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其他 为什么要把“程朱理学”踢出儒家?

仿佛你所有的质疑意图,都是因为你的嫉妒。英雄、名人是不容许说缺点的,也不容质疑。

既然英雄、名人是不容许质疑的。那么我们就保持沉默吧。

可是,突然有一天,他们崇拜的那位“学术超人”,竟然在参加一档电视节目的时候,说了一个错别字。

这还了得?

在这些国民的心目里,“学术超人”必须是完美无瑕的,必须是渊博无比的,必须是富有丰富思想的,怎么可以说“错别字”呢?

于是,刚刚还不容你质疑,逼着你承认“嫉妒”的那帮人,摇身一变,变成了摧毁者,把他们推上圣坛的“学术超人”墙倒众人推,一下子推翻了。
 
读一个错别字,不是很正常的吗?

任何人的学问都有盲区。

不管多么渊博的学者,都会有知识的局限性,没有谁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

这是基本常识。

“其实那个人还是有很多思想的”,这时候你会安慰一下这个失去偶像的人。

“不要提她,就是一个招摇撞骗的骗子。”

“道德极致化”思维的人们,完全不接受英雄的缺点,也认识不到人的局限性。

他们不断树立起一个完美的“理想形象”,然后又因为一点小小的瑕疵,不断“推翻”。

他们将一大堆妆饰豪华的词汇送给自己的英雄,不管这位英雄是不是配上这些词汇;

而一旦发现有一点点瑕疵,他们马上把心目中的英雄打翻在地。

再去寻找下一位英雄。
 
“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思维模式,造就整个社会以道德的“完美型人格”为典范,追求“圣人标准”。

一个群体都是这样的思维,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这种思维模式出现的最根本原因,其实还是“人性”问题。

“程朱理学”的理论缺陷,就是忽略人性。

上古文明承认:七情六欲,都是人类的天性。天性是无法泯灭的,优点和缺点,都是人类自身的一部分。

但是“程朱理学”要灭掉人欲,推崇圣人,导致人们去分析问题,看待问题,都出现“道德的极致化”倾向。

虽然“程朱理学”早已经作古,他们塑造的徒子徒孙们,却完全意识不到:

自己的灵魂,早已深深打上了“程朱理学”的烙印。

第三个问题,是内涵不清造成的价值观混乱问题。
 
程朱理学,血性被阉割的儒学

宋明理学,受到佛教影响,儒家变成了“和尚“一样的。血性逐渐磨灭了。天天琢磨经文,像念经一样。

古儒家。
儒家弟子并不是单纯意义上的读书人,六艺中射、驭都要排在书的前面。孔子的形象在大多人的脑海之势必都是一个白须长髯的夫子形象,但其实孔子精通于骑马射箭,这一个形象特征从《礼记射义篇》记载:“孔子射于矍相之圃,盖观者如堵墙。“就能看出儒家尚武,同时《论语子罕篇》也记录了孔子的话语:“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这句话是孔子用来回答别人质疑他没有专长的时候,从这里就能看出孔子是十分精通于骑马射箭,而且本人对此非常自信。

《孔子家语曲礼篇》记载子贡问:“居父母之仇,如之何?”孔子回答说:“寝席耽干,不仕,弗与共天下也。”通俗一点的意思就是杀父之仇,不共戴天,一个生杀果断的人又怎会是怯弱的人, “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这句话也是孔子倡导人民要拥有能保护自己的能力,这样的言论在儒家的书籍中比比皆是。不仅是孔子,儒家的另一位代表人物荀子也曾道“用百里之地而不能以调一天下,制强暴,则非大儒也。”这句话相比于孔子相对于隐晦的表达就很直接了,在他看来如果不能以暴力的手段制止强暴的发生,那根本就算不上一个儒家。

孔子一直以来都是倡导正义的战争,但是他却身处乱世,当时的战争大多都是为了一己私欲争权夺地而爆发的战争,这对他来说是不正义的,是他不能理解的。从“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中看出孔子对于统治者的教导还是趋向于仁政。但是孔子在面对外敌的时候就展现出了完全不一样的风采了,对他来说他不喜欢战争,因为战争会带来生灵涂炭,会让很多贫苦人民不得安生,但是倘若战就得必胜,他的战是保家卫国的战,是正义之战,儒家学说从来都不是倡导懦弱,而是倡导正义,儒家学者也从未抛弃过尚武精神,而是将尚武精神收纳进学说的最深处,在他们眼里尚武精神不仅是一种精神也是一种气质,一种永不退缩的勇气。
 
(4)程朱理学不受待见

在宋朝,程朱理学不受待见。

在明朝时期,不论是身处底层的平民百姓,还是知识渊博的才子文官,他们对“程朱理学”普遍抱有反抗的态度,他们痛恨“朱程理学”的存在,认为这是违背人性的一种理念。

那么“程朱理学”到底是什么?为什么说它的存在是传统文化的浩劫?其实“程朱理学”最开始的起源并不是明朝而是在南宋末年时期,简而言之就是六个字:“存天理灭人欲”。

这受了佛教影响,灭掉七情六欲。

但是从严格利义来说,“程朱理学”的存在不仅违背人性,更是违背了自然界的规律。它所推崇的“天理”就是我们所认可的良知,以及约束我们言行举止的伦理道德,而它灭掉的是却人类与生俱来的“七情六欲”与最原始的本能。

人与动物最大的区别在于人有情感有思想,但“程朱理学”却是想要将活生生的人完全变成一个毫无欲望的、按部就班的人。

朱熹认为“天理”与“人欲”是两个敌人,是两个不能相容的存在,人的心中存在“人欲”就是对“天理”的亵渎。正是因为“人欲”的存在,才有贪婪、懒惰等一系列的负面情绪,所以,要灭掉人欲。这个实际来自佛教的禁欲。意思大家都做和尚。无欲无望,无所追求。

站在朱熹的角度来说,他的想法无疑是美好的,等到全部人的邪念与欲望全部革除干净,剩下的都是纯净的心灵,是一个个助人为乐、品格高尚的人,这样的社会是乌托邦,既美好却又不可能存在,只存在于他的幻想中。

正如孟子所说,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欲望是人正常表现。只要明白义利之辨,自然处理好利益和欲望关系。而不是禁欲。灭欲。


每一件事物都有它存在的理由,正如人类的七情六欲,假设人类没有七情六欲,那么他还是人吗?不妨说他是一个遵循严格道德标准的机器人。

感性与理想互相依存,互相补充人的思想,正如太极一般,阴阳协调,互补互助。过大的欲望是一件坏事,因为它会促使人类生出阴暗的想法破坏社会,但同样的,人类心中的理性会适时出来压制我们贪婪的欲望,以社会的秩序与时代的文明扼住我们的想法,使得理性与欲望达到一个平衡。

最为明显的一点就是“伪善”,因为推崇“灭人欲”,以至于当时的百姓一度在表面变成毫无欲望的圣人,他们无欲无求,他们站在道德的制高点,那些隐藏在心中的阴暗想法被他们虚伪的掩藏起来,“满口仁义道德,一肚子男盗女娼”说的就是当时那个时代。
 
最后编辑:
(1)导致科举制度的僵化
程朱理学对科举制度的影响非常深远,使得科举考试越来越纸上谈兵,而忽视了实际应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导致了科举制度的僵化,使得大量知识分子陷入空谈误国的境地。

(2)重文轻武
程朱理学认为,文治是治国之本,武治则是末流。这种观念使得宋朝在军事上逐渐衰落,以至于在面对金、元等入侵时,无法有效抵抗。

(3)主张女子无才便是德
女子无才便是德,这句话出自于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的《公祭祁夫人文》,原本为男子有德便是才,女子无才便是德。

和很多人想的不太一样,中国古代,其实是一个很漫长的时期。

古代也有很长一段时间,社会上并没有对女性存在那么强的束缚。

随着程朱理学的出现,很多束缚女性的制度开始出现。
 
最后编辑:
李贽拒绝程朱理学对孔子的神化

李贽批判程朱理学,指出所谓理学人士都是口谈道德而心存高官,志在巨富。他极其痛恨那种“阳为道学,阴为富贵,被服儒雅,行若狗彘”的伪道学家们。

李贽认为“人必有私”,人人都有私心,孔子也不例外。

李贽其实是一位真正尊崇孔子的儒生,但是他要让孔子回归到人本身,拒绝程朱理学对孔子的神化,更反对打着孔子名号来钳制人性,禁锢思想。

李贽说得很直白:“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除却穿衣吃饭,无伦物矣。”以此,将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那一套束缚性的“礼教“击得粉碎。

李贽写过一篇文章,说僧徒二人探讨怎样骂人合适。他们说,世人喜欢骂人为禽兽,为强盗,这些都不合适。因为禽兽是有情有义的;强盗是被逼的,只要给他效力的机会,也能杀身图报。两人继续讨论,世人骂人,说枉披了一张“人皮”,徒弟建议,可以骂“枉披了一张狗皮”。但和尚觉得还不妥,狗尤重义性,守护家主,忠心耿耿,比人强多了,以狗骂人,反而变成以人骂狗了。结果,两人商量到半夜都没有一个结果。对假道学家的讽刺,简直绝妙到无以复加。
 
“存天理,灭人欲”

程颢的观念偏向“人性本善”,认为人的本性就是“天理”,只要后期多加约束,那么“天理”就能一直存在。但是程颐的观念与他恰恰相反,程颐觉得“天理”并不在人的心中,我们需要通过学习去了解“天理”,感受“真理”。

而他们不管如何分歧对立,他们始终认为“存天理,灭人欲”是正确的。当时北宋的理学大师张载用了四个观点讲述了这一道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只能说“程朱理学”的本意是好的,但是从根本上它的观念就是错误的,它是不容于世的一个错误思想。


为了更好的宣扬他的“程朱理学”思想,朱熹编写了一大堆“人欲”与“天理”互不相容的语句,表达了“人欲”的丑陋,比如说“天理人欲,不容并立”、“人之一心,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等等。

不得不说朱熹在文学上的造诣是极高的,他对“天理”的追求也是真的,这些呕心沥血写出来的词句包含着他深深的情感。但是这些都是错误的,尽管它很“美”,听起来很“热血”,但是他激发的是我们错误的冲动,是泯灭人性的存在。

站在朱熹的角度来说,他的想法无疑是美好的,等到全部人的邪念与欲望全部革除干净,剩下的都是纯净的心灵,是一个个助人为乐、品格高尚的人,这样的社会是乌托邦,既美好却又不可能存在,只存在于他的幻想中。
每一件事物都有它存在的理由,正如人类的七情六欲,假设人类没有七情六欲,那么他还是人吗?不妨说他是一个遵循严格道德标准的机器人。

感性与理想互相依存,互相补充人的思想,正如太极一般,阴阳协调,互补互助。过大的欲望是一件坏事,因为它会促使人类生出阴暗的想法破坏社会,但同样的,人类心中的理性会适时出来压制我们贪婪的欲望,以社会的秩序与时代的文明扼住我们的想法,使得理性与欲望达到一个平衡。

欲望也是人的动力。只要处理好义利之辨,就能处理好欲望和天理平衡。

面对这样一个错误的思想,终于有人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一个不知名的儒生向当时永乐大帝—朱棣,呈上自己的奏折,里面洋洋洒洒写了一堆,中心思想为:“程朱理学”不符合圣人之道。

最为明显的一点就是“伪善”,因为推崇“灭人欲”,以至于当时的百姓一度在表面变成毫无欲望的圣人,他们无欲无求,他们站在道德的制高点,那些隐藏在心中的阴暗想法被他们虚伪的掩藏起来,“满口仁义道德,一肚子男盗女娼”说的就是当时那个时代。
 
伪君子

受佛教禁欲观影响,“存天理、灭人欲”是朱熹的主张。朱熹要求人们革除自己的私欲而合乎天理。它无疑让人们变得太过极端,非黑即白,以至于遭到后世的诸多诟病。就像《大戴礼记》中所说“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一样,任何东西都不能过于极端。

“程朱理学”被称为“伪学”,而朱熹本人在后世也被认为是彻头彻尾的伪君子。原因很简单,提出“灭人欲”,反对三妻四妾的朱熹,竟然做出连普通人都不齿的事情。监察御史沈继祖总结出各种罪状弹劾朱熹,在其中就有“诱引尼姑二人以为宠妾”、“家妇不夫而孕”,是不是这样不说,而他也正是因为沈继祖的弹劾被罢官。

人有欲望七情六欲是很正常的,但是要有所节制。有所为有所不为。义利之辨,以义节利欲。先义后利欲。你看到别人手上有很多财宝,你很想要,想自己有的欲望很正常,但是想到那是别人的,不是自己的,自己去抢,得到就是不义之财,所以,义节制了欲望。但是通过有道义渠道获得财宝,那就是心安理得,属于自己的。因此,有欲望很正常。

连道家修炼都是只提寡欲,不敢说灭欲。否则和佛教禁欲有啥区别。

如果按照“程朱理学”来做,没有人做得到,人人都会变成伪君子。只会是人人都满口仁义道德,一肚子男盗女娼。

春秋左丘明《左传·宣公·宣公二年》:“稽首而对曰:“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古人都承认“人无完人“,“谁无过错“,过错有大小,小过错人人都会犯。如果谁说自己从来没过错,那是彻头彻尾伪君子。

欲望自然也是人的天性。孔子说“食色,性也“,天性如此。欲望也是人类的动力源泉,比如大家都有登月的欲望,所以科技发展;比如某人想过好生活,所以,不断努力。人性欲望只能正确的引导疏导节制,但不能灭禁。

真正的君子,不是用完人去衡量。不是你完全没有过错才是君子,完全没有欲望才是君子。那是机器人的特点。有所节制,就是君子。灭禁不是君子。有礼有节,真君子也。

地上捡起一个财宝,自己也想要,但是考虑到这不是自己的,犹豫之后,忍住了,最终没有放入自己包里面,节制住了自己欲望,这是真君子。
真君子也会犯错,可能也有很多小缺点,但一般做事有原则底线,知错能改善莫大焉,真君子。
总之,不会用一个完人,完全没有过错,完全没有缺点,完全没有欲望来衡量是不是真君子。一般做事有原则底线,都算是有节制分得清是非的君子。肯定不会是毫无缺点的完人,看大的方面,小的方面可以忽略。
比如很多以前抗战的英雄,可能以前有很多缺点过错,被人不喜,但是为抗战牺牲了,人家确实事实就是为抗战牺牲就是英雄,虽然以前有过错缺点,但那是另外回事。不会因为别人过去做错过事情,就不是英雄。英雄不是那种曾经毫无缺点过错的,不食人间烟火,纯洁无暇的,那不是真实的英雄真实的人。至少在抗战这件事上他就是英雄。

比如一个小偷经常在一个城市里面小偷小摸,他在外面游荡,有一天发现洪水来了,他想办法通知所有城里面人逃生。他救了所有的人。他就是城市的英雄。大家为他立像纪念他。但是不会去将其塑造成完美无缺的,过去非常好的形象,过去确实是小偷,虽然不光彩,但事实就是他救了全城的人,就是英雄。而不是以曾是小偷来否定别人英雄身份。
 
最后编辑:
人情,人性

和“程朱理学”“灭人欲”的思想观念相反,古圣贤对“人情,人性”这种本能的东西,非常强调。

司马迁在《史记·礼书》中,表达非常有见识。
观三代损益,乃知缘人情而制礼,依人性而作仪,其所由来尚矣。”

《礼记·问丧》:“礼义之经也,非从天而降也,非从地而出也,人情而已矣。”。

《礼记·丧服四制》:“凡礼之大体,体天地,法四时,则阴阳,顺人情,故谓之礼。”。

从《礼记》这些言语可知:人情,正是礼法的根本原则

同样,顺应人情,调理人情,从而调动人情,看成最大的教化之业。

《礼记·礼运》:
“故人情者,圣王之田也。修礼以耕之,陈义以种之,讲学以耨之,本仁以聚之,播乐以安之。”
“圣人既法象天地,用礼义耕人情,故获天地应以徵报也。”。

就好像男女厕所不一样,如果是搞来一样,虽然对你来说合理,但是不合乎人情人性。所以,有“缘人情而制礼,依人性而作仪“。如果照“存天理,灭人欲“,那就是厕所修成那样,你怎么上厕所你的事情。所以,说人性化怎么样怎么样。
 
最后编辑:
就好像朱元璋等,有人批评过其作为,有人赞扬过其功绩。说明人的复杂性,绝非要么黑,要么白。

即便孙中山也遭人非议。

有的人身上闪亮点远远大于其是缺点过错不足点。

有的人的非议恶点远远大于闪光点,那里本就是罪大恶极。
 
古儒家重视学生基础全面发展。

六艺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礼、乐、射、御、书、数。

到了理学,学生就如同和尚一样念经书。

所以,当时学生能文能武也会算数诗歌礼仪。


古儒家重视学生基础全面发展。
六艺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礼、乐、射、御、书、数。
到了理学,学生就如同和尚一样念经书。
所以,当时学生能文能武也会算数诗歌礼仪。
 
最后编辑:
如果一个人曾经有过很伟大的功绩,有一天被人说曾经有过一些小过错。

人非完人,孰能无过。所以,曾有过的一些小过错,不足以否定其伟大功绩之处。

有一个乞丐,虽然邋遢,毛病多,但是其曾是有过伟大功绩,那么依然受人尊敬。人们只要记得他的功绩就足够了,不失伟大的人,人非完人,有点缺点毛病很正常。世界上再伟大的人,都能找出一堆毛病来。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