷。

【歌曰】

按之似有举还无。气满三焦脏腑虚。

冷热不调三部壅。通肠健胃始能除。

寸脉沉兮胸有痰。当关气短痛难堪。

若在尺中腰脚重。小便稠数色如泔。

三缓者。阴也。指下寻之。往来迟缓。小驶于迟脉曰缓。主四肢烦闷。气促不安。

【歌曰】

来往寻之状若迟。肾间生气耳鸣时。

邪风积气冲背脑。脑后三针痛即移。

缓脉关前搐项筋。当关气结腹难伸。

尺上若逢症结冷。夜间常梦鬼随人。

四涩者。阴也。指下寻之似有。举之全无。前虚后实。无复攻序曰涩。主腹痛。女子有孕。胎痛。无孕败血为病。

【歌曰】

涩脉如刀刮竹行。丈夫有此号伤精。

妇人有孕胎中病。无孕还须败血成。

涩脉关前胃气并。当关血散不能停。

尺部如斯逢逆冷。体寒脐下作雷鸣。

五迟者。阴也。指下寻之。重手乃得隐隐曰迟。主肾虚不安。

【歌曰】

迟脉人逢状且难。遇其季夏不得痊。

神工诊得知时候。道是脾来水必干。

寸口脉迟心上寒。当关腹痛饮浆难。

流入尺中腰脚重。厚衣重复地也嫌单。

六伏者。阴也。指下寻之。似有呼吸。定息全无。再再寻之。不离三关曰伏。主毒气闭塞。三关四肢沉重。手足时冷。

【歌曰】

阴毒伏脉切三焦。不动荣家气不调。

不问春秋与冬夏。徐徐发汗始能消。

积气胸中寸脉伏。当关肠癖常瞑目。

尺部见之食不消。坐卧非安还破腹。

七濡者。阴也。指下寻之似有。再再还来。按之依前却去曰濡。主少力。五心烦热。脑转耳鸣。下元极冷。

【歌曰】

按之似有举之无。髓海丹田定已枯。

四体骨蒸劳热甚。脏腑终传命必殂。

濡脉关前人足汗。当关少气精神散。

尺部绵绵即恶寒。骨与肉疏都不管。

八弱者。阴也。指下寻之。如烂绵相似。轻手乃得。重手稍无。怏怏不前曰弱。主气居于表生产后客风面肿。

【歌曰】

三关怏怏不能前。只为风邪与气连。

少年得此须忧虑。老弱逢之病却痊。

关前弱脉阳道虚。关中有此气多疏。

若在尺中阴气绝。酸疼引变上皮肤。
 
5、九道脉

(1)总论

九道脉者。从天地之理说也。经曰。善言天者。必有应于人。是以天地。有九星洲。人有九藏(注)窍。亦有九也。故立九道脉以应天地阴阳之法也。

以长为乾。清阳发腠理。

以短为坤。浊阴归六腑。

以虚为离。心中惊则血衰。

以促为坎。脉进则死。退则生。

以结为兑。发在脐傍。

以代为中。主上中下三元正气。

以牢为震。前后有水火相乘之气。

以动为艮。主血山衰。

以细为巽。主秋金有余。

此九道脉。以应九藏九宫之法也。

(2)九道脉指法与主病

一长者。阳也。指下寻之。三关如持竿之状。举之有余曰长。过于本位亦曰长。主浑身壮热。夜卧不安。

【歌曰】

长脉迢迢度三关。指下来时却又还。

阳毒在脏三焦热。徐徐发汗始能安。

二短者。阴也。指下寻之不及本位曰短。主四肢恶寒腹中生气。宿食不消。

【歌曰】

短脉阴中伏阳来。气壅三焦不得昌。

藏中宿食生寒气。大泻通肠必得康。

三虚者。阴也。指下寻之不足。举之亦然曰虚。主少力多惊。心中恍惚。小儿惊风。

【歌曰】

恍惚心中多悸惊。三关定息脉难成。

血虚脏腑生烦热。补益三焦便得宁。

四促者。阳也。指下寻之极数。并居寸口曰促。渐加则死。渐退则生。

【歌曰】

促脉前来已出关。常居寸口血成斑。

忽然渐退人生也。或若加时命在天。

五结者。阴也。指下寻之。或来或往。聚而却还曰结。主四肢气闷。连痛时来。

【歌曰】

积气生于脾脏傍。大肠疼痛阵难当。

渐知稍泻三焦火。莫谩多方立纪纲。

六代者。阴也。指下寻之。动而复起。再再不能自还。曰代。主形容羸瘦。口不能言。

【歌曰】

代脉时时动若浮。再而复起似还无。

三元正气随风去。魂魄冥冥何所拘。

七牢者。阴也。指下寻之即无。按之即有。曰牢。主骨间疼痛。气居于表。

【歌曰】

脉入皮肤辨息难。时时气促在胸前。

只缘水火相刑克。欲待痊除更问天。

八动者。阴也。指下寻之似有。举之还无。再再寻之。不离其处。不往不来曰动。主四体虚劳。崩中血痢。

【歌曰】

动脉根源气主阴。三关指下碍沉沉。

血山一倒两月满。智士名医也枉然。

九细者。阴也。指下寻之。细细似线。来往极微曰细。主胫酸髓冷乏力泄精。

【歌曰】

乏力无精胫里酸。形容憔悴发毛干。

如逢冬季经霜月。不疗其疴必自痊。

注:九藏,古说有三:(1).人体中的九种内脏。《周礼·天官·疾医》:“参之以九藏之动。” 贾公彦疏:“正藏五者,谓五藏。肺、心、肝、脾、肾,并气之所藏,故得正藏之称。又有胃、旁胱、大肠、小肠者,此乃六府中取此四者,以益五藏为九藏也。”

(2).泛指内脏。唐·独孤及《为吏部李侍郎祭李中丞文》:“岂五药乖养,九藏失节,以及此乎?” 宋·司马光 《旬虑十七韵呈同舍》:“神明还九藏,清气袭百脉。”

(3).形脏和神脏的合称。《素问·六节藏象论》:“故形藏四,神藏五,合为九藏以应之也。” 王冰注:“形藏四者:一头角,二耳目,三口齿,四胸中也。形分为藏,故以名焉。神藏五者:一肝,二心,三脾,四肺,五肾也。神藏於内,故以名焉。”

现代有学者认为九藏是心肝脾肺肾五藏加脑髓骨男子睾女人胞四藏,合而为九,但属一家之言,未被公认。
 
最后编辑: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