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解密中医穴位》还会出新版吗?也释名。
至阳穴的阳指头部。至阳就是有感传到头部。
灵台穴的灵指巫师祈雨口念咒语,此处指唇。台指腹部同胎。灵台指有强感传到口唇和腹部。
神道穴的神指大脑的边缘叶,道指途径。神道指有感传通大脑的边缘叶。边缘叶是人体大脑与外界信息(神经纤维)的中转站。也就是古代的神。
您的《解密中医穴位》还会出新版吗?也释名。
至阳穴的阳指头部。至阳就是有感传到头部。
灵台穴的灵指巫师祈雨口念咒语,此处指唇。台指腹部同胎。灵台指有强感传到口唇和腹部。
神道穴的神指大脑的边缘叶,道指途径。神道指有感传通大脑的边缘叶。边缘叶是人体大脑与外界信息(神经纤维)的中转站。也就是古代的神。
脐下三寸,那不就是关元吗?现在懵头了,到底是气海还是关元是丹田?说说丹田穴的位置。在任脉的别名中有四个穴位都叫丹田。蒙不蒙头?丹是朱砂矿的矿井口。在练功达到一定程度以后就需要意守丹田。丹田有三个区域(上中下)。脐下的丹田就是下丹田。修炼丹田达到一定程度以后就会看到脐下有一个红色的圆球状光团。丹田是穴位之一。穴位的特点是在疏松结缔组织中密集分布的毛细血管网团。选择密集分布的毛细血管区域就是最佳意守部位或称之为练习内丹的宝地。经脉的本质是密集分布的毛细血管管网线,所以经脉密集的地方也是丹田的备选地之一。在脐下三寸附近有六条密集分布的经脉即两侧的任脉、督脉和肾经前线。其中督脉是从肛门后缘入腹,绕一侧小腹经脐下二寸与任脉并列,过前阴后,经会阴穴在肛门前缘交接。因此阴交穴、关元穴、石门穴和气海穴都可以用来修炼内丹。不过以阴交穴和关元穴最可靠,气海穴和石门穴会因个体差异部分人的督脉与任脉并列的位置偏下。因此古人常用脐下三寸定位丹田。另外还有横行的经脉分枝也会起些作用。用下丹田修炼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炼丹的话任何一点都可以是丹田,只不过有的穴位更好一些罢了!脐下三寸,那不就是关元吗?现在懵头了,到底是气海还是关元是丹田?
最近读到上世纪一日本名灸师写的书里也讲督脉外五分处有第一行经线,通过骑竹马。这一行经线触诊知热于何处,我没试过。背部有三行,两边合起来六行经线。说说督字。督在甲骨文中上半部分画的是一个兵器架,架上插着一把滴血的兵器。下半部分画的是一只龟,龟的四肢和头尾已经被斩断。龟背甲中心有的空白、有的画有一条棘突连线、有的画有两条横线。最后画两条横线的督字被定型成为督的标准字体。这个龟壳被写成了目。古人用督命名经脉提示我们:1)该经脉位于人体躯干的背部;2)这条经脉是夹棘突连线左右对称的两条。正因如此《内经》才有督脉是夹脊之脉或侠膂上项的说法。另外督脉从肛门后缘进入小腹,贴小腹内壁向外、向上、向内再向下,在脐下二至三寸之间与任脉并行,在肛门前缘与任脉交接。这个感传线也提示该经脉是左右对称的结构。如果验证穴位的话督脉的穴位也并不在中线上而是在头背中线旁开5cm~半寸之间。任督经脉被认为是一条的结论是黄帝医学流派以外的医学流派的观点。因为他们用艾灸穴位或气功小周天方法诱发的感传。左右任督经脉距离较近很难分开,于是就被合二为一了。其实在临床中艾灸、按摩和使用膏药都很难单独治疗一侧的任督经脉,只有在使用毫针时才必须左右分开针刺。另外在经脉循环的计算时也是需要分开的。否则在逻辑上是行不通的。任督经脉被合二为一的时间约在汉朝。这就是《灵枢脉度》中计算混乱的原因(任脉长四尺五寸,督脉长七尺五寸,跷脉并不存在)。
我想用中天突穴治疗肺经的鼻炎和脊椎,请问可以吗?说说天突穴。天指上面的头颈部。突指犬从洞穴中冒头,医学指喉结。天突指穴位在颈部的前面喉结的附近处。天突的位置没错,但是归经不是任脉是肺经。任脉的是旁天突穴。一侧的十四经循行结束后从任脉的旁天突穴经过天突穴到对侧的旁天突穴。旁天突穴是一个经脉大全息的交会穴。因为对侧的十四经脉有十三经是在相对不应期,只有肺经刚刚过了不应期。所以气血就会沿着肺经依次传导下去。最后还是经过天突穴回到原侧循环往复。因此天突穴只有一个归经肺经。在临床上天突穴常被用于治疗肺经虚寒引起的咳嗽。
请问先生,为什么“在练功达到一定程度以后就需要意守丹田”?说说丹田穴的位置。在任脉的别名中有四个穴位都叫丹田。蒙不蒙头?丹是朱砂矿的矿井口。在练功达到一定程度以后就需要意守丹田。丹田有三个区域(上中下)。脐下的丹田就是下丹田。修炼丹田达到一定程度以后就会看到脐下有一个红色的圆球状光团。丹田是穴位之一。穴位的特点是在疏松结缔组织中密集分布的毛细血管网团。选择密集分布的毛细血管区域就是最佳意守部位或称之为练习内丹的宝地。经脉的本质是密集分布的毛细血管管网线,所以经脉密集的地方也是丹田的备选地之一。在脐下三寸附近有六条密集分布的经脉即两侧的任脉、督脉和肾经前线。其中督脉是从肛门后缘入腹,绕一侧小腹经脐下二寸与任脉并列,过前阴后,经会阴穴在肛门前缘交接。因此阴交穴、关元穴、石门穴和气海穴都可以用来修炼内丹。不过以阴交穴和关元穴最可靠,气海穴和石门穴会因个体差异部分人的督脉与任脉并列的位置偏下。因此古人常用脐下三寸定位丹田。另外还有横行的经脉分枝也会起些作用。用下丹田修炼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丹田一般指下丹田(脐下三寸)。此处的经脉密集容易形成一个巨大的毛细血管网团。这个网团会经过修炼而增大。用途就是更容易的打通任督经脉和十二经脉。请问先生,为什么“在练功达到一定程度以后就需要意守丹田”?
真的在下丹田练出一团毛细血管网,有什么用处呢?
抱歉啊,看了您的回答后更疑惑了。丹田一般指下丹田(脐下三寸)。此处的经脉密集容易形成一个巨大的毛细血管网团。这个网团会经过修炼而增大。用途就是更容易的打通任督经脉和十二经脉。抱歉啊
小周天的小指在任督经脉中修炼。由于任督经脉有很多与十二经脉的横向联系,所以也可以引发十二经脉的间接开放。周天指十四经脉的循环。抱歉啊,看了您的回答后更疑惑了。
您说的打通任督二脉和十二经脉是什么意思呢?
按我的理解,经脉本来就是通的,因为不通会死。
我是这么理解的:小周天的小指在任督经脉中修炼。由于任督经脉有很多与十二经脉的横向联系,所以也可以引发十二经脉的间接开放。周天指十四经脉的循环。
我有肺经的鼻炎,肺经的脊椎也有些问题。用龙玄穴是可以治的,但这个穴位我感到很难定位。所以想用容易定位的中天突穴来治,请问可以吗?请先生明示。说说天突穴。天指上面的头颈部。突指犬从洞穴中冒头,医学指喉结。天突指穴位在颈部的前面喉结的附近处。天突的位置没错,但是归经不是任脉是肺经。任脉的是旁天突穴。一侧的十四经循行结束后从任脉的旁天突穴经过天突穴到对侧的旁天突穴。旁天突穴是一个经脉大全息的交会穴。因为对侧的十四经脉有十三经是在相对不应期,只有肺经刚刚过了不应期。所以气血就会沿着肺经依次传导下去。最后还是经过天突穴回到原侧循环往复。因此天突穴只有一个归经肺经。在临床上天突穴常被用于治疗肺经虚寒引起的咳嗽。
先生您好,问个小问题:20。百会穴。百会穴名不虚传。百会穴是一个大全息的交会穴。有同侧十七条经脉会聚于此,百为虚数多的意思。
25、素髎穴。素髎穴的素指鼻端白,髎字指髂骨。髎本字为幼鸟练习飞行时张开翅膀露出的髂骨。素髎指穴位在鼻端,有感传到髂骨。素髎穴的凹坑在鼻尖的两侧,尖端是没有凹坑的。
26、水沟穴。水沟穴的定位没有错,错的是归经。与督脉相关的穴位是旁水沟穴,在人中沟的边线上。水沟穴的归经是胃经,感传的重点部位是大脑基底部。
27、兑端穴。兑端穴的兑是八卦之一。兑卦的描述是兑上缺(上面是两个短横线,中下是两个长横线)。人体的唇就是一个兑卦的卦符(上唇的上边线被人中沟断开成两个短横线。上下唇闭合线为长线。下唇下线为长线)。兑端不可能指外端,因为没有特异性。有特异性的是上唇上线中两个短横的内侧端。因此兑端穴并不在上唇上线的中点而是在上唇上线与人中沟边线的交接处。此穴的名称可以证明古人早就认为督脉和督脉的穴位是左右对称的情况。
28、龈交穴。龈指牙龈。与牙龈交会的部位除了有上唇以外还有上唇系带。在上唇系带、牙龈和上唇之间有一个肉眼可见的凹坑。这个凹坑就是龈交穴的位置所在。
读书可贵,验证书籍的内容更可贵。人云己云盲从书籍和老师的做法并不可取。
牙、唇、鼻子都是经脉全息部位。自然是十七条经脉都通啦!先生您好,问个小问题:
1.您说百会穴有十七条经脉汇聚,那么您在书里说的百会穴通牙和鼻子——原文是“过前额后到面颊**,牙***,鼻子**和唇**”,到底通的是哪条经脉的牙和鼻子?
2.我用华盖穴治疗女儿头顶的“按压痛”,似乎无效,很不解。
您的回答太好了,超出我预期,非常感谢。牙、唇、鼻子都是经脉全息部位。自然是十七条经脉都通啦!
华盖穴不在胸部正中线上,偏一点(5mm)再试一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