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原创首发 【原创首发】什么是清热药

涂医生

声名远扬
正式会员
注册
2021/09/02
帖子
2123
获得点赞
326
声望
83
所在地
江西省南昌市莲塘镇
【原创首发】什么是清热药

科学需要明确定义,医学也是这样的。医学最最基本的概念是阴阳和寒热。阳气引起热,阴气导致寒。问题的关键在于,需要搞明确而不能含糊,到底什么是寒什么是热,什么是阴什么是阳。搞清楚了什么是阳什么是热,才能确定任何一个药物它到底是热性的还是寒性的。确定了一个药是寒性或热性,自然而然地就应该知道使用它会有什么结果。

什么是清热药?要明白这个问题,需要明确什么是热什么是寒。能够减轻和消除热,会导致寒的药就是清热药。

什么是热呢?体温升高即是热吗?非也!因为寒证也可以导致体温升高,譬如寒湿型感冒常常有体温升高,体温升高,医生称之为发热。发热并不意味着一定是热证,可以是寒证。所谓热,是指人体的器官、组织或细胞分解代谢增强。相反,寒是指人体的器官、组织或细胞分解代谢减弱。分解代谢与合成代谢相反,分解代谢增强意味着合成代谢减弱,分解代谢减弱意味着合成代谢增强。所以,如果一个器官、组织或细胞分解代谢增强时,它的合成代谢就会减弱。我们知道,分解代谢会释放能量而做功,并且释放热量而升高体温。热证就是器官、组织或细胞分解代谢增强,合成代谢减弱,于是功能增强而且温度升高。寒证就是器官、组织或细胞分解代谢减弱,合成代谢增强,于是功能减弱而且温度降低。有人会说,那不是意味着寒证一定不可以体温升高吗?请注意,寒证乃是表示局部器官、组织或细胞寒了,而体温升高乃是指整个人体的体温升高。局部发生寒性疾病,会导致全身发生热性反应,而我们治疗疾病在于纠正病变局部的寒证,而不是抑制全身的热性反应。所以,不可以因为有全身发热就诊断为热证而使用清热药,因为实际上疾病是寒证。

清热药是抑制人体的器官、组织或细胞分解代谢,增强合成代谢,减少产热的药物。如果病人发生寒证而引起全身发热,此时切不可以使用清热药,而应该使用温热药。譬如寒湿型感冒,病人恶寒、发热、无汗、鼻塞、流清涕、咳白色痰,切不可以使用寒凉药清热,而应该使用辛温药温表阳。什么是表阳?表阳就是人体的卫气。

大凡寒性药,原则上说对人体所有器官、组织和细胞都是寒性作用。那么对于胃肠道的寒性作用就会减弱消化吸收功能,导致腹泻、呕吐。你使用寒性药物治疗呼吸道热性疾病,需要考虑病人的胃肠道是热性还是寒性。胃肠道也是热性的,可以使用寒性药物,如果病人的胃肠道是寒性的,那么使用寒性清热药就会导致腹泻呕吐。所以,凡是想要给病人使用清热药,需要考虑清楚病人的胃肠道是寒是热。胃肠道还问题不是很大,心脏的问题则非常非常重要。寒性清热药必定对心脏功能具有抑制作用。如果想要给病人使用寒性清热药,必须考虑清楚病人的心脏功能是不是足够强大。如果病人存在心功能衰竭,则不能耐受寒性清热药,如果贸然使用寒性药物,就会导致心衰加重,直接威胁病人的生命。

大凡寒凉药都有清热效果。医生要鉴定某个药是温热还是寒凉,就是根据它对人体的作用是致热还是清热。

大凡清热药都有泻火作用。这里需要区分“清热”与“泻火”这两个并不相同的概念。清热,指的是清虚热。何谓虚热呢,虚热是人体本身阴虚导致的热证。有虚热意味着有实热。何谓实热呢,实热指阴虚不是热证的主要表现,邪火才是热证的主要表现。何谓邪火呢,邪火指细菌病毒在人体内发射“炮火”损伤人体,导致人体的分解代谢增强。清虚热在于增强人体的阴气,泻实火在于压制人体的阳气,两者作用点不同。

不管是清虚热药还是泻实火药,作用于人体都会抑制分解代谢,增强合成代谢,既抑制人体本身的分解代谢和增强人体本身的合成代谢,也会抑制细菌病毒的分解代谢和增强它们的合成代谢。所以,当人体遭受细菌病毒感染时,需要鉴别不同的状况,根据不同的状况来考虑应该使用寒性清热药呢,还是使用温热助阳药。这种鉴别,古人称之为八纲辨证、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

在表寒证阶段,应该使用辛温助阳药,这是卫气分证。辛味作用是发散,也就是只作用于表而不作用于里。病人表寒,故用辛温药增强表阳。所谓表阳,古人称之为卫气。细菌病毒快速分裂或复制增殖,它们表现为阴邪,合成代谢超过分解代谢。此时需要人体自身增强分解代谢,而不是增强合成代谢。细菌病毒快速分裂或复制增殖,意味着它们忙于集合兵力,而不是忙于发射炮火。此时人体需要发射炮火消灭细菌病毒,而不是忙于合成代谢而导致不能发射炮火。所以应该使用辛温走表药,而不是苦寒咸寒走里药。

在里热证阶段,应该使用辛寒清气药。所谓里热证,是指实热证,使用辛寒清气药,治疗气分热证。邪气从表入里,自卫分深入气分。气分热证,细菌病毒从快速分裂或复制增殖转变为对人体发射炮火,导致整个人体阳气亢奋,阴气不足,也就是整个人体分解代谢超过合成代谢,那么免疫细胞结束分裂增殖。人体的分解代谢增强,相当于免疫细胞对细菌病毒发射炮火。本来发射炮火是好事,但是人体本身的合成代谢不足已经成为主要问题,需要适当抑制人体的分解代谢,适当增强合成代谢,也就是使用辛寒清气药。味辛走表而保持卫气,性寒走里而抑制分解代谢而保持合成代谢。这样就让免疫细胞既可以持续对细菌病毒发射炮火,又可以继续分裂增殖。此时不宜使用苦寒药,为什么呢,因为苦寒药对人体分解代谢抑制作用太强,导致免疫细胞熄火。

总而言之,在细菌病毒侵入人体并且分裂或复制增殖过程中,人体本身的正气保持阴阳平衡,合成代谢与分解代谢相互配合,有条不紊。此时应该适当增强阳气,也就是让免疫细胞火力全开,尽快清除细菌病毒。此时不可以贸然使用寒性清热药。随着细菌病毒增多,免疫细胞也随之增多,然后免疫细胞火力全开,病情从卫分证转化为气分证。此时应该使用辛寒清热药。假如病人热证太盛,阴气太不済,譬如病人的胃肠道正在衰竭,大便干燥不通,此时需要使用苦寒咸寒药把阳气严厉地抑制下来,让人体的合成代谢增强,胃肠道处于康复期。譬如使用承气汤。当然这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心脏还没有衰竭。如果心脏正在衰竭,那就进入了三阴阶段,一切寒凉药都不可贸然使用。
 
太多分歧了,比如伤寒发烧就是热,即使表寒,但是里面依旧是热
伤寒发热并不是热证,而是寒证。为什么是寒证而不是热证呢,借用伤寒论的一个条文:“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被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意思是说,病人只是皮肤热,身体内其实是寒凉的。这句话的意思不就是说,病人发热、恶寒,这是寒证么?由于是寒证,因此应该使用辛温药,而不是寒凉药。
 
热证与发热并不相同,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这一点需要搞清楚。热证不见得体温都很高,寒证不见得一定烧得不高。病人可以烧到四十度,而仍然感觉身体怕冷,想添衣盖被子。这是热证还是寒证,应该使用寒凉药还是辛温药?懂中医的人都知道这是寒证,而不是热证。
 
恶寒与发热并存,这是寒证。
恶热与发热并存,这是热证。

《伤寒论》:
“病人身大凉,反不欲尽衣被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这句话说的是热证可以不发热,而且可以身大凉,但是病人自觉很热。

“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被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这句话说的是寒证可以发热。病人体温烧得很高,四十度,但是自觉很冷。

所以,判断热证还是寒证,不是根据病人的体温,而是根据病人自己的感觉。感觉怕冷就是寒证,感觉怕热就是热证。热证可以身凉,寒证可以身热。
 
热症有两种,免疫反应,代谢异常。基本上降低固醇水平就可以清热比如富含生物碱中药。而高钾药物,能降低代谢水平。
 
体温测量也只是在皮肤,你能测到核心温度吗
 
体温测量也只是在皮肤,你能测到核心温度吗
关于体温,西医的研究是最清楚的。皮肤问题是最低的,口腔和肛门温度比皮肤温度高,心脏温度更高,人体内部温度比浅表温度更高。所以,测量皮肤温度升高了,整个体温更加升高了,这是不用怀疑的。

问题是,中医说的热证,根本就不是说体温是不是升高的问题,而是说阴阳失去平衡。热证是指阳盛阴虚,不是体温问题,而是阴阳平衡问题。

当然热证区分为实热证和虚热证,实热证一定有体温升高,虚热证未必体温升高。所谓寒在皮肤,热在骨髓,这种情况是体温不升高的热证,虚热。病人阴阳俱虚弱,阴虚更严重,故而虽然体温降低了,皮肤是凉的,而病人还觉得身体热。这种情况属于危证,而且不好治疗,分分钟死亡的情况。

如果病人体温降低而自觉怕冷,这其实还好办,给病人使用温里药。病人体温降低却觉得自己很热,这不好治疗,病人自觉怕热,这是热证需要用寒凉药。可是病人体温降低了,不能使用寒凉药。这就发生了矛盾,不好治疗。阴阳俱虚弱得很严重,生命活动正在熄火,而且不能耐受点火。
 
楼主有两个问题:
1,文不对题
2,受眾不明

您文章的对象是谁?
广大民眾,中医小白,初级中医,中级中医,高级中医……
清热药=退燒药?=退热药?=降热药?
清热药=寒药?=涼药?=寒涼药?

您看您的首帖,本身就有多么的複襍!

所以接着的延伸讨论,就更是枝蔓到星空宇宙去了。
另外若是论药,有必要辨证吗?
还有您是基于什么经典,去论药的呢?
是伤寒杂病论、内经、还是本草经呢?

实质上您是想分享?探讨?还是㬎擺呢?

换言之,若要解釋x,却引入y与z,要不要解䆁z与y呢?
而再引入a,b及c,那解䆁就豈不是沒完沒了的枝蔓下去了吗?
~~~~~

今且撇开上面种种不谈,假若退回内经的某个年代,当其时中药只有四种,即[温热涼寒]。
即涼寒为阴,温热为阳。
那么什么是[清热药]呢?
若列举出具体的中药,是否就解䆁了什么是[清热药]呢?
而什么时候使用它,则是另一个什么的问题了。

而在別的经典背景之下,是否又要再解䆁一番呢?

而中药発展至今,又是如何的呢?
~~~~~~
 
最后编辑:
关于体温,西医的研究是最清楚的。皮肤问题是最低的,口腔和肛门温度比皮肤温度高,心脏温度更高,人体内部温度比浅表温度更高。所以,测量皮肤温度升高了,整个体温更加升高了,这是不用怀疑的。

问题是,中医说的热证,根本就不是说体温是不是升高的问题,而是说阴阳失去平衡。热证是指阳盛阴虚,不是体温问题,而是阴阳平衡问题。

当然热证区分为实热证和虚热证,实热证一定有体温升高,虚热证未必体温升高。所谓寒在皮肤,热在骨髓,这种情况是体温不升高的热证,虚热。病人阴阳俱虚弱,阴虚更严重,故而虽然体温降低了,皮肤是凉的,而病人还觉得身体热。这种情况属于危证,而且不好治疗,分分钟死亡的情况。

如果病人体温降低而自觉怕冷,这其实还好办,给病人使用温里药。病人体温降低却觉得自己很热,这不好治疗,病人自觉怕热,这是热证需要用寒凉药。可是病人体温降低了,不能使用寒凉药。这就发生了矛盾,不好治疗。阴阳俱虚弱得很严重,生命活动正在熄火,而且不能耐受点火。
内里的温度升高,很可能传递不到体表,这就是里热外寒,比如厥阴白虎汤症,你没有传递介质。

实热虚热都是热,都需要清,实热是机能亢进产生了多余的热,虚热的机能衰弱,被迫加班干了超过自己能力的活,加班生成的热也是热,该清清,该补补
 
内里的温度升高,很可能传递不到体表,这就是里热外寒,比如厥阴白虎汤症,你没有传递介质。

实热虚热都是热,都需要清,实热是机能亢进产生了多余的热,虚热的机能衰弱,被迫加班干了超过自己能力的活,加班生成的热也是热,该清清,该补补
问题是里热外寒出现了矛盾。用寒凉药清里热,外寒加重。用温热药温暖外寒,里热加重。
 
什么是热证,用一句最简单的话阐述:人体的阴气不足。这是热证的本质。

阴气不足,那么意味着阳气有余。阳气有余,于是病人就觉得自己很热,哪怕实际上病人的体温比正常体温更低了也觉得身体太热了。这就是热证。所以热证未必体温一定比正常体温更高。

热证的本质是阴气不足。阴气不足的热证称为虚热证。就是说,热证的本质是虚热。那么什么是实热证呢,就是病人正在遭受细菌病毒感染,需要增强阳气以抵抗邪气,于是病人的阳气增强了,体温升高了,而病人的阴气不足而不能耐受增强的阳气。

就是说,热证的本质是虚证。什么是虚证,虚证是正气虚。正气包括阳气和阴气。阳气虚称为寒证,阴气虚称为热证。热证不必出现于正在遭受细菌病毒感染,可以存在于细菌病毒过后,当然也常常存在于细菌病毒感染过程中。实热证存在于细菌病毒感染过程中,虚热证既可以存在于细菌病毒感染过程中,也可以存在于细菌病毒感染之后。

什么是实热证呢,实是指邪气盛,不管正气是不是虚。实热证是实证+热证。实是指细菌病毒感染,热是指病人阴气不足。所以实热证就是指在阴气不足的基础上遭受细菌病毒感染而呈现的热证。假如病人的阴气充足,遭受细菌病毒感染不呈现热证。当人体阴气充足时遭受细菌病毒感染,呈现的是表寒证,也就是恶寒、发热、无汗、脉浮紧。所以热证的本质是阴气不足,是虚热证。
 
病人阴气是不是足,病人自己会感觉到。当病人感觉到自己阴气不足时,他就会自觉很热。当病人感觉到自己阳气不足时,他就会自觉很冷。所以,当病人遭受细菌病毒感染时,只要阴气是充足的,他就会自觉很冷,命令自己避寒就温以增强阳气,提高免疫力。这是表寒证,病人恶寒、发热、无汗、脉浮紧。当病人阴气不足了,就会自觉很热,发热而恶热、出汗、烦躁不安、脉不紧。这是实热证。

阳气是病人身体分解代谢,阴气是病人身体合成代谢。阴气不足的意思是病人合成代谢不足,不能支持分解代谢。所以热证的本质是病人的合成代谢不足,不能及时合成各种结构物质。人体的各种结构物质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时时刻刻都在老化破坏,时时刻刻需要合成新的结构物质及时补充。阴气不足的热证,意思是说病人不能及时合成足够的结构物质来补充。体温越高,结构物质的老化破坏越快。所以,当病人阴气不足时,需要降低体温,放慢结构物质老化破坏。于是病人自觉很热。

在遭受细菌病毒感染后,人体的结构物质被细菌病毒破坏了,于是合成代谢就会减慢,不能及时补充。这就是热证。在感染早期,病人的合成代谢是充足的,称为表寒证,称为伤寒。然后合成代谢能力减弱了,于是就转化为温病,呈现里热证,称为寒邪化热。伤寒转化为温病。
 
清热药区分为两类:清虚热药和清实热药。清实热药又称为清气药、泻火药。

清虚热药的作用点在于增强病人的阴气。阴气补足了,虚热就消除了。如何增强阴气呢,就是甘寒生津液。其实西医给病人输葡萄糖就可以增强阴气。中医的办法是口服甘寒滋阴药。人参也是滋补阴气的良好办法。另外就是控制病人的阳气,譬如退热。

清实热药的作用点在于控制病人的阳气。阴气于阳气相比,阳在外阴在内。辛味发散而走表,寒性抑制阳气,辛寒药的作用点在于控制病人的阳气。而清虚热药是滋补阴气。
 
问题是里热外寒出现了矛盾。用寒凉药清里热,外寒加重。用温热药温暖外寒,里热加重。
讲来讲去,得两条:
1,非对抗治療
2,对抗治療

何谓对抗治療?
热者寒之,寒者热之;
温者涼之,涼者温之。
(燥者湿之,湿者燥之;
升者降之,降者升之。)

那非对抗治療呢?
自然就是热者热之,寒者寒之;
温者温之,涼者涼之;……
这裡还有一个[药不勝病]的梗在潛伏着!
(效不更方之反,乃不效更方。
但方之不效,却有机会是药不勝病,这就惱杀人了。)

那豈不是自相矛盾了吗?
……
所以中医学,才会有四象→五运→六气之発展。
而这个発展有个前提,它就是[兼容]。

楼主之所以长篇累牘的说,无非就是以前期低階之理去看後期进階之理,自必左支右绌,捉襟见肘。
 
最后编辑: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