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原创首发 《伤寒论》学习理解

《伤寒论》:“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汤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燥,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

“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条文冠以“伤寒”,是以太阳伤寒证起病,皮毛寒邪致病。本来是脉浮紧,无汗的。现在变成脉浮,有出汗。而且出现了“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这已经是明显的里热证。小便数是指尿频,还有心烦,加上有出汗,这是里热证的确症。既然有里热证,为什么又有微恶寒呢,是因为还有皮毛寒邪未除。为什么会出现脚挛急呢?是因为表寒与里热夹击的缘故。其实脚挛急也好,头项强痛也好,胃肠痉挛也罢,吐逆也罢,都是表寒与里热夹击造成的。寒热夹击则生风,风导致筋急。现在的主要矛盾是里有热,所以已经不可以使用桂枝汤了,却使用桂枝汤“欲攻其表,此误也”。使用桂枝汤则激发里热,而表寒却不能除,寒热夹击更严重,故而出现吐逆。本来只是“心烦”,现在变成“烦躁”(烦躁是心烦+躁动),因为里热加重了。本来没有烟干,现在有了。这也是热证加重的表现。本来没有“厥”,现在有了。什么是厥?厥就是全身其它部位不凉,而四肢不温,手足更凉。为什么厥?因为里阳虚弱了。所以用甘草干姜汤“以复其阳”。为什么用甘草干姜汤而不用四逆汤,因为不是全身凉。解除了“厥”以后再用芍药甘草汤解决“脚挛急”的问题。为什么芍药甘草汤能够治疗“脚挛急”?因为这是肝风内动,它是平息肝风的方子。跟芍药甘草汤治疗胃肠痉挛是一个道理。芍药甘草汤平息肝风的机制是缓解里热,加上前面使用甘草干姜汤以恢复了里阳,避免寒热夹击而生风,故脚挛急消失。

但是有一个问题需要注意,用甘草干姜汤还是可能会激发里热的,虽然不如桂枝汤那样严重,还是可能会激发的。激发里热则导致“胃不和”,胃不和则导致烦躁和谵语。胃寒和脚挛急问题是解决了,而里热证可能加重。此时即是调胃承气汤证。

如果庸医还用辛温发汗疗法,或者用火疗法,则会导致全身凉,这是四逆汤证。
看了第一段,正有疑问,结果第二段就进行了解释,很细心,赞一个!
 
《伤寒论》:“问曰:证象阳旦,按法治之而增剧。厥逆,咽中干,两胫拘急而谵语。师曰:言夜半手足当温,两脚当伸,后如师言。何以知此?答曰:寸口脉浮而大,浮则为风,大则为虚。风则生微热,虚则两胫挛。病证象桂枝,因加附子参其间。增桂令汗出,附子温经,亡阳故也,厥逆。咽中干,烦燥,阳明内结,谵语,烦乱。更饮甘草干姜汤,夜半阳气还,两足当热。胫尚微拘急,重与芍药甘草汤,尔乃胫伸。以承气汤微溏,则止其谵语,故知病可愈”。

这段原文是解释上面一段原文的。上面那段原文是说根据其症状,看起来好像是桂枝汤证,可是用桂枝汤却发生那么多问题。原文解释为什么,并且为什么要如此补救。
 
《伤寒论》:“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理解】
这段原文告诉我们,桂枝汤证使用桂枝汤本身是有风险的。为什么明明是桂枝汤证,使用桂枝汤却怎么就会变成白虎加人参汤证呢。这是因为临床上无法把表寒虚证与表热证绝对清晰地鉴别开。表寒虚证如果果真没有表热证,用桂枝汤自然不会出问题的。但是有把握绝对排除有表热证吗,不能。如果有表有证则不能使用桂枝汤。这个问题直到清代温病学派诞生之前就没有解决。温病学派才明白表热证不能使用桂枝汤,里热证更不行。如果表热证使用桂枝汤,就会变成白虎加人参汤证,这段原文描述的情况。好在两千多年前的古人就找到了补救的办法。

典型的桂枝汤证是:发热、汗出、恶风、脉缓,并且是发热——汗出——恶风交替循环。问题是临床上不典型的桂枝汤证怎么办呢,还是要用桂枝汤。恶风是轻微恶寒,问题是表热证是不恶寒,却也未必一定有明显的恶热呀。有恶寒还是没有恶寒,病人自己都未必说得准确。桂枝汤证是发热一段时间出微汗,然后热退而恶风,期间没有发热。表热证是出小汗而不能完全退热,问题是古代没有体温计,有没有微热不知道。桂枝汤证没有口渴,表热证也没有。桂枝汤证没有烦躁,表热证也可以只是很轻微的烦躁。这些都没有办法量化。桂枝汤证是脉浮缓,表热证也是脉浮缓。所以临床上没有绝对把握把桂枝汤证与表热证鉴别开。

有表热证而使用桂枝汤,则会激发热邪,导致肌肉表位的热邪侵入肌肉深位,导致热证加重,并且出现阳明经热证(即里热证),也就是白虎汤证。如果病人的热邪激发得很强,就会“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这是白虎加人参汤证。白虎汤证有口渴,而喝水后可以暂时缓解口渴。白虎加人参汤证乃是喝水亦不能缓解口渴,叫做“渴不解”。白虎汤证有烦躁,但不是“大烦”。白虎汤证可以是脉浮滑,可以是脉浮缓,可以是脉洪而已,而白虎加人参汤证突出脉洪而大(大是脉体粗大)。这是病人阴气更虚,邪气更强。直白地说就是肌肉更虚,虚到明显削弱了府藏的功能,需要使用人参补气。
您好,想請問關於這一段裡關於「临床上无法把表寒虚证与表热证绝对清晰地鉴别开。」的說明。那在這裡我們能不能用「口渴」與否來判斷是否是表熱證?還是說這個一開始判斷為桂枝湯證的表熱證不一定會出現口渴?
 
您好,想請問關於這一段裡關於「临床上无法把表寒虚证与表热证绝对清晰地鉴别开。」的說明。那在這裡我們能不能用「口渴」與否來判斷是否是表熱證?還是說這個一開始判斷為桂枝湯證的表熱證不一定會出現口渴?
不一定有口渴
 
《伤寒论》:“太阳病十日以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者与麻黄汤“。

这段话应该是两句,用句号的是一句结束。

前一句话说的意思是,得太阳病已经十天,现在脉浮而细,没有其它症状,就是嗜卧。这是“外已解“。一般说外已解那就不需要用药,只需要静养,等待体质恢复就行了。但是,有的病人还会有“胸满胁痛”,这就还需要使用小柴胡汤。

后一句话说的意思是,如果病人得太阳病已经十天,脉浮而不细,既没有嗜卧,也没有胸满胁痛,也没有其它症状。这反而需要使用麻黄汤。

第一句说“外已解”,需要搞清楚它是什么意思。外已解,就是表之邪气没有了,在皮毛和肌肉的寒邪,风邪、热邪都没有。那么应该脉浮会消失的。如果还是浮脉,不管有没有其它症状都提示外未解。外未解,要么是麻黄汤证,要么是桂枝汤证(温病学派诞生以后才知道还有表热证,桂枝麻黄都不能用)。无汗是麻黄汤证,有汗是桂枝汤证。这是原文没有说而蕴藏着的意思。于是才有第二句话,脉但浮者与麻黄汤(只有脉浮,没有任何症状,包括没有出汗)。

原则上说外已解就不会脉浮,但是原文告诉我们也有特殊情况,譬如脉浮而细,而且嗜卧,这也是外已解。为什么呢,因为脉细而嗜卧为阳虚,病人的体质消耗了,有待于静养恢复体质。为什么还有脉浮呢,因为脉浮并不仅仅提示外未解,还提示病人的阳气虚弱呢。病人阴不虚而阳虚,则体表组织血管收缩,目的是保存体热,养护阳气,其实跟太阳病脉浮是一个道理。只是太阳病脉浮是阳不虚而需要搞高阳气,阳虚的脉浮是恢复阳气。都需要收缩体表血管,形成浮脉。太阳病脉浮,浮而不细。阳虚脉浮,浮而细。所以,浮而不细反而表示外未解,需要使用麻黄汤。浮而细反而表示外已解,不需要用药。再加上病人嗜卧,脉症合参,阳虚脉浮无疑。原文告诉我们,阳虚脉浮而细,病人除了嗜卧之外如果还有“胸满胁痛”,那就需要使用小柴胡汤。

“胸满”,是指心窝部胀满感,也就是西医说的上腹部饱胀。“胁痛”,即上腹部偏两侧疼痛。这是脾胃系统寒热夹击。《黄帝内经》说:“寒伤形,热伤气。气伤痛,形伤肿”。脾胃系统有热邪而伤气,气伤痛而导致“胁痛”。病人阳气虚弱而产生内寒,寒伤形而导致脾胃系统肿胀,故而“胸满”。所以,大凡既有胸满又有胁痛者,脾胃系统既有热邪又有里阳虚弱也。如何治疗?“与小柴胡汤”。人参补虚,生姜温胃,大枣和甘草补脾,柴胡和黄芩清热泻火。半夏除脾胃系统的湿邪。为什么需要除湿邪?胸满即提示有湿邪。
 
《伤寒论》:“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和谐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

这段原文是说桂枝汤本来是用来调和荣卫的。桂枝汤治疗太阳中风证,机制也是调和荣卫。

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不是太阳中风证,就是经常出汗,很容易出汗,比正常人更容易出汗,这就是桂枝汤证。为什么容易出汗呢,是为了与荣气和(“为荣气和”)。病人荣气素不足,稍微活动,卫气就超过荣气能承担的范围。卫气强弱由阳气决定,荣气强弱由阴气决定。病人平常阴气不足,导致荣气不足。当稍微活动时卫气就会超出荣气所能够承担的范围,于是就不得不出汗以控制阳气的强度,以控制卫气的强度。这就叫做“为荣气和”。

所以,容易出汗的毛病,症结在于荣气虚弱。桂枝汤的作用是补荣气,故可以治疗容易出汗的毛病。桂枝汤为什么能够补荣气呢?其实主要是白芍与甘草合用的缘故。出汗是风,风产生于肝虚,酸与甘化合就会滋阴补肝之虚,平息肝风。肝风平息则出汗止。但是还需要考虑,为什么病人会阴虚而荣气不足呢。必然是人体内有风邪长期存在。寒邪伤卫气,风邪伤荣气。荣虚则生风,风则伤荣气,形成恶性循环,导致荣气虚弱而不能自生,永远荣虚而容易出汗。用芍药甘草汤补荣气,同时又需要用桂枝和生姜增强卫气以消灭风邪。这样才能打破恶性循环机制,把容易出汗的毛病治愈,而不是暂时控制。

《伤寒论》:“病人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主之”。

这条原文跟上条原文说的是同一个病理机制。上条原文说的是病人容易出汗,没有发热。这条原文说的是病人反复发热和出汗,并长期不能好,也不加重(因为“藏无他病”)。两种情况只是程度的差别,并无本质不同。都是荣卫不和,需要“先其时”使用桂枝汤调和荣卫。何谓先其时?就是在发热产生之前使用桂枝汤。
 
最后编辑:
《伤寒论》:“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有必要把这两条对照分析。
“项背强几几”,形容比“头项强痛”更头项强。头项强与恶寒是一体两面,必同时存在。之所以头项强,乃是项背部脊柱两侧的骨骼肌对抗性持续性收缩,目的是加强身体产热。恶寒乃是人体之心命令人体有意识第避寒就温,添衣盖被。还有,脉浮乃是体表组织血管收缩,目的。减少身体散热。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太阳病的这三个症状都是奔向同一个目标,那就是增强阳气并升高体温。增强阳气的目的是提高免疫力,升高体温的目标也是提高免疫力。提高免疫力称为增强卫气。恶寒越重,则头项越强。寒邪越强,则恶寒越重。所以,“太阳病,项背强几几”,表示皮毛寒邪很强,并且人体为了抵抗强大的寒邪而不得不最大限度地加强卫气。既然皮毛寒邪很强,则应该是无汗的。

① 如果病人“反汗出而风”,汗出表示肌肉营气很虚弱,比桂枝汤证的营气更虚弱。为什么营气那么虚弱呢,是因为肌肉有热邪(比风邪更热的邪气)。也就是是说出现了表热证。病人既有很强的皮毛寒邪,又有很强的肌肉热邪,表寒和表热并存,这是桂枝加葛根汤证。

② 如果病人“无汗恶风”,则是皮毛寒邪更强,则在桂枝加葛根汤基础上在加麻黄,称为葛根汤。

太阳伤寒证,在发热之前必定恶寒比较明显,体温大大升高后恶寒症状就会明显减弱,称为恶风。不管是桂枝加葛根汤证还是葛根汤证,之所以原文说是汗出“恶风“或无汗“恶风”,都是指在发热之后只是轻微恶寒。而在发热之前必定是重度恶寒的,只是还没有达到称为寒战的程度而已。之所以恶寒重,是因为寒邪强。能够头项强,表示人体在采取强烈的措施增强阳气,于是脉象必浮紧。只是原文没有说而已,

头项强的本质是肌肉有风邪,项背强几几的本质是肌肉有热邪。肌肉有热邪是表热,表热需要使用辛凉解表药。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