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医理探讨 《中医入门三字经》

仁心妙手

声名远扬
版主
注册
2011/01/22
帖子
5429
获得点赞
993
声望
113
年龄
79
《中医入门三字经》
原创作者:xintaoii (爱爱论坛中医临床经验版版主)
从医篇
  一、引言
  学中医,继遗产,登堂易,入室难。
  三字文,文薄浅,撮精要,引玉砖。
  治学道,贵恒钻,红与专,不可偏,
  初浅精,继博览,多临证,积经验,
  拜良师,勤而谦,承古训,续新篇。
  二、中医源流
  中医史,越千年,流与派,出一源。
  有内经,及伤寒,本草经,金匮篇,
  难经书,号经典,为后学,立规范。
  汉华佗,外科专,曾创用,麻沸散。
  王叔和,著脉经,廿四脉,始贯终。
  皇甫谧,针灸通,专书始,甲乙经。
  巢元方,病理寻,撰名著,源候论。
  唐王冰,攻内经,注素问,释文行。
  孙思邈,医理精,倡医德,千金名。
  宋钱乙,儿科长,著直诀,多新创。
  陈自明,妇科详,编精要,著良方。
  金元时,四大家,张子和,主攻下;
  主火派,刘河间;重脾胃,李东垣;
  阴不足,阳有余,主相火,朱丹溪。
  李时珍,本草专,著纲目,海外传。
  杨继洲,钻针灸,集大成,详且周。
陈实功,外科精,详其学,阅正宗。
  张介宾,重命门,著类经,擅温肾。
  叶桂书,温热论,阐病机,研究深。
  程钟龄,内科精,著心悟,切实用。
  江笔花,医镜撰,脏腑纲,药类编。
  释伤寒,有柯琴,独见解,犹创新。
  活血家,王清任,逐瘀血,验于今。
  以外治,疗内疾,独一家,吴师机。
明清代,著作繁,医之宗,数金鉴。
  唐宗海,血证论,汇通派,志革新。
  张锡纯,晚清民,参西学,而衷中。
  新中国,倡继承,弃糟粕,存其精;
  中西学,长并存。相结合,为立新。
  1中医将《黄帝内经》(包括《灵枢》、《素问》)、《神农本草经》、《伤寒论》与《金匮要略》称为四大经典,为医家必读。也有将《伤寒论》与《金匮要略》复原为《伤寒杂病论》,再加上《难经》,为四大经典者。
  2华佗,东汉末年人,古代杰出的外科医生,并通晓内、儿等科。《后汉书》等载,他创用麻沸散,进行全身麻醉后,做内脏手术。著述已佚,现存《中脏经》是后世托名之作。
  3王叔和,西晋人,其所著《脉经》内,整理列出二十四种脉象,使脉学系统化。
  4皇甫谧,西晋人,著《针灸甲乙经》,按部位分经,详列腧穴、主治、症状。
5巢元方,隋朝人,著《诸病源候论》,是一部很有价值的医学著作,宋朝曾被指定为医生的必修课。本书较系统地对病状作了符合实际的描述及理论阐述,深受历代医家所重视。
  6王冰,唐代人,著有《素问释文》,对素问作了全面注释,其中对运气学说,尤有发挥。
  7孙思邈,唐代大医家,他不但有渊博的医学知识,而且刻苦治学,重视医德修养,所著之《备急千金药方》、《千金翼方》,是我国较早的医学类书。
  8钱乙,是宋代的儿科专家,著有《小儿药证直决》。
  9陈自明,宋代妇科专家,著有《妇科大全良方》及《外科精要》。
  10在中医发展史上,将张子和、刘河间、朱丹溪、李东垣称为金元四大家。
  11张子和,名从正。著《儒门事亲》,扩大了汗、吐、下三法的治疗范围。
  12刘河间,名完素。著有《素问玄机原病式》及《宣明论方》等。
  13李东垣,名杲。著有《脾胃论》等。
  14朱丹溪,名震亨。著有《格互致余论》,倡“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之说。
  15李时珍,著《本草纲目》,在国外有很大影响。
  16杨继洲,著《针灸大成》。
  17陈实功,著《外科正宗》。
  18张介宾,号景岳。著《类经》等,后辑成《景岳全书》。
  19叶桂,字天土。著《温证论治》,相传为门人辑成,以卫气营血、三焦,阐发外感温病的病机。
20程国彭,字钟龄。著《医学心悟》,论述简要,选方切用,很有实用价值。
  21江涵暾,字笔花。著《笔花医镜》,是一本较好的门径书,以脏腑为纲,对药物进行归类。
  22柯琴,著《伤寒来苏集》,为学习伤寒论的重要文献。
  23王清任,著《医林改错》,对瘀血为病的治疗,有独到之处,可谓活血化瘀之大家。
  24吴师机,著《理瀹骈方》,是以外用药治内病的专著,在浩如烟海的中医著作中,可称独树一枝。现已由李超等同志重编为《中医外治法简编》。
  25即《医宗金鉴》,是由清·乾隆皇帝授意吴谦等编著的一部临床综合性医书,其14个部分,其中诊法和临床各科12个部分的心法要诀都是诗歌型的文体,并附有简明的注解,便于学习记忆,相当于政府组织编著的一套医学统编教材。
26唐宗海,著《血证论》,对气血的生理、病理有所研究。
  27张锡纯,晚清至民国初年河北名医,著《医学中衷参西录》。
三、医德
  做医生,讲医德,七规范,是准则。
为人民,要全心,待病者,胜亲人。
语言美,行为正,忌粗疏,遵规程。
  红与专,益求精,讲文明,树良风。
注:卫生部(88)卫医字第40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医务人员医德规范及实施办法》确定的医德规范共七条:(一)救死扶伤,实行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时刻为病人着想,千方百计为病人解除病痛。(二)尊重病人的人格与权利,对待病人不分民族、性别、职业、地位、财产状况,都一视同仁。(三)文明礼貌服务。举止端庄,语言文明,态度和蔼,同情、关心和体贴病人。(四)廉洁奉公。自觉遵纪守法,不以医谋私。(五)为病人保守医密,实行保护性医疗,不泄露病人隐私与秘密。(六)互学互尊,团结协作。正确处理同行同事间的关系。(七)严谨求实,奋发进取,钻研医术;精益求精。不断更新知识,提高技术水平。


收藏收藏 评分评分 分享分享
 
基础篇
  一、阴阳
  古哲理,寓阴阳,天地道,万物纲①;
  水为阴,火为阳,阴阳说,形象彰②。
  相对应,是其常,内外分,脏腑详③;
  相依存,曰阴阳,阴内使,外守阳④;
  阴阳说,互消长,此之消,彼即长;
  互转化,阴和阳,极则变,反方向⑤。
  生病理,寓阴阳,阴阳秘,体安康。
  阴胜寒,热胜阳,阴虚热,阳虚凉⑥。
  诊治疗,细分详,里寒阴,表热阳;
  热者寒,寒者热,阳治阴,阴治阳⑦。
  ①《素问?阴阳之应象大论》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
  ②《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
  ③指阴阳是相互对立的。针对人体而言:内为阴,外为阳;五脏为阴,六腑为阳。
  ④《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在内,阳之守之;阳在外,阴之使也”。
  ⑤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⑥即“阴胜则寒,阳胜则热;阳虚则寒,阴虚则热”。
  ⑦即“热者寒之,寒者热之”,“阳病治阴,阴病治阳”。
二、五行
  古学说,唯物论,木火土,水与金。
  互制约,相资生,常变化,时运动。
  木火土,金水行,依次序,相资生①。
  相克序②,木土水,火而金,依次推。
  克太过,为相乘。若相克,相侮称。
  五行说,万类本③,肝属木,火主心,
  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君须分。
  疗疾病,推五行,见肝疾,防脾病④。
  培脾土,金水生⑤,壮水源,制火盛⑥。
  五行说,古今沿,天人合,统一观。
  ①相和即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②相克即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③五行学说认为,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属性的运动与变化所构成,故称五行为万事万物之本。
  ④即《难经?七十七难》提出的“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于脾,故先实其脾气”。
  ⑤即“培土生金”,也称补脾益肺。
  ⑥即“壮水制火”,亦指滋肾阴,降心火。
三、脏腑
  言脏腑,心肺肝,脾与肾,五脏全;
  大小肠,膀胱胆,三焦胃,六腑然。
  心主神,血脉兼,开窍舌,荣颜面;
  肝藏血,主疏泄,开窍目,华在爪;
脾升清,运化专,开窍口,华唇边;
  肺主气,司呼吸,华皮毛,开窍鼻;
  肾藏精,主水源,开窍耳,华发髯。
  腐水谷,胃府先;藏精汁,少阳胆;
  别清浊,小肠专,传糟粕,大肠权;
  膀胱腑,贮小便;唯三焦,有争端。
奇恒腑,脑髓骨,脉胆胞,异于腑。
脏腑共,人整体,五系统,协调睦,
精气血,及津液,运输布,为基础。

四、气血津液

1、气

气于人,为根本:能推动,生长壮;

能温煦,体温常;能防御,邪不侵,

体自康;能固摄,血汗尿,及精液;

能气化,精与气,津液血,互化生。

气运行,曰气机,升降序,出入常,

气机暢,脏腑强。人体气,分类四:

一元气,源先天,肾精化,赖后天,

脾胃充,水谷养。人生命,原动力,

元气足,体健康;二宗气,肺清气,

脾谷气,积胸中,贯心脉,行呼吸;

三营气,脾胃中,水谷化,行脉中,

称营血,和五脏,洒六腑,营周身;

四卫气,水谷化,属阳气,称卫阳,

护肌表,抗外邪,控汗孔,调体温,

温脏腑,泽皮毛。

2、血

中焦受,气取汁,化而赤,是谓血。

循全身,内脏腑,外皮骨,主濡养,

视步握,筋骨强,关节利,赖血养,

血充盈,神志常,面红润,精神旺。

血运阻,为血瘀,溢而积,为瘀血,

临证时,细思量。

3、津液

常水液,津液名。清稀薄,是为津,

在气血,利流行,布体表,泪唾汗;

浊稠厚,是为液,骨筋膜,颅腔间,

利关节,滋脑髓。水谷化,常合称,

其功能,主濡润,若不足,阴虚燥,

若壅滞,则湿盛,凝不布,凉燥生。
 
最后编辑:
五、经络
   1手太阴肺经
   太阴肺,起中焦,出中府,云门照,
   沿上臂,内侧前,下尺泽,列缺现,
   循太渊,过鱼际,拇指外,少商止。
   2手阳明大肠经
   手阳明,起商阳,食指端,其位详,
循二间,合谷上,经曲池,肩峰藏,

  过颈部,上面颊,鼻翼旁,止迎香。

  3足阳明胃经

  阳明胃,鼻外起,循目下,承泣始,

  环口唇,过地仓,达天枢,膝下藏,

  经三里,穿解溪,至二趾,历兑息。

  4足太阴脾经

  太阴脾,足大趾,起末端,隐白始,

  内踝前,胫骨后,循三阴,冲门就,

  沿腹胸,腋下寻,停大包,舌下尽。

  5手少阴心经

  手少阴,起心间,上于肺,出极泉,

  沿上臂,行尺门,循肘窝,少海舍,

  向下行,经神门,止少冲,小指尽。

  6手太阳小肠经

  手太阳,小指旁,尺侧处,少泽藏,

  绕腕骨,过养老,循小海,肩贞到,、

  跨肩胛,过颧髎,耳屏前,听宫找。

  7足太阳膀胱经

  目内角,起睛明,上额顶,夹脊行,

  过大杼,穿背仑,循八髎,殷门注,

  下委中,越昆仑,终至阴,小趾寻。

  8足少阴肾经

  少阴肾,起小趾,出足心,涌泉始,

  循太溪,过照海,上复溜,阴谷载,

  达胸腹,正中旁,锁内端,俞府藏。

  9手厥阴心包经

  心包经,起胸膺,出胁肋,天池行,

  循上臂,内侧中,过曲泽,内关应,

  经劳宫,掌心中,中指尖,止中冲。

  10手少阳三焦经

  手少阳,起环指,指端处,关冲始,

  上腕背,过中渚,三阳络,天井出,

  循肩髎,沿耳后,丝竹空,眉外收。

  11足少阳胆经

  少阳胆,目外角,起始穴,瞳子髎,

  循耳后,下肩井,沿体侧,向下行,

  经环跳,过阳陵,足四趾,窍阴停。

  12足厥阴肝经

  足厥阴,大趾端,大敦始,穿行间,

  循太冲,上膝关,绕阴器,小腹转,

  抵乳下,期门现,终止处,二肋间。

  13督脉

  督脉起,小腹内,沿脊柱,上脊椎,

  出长强,四腰椎,过命门,至阳随,

  通巅顶,过百会,下神庭,龈交归。

  14任脉

  任脉始,与督同,出会阴,正中行,

  经曲骨,上关元,过气海,穿三脘,

  经喉结,达廉泉,绕口唇,入眶沿。
 
最后编辑:
六、病因

  风火暑,湿燥寒,此六气,本自然,

  过不及,皆为偏,正气虚,淫邪干。
   风善行,性数变,百病长,万疾源,
常兼湿,挟热寒,犯上部,头晕眩。

  火势急,性上炎,身壮热,口渴烦,

  善动血,津液煎,减其势,必苦寒。

  暑热邪,湿多缠,伤正气,损真元,

  清暑淫,宜甘寒,助淡渗,并轻宣。

  湿粘滞,性缠绵,头沉重,身困倦,

  苔厚腻,别热寒,论治法,清温汗。

  燥似火,其性干,口唇裂,咳痰艰,

  宜清润,忌苦寒,分凉温,酌轻宣。

  寒伤人,痛难言,头身冷,必畏寒,

  乘风行,恋湿痰,除此疾,热剂餐。

  七情郁,五志偏,与发病,素有缘。

  喜伤心;怒伤肝;恐伤肾,气下陷;

  思伤脾,纳谷减;悲伤肺,气消散。

  心神悦,体康健,多忧愁,助邪焰。

  有饮食,与劳倦,如不慎,亦为患。
 
七、四诊

  望闻问,不可偏,切脉象,四诊参。

  望神色,形态颜,虚与实,粗略辨。

  动自如,病轻浅;久卧床,病深缠。

  瘦多火,胖多痰。面萎黄,血虚见;

  面色白,气虚寒;面晦黯,责肾肝。

  舌质红,内热燔;舌质淡,多虚寒;

  舌苔薄,病轻浅;舌苔厚,湿浊痰。

  嗅气味,闻声音,别疾病,曰问诊。

  发声重,多实证;体虚弱,语声轻;

  神昏迷,语不清;言謇涩,风痰涌。

  呼吸粗,实热属;呼吸微,虚证主。

  新病哕,莫惊恐,久病呃,寿将终。


嗅气味,重二便,秽多热,腥属寒。

  流清涕,多外感;涕浊热,名鼻渊。

  十问歌,当熟念,察表里,问热寒;

  辨虚实,当问汗;问头身,痛或安;

  问饮食,预后辨;问口渴,别热寒;

  问耳鸣,诊肾肝;问胸腹,痛证患;

  邪属实,痛拒按,虚寒疼,喜热暖;

  小便黄,大便干,里热证,已明显;

  大便溏,尿清长,主虚证,内寒伤;

  问旧病,用药参,问病因,十问全。

  切诊巧,功熟练,细体察,指下验。

  浮与沉,表里辨;数迟脉,辨热寒;

  脉洪大,内热燔;脉沉微,气息奄;

  紧如绳,主痛寒;弦如弦,病主肝;

  细如丝,血虚见;弱如绵,主虚寒;

  滑如珠,孕或痰;涩精亏,脉来难;

  促代结,当细辨;反关脉,亦常见。

  ①十问歌: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渴俱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因,再问服药参机变,妇女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


  ②促脉数而时见一止,主阳极;结脉缓而时见一止,主阴极,二脉均止无定数。代脉缓而时见一止,止有定数,主脏器衰弱。
 
八、辨证

1、八纲辩证

主八纲,表与里,寒热辨,虚实区,

  阴阳统,前六字,诸辨证,此为基。

  论表证,寒热兼,脉见浮,紧数变,

  表热证,稍恶寒;寒象重,是表寒。

  病在里,证多端,分虚实,别热寒。

  新急实,素体健,脉实大,证象显,

  毒瘀痰,常为患;久慢虚,老弱残,

  脉虚小,行动难,扶正气,固本元。

  里热症,不恶寒,身壮热,口渴烦,

  脉洪大,苔黄干,溲短赤,便结坚;

  里寒证,体畏寒,四肢冷,身缩蜷,

  脉沉紧,舌质淡,五心热,口咽干,

  脉数细,苔少现;阳虚证,常自汗,

  四肢冷,形体寒,苔白滑,舌质淡。
 
2、气血津液辨证

(1)气病的辨证

气病变,概四般:一气虚,头晕眩,

少气懒,疲乏倦,多自汗,面㿠白

舌质淡,脉虚软,补气治,四君安。(四君子汤)

二气陷,目昏花,少气倦,腹坠胀,

或脏垂,脉弱耎,益气升,补中汤。(补中益气汤)

三气滞,气机阻,运不畅,胀满痛,

或窜动,嗳矢松,行气治,五磨功。(五磨饮子)

四气逆,升降失,气逆生,肺胃肝,

最常见,肺咳喘,胃呃嗳,恶心呕,

肝晕痛,或晕厥,降镇逆,苏旋代。(苏子降气汤,旋复代赭汤)
 
(2)血病的辨证

血证多,概为三:一血虚,面苍白,

或萎黄,晕眼花,手足麻,妇经少,

衍期闭,舌质淡,细无力,四物痊。

二血瘀,兼证多:兼气虚,倦无力,

少气汗,痛拒按,舌瘀暗,阳五还,(补阳还五汤)

补气虚,行血安。兼寒客,称血寒,

痛喜温,得温减,四肢冷,形体寒,

沉迟涩,舌淡暗,温经脉,活血兼,

归四逆,温经痊。(当归四逆汤、温经汤)

兼热结,血热搏,(血热搏结证)

在胃肠,或下焦,或妇女,入血室,

多实证,虚实杂,痛喜冷,或发热,

或出血,或肿块,舌暗红,多数脉,

分部位,论其治:在胃肠,桃承气、(桃仁承气汤)

抵当汤、黄牡汤;血室者,小柴匡;(大黄牡丹皮汤、小柴胡汤加桃仁、红花)

血枯者,䗪虫黄。(大黄䗪虫丸)

三血热,热入血,犯心肝,症四端:

身发热,甚夜间,脉细数,舌红降;(四个基础脉症)

或心烦,躁扰狂,渴不饮,或热迫,

诸出血,清凉血,清营汤,犀地良。(犀角地黄汤)
 
最后编辑:
(3)气血同病的辨证

气滞血瘀证

气滞阻,血运障,胸胁部,痛满胀,

性急躁,情绪恼,见痞块,痛拒按,

舌紫暗,或瘀斑,女经闭,经痛暗,

乳胀痛,结块团,行活血,逍遥散,

加桃红,棱莪痊。

气血两虚证

气血虚,两相见,详前述,免赘繁,

双补法,八珍痊,归脾汤,亦此端。

气虚失血证

因气虚,不统摄,成此证;或气陷,

血下溢,血随陷。大出血,面㿠白,

肢厥冷,或晕厥,大汗漓,微芤脉。

急补固,独参啜。(独参汤或参附汤)
 
感谢朋友梦回杏林先生对一楼帖子的点赞!
感谢朋友wagm2021先生对8楼、9楼两帖的点赞!
 
(4)津液病的辨证

津液不足证

口咽干,唇舌燥,肤枯燥,小便少,

大便结,脉细数。补津液,增液汤。

水液停滞证

水液停,肺脾肾,功能失,湿痰饮:

湿病证,三焦分,宣化渗,此略省。(另见三焦辨证)

痰病证,常五型:一风痰,痰动风

为风痰:目眩晕,喉痰鸣,猝仆倒,

口眼斜,肢麻瘫,祛风痰,大秦安。(大秦艽汤加减)

二热痰,痰热结,谓热痰,烦热咳,

黄稠痰,喉痹喑,大便结,或癫狂,

滑数脉,泻豁痰,化滚痰,三宝安。(清气化痰丸,礞石滚痰丸,温病三宝)

三寒痰,寒与痰,互凝结,寒象见,

肢厥冷,稀白痰,骨痹痛,肢不举,

脉沉迟,温化治,二三汤,姜辛五。(二陈汤三子养亲汤加干姜细辛五味子)

四湿痰,胸痞满,纳差呕,身困重,

苔厚腻,脉濡滑,燥化法,二陈加。

五燥痰,痰兼燥,此之谓,痰粘稠,

如珠线,咯出难,或血丝,口鼻干,

咽干痛,细滑数,舌红干,润化治,

清燥救,百合安。(清燥救肺汤,百合固金汤)

饮病证,水饮停,位不同,分四饮:

一痰饮,胸支满,胃水声,呕痰涎,

清稀见,喝不饮,悸晕眩,白滑苔,

脉滑弦,仲景法,温药和,苓桂甘。(苓桂术甘汤)

二悬饮,留胁肋,不上胸,不下腹,

故此名。主胁痛,咳唾甚,转侧息,(息:呼吸)

牵引痛,肋胀满,气短促,脉沉弦。

逐水饮,十枣安。(十枣汤、控涎丹)

三溢饮,水饮滞,留四肢,痛沉重,

甚浮肿,尿不利,或寒热,咳痰沫,

舌苔白,弦紧脉,温化利,五五合,(五苓散合五皮饮)

解表化,小龙确。(解表化饮小青龙汤)

此辨证,繁而备,明规律,如奠基,

脏腑辨,进阶易。
 
3、脏腑辨证

  脏腑证,当细辨,此略述,举要点。

  心气虚,神疲倦,心动悸,并气短。

  心血虚,唇舌淡,夜不寐,健忘兼。

  心阳虚,肢体寒,胸痹痛,脉结代。

  心阴虚,常躁烦,眠多梦,口咽干。

  口舌疮,心火炎;神志乱,多责痰。

  心血瘀,怔忡见,胸憋闷,舌瘀点。

  肺气虚,久咳喘,形体瘦,甚盗汗。

  肺躁咳,咯痰难;痰阻肺,涌痰涎。

  脾气虚,食纳减,日渐瘦,身困倦。

  脾阳虚,腹胀满,大便溏,舌质淡。

  脾统血,红不全,鼻齿衄,或紫癜。

  若脱肛,中气陷;肢浮肿,脾虚寒。

  湿困脾,身困倦,头沉重,不思餐。

  兼吐泻,肤黄染,脾胃经,湿热患。

  肝郁痛,乳胁牵,久症瘕,脉象弦。

  肝火炎,头晕眩,面目赤,口苦干。

  肝阳亢,易怒烦,头胀痛,伴失眠。

  肝风动,筋拘挛,卒昏仆,继偏瘫。

  少腹冷,肝经寒;湿热重,发黄疸

  肾阳虚,必畏寒,伴浮肿,腰膝痠。

  气不固,溲频短;气不纳,久咳喘。

  肾阴虚,五心烦,耳失聪,视力减。

  精不足,发育缓,齿发脱,孕亦难。

  胃腑病,有诸般,气上逆,嗳腐酸;

  实热痛,渴拒按;虚寒痛,喜揉暖。

  大肠热,便结干;便稀溏,属虚寒。

  膀胱热,尿赤短;频而清,责虚寒。

  胆附病,病相连,多湿热,见黄疸。
 
五、经络
   1手太阴肺经
   太阴肺,起中焦,出中府,云门照,
   沿上臂,内侧前,下尺泽,列缺现,
   循太渊,过鱼际,拇指外,少商止。
   2手阳明大肠经
   手阳明,起商阳,食指端,其位详,
循二间,合谷上,经曲池,肩峰藏,

  过颈部,上面颊,鼻翼旁,止迎香。

  3足阳明胃经

  阳明胃,鼻外起,循目下,承泣始,

  环口唇,过地仓,达天枢,膝下藏,

  经三里,穿解溪,至二趾,历兑息。

  4足太阴脾经

  太阴脾,足大趾,起末端,隐白始,

  内踝前,胫骨后,循三阴,冲门就,

  沿腹胸,腋下寻,停大包,舌下尽。

  5手少阴心经

  手少阴,起心间,上于肺,出极泉,

  沿上臂,行尺门,循肘窝,少海舍,

  向下行,经神门,止少冲,小指尽。

  6手太阳小肠经

  手太阳,小指旁,尺侧处,少泽藏,

  绕腕骨,过养老,循小海,肩贞到,、

  跨肩胛,过颧髎,耳屏前,听宫找。

  7足太阳膀胱经

  目内角,起睛明,上额顶,夹脊行,

  过大杼,穿背仑,循八髎,殷门注,

  下委中,越昆仑,终至阴,小趾寻。

  8足少阴肾经

  少阴肾,起小趾,出足心,涌泉始,

  循太溪,过照海,上复溜,阴谷载,

  达胸腹,正中旁,锁内端,俞府藏。

  9手厥阴心包经

  心包经,起胸膺,出胁肋,天池行,

  循上臂,内侧中,过曲泽,内关应,

  经劳宫,掌心中,中指尖,止中冲。

  10手少阳三焦经

  手少阳,起环指,指端处,关冲始,

  上腕背,过中渚,三阳络,天井出,

  循肩髎,沿耳后,丝竹空,眉外收。

  11足少阳胆经

  少阳胆,目外角,起始穴,瞳子髎,

  循耳后,下肩井,沿体侧,向下行,

  经环跳,过阳陵,足四趾,窍阴停。

  12足厥阴肝经

  足厥阴,大趾端,大敦始,穿行间,

  循太冲,上膝关,绕阴器,小腹转,

  抵乳下,期门现,终止处,二肋间。

  13督脉

  督脉起,小腹内,沿脊柱,上脊椎,

  出长强,四腰椎,过命门,至阳随,

  通巅顶,过百会,下神庭,龈交归。

  14任脉

  任脉始,与督同,出会阴,正中行,

  经曲骨,上关元,过气海,穿三脘,

  经喉结,达廉泉,绕口唇,入眶沿。
感谢朋友娟娟儿先生点赞!
 
感谢朋友民间中医a先生对本主题1、6、8、12、13楼各帖的点赞!
 
4、六经辨证

汉仲景,伤寒论,六经辨,是纲领。

太阳病,脉象浮,头项痛,尤恶寒。

若自汗,脉浮缓,为中风,属表虚,

桂枝汤,为主治,解肌表,调营卫;

无汗喘,脉浮紧,为伤寒,属表实,

麻黄汤,发汗解,宣肺气,又平喘。

阳明病,胃家实,里热甚,经腑分:

热汗渴,脉洪大,四大症,病在经,

白虎汤,顿挫劲;日晡热,汗出绵,

腹满痛,便秘烦,神昏谵,惕不安,

病在腑,急下然,三承气,病可痊。

少阳病,口中苦,咽中干,目亦眩,

往寒热,胸胁满,神情嘿,不欲食,

心烦呕,八症状,兼脉弦,正邪争,

半表里,宜和解,小柴胡,病乃安。

太阴病,腹满吐,食不下,腹泻痛,

喜温按,脉迟缓,里虚寒,温散寒,

理中汤,方首选。少阴病,脉微细,

但欲寐,心肾衰,阴化寒,阳化热。

恶寒踡,神萎靡,手足厥,利清谷,

欲呕吐,舌淡白,脉沉微,为寒化,

法回阳,四逆类;烦不眠,口咽干,

脉细数,红舌尖,为热化,法滋阴,

连胶汤,水火济。厥阴病,消渴甚,

气上撞,心热疼,饥不食,厥下利

食呕吐,阴阳峙,寒热杂,主治法,

调寒热,和胃气,乌梅丸,有深义。
 
5、卫气营血辨证

  温病学,著专篇,卫和气,营血全。

  卫分证,恶风寒,发热重,渴微烦,

  脉浮数,红舌边,宜辛凉,银翘散。

  气分证,里热显,四大证,为特点,

  大汗出,大渴烦,脉洪大,白虎餐。

  营分证,舌绛干,神烦躁,清营煎。

  血分证,神昏谵,伴出血,发瘀斑,

  犀地汤,安宫丸,临证时,酌加减。
 
多谢老师分享,复制来学习
 
6、三焦辨证

清吴瑭,三焦辨,温病纲,病传变,

始上焦,肺心包,次中焦,脾胃耗,

终下焦,肝肾销。温热病,详前条,(详前卫气营血辨证)

湿热病,辨三焦:上湿热,郁肌表,

困脾胃,恶寒嚣,发热轻,或不热,

头重裹,肢体沉,胸郁闷,神呆滞,

胃脘痞,或便溏,苔白腻,脉濡缓。

温散湿,正气散,热宣化,藿朴夏。(热象显者藿朴夏苓汤)

中湿热,困脾胃,消化变,肢肌酸,

三转化:阳化燥,气分热,入营血;(从阳化燥,从阴化寒)

阴化寒,寒湿结;不从化,下湿热。(仍以湿热特点传入下焦)

热不扬,汗出减,继复热,午后甚,

肢体困,胸脘痞,呕不食,渴不饮,

或神呆,甚神昏,尿短赤,便不爽,

苔灰黄,脉濡数。清化湿,宣气机,

甘露丹,三仁汤。下湿热,病大肠,

与膀胱,尿不通,渴少饮,便不通,

急后重,头昏沉,白黄腻,脉濡数。

淡分消,苓皮汤,导浊滞,宣清汤。(宣清导浊汤)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