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内难探讨 藏象阴阳与经络阴阳的疑惑

GZLArui

声名鹊起
杏叶会员
注册
2021/03/26
帖子
544
获得点赞
640
声望
93
所在地
九龙潭
《黄帝内经素问.六节藏象论篇第九》:“心者,....为阳中之太阳”,“肝者,....为阳中之少阳”;《灵枢·经脉》:“心手少阴之脉”,“肝足厥阴之脉”,我们都知道脏象学说是按照藏府功能和所处生理部位来划分阴阳属性,经络学说按照经络行于人体内外侧的位置和路线来分阴阳,但藏府与经络本身是相互联络的,为何这两蔵的阴阳属性却不一致呢?百思不得其解?有哪位老师能否解惑?谢谢!
 
医学理论体系不同。在汉以前有两大医学流派。经方派和医经派。
经方派以草药和药方的研究为主,从经验上探索理论。六经理论、脏腑理论、阴阳理论和五行理论都是他们研究的内容。
医经派以研究经脉和穴位为主,从实验中探索理论。十二经体系、奇经八脉、经脉循环、经脉虚实、穴位位置、穴位与经脉的关系(归经、泛经、交会经脉、重点部位)、补泻方法等。
经脉的阴阳划分条件是以经脉的固有频率为主的亦可参考表里经脉在手指或足趾两侧的位置来确定。其中固有频率在大字组乐音的经脉为阴经;在小字组乐音的为阳经。经脉在手指或足趾两侧赤白线偏背侧的为阳经,偏掌侧的为阴经。
在脏腑理论中主要是针对脏腑对温热药物的反应来划分的。因为温热药物对心、胃、肝、肾、肺的作用是补阳气,所以属阳。其他的就有些混乱或含糊了。
在战汉以后各医学流派就被逐渐融合了。因为融合的不彻底,所以在使用上就并不通顺。今版的《内经》是医经七家为主,经方的理论为辅的资料汇编。所以需要具体的拆解后阅读。
 
中医学并非天授神与,它有一个发展的过程,就正如开始之时,发现了阴阳,继而发明了阴阳之名目,其後之四象、五运、六气等等皆与此类同。
而当在四象名目尚未被发明之前,四象本身就已经被发现,于是它只好被命名为[阴中之阴阳] ,[阳中之阴阳] 这个样子。
其後四象名目被发明了,则此种命名方式就会自动绝迹。
所以[阳中之太阳] ,这类混合方式之命名,乃绝不可能会存在的,多此一举也,当是後人聪明自作的狗尾续貂而已。

事实上,它们就该被统一的更正一下,因为当中有一则记录是没有被污染的。

《黄帝内经·九针十二原》
阳中之少阴,肺也。
阳中之太阳,心也。
阴中之少阳,肝也。
阴中之至阴,脾也。
阴中之太阴,肾也。
《黄帝内经·阴阳系日月》
心为阳中之太阳,
肺为阴中之少阴,
肝为阴中之少阳,
脾为阴中之至阴,
肾为阴中之太阴。
《黄帝内经·六节藏象论》
心者,为阳中之太阳。
肺者,为阳中之太阴。
肾者,为阴中之少阴。
肝者,为阳中之少阳。
脾者,此为至阴之类。
《黄帝内经·金匮真言论》
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
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
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
腹为阴,阴中之阳,肝也;
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
或许它们也可以被称为四象派、五运派及六气派的古中医学吧,因为它们所依据的历法并不相同,而天人感应则是古中医学的首个前提假设,今所宗既已有不同,则派亦必定有别也。

至于其後与十脉、十一脉及十二经脉之配对,则是经过很长之历史矣。

而这就成了倖存者的遊戏矣,或许有比内经更好的中医学医理存在过,但唯一能流传下来的经典,就只得内经而已。
 
最后编辑:
太极衍阴阳,阳中之太阳,乃是至阳,即阳极;阴中之太阴,乃是至阴,即阴极;这是反应阴阳的消长变化,这个可以理解,但是“心”与“肝”的阴阳属性在《素问》与《灵枢》中归属却不同,现在的中医基础理论对于《素问》与《灵枢》的观点都是认同的,但在临床应用时却都不由自主的宗于《灵枢》,如药物的归经、引经药和针灸治疗。疑惑的是这两蔵的阴阳属性变化的原因,应该如何正确理解这种变化?
 
我反而认为[肝为少阳] ,这才是问题之所在也。
肝为少阳,直觉上会被认为是属阳的吧?
但是“心”与“肝”的阴阳属性在《素问》与《灵枢》中归属却不同,现在的中医基础理论对于《素问》与《灵枢》的观点都是认同的,
两个都认同与两个都不认同,有何分别?
但在临床应用时却都不由自主的宗于《灵枢》,如药物的归经、引经药和针灸治疗。
在灵枢里其说法也不统一,先生是如何确定临床应用之所宗乃是灵枢,而非素问之金匮真言论的呢?
疑惑的是这两蔵的阴阳属性变化的原因,应该如何正确理解这种变化?
心肺属阳,肝肾脾属阴,这个是不能变化的吧?
那么很明显五脏乃三阴二阳,对吧?
但五脏皆属阴而与五腑皆属阳相对,也同时是对的吧?

当以上之说法皆对时,而心肺之忽阴忽阳,又有何问题呢?
 
最后编辑:
看来有人与我有同样的疑惑:
1709525685276.png

1709525708569.png
 
这有有一篇从周易与中医学的角度讲藏府阴阳与经络阴阳的,可参考的:
1709526132292.png

1709526163611.png

1709526185893.png

1709526240644.png

1709526274792.png
 
少阴与少阳在四象系统中,同样是半阳半阴之时候,即现实中,太阳永远是上半个阳(出于地) 及下半个阴(入于地) 。
但写成符号时,则一个是上阳下阴,另一个是上阴下阳,此与现实之形象并不相符。

青龙⚎,朱雀⚌,白虎⚍,玄武⚏。
日出⚎,日中⚌,日入⚎,夜半⚏。

是故内经之三阴三阳,并非沿袭于易经之阴阳八卦,而是沿袭于失传已久的阴阳五行。
所以内经只是在命名上面,恰巧与易经撞上而已。

易经之取象,乃是基于四正,而内经之取象,则本于四隅(=四维) 。

未出⚍,日中⚌,未入⚎,夜半⚏。
肝木⚍,心火⚌,肺金⚎,肾水⚏。

肝木之太阳,未出于地,自必属阴,肺金之太阳,未入于地,自必属阳,它们俩皆非半阴半阳之态势。所以它们不可能会被命名为少阴及少阳。

反正肝木,总不能被命名为少阳吧?
後人硬以少阳来配对肝木,这算是强奸吧?
 
小时候刚学吃饭,我喜欢左手拿筷子,被大人敲打一次,只可以右手拿筷子。最终习惯了右手拿筷吃饭,思考为啥必须右手拿,这是闲的脑壳疼:021:
 
少阴与少阳在四象系统中,同样是半阳半阴之时候,即现实中,太阳永远是上半个阳(出于地) 及下半个阴(入于地) 。
但写成符号时,则一个是上阳下阴,另一个是上阴下阳,此与现实之形象并不相符。

青龙⚎,朱雀⚌,白虎⚍,玄武⚏。
日出⚎,日中⚌,日入⚎,夜半⚏。

是故内经之三阴三阳,并非沿袭于易经之阴阳八卦,而是沿袭于失传已久的阴阳五行。
所以内经只是在命名上面,恰巧与易经撞上而已。

易经之取象,乃是基于四正,而内经之取象,则本于四隅(=四维) 。

未出⚍,日中⚌,未入⚎,夜半⚏。
肝木⚍,心火⚌,肺金⚎,肾水⚏。

肝木之太阳,未出于地,自必属阴,肺金之太阳,未入于地,自必属阳,它们俩皆非半阴半阳之态势。所以它们不可能会被命名为少阴及少阳。

反正肝木,总不能被命名为少阳吧?
後人硬以少阳来配对肝木,这算是强奸吧?
其实五行理论并不完善,可以说架构上有错误。木火土金水五行相生相克关系很牵强。

五行划分是合理的,根据阴阳平衡状况不同把宇宙万物划分为木火土金水,这是合理的。把五行与五藏对应,也是正确的。我们可以给它们这样排序,按照阳气从最强到最弱,也就是阴气从最弱到最强到,顺序是:火木水土金。相应地,五藏的顺序是心肝肾脾肺。心火的阳气最强阴气最弱,肺金的阴气最强阳气最弱,肾水是阴阳平衡的,肝木的阳气强于阴气,脾土的阴气强于阳气。

判断阴阳平衡状况,可以根据密度来衡量。密度越高则阴气越强,密度越低则阳气更强。所以五行的排序应该是这样排的。火的密度最低,金的密度最高,水的密度高于木而低于土。
 
所以[阳中之太阳] ,这类混合方式之命名,乃绝不可能会存在的,多此一举也,当是後人聪明自作的狗尾续貂而已。
若中医学真以此种方式命名,则中医学当有八阴八阳之学说,即有阳中之太阳、少阳、少阴、太阴,与及阴中之太阴、少阴、少阳、太阳,合共八个。
很明显,因为中医学没有八阴八阳,所以此命名之方式,并不存在。
事实上将四象再分阴阳,本身就是多此一举。
就似是将三阴三阳,再去分阴阳,又有何意义呢?
~~~~~

心为阳中太阳,肺为阳中之少阴,
肾为阴中之太阴,肝为阴中之少阳

以上乃是楼主之引文所言,其阳乃先太後少,其阴也是先太後少,这既不符内经之说法,也不合易经之说法,所以这个说法肯定是错!

若改依《金匮真言论》,则
心为阳中之阳,肺为阳中之阴,
肾为阴中之阴,脾为阴中至阴,肝为阴中之阳。

则很明显,这里它缺少了一个阳中之至阳,而此至阳之器(=季节) ,其或说或不说,皆不会影响其之存在,不是吗?

据此《六节藏象论》之六节出焉,当然它没有数出一个六节来,更没有记载六节之名目,虽说是有点儿名不符实,但它确确实实是六节。
所以厳格来说,它应该改称为《五运藏象论》吗?
~~~~~

帝曰:藏象何如?歧伯曰:
心者,[长]之本,神之變也。
其華在面,其充在血脈,為陽中之陽,通於夏氣
肺者,[收]之本,魄之處也。
其華在毛,其充在皮,為陽中之陰,通於秋氣
腎者,主蟄封藏之本,精之處也。
其華在髮,其充在骨,為陰中之陰,通於冬氣
肝者,罷極[生]之本,魂之居也。
其華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氣,其味酸,其色蒼,此[陰]中之陽,通於春氣

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者,倉廩[化]之本,營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轉味而入出者也。
其華在脣四白,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黃,此[為]至陰之類,通於土氣
~~~~~

此斧凿之痕,也未免太大了吧!

此通于五气,根本就不是同一个类别,好吗?
夫[春夏秋冬] 为天气,而[木火金水土] 为地气,能通吗?

这明明是四象派的文论吧,而五运之天气,当是[风寒暑湿燥] ,此五个天气吧?
此五气配六节,就是下一个问题么?

且[生长收藏] 四个地气,怎不再加上一个[化] 气呢?

唉,此升级换代,难啊!
 
最后编辑:
如果仔细看过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那你就明白了这篇的作者在告诉你,中医的阴阳是面对一个整体或者说一个系统时,把里面的部分进行二分法,甚至无限二分法的一种方式。
打个比方,你叫张三,放到你的家庭里,时而是儿子,时而是父亲,也可能是孙子爷爷丈夫女婿。都是有对应的另一个人,这个称呼才有意义。
当家里的人比较多,多到12个人时,怎么分配。你50岁,是很老,如果以老为阳,年轻为阴,那么,你算阳还是阴?是不是得有个对比者?给12个人排阴阳呢?把其中五个比较小的挑出来,再用这些阴阳来标识,怎么能一样?
如果你悟性够,看明白了,那你就算在中医的概念上入门了。
这些其实很基础。
 
如果仔细看过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那你就明白了这篇的作者在告诉你,中医的阴阳是面对一个整体或者说一个系统时,把里面的部分进行二分法,甚至无限二分法的一种方式。
这种诡辩,内经里也有三处:
夫陰陽者,有名而無形,故數之可十,離之可百,散之可千,推之可萬,此之謂也。

但您能回答我,分阴阳之目的何在?
若无限细分是目标,那为何不朝着目标继续前进呢?
为何只分得出一个[三阴三阳] ?(就是因为相对阴阳之论,此三阴三阳之指导意义及价值,很难确定。)
为何只分[阴阳、虚实、寒热、表里] ?
为何两个表里之间,又有一个[半表半里] ?(二分之法?它为何会容许此中间之物出现?那就不是二分法啦!)

何以不在里或表之内容里面,再去细分阴阳呢?

可见这二分之法,乃是有一个十分之明确的界线存在,而它更不会鼓励医工,去做一些无意义之细分阴阳。
打个比方,你叫张三,放到你的家庭里,时而是儿子,时而是父亲,也可能是孙子爷爷丈夫女婿。都是有对应的另一个人,这个称呼才有意义。
当家里的人比较多,多到12个人时,怎么分配。你50岁,是很老,如果以老为阳,年轻为阴,那么,你算阳还是阴?是不是得有个对比者?给12个人排阴阳呢?把其中五个比较小的挑出来,再用这些阴阳来标识,怎么能一样?
赞同没有脉络,就没有意义,但反对虚无的相对阴阳之论。
本楼所讨论的,乃是脏腑与经络之阴阳,当以何标准去划分,这才涉及到内经原文之讹误与否?
焦点不可能会是,我如何去划分阴阳,或我去挑五个脏器,来标识阴阳。

先生会为内经之讹误而作出辩解否?
还是说因为它是经典,所以它就是从无讹误的呢?

如果你悟性够,看明白了,那你就算在中医的概念上入门了。
这些其实很基础。
这些本应简单但变得不简单,且互相矛盾之基础问题,正正是初入中医门者之拦路猛虎也。
 
最后编辑:
这种诡辩,内经里也有三处:
夫陰陽者,有名而無形,故數之可十,離之可百,散之可千,推之可萬,此之謂也。

但您能回答我,分阴阳之目的何在?
若无限细分是目标,那为何不朝着目标继续前进呢?
为何只分得出一个[三阴三阳] ?(就是因为相对阴阳之论,此三阴三阳之指导意义及价值,很难确定。)
为何只分[阴阳、虚实、寒热、表里] ?
为何两个表里之间,又有一个[半表半里] ?(二分之法?它为何会容许此中间之物出现?那就不是二分法啦!)

何以不在里或表之内容里面,再去细分阴阳呢?

可见这二分之法,乃是有一个十分之明确的界线存在,而它更不会鼓励医工,去做一些无意义之细分阴阳。

赞同没有脉络,就没有意义,但反对虚无的相对阴阳之论。
本楼所讨论的,乃是脏腑与经络之阴阳,当以何标准去划分,这才涉及到内经原文之讹误与否?
焦点不可能会是,我如何去划分阴阳,或我去挑五个脏器,来标识阴阳。

先生会为内经之讹误而作出辩解否?
还是说因为它是经典,所以它就是从无讹误的呢?


这些本应简单但变得不简单,且互相矛盾之基础问题,正正是初入中医门者之拦路猛虎也。
因此很有必要从新建立一个科学的中医基础理论。古人的研究内容只能作为参考而非不可动的圣典。
 
当积累了一定临床经验之后,应该重新研读一下经典,重温一下基础理论,个人认为这应该是回炉再造,重新升华。古往今来,大医家们,无不是精研经典,验之于临床,再总结创新成就新的医学理论。
 
记得看楞严经,说以手指月那段特别形象。很多人就纠结在,如来让我看手,怎么又让我看月亮?如来的意思是,我先让你看手是因为,怕你不能很快找到月亮,所以让你先看我手,顺着我手指的方向,再看月亮。等看到月亮了,我把手拿开了,你还问我手哪里去了?还有个比方,说坐船到了彼岸,我们还需要背着船继续前行吗?
有人把一些为了让人理解医理的书当成了医理本身,这无异于买椟还珠。
内经次序,先有的四象,后有的五行,再有的开合枢,再有的六气。十二经分属等。
先理解,再深入,生理的模型建好,最后病理的模型就来了。
气是按四象运转的,这是自然。身体不是自然,得补给,得有来源,加入土是为了人在其中的生存和人体本身的生存。
所以,五行在中医的运用是按照后天五行,土在中,为四冲气所结。也就说土是由金木水火构成的,土虚则四相现。这里就成了三种态,土虚四相虚,土实而四象实,土实而四相有虚有实。
对应了六种气的状态,这是加入土行后,四相已经不能充分说明身体状态,实行的细分法。一切都是因为人体是矢量状态,不是自然。人是有开始和结束的。
都是为了说明作者心中的医理。如果你不认就不认,只要你能把自己心中的东西圆融贯通,没有什么不可以。施之临床效果百试不爽,那你也是一代宗师了。
具体的其实都好理解。
 
最难的是,否定自己。学医最难的就是由一条路学成而登堂入室,最终也被这条路束缚住而不能忘掉最开始认定的那些定式。
 
咱们的探讨目的是想搞清楚中医的一些理论疑惑,但千万别走向否定的方向!这个【科学】是个麻烦事,就比如近二三十年搞的【中医现代化】以及现在搞的【中医标准化】,中医人觉得这是个毛线,但老爷们却大行其事,中医振兴的号子叫得挺响,但却让中医人在别人端着的包装得精美无比的碗底下谋生,一帮人在悲叹,一帮人在疾呼,却还有一帮自己人在赞美,这景象是不是很奇特?我们不要自大,也不要自弃,中医人,需要潜下去,才能浮的更久。
 
咱们的探讨目的是想搞清楚中医的一些理论疑惑,但千万别走向否定的方向!这个【科学】是个麻烦事,就比如近二三十年搞的【中医现代化】以及现在搞的【中医标准化】,中医人觉得这是个毛线,但老爷们却大行其事,中医振兴的号子叫得挺响,但却让中医人在别人端着的包装得精美无比的碗底下谋生,一帮人在悲叹,一帮人在疾呼,却还有一帮自己人在赞美,这景象是不是很奇特?我们不要自大,也不要自弃,中医人,需要潜下去,才能浮的更久。
先不用现代医学的研究方法,先使用古人的研究方法研究中医基础理论。捋顺中医基础理论的来龙去脉就好办多了。去伪存真,改错补缺。至少可以提升一级。
 
人是大自然的产物,所以天人合一是中医基本理念。前人的中医基础理论很深刻,但是不完备且混乱,需要革新进步。人体八脏八腑是事实,应该取代五脏六腑的提法。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