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原创首发 《黄帝内经》学习:四季养生

涂医生

声名远扬
正式会员
注册
2021/09/02
帖子
2279
获得点赞
347
声望
83
所在地
江西省南昌市莲塘镇
【原文】
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学习理解】

标题说的四季“养生”,是我们当今大家说的养生的概念,也就是广义养生。保养生命的意思。但是,“养生”这个名词术语在古代并不是广义的,而是狭义的概念,指的是保养“生长收藏”中的生。上述原文说的就是保养狭义的生。

春夏秋冬分别生长收藏,春季需要的是养生。

“春三月此谓发陈”。发是发布,陈是指陈列。春三月大自然的阳气越来越增强,阳气的性质是发布和陈列。大自然把阳气发布和陈列于大地,于是各种生物处于“生”的状态。生的状态是指生命活力和肉体都强大起来还没有达到鼎盛状态的情况。每个人也是在春三月处于生的状态。“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大自然处于生的状态,于是各种生物(万物指各种生物)越来越繁荣。

“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睡得晚,起得早。要多活动,但是不要太劳累。“被”通“披”,披发缓形,松开头发,放松身心。这样就可以生“志”。志也是一个明确的概念,原始的意思是“记录”,医学上引申为“记忆”,把经历记录在脑子里的意思。当今大家说的“记忆”这个名词,指的古人说的“志”。人的记忆力一定是在身心放松的情况下才能具有的,紧张的状态下会一定程度失去记忆力。古人早就认识到这一个基本规律。春季需要养“生”,最要紧的是养“志”。要养志,最要紧的是保持身心放松。这个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是要多活动。也就是说,既要多活动,又不要劳累。劳累意味着身心紧张,反而不利于增强志。如果不活动则阳气不能增强,而春季需要增强阳气。这四句话十六个字说的是这个意思。

这里需要进一步展开讨论到底什么是“志”(记忆力)。我们当今的人受到西方医学理论的深刻影响,把记忆看做是脑子的特有功能。其实中国古人早就认识到,人体的任何器官和肉体结构都是有记忆功能的,每个细胞都有其志。它会把经历记录下来刻在肉体结构之中。生物为什么会进化呢,很简单的道理,它首先必须要把过去的经历记录下来,然后才能做出改进。以史为鉴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春季最要紧的是勤快而不劳累,身心放松而不躺平,有追求而不贪心。

“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生”与“杀”是反义词。生是指生命活力越来越增强,杀是指生命活力越来越减弱。“予”与“夺”是反义词。春季养保养,而不要消耗。“赏”与“罚”是反义词。春季需要让自己得到赏,而不要让自己受到罚。这三句话十二个字是对前面文字的总结,说的意思是,春季养生的目的是“生”、“予”和“赏”,要避免“杀”、“夺”和“罚”。如果懒惰而躺平(象冬季那样),这就不能“生”。如果太劳累(象夏天那样),这就会被夺和罚。

“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上面说的这些道理就是春季养生的道理,说的办法就是春季养生的办法。

“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如果不这样做,譬如太懒惰,或太劳累紧张,都会损伤肝藏(不是西医说的肝脏)。肝藏受伤则木不能生火,木不能生火则接下来的夏季就容易得寒证。所谓寒病,包括实寒证和虚寒证。实寒证譬如急性胃肠炎,夏季容易得的常见病。虚寒证譬如慢性心功能不全,在劳累的夏季也容易突出表现出来。春季缺乏运动锻炼容易得急性胃肠炎,春季太劳累容易加重心功能不全,因为心脏收缩力需要锻炼,但是又不能运动强度太大。这就是春季养生。如果春季未能养“生”,那么夏季就失于养“长”。夏季失于养长,这就是寒病。什么是寒病?简单说就是器官功能减退。最常见最容易被大家注意的寒病,譬如胃肠道的功能减退表现为容易急性胃肠炎,心脏功能减退表现为活动时气喘、胸闷。

这段原文告诉大家,春季养生的关键是勤快而不劳累,身心放松而有所追求,安逸而不要躺平。否则就会导致寒病。
 
我们当今的人说“记忆”这个名词术语,如果当在古代会理解为“记”和“忆”。记,古人称之为“志”。忆,古人称之为“意”。《黄帝内经》说:“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为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这句话把“心”、“志”和“意”这三个概念说清楚了。最简单的“心”必须具备“志”和“意”的能力。把经历记录下来称为志,今天大家叫做“记忆”。然后在需要的时候进行“回忆”,古人称之为“意”。

最简单的生物,哪怕是细菌和病毒,它们都长了一个“心”,都有志和意的能力。在志和意的基础上进行逻辑推理,这叫做“思”。在思的基础上再预测未来可能发生的变化,并且改变自己以应对未来的变化。古人称之为“虑”。《黄帝内经》说:“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

古人说的心,它的功能是志、意、思、虑、智,因此让肉体和功能可以应对千变万化的外部环境。

肝生心,春季养肝。如果春季失于养肝,那么夏季的心就不能很好应对严峻的挑战。就像你冬季洗冷水澡,必须事先用冷毛巾通身擦一遍。你要做非常剧烈的运动,事先必须要有适当的运动,而不能多日躺睡后突然剧烈运动。运动员参加比赛之前都需要赛前训练,这有这一层道理。循序渐进的过程。
 
生物是进化着的,这是现代西方生物学的重要认识。其实中国古人在两千多年就形成了生物进化论思想。生物之所以能够进化,就是因为每个生物都长了一个心。心进行志意思虑智,智促使生物进化。

这里拿西方医学的兰德尔循环理论来阐明骨骼肌的心。西医理论知道,骨骼肌运动可以燃烧葡萄糖或脂肪酸。两者形成竞争性抑制的关系。如果葡糖糖供应充足,那么骨骼肌细胞运动时就燃烧葡萄糖,而不燃烧脂肪酸。如果脂肪酸供应充足,骨骼肌运动时就会燃烧脂肪酸,而不燃烧葡萄糖。为什么会这样做呢,必定是每个骨骼肌细胞都长了一个心,它会跟着环境的变化而让骨骼肌细胞的肉体发生变化。当骨骼肌细胞浸泡在葡萄糖溶液中的时候,细胞的肉体结构变得让细胞消耗葡萄糖。当骨骼肌细胞浸泡在游离脂肪酸溶液中的时候,细胞的肉体结构就变得让细胞消耗游离脂肪酸。这两种细胞的肉体结构其实是不同的,它们可以在两种不同的环境中来回变化。为什么会如此变化呢,古人认识到,每个细胞都长了一个心。在心的志意思虑智作用下变化的。
 
所谓生物进化,简单说就是在心的支配下适应变化着的环境。心有志意思虑智的能力。反过来说,凡是能够志意思虑智能力的生物体,哪怕它简单如一个细胞或病毒,证明它必定长了一个心。

心是一切生物都具备的基本“器官”,古人称之为心藏。一切生物还必定具备另一个“器官”,古人称之为脾藏的。脾藏从外界摄入各种营养物质,避开有害的环境物质,把营养物质按照需要分派给需要使用营养物质的肉体结构。脾为什么能够从外界摄入各种需要的营养物质呢?言外之意是,鳄鱼在污泥浊水之中为什么可以避开乱七八糟有毒的物质,而人体处于污泥浊水之中必定会立即毒死呢?是因为两者长的脾藏不同。为什么脾藏不同呢?因为心藏的支配作用。如果没有心,鳄鱼马上就会被污泥浊水毒害致死。

同样道理,如果没有强大的心的意志,每个人早就因为摄入各种有害物质而得急性胃肠炎死亡了。

过去的人类生活于污染的环境中,每个人有能力适应污染的环境。譬如不洗手抓东西吃不会得急性胃肠炎,当今的人你试试看,马上呕吐腹泻。如果你从小不讲卫生,那么你可以适应污染的环境。这就是生物进化。是心藏发挥作用的结果。
 
人可以从适应污染环境转变为适应干净环境,也可以从适应干净环境转变为适应污染环境。这种转变必须循序渐进。春季养生,就是从适应冬季寒冷环境转变为适应夏季炎热环境。冬季必须充分休息,夏季不得不高强度劳动,譬如夏季必须“双抢”。为了夏季“双抢”不累倒,春季就必须养生。
 
如果你把北极熊转运到赤道附近,转运过程中就要被热死。你让广东人突然到东北去野外生存,他们也要被冻死。
 
人体适应寒冷环境也好,适应炎热环境也罢。适应污染环境也好,适应干净环境也罢。适应长期休息也好,适应长期劳累也罢。这些都是直接依靠人体的阳气。而阳气建立在各种不同的精的基础上,各种不同的精建立在阴气的基础上。春季养生,其实就是养精。阳生阴长,阴气生精。精气充足则可以快速适应变化着的环境,阴气不足则会因为环境转变而病死。
 
一个人一辈子,为了适应劳累的生存环境,需要再儿童期和青年期循序渐进地增加运动量和运动强度。如果儿童期和青年期缺乏运动锻炼,那么在壮年期和老年期就不能适应运动和劳累。其道理就是类似于春季养生。春季养生则夏季阳气旺盛。夏季阳气旺盛则可以适应严酷的环境。小的时候运动锻炼多,一辈子就打下了坚实的阳气基础,可以适应各种严酷的环境。否则就不行,只能一辈子生活于安逸的环境。

所以,运动锻炼需要趁儿童期和青年期。因为这是春季。说“青春期”,为什么这么说呢,就是这个道理。因为它类似于一年四季的春季。
 
明白了上述道理再来讨论夏季养长的问题。

【原文】

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夏三月此谓蕃秀”。蕃秀,蕃泛指各种植物。各种植物生长达到“秀”的境界,也就是鼎盛状态。古人称之为“长”。各种植物在春季“生”,于是到夏季达到秀的境界。
 
“天地气交,万物华实”。气交,指阳气与阴气充分交流,阳生阴长,于是各种植物开化结果。华指开花,实指结果。万物指各种生物,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这里主要拿植物来说明道理。
 
“夜卧早起,无厌于日”。春季和夏季都应该夜卧早起,也就是睡得晚起得早。因为都需要多活动,不能偷懒躺平。无厌于日,即不要怕热,要顶着炎热的太阳光干活,譬如“双抢”必须要“抢”时间,中午39度,40度炎热就被吓到吗,不要。当然这并不是提倡冒进,因为前面说春季养生的时候说了,有了春季的循序渐进,夏季才能无厌于日。否则一定会中暑死亡的。
 
“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夏季温度非常高,人体的阳气必定被极大地激发出来。阳气激发出来就容易发怒。那么就应该保持心情平和,不要激动。让自己的肉体得到充分的锻炼,身心都得到锻炼。使气得泄,指让自己的身体在炎热环境中多出汗,不要怕出汗。事实证明,夏季多出汗对身体健康有莫大的好处。若所爱在外,意思是说,就当是你心爱的人此时在远方,你不辞劳苦都要赶过去与他(她)相会。不要怕热,怕辛苦。这是因为夏季需要的是强度训练,譬如体力训练、耐热训练等。缺乏这些训练,这就是夏季失于养长。“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加强了这些训练,就是夏季养长。
 
“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如果夏季怕热怕累,心藏就不得进化,即心火不能旺盛。那么到了秋季就会得痎疟病,也就是寒热往来性疾病,古代最多见的是疟疾。病人阳气不足而寒,又阴气不足而热,一会儿冷得发抖,一会儿有热得烦躁。为什么如此呢,因为没有顺应“天地气交”,于是阴阳俱不足。夏季阴阳没有得到强化训练,到了秋季因为大自然“收”的缘故而人体的阳气和阴气也“收”(收指杀,减弱的意思)。秋季阴阳俱不足,那么冬季就会得重病。譬如很容易得伤寒温病而死亡。
 
儿童期和青年期缺乏运动锻炼,到壮年期就不能耐受强化训练。壮年期不能缺乏强化训练,到老年期就会阴阳俱不足。老年期阴阳俱不足,那么暮年期就很容易得重病死亡。
 
明白了上述道理,那么秋季如何养收,和冬季如何养藏就不难理解。

【原文】

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

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容平:容是之容量。人体的精和气都是有容量的,也就是说它不可能无限增长。春季养生,目的是让夏季增加容量。夏季增加了容量,秋季的容量是会减少的。秋季容量减少,称为收。秋季容量减少,称为送平。

春季和夏季都应该夜卧早起,而秋季应该早卧早起,也就是减少每天的活动时间,增加每天的休息时间。就像你家里养的鸡一样,天暗下来就回家休息,当然起床还是要早的。冬季应该进一步缩短每天的活动时间,增加每天的休息时间。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不仅天暗下来就回家休息,还应该等到太阳出来了才起床出门。

春季阳气和阴气都越来越增强,夏季达到鼎盛状态。千万要记住,鼎盛状态不可以无限持续,到秋季就需要把它控制下来。如何控制呢,增加休息,减少活动。
 
秋季对人体会施加“秋刑”。秋刑是秋季的大自然强加给每个人的,你接受也得接受,不接受也得接受。这就好比王法,你必须遵守,否则你就会受到刑罚。所以叫做秋刑。

“使志安宁以缓秋刑”。前面说了,人要有志气,有追求,不要躺平。但是,这是在春季和夏季,到了秋季就应该“使志安宁”。这是让秋刑缓期执行。到了秋季你还象春季和夏季那样继续运动养阳,试图阳生阴长,这是不可能的。秋季开始进入阳杀阴藏的状态。所以每个人都应该休息养阴。秋季开始要越来越躺平。这样就“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就在家里好好休养生息,不要想那么多的意思。这样,你的肺气才能清。

那么,什么是肺气呢?肺气好比是自然界的金气。金是阴气最强的物质。在当然,火的阳气最强,金的阴气最强。阳气的性质是生清,阴气的性质是生浊。清是指非常非常细微的物质,浊是指粗大的物质。肺由于阴气非常强而自然而然地产生重浊物质,但是人体不可以让肺气太重浊,也就是说要让肺气生清。重浊物质生于肺,古人称之为痰。为什么会生痰呢,因为津液运行通道堵塞了。为什么津液运行通道会堵塞呢,因为体内产生了各种垃圾。为什么会产生各种垃圾呢,因为精不足。秋收并不是收敛物质,而是收敛精气。精气不足才会生痰。所以古人早就认识到,痰饮不是热证而是寒证。秋季过度劳累并存象春季和夏季那样锻炼自己的精气,而是反过来消耗精气。所以才叫做秋刑的。秋刑的结果是让人体精气不足而生痰饮,属于寒证。

痰饮出现最多最突出的表现有两个部位,一个是西医说的肺脏,咳嗽吐痰,譬如慢性支气管炎。另一个是胃肠道,容易得消化不良性腹泻病。飧泄,指消化不良性腹泻病。

慢性支气管炎和消化不良性腹泻病,都是属于里寒证,体质虚寒的表现。为什么体质虚寒呢,是因为精不足。为什么精不足呢,秋季象夏天那样劳累。李东垣《脾胃论》说:“形体劳役则脾病,脾病则怠惰嗜卧,四肢不收,大便泄泻”。这是从脾藏的角度说的,从肺藏的角度说就是遭受了秋刑。不管从哪个角度说都是精气虚弱,治疗原则是补气生精,甘温补气是正解,在此基础上淡渗利湿而消除痰饮。而不是运动养阳,试图阳生阴长。

秋季失于养收,那么冬季就不能养藏。所谓藏,指的是剩下了多少东西的意思。一年四季,冬季能够剩下多少东西,是来年能不能养生和养长的物质基础。
 
冬季应该“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冬季要把志气收敛到最低限度,好像有志气,又好像没有。想开点,就像你什么目标都实现了。要避寒就温,不要暴露于寒冷环境中,也不要做体力运动而导致出汗。对比夏季,天气那么炎热应该不怕劳累出汗和炎热,而冬季也应该避免劳累和出汗。否则就会导致人体的精气被迅速消亡。如果冬季的肾精无剩几何,那么来年的春季和夏季就会得“痿厥”病。很好理解,痿是指肉体枯萎,厥是指阳气虚衰而四肢不温。人体处于油尽灯枯状态了。这是奉藏者少的缘故,也就是缺乏休养生息。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