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素问》第五篇。《阴阳应象大论篇》
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
阴静阳躁。
阳生阴长,
阳杀阴藏。
阳化气,阴成形。寒极生热,热极生 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
清气在下,则生
飧泄;浊气在上,则生䐜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故
清阳为天,浊 阴为地;
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
故清阳出
上窍,浊阴出
下窍;清阳发
腠理,浊阴走五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府。水为 阴,火为阳,阳为气,阴为味。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味伤 形,气伤精,精化为气,气伤于味。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 阳之阴。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 散气,
少火生气。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
阴胜则阳病,
阳胜则阴病。
阳胜则热,
阴胜则寒。重 寒则热,
重热则寒。
寒伤形,热伤气;气伤痛,形伤肿。故先痛而后肿者,气伤形也;先肿后痛者,形伤气也 。
风胜则动,
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湿胜则
濡泻。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 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故
喜怒伤气,寒暑伤形。暴怒伤阴,暴
喜伤阳。
厥气上行,
满脉去形。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故
重阴必阳,
重阳必阴。故曰: 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春伤于风,夏生
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痎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
帝曰:余闻上古圣人,论理人形,列别脏腑,端络经脉,会通六合,各从其经;气穴所发 ,各有处名;溪谷属骨,皆有所起;分部逆从,各有条理;四时阴阳,尽有经纪;内外之应,皆有表里。其信 然乎?
岐伯对曰: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其在天为玄,在人为道, 在地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脏为肝,在色为苍,在音为角 ,在声为呼,在变动为握,在窍为目,在味为酸,在志为怒。怒伤肝,悲胜怒;风伤筋,燥胜风;酸伤筋,辛 胜酸。
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
心主舌 。其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体为脉,在脏为心,在色为赤,在音为徵,在声为笑,在变动 为嚘,在窍为舌,在味为苦,在志为喜。喜伤心,
恐胜喜;热伤气,寒胜热;苦伤气,
咸胜苦。
中央生湿,湿 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
脾主口。其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体为肉,在脏为脾,在色为黄 ,在音为宫,在声为歌,在变动为哕,在窍为口,在味为甘,在志为思。思伤脾,
怒胜思;湿
伤肉,风胜湿; 甘伤肉,酸胜甘。
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
辛生肺,
肺生皮毛,皮毛生肾,肺主鼻。其在天为燥,在地为 金,在体为皮毛,在脏为肺,在色为白,在音为商,在声为哭,在变动为咳,在窍为鼻,在味为辛,在志为忧 。忧伤肺,喜胜忧;热伤皮毛,寒胜热;辛伤皮毛,苦胜辛。
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
咸生肾,肾生骨髓 ,髓生肝,
肾主耳。其在天为寒,在地为水,在体为骨,在脏为肾,在色为黑,在音为羽,在声为呻,在变动 为栗,在窍为耳,在味为咸,在志为恐。恐伤肾,
思胜恐;寒伤血,燥胜寒;
咸伤血,甘胜咸。
故曰: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 ,阴阳之征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故曰: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帝曰:法阴阳奈何 ?岐伯曰:阳胜则身热,
腠理闭,喘粗为之俯仰,汗不出而热,齿干以烦冤,腹满死,能冬不能夏。阴胜则身寒,汗出,身常清,数栗而寒,寒则厥,厥则腹满死,能夏不能冬。此阴阳更胜之变,病之
形能也。帝曰:“调此二者奈何?岐伯曰:能知七损八益,则二者 可调;不知用此,则早衰之节也。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年五十,体重,耳目不聪明矣;年六十 ,阴痿,气大衰,九窍不利,下虚上实,涕泣俱出矣。故曰:“知之则强,不知则老,故同出而异名耳。
智者察同,愚者察异,愚者不足,智者有余。有余则
耳目聪明,身体轻强,老者复壮,壮 者益治。是以圣人为无为之事,乐恬憺之能,从欲快志于虚无之守,故寿命无穷,与天地终,此圣人之治身也 。
天不足西北,故西北方阴也,而人右耳目不如左明也。地不满东南,故东南方阳也,而人 左手足不如右强也。帝曰:何以然?岐伯曰:东方阳也,阳者其精并于上,并于上则上明而下虚,故使耳目聪 明而手足不便也。西方阴也,阴者其精并于下,并于下则
下盛而上虚,故其耳目不聪明而手足便也。
故俱感于邪,其在上则右甚,在下则左甚,此天地阴阳所不能全也,故邪居之。故天有精 ,地有形,天有八纪,地有五里,故能为万物之父母。
清阳上天,浊阴归地,是故天地之动静,神明为之纲纪 ,故能以生长收藏,终而复始。惟贤人上配天以养头,下象地以养足,中傍人事以养五脏。天气通于肺,
地气 通于嗌,风气通于肝,雷气通于心,谷气通于脾,雨气通于肾。六经为川,肠胃为海,九窍为水注之气。以天 地为之阴阳,阳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阳之气,以天地之疾风名之。暴气象雷,逆气象阳,故治不法天之纪 ,不用地之理,则灾害至矣。
故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 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故天之邪气,感则害人五脏;水谷之寒热,感则害于
六腑;地之湿气,感则 害皮肉筋脉。
故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以我知彼,以表知里,以观过 与不及之理,见微得过,用不殆。
善诊者,察色按脉,
先别阴阳,审清浊,而知部分;视喘息,听音声,而知所苦;观权衡 规矩,而知病所主;
按尺寸,观浮沉滑涩,而知病所生。
以治无过,以诊则不失矣。
故曰:病之始起也,可刺而已;其盛,可待衰而已。故因其轻而扬之,因其重而减之,因 其衰而彰之。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
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其 在皮者,汗而发之;其剽悍者,按而收之;其实者,散而写之。
审其阴阳,以别柔刚,阳病治阴,
阴病治阳。定其血气,各守其乡,
血实宜决之,气虚宜 掣引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