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内难探讨 何谓阴阳四时五行六气八风?

tungchan

声名远扬
杏叶会员
注册
2022/02/09
帖子
1287
获得点赞
223
声望
63
年龄
59
所在地
香港
人体必须具有木火土金水五类物质,其中的木是怎么来的呢,由风生成的。风又是怎么来的呢?风与木互生,那么不能把木看做是风的来源,风必另有来源。在天地,风来源于东方。在四季,风来源于春季。
以为五行是五类物质,这是对五行的最大误解!
五行到底或原先是一套什么东西?

而寒热燥湿风,此五气又是什么?
黄帝问曰:天有五行御五位,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藏化五气,以生喜怒思忧恐;论言五运相袭而皆治之,终朞之日,周而复始。余已知之矣,愿闻其与三阴三阳之候,柰何合之?《天元纪大论》
这裡五气配上六候,即是[天有五气丶地有六候]?
不是说[天有六气丶地有五行]的吗?六元正纪,不是吗?
……然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徵兆也,金木者,生成之终始也。气有多少,形有盛衰,上下相召,而损益彰矣。《天元纪大论》
水火金木者符号之谓也,则气有多少,槩以[木火金水]示之,而形有盛衰,亦同样以[木火金水]示之,这就显得模糊不清矣。
若是将气有多少,改以[寒暑燥湿]示之,形有盛衰,改以[水火金木]示之,则眉目就清楚矣。

咦咦!风该配与土吗?
 
在《内经》裡[四时五行]只出现过六次,分佈在《阴阳应象大论丶三部九候论丶藏气法时论丶离合真邪丶阴阳系日月丶逆顺》此六篇裡。
黄帝曰:五行以东方为甲乙木主春。春者,苍色,主肝,肝者,足厥阴也。今乃以甲为左手之少阳,不合于数,何也?歧伯曰:此天地之阴阳也,非四时五行之以次行也。且夫阴阳者,有名而无形,故数之可十,离之可百,散之可千,推之可万,此之谓也。《阴阳系日月》
基本上此六处皆作[次行]解,而从阴阳系日月篇来看,五行丶四时丶阴阳,三者异名而同谓也。
同谓者丶何也?
气也。

是故气者丶乃时间之单位,非元素丶物质或其它任何之东西也,所以四时五行亦必同为时间之单位丶审矣。

补足黄帝五行之意如下:
五行以甲乙木主春。春者,东风,苍色,主肝;肝者,足厥阴也。
五行以丙丁火主夏。夏者,南风,赤色,主心;心者,手少阴也。
五行以戊己土主中。中者,中土,黄色,主脾;脾者,足太阴也。
五行以庚辛金主秋。秋者,西风,白色,主肺;肺者,手太阴也。
五行以壬癸水主冬。冬者,北风,黑色,主肾;肾者,足少阴也。

据此丶四时实有八风轮旋(此可参考九宫八风篇),何以风却独归於木行哉?
歧伯曰:五日谓之候,三候谓之气,六气谓之时,四时谓之岁,而各从其主治焉。《六节藏象论》
一岁有四时,一时有六气,一气有三候,一候有五日,此四时丶廿四节气丶三百六十日之历法也。
留意此四时历法,非[其日甲乙]之五行历法也。
 
最后编辑:
五行历法在《内经》裡其实有很多踪迹,可以说但凡是[其日甲乙]之类的篇章,皆是以五行历法为基础而作的,但因为该历法失传了,所以其义就不能够彰显了,这个历法真的是秘密吗?非其人不传乎?

《顺气一日分为四时》(更正後之版本)
黄帝曰:愿闻五变?歧伯曰:
肝为藏,其色青,其时春,其日甲乙,其音角,其味酸;
心为牡藏,其色赤,其时夏,其日丙丁,其音徵,其味苦;
脾为牝藏,其色黄,其时,其日戊己,其音宫,其味甘;
肺为藏,其色白,其时秋,其日庚辛,其音商,其味辛;
肾为牝藏,其色黑,其时冬,其日壬癸,其音羽,其味咸。
是为五变。

五变(五常丶五气丶五纪丶正纪丶五运丶五行等等,皆异名而同谓也)者丶乃是指气之交变也,而此气之交变又正正是五行历法之根本(所以我反对现时广为流传的五行学说,但却不会亦不能因此而去舍弃原始的五行学说也),唯当中五脏之阴阳,被弄错了,即肝与肺互易了阴阳,而这可能是历史之缘故矣。

但这些瑕疵,依上文下理是很容易就能去弄清楚的东西,但为何大佬们就是企硬,不去修正它们呢?

《阴阳系日月》(更正後之版本)
其于五藏也,心为阳中之太,肺为中之少,肝为阴中之,脾为阴中之至,肾为阴中之

肝为阴中之少阳,这条错得离谱的句子,怎么会留存至今?
假若阴中有少阳,则意味着阳中也有少阳,这就成了四阴四阳,而非三阴三阳,所以三阴只能有三个阴(少阴太阴缺阴),同理三阳也只能有三个阳(太阳阳明少阳)。总而言之,少阳不能被归入阴之所属也!但肝却是归入阴之所属也,所以这必成矛盾矣!

究竟历史进程是在那儿出了问题的呢?
 
最后编辑:
在此不得不去追问一下,为何要去分五脏的阴阳?而此个阴阳是很难去分的吗?为何在内经裡已经是乱七八糟丶莫衷一是的呢?

如何乱法,来捋一捋看看:
金匮真言论:故背为阳,阳中之陽,心也;背为阳,阳中之陰,肺也
腹为阴,阴中之陰,肾也;腹为阴,阴中之陽,肝也;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
厳格来说,此篇应该归入四象派之作,因为很明显,脾是硬加插进去的。

陰丶陽
肺丶心丶阳丶丶少陰丶重陽
肾丶肝丶阴丶丶重陰丶少陽

据此丶它是正确的,且其与《易经》的说法是相同的。
六节藏象论:心者……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肺者……为阳中之太阴,通于秋气。
肾者……为阴中之少阴,通于冬气。肝者……为阳中之少阳,通于春气。脾者……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
先撇开脾来还原它,竟然不是两阴两阳,而是三阳一阴丶必错也,是故肺当为阳中之少=少阳。肝当为阴中之太=太阴。

少丶太
肺丶心丶阳丶丶少阳丶太阳
肾丶肝丶阴丶丶少阴丶太阴
九针十二原:阳中之少阴,肺也,其原出于太渊,太渊二。阳中之太阳,心也,其原出于大陵,大陵二。
阴中之少阳,肝也,其原出于太冲,太冲二。阴中之至阴,脾也,其原出于太白,太白二。阴中之太阴,肾也,其原出于太溪,太溪二。
虽然是大错乱,但两阳三阴却是正确的,但依然要跟从更正後的六节藏象论作出更正。

少丶太
肺丶心丶阳丶丶少阳丶太阳
肾丶肝丶阴丶丶少阴丶太阴
阴阳系日月:其于五藏也,心为阳中之太阳,肺为阴中之少阴。
肝为阴中之少阳,脾为阴中之至阴,肾为阴中之太阴。
有四个[阴中之某],故知必错,当更正之。

少丶太
肺丶心丶阳丶丶少阳丶太阳
肾丶肝丶阴丶丶少阴丶太阴

很明显,将脾先摘开,除了心为太阳之外,余下[肺肾肝]三者皆无所适从也。
唯它们皆很固执地丶坚持肝就是少阳,因为这是金匮真言论说的,而且是已经被皇家认可过的。
但很可惜的,它乃是易经系统,而非内经系统。
所以内经系统,乃是阳先从太阳去少阳,是谓阳退,然後f阴从少阴去太阴,是谓阴进。

那么《内经》裡有没有正确的藏象学说呢?
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逆秋气,则太阴不收,肺气焦满。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沈。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
有,有一则,它在《四气调神大论》裡面,不过它长这个样子……

阴丶阳
肺丶心丶太丶丶太阴丶太阳
肾丶肝丶少丶丶少阴丶少阳

因为它是基於[阳生阴长,阴杀阳藏]的早期之作。大约在《顺气一日分为四时》之後,先哲们就将座标系统改为《六节藏象论》之模样矣,主要是为了配合经络学说之発展。换言之,四象学说基本上无用。

至於这个无用的基础问题有必要去搞清楚明白它吗?
 
最后编辑:
无用之用,荘子说了不少,暂不赘言。

丶丶夏丶丶丶
春丶丶丶秋丶
丶丶冬丶丶丶

今之问题在於少阳为春,太阳为夏,少阴为秋,太阴为冬;此说乃当时四象之共识,何以在《内经》裡,却只是纪录了一则此共识的篇章呢?

而[阴阳四时]在《内经》裡凡五见,据此可知,四象派(四气派)当以此[阴阳四时]为四象之准绳矣。

由於当时之中医学乃为一个开放之系统,有容乃大,兼收并畜,於是五行派(五气派)出现了,此派不止说[阴阳四时],更说[阴阳四时五行],所以它并非破而後立,反而是一口吞下四象派,它这是如何做到的呢?

而在深入五行派之前,对四象派之理解足够深入了吗?
 
最后编辑:
我们能否说一月生二月,二月生三月……
若不能说的话,那为何却说水季生木季,木季生火季……等等呢?
今既不能说其相生,又焉能说其相克呢?
既无生克,那裡来的乘侮呢?

物极必返,是故重阴必阳,重阳必阴,阴阳二气本为时间之单位,转为五行之後却成为了空间之单位,时与空两者,何来什么相生相克呢?

中医学为啥要将时间,转换为空间呢?
这个转换又是如何完成的呢?

若天气是时间,地气是空间,则人气又是什么呢?
 
诊病之始五决为纪,欲知其始,先建其母,所谓五决者五脉也。是以
头痛巅疾,下虚上实,过在足少阴巨阳,甚则入肾。
徇蒙招尤,目冥耳聋,下实上虚,过在足少阳厥阴,甚则入肝。
腹满䐜胀,支鬲胠脇,下厥上冒,过在足太阴阳明。(甚则入脾?)
咳嗽上气,厥在胸中,过在手阳明太阴。(甚则入肺?)
心烦头痛,病在鬲中,过在手巨阳少阴。(甚则入心?)
《五藏生成》

少阴巨阳~膀胱,水
足少阳厥阴,胆~丶,木
太阴阳明~胃丶,土
手阳明太阴,大肠~,金
手巨阳少阴,小肠~,火

脉有五,变有六,一脉十二变,是故五脉有六十病也,是之谓[五运六气] 也。

段誉在此年代学不成[六脉神剑] 矣,因为当此年代之时,中医学只有五脉也。
 
最后编辑:
《素问》第一卷谈藏象,人体之天便是以四象四时立论,若认为四时是不完整的五行,便是对四时认知太肤浅了。
四时与五行之关系姑且先不要讨论,先要对五行验明正身,说的是常胜之五行丫,还是无常胜之五行呢?
先谈四象,春夏秋冬周而复始,人人都懂。四时配四象,其顺序究竟是少阳---太阳---少阴---太阴---再少阳,还是少阳----太阳----太阴----少阴---再少阳呢?
换言之,是少老少老丫,还是少太太少呢?
哑!应当再加上一个太少少太

丶丶阳丶;丶丶少太丶;丶丶少老丶;
太丶夏丶;阳丶秋夏丶;阳丶春夏丶;
少丶春丶;冬春丶:秋冬丶;
丶丶丶丶丶;丶丶丶丶丶;丶丶丶丶丶;
少太太少丶;太少少太丶;少老少老丶;
四气调神丶;六节藏象丶;易学所传丶;

正所谓各师各法,但总得有个宗祖吧?
易学派应可以不论,四气派与六节派总得选一个乎?
聚焦问题,秋究竟是少阴还是太阴?冬究竟是太阴还是少阴?在《黄帝内经》中,两者都存在。
秋是少阴属于易学派,秋是少阳属于六节派,秋是太阴属于四气派。
先生漏算了一派矣!
肺秋阴仪之始,阴气初生而量少,可称少阴,但肃杀强制性将张散弥漫的阳气收敛,其功用可称为太阴,承接并匹配了太阳;肾冬阴仪之极,阴气久积而量多,可称太阴,但宁静的封藏却是即将发生甲坼句萌根基,其功用以少阴称呼更适合。敝人认为,这便是所谓的“气有多少,异用也”。
命名这家伙,在太少或老少而言,只是一个符号,必先对应四时之天气,然後才对应人体之脏器。
事实上也没有什么适合不适合,唯有师承而已矣。
四时讲究次序,扩张为六节后同样讲究次序:一阳----二阳----三阳----一阴----二阴----三阴----再一阳,这是最原始的三阴三阳次序
丶丶二阳丶丶丶丶丶丶三气丶丶丶
三阳丶丶一阳丶丶四气丶丶二气丶
丶丶丶丶丶丶丶丶丶丶丶丶丶丶丶
一阴丶丶三阴丶丶五气丶丶初气丶
丶丶二阴丶丶丶丶丶丶终气丶丶丶

三阳在上,三阴在下,先生赞同这个对应关系否?
这个初二三四五终气,算是一个不能变的框架吧?
深层的一二三三二一,就可以不再需要了吧?
就如秋配少阴一样,讲的是阴阳之气的多少
这是易学派唷,内经里应无此类记载。
内经里之少阴,只对应冬与肾,对应秋?能举例吗?
由于阴阳总是对立的,阳仪进,阴仪就退,便又有了另一个三阴三阳次序:一阳----二阳----三阳----三阴----二阴----一阴----再一阳,这是深层的三阴三阳次序就如秋配太阴一样
深层?
秋配太阴可是四气派唷,若秋真的配上四象里之太阴,则它就属于阴了,所以在内经里,它应该就只是一个孤例,先生还能多举一些太阴配秋的例子吗?
讲的是三阴三阳功用。 前一个次序不可忘记,后一个次序才是六节藏象的核心框架
先弄清楚前面的天气,後面再议人体的脏器(人气)吧!
先论脏器,再议天气,这不是倒果为因了吗?
 
藏气流传只有按四时六节方式进行,与五行生克无关。后学以五行统五藏成为藏象核心内容,是因为不理解六节藏象,又小看了四时藏象,在似是而非的四、五、六之间,分辨不清,攀援附会的结果。
赞同,我也是反对五行生克的,生克是五行常胜派(即五德始终之说),而非内经原先的五行无常胜派,先生不能因为反对常胜派,而连带也反对无常胜派呀!

在五行里的土,乃是半阴半阳(阴阳平衡)之物,如何能够克水呢?

但若是略去了长夏之土,金匮真言论所说的,还是对的,不是吗?

所谓得四时之胜者,春胜秋,夏胜冬,秋胜春,冬胜夏,所谓四时之胜也。

夫胜者丶气尽也,非克也。

难道先生所谓的[藏气流传只有按四时六节方式进行],当中没有[胜]这个概念了吗?

胜这个概念,才是[医易同源]里面的那个同源,这个胜在易学里称之为[八卦休王],但在众多的易学书里面,这个[休王之说]也是常常缺席的,起码在《周易》里面,就不见其踪影矣。
 
少血少气是病理状态,正常人身体不存在这种情况。因此三阴三阳里面不能出现少血少气。
若平人气象,真的不能少血少气,那么水位(太阴)当是何模样?血气三篇里那篇说得对?

先将六节简化为四时:

丶丶阳明丶丶丶丶丶丶火丶丶丶
少阳丶丶太阳丶丶金丶丶丶木丶
丶丶太阴丶丶丶丶丶丶水丶丶丶

九=火(多血多气)
八=金(少血多气)木(多血少气)
七=……………………………………………
六=水(少血少气)

换言之,木位之血由少变多,血被补充了,火位之气由少变多,气被补充了。

丶丶水木火金
血丶少多多少(血生于木而尽于金)
气丶少少多多(气生于火而尽于水)

少血少气丶是指血气本身之多多少少丫?
还是指血里面的供给与消耗之多多少少呢?

至此,问题当是去问,到底是何脏去补充了血,何脏去补充了气,对否?
 
细玩《六节藏象论》经文,在回应“藏象何如”时只提及心肝肺肾为阴阳太少。前面高谈天以六为节,地以九制会,至此只剩下“四”了,显然是有人故意将阳明厥阴隐藏起来,剩下的只有“四节”,四象了。这样,“六节”这一篇名就有名无实,难怪后学无法明白。
原来如此!
虽然如此,其阴阳太少的命名和次第可是与《四气调神大论》一模一样的。
怎么我看到的却不一样?
四气派以冬夏至为界,阴阳左右分,六节派以春秋分为限,阴阳上下判,可谓是南辕北辙,相同之处在那?
再慢慢琢磨《内经》谈论的三阴三阳,或许只有本篇的剩余“四节”可称为最纯正的《四气调神大论》血统。
该舍的还是得舍。
后来王太仆在《至真要大论》中想为此解说,“气有多少,异用也”,“两阳合明”,“两阴交尽”,都是先世贤哲的真心话,可惜中医人水准太低,没有一人看得懂。
会不会是王太仆本身,也是不懂,只是在装懂而已?

楼主卖关子的本事就是高,迟迟不说内容。
以心肝肺肾应阴阳太少,为何独缺那个脾?脾是仓廪之官?上篇谈过;脾是后天之本?中医人都懂;脾土位于四象的中央?妇孺皆知的五行论,其生克乘侮只是当时中医界对中低水平的人讲的。
下面没有了!!!

之後又另起新章:
一阳/少阳,胆三焦--->二阳/阳明,脾胃--->三阳/太阳,心--->三阴/太阴,肺--->二阴/少阴,肾--->一阴/厥阴,肝胞络--->一阳/少阳,这便是六节藏象的框架:将人体藏气流传形成的圜道——天分成“六节”,彼此传递流行,如环无端。
丶丶阳明丶丶丶丶丶丶土胃丶丶丶
少阳丶丶太阳丶丶木胆丶丶火心丶
丶丶丶丶丶丶丶丶丶丶丶丶丶丶丶
厥阴丶丶太阴丶丶木肝丶丶金肺丶
丶丶少阴丶丶丶丶丶丶水肾丶丶丶

赞同厥阴为初气属木,其余嘛……
先生取四气派之[少太太少]为蓝本,这没有问题吗?
不是当取六节派之[太少少太]的吗?

而作为至阴的脾,如何能放在至阳之位上面呢?而至阴之位,为何不放置脾呢?这些不都是《六节藏象论》之经文所说的吗?

最大的一个问题,它与经脉学说兼容吗?

看来先生之学说,的而且确是没有[胜]这个概念。
而我是这样排序的,土木火土金水,五行之中,唯土有二:

丶丶阳明丶丶丶丶丶丶土胃丶丶丶
少阳丶丶太阳丶丶秋肺丶丶夏心丶
丶丶丶丶丶丶丶丶丶丶丶丶丶丶丶
少阴丶丶厥阴丶丶冬肾丶丶春肝丶
丶丶太阴丶丶丶丶丶丶土脾丶丶丶
 
若四象以阴阳爻来表示的话,则可以寫成老陽(⚌)、少陰(⚍)、老陰(⚏)、少陽(⚎),对吗?
这只是《易学啓蒙》的说法,可它却是不对的。
老阴与老阳皆无问题,但根据少阳乃老阴下之一阳初生,少阴乃老阳下之一阴初生,所以少阴与少阳之符号理应互换。

也可换另一种形象些的说法,少阳之日在大地之下,即日将出而未出也,是故少阳属阴也;而少阴之日仍在大地之上,即日未落而将落也,是故少阴属阳也。

若四象改以数字来表示,因阴偶阳奇,是故九为老阳,八为少阴,六为老阴,七为少阳,于是可作图如下。

丶丶九丶丶丶丶丶丶丶老阳⚌丶丶丶丶
七丶丶丶八丶丶少阳⚍丶丶丶⚎ 少阴丶
丶丶六丶丶丶丶丶丶丶老阴⚏丶丶丶丶

此成语[七上八下] 之由来也。
由此可见,四时阴阳,其气之多少,只有低中高此三阶。
但七=八吗?
果然数字一出,就不得不较真矣!
今八既不等七,于是四时只好向六节进阶去了。

丶丶九☰丶丶丶丶丶丶丶丶三气丶丶丶
八☱丶丶☴ 八丶三阳丶二气丶丶四气丶
丶丶丶丶丶丶丶丶丶丶丶丶丶丶丶丶丶
七☳丶丶☶ 七丶三阴丶初气丶丶五气丶
丶丶六☷丶丶丶丶丶丶丶丶终气丶丶丶

三阳为八九八(阳之生盛衰),即二三四之气,三阴为七六七(阴之生盛衰),即五终初之气。
阴阳气之量化,遂可分为四阶,低丶中下,中上,高。其与四时之数字对应,非常直观,而七上八下,于这时才能名符其实。
在这里阴爻之值为二,阳爻之值为三,三爻相加,就必为[九八七六] 之其一,对应参天两地而倚于数的说法与筮法。

阴阳之气各有多少,故曰三阴三阳也。

至于三阴三阳叫什么?它是如何被命名的呢?
今暂且不管,然其背後之原理皆不能变也。
这个不能变之原理是啥?之前有说过吗?
有,它就是休王之理。

最後再多说一个点,四时进阶为六节,它并没有经过五运或五行,因为从根本上来看,无此必要。
 
日出为太阳,这是从气血的角度去看。太阳少阳是从经脉的角度去看。所以结果不同,从经脉角度看太阳少阳纯粹就是大小的问题。但从气血性质角度就变成了水与火的区别,少阳反而是火,而是相火,比君火还要热的火。
若从气血的角度去看,就不得不引以下三段经文来看:

《血气形志》
夫人之常数,太阳(二)常多血少气,少阳(四)常少血多气,阳明(三)常多气多血(九),少阴常少血多气,厥阴常多血少气,太阴(终)常多气少血,此天之常数。

九=多气多血
八=少阳少血多气(太阳多血少气)
七=少阴少血多气(厥阴多血少气)
六=(~多)少气少血

《五音五味》
夫人之常数,太阳(二)常多血少气,少阳(四)常多气少血,阳明(三)常多血多气(九),厥阴常多气少血,少阴常多血少气,太阴(终)常多血少气,此天之常数也。

九=多血多气
八=少阳多气少血(太阳多血少气)
七=厥阴多气少血(少阴多血少气)
六=(~多)少血少气

《九针论》
阳明(三)多血多气(九),太阳(二)多血少气,少阳(四)多气少血,太阴(终)多血少气,厥阴多血少气,少阴多气少血。

九=多血多气
八=少阳多气少血(太阳多血少气)
七=少阴多气少血(厥阴多血少气)
六=(~多)少血少气
这个应该是元初版之记录。

基本上此三处之记载皆差不多,唯《五音五味》多错一些,少阴与厥阴乱套矣。
而三处之太阴,从《太阴阳明论》可知其两者相对相冲,根据休王之理,可以直接改正为[少血少气] 。

表面上它说的是六节,但实质上它却只是说四时,少阴与厥阴实际上当忽略不计,因为它只是重抄了一次记录,完全没有反映出一个合理的数值出来。

到此生出一个疑惑,从太阴之一阳起始,到底是多气先丫,还是多血先呢?即顺转丫,还是逆转呢?

但无论它如何去转,此人体[小天地] 之气血多寡,还不是附会于[大天地] 之阴阳之气,各有多少而已矣。

这里反复出现的[天之常丶人之常] 等等,即是以九八七六,此天之常数,去推衍出平人之气血定局也。
 
六节之排序
到此生出一个疑惑,从太阴之一阳起始,到底是多气先丫,还是多血先呢?即顺转丫,还是逆转呢?
丶丶九☰丶丶丶丶丶丶丶丶三气丶丶丶
八☱丶丶☴ 八丶三阳丶二气丶丶四气丶
丶丶丶丶丶丶丶丶丶丶丶丶丶丶丶丶丶
七☳丶丶☶ 七丶三阴丶初气丶丶五气丶
丶丶六☷丶丶丶丶丶丶丶丶终气丶丶丶

若以数字来看,顺转与逆转是完全相同的,但若是改为以符号来看,则它只能是顺转,因为六升上七是一阳生,七升上八是二阳生,八升上九是三阳生。而九降下八是一阴生,八降下七是二阴生,七降下六是三阴生。

且根据血气三篇与阴阳气之九八七六,六节之排序,必定是下面的这个样子(三碗水煲成一碗药)。

九=阳明多血多气
八=太阳多血少气(少阳………………)
七=厥阴………………(少阴少血多气)
六=太阴少血少气(已修正)

在这里对应六七八九的话,血(阴)是少多多少,气(阳)是少少多多。
是故太阴,它必定是少血少气,无论它之前所记载的是什么。

然而人体血气之总量,必然为一常数,岂会有忽多忽少之理呢?
这七上八落的多多少少,究竟是个什么意思?

当然人体血气之总量,在现实里正常是不会变多变少的,然而有如鱼缸里的过滤系统,鱼缸里的水也是不会变多变少的,但是水里面看到或看不到之养份及垃圾,却会因为这个过滤系统,而能将那个垃圾及养份,保持在一个恒常之水平。
换言之,这个循环系统的吐故纳新,就会在系统的不同节点上面,显现出养份及垃圾的变多变少。
血气三篇讲的就是这个过滤系统,利害不利害?
在中医学之四时年代,就能出现这套理论,我觉得古人十分利害!
其後它再被包装成六节时代之理论而已,本质上它依旧是四时年代之理论也。

而此个六节之排序,其与《内经丶六微旨大论》里之排序,两者只相差了两点:

丶丶丶阳明三丶丶丶丶
少阳四丶丶丶太阳二丶
丶丶丶丶丶丶丶丶丶丶
少阴五丶丶丶厥阴一丶
丶丶丶太阴六丶丶丶丶
正确的六节次序图丶丶

1,少阴太阴被易位
2,逆转被改为顺转

换言之,正确之六节图是有被流传及继承的,但在《内经》里却被加密了,果然是[非其人勿言]也。

为了弥补混乱的六节次序,经文紧接着说的就是这个:

足、太阳与少阴为表里,少阳与厥阴为表里,阳明与太阴为表里,是为足之阴阳也。
手、太阳与少阴为表里,少阳与心主为表里,阳明与太阴为表里,是为手之阴阳也。

它没有手厥阴,而以手心主代之,这表明了它实乃十一脉年代之理论也。
这在侧面说明了,三阴三阳它究竟是一个什么的东西矣!
对,它就是

可见《内经》的编辑者们,皆默许并容忍那些显而易见的错误留存于书中,而这更是前辈们的一个共识。
 
我仔细思量,唯有复古。
下面的链接,说明了古四象派之面貌,而此派在《内经》确实是有所记载的,并非我之生安白造。
丶丶肺丶丶丶丶丶丶火丶丶丶
脾丶心丶肝丶丶木丶土丶金丶
丶丶肾丶丶丶丶丶丶水丶丶丶
只有古四象派的二阴二阳,才能与血气三篇对得上号丶挂得上钩。

少阴丶冬肾(少血少气),少阳丶春脾(多血少气) ,太阳丶夏肺(多血多气) ,太阴丶秋肝(少血多气) 。

原来补血者乃是木之脾也,补气者乃是火之肺也;金之胜木也,即木气运行到金位丶木气为之尽丶是故血由多复少;水之胜火也,即火气运行到水位丶火气为之尽,是故气由多复少。

夫胜者丶气之尽也,非克也;是故金胜木,木也必胜金;水胜火,火也必胜水,是之谓五行无常胜也。
PS:五行常胜者,如《金匮真言论》之所言:
所谓得四时之胜者,春(木) 胜长夏(土) ,长夏胜冬(水) ,冬胜夏(火) ,夏胜秋(金) ,秋胜春(木) 。
此胜者丶克过。

如此则清楚解释了,血之所以是少多多少,与气之所以是少少多多之缘由,即此两者,皆人之常数也;而阴阳之气,各有多少者,则乃是天之常数也;是故以小天地附会于大天地者,恒也。

若是缺水缺粮,则人很快就会饿死渴死;而若是缺了空气,则人立刻就会窒息而死。
古四象派发现了此现象,故而作出血气三篇。所以血气三篇只能是古四象派之理论,审矣!

之後此二阴二阳被改成三阴三阳,即少阳变为太阳,太阳变为阳明,太阴变为少阳,少阴变为太阴,是之谓三阴三阳乎?可是脏器被大兜乱了啊?
这是如何发生的呢?
 
最后编辑:
在易学里的四象,其少阳与少阴之符号被弄乱了,那在医学里的四象,又是何种情况呢?

《四气调神大论》
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
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
逆秋气,则太阴不收,肺气焦满。
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沈。
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

此篇之四象与易经之四象不相符合,後学解者多是据易改医,殊不知原文根本就没有传抄出错,只是两者之逻辑不同而已。

丶丶阴阳丶
太丶秋夏丶
少丶冬春丶

此篇之四象座标图如上,其二阴在左为秋冬,二阳在右为春夏,此养阴养阳之谓也。
唯其四时不能附会于一昼夜,是故早晚都会被弃而不用。
在此篇里,肝为少阳。

《六节藏象论》
帝曰:藏象何如。歧伯曰:
心者,(~生)[长]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
肺者,(~气)[杀]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为阳中之(~太)阴,通于秋气。
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为阴中之(~少)阴,通于冬气。
肝者,(~罢极)[生]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气,其味酸,其色苍,(~此)为(~阳)[阴]中之(~少)阳,通于春气。
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黄,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

此篇不以春而改以夏为纪首,而其四象有谬误,明显有两个修复之方案:

丶丶陰陽丶丶少太
阳丶杀长丶丶秋夏
阴丶藏生丶丶冬春

夏心=阳中之陽,阳中之太
秋肺=阳中之陰,阳中之少
冬肾=阴中之陰,阴中之少
春肝=阴中之陽,阴中之太

在此篇里,肝为太阴。
经文当取左边的方案,即阴阳中之陰陽,但经文却是两个方案,皆抄录了上去,弄了个大乌龙出来!
而此两者,二阳在上,二阴在下,是故皆能附会于一昼夜,可为三阴三阳之底本也。

所以在中医学里[太] 字既非初,亦非老而只能说太=陽,而少=陰。
 
若是缺水缺粮,则人很快就会饿死渴死;但若是缺了空气,则人立刻就会窒息而死。

古四象派发现了此现象,而作出血气三篇,旨在说明脾与肺之功能。
脾主血之补充,肺主气之交变。
气之交变,被改变的只是血中的养气与废气之含量多寡。
血之交变,与气之交变相似,即同为改变血中的营养与废物之含量多寡,然脾只负责营养之输入,而不负责废物之输出。
所以这血气多寡之四种态势,才会被称之为人之常数,而常者,恒也,要到死亡之後,这血气之交变方能停止。

其实將此血气之交变,简单的归纳为血气多寡之四态,这完全是对大天地四时运行之模擬而已,即阴阳之气,各有多少,故曰三阴三阳也,此三阴三阳之交变,天之常数是也。

多血多气惟陽明,少气太陽厥陰同,少陰少陽常少血,六经血气要分明。
但可惜此口诀却是错的,还错得很离谱。它错在那呢?


然天地者,萬物之上下也,左右者,陰陽之道路也。
水火者,陰陽之徵兆也,金木者,生成之終始也。
氣有多少,形有盛衰,上下相召,而損益彰矣。《天元纪大论》

木始生,火阳益,金終成,水阴损,此四象之框架,对应[金木水火]之右左及下上。
然天气下曰春夏秋冬,地气发曰生长杀藏,此天地两气之交变,世上万物方有损益之彰显也。

金木水火四者,既是四象,又是五行。
然五行是何时取替四象的呢?取替之後对医学又有何好处呢?
慢着!古四象派那里去了?

定五脏之气…
肝主春,足厥阴少阳主治,其日甲乙…
心主夏,手少阴太阳主治,其日丙丁…
脾主中,足太阴阳明主治,其日戊己…
肺主秋,手太阴阳明主治,其日庚辛...
肾主冬,足少阴太阳主治,其日壬癸...《素问•脏气法时论》

咦咦!这是另一个流派吗?

黃帝曰:願聞五變。歧伯曰:
肝為牝藏,其色青,其時春,其日甲乙,其音角,其味酸;
心為牡藏,其色赤,其時夏,其日丙丁,其音徵,其味苦;
脾為牝藏,其色黃,其時中,其日戊己,其音宮,其味甘;
肺為牡藏,其色白,其时秋,其日庚辛,其音商,其味辛;
腎為牝藏,其色黑,其時冬,其日壬癸,其音羽,其味鹹。
是為五變。《順氣一日分為四時》

PS:我將[长夏]改称为[中],即中气,中时或中季,因为它是[内经十月历]里面的阳之五月(戊)及阴之十月(己),很畸形吧?是的,所以它失传了。
 
最后编辑:
《首版六气》

今天无然中发现《内经》里,原来不止记载着一套六气,而这套更古老的六气竟然是与易学相关。

天气通于肺,地气通于嗌,
雷气通于心,风气通于肝,
谷气通于脾,雨气通于肾。
《阴阳应象大论》

丶丶离丶丶丶丶丶丶雷丶丶丶
巽丶丶丶坤丶丶风丶丶丶地丶
震丶丶丶兑丶丶丶丶丶丶丶丶
艮丶丶丶乾丶丶谷丶丶丶天丶
丶丶坎丶丶丶丶丶丶雨丶丶丶
《後天八卦图》

此第一版之六气,很意外地竟出现在《阴阳应象大论》当中,且对应着後天八卦,即、雷谷、雨(=乾坤离巽艮坎,此谷气并非水榖之气,繁体字版本如是说),因为是逆佈之关系,故需要倒过来看,即水土木火土金(=雨谷风雷地天,但此六气之名,很难看出其阴阳之所属),所以第二版之六气,自带阴阳,即寒封湿(三阴)暑火燥(三阳),而此自带之阴阳,竟然被曲解了这么多年。

二版六气之中,比寒更寒的是冰封山谷的谷气,而比暑更暑的是天上太阳的火气,所以才会说风火相值(此句见于《六微旨大論》当中),相值者、即互相抵消是也,这个抵消就是[胜]之概念,而余下之燥湿、寒暑亦是互胜之气也。

这里先补充说明一下,三阴三阳的阳阳之气,其气之多少,是如何来决定的呢?

丶丶九丶丶丶丶丶丶火丶丶丶丶
八丶丶丶八丶丶燥丶丶丶暑丶丶
丶丶丶丶丶丶丶丶丶丶丶丶丶丶
七丶丶丶七丶丶寒丶丶丶湿丶丶
丶丶六丶丶丶丶丶丶封丶丶丶丶

我先将阴阳之气,分为四个等阶,并以[九八七六]来示之,则螺旋之运动就被转化为正弦之波动;则九为夏,六为冬,七升八为春,八降七为秋。此天之常数也!

而此六气之出现,毋需经六节而直接与五脏挂钩,当然是更早的版本矣。由此观之,三阴三阳之对应五运六气,应该就只得一个版本,并且必得以此版本为蓝本,所有不符此蓝本者、皆非也!

但後续却为何会,生出这许许多多的版本出来呢?

丶丶坤土丶丶丶丶丶丶丶土炎丶丶丶
乾金丶丶丶离火丶丶金燥丶丶火暑丶
丶丶丶丶丶丶丶丶丶丶丶丶丶丶丶丶
坎水丶丶丶巽木丶丶水寒丶丶木湿丶
丶丶艮土丶丶丶丶丶丶丶土封丶丶丶

这里五行有火,六气又有火,此时火字又过载了,是故建议改六气之火为炎。即三阴为寒封湿,三阳为暑炎燥。
记住三阳之排列,非抽象的多中少或少中多,而是更具体的八九八,而三阴之排列则是七六七,所以太少阴阳之命名,并不能显示六气之多寡,即太字既非老、亦非初。是故以三阴三阳之名而大作文章者,可以弃之不论矣,因为它必定是错的。

天有四時五行,以生長收藏,以生寒暑燥濕封。人有五藏,化五氣,以生喜怒悲憂恐。《阴阳应象大论》

四时之天气是寒暑燥湿(=水火金木),
五行之天气是寒暑燥湿封(=水火金木土),
六节之天气是寒暑燥湿封炎(=水火金木土土)。
三个版本皆有继承之关系,至此、风字之过载问题,可以休矣。

因为第一版的风=湿=木,而第二版之封字又被加密了,成为风字之缘故,所以第二版之六气被玩坏了、于是失传了。是故建议用回封字,来取代风字,以息纷争。

 
四时之天气是寒暑燥湿(=水火金木),
五行之天气是寒暑燥湿封(=水火金木土),
六节之天气是寒暑燥湿封炎(=水火金木土土)。
历来将[寒暑燥湿风],改写为[风寒暑湿燥]与及[风寒暑湿燥火],即从[水火金木土]变为[木水火土金],于是天下大乱矣!
不是因为[风]包括了它本身不应包括的东西,或[湿]成为了土之属性,而是[胜]这个概念变了,它将互胜(无常胜)的五行,变成了常胜的五行,所以中医学乱套了。

再说传统六气的理论中,[风热火]为三阳邪,[燥湿寒]为三阴邪的观点,已为众所共识,但可惜它是不对的。

燥金属肺,它怎么可能是属于阴邪的呢?
而且燥与暑(热)之气为同阶的八,若燥为阴邪,则暑(热)也得同为阴邪矣,这样行吗?

天有八紀,地有五里,故能為萬物之父母。清陽上天,濁陰歸地,是故天地之動靜,神明為之綱紀,故能以生長收藏,終而復始。《阴阳应象大论》

五里为东西南北中五种地理,八纪为二分二至再加上四立,共八种天文纲纪。

如今无论是四时好、六气也好、八风也罢,皆为一岁之气的分割,八风以东南西北为记,四时以春夏秋冬为号,皆是雷打不动之圆形钟面记号,为何到了六气,却成了变幻莫测之六个太少阴阳的符号呢?

且厥阴风木,明明说风木属阴,怎么它又是阳邪了呢?难道说厥阴属阳?
且厥阳与少阴同价为七,它俩可以共同进退吗?
难道经典就不能出错了吗?

最後一点,六气在大天地里,是不会变成六淫的(这等于是完全否定了五运六气之说),六气只有在人体里的小天地里,才会变成六淫的,何以故?
 
《六气主时》

六气者,风寒暑湿燥火是也。
初之气,厥阴风木主令,自大寒至惊蛰止,
二之气,少阳君火主令,自春分至立夏止,
三之气,少阴相火主令,自小滿至小暑止,
四之气,太阴湿土主令,自大暑至白露止,
五之气,阳明燥金主令,自秋分至立冬止,
六之气,太阳寒水主令,自小雪至小寒止。
上面乃顺时针转,下面则为逆时针转。

六气者,寒暑燥湿封炎是也。
初之气,厥阴风木主令,自大寒至惊蛰止,
二之气,太阳雷火主令,自春分至立夏止,
三之气,阳明炎土主令,自小滿至小暑止,
四之气,少阳凉金主令,自大暑至白露止,
五之气,少阴寒水主令,自秋分至立冬止,
六之气,太阴封土主令,自小雪至小寒止。

您说这六气与六节(三阴三阳)是新的丫,还是旧的呢?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