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儿科病咨询 求助鲜红斑痣(大面积红色胎记)治疗办法

看这个舌象和唇象,主要是血分瘀热。
平时有补充铁剂、维生素D剂、或者经常吃深海鱼、动物内脏吗?
娘胎里带来的,平时没有补充铁剂、维生素、带鱼偶尔,动物内脏偶尔,而且平时的饮食并没有让患处扩大或减少,只是随着身高的增长患处也同比例的逐渐长大,颜色渐渐加深,所以我感觉和平日饮食关系不大。
 
娘胎里带来的,平时没有补充铁剂、维生素、带鱼偶尔,动物内脏偶尔,而且平时的饮食并没有让患处扩大或减少,只是随着身高的增长患处也同比例的逐渐长大,颜色渐渐加深,所以我感觉和平日饮食关系不大。
有手心脚心发热吗?
 
有手心脚心发热吗?
孩子身体比较好,脚心温乎乎的(听倪海厦说的,脚热的人身体好),正常,患部体温不明显偏高。
手心温度也正常。
脸上的患部体温也和皮肤温度一致。
唯一温度偏高的是右臂患部体温明显比相邻的皮肤温度要高,摸上去有点热热的。
 
孩子身体比较好,脚心温乎乎的(听倪海厦说的,脚热的人身体好),正常,患部体温不明显偏高。
手心温度也正常。
脸上的患部体温也和皮肤温度一致。
唯一温度偏高的是右臂患部体温明显比相邻的皮肤温度要高,摸上去有点热热的。

外在的皮肤色斑事小,内在的血液病事大。
血分瘀热的体质状态一直持续下去的话,以后发生严重血液病(如再障、真红、白血病)的风险会增加。

这位血液病患者的唇色,和你孩子的是不是有点像:

snap00597.jpg


不妨参看一下这一期节目:

《中华医药》 20190713 藏在身边的鲜中药
https://tv.cctv.com/2019/07/13/VIDE4gTBMKHvLuVSRwFiSKKa190713.shtml



日常食物当中,芸苔(红油菜)有活血化瘀、解毒消肿的功效:

日常食物当中,芸苔(红油菜)有活血化瘀、解毒消肿的功效:.jpg
 
外在的皮肤色斑事小,内在的血液病事大。
血分瘀热的体质状态一直持续下去的话,以后发生严重血液病(如再障、真红、白血病)的风险会增加。

这位血液病患者的唇色,和你孩子的是不是有点像:

浏览附件162717

不妨参看一下这一期节目:

《中华医药》 20190713 藏在身边的鲜中药
https://tv.cctv.com/2019/07/13/VIDE4gTBMKHvLuVSRwFiSKKa190713.shtml



日常食物当中,芸苔(红油菜)有活血化瘀、解毒消肿的功效:

浏览附件162718
我看了,不是一回事,不过红油菜我们家里倒是经常会炒着吃,下次我试试捣烂外敷的效果 :084: :084: :084:
 
我看了,不是一回事,不过红油菜我们家里倒是经常会炒着吃,下次我试试捣烂外敷的效果 :084: :084: :084:

西医疾病分类上看确实不是一回事。

但中医病机上大体相同:血分瘀热。
 
很久没上论坛了,不知道楼主还看不看帖子了。不管怎样,,既然楼主问我了,我就说一下吧。第一,这个病除了影响美观没多大影响,不必费心治疗,长大后可靠化妆掩盖。第二就是这个病治不了,如果是我自己的孩子或许可以,别人的没法治。病不在内不在外,在肌肉中,内服药微乎其微。外敷药治疗时间非常长很难去根。想去根只能破坏原来患处肌肉再重新长新的,这样治疗得不偿失。所以不必治,抹点粉遮盖即可
 
很久没上论坛了,不知道楼主还看不看帖子了。不管怎样,,既然楼主问我了,我就说一下吧。第一,这个病除了影响美观没多大影响,不必费心治疗,长大后可靠化妆掩盖。第二就是这个病治不了,如果是我自己的孩子或许可以,别人的没法治。病不在内不在外,在肌肉中,内服药微乎其微。外敷药治疗时间非常长很难去根。想去根只能破坏原来患处肌肉再重新长新的,这样治疗得不偿失。所以不必治,抹点粉遮盖即可
感谢回复,一直在想办法治疗,而且是希望通过中医的方式进行治疗。
这个症状,到中年了以后,患处会变硬,颜色会变成暗红色,我在生活中见过这样的成年人,所以一直希望治疗,避免变硬。
跑了很多医院,答复和你说的差不多,但我还是希望能治疗。
所以我在古书中开始大海捞针,以下是初步结果,如果方便,请指点。 :084:
内容较多,考虑到下载权限问题,我就不上附件,以文字形式贴上来

简明医毂 卷之四 瘾疹 斑 丹 明代孙志宏(克容)撰于崇祯二年(1629年)

[卷之四] 瘾疹
(附∶斑、丹)经曰∶风痹瘾疹,乃风气挟热,郁于腠理,无从发散。起于皮肤,不红不肿,惟有颗粒高起而作痒者,风痹也;略有形迹见于皮肤者,瘾疹也。皆风热所成。或因新浴凑风及汗出脱解而得;或挟暑湿,久而不退,亦变疮疡。如风热甚者,防风通圣散。脉多浮数。

主方
羌活前胡(各一钱)防风天麻蝉蜕薄荷川芎(各七分)荆芥连翘栀子(各六分)水煎服。

消风散
治诸风瘾疹(方见伤风)。未效,于风、火二门采方治之。


[卷之四\瘾疹] 斑、丹
斑、丹火毒,皆热邪积久,郁于皮肤,轻为细斑,重为丹毒。如锦纹赤色,便秘心烦,风热搏于荣血而成。自内出游四肢易治,四肢走入心腹难治。甚者排针刺出恶血,否则肌肉糜烂。

主方
防风玄参黄芩栀子生地黄芍药牛蒡子连翘(各一钱)枳壳荆芥(各七分),上水煎服。
防风通圣散治丹毒(方见中风)。
白虎汤丹毒渴甚(方见伤寒)。
简便方寒水石滑石黄柏(等分)青黛(减半)芭蕉或冬青叶汁调敷。
又大黄末、朴硝同研,水调敷。
又赤小豆为末,鸡子清调。
又慎火草(俗名火丹草)捣敷。
又灶心土(一钱),淡豆豉末(五分),麻油调。
又木鳖子煎油敷,最效(方见幼科火灼疮)。与外科丹毒参看。


化毒丹
治热邪蕴积,口舌生疮,遍身赖,游风丹毒,疮疡疥癣,初生一切胎中热毒致病,及痘疹后余毒之患,悉治。
玄参桔梗(各一两)茯苓(八钱)青黛(画家用者)甘草(各三钱)牙硝(二钱)上为末,和黛、硝、蜜丸弹大,金银箔为衣。每半丸,薄荷泡汤调化,抹儿口内上,汤送下。
 
最后编辑:
很久没上论坛了,不知道楼主还看不看帖子了。不管怎样,,既然楼主问我了,我就说一下吧。第一,这个病除了影响美观没多大影响,不必费心治疗,长大后可靠化妆掩盖。第二就是这个病治不了,如果是我自己的孩子或许可以,别人的没法治。病不在内不在外,在肌肉中,内服药微乎其微。外敷药治疗时间非常长很难去根。想去根只能破坏原来患处肌肉再重新长新的,这样治疗得不偿失。所以不必治,抹点粉遮盖即可
请指点:084:
【岐黄之术】 > 中医医论 > 《推求师意》

斑疹"​

"受胎七月,其形已成,食母秽液入儿五脏,至十月满胃脘中;生时口中有不洁,以手拭净则无疾病,以黄连汁压之,乃下脐粪及秽液也(云云)。内一脏受秽,乃出疮疹,疮疹未出,五脏皆见病症。初欲病时,先呵欠、烦闷,肝也;时发惊悸,心也;乍凉乍热,手足冷,脾也;面赤,腮颊赤,嗽嚏,肺也;惟肾在脏腑下,不能食秽,故无候也。凡五脏毒,若去归一症,肝则水 ,肺脓 ,心斑,脾疹,惟肾无症。疮黑属肾,由不慎或内虚也,用抱龙丸数服愈,以其别无他候故也。又疮疹因小儿真气既盛,正气既旺,邪无所客,故是以或因寒之伤表,或伤里,斑由是生焉!中外皆和,其斑自出。至于未显时,外伤者,升麻汤主之;内伤者,枳术丸;若伤冷湿,神应丸;恶寒者,宜防风苍术汤发之,表大热者,夺之。通言三阳,阳盛则必气上行。大渴者,白虎汤;小渴者,凉膈散;大便秘结,桃仁承气汤下之。四顺饮子、柴胡饮子察其在气在血;小便不通,导赤散、八正散之类,求上下二焦何经用之;惊者,凉惊丸,重者泻青丸,泄者治分寒热,寒则异功散、四君子汤,热则泽泻茯苓汤。已显斑症出皮肤时,如出不快,化斑汤;出太多,犀角地黄汤、地骨皮鼠粘子汤、咽喉不利,甘桔粘子汤;烦者,甘桔栀子杨;肺不利,紫草茸甘草枳壳汤;太阳出不快,荆芥甘草防风汤;四肢出不快,防风芍药甘草汤。或发不透、倒靥黑陷,极为利害,紫草、木通、甘草、枳壳、黄 等分服之。斑疹遗毒,或肝虚入眼,或肺虚为疥癣,或为痈疖,发在骨节肾虚也,发在肌肉脾虚也或在筋,或在头面,或齿疳蚀、咽喉肿痛,各随本经而见,皆毒蕴积而成,由其始不早治,或医者之失时也。斑疹脓不焦,此末治失清凉也,察何经而凉之;或下之而成大肃之气,则必不致脓而不痂矣!斑疹,以疮发 肿于外,属少阳三焦相火,谓之斑;以靥行于皮肤之中不出者,属少阴,谓之疹(云云)。东垣谓太阳寒水起于右肾之下,煎熬左肾,足太阳膀胱寒水夹脊逆流上头下额,逆手太阳丙丁火不得传道,逆于面上故显面赤诸症。盖壬癸水克丙丁也,斑症皆从寒水逆流而作。夫胞者,一名赤宫,一名丹田,一名命门,主男子藏精施化,女人系胞受胎,俱是化生之原,非五行也,非水亦非火,天地之异名,象坤土之生万物。

夫人始生,血海始净,一日二日,精胜其血则为男子;三日四日,血海已旺,精不胜血则为女子。乃二物相抟,常先身生谓之神,又谓之精,释道以为本来面目是也。其子在母腹中,十月之间,随母呼吸,母呼亦呼,母吸亦吸者,阳气也,而主动作,滋益精气神,饥渴食饮母血,儿随日长,皮肉筋骨形气血脉俱足,十月降生,口中尚有恶秽,啼声一发,随吸而下,复归命门胞中,僻于一隅,伏而不发,直至内伤乳食,湿热之气下流合于肾中,二火交战,营气不从,逆于肉里,恶血乃散发。诸斑疮皆出于膀胱壬水,其疡溃后,坏肉里归于阳明,此皆从足太阳传变中来。当外发寒邪使令消散,内泻二火不令交攻,其中又令湿气上归,复其本位,可一二服立已,曰消毒救苦汤。又谓斑疹皆营气逆而寒覆其表,宜以四味升麻汤加归身、连翘;如肺成脓,斑先显,喘嗽,或气高而喘促,加人参、黄芩以泻伏火而补元气;如心出小红斑,先血溢、惊悸,加黄连;如命门出瘾疹,先必骨疼身热。

其痛不敢动摇,少加生地黄、黄柏。诸疹先因乳食伤,脾胃不足,营气逆行,虽火势内炽,阴覆其表,以四味升麻汤发之随妥,皆本仲景分经络,辨气血,定表里,如伤寒而用耳!戴人谓疮疹从胎毒而出者,三焦少阳相火为也,症发与伤寒兼行,必先发热恶寒,头项痛,腰脊强,从太阳传至四、五日始发,先从两胁下有之,次及身表,渐及四肢。经曰∶少阳客胜,丹 外发;谓痛疮痒,皆属心火。岂有寒乎?

初头痛,身热恶寒,此发疮 之候,脉皆浮大有力;亦与伤寒、时气、惊风、宿乳一概难辨。宜先解之,有二法∶亢阳炎热之时,以辛凉解之;久寒凝冽之时,以辛温解之。辛凉,凉膈、通圣散之类,辛温,升麻葛根之类。二法之后,次以白虎加人参,冷服之勿辍,盖防疮疹发喘,人参止喘,四时皆宜,用以救肺金受火邪致不足也。或出不匀,大小不齐,以蝉壳烧灰,淡酒调服,不半日即匀,或用百祥丸、柴甘饮子皆可,服至六七日疮疹出全,可用调胃凉膈下之。每治黑陷腹内,喘乏死病者,白虎加人参,凉膈加当归、桔梗,连进数服,使卧凉处,以凉水灌其面目手足,使循经而入,如醉而醒,是亦开结散郁之端,如此救活甚多。宋陈文中以疮疹发迟倒陷等病,用木香散、异功散。大热发之,岂宜例用?诸说不同,钱氏谓内外所伤;感其胎毒为当,李氏谓皆因内伤者,不若钱氏以先微寒入而成疮疹之一语为该内外也。治是症者,果二火热盛,泻之分气血表里,辨时令寒热、禀质壮怯、病状轻重,随宜用药,初无执一之说。此篇所叙举其大概耳!其祥非笔舌可尽。"




中医宝典 > 中医综合 > 《丹溪心法》

斑属风热挟痰而作,自里而发于外,通圣散中消息,当以微汗散之,切不可下。内伤斑者,热之病发于外,微汗以散之,若下之非理。疹属热与痰,在肺清肺火降痰,或解散出汗,亦有可下也。发则多痒或不仁者,是兼风兼温之殊,色红者,兼火化也。黄瓜水调伏龙肝去红点斑。

斑疹之病,其为证各异。

疮发 肿于外者,属少阳三焦相火也,谓之斑;

小红靥行皮肤之中不出者,属少阴君火也,谓之疹

又伤下之晚,乃外感热病发斑也,以玄参、升麻、白虎等药服之。

阴症发斑,亦出背胸,又出手足亦稀少而微红,若作热症,投之凉药大误矣。此无根失守之火,聚于胸中,上独熏肺,传皮肤而为斑点,但如蚊蚋、虱、蚤咬形状,而非锦纹也。只宜调中温胃,加以茴香、芍药,或以大建中之类,其火自下,斑自消退,可谓治本而不治标也。

升麻 芍药(酒炒) 甘草 唐球 黑豆 犀角 辰砂


中医宝典 > 中医医论 > 《丹溪治法心要》

斑属风热挟痰而作,自里而发于外,通圣散中消息之,当以微汗解散,切不可下。 "内伤发斑者,胃气虚,一身之火游行于外所致,宜补以降之,当于《阴证略例》中求之。阴证发斑本内伤证,汗下后病愈甚者,补中益气汤;饮冰水,烦躁神昏脉数足冷者,加附子。胃热胃烂失下、下早发斑者,《拔萃方》有详说。黄瓜水调真伏龙肝,去风热红点斑。

一人发斑面赤,昏愦谵语,脉洪而虚,按之无力,用人参、生地各半两,附子一钱,大黄一钱半,煎服之。不甚泻,夏月用之效。疹属热与痰在肺,当清肺火降痰,或以汗解。亦有可下者,通圣散加减。"



【岐黄之术】 > 中医诊治 > 《证治汇补》

大意

斑属三焦无根之火.疹属心脾湿热之火.其上侵于肺.则一也.(入门)

内因

热则伤血.血热不散.里实表虚.出于皮肤而为斑也.(明理论)

外候

斑势掀发微肿.有色痕而无头粒.小者如芝麻.大者如芡实.轻者如星布.重者如锦纹.其赤色者.胃热也.

紫黑者.胃烂也.(例略)或有青蓝色者.见则不治.要知赤斑.半死半生.黑斑.九死一生.(正传)针头稠密者凶.

喘促自汗者死.气实足暖者易治.气怯足冷者难医.自胸腹散四肢者可治.自四肢入于腹者不治.将发之先.先自吐泻者吉.既发之后.久泻不止者凶.(汇补)" 消风百解散 治风热不散.郁于皮肤而为斑.



【岐黄之术】 > 中医综合 > 《医学心悟》

凡发斑有四症,一曰伤寒,二曰温毒,三曰时气,四曰阴症。伤寒发斑者,盖因当汗不汗,当下不下,或妄投热药,以致热毒蕴结,发为斑疹,《千金方》云∶红赤者胃热,紫赤者热甚,紫黑者胃烂也。

凡大红点,发于皮肤之上者,谓之斑;小红点,行于皮肤之中者,谓之疹。盖疹轻而斑重也。疹发于肺,斑出于胃

阴症发斑者,寒伏于下,逼其无根失守之火,聚于胸中,上熏于肺,致发斑点,如蚊蚤咬痕,此非斑也,与调中温胃之剂,其点自退。"


【岐黄之术】 > 中医内科 > 《松峰说疫》

斑疹二字,非以色言,以形言也。故发斑有红紫黑色之殊,而皆以斑名。点与皮平,绝不高起。其曰蚊迹者,状红斑之成点者也。曰锦纹者,状红斑之成片者也。疹则其形高出皮肤之上,大者若北方之高粮米,小者若小米,亦有红紫二色,而黑者殊少,较之发斑稍轻。


【岐黄之术】 > 中医方言 > 《医方考》 叙曰∶无热不斑,无湿不疹,此二言者,斑疹之大观也。其致疾之由,则有风、寒、暑、湿之殊;辨证之法,则有表、里、虚、实之异。此在人之自悟,非可以纸上尽也。


【岐黄之术】 > 中医杂集 > 《医述》

斑无头粒,如蚊迹、蚤痕,重者如锦纹;疹有头粒,或见或隐。斑发于阳明,疹发于太阴。疹之所由,乃肺为热灼,故红点见于皮毛,与湿疹白色而无红点者不同。


【岐黄之术】 > 中医医论 > 《六因条辨》

夫痧即是疹,疹即是痧,本属一类,因各处称名不同耳。如吴地称为痧子,浙人称为瘜子,川陕称为疹子,山东称为麻子是也。

古人论斑为阳明热毒,点大而色鲜。疹为太阴风热,点细而色红。瘰为脾肺湿热,连片而红肿。更有丹者,心肺火毒,遍体红晕而兼斑疹也。瘖者,肺胃湿热,粒如水晶,不甚稠密也。

然考诸方书,斑也、疹也、丹也、瘰也,不外心脾肺胃之热毒。或斑中兼疹,疹中兼丹,丹中兼瘰,总无一种独发之理。

然疹与瘰发,则搔痒无度,每兼腹痛。惟瘜系肺胃湿热,只在气分,蒸逼随汗外泄而成,本属气虚,理宜清气,近时医辈,竟以治痧之法治瘖,谬之甚焉。殊不知斑、痧、疹、瘰,皆由风热湿火蕴郁而成,非发不愈,故用疏透。至瘖则湿从热化,气随汗泄,故宜清气。若见瘖而更以疏泄透汗,则气液外泄,热势反增。曾见汗泄一次,瘖发一身,医为未尽,再汗再瘖。一汗一瘖,蔓延无已,竟有不死不体之弊。吁!

医说有理,病听欣然,一旦气脱,亦不过付之数与命,谁言医之咎耶?总之

斑宜清化,勿宜提透,

痧宜透泄,勿宜温散;

瘖宜清气,勿宜壅遏,

丹宜化毒,勿宜温散,

瘖宜清气,勿宜疏散,

斯为治法之大要。至于经常权变,神而明之,存乎其神焉。




【岐黄之术】 > 中医综合 > 《寿世保元》

脉者血之波澜。故发斑者。血散于肌肤。

夫斑。有色点而无头粒者是也。疹浮小有头粒者。随出随收。收则又出者是也。非若斑之无头粒者。当明辨之。若斑发赤红。为胃热。若紫而不赤者。为热甚。如紫黑者。为胃烂。故赤者半生半死。黑色者九死一生。大抵鲜红起发稀朗者吉。紫黑者难治。杂黑斑烂者死也。" "凡斑欲出未出之际。宜先以升麻汤透其毒。脉虚。加人参。食少而大便不实。加白术。斑已出不宜再发者。斑不可汗。斑烂者不宜下。如脉洪数。热甚烦渴者。人参化斑汤。

一论阳毒赤斑。口出狂言。吐脓血。乃热毒蕴于胸中而发斑。宜以

升麻汤 升麻(二钱) 犀牛角屑 射干 人参 生甘草(各一钱)上锉一剂。水煎。温服。

一论只因内热发出。皮肤如蚊虫之啮。不宜汗下。但清热降火凉血气为要。若斑黑为不治之症。宜用

人参化斑汤 人参(三钱) 石膏(一两) 知母(二钱五分) 当归 紫草茸 白茯苓(去皮) 甘草(各三钱)上锉一剂。水煎服。

一论气分有热发斑者。宜用

柴胡汤 柴胡(三钱) 黄芩(二钱) 半夏(姜炒二钱) 人参(一钱) 紫草(二钱) 黄连(二钱) 茯苓(二钱) 甘草(二钱)上锉一剂。生姜煎服。

一论血分有热发斑者。宜

当归散 当归(三钱) 赤芍(二钱) 生地黄(三钱) 黄连(六分) 红花(八分) 石膏(二钱)

上锉一剂。水煎服。

一论瘾疹。因风热客于肌腠。气血积阻而成也。宜

加味败毒散 羌活 独活 前胡 柴胡 当归 川芎 枳壳(去穣) 桔梗 茯苓 人参(各五分)

薄荷 甘草 白术 防风 荆芥 苍术(米泔水浸) 赤芍 生地黄(各五分)

上锉一剂。姜、枣。水煎。温服。此因感冒风湿。以致发斑者。服之良验。

一论斑者。如胭脂点而不起粒者是也。红斑可治。紫斑十活其一。黑斑十无一生。如有斑见。宜服

解毒化斑汤 牡丹皮 生地黄 木通 归尾 远志(甘草汤泡去心) 犀角(以乳汁磨下一二钱) 紫草茸 知母 牛蒡子 茜根 甘草(生带梢者) 穿山甲(炒成珠研末一钱)

上用水煎药。调下山甲末并犀角汁同服。

【岐黄之术】 > 中医综合 > 《医学正传》

《内经》曰∶少阴所至为疡疹。夫少阴所至者,言君火有余,热令大行,戊子戊午之岁也。在人则心主之心火太过,则制己所胜而烧烁肺金。盖肺主皮毛,故红点如蚤之状,见于皮肤之间,心火侮而乘之之色也,名曰瘾疹;或伤寒温热病而发斑斑如锦文者,名曰发斑,皆热毒之所致也。 有乳孩因胎毒两腋生疖,后腹胀发赤疹如霞片,取剪刀草杵汁,调原蚕沙敷之而愈。


【岐黄之术】 > 中医综合 > 《万病回春》

大红点发于皮肤之上谓之斑;小红靥行于皮肤不出起者谓之疹。盖疹轻而斑重也。先将姜汁喷于斑上,以后照阴阳虚实寒热而用药。

凡丹疹皆是恶毒热血蕴蓄于命门,遇君相二火合起即发也。


【岐黄之术】 > 中医综合 > 《医学摘粹》

伤寒发斑疹痧,皆因汗下失宜,外邪覆郁,内热泛出而成。惟时气传染,感而即出,亦由疫之为病烈而速也。

发于卫分则为痧,卫主气,故色白。

发于营分则为斑疹,营主血,故色红

肤浅者为疹,深重者为斑。

斑形如豆,甚者连属成片。


中医书籍/《专治麻痧初编》/卷五/ 陆氏《世补斋医书》

丹痧斑疹辨

陆氏九芝曰∶丹痧斑疹四者,丹与痧类,斑与疹类,

痧轻而丹重,疹轻而斑重,

丹与斑皆出与肤平而成片,痧与疹皆高出于肤而成点。

痧自痧,丹自丹也浑言之则通曰痧,亦疹自疹,斑自斑也,浑言之则通曰疹。而痧之原出于肺,因先有痧邪而始发表热,治痧者当治肺,以升达为主,而稍佐以清凉。

疹之原出于胃,因表热不解已成里热而蕴为疹邪,治疹者当治胃以清凉为主而少佐以升达。

痧于当主表散时不可早用寒泻,疹于当主苦泄时不可更从辛散。大旨升达主升麻葛根柴之属,清凉主芩栀桑丹之属,惟宗仲景葛根芩连一法出入增减,则于此际之细微层折皆能曲中而无差忒,此治痧疹之要道也。

自来治此证者主辛散则禁寒泄,主寒泄则禁辛散,故两失之至,不仅为痧与疹,而为丹为斑则皆里热之甚,惟大剂寒药乃克胜任,非第痧疹之比矣。

有是四者脘必闷,四者之齐与不齐以脘闷之解与未解为辨

有是四者热必壮,四者之解与不解以汗出之透与未透为辨

故当正治痧疹时必兼行升清两法,表里交治,务使痧疹与汗并达。惟痧疹当发出之际,病患每闷极不可耐,稍一辗转反侧其点即隐,病邪反从内陷,此正不必有外来之风也,即袖端被角间略有疏忽其汗便缩,一缩之后旋即周身皆干。此时厥有二毙,一则汗方出时毛孔尽开新风易入,一则汗已大出不可再汗。非特痧疹立隐,且津液既泄,热必益炽,后此变端,皆从此起。病家只道未愈,医者亦但说变病,孰知皆汗不如法之故耶。凡病之宜从汗解者无不皆然,而兼痧疹者尤甚。故特于此发之。


中医书籍 《万氏秘传片玉心书》/卷五

斑疹、隐疹门

小儿斑疹,其掀肿于外者,属少阳相火也,谓之斑。

红点在皮肤之中不出者,厉少阴君火也,谓之疹

其症有阴阳轻重之别,阳斑用托里消热,化斑凉血,此急治其标也。阴疹用调中温胃,其疹自消,此缓则治其本也。大抵安里之药多,发表之药少,首尾不可妄下。
阳毒者,或发于面部,或发于背部,或发于四肢,极其稠密,状如锦纹。红赤着,胃热也。紫黑者,胃烂也。一则下之早,其热乘虚而入胃,一则下之晚,其胃热不得发越,当服消斑青黛饮。
阴疹者,或出于胸背、手足稀而小者,此由失守之火,聚于胸中,上熏于肺,传于皮肤,而成斑点,如蚊蚋蚤虱所咬,而非锦纹也。宜服理中汤主之,其火自降,其斑自退矣。
斑疹若自吐泻者,慎勿乱治。因其毒气,上下皆出,宜调中气。若吐泻之后,遍身发斑如锦纹者,此热即乘虚入胃,其症多得于夏天,化斑汤主之。


傅青主 男科重编考释 小儿科 火丹
[小儿科] 火丹

治火丹神方∶丝瓜子(一两)柴胡(一钱)元参(一两)升麻(一钱)当归(五钱)水煎服。
又方∶

升麻(三钱)元参(一两)干葛(三两)青蒿(三钱)黄(三钱)水煎服。

此症乃胃火与肝经之火,共腾而外越,不为丹毒,即发疹也。方中用青蒿甚炒,肝、脾两经之火俱平;又佐以群药重剂,而火安有不灭者乎?
[小儿科] 胎毒
小儿洗胎毒方∶荆芥(五钱)蒲公英(五钱)甘草(五钱)槐条(二十寸)葱须(一撮)花椒(三钱)艾叶(一钱)水一砂锅,煎洗。

胎毒肥疮方:

花椒(三钱)白芷(三钱)黄柏(三钱)铅粉(三钱)枯矾(三钱)共为细末,麻油调敷,甚效。





简明医毂/卷之四/瘾疹 斑 丹

明代孙志宏(克容)撰于崇祯二年(1629年)

[卷之四] 瘾疹

(附∶斑、丹)经曰∶风痹瘾疹,乃风气挟热,郁于腠理,无从发散。起于皮肤,不红不肿,惟有颗粒高起而作痒者,风痹也;略有形迹见于皮肤者,瘾疹也。皆风热所成。或因新浴凑风及汗出脱解而得;或挟暑湿,久而不退,亦变疮疡。如风热甚者,防风通圣散。脉多浮数。

主方

羌活前胡(各一钱)防风天麻蝉蜕薄荷川芎(各七分)荆芥连翘栀子(各六分)水煎服。

消风散

治诸风瘾疹(方见伤风)。未效,于风、火二门采方治之。



[卷之四\瘾疹] 斑、丹

斑、丹火毒,皆热邪积久,郁于皮肤,轻为细斑,重为丹毒。如锦纹赤色,便秘心烦,风热搏于荣血而成。自内出游四肢易治,四肢走入心腹难治。甚者排针刺出恶血,否则肌肉糜烂。

主方

防风玄参黄芩栀子生地黄芍药牛蒡子连翘(各一钱)枳壳荆芥(各七分),上水煎服。

防风通圣散治丹毒(方见中风)。

白虎汤丹毒渴甚(方见伤寒)。

简便方寒水石滑石黄柏(等分)青黛(减半)芭蕉或冬青叶汁调敷。

又大黄末、朴硝同研,水调敷。

又赤小豆为末,鸡子清调。

又慎火草(俗名火丹草)捣敷。

又灶心土(一钱),淡豆豉末(五分),麻油调。

又木鳖子煎油敷,最效(方见幼科火灼疮)。与外科丹毒参看。
化毒丹

治热邪蕴积,口舌生疮,遍身赖,游风丹毒,疮疡疥癣,初生一切胎中热毒致病,及痘疹后余毒之患,悉治。

玄参桔梗(各一两)茯苓(八钱)青黛(画家用者)甘草(各三钱)牙硝(二钱)上为末,和黛、硝、蜜丸弹大,金银箔为衣。每半丸,薄荷泡汤调化,抹儿口内上,汤送下。



景岳全书(明*张介宾(字景岳)所著,成书于公元1624年



发斑(三十四)

发斑证,轻则如疹子,重则如锦纹。其致此之由,虽分数种,然由寒毒不解而然。如当汗不汗,则表邪不解;当下不下,则里邪不解;当清不清,则火盛不解;当补不补,则无力不解;或下之太早,则邪陷不解;或以阳证误用温补,则阳亢不解;或以阴证误用寒凉,则阴凝不解。

凡邪毒不解,则直入阴分,郁而成热,乃致液涸血枯,斑见肌表,此实毒邪固结,营卫俱剧之证也。但斑有微甚,势有重轻,轻者细如蚊迹,或先红而后黄;重者成粒成片,或先红而后赤。轻者只在四肢,重者乃见胸腹。轻者色淡而隐,重者色紫而显。若见黑斑,或大便自利,或短气,或二便不通,则十死九矣。凡病伤寒,而汗、下、温、清俱不能解,及足冷耳聋,烦闷咳呕者,便是发斑之候。



成无己曰∶大热则伤血,热不散,里实表虚,热邪乘虚出于皮肤而为斑也,慎不可发汗,若汗之,重令开泄,更增斑烂也。自后诸家所述,皆同此说,予则以为不然。盖凡伤寒之邪,本自外而入,深入不解,则又自内而出,此其表里相乘,势所必至,原非表虚证也,但使内外通达,则邪必由表而解矣。即如犀角地黄汤,乃治斑之要药,人知此汤但能凉血清毒,而不知此汤善于解表散邪,若用之得宜,则必通身大汗,热邪顿解,何为不可汗耶?由此言之,则凡脉数无汗,表证俱在者,必须仍从解散。



凡治发斑,须察表里。

如瘟疫不解,热入血室,舌焦,烦热发斑者,犀角地黄汤。内外俱热,阳明狂躁,大渴发斑者,白虎汤,或加人参。

阳毒赤斑,狂言见血者,阳毒升麻汤。

疫疠发斑,大热而燥者,三黄石膏汤。

火郁于经,寒邪不解,脉仍滑数而发斑者,一柴胡饮。

阳明外邪,阳毒不解者,升麻汤。

脾肾本虚,外邪不解而发斑者,五柴胡饮。

阳明表邪不解,温热发斑者,柴胡白虎煎。

温热毒盛,咽痛发斑者,玄参升麻汤。

阴虚水亏,血热发斑者,玉女煎。

阴虚血燥,大热大渴发斑者,归葛饮。

内虚外实,阴盛格阳发斑者,大温中饮。

太阳阳明恶热,大便秘结,邪毒在腑发斑者,调胃承气汤。



凡本非阳证,妄用寒凉者,每令泄泻,邪陷不解,予常用大温中饮、理阴煎之类,解寒托邪,始得大汗,汗后邪达,多有见赤斑风饼随汗而出,随出随没,顷刻即愈,活者多人矣。凡寒毒为斑,即此可见,使内托无力,则此毒终无出期,日深日甚,难乎免矣。此理甚微,不可不察。





斑疹丹毒(七十八)

斑疹一证,虽已有正门详载,然彼以小儿麻 为言。其有非麻 ,而无论大人小儿,忽患斑疹小疮者,此虽与彼相类,而实有小异也。是亦不可不辩而治之,盖多由风热外感之证耳治此之法,脉浮而身热有表证者,惟散风邪为主。

脉浮而数者,祛风兼清热。脉沉滑而无表证者,清火为主。

脉浮沉俱滑数,而表里兼见者,宜表里双解之。

然惟小儿多有此证,须察其表里虚实,酌而治之可也。总之小儿脆弱,宜安里之药多,攻发之药少;秘则微泄之,结则微导之,但令邪气不壅而散之易,则证轻而儿自安矣。大抵身温暖者顺,身凉者逆。

王海藏曰∶前人云,首尾俱不可下者,何也。曰∶首不可下者,为斑未见于表,下则邪气不得伸越,此脉证有表而无里,故禁首不可下也。尾不可下者,为斑毒已显于外,内无根蒂,大便不秘,本无一切里证,下之则斑气陷逆,故禁尾不可下也。

洁古曰∶斑疹之病,其为证各异。

发肿于外者,属少阳三焦相火也,谓之斑。

小红靥行皮肤之中不出者,属少阴君火也,谓之疹。

凡见斑证,若自吐泻者多吉,慎勿乱治,谓邪气上下俱出也。若斑疹并出者,其邪必甚,小儿难胜,是以多生别证也。然首尾皆不可下。

立斋曰∶凡小儿丹毒,遍身俱赤,不从砭治,以致毒气入腹,则不救。

盖此证,乃恶毒热血,蕴蓄于命门,遇相火而合起也

如霞片者,须砭去恶血为善

如肿起赤色,游走不定者,宜先以生麻油涂患处砭之,以泄其毒。凡从四肢起入腹者,不治。虽云丹有数种,治有数法,无如砭之为善。常见患重者,不用砭法,俱不救。



一妇人,患斑作痒,脉浮。以消风散,四剂而愈。

一妇人,患斑作痒,脉浮数。以人参败毒散,二剂少愈,更以消风散,四剂而安。

一男子患斑,色赤紫 痛,发热喜冷,脉沉实。以防风通圣散,一剂顿退,又以防风败毒散加芩、连,四剂而愈。

一老人患疹,色微赤,作痒发热。以人参败毒散,二剂少愈,以补中益气汤加黄芩、山栀而愈。

一小儿患疹,发热作痛,烦渴,欲以清凉饮下之。诊其脉不实,举指不数,此邪在经络也,不可下,遂以解毒防风汤,二剂而愈。此证小儿多患之,须详审在表在里,及邪之微甚而治之。

一儿作痒发热,以犀角散一剂作吐泻,此邪气上下俱出也,毒必自解。少倾吐泻俱止,其疹果消。吐泻后,脉见七至,此小儿和平之脉也,邪已尽矣。不须治,果愈。(俱薛按)一男子患丹毒, 痛便秘,脉数而实,服防风通圣散不应,令砭患处,去恶血,仍用前药而愈。

一小儿,腿患丹,如霞,游走不定,先以麻油涂患处,砭出恶血,毒即渐散。更以神功托里散,一剂而安。

一小儿患丹毒,外势虽轻,内则大便不利,此患在脏也,服大连翘饮,敷神功散而瘥。

一小儿遍身皆赤,砭之,投解毒药而愈。尝治小儿丹毒便秘,或烦躁者,服五福化毒丹亦效。(俱薛按)一、白虎丹方治,在外科方二九二。
 
最后编辑:
请指点:084:
【岐黄之术】 > 中医医论 > 《推求师意》

斑疹"​

"受胎七月,其形已成,食母秽液入儿五脏,至十月满胃脘中;生时口中有不洁,以手拭净则无疾病,以黄连汁压之,乃下脐粪及秽液也(云云)。内一脏受秽,乃出疮疹,疮疹未出,五脏皆见病症。初欲病时,先呵欠、烦闷,肝也;时发惊悸,心也;乍凉乍热,手足冷,脾也;面赤,腮颊赤,嗽嚏,肺也;惟肾在脏腑下,不能食秽,故无候也。凡五脏毒,若去归一症,肝则水 ,肺脓 ,心斑,脾疹,惟肾无症。疮黑属肾,由不慎或内虚也,用抱龙丸数服愈,以其别无他候故也。又疮疹因小儿真气既盛,正气既旺,邪无所客,故是以或因寒之伤表,或伤里,斑由是生焉!中外皆和,其斑自出。至于未显时,外伤者,升麻汤主之;内伤者,枳术丸;若伤冷湿,神应丸;恶寒者,宜防风苍术汤发之,表大热者,夺之。通言三阳,阳盛则必气上行。大渴者,白虎汤;小渴者,凉膈散;大便秘结,桃仁承气汤下之。四顺饮子、柴胡饮子察其在气在血;小便不通,导赤散、八正散之类,求上下二焦何经用之;惊者,凉惊丸,重者泻青丸,泄者治分寒热,寒则异功散、四君子汤,热则泽泻茯苓汤。已显斑症出皮肤时,如出不快,化斑汤;出太多,犀角地黄汤、地骨皮鼠粘子汤、咽喉不利,甘桔粘子汤;烦者,甘桔栀子杨;肺不利,紫草茸甘草枳壳汤;太阳出不快,荆芥甘草防风汤;四肢出不快,防风芍药甘草汤。或发不透、倒靥黑陷,极为利害,紫草、木通、甘草、枳壳、黄 等分服之。斑疹遗毒,或肝虚入眼,或肺虚为疥癣,或为痈疖,发在骨节肾虚也,发在肌肉脾虚也或在筋,或在头面,或齿疳蚀、咽喉肿痛,各随本经而见,皆毒蕴积而成,由其始不早治,或医者之失时也。斑疹脓不焦,此末治失清凉也,察何经而凉之;或下之而成大肃之气,则必不致脓而不痂矣!斑疹,以疮发 肿于外,属少阳三焦相火,谓之斑;以靥行于皮肤之中不出者,属少阴,谓之疹(云云)。东垣谓太阳寒水起于右肾之下,煎熬左肾,足太阳膀胱寒水夹脊逆流上头下额,逆手太阳丙丁火不得传道,逆于面上故显面赤诸症。盖壬癸水克丙丁也,斑症皆从寒水逆流而作。夫胞者,一名赤宫,一名丹田,一名命门,主男子藏精施化,女人系胞受胎,俱是化生之原,非五行也,非水亦非火,天地之异名,象坤土之生万物。

夫人始生,血海始净,一日二日,精胜其血则为男子;三日四日,血海已旺,精不胜血则为女子。乃二物相抟,常先身生谓之神,又谓之精,释道以为本来面目是也。其子在母腹中,十月之间,随母呼吸,母呼亦呼,母吸亦吸者,阳气也,而主动作,滋益精气神,饥渴食饮母血,儿随日长,皮肉筋骨形气血脉俱足,十月降生,口中尚有恶秽,啼声一发,随吸而下,复归命门胞中,僻于一隅,伏而不发,直至内伤乳食,湿热之气下流合于肾中,二火交战,营气不从,逆于肉里,恶血乃散发。诸斑疮皆出于膀胱壬水,其疡溃后,坏肉里归于阳明,此皆从足太阳传变中来。当外发寒邪使令消散,内泻二火不令交攻,其中又令湿气上归,复其本位,可一二服立已,曰消毒救苦汤。又谓斑疹皆营气逆而寒覆其表,宜以四味升麻汤加归身、连翘;如肺成脓,斑先显,喘嗽,或气高而喘促,加人参、黄芩以泻伏火而补元气;如心出小红斑,先血溢、惊悸,加黄连;如命门出瘾疹,先必骨疼身热。

其痛不敢动摇,少加生地黄、黄柏。诸疹先因乳食伤,脾胃不足,营气逆行,虽火势内炽,阴覆其表,以四味升麻汤发之随妥,皆本仲景分经络,辨气血,定表里,如伤寒而用耳!戴人谓疮疹从胎毒而出者,三焦少阳相火为也,症发与伤寒兼行,必先发热恶寒,头项痛,腰脊强,从太阳传至四、五日始发,先从两胁下有之,次及身表,渐及四肢。经曰∶少阳客胜,丹 外发;谓痛疮痒,皆属心火。岂有寒乎?

初头痛,身热恶寒,此发疮 之候,脉皆浮大有力;亦与伤寒、时气、惊风、宿乳一概难辨。宜先解之,有二法∶亢阳炎热之时,以辛凉解之;久寒凝冽之时,以辛温解之。辛凉,凉膈、通圣散之类,辛温,升麻葛根之类。二法之后,次以白虎加人参,冷服之勿辍,盖防疮疹发喘,人参止喘,四时皆宜,用以救肺金受火邪致不足也。或出不匀,大小不齐,以蝉壳烧灰,淡酒调服,不半日即匀,或用百祥丸、柴甘饮子皆可,服至六七日疮疹出全,可用调胃凉膈下之。每治黑陷腹内,喘乏死病者,白虎加人参,凉膈加当归、桔梗,连进数服,使卧凉处,以凉水灌其面目手足,使循经而入,如醉而醒,是亦开结散郁之端,如此救活甚多。宋陈文中以疮疹发迟倒陷等病,用木香散、异功散。大热发之,岂宜例用?诸说不同,钱氏谓内外所伤;感其胎毒为当,李氏谓皆因内伤者,不若钱氏以先微寒入而成疮疹之一语为该内外也。治是症者,果二火热盛,泻之分气血表里,辨时令寒热、禀质壮怯、病状轻重,随宜用药,初无执一之说。此篇所叙举其大概耳!其祥非笔舌可尽。"




中医宝典 > 中医综合 > 《丹溪心法》

斑属风热挟痰而作,自里而发于外,通圣散中消息,当以微汗散之,切不可下。内伤斑者,热之病发于外,微汗以散之,若下之非理。疹属热与痰,在肺清肺火降痰,或解散出汗,亦有可下也。发则多痒或不仁者,是兼风兼温之殊,色红者,兼火化也。黄瓜水调伏龙肝去红点斑。

斑疹之病,其为证各异。

疮发 肿于外者,属少阳三焦相火也,谓之斑;

小红靥行皮肤之中不出者,属少阴君火也,谓之疹

又伤下之晚,乃外感热病发斑也,以玄参、升麻、白虎等药服之。

阴症发斑,亦出背胸,又出手足亦稀少而微红,若作热症,投之凉药大误矣。此无根失守之火,聚于胸中,上独熏肺,传皮肤而为斑点,但如蚊蚋、虱、蚤咬形状,而非锦纹也。只宜调中温胃,加以茴香、芍药,或以大建中之类,其火自下,斑自消退,可谓治本而不治标也。

升麻 芍药(酒炒) 甘草 唐球 黑豆 犀角 辰砂


中医宝典 > 中医医论 > 《丹溪治法心要》

斑属风热挟痰而作,自里而发于外,通圣散中消息之,当以微汗解散,切不可下。 "内伤发斑者,胃气虚,一身之火游行于外所致,宜补以降之,当于《阴证略例》中求之。阴证发斑本内伤证,汗下后病愈甚者,补中益气汤;饮冰水,烦躁神昏脉数足冷者,加附子。胃热胃烂失下、下早发斑者,《拔萃方》有详说。黄瓜水调真伏龙肝,去风热红点斑。

一人发斑面赤,昏愦谵语,脉洪而虚,按之无力,用人参、生地各半两,附子一钱,大黄一钱半,煎服之。不甚泻,夏月用之效。疹属热与痰在肺,当清肺火降痰,或以汗解。亦有可下者,通圣散加减。"



【岐黄之术】 > 中医诊治 > 《证治汇补》

大意

斑属三焦无根之火.疹属心脾湿热之火.其上侵于肺.则一也.(入门)

内因

热则伤血.血热不散.里实表虚.出于皮肤而为斑也.(明理论)

外候

斑势掀发微肿.有色痕而无头粒.小者如芝麻.大者如芡实.轻者如星布.重者如锦纹.其赤色者.胃热也.

紫黑者.胃烂也.(例略)或有青蓝色者.见则不治.要知赤斑.半死半生.黑斑.九死一生.(正传)针头稠密者凶.

喘促自汗者死.气实足暖者易治.气怯足冷者难医.自胸腹散四肢者可治.自四肢入于腹者不治.将发之先.先自吐泻者吉.既发之后.久泻不止者凶.(汇补)" 消风百解散 治风热不散.郁于皮肤而为斑.



【岐黄之术】 > 中医综合 > 《医学心悟》

凡发斑有四症,一曰伤寒,二曰温毒,三曰时气,四曰阴症。伤寒发斑者,盖因当汗不汗,当下不下,或妄投热药,以致热毒蕴结,发为斑疹,《千金方》云∶红赤者胃热,紫赤者热甚,紫黑者胃烂也。

凡大红点,发于皮肤之上者,谓之斑;小红点,行于皮肤之中者,谓之疹。盖疹轻而斑重也。疹发于肺,斑出于胃。

阴症发斑者,寒伏于下,逼其无根失守之火,聚于胸中,上熏于肺,致发斑点,如蚊蚤咬痕,此非斑也,与调中温胃之剂,其点自退。"


【岐黄之术】 > 中医内科 > 《松峰说疫》

斑疹二字,非以色言,以形言也。故发斑有红紫黑色之殊,而皆以斑名。点与皮平,绝不高起。其曰蚊迹者,状红斑之成点者也。曰锦纹者,状红斑之成片者也。疹则其形高出皮肤之上,大者若北方之高粮米,小者若小米,亦有红紫二色,而黑者殊少,较之发斑稍轻。


【岐黄之术】 > 中医方言 > 《医方考》 叙曰∶无热不斑,无湿不疹,此二言者,斑疹之大观也。其致疾之由,则有风、寒、暑、湿之殊;辨证之法,则有表、里、虚、实之异。此在人之自悟,非可以纸上尽也。


【岐黄之术】 > 中医杂集 > 《医述》

斑无头粒,如蚊迹、蚤痕,重者如锦纹;疹有头粒,或见或隐。斑发于阳明,疹发于太阴。疹之所由,乃肺为热灼,故红点见于皮毛,与湿疹白色而无红点者不同。


【岐黄之术】 > 中医医论 > 《六因条辨》

夫痧即是疹,疹即是痧,本属一类,因各处称名不同耳。如吴地称为痧子,浙人称为瘜子,川陕称为疹子,山东称为麻子是也。

古人论斑为阳明热毒,点大而色鲜。疹为太阴风热,点细而色红。瘰为脾肺湿热,连片而红肿。更有丹者,心肺火毒,遍体红晕而兼斑疹也。瘖者,肺胃湿热,粒如水晶,不甚稠密也。

然考诸方书,斑也、疹也、丹也、瘰也,不外心脾肺胃之热毒。或斑中兼疹,疹中兼丹,丹中兼瘰,总无一种独发之理。

然疹与瘰发,则搔痒无度,每兼腹痛。惟瘜系肺胃湿热,只在气分,蒸逼随汗外泄而成,本属气虚,理宜清气,近时医辈,竟以治痧之法治瘖,谬之甚焉。殊不知斑、痧、疹、瘰,皆由风热湿火蕴郁而成,非发不愈,故用疏透。至瘖则湿从热化,气随汗泄,故宜清气。若见瘖而更以疏泄透汗,则气液外泄,热势反增。曾见汗泄一次,瘖发一身,医为未尽,再汗再瘖。一汗一瘖,蔓延无已,竟有不死不体之弊。吁!

医说有理,病听欣然,一旦气脱,亦不过付之数与命,谁言医之咎耶?总之

斑宜清化,勿宜提透,

痧宜透泄,勿宜温散;

瘖宜清气,勿宜壅遏,

丹宜化毒,勿宜温散,

瘖宜清气,勿宜疏散,

斯为治法之大要。至于经常权变,神而明之,存乎其神焉。




【岐黄之术】 > 中医综合 > 《寿世保元》

脉者血之波澜。故发斑者。血散于肌肤。

夫斑。有色点而无头粒者是也。疹浮小有头粒者。随出随收。收则又出者是也。非若斑之无头粒者。当明辨之。若斑发赤红。为胃热。若紫而不赤者。为热甚。如紫黑者。为胃烂。故赤者半生半死。黑色者九死一生。大抵鲜红起发稀朗者吉。紫黑者难治。杂黑斑烂者死也。" "凡斑欲出未出之际。宜先以升麻汤透其毒。脉虚。加人参。食少而大便不实。加白术。斑已出不宜再发者。斑不可汗。斑烂者不宜下。如脉洪数。热甚烦渴者。人参化斑汤。

一论阳毒赤斑。口出狂言。吐脓血。乃热毒蕴于胸中而发斑。宜以

升麻汤 升麻(二钱) 犀牛角屑 射干 人参 生甘草(各一钱)上锉一剂。水煎。温服。

一论只因内热发出。皮肤如蚊虫之啮。不宜汗下。但清热降火凉血气为要。若斑黑为不治之症。宜用

人参化斑汤 人参(三钱) 石膏(一两) 知母(二钱五分) 当归 紫草茸 白茯苓(去皮) 甘草(各三钱)上锉一剂。水煎服。

一论气分有热发斑者。宜用

柴胡汤 柴胡(三钱) 黄芩(二钱) 半夏(姜炒二钱) 人参(一钱) 紫草(二钱) 黄连(二钱) 茯苓(二钱) 甘草(二钱)上锉一剂。生姜煎服。

一论血分有热发斑者。宜

当归散 当归(三钱) 赤芍(二钱) 生地黄(三钱) 黄连(六分) 红花(八分) 石膏(二钱)

上锉一剂。水煎服。

一论瘾疹。因风热客于肌腠。气血积阻而成也。宜

加味败毒散 羌活 独活 前胡 柴胡 当归 川芎 枳壳(去穣) 桔梗 茯苓 人参(各五分)

薄荷 甘草 白术 防风 荆芥 苍术(米泔水浸) 赤芍 生地黄(各五分)

上锉一剂。姜、枣。水煎。温服。此因感冒风湿。以致发斑者。服之良验。

一论斑者。如胭脂点而不起粒者是也。红斑可治。紫斑十活其一。黑斑十无一生。如有斑见。宜服

解毒化斑汤 牡丹皮 生地黄 木通 归尾 远志(甘草汤泡去心) 犀角(以乳汁磨下一二钱) 紫草茸 知母 牛蒡子 茜根 甘草(生带梢者) 穿山甲(炒成珠研末一钱)

上用水煎药。调下山甲末并犀角汁同服。

【岐黄之术】 > 中医综合 > 《医学正传》

《内经》曰∶少阴所至为疡疹。夫少阴所至者,言君火有余,热令大行,戊子戊午之岁也。在人则心主之心火太过,则制己所胜而烧烁肺金。盖肺主皮毛,故红点如蚤之状,见于皮肤之间,心火侮而乘之之色也,名曰瘾疹;或伤寒温热病而发斑斑如锦文者,名曰发斑,皆热毒之所致也。 有乳孩因胎毒两腋生疖,后腹胀发赤疹如霞片,取剪刀草杵汁,调原蚕沙敷之而愈。


【岐黄之术】 > 中医综合 > 《万病回春》

大红点发于皮肤之上谓之斑;小红靥行于皮肤不出起者谓之疹。盖疹轻而斑重也。先将姜汁喷于斑上,以后照阴阳虚实寒热而用药。

凡丹疹皆是恶毒热血蕴蓄于命门,遇君相二火合起即发也。


【岐黄之术】 > 中医综合 > 《医学摘粹》

伤寒发斑疹痧,皆因汗下失宜,外邪覆郁,内热泛出而成。惟时气传染,感而即出,亦由疫之为病烈而速也。

发于卫分则为痧,卫主气,故色白。

发于营分则为斑疹,营主血,故色红

肤浅者为疹,深重者为斑。

斑形如豆,甚者连属成片。


中医书籍/《专治麻痧初编》/卷五/ 陆氏《世补斋医书》

丹痧斑疹辨

陆氏九芝曰∶丹痧斑疹四者,丹与痧类,斑与疹类,

痧轻而丹重,疹轻而斑重,

丹与斑皆出与肤平而成片,痧与疹皆高出于肤而成点。

痧自痧,丹自丹也浑言之则通曰痧,亦疹自疹,斑自斑也,浑言之则通曰疹。而痧之原出于肺,因先有痧邪而始发表热,治痧者当治肺,以升达为主,而稍佐以清凉。

疹之原出于胃,因表热不解已成里热而蕴为疹邪,治疹者当治胃以清凉为主而少佐以升达。

痧于当主表散时不可早用寒泻,疹于当主苦泄时不可更从辛散。大旨升达主升麻葛根柴之属,清凉主芩栀桑丹之属,惟宗仲景葛根芩连一法出入增减,则于此际之细微层折皆能曲中而无差忒,此治痧疹之要道也。

自来治此证者主辛散则禁寒泄,主寒泄则禁辛散,故两失之至,不仅为痧与疹,而为丹为斑则皆里热之甚,惟大剂寒药乃克胜任,非第痧疹之比矣。

有是四者脘必闷,四者之齐与不齐以脘闷之解与未解为辨

有是四者热必壮,四者之解与不解以汗出之透与未透为辨

故当正治痧疹时必兼行升清两法,表里交治,务使痧疹与汗并达。惟痧疹当发出之际,病患每闷极不可耐,稍一辗转反侧其点即隐,病邪反从内陷,此正不必有外来之风也,即袖端被角间略有疏忽其汗便缩,一缩之后旋即周身皆干。此时厥有二毙,一则汗方出时毛孔尽开新风易入,一则汗已大出不可再汗。非特痧疹立隐,且津液既泄,热必益炽,后此变端,皆从此起。病家只道未愈,医者亦但说变病,孰知皆汗不如法之故耶。凡病之宜从汗解者无不皆然,而兼痧疹者尤甚。故特于此发之。


中医书籍 《万氏秘传片玉心书》/卷五

斑疹、隐疹门

小儿斑疹,其掀肿于外者,属少阳相火也,谓之斑。

红点在皮肤之中不出者,厉少阴君火也,谓之疹

其症有阴阳轻重之别,阳斑用托里消热,化斑凉血,此急治其标也。阴疹用调中温胃,其疹自消,此缓则治其本也。大抵安里之药多,发表之药少,首尾不可妄下。
阳毒者,或发于面部,或发于背部,或发于四肢,极其稠密,状如锦纹。红赤着,胃热也。紫黑者,胃烂也。一则下之早,其热乘虚而入胃,一则下之晚,其胃热不得发越,当服消斑青黛饮。
阴疹者,或出于胸背、手足稀而小者,此由失守之火,聚于胸中,上熏于肺,传于皮肤,而成斑点,如蚊蚋蚤虱所咬,而非锦纹也。宜服理中汤主之,其火自降,其斑自退矣。
斑疹若自吐泻者,慎勿乱治。因其毒气,上下皆出,宜调中气。若吐泻之后,遍身发斑如锦纹者,此热即乘虚入胃,其症多得于夏天,化斑汤主之。


傅青主 男科重编考释 小儿科 火丹
[小儿科] 火丹

治火丹神方∶丝瓜子(一两)柴胡(一钱)元参(一两)升麻(一钱)当归(五钱)水煎服。
又方∶

升麻(三钱)元参(一两)干葛(三两)青蒿(三钱)黄(三钱)水煎服。

此症乃胃火与肝经之火,共腾而外越,不为丹毒,即发疹也。方中用青蒿甚炒,肝、脾两经之火俱平;又佐以群药重剂,而火安有不灭者乎?
[小儿科] 胎毒
小儿洗胎毒方∶荆芥(五钱)蒲公英(五钱)甘草(五钱)槐条(二十寸)葱须(一撮)花椒(三钱)艾叶(一钱)水一砂锅,煎洗。

胎毒肥疮方:

花椒(三钱)白芷(三钱)黄柏(三钱)铅粉(三钱)枯矾(三钱)共为细末,麻油调敷,甚效。





简明医毂/卷之四/瘾疹 斑 丹

明代孙志宏(克容)撰于崇祯二年(1629年)

[卷之四] 瘾疹

(附∶斑、丹)经曰∶风痹瘾疹,乃风气挟热,郁于腠理,无从发散。起于皮肤,不红不肿,惟有颗粒高起而作痒者,风痹也;略有形迹见于皮肤者,瘾疹也。皆风热所成。或因新浴凑风及汗出脱解而得;或挟暑湿,久而不退,亦变疮疡。如风热甚者,防风通圣散。脉多浮数。

主方

羌活前胡(各一钱)防风天麻蝉蜕薄荷川芎(各七分)荆芥连翘栀子(各六分)水煎服。

消风散

治诸风瘾疹(方见伤风)。未效,于风、火二门采方治之。



[卷之四\瘾疹] 斑、丹

斑、丹火毒,皆热邪积久,郁于皮肤,轻为细斑,重为丹毒。如锦纹赤色,便秘心烦,风热搏于荣血而成。自内出游四肢易治,四肢走入心腹难治。甚者排针刺出恶血,否则肌肉糜烂。

主方

防风玄参黄芩栀子生地黄芍药牛蒡子连翘(各一钱)枳壳荆芥(各七分),上水煎服。

防风通圣散治丹毒(方见中风)。

白虎汤丹毒渴甚(方见伤寒)。

简便方寒水石滑石黄柏(等分)青黛(减半)芭蕉或冬青叶汁调敷。

又大黄末、朴硝同研,水调敷。

又赤小豆为末,鸡子清调。

又慎火草(俗名火丹草)捣敷。

又灶心土(一钱),淡豆豉末(五分),麻油调。

又木鳖子煎油敷,最效(方见幼科火灼疮)。与外科丹毒参看。
化毒丹

治热邪蕴积,口舌生疮,遍身赖,游风丹毒,疮疡疥癣,初生一切胎中热毒致病,及痘疹后余毒之患,悉治。

玄参桔梗(各一两)茯苓(八钱)青黛(画家用者)甘草(各三钱)牙硝(二钱)上为末,和黛、硝、蜜丸弹大,金银箔为衣。每半丸,薄荷泡汤调化,抹儿口内上,汤送下。



景岳全书(明*张介宾(字景岳)所著,成书于公元1624年



发斑(三十四)

发斑证,轻则如疹子,重则如锦纹。其致此之由,虽分数种,然总由寒毒不解而然。如当汗不汗,则表邪不解;当下不下,则里邪不解;当清不清,则火盛不解;当补不补,则无力不解;或下之太早,则邪陷不解;或以阳证误用温补,则阳亢不解;或以阴证误用寒凉,则阴凝不解。

凡邪毒不解,则直入阴分,郁而成热,乃致液涸血枯,斑见肌表,此实毒邪固结,营卫俱剧之证也。但斑有微甚,势有重轻,轻者细如蚊迹,或先红而后黄;重者成粒成片,或先红而后赤。轻者只在四肢,重者乃见胸腹。轻者色淡而隐,重者色紫而显。若见黑斑,或大便自利,或短气,或二便不通,则十死九矣。凡病伤寒,而汗、下、温、清俱不能解,及足冷耳聋,烦闷咳呕者,便是发斑之候。



成无己曰∶大热则伤血,热不散,里实表虚,热邪乘虚出于皮肤而为斑也,慎不可发汗,若汗之,重令开泄,更增斑烂也。自后诸家所述,皆同此说,予则以为不然。盖凡伤寒之邪,本自外而入,深入不解,则又自内而出,此其表里相乘,势所必至,原非表虚证也,但使内外通达,则邪必由表而解矣。即如犀角地黄汤,乃治斑之要药,人知此汤但能凉血清毒,而不知此汤善于解表散邪,若用之得宜,则必通身大汗,热邪顿解,何为不可汗耶?由此言之,则凡脉数无汗,表证俱在者,必须仍从解散。



凡治发斑,须察表里。

如瘟疫不解,热入血室,舌焦,烦热发斑者,犀角地黄汤。内外俱热,阳明狂躁,大渴发斑者,白虎汤,或加人参。

阳毒赤斑,狂言见血者,阳毒升麻汤。

疫疠发斑,大热而燥者,三黄石膏汤。

火郁于经,寒邪不解,脉仍滑数而发斑者,一柴胡饮。

阳明外邪,阳毒不解者,升麻汤。

脾肾本虚,外邪不解而发斑者,五柴胡饮。

阳明表邪不解,温热发斑者,柴胡白虎煎。

温热毒盛,咽痛发斑者,玄参升麻汤。

阴虚水亏,血热发斑者,玉女煎。

阴虚血燥,大热大渴发斑者,归葛饮。

内虚外实,阴盛格阳发斑者,大温中饮。

太阳阳明恶热,大便秘结,邪毒在腑发斑者,调胃承气汤。



凡本非阳证,妄用寒凉者,每令泄泻,邪陷不解,予常用大温中饮、理阴煎之类,解寒托邪,始得大汗,汗后邪达,多有见赤斑风饼随汗而出,随出随没,顷刻即愈,活者多人矣。凡寒毒为斑,即此可见,使内托无力,则此毒终无出期,日深日甚,难乎免矣。此理甚微,不可不察。





斑疹丹毒(七十八)

斑疹一证,虽已有正门详载,然彼以小儿麻 为言。其有非麻 ,而无论大人小儿,忽患斑疹小疮者,此虽与彼相类,而实有小异也。是亦不可不辩而治之,盖多由风热外感之证耳治此之法,脉浮而身热有表证者,惟散风邪为主。

脉浮而数者,祛风兼清热。脉沉滑而无表证者,清火为主。

脉浮沉俱滑数,而表里兼见者,宜表里双解之。

然惟小儿多有此证,须察其表里虚实,酌而治之可也。总之小儿脆弱,宜安里之药多,攻发之药少;秘则微泄之,结则微导之,但令邪气不壅而散之易,则证轻而儿自安矣。大抵身温暖者顺,身凉者逆。

王海藏曰∶前人云,首尾俱不可下者,何也。曰∶首不可下者,为斑未见于表,下则邪气不得伸越,此脉证有表而无里,故禁首不可下也。尾不可下者,为斑毒已显于外,内无根蒂,大便不秘,本无一切里证,下之则斑气陷逆,故禁尾不可下也。

洁古曰∶斑疹之病,其为证各异。

发肿于外者,属少阳三焦相火也,谓之斑。

小红靥行皮肤之中不出者,属少阴君火也,谓之疹。

凡见斑证,若自吐泻者多吉,慎勿乱治,谓邪气上下俱出也。若斑疹并出者,其邪必甚,小儿难胜,是以多生别证也。然首尾皆不可下。

立斋曰∶凡小儿丹毒,遍身俱赤,不从砭治,以致毒气入腹,则不救。

盖此证,乃恶毒热血,蕴蓄于命门,遇相火而合起也

如霞片者,须砭去恶血为善

如肿起赤色,游走不定者,宜先以生麻油涂患处砭之,以泄其毒。凡从四肢起入腹者,不治。虽云丹有数种,治有数法,无如砭之为善。常见患重者,不用砭法,俱不救。



一妇人,患斑作痒,脉浮。以消风散,四剂而愈。

一妇人,患斑作痒,脉浮数。以人参败毒散,二剂少愈,更以消风散,四剂而安。

一男子患斑,色赤紫 痛,发热喜冷,脉沉实。以防风通圣散,一剂顿退,又以防风败毒散加芩、连,四剂而愈。

一老人患疹,色微赤,作痒发热。以人参败毒散,二剂少愈,以补中益气汤加黄芩、山栀而愈。

一小儿患疹,发热作痛,烦渴,欲以清凉饮下之。诊其脉不实,举指不数,此邪在经络也,不可下,遂以解毒防风汤,二剂而愈。此证小儿多患之,须详审在表在里,及邪之微甚而治之。

一儿作痒发热,以犀角散一剂作吐泻,此邪气上下俱出也,毒必自解。少倾吐泻俱止,其疹果消。吐泻后,脉见七至,此小儿和平之脉也,邪已尽矣。不须治,果愈。(俱薛按)一男子患丹毒, 痛便秘,脉数而实,服防风通圣散不应,令砭患处,去恶血,仍用前药而愈。

一小儿,腿患丹,如霞,游走不定,先以麻油涂患处,砭出恶血,毒即渐散。更以神功托里散,一剂而安。

一小儿患丹毒,外势虽轻,内则大便不利,此患在脏也,服大连翘饮,敷神功散而瘥。

一小儿遍身皆赤,砭之,投解毒药而愈。尝治小儿丹毒便秘,或烦躁者,服五福化毒丹亦效。(俱薛按)一、白虎丹方治,在外科方二九二。
这些书中所讲基本都是急症,是突然长斑,不是天生娘胎出来就长的,你孩子什么时候出去的?八字知道吗
 
这些书中所讲基本都是急症,是突然长斑,不是天生娘胎出来就长的,你孩子什么时候出去的?八字知道吗
2013年7月11日13点31分,北京通州区出生,生辰八字:癸巳 己未 戊寅 戊午
50楼说的是先天的,我还有先天的检索资料,我找一下贴上来
 
全文共98页文档,太多了,我只贴上来【论疮痘初出证第一】【论疮诊已出证第二】

[疮诊论卷之六十五\论疮痘初出证第一] 论疮诊

世尝治疮疹,与伤寒时疫,伤食风热,潮热疳热,疑似之间,便与一药均而治之。殊不知邪正不同,虚实各异,轻者至重,重者性命危于风烛,束手待毙,诚为可哀。今试论之。且疮诊与伤寒时疫等证,始者均为发热,又有他证不同,可相为别证,则列之次篇。小儿身热,耳冷尻冷咳,嗽固疮疹也,虽然五脏证各别,究之则归一脏也。疹疹为内实而生热毒,由儿在母腹中所受,非若内虚而感外寒之比盖古方论云∶风热伤胎,生儿口噤,风冷伤胎,生儿啼。纳污则为血癖,胎弱则为诸痫,积惊而夜啼,蕴热而斑毒。以此观之,子之虚实,由母之盛衰所致也。母若有疾,亦为子患,故知疮痘在母腹中蕴热毒也,非若一岁中有异气,暴寒时疫,风热伤食,比比学人不可不察。

夫人始生,而蒙冲和,均禀五行阴阳,形态变易。盖母导胎育有盛衰,虚实在其子也,皆是母胎所受,是知积秽,故生下有疮疹,则五脏各见一证。其呵欠顿闷者肝也,时发惊悸者心也,乍惊乍热、手足冷者脾也,面目腮赤,咳嗽时嚏者肺也,肾在腑下,不纳秽浊,疮黑者属肾,由冒风冷内虚之所致也。且以婴儿初生,下恶血未咽,绵脂拭之,儿吞恶血在胸膈者,吐以甘草。如恶血入腹中者,利以黄连绿豆粉,皆以革恶秽也。此乃世用保子之常法,观已生既出腹外,其母之虚实邪正在于子也。况在腹中,同母气血呼吸出入,岂非受积秽而成乎?钱氏论之当矣。

热毒蒸三日,则热运于肌而红斑生。惟红斑生至足为出齐,不可拘多少,重者遍身,轻者数枚而已。以红斑生血,血起如豆,在肌皮之上,故以痘名焉。血结脓,脓结痂,方为愈者。红点出者,以紫草饮子,欲出速用胡荽酒,红点出齐之后作血,血七日,则当结脓窠,此皆大略之言尔。病患虚实不等,不可拘以日数,但正应病日形证,以为活法。古人云热三日而成斑,有热五七日而生斑者,有至十余日而生斑者,但足上有斑为出齐,不可拘以日数也。自斑至足有为出齐,出齐之后,长成血,血七日当结脓,苟若血中又尚有红斑点相夹而生,则不可拘以日数,待其皆作血为齐。为血,当结脓血痂,至七日以上而不结脓血痂,当此恐毒气内外贯注倒靥,急与猪尾膏服,则随时结痂。故以血出七日为齐。若七日为期,脓血出齐,而不结脓血痂,则失其平矣,大抵小儿有病,发热日数稍久,用药者便当预防为疮疹证。盖热不解,而热毒运于肌中,变为疮疹故也,所以不可不防也。如红斑出齐生血,血七日结脓,此乃荣卫调和,内外无诸感冒,方能如期。且如血正作之际,遇天令寒暑燥湿,固不节气候,异宜迟速,因而失叙,亦不可拘日数,但以红斑皆为血日为齐。若出血七日,病患气虚,尚有红斑,未能皆生成血者,毒气为未尽,当此合宜,温肌快荣卫药以托之,且以皆出血七日为期,脓如期结痂矣。如当结脓而不结,此是毒气弥盛而不敛,用猪尾膏以解之,此为急务。然猪尾膏是治毒气盛,血胀起不结脓血痂,血热疮毒盛后入心故也,非或外感风寒,倒靥内虚,吐泻陷伏者,更宜详之。

夫热吐热泻,不可投燥药,伤寒而身热,不可便投凉药,疮疹发搐,不可投惊药,此皆外同而内异也。《素问》云∶疮疡烦躁,痛痒皆出于心,今疮疹出于心,惊搐亦出于心也。疮疹毒气始作,心火大盛则生风,生风则惊悸,甚则搐搦,热气蒸盛则烦躁,为疮疹则痛痒矣,所以为惊搐,为烦躁,为痛痒,为疮疹,数证心所主者,必备无一阙焉。如始者毒气蕴于心脏,则惊悸搐搦,医者不以内外证辨明之,不为疮疹防之,便以银粉脑麝青黛朱砂硝石等投之,则心寒而肌敛,毒气内伏,是疮疹而惊搐者,无由而出也。此证似惊风,用药当作疮疹防备之。盖疮疹之初似惊风者多,医者不审,便作惊风治之,为害不浅。大抵疮疹必有他证相杂,必先有咳嗽痰涎,心神惊悸,烦躁呕吐,唇红颊赤,发渴耳冷足冷,脉数舌白,如有此数证,则银粉凉心药,切不可用之,心一凉而肌敛,伏何由运出?又有小儿平常安乐,皆无疾病,忽然发搐者,必是疮疹,尤当审谛之。盖毒气内盛,但以发散毒气,如惺惺散、消毒散、升麻汤、红绵散,兼以快气利小便祛风等药与服之,此等药虽未能即效,亦不至败事。其证次第,待其热气得泄于肌肤,心气亦自定矣。有风寒与内热相搏而惊搐者,则各见其证治之,亦如前法,但加匀气药为妙。张氏云∶疮疹气匀即出,快气行即荣卫无滞。有寒亦散,疮疹当自出矣

红斑点隐隐在肌中,似出不出者,此由荣卫有病也。盖蕴热而生斑毒,非热毒则不能成斑疮矣。小儿所禀,有虚有实,且《宝鉴》云∶受父精不足者,头骨巨以颅开,母气衰微,肌体虚而肉极,此皆所禀不足者。大抵疮疹缘儿在母腹中,食秽而成蕴热,却能随天气非节之暖而蒸出,如冬月应寒而反热,谓之冬温。亦有随春气暄暖而出者,有因他病发热而蒸出者,此皆发热于外,所蕴热毒随之出于肌中,为疮疹。医者不能防备,见其热而攻其热,殊不知因他病蒸发,而其中有疮子证已存。焉者。若蒸既成斑疹而出,使内虚而无热以应之,则疮疹虽见,而外无壅盛之气,内不得泄,外无由复入。当此之际,其人面青而恶寒,肌肉慢而不食,精神昏倦,令疮疹隐隐在肌肤,似出不得出者,内虚寒也。有身热面赤者,又大便利小便清,有此证者,但温中进食,然后荣卫自复,则毒气随多少出,而不至太过与不及矣。有人于此,见疮疹出迟,不能温里,但用发散与之,又岂知内无阳以相应,更发阳气外出,令疮疹色白,其人必脱,当此反言既出得甚好,忽然而毙。如此者不可胜数,此为虚脱也。世常患之。《活人书》云∶疮疹出迟者,以活血散。用白芍药末入酒数点汤调服之。及人齿散。《幼幼新书》云∶患疮疹而泻甚者,至于硫黄附子之姜亦可用。盖胃温而荣卫复行,疹疹必出矣。夫治病用药,或冷或热不同,所以救一时之不及。有人于此,或见疮疹隐隐在肌肤,欲出而不出,不以为荣卫虚,则以为脾胃冷,犹在发散或下之,发之为斑烂,为虚脱,下之而愈危殆矣。其不误人者几希。如疮疹始作,身热似伤寒,口耳尖并脚冷,或腹痛者是疮疹,必大便闭而腮颊赤。若大便自利,面青手足冷,且温之。若脏腑如常或秘者,可用蝉壳散桦皮汤发灰饮兔肉酱兔毛煎汤浴之,出后咳嗽胁痛,吐食不下,赤茯苓汤,赤疮子者犀角散,未能匀者必胜散。《灵苑》云∶未发令内消,已发解利,并出得太盛,俱宜用玳瑁汤,最良养生方。疮疹与他证相似,疑似之间,宜升麻汤,及已发结痂,亦宜服解利之药。正患疮疹并禀受怯弱者,皆不宜用之,可用独胜散、荆芥散、安斑散、红子汤、快斑散、如圣散、调中散、犀角汤化毒汤紫草木通汤、牛蒡散、红绵散、消毒散、控心散、夺命散、黄散,皆可选而用之。恐出太密者,牛蒡甘草散,预解风壅毒,令不生疮子者,羌活散。

疮疹既出,而有逆顺者三∶有时之逆顺,有虚实之逆顺,有出入之逆顺。且春夏阳气发生,疮疹出之为顺,秋冬阳气伏藏,疮疹出之为逆,此时之逆顺也。何谓虚实之逆顺?大小便秘而能食者,此为实顺也,大小便利而不能食者,此为虚逆也,此虚实之逆顺也。何谓出入之逆顺?大抵疮疹出者为顺,倒靥隐伏者为逆,此出入之逆顺也。要之伤寒热在表,而不可下者,恐里虚不能作汗而解故也,疮疹发热在表,结脓痂必先得其里实,则外方不隐伏,此简易平直之理,人之通论也。又有禀气弱而内虚冷,因出疮疹间,大便自利,惧其陷伏,至于服姜附硫黄豆蔻钟乳桂术等药以助之,至于平安者固有之。又有内实皮浓肉密难出,毒气不得渲泄,至于服大黄硫石龙胆干葛大青栀子木通石膏,服之至于平安者亦有之,此皆临用则随时变通,岂可执泥于一曲哉。

疮疹出迟有数证,不可不辨。

一者,出红斑于肌肤之中,红点生为血。血生脓胞,脓胞结痂而方愈。若红点见至数日,而反不出者,此为毒气复陷,其证危也。盖小儿热毒在内,又遇冬温,或春夏暄暖,内外皆热,郁发腠理,遂为疮疹。始者疮疹出,必先为红斑点。或遇天气大寒,肌肤闭密,毒气反伏而不出,则身凉内躁,面青而烦,或谵言妄语,当此之际,宜用解肌表出之药,如紫草散猴犁酒,发散如活血散之类。又有红斑点方出于外,或内虚,或食生冷,或投凉剂宣泻,致令脏腑虚冷,不食自利,亦复陷而不出者,宜用温里之药,盖谓里虚寒故也。益黄散、活血散、参术丸之类以温之。此红斑既见,不可复入者,但宜温出之一也。

二者,疮疹已见斑点,斑点尽生成血者,期七日而结脓,今一半尚为斑点,未全皆为血,此毒气半出故也。缘疮疹遇冬温,或春月阳气乍暄,其热毒一时随天气运出于肌中,当其未出,则内外皆热,及其出也,则外盛而里虚。大抵五行四时寒暑,则从渐而久,非节气之冬温而夏冷,来暴而去速,小儿为暴热营运,内热出外,天之暴热一退,令儿外盛而里虚,虚则无阳以应疮痘,故出迟,令半出半未出也。故半为斑点,半为血。当此必不能食乳。大便如常,小便清白者,宜用半温里半发表之药,如紫草蝉壳芍药葡萄酒以表之,如活血散人齿散以温之。内虚甚者生寒,寒则大便或溏或泻,宜理中益黄豆蔻丁香之类以温里,里温则气不消削,气不消削则不伏陷矣。盖胃腑为里,既得温暖,与肌肤相应,血气温深,方能蒸出也。

三者,疮疹既出太盛而不出者,寻之脏腑无病,荣卫自和,无诸虚实寒热为害,但迟迟不结痂,而反成血片,甚者至于内陷,其疮黑靥烂臭,痛如刀剜,由毒气入心,闷乱而危,此由杂气冲之,房室触犯故也。故仲景云∶疮疹未生之间,宜烧赤术猪甲以辟恶气,勿令外人入房,及劳人力狐臭人熏触其中,纵得安者,亦必瘢痕经年黑色也,坐卧切忌当风寒,愈而成疮疥,宜烧黑牛粪贴之,则速愈而无瘢痕矣,左右上下安胡荽酒,以御汗气恶气,食葡萄以利小便。大凡患疮疹处,常烧乳香,最辟诸恶气,不可不知。人之荣卫遇香则行,遇臭则止,故恶气不可不辟。譬如物理相感,木得桂而枯,雌黄遇明粉而黑,亦如此之意。前人既有所戒,在后人不得不遵之。

病有初同而后异,有初异而后同者,此皆物极则反,势使之变也。若不通而变之,则似是而非,若同而异,迷而不反者有矣。且伤寒伤风,伤食风热,均是热也,须详辨之。

且如手足指微冷而青,烦躁而恶寒,左额有青纹者,伤寒也;

面赤而鼻流清涕,手足烦躁,自汗恶风者,伤风也;

眼胞肿而右额有青筋,头与肚俱热,胸满不食腹胀者,伤食也;

面青红,额正中有青纹,手掌心有汗,独处不安,时发惊怖,手络肚微动似惊惕,此惊热也;

身热而倍能食,唇红面赤,大小便秘,胁下汗,此风热也。

夫诸热证,则均究其所以热则异,且诸证皆热也,故人身无非常之热,亦无非常之冷,但温和而已。今失于将理,肌肤蕴热,蒸于一身,盖善医者如此而汗,如此而下,随证渗泄,应手而愈。若用药迟速失序,当温反吐,疗热以温,则变证百出,蒸为疮疹者多矣。

且前诸证皆热也,疮疹亦热也。热毒蕴于肌中,失于治疗,皆可变为疮疹,故伤寒则有胃烂发斑,小儿则有胃热发斑,冬温则有温毒发斑,故初发热则不同,其蕴热则同,此乃后同而初异,皆疮疹证也。夫知其始异,不致于变成疮疹者明矣;不知其始异,救其变成疮疹者败矣。

水流湿,火就燥,此势之必至。疮疹本热,热则动心,此理之自然。夫心火热而生肝风,肝风旺而克脾土,脾土受克于中,则上下气不循环,五行之气无以相制,则心火独盛于上,肺金受火克而无力,不能制伏肝木,热则生风,风火盛而脾土衰,热气相击,动于心神,必喜为热,神气不安,故发惊也。当此(此宜泻肝)利小便,风定而斑疹随出。

心脏斑,脾脏疹,泻肝则风去,利小便则心热退矣。风热既定,则惊搐亦自愈矣,昧者见风火相胜而作搐,罔顾疮疹,便用水银朱砂黑锡脑子硝石诸般凉药以治之,使已出者反陷伏,则当出而不能出。盖疮疡烦躁痛痒皆出于心,心热太过则搐,古人治大热则利小便,热虽甚,不能蕴蓄为惊搐之害,今心受热,投以寒凉损心胃药以冷之,则其气敛,何由而出?况中焦即冷,上焦热愈不降,其热尤甚。常见小儿患此,误投寒毒药至死者,临终则遍身斑出,以致不救。盖心一寒,无缘发已在表者,命终气散,黑靥陷伏,已无及矣。要之但是治惊,当平肝去风,利小便,最为要妙。况疮疹在发惊之后,何不谨防疮疹之败耶?又况治惊者,专用凉毒药,使脾滞心气不降,尤为惊病大害,况后有疮疹者乎?

庞安常云∶冬月温暖,小儿至春月必出疮痘,则冬月预服三豆饮子,以解利之。《千金论》云∶人之初生,便服生地黄汁数蚬壳,而下黑粪,则无疮疹矣。《外台方》云∶时行暄暖,便服油剂。又疮疹盛行,恐相传染,煎茜根汁与服,以解利之,此皆防微杜渐,见其未兆,间以疏利为良也。何尝拘于临发热时,然后利之耶?且如用升麻汤,是治未发已发皆可可服,夫未发之意,其为未见斑点以前可服之,已发之意,其为已结痂以后服。今人咸称方状云∶治已发未发皆可服之。曾不知禀气浓者则庶几,若受气薄者,则为害不浅,遂使迟速失度,致于陷伏者多矣。然则小儿禀气浓者,能食,唇红颊赤,渴水,睡中谵语,或时啼哭。又遇天气暄热,易生疮疹,逐时以少药疏利心肺,使热毒皆散,纵有疮疹亦轻矣。虽曰小儿纯阳,亦有禀受怯弱,内无蕴热,虽天气暄,若面青大小便如常,无热者,则不可轻用解利药,恐反生他疾。故用解利药者,宜审察虚实可也。盖疮痘属血热,转下属谷气,今言小儿发斑疮,此热在里而未发者,斑毒未出,则宜疏散热毒,导引快利,使无壅遏,何尝以转下为法。况疏利与转下,相去之甚远。疏利者如三豆饮子油剂生地黄茜根紫草汤升麻之类,又何尝在已发斑之后用也。疮疹虽有转下之法,非谓疮疹而转下。因生内热,使疮疹毒气内外蒸郁,恐生他疾,方以疏导之,以平为期。因疮疹外热,脏腑受热,内外皆热,遂令正患疮疹之中,大便秘,里急后重,小便赤涩,腹满而喘,渴饮水浆,手掌心并腋下汗出,谵言妄语,能食而疮痘不结痂,此是胃中谷气,疮疹热毒蒸蕴,亦热至甚,方可令大便调过一二次,使里无壅遏之患而已。转下虽有内热,亦不可过利,常因有内热,昧者偶然大利,使内虚,痘疹必陷,反为深害,不可不知。故伤寒下之早为结胸,疮疹下之早为陷伏。或有不问虚实寒热,见出不快便下之,言疮疹是热毒壅,殊不知疮疹因热而得出,因虚寒不热而陷,如此为害者甚多。大抵治小儿纯阳多热毒,固为防疮疹之患。然身不热,斑未出以前,内有热证,可下者则下之;若已出斑疮,疏利在结之后,二者迎合,毒气在脏腑则宣利之,毒气在肌肤则疏散之。若疮疹在肌肤,无空泻肠胃之理。又云∶才觉是疮疹,便宣利,使出快,此恐方宜不同,用药亦异。若执之以为用,则得失相半,治疾用药,岂专在于补泻,当随证所宜,斯为活法矣。

疮疹因热而生斑,此皆因热气藏于肠胃,故因内热与外热相合,随荣卫运于肌肤,则为疮疹矣。夫外热者,或感寒,或感风,风热惊热,皆感外邪而生热。苟失于治疗,邪气盛则实,实则生热,故为外热也,既为疮疹,因热而生斑,因寒而陷伏。盖热则出而散,寒则收而敛,当此温肌表散而已。又有热毒正盛,因烦热而食生冷,或服凉剂,使胃寒,则荣卫流注,循行失度,不能运化,当此温里,最为宜也。此则内外之感,当随证渗泄,或感风寒,闭密腠理,而疮痘不出,或出红点,或血,其肌肤青白而恶寒,鼻流清涕,耳与阴皆热,宜与表散则可。如惺惺正气散、活血散、红绵散、紫草汤之类,是表散之药也。其内伤生冷,或服凉药过剂,或吐或利,此为里寒,急宜温里以救之,其人必大小便利,腹痛不食,或呕,此宜用理中丸、益黄散、五积散、治中汤之类。若医者不明于此,里寒不能运出当温之,反发散外寒,所伏不能出,当表散而复下之。是皆表里不分,寒温失度,当察其证。

脏腑不同,表里有异,是以疮痘与肤疹分浅深也。腑属阳,有热则易出,是以名肤疹。肤疹一出,便如痱疮细,出于肌皮之上,一出而便没。以言肤疹在肌,其所受气浅,故易出也。脏属阴,有热则难出,其为疮痘在肌肉血脉间,必先出红斑,而后生成如痘,故名疮痘,其所受气深,是以难出也。暴热而便出者必肤疹,久热而难出者必疮痘,不可不知。

疮疹所感而未成,既成疮疹而已出,疮疹出尽而结脓痂。此三者,邪气轻重表里先后不同,用药亦异。方书云∶才觉是疮疹,便与疏转即轻者,大凡用药之意,是疮疹便与疏转,盖冬月究观天气暄暖,至春夏阳气发生,两热相合则生病,或婴孩,或童子,内藏蕴热,天气暄暖,即唇红颊赤,又渴饮水,咳嗽痰盛,睡中惊悸,此皆热气所作。以意推之,脏腑蕴热,春夏必发疮疹,以药疏利,脏腑热气既去,纵有疮痘亦轻,此冬时便当即解之。今人不然,见红斑已出,热毒在表,复转下之,是表热不除,胃气大虚,无以营运荣卫,毒气辄伏入里,则多危毙矣,但既成疮疹而已出,是红斑见时,切不可疏转,其热气已在表故也。既结脓者,是毒气已出,而未结痂,恐毒气再入脏腑,余毒为害,即宜疏利之,则不生他疾矣。以此观之,疏利在未发疮子之前,及已愈之后,不在疮子正发出时利也。

附应桴,影逐形,动则随之。病有证,荣有性,用则应之。如虚补实泻,未当不愈也,泻虚而补实,未尝不危也。疮痘本蕴热毒于内,及其发也,体热则血脉敷荣于外,要在血气温深,胃气盛壮,水升火降,然后热不能伏藏,随血气以流于肌络,结疮痘而出,岂一证可拘?有胃虚不食而出,或吐或泻,不食可见也,则宜温之。有荣卫虚弱不能出者,恶寒面青白,肌肤软慢,似出不出者,是荣卫弱也,当和其荣卫,如活血散可也。有已出被风所感,不能出者,或发热,或狂言,或风搐,或遍身青紫纹是也,当发散,如惺惺散僵蚕散。有已出而服冷药,或食生冷,而内寒沉伏不出者,则令疮黑靥,潮热啼哭,或白色腹胀,口气目闭,四肢微厥,如人齿散、理中汤可也。有出甚被秽气所熏触,则成血片,烧乳香,如胡荽酒可也。有误服表药过多,遍身成一片,谓之斑烂者,宜安养之,如六神七珍散内补散双和汤可也,有正出盛,服凉心药,沉伏在里,发心寒战靥伏者,如丁香豆蔻姜桂当归附子可也。有本虚,少用药大发之,出得正盛,忽然气脱者,此里本虚也,如丹砂养气理中益黄等可也。有出毒气弥盛,内外通遂,无阴气所感,但血灌注结痂不成者,七日以上,猪尾膏证是也。其证各异,宜细辨之。

热毒伏于脏腑,则蒸于肌肤而成疮疹,非热毒则不能出。或感四时非节之气,或感外寒相搏于荣卫,邪气盛则实,实则生热,因热而成斑。或伤食滞于中焦,心气不下,隔热而斑生,或心热甚则生风,风盛搐搦,如惊痫而生斑,是皆热有所起之由。其热至极,动脏腑之热而成疮疹也,则五脏各见一证。且呵欠顿闷,肝热也,时发惊悸,心热也,乍凉乍热,手足冷,脾热也,面目腮颊赤嗽嚏,肺热也,肾居下焦,不受秽,无诸证,但疮黑者属肾也。良由不谨风冷,或因失肌内虚,毒气伏陷,归肾则变黑色靥黯,世皆言疮疹是热,此人之通称也。因热而内外相蒸,两热相合,阳喜归外,热蒸而出,昧者不察,见疮疹发热,诸证已见,便与疏利,殊不知疏转当时未觉为害,后因疮子出盛之时,胃气因疏而致虚,不能运出,使人不觉,是先疏转为害,则因内虚,为倒靥,为不食,为下利,为昏倦,变证百出。不知所遇之初,因疏转为害而疮疹出迟,医者不察,当此又增发散,更或下之,愈增重困,因此又救之不善,他疾必生。殊不知伤寒因身热而下,早为结胸。伤寒身热固不可下,疮疹毒气已发在表,尤不可疏转。固言小儿因身热耳冷,尻冷咳嗽,辄用利药,毒气入里则杀人,因知伤寒身热为汗解,疮疹身热,为疮疹,为血,为脓窠,为痂而方愈。则疮疹又不宜利,甚于伤寒身热不可下,无以异也。其疮疹有宜利者,在合下证详论之矣。大抵疮疹是热毒,非热则不能出。疮子有大热者,当利其小便,有小热者,当解毒,是亦利其热也,何必须转利,反虚其谷气耶?故知疮疹是热毒,锉其热则疮疹反不出,为陷伏,为害更深矣。

病之在人,所得有轻重。善用药者,能使病重者即轻,病轻者即安。故仲景谓之随证渗泄,最为活法。且疮疹身热而烦躁,喘满脉促,有诸疮疹证不见斑点,其热未退者,以麻黄等汤发之,若已出斑点者即止,不用再服,此表发出之也。或禀受虚寒,脾胃怯弱,或服冷药至多,伤于脾胃,令儿手足逆冷,脉息迟细,大便溏而小便清者,炮干姜炙甘草汤、豆蔻丁香参术药可选而用之,此温里使令自出也。或疮疹出后有余毒者,下利黄赤脓血,身热而渴,当以薤白汤与解之。于斯二者,或发或温或解,能审而用之,疮可保无虞矣。

事物以中为正,脏腑以温为平,故过热大凉,皆非所宜。脏腑有热者,则大便数日不通,热蓄血聚,壅遏不行,势必增剧,不得已则下之。若或下,为害不浅,故大便如常,是内无蓄热,切不可再下,此前人言之谆复者。盖惊策后人,使无误尔。方书论五实证,人能食而大便秘,脉大皮热无汗。又有热证相兼,睹可下之。又论五虚证,令人不能食,呕吐皮寒,脉细,大小便利,则宜补之。以此而观,脏腑既已过如常,则知里无毒热。若下之者,岂不为重虚者乎?大便既如常,有大热证者,但利其小便,则虽热亦不能为害矣。常观病者,大便不濡泻,有虚证,用温药而愈者有矣。大便濡泻,又用下药而愈者,未之闻也?虽或有之,是食积,或冷热不和,互相为害,但半补半利,去其食积,分其冷热,此非正下者也。

一物具一性,一性有一用,药之必或补或泻,或表或下,或散或敛,既各不同,若能以所性施之所用,用之当则遂时而病愈。故钱氏论发散转下,皆称不可妄者,恐其用之不当尔。且疮疹诸证俱见,及斑点既生,若无内外寒热虚实者,但安养之,待其所蕴多少,任其自然,则无太过不及之患。如此非为当时不生他证,亦病后易于将理。今人则不然,才疮疹斑点方出,罔顾所蕴轻重多寡,心速而惟恐不出,故用药表而出之,服以紫草蝉蜕,副以人齿猴梨,并与酒面芫荽,无所不试。曾不知毒气遇药发之,则一为十,十为百,百为千,千为万,一之变合为一疮,方书称名斑烂,至于五内七窍皆有,则重者为之不救,轻者为声哑,为目疾,为斑烂,为闭耳塞鼻之患。又有用表药过多,疮表则盛,里无阳气以应之,为虚脱者多矣,此妄表者之过也。大抵疮疹已出,方赖热气运其毒气以出,出则无眩冒壅闷之苦。善攻其热者,热甚则利其小便,热轻则解其毒气。昧理者不知,但言疮疹是热,无时进凉剂,致于胃气虚羸,令儿胸满腹胀。又且下之致内虚,毒气入里,则杀人甚众,此不善下之过也,钱氏称不可妄发妄下,诚不诬矣,要之治热以温凉而行之,未至于冷,治寒以温,未至于热,当从其渐而已。合下合发,各有其证,则论又详具矣。

谷空而响答,形动而影随,举此而得彼也。故钱氏云∶热应时而出,是见热而知脏腑明矣,且以一日而观之,寅卯辰时热者,属肝,为水,巳午未热者,属心,为斑,子丑寅热者,脾疹也耳肾不受秽,无证,但出疮疹变黑属肾,申酉戌时热者,属肺,为脓。观其热发有时,亦知疮疹之所本,是亦即前录后之先见也。

人之将理,失之于微。积微成损,故冰浓三尺,非一日之寒,蕴热而斑毒,非一日之热,皆积微成着也。大抵小儿自然阳盛而阴微,况朝夕饮啜热乳,兼重衣温浓,帏帐周密,则伤皮肤,害血脉,疮疡发黄,是生多疾,此蕴热而斑毒者,表里皆受热也宜预服升麻汤、消、毒散、紫草汤、油剂为良。又有伤寒发斑,为感寒毒,失于解利,邪气盛则实,实则热,热毒而斑生遍身,如被蚊蚤所啮,不作疮胞起,但赤斑点者,此五死一生之证。作黑点者,九死一生之证,名曰发斑。非疮痘之比,皆称曰斑。故因而及之,疮痘有数证,疹起如痱疮,随出随愈,此名麸疹,其毒轻。疮痘如豆,水如泪而青,小脓有脓而大,其形各异。又有心斑脾疹,五脏各有所主,不可不知。

人之平居乐逸,则心神安静,气体和平。及其病,则阴阳偏胜,盛衰虽不同,故令虚实不齐,是以疮疹已出,不能遍匀。前人治法,透肌解毒而已使毒得出肌,透消解气,既无壅遏,则自然出匀也。用必胜散快毒丹令出快,紫草饮、胡荽酒、红粉丹自然匀顺之。

前人于疮疹,防微杜渐,无不尽其意焉。见小儿遇天气温热,或冬温,恐发疮疹,遂以犀角玳瑁二味,磨汁与服之,以茜草煎汁与消之,则未发者令内消,已发者亦能解利,使毒气不致太盛。或有伏热,疮疹未出,四肢微热,饮食似减,头发干立,或时额多微热,宜服生油方最佳。

病之始末不同,深浅各异。疮疹之出不快者非一端,用之当随宜而已。且疮疹红斑点出,日数未尽,其内实而肌热者,宜疏利,有里自利者,宜温里,斑点见齐,血结起迟者实热,大小便秘,渴而腹胀者,宜匀气解毒,甚热者宜利小便。虚而自利者,宜温里调荣卫。盖血出甚,亦令小儿内虚故也。自血作脓,脓不结痂者,当此毒气已出在表,但解余毒而已。故出迟名同,出迟先后之序不同,医者当辨毒气在表在里,若虚若实,补泻调解,随治之。此是正疮疹证,无诸内外邪气所感者也。若患疮疹中,说有所感冒,则治疗不同。且患疮疹正出,遇时令寒暑燥湿,风不节,则脉证与居常相异,用药则不同,尤当消息。且正患疮疹中,暑气大作,则或烦躁而咽痛,或喘满而作渴,此乃暑气与疮疹表里热气并遏,壅滞而出不快,宜与白虎汤荆芥散。如出疮疹中遇天气暴寒,令儿肤腠秘密,寒气结聚出不快者,宜用麻黄正气散之类。又有疮疹正出,烦躁饮冷过多,或误服凉药,使胃冷无以营运荣卫,致中满则上下气不升降,出不快者,宜用理中汤、姜黄散、活血散,至于下痢者,硫附豆蔻之类,皆可选而用之。又有疮出正盛,内外热气壅遏,血蓄结聚,令儿能食腹胀不大便,烦躁而渴,手掌里有汗喘满,出不快者,此由毒气与心火贯注,无阴气以敛之,宜用乳香猪血膏、紫金散、猪尾膏饮之。或疮疹正出,被恶冲触,房室触犯禁忌,或狐臭人劳力人气触着,令出不快者,宜烧猪甲赤术乳香,常烧令气不绝,仍上下安胡荽酒以御之。

是以略举其数证,方书但云出不快而已,皆在随所得之由变通。

若大小便秘,气壅遏而出不快,紫草木通散是,

疮疹发而不出者,钩藤紫草散

气涩出而不快,滑石散,取窍滑故也。

气虚者,以脱齿散、活血散。

倒靥者以紫金散、如圣散、开花萝卜煎汁与服之,蝉蜕甘草散、猎血乳香丸、猎血麝香丸、木星饮、紫草膏。

疮疹已出,热滞喉舌生疮,懊闷气慌,烦渴多睡,精神昏塞者,以透肌散主之。伏热在胃,腹胀便赤者,四圣散。疮疹不出,伤寒不语,干野人粪散。瘟毒既发,痘疮不出者,地黄豆豉散。

《素问》云∶五内心肺,声色彰明。大凡病在脏腑,其证皆见于外。所以疮疹病而烦躁面赤者,心也,面黄体倦者,脾也,面青多怒者,肝也,喘嚏面浮而白者,肺也,面黑善恐欠,耳尻手足厥者,肾也。此五脏有五色,常与寸口尺内相应,其不相应者,病也。又曰∶色之与脉,当参相应。其不相应者病。今疮疹属心,令人身热烦躁,惊悸面赤,皆属于心。其赤者顺,今面色青,是色不与病相应,为不顺也。当更察外证防备之。故《素问》云∶色以应日,脉以应月。今疮疹临时观之,岂不以色应日也?疮疹当唇红颊赤,而反青色,其为病实者必生风。大小便秘而燥渴者,实也,虚者必下利不食,四肢厥者,虚也,各宜用药预制之。

用药之法,贵简而当,则病重者轻,而危者安。且疮疹证虽蕴久热,然发斑之际,必因天气暄暖,或感风而发热,或惊热,或伤食而热。因热而生斑疹。斑未出者,方其初发热,得微汗散之,后虽为斑疮亦轻,此由非微汗则表不解也。其证令人身热头痛,鼻中壅塞,咽喉不利,咳嗽目赤,毛焦皮肤紧而脉数,此皆热极为疮痘,虽顺而出毒气亦不轻。议者始以微汗解散,其毒渐轻矣,如水解散、控心散、麻黄汤等主之。如斑点已出,则谨不可用此法。盖自然出快,则不可表,表之成斑烂,又有用发散,随汗为白珠子,或出小红疮,亦因汗而毒气随散,不可不知也。

疮疹既出,隐隐在肌肤,不尽出透,尽透而不长血,此皆脾胃虚、荣卫怯弱使然也。良由一时被天气暄暖,诸暴热壅而成斑点。斑点既出,无阳气以应之,故令在肌肤、隐隐而不出也当此则先和脾胃,以行荣卫,荣卫既暖,毒无所容则出矣,故前人用人齿散、活血散,皆暖荣卫以发之,发之斑未出者,用乳香猪心血丸。出而不尽透者,以猪血麝香涂手足心唇上,最为要妙,或以紫草散之类,并脱壳散,皆随寒热虚实而投之。又有当出被外风寒所逼而不能出者,其人必鼻流清涕头痛,宜以解利药,随证温散也。又有被风寒所迫而不能出,其人必鼻流清涕,头痛发热,宜以麻黄汤解利之。

毒气在里,疮疹未出者可下;毒气在表,疮疹见斑点,已出者不可下,如已出定结脓窠,尚有热证见者,当利在大小便。此犹恐重有余毒不尽,因而生疾。其大小肠主出而不纳,有余毒可利之。前人一动一静,必有至理存焉。

是疮疹证而热,数日疮疹不出,进退皆难,诚可虑也。便欲大发之,惧其疮本稀而成斑烂,成倒靥,不发之又无以散毒热,故方书论始以微发之。微发之而不出,即加药,加药不出,则大发之,大发之后,或出不多,或无斑疹,脉息和平无他证者,即疮疹本稀,不可更发也。以此思之皆是用药有渐,发散不至太过,亦不至不及,亦用药之善也。

毒气在表宜散,在里宜下,此为不易之法也。今疮痘热在表,却用疏转其里,是表里不分,是故有人于一言一字,无不审之。其在表宜散,在里宜下。其疮疹是热毒在表,每每妄下,虚其里则至于夭伤多矣。殊不知伤寒身扇,在表者不可下,故《活人书》论疮疹身热耳冷,尻冷咳嗽,辄用利药,即毒气入里,杀人尤甚刀刃。疮疹固有下者,自有可下证,别具其详矣。

疮疹出太盛而面黄,大便黑色,烦喘燥渴,或腹胀,此为有瘀血在里故也,宜以犀角地黄汤。及治疮疹中鼻衄吐血,毒气未尽,有余瘀血,皆可服之。然出得太盛燥渴者,服甘草散,其未出者亦可服之。烦喘甚者,以麻黄汤,咽痛而嗽者,入麝香服之,尤妙,出迟者,与紫草饮子为良。

伤寒男体面黄,女面赤,增寒而口中无热,呵欠顿闷项急也。疮疹则腮赤燥,多喷嚏,悸动昏倦,四肢冷。伤寒当散,疮疹当温,平匀气面赤腮赤之不同。又有诸热证,蒸为疮痘,虽始终各变,当随证而治之,不可泥于一曲。

善治病者,期于未然,不善治者,治已然。昔人论升麻汤,未能辨认,间可服之,是疮子未发,未见斑点之前,可以内消,所以服之。若已发见斑点者,不可服。盖升麻汤性大寒故也。已发而服升麻汤,是以出齐结痂之后,方服解余毒也。往往人未知此,见斑点既出而后服之,令肌凉而反不得出,为害极多。用胡荽酒则曰已发未发皆可服之。胡荽辟一切恶气冲触。外护之用胡荽酒者,酒胡荽于床帐左右上下,安之可辟恶气,疮疹正宜用之,非升麻汤之比。故知升麻汤未辨认间服之,能消诸蕴热,而解毒于未然。及其斑已见,则当以和平药安养之。升麻葛根性大寒,疮疹既出而服之,则反使寒弱,为出迟,为寒中,为陷伏。小儿禀受实者庶几,或所禀怯弱者,最为大害,不可不知。故方书有直言疮疹可下者,有直言不可下者,人之禀受不同,方宜又异,岂可执于一偏而不知变?且北方冬月则风寒冰烈,南方除夜天气温和,花卉亦发,万物亦应时丰,四季皆无毒热酷寒之害,以此观之,所禀既异,所治亦殊,在临时随宜而用之,不可下与可下,自有证候,故执泥者乃医之病矣。

《难经》云∶气行则血行,气止则血止。故气主煦之,血主濡之。濡软也。气行则血随而行之,气滞则血壅之故张氏论疮疹气匀即出快盖脏腑既有蕴毒,方其壅于肌肤,热喜散而出为疮疹,热亦不能复还荣卫周流,血气流注,则出而无阻。盖气匀即出快,此其义也。或有结搏,或里有食,滞于中焦不化,或外寒所感,皆令壅遏不通。故气既滞则血不流,何由而出?当此不能审察之财,至危毙者有矣。能使气匀行而不滞,疮疹无不出者

小儿鼻塞,摩囟以通之。荣卫不和,洗浴以通之。腠理空疏,粉末以密之。此皆外可以通肌也。及其疮疹既作,血肉作脓痂,肌嫩未实,诸气可通,恐恶气有所触犯而入,故制方论,使爱护而为防备计。故云已出未出,切忌见杂气冲触,兼劳人及狐臭人熏之,尤忌房劳人相近。未愈者不可当风坐卧,如当风即成疥癣也。若疮疥脓出,可烧牛粪灰贴之,则速愈而无瘢痕也。及左右上下不可缺胡荽酒,能御汗气恶气也。若能食者,时与葡萄食之,为其能利小便,及取出快如穗之义,若斑烂脓痛甚者,以干净黄土细罗以爆之,仍数数食蜜。若势轻者,则以芒硝和猪胆调涂疮上,勿令动着,直候疮痂落也。有大段疮发不通卧席者,以麦麸簟卧将息。不问已发未发,皆可烧乳香于房室中,令气味不绝,辟一切恶气。

脏腑已有伏热,而感外风寒以击之,此阴阳相搏于荣卫。轻者在腑为疹,重者在脏为疮痘。若手足稍冷,尻阴冷,腹中硬痛者,是疮疹证。或有惊证者,由蕴热动心,切不可误投惊药。若惊药误投,则毒邪内攻,其疮不出,便至危殆。或出后为靥倒,但服平和匀气发散药必愈。

凡婴童患疮痘候,初觉似伤寒,面色与四肢俱赤,壮热头疼,腰背痛,足多厥冷,眼睛或黄或赤,脉息但多洪数,绝大不定,小便赤而大便多秘,才觉四肢色候虽是疮疹,未攻皮毛穴出者,可便服饵,匀和脏腑,疏利毒气。若疮痘已结在皮毛穴间,微微自出,即不可疏利也。或实脓水者,却可疏利也。盖热毒已在外,恐里有余未解,则可疏利也,疏利宜黄连散、青黛散、当归散。

小儿疮疹候偏多,咳嗽痰涎作久;热候心神如怕物,惊时羊眼白翻波。认目看灯睛有焰,吐来气逆入相磨。十岁梦中如发搐,唇红脸赤疏交罗。汤水心烦头满热,耳冷脚冷发无过;舌上有如粟米样,定知三日发交瘥。此病未来宜早疗,莫将凉药与伊芳摩;细辨形证为妙用,只将平药以调和。

刘氏云∶初虞世所着《必用方》,大有益于世。惟疮疹去当转下,误人甚多。缘方宜不同,所禀虚实有异故也。盖小儿疮疹转泻则内虚,毒气不能运出,复攻于里,陷伏多致夭伤。张氏论用药,疮疹服惺惺散,次服人参羌活散等。如壮热未退,切不可通利大便,及温热药,恐令疮疹不出。二人之论,与初虞世之论,皆未可执,须在临时可温则温,可下则下,皆有可温可下证,别具详之矣,学人宜通变用之可也。

[疮诊论卷之六十五\论疮诊已出证第二] 论疮诊​



发热证候多般,疮疹亦发热也。其体热则同,所得之由不同,须引证而辨明之则各异。

发热如疟状,热作有时者,名潮热;

发热饮食不减者,名风热;

发热而头热肚热,右额有纹者,名食热;

发热而多渴,渴则泻者,名疳热;

发热唇上下汗出,唇中间起一白子,及耳阴皆冷者,名变蒸;

发热而额正中发际有青纹,下至眉心则发惊者,名惊热,

发热而皮肤或赤色热痛,时时啼叫者,名丹热;

发热目闭面赤色者,名胎热;

发热而面赤汗出,而鼻流清涕,左额有青筋纹者,名伤风热,

发热而面色青惨,耳鼻冷,恶寒无汗,亦左额有青筋,手足厥冷者,此名伤寒热也。

又有变蒸之中,偶有时行寒疫者,则耳与阴反热。若疮疹发热则不同,然呵欠顿闷,时发惊悸,乍凉乍热,手足时冷,面目腮颊赤嗽嚏者,此皆疮疹之热证也。

病有轻重,药有浅深。病深药浅,不能去病,病浅药深,真气受弊。观疮疹分轻重而治之,其疮痘出稀者轻,里外肥红者轻,外黑里白者轻,疮夹疹者半轻半重也,一发而出尽者重也,外黑而里赤者微重,外白而里黑太重也。青干势陷,昏睡汗出不止,烦躁热渴,腹胀啼喘,大小便不通者,困也。疮中端黑,点如针孔,绀紫剧也。

论轻重为用药之法,轻者宜匀气,令其自出也;

半轻半重宜解毒,毒散则自轻也,

毒气重者宜利小便;太重而势剧者,当随证渗泄。

热气冲于心,则谵言妄语,则朱砂参苓之类可用也;

蒸于肝则搐搦,状若惊痫,则防风羌活天麻全蝎南星之类可用也,

蒸于脾则腹胀渴水,大便秘,目肿则枳壳散橘曲山栀地黄之类可用也;

蒸于肺则喘急渴水,咳嗽鼻干,则桑白皮马兜铃半夏之类皆可用;

毒气归肾而黑靥倒入者,宜猪尾膏活血散皆可急而用之也。

又有风邪客搏于皮肤,热不得泄,疮变为瘾疹之状,皮肤瘙痒者则轻又有内先蕴热,外被风邪相连,搏于血则赤斑,其毒亦深。伤寒变疮痘者,其伤寒热毒甚而发疮。其疮色白或赤,发于皮肤,头作瘭浆,戴白脓者轻;有紫黑作根,隐隐在肌肉里者,其毒必甚,重者五内七窍皆有疮,其形发如豆,故以名焉。大抵正疮痘,是母腹中时受积秽,良由内实而斑毒生。其感风感寒,为瘾疹,为斑毒,为痘疮,皆外邪乘内虚而伏于脏腑,内外皆热,热蓄血聚,壅遏不行,蕴结而成也。所遇之初不同,可不辨乎?正疮子内实而生者,五脏各有一证,前篇备论之矣。且伤寒伤风,何以别之?面青四肢微厥,无汗而恶寒,耳与阴皆热者,伤寒也;伤风者,面赤,四肢烦,鼻流涕,有汗恶风。此二者宜审而早治之,不尔必为疮疹也。若在母腹中蕴毒气者,《千金方》云∶儿初生以生地黄汁一蚬壳与服,便黑粪为解。又疮多临发未出之间,以升麻汤解之,冬温以三豆饮子解之。时气发疮疹,恐相传染,以茜草根煎汁解之。此皆疮痘当用者。惟伤寒伤风变为疮痘,是汗下失时之过。

疮疹已出,热毒居表而不可疏利,疏利是未出时即疏利之。疏则散其热气,利则滑其肌窍,使热毒则发泄而不壅遏,其疮疹轻而易出也。及其疮疹已出,即不可疏利,惟以和平匀气药调服为宜,又曷常令人取转耶?且疏利与取转,相去辽远。疏利者是以轻凉之药,疏散使易出也,如黄连散、青黛散、当归散,烦躁而卧不安,频煎豆汤,徐徐服之;取转者,是以峻快之药转下也,如巴豆芒硝轻粉水银之类是也。疏利与取转轻重殊等,不可同日而语。古言疏利,今乃为取转,得不为误耶。

小儿所禀,有虚有实,病证有寒有温,故良工随宜而治,各得其所。今观董汲与《指迷方论》,其禀气浓者,或病热而又失于解利,有蕴积热毒者,治法则当利,利之无不愈。此由小儿禀气已浓,又有病热而失于解利,蕴热在里,则宜利之,利之无不愈矣。此董汲指迷用药之意,皆热毒未出于表,蕴毒在里时用之也。若非钱氏方与《活人书》用药之意。钱氏论倒靥,欲脾强而胜肾,得身温而渴,阳气复者,可生也。《活人书》云∶身热耳冷尻冷,轻用利药则杀人。二人之论,身热为疮疹,毒以在表,气虚在里,故不可利,但以温平解毒而已。故知伤寒身热而下之早,毒气入里为结胸,疮疹为热在表,下之早为黑靥,为陷伏。四人之论,皆不可废,用之要得其宜。后之医者当以董汲《指迷方》治疮疹未出,预截热毒。若已出了者,解利余毒,则无不愈矣。以钱氏朱氏之意,治疮疹正作,使外不至太过,里不至陷伏,亦无不愈者。大抵治病皆当随宜用之,最为要法。譬如小儿患有伤生冷者,有伏热者,有被惊者,有感风寒者,有伤食者,临期分别,岂可泥于一曲。况习医者,又随方而用之。以愚观之,昧者徒互见其偏,审之四说,皆为可用。

《素问》云∶一病而用药各不同,皆愈者何也,此地势使然尔。且东方食鱼而嗜咸,令人黑色而疏理,为病痈疡,以砭石治之。西方风土刚强,外邪不能伤,其病生于里,治之宜于毒药。北方风寒冰烈,藏寒生满病,其治宜于炙,南方天地所以长阳盛处,其地下水土弱,而雾露之所聚,其民嗜酸而食,病为挛痹,治以微针。中央地平以温,其生万物也众,杂食而不劳,病为痿厥寒热,其治宜于导引按跷。是以五方地势高下不同,治法亦异,故仲景治伤寒,用桂枝麻黄大青龙汤,皆是热性药,云四二方行之,无不应验,惟江淮地暖处,用加减法,加升麻石膏知母之类,是随此五方地气而用药也。又云∶病素有虚实者,并用古方,不在加减方,当此随时变通,不可泥于一曲。且西方风土刚强,外邪不能袭,病生于里,其治宜毒药利之。设有阴证者,亦须用理中汤四逆汤之类,以复阳气。南方虽为阳精拱上,其地下水土弱,雾露之所聚,病为挛痹。设有阳证者,即用大黄大青黄连葶苈苦酒之类,以复阴气也此皆前人得随时增减之理,则知疮疹岂在专补专泻,但应当日脉证祛逐可也。方宜各自不同,故用药岂可执泥哉。

人之饮良起居,有消息虚实存焉。且昼日起居行坐,其气血渐降也;夜则倒眠,血气渐升,则心安而逸也。此上下升降虚实运动也。且人之胸腹,方其饥也,则肠实而胃虚,及其饱,也则胃实而肠虚,此平居饮食进而无病。尚且一起居一饮食,而一虚一实存焉。况小儿在母腹中,所蕴秽毒在脏腑,欲出为里热,热甚而发于外,其热曝出,其里曝虚,正赖饮食汤药以助之。苟或失饥,内无食以助胃,何以运出其疮痘。则为黑靥陷伏者多矣,此内虚所致也。故不可失饥者此也。又疮疹正出,乃表实里虚,心烦恶热而欲冷,或起居当风,或失盖覆则虚,热被外风寒所搏而为陷伏者亦多,此外邪所致。视疮疹者,可不谨欤?

前人论疮疹,有大热则当利其小便。盖大热则皮热脉实,大小便皆不利,心热而渴,气满而喘,能食,不结脓血痂,当此里热既盛,惧其生他疾,故利小便。心火有所导引,虽不用冷药,热亦自减去矣。可待其疮疹至热过,不为冷误,尤为良法。其小热则解毒,盖小热不解,大热必生,小热而利小便则损气,当此有小热不可利小便,但解热而已,如玳瑁汤、独胜散、安斑散、如圣散、紫草汤、犀角饮。此虽不利其小便,其热亦不能为害。当思前人云∶大热者,方利其小便。有小热者,尚不敢利其小便,恐致损气。彼其妄下者,可不慎乎?

因疮疹伏热在胃,则中有所膈,上则心火不降,故小便赤;下则阴气不能升,故为心腹胀满。董氏紫草散,发出其毒,胃中热散,自然冰释,详其药味,以紫草发散,以黄定痛,解毒生肌,以枳壳治腹胀,令大肠不秘,气通消胀,以木通导心热而利小便,以甘草和之,古人用药,必有至理焉,可不以意推之

饮食芳味,虽能益人,用之过亦能害人。况烈毒剽悍之药,又在以下之后,岂可再利之?此五脏不可再伤故也。盖疮疹未出也,曾先利之,今疮疹始出,则内无壅滞热毒,纵有亦已轻矣。故云曾经下后,惟有热者但解毒,其热亦庶几矣。大抵疮疹不经下,亦有内虚者,宜匀气安养之,又况曾下而后疮疹出,若又下之,是重虚也。

阳气胜而阴气少,则烦而躁,甚则其心悸动,不能安矣。故身热烦躁,睡卧不安,但清心利小便,则自然安适。若表不解,身热而烦躁,睡卧不安者,服水解散。或结粪大便秘,而烦躁不得收藏者,必腹胀,手掌心腋下有汗,宜服麻仁丸,或煎黑豆,徐徐饮之,甚者青黛散,以水调服。惟津液枯少,虚烦乏气,昼夜不得眠者,酸枣仁汤为良也。

疮疹陷伏,虚实不同,宜详辨之。有胃寒荣卫气虚而陷伏者,则肌肤慢疮瘢皆白,不欲食或呕,大便不秘,小便清白者,此皆宜温之,活血散、人齿散、胃爱散,虚寒甚而至于自利,间亦可用,虽附子理中豆蔻亦可用,疮出为期。又有毒气内外壅遏,热蓄结聚而不散,毒气壅瘀于肌肤,急出不得,壅于毒气,倒靥黑色,盖血活如朱砂,如鸡冠色。若毒瘀血聚则黑色,又如蚊蚤所啮而黑色者,由毒气暴出,瘀热搏之,故血凝而不得出,为黑靥,其证最恶。其大小便秘,腹胀满,喘急烦躁者,宜用山栀子汤宣毒膏。治黑疮子患候无比散,毒气内攻,紫黑色出不快者。庄氏云∶斑疮倒靥而黑色者,谓之鬼疮子,宜猪尾血调脑子佳。

小儿胃热出斑疮,盖胃者主一身肌肉,其胃中热则身热。身热太甚,斑毒得出,胃热既出,其里已虚,合以和平药调助之。又有医者及病家,未明乎此,见其热便用凉药,是里无热,又加冷药,则里稍寒,使疮子不能出也,盖有热则气散,有寒则气敛,使肌肤急而腠理秘固,疮子轻者为出迟,重者为倒靥,可用胃爱散以温之。胃气既复得温,荣卫复行则出矣。故胃爱散以脾胃虚生寒而用之。

疮子当出而不出者,此由毒气当散而不散也。盖心主血而营于血,疮疹不出,毒气瘀于里,则为便血,黑色,故神昏睡而不醒,其证甚恶,脱壳散犀角地黄汤主之。

疮疹已出而腹胀者何?此阴阳不和也。此毒气陷伏入里也,二者缘毒气已出而未尽,又正热,或外伤寒而内伤于冷也。大抵疮毒正作,热毒蕴积,则多渴烦躁而引饮,又或投凉药,或饮冷水,故热被冷激而不能蒸出。冷气内拒而不能消化,其冷热毒气相搏于里,则不消,令人腹胀气喘,甚者发寒肢厥,疮瘢白而无血色,或至不救,急宜以温中药逐冷气,冷气散则腹胀亦消。昧者一见腹胀,莫不更增宣泻,是谓重困。盖伤于冷者必不能食,大小便利,时时下气,此伤冷阴阳气不和也。又有毒气陷伏入里者,疮疹出迟,毒气倒靥,令儿腹胀,亦宜用温平解毒快气药,如人齿散活血散之类服之。大抵毒气伏入者,必有热证相杂,或渴或烦躁,或大小便秘涩,或啼哭不止者,则陷伏黑靥证中具详矣。若腹胀目闭,口中如烂肉臭者,其证恶,此难治。

疮子半出半不出,此毒气半在里而不出尽故也。或盛出,大便不通,小便赤涩,喘粗腹胀,而齿唇干口燥,引饮谵语者,当急下之。此由毒气弥盛,而内外皆热。若大便里急后重者,当令大便润过,内不燥。不里急后重,腹不胀者,且利其小便。又有疮子半出半不出,下利,四肢厥逆,腹胀吃,此由里寒毒气不能出,故宜以姜附理中等药急温之。一则言当下者,恐毒气复入故也,一则言宜温者,恐无胃阳以行荣卫,虚实之势剧也,故二者俱不可废。

人病有迟速,药当随应而用,可以速则速,可以缓则缓,如附应桴,间不容栉。且疮疹始出,未有可下证,但以和平药调理之,乳食饱哺之,避风寒以温之,三者皆为保子之常法。如疮疹见而三五日尚未出者,可微发之。微发不出,则大发之,大发之出不多,脉息平和无他证者,即疮本稀,不可更表散也。今人才见表不出,热又不退,必便下之。其内虚疮子将发者,则因利而不出,疮子已出者必复陷,陷必黑靥,疮子归肾,此为脾土弱而肾水反胜,钱氏以百祥丸下膀胱毒,则脾土自实,疮痘可以复出。与其下膀胱毒于黑靥之后,莫若正脾土于未出之先,则不下为愈。是风与热证皆可下,今见热而便下,故不可也,况下之纵愈,亦有三证。一为疥癣,二为豆痈,三为目赤。有此证者,皆下之失于早,不可不戒。故前人论曰∶疮疹未见,乃可疏利,是热毒未形容间。毒在脏腑,则预下之也。又牛黄丹证云∶疮疹出定,大便不通,令脓汁不干者可下之。以此观之,当下证是未出之前,及已出定之后,非正出而可下也。且利毒丸虽治胃热疮疹散出,温壮腹胀,气粗大小便赤涩,烦渴舌干,睡中惊而厥,脉沉太滑数,虽名利毒丸,利其邪热,况用大黄,大黄性利毒解表,故伤寒当利亦用之,又通关散证云∶治患疮疹心燥发渴,便赤口舌生疮,用木通瞿麦滑石,皆利小便药也。二方皆谓大小便热为害,甚则去其热毒气,苟不用之,又为失下之害,故用之岂是疮疹正出而下之也,故下之者不可太早。

伤寒身热固不可下,疮疹热亦在表,尤不可转下者,盖热毒已在表故也。《活人书》云∶小儿身热耳冷,尻冷咳嗽,辄用利药,必毒气入里,则杀人。盖热在表,则表实而里虚,故身虽热,里无可下证,而便下之,则里无阳以应表,至于陷伏而死者多矣。大抵疮疹血气顺,脾胃温,则易发;若里无热,而误于疏转,则令气弱血涩脾冷,荣卫无以运化,而毒气难泄,立见危殆,尤当审谛。又况小儿鼻塞唇焦,内伏热也。脉细面色萎黄,或青色,皮肤又慢,口吐清涎者,此误下证也。或服凉药太过,或里无热壅滞,则不可下也。
 
黄帝外经 / 社生篇
少师问曰:人生,而白头何也?岐伯曰:社日生人,皮毛皆白,非止髩发之白也。
少师曰:何故乎?岐伯曰:社日者,金日也。皮毛须髩皆白者,得金之气也。
少师曰:社日非金也,天师谓之金日,此余之未明也。岐伯曰:社本土也,气属金,社日生人犯金之气。金气者,杀气也。
少师曰:人犯杀气,宜夭矣,何又长年乎?岐伯曰:金中有土,土乃生气也。人肺属金,皮毛亦属金,金之杀气得土则生,逢金则斗。社之金气伐人皮毛,不入人藏腑,故得长年耳。
少师曰:社日生人皮毛髩发,不尽白者又何故欤?岐伯曰:生时不同也。
少师曰:何时乎?岐伯曰:非己午时,必辰戌丑未时也。
少师曰:巳午火也,火能制金之气,宜矣。辰戌丑未,土也,不助金之气乎?岐伯曰:社本土也,喜生恶泄,得土则生,生则不克矣。
少师曰:同是日也,何社日之凶如是乎?岐伯曰:岁月日时俱有神司之,社日之神与人最亲,其性最喜洁也,生产则秽矣。两气相感,儿身受之,非其煞之暴也。

少师曰:人生有记,赤如朱,青如靛,黑如锅,白如雪,终身不散何也?岂亦社日之故乎?岐伯曰:父母交媾,偶犯游神,为神所指,志父母之过也。
少师曰:色不同者何欤?岐伯曰:随神之气异也。
少师曰:记无黄色者,何也?岐伯曰:黄乃正色,人犯正神,不相校也,故亦不相指,不相指,故罔所记耳。
陈远公曰:社日生人,说来有源有委,非孟浪成文者可比。

这算是最源头的表述,可惜没有写怎么治疗。
 
这样
黄帝外经 / 社生篇
少师问曰:人生,而白头何也?岐伯曰:社日生人,皮毛皆白,非止髩发之白也。
少师曰:何故乎?岐伯曰:社日者,金日也。皮毛须髩皆白者,得金之气也。
少师曰:社日非金也,天师谓之金日,此余之未明也。岐伯曰:社本土也,气属金,社日生人犯金之气。金气者,杀气也。
少师曰:人犯杀气,宜夭矣,何又长年乎?岐伯曰:金中有土,土乃生气也。人肺属金,皮毛亦属金,金之杀气得土则生,逢金则斗。社之金气伐人皮毛,不入人藏腑,故得长年耳。
少师曰:社日生人皮毛髩发,不尽白者又何故欤?岐伯曰:生时不同也。
少师曰:何时乎?岐伯曰:非己午时,必辰戌丑未时也。
少师曰:巳午火也,火能制金之气,宜矣。辰戌丑未,土也,不助金之气乎?岐伯曰:社本土也,喜生恶泄,得土则生,生则不克矣。
少师曰:同是日也,何社日之凶如是乎?岐伯曰:岁月日时俱有神司之,社日之神与人最亲,其性最喜洁也,生产则秽矣。两气相感,儿身受之,非其煞之暴也。

少师曰:人生有记,赤如朱,青如靛,黑如锅,白如雪,终身不散何也?岂亦社日之故乎?岐伯曰:父母交媾,偶犯游神,为神所指,志父母之过也。
少师曰:色不同者何欤?岐伯曰:随神之气异也。
少师曰:记无黄色者,何也?岐伯曰:黄乃正色,人犯正神,不相校也,故亦不相指,不相指,故罔所记耳。
陈远公曰:社日生人,说来有源有委,非孟浪成文者可比。

这算是最源头的表述,可惜没有写怎么治疗。
这说的意思就是没法治疗,不是没说是没法,是神给你的,先天的。
这样吧我也只能给你个方法试试,你用老陈醋柠檬汁混合硫磺芒硝然后在脚上或其它小地方抹一阵看看有没有效果,有就继续,没有就没办法了
 
这样

这说的意思就是没法治疗,不是没说是没法,是神给你的,先天的。
这样吧我也只能给你个方法试试,你用老陈醋柠檬汁混合硫磺芒硝然后在脚上或其它小地方抹一阵看看有没有效果,有就继续,没有就没办法了
感谢感谢,我试试 :084:
另外请问一下,比如扎破了,用火罐拔血拔出来会有效果吗?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