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
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
详情查看
您正在使用一款已经过时的浏览器!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请尝试升级或使用
其他浏览器。
[植物]紫花丹 ☆
[拼音]zi hua dan
[药名]紫雪花
[别名]谢三娘,红花丹,紫雪花
[基源]为蓝雪科白花丹属紫花丹的全草。
[学名]Plumbago indica L. ( P. rosea. L. )
[采制]全年均可采收,切段,鲜用或晒干。
[生境]常见栽培供观赏。
[性味]性温,味苦、辛,有小毒。
[功能]破血通经,消肿止痛,祛风杀虫。
[主治]痛经,闭经,风湿痹痛,跌打扭伤,痈肿疮毒,疥疮湿癣。
[用法]内服煎汤6~12g。外用捣敷或煎水洗。
[禁忌]孕妇忌服。
[应用]①风湿骨痛:紫雪花根9~15g,炖猪肉服。②痈疮肿毒,跌打扭伤:紫雪花鲜叶4~5片和盐少许,捣烂外敷,至皮肤发热时去除,以免起泡。③牛皮癣:鲜叶捣烂外敷,至感觉热辣时除去,待牛皮癣皮层脱落结痂后,再如法敷用。
[其他]将全草捣烂投入粪坑或污水中,可杀蛆虫和孑孓。
[考证]全国中草药汇编&中华本草。
[植物]白花丹 ☆
[拼音]bai hua dan
[药名]白花丹
[别名]野茉莉,青吊膏,白雪花
[基源]为蓝雪科白花丹属白花丹的全草或根。
[学名]Plumbago zeylanica L.
[采制]全年可采,洗净,鲜用或切段晒干。
[生境]生于阴湿的沟边或村边路旁的旷地,亦有栽培。
[性味]性凉,味苦、辛、涩,有毒。
[功能]怯风除湿,行气活血,消肿解毒。
[主治]风湿痹痛,心胃气痛,肝脾肿大,血瘀经闭,跌打扭伤,痈肿瘰疬,疥癣瘙痒,毒蛇咬伤。
[用法]内服煎汤9~15克(需久煎3~4小时以上)。外用捣敷、煎洗或涂擦。
[禁忌]孕妇忌用。
[注意]①内服慎用,服用干品每日总量不超过45克。②外敷不超过三十分钟,或有灼热感既去掉。
[应用]①慢性风湿性关节炎:白花丹干根15克,二叶丁癸根9克,肖梵天花根9克,酒水煎服或加猪脚炖服。②痔疮下血:白花丹干根30克,猪直肠1节,水炖服。③脚底深部脓肿:鲜叶适量,食盐少许,同捣烂敷患处。④跌打损伤:鲜叶适量,捣烂加红酒烫热摩擦患处。⑤风湿关节疼痛,腰腿扭伤:白花丹根1.5~3克,水煎服或泡酒,每次5ml,日服2次。⑥血瘀经闭:白花丹干根30克,猪瘦肉60克,水煎服。⑦脾脏肿大:白花丹根浸酒服。重症并取叶和糯米捣烂,制成汤丸大,蒸熟,晚间睡醒服1丸。⑧疟疾:白花丹鲜叶7~8片,揉烂,于疟疾发病前2小时缚在手脉上(待有烧灼感取去)。⑨脚底硬结疼痛(胼胝):白花丹鲜叶1握,稀饭1撮,食盐少许,捣烂贴敷,日换1次。⑩瘰疬未溃:白花丹鲜根15~30克,酌加猪瘦肉,水炖服。
[考证]中草药大典&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
[植物]香叶天竺葵
[拼音]xiang ye tian zhu kui
[药名]香叶天竹葵,香叶
[别名]摸摸香,香艾
[基源]为牦牛儿苗科天竺葵属香叶天竺葵的全草。
[学名]Pelargonium graveolens L. Herit
[采制]全年可采,洗净,鲜用或晒干。
[生境]常见栽培,原产南非。
[性味]性温,味辛。
[归经]肺经,肝经。
[功能]祛风除湿,行气止痛,杀虫。
[主治]风湿痹痛,疝气,阴囊湿疹,疥癣。
[用法]内服煎汤9~15g,鲜品30~45g,或浸酒。外用捣敷或煎水洗。
[考证]中国中药资源志要&全国中草药汇编&中华本草。
[植物]天竺葵
[拼音]tian zhu kui
[药名]天竺葵
[别名]石蜡红,月月红,芪菜花
[基源]为牦牛儿苗科天竺葵属天竺葵的花。
[学名]Pelargonium hortorum Bailey.
[采制]春夏开花期采摘,鲜用。
[生境]常见栽培,为观赏花卉。
[性味]性凉,味苦、涩。
[功能]清热消炎。
[主治]中耳炎。
[用法]外用取花榨汁滴耳。
[应用]①脓耳:鲜石腊红适量,榨汁,滴耳。
[考证]黔南本草&黔版系列中草药彩色图谱第3册。
[植物]野老鸛草
[拼音]ye lao guan cao
[药名]老鹳草
[别名]短嘴老鹳草,老鸦嘴
[基源]为牦牛儿苗科老鹳草属野老鹳草的地上部分。
[学名]Geranium carolinianum L.
[采制]夏秋季果实近成熟时采收地上部分,捆成把,晒干。
[生境]生于山坡草丛中、路旁或林下。
[性味]性平,味苦、辛。
[归经]肝经,肾经,脾经。
[功能]祛风湿,活血通络,清热解毒,止泻痢。
[主治]风湿痹痛,拘挛麻木,筋骨酸痛,痈疽肿毒,跌打损伤,肠炎,痢疾。
[用法]内服煎汤9~15克。外用捣烂加酒炒热外敷或制成软膏涂敷。
[应用]①痢疾,肠炎:老鹳草30克,凤尾草30克,煎成90ml,日3次分服,连服1~2剂。②风湿性关节炎:老鹳草30克,水煎服。③风湿痹痛,拘挛麻木,跌打损伤:老鹳草120克,浸白酒1周,饮服。④泡疹性角膜炎:老鹳草,水煎,洗眼。⑤筋骨瘫痪:老鹳草、筋骨草、舒筋草,炖肉服。⑥腰扭伤:老鹳草根30克,苏木15克,煎汤,血余炭9克冲服,每日1剂,日服2次。⑦急慢性肠炎下痢:老鹳草18克,红枣4枚,煎浓汤,日3回分服。⑧妇人经行受寒,月经不调,经行发热,腹胀腰痛,不能受胎:老鹳草15克,川芎6克,大蓟6克,白芷6克,水酒各1钟,合煎,临卧服,服后避风。
[备注]同属植物老鹳草、牦牛儿苗和鼠掌老鹳草亦同等入药。
[考证]中国药典&中草药大典&中药大辞典。
[植物]吊石苣苔
[拼音]diao shi ju tai
[药名]石吊兰
[别名]石豇豆,岩泽兰,石三七
[基源]为苦苣苔科吊石苣苔属吊石苣苔的全草。
[学名]Lysionotus carnosus Hemsl.
[采制]全年可采,洗净,鲜用或晒干。
[生境]生于阴湿岩石或树干上。
[性味]性平,味苦。
[功能]清热利湿,祛痰止咳,活血调经,消肿止痛。
[主治]肺热咳嗽,吐血,崩漏带下,痢疾,小儿疳积,风湿疼痛,跌打损伤。
[用法]内服煎汤6~15克。外用捣敷。
[禁忌]孕妇忌服。
[应用]①跌打损伤:石吊兰15克,水煎,兑酒服。外用鲜全草捣烂敷伤处。②风湿关节痛:石吊兰、桑寄生各15克,水煎服。③钩端螺旋体病:石吊兰、金钱草(报春花科)各15克,水煎服。④腰痛,四肢痛:石吊兰、杜仲各9克,水煎服。
[考证]中华本草&中草药大典。
[植物]蚂蝗七
[拼音]ma huang qi
[药名]石蜈蚣
[别名]石螃蟹,岩白菜,岩蚂蝗
[基源]为苦苣苔科报春苣苔属蚂蝗七的根茎或全草。
[学名]Chirita fimbrisepala Hand. Mazz.
[采制]全年可采,洗净,鲜用或晒干。
[生境]生于海拔400~1000m的山地林中石上或岩石上、山谷溪边。
[性味]性凉,味苦、微辛。
[功能]清热利湿,行滞消积,止血活血,解毒消肿。
[主治]痢疾,肝炎,小儿疳积,胃痛,外伤出血,跌打损伤,痈肿疮毒。
[用法]内服煎汤9~15克。外用捣敷或研末撒敷。
[应用]①小儿疳积:蚂蝗七、山蚂蝗9克,同猪瘦肉炖,食肉喝汤。
[考证]中华本草&中草药野外识别手册。
[植物]大花石上莲
[拼音]da hua shi shang lian
[药名]岩白菜
[别名]毛芥菜,福建苦苣苔
[基源]为苦苣苔科马铃苣苔属大花石上莲的全草。
[学名]Oreocharis fokienensis Franch.
[采制]全年可采,洗净,鲜用或晒干。
[生境]生于海拔210~800的山坡路旁及林下岩石上。
[性味]性平,味甘、辛。
[归经]肺经,肝经,脾经。
[功能]清肺止咳,散瘀止血。
[主治]肺热咳嗽,咯血,头晕,头痛,闭经,崩漏,跌打损伤。
[用法]内服煎汤15~30克。外用捣敷。
[应用]①咳嗽痰中带血,吐血:岩白菜9克,猪瘦肉适量,水炖服。②妇女白带:岩白菜30克,石苇30克,猪瘦肉适量,水炖服。③营养性脚虚肿:岩白菜30克,猪脚节1只,水炖服。④头晕,头痛:岩白菜鲜品30克,石橄榄鲜品30克,桃金娘干根30克,水煎服。⑤慢性脓疡:岩白菜9克,黄花稔15克,葫芦茶9克,水煎服。
[考证]福建中医药大学网上植物园&晋江中草药手册&中华本草。
[植物]丝穗金粟兰 ☆
[拼音]si sui jin su lan
[药名]水晶花,银线草
[别名]四块瓦,银线草,四叶对
[基源]为金粟兰科金粟兰属丝穗金粟兰的根或全草。
[学名]Chloranthus fortunei(A. Gray)Solms-Laub.
[采制]夏秋采收,洗净,鲜用或晒干。
[生境]生于山坡或低山林下阴湿而带腐殖质的草丛中。
[性味]性温,味辛,有小毒。
[归经]肺经,肝经。
[功能]驱风理气,活血散瘀。
[主治]风湿痹痛,痢疾,腹泻,胃痛,咳嗽,干血痨,跌打损伤,疮疖肿毒。
[用法]内服煎汤根3~6克。外用全草捣敷。
[禁忌]有心脏病、吐血史及孕妇忌服。
[注意]①服药期间忌食糖和玉蜀忝。②多服会引起呕吐,大量服用会导致肝脏出血。
[应用]①妇女干血痨:鲜水晶花根15~18克,水煎,冲黄酒和红糖服。②跌打损伤后内伤腹痛呕吐:鲜水晶花根15~18克(干品减半),加青木香12~15克,水煎,冲烧酒适量,早晚空腹2次分服。③胃痛或内伤疼痛:干水晶花根0.9~1.2克,炒细研末吞服。④皮肤瘙痒,疥疮:水晶花全草煎汤洗。⑤蛇咬伤:鲜银线草叶3~5片,加些雄黄捣烂,贴在伤处。⑥乳结:银线草、芦根,上两味,加红糖捣烂敷患处。
[备注]做银线草入药的除了上述植物外,尚有同属植物银线草、宽叶金粟兰、东南金粟兰(四叶金)和全缘金粟兰(红线草)。
[考证]中华本草&中药大辞典&全国中草药汇编。
[植物]草珊瑚
[拼音]cao shan hu
[药名]肿节风
[别名]九节茶,接骨金粟兰
[基源]为金粟兰科草珊瑚属草珊瑚的全草。
[学名]Sarcandra glabra(Thunb.)Makai
[采制]夏秋采挖全株,除去杂质,晒干。
[生境]生于沟谷中或林下阴湿处。
[性味]性微温,味苦、辛。
[归经]心经,肝经。
[功能]祛风除湿,活血散瘀,清热解毒。
[主治]肢体麻木,跌打损伤,骨折,妇女痛经,产后瘀滞腹痛,肺炎,急性阑尾炎,急性胃肠炎,菌痢,胆囊炎,脓肿,口腔炎,风湿痹痛。
[用法]内服煎汤9~15克,或浸酒。外用捣敷、研末调敷或煎水熏洗。
[应用]①跌打损伤,风湿性关节炎,腰腿痛:肿节风15~24克,水煎服。并用鲜品捣烂或干品研粉调酒外敷。②劳伤咳嗽:肿节风15克,水煎服。③胃癌:肿节风15克,煨水服。④外伤出血:鲜肿节风叶,捣烂敷患处。⑤伤口溃烂:肿节风茎叶适量,煎水外洗。⑥烫火伤:肿节风干叶,研末1份,茶油2份调匀,涂抹患处。
[考证]中草药大典&中华本草。
[植物]金粟兰
[拼音]jin su lan
[药名]珠兰
[别名]珍珠兰,鱼子兰,鸡爪兰
[基源]为金粟兰科金粟兰属金粟兰的全草。
[学名]Chloranthus spicatus(Thunb. ) Makino
[采制]夏季采收,洗净,鲜用或晒干。
[生境]生于山野林间阴湿处,常栽培,野生较少见。
[性味]性温,味甘、辛。
[归经]肝经。
[功能]怯风除湿,接筋骨,止血止痛。
[主治]感冒,风湿关节疼痛,癫痫,跌打损伤,刀伤出血。
[用法]内服煎汤15~30克。外用捣敷或研末撒。
[禁忌]热症及阴虚者慎用。
[应用]①风湿疼痛,跌打损伤:金粟兰100克,泡酒服。②癫痫:金粟兰50克,水煎服。③刀伤出血:鲜金粟兰适量,捣烂敷伤口处。④感冒,腹胀:珠兰15~30克,水煎服。
[附注]金粟兰的根亦供药用,习称珠兰根。治痈疖疮癣。外用捣敷。
[考证]中草药大典&中药大辞典。
[植物]狐尾藻
[拼音]hu wei zao
[药名]狐尾藻
[别名]轮叶狐尾藻,粉绿狐尾藻
[基源]为小二仙草科狐尾藻属狐尾藻的全草。
[学名]Myriophyllum verticillatum L.
[采制]全年可采,洗净,晒干。
[生境]生于池塘、湖泊、河流、溪水和高山湿地中,亦有栽培为鱼缸常见造景。
[性味]性凉,味甘、淡。
[功能]清热解毒,利尿通淋。
[主治]热淋,赤淋,肺热咳嗽。
[用法]内服煎汤10~30g。
[应用]①小便不利,尿黄、赤:狐尾草、车前草各15g,水煎服。②肺热咳嗽,肺积水:鲜狐尾草、鲜地星宿、鲜鱼腥草各30g,水煎服。
[备注]同属植物穗状狐尾藻的全草亦做狐尾藻入药。
[考证]黔南本草&中国中药资源志要。
[植物]黄花小二仙草
[拼音]huang hua xiao er xian cao
[药名]黄花小二仙草
[别名]锯子草,铁锯草,石崩
[基源]为小二仙草科小二仙草属黄花小二仙草的全草。
[学名]Haloragis chinensis(Thunb.)R. Br. Ex Sieb. Et Zuce.
[采制]夏秋间采收,洗净,鲜用或晒干。
[生境]生于荒山沙地上。
[性味]性凉,味淡。
[功能]活血消肿,止咳平喘。
[主治]哮喘,咳嗽,跌打骨折。
[用法]内服煎汤6~15克。外用捣敷。
[应用]①跌打骨折:正骨手术后,鲜全草捣烂敷。
[考证]中华本草&中草药野外识别手册。
[植物]小二仙草
[拼音]xiao er xian cao
[药名]小二仙草
[别名]豆瓣草,蚁塔,砂生草
[基源]为小二仙草科小二仙草属小二仙草的全草。
[学名]Haloragis micrantha(Thunb.)R. Br. ex Sidb. Et Zucc.
[采制]夏秋采收,洗净,除去泥沙,鲜用或晒干。
[生境]生于荒山及沙地上。
[性味]性凉,味苦、涩。
[归经]肺经,大肠经,膀胱经。
[功能]止咳平喘,清热利湿,调经活血。
[主治]咳嗽,哮喘,热淋,便秘,痢疾,小便不利,月经不调,跌打骨折,疔疮,乳痈,烫伤,毒蛇咬伤。
[用法]内服煎汤10~20克。外用捣敷或研末调敷。
[应用]①赤白痢:鲜小二仙草60克,红白糖为引,煎服。②血崩:小二仙草60克,金樱子根30克,瘦肉120克,炖服。③消水肿:小二仙草30克,切细,红糖15克,蒸服。④烫伤:小二仙草适量,研末,加冰片少许,麻油调搽患处。
[考证]中华本草&中药大辞典。
[植物]匙叶茅膏菜
[拼音]chi ye mao gao cai
[药名]地毡草
[别名]小毛毡台,金雀梅,金雀花
[基源]为茅膏菜科茅膏菜属匙叶茅膏菜的全草。
[学名]Drosera spathulata Labill.
[采制]夏秋采收,洗净,鲜用或晒干。
[生境]生于山区阴湿斜坡或湿地水沟旁。
[性味]性寒,味甘。
[归经]心经,肺经,胃经。
[功能]清热解渴,凉血通淋。
[主治]感冒,肺痈,咳嗽,口渴,吐血,咯血,淋病,喉蛾,疔疮。
[用法]内服煎汤鲜品15~30克。外用捣敷。
[应用]①肺热肺痈,发热咳嗽口渴:鲜地毡草30克,煎汤调蜜服。②吐血,咯血:鲜地毡草30克,捣烂绞汁调蜜服。③单双喉蛾或喉癀:地毡草晒干研末吹喉。另用地毡草鲜品30~45克,煎汤服。④金钱癣:鲜地毡草擦患处(干者先浸米醋再擦),每日1~2次。⑤一切疔疮:鲜地毡草加生桐油、冷饭粒、乌糖捣敷。⑥诸淋:鲜地毡草30克,煎汤调冰糖服。⑦对口疮:鲜地毡草、连钱草各适量,加食盐、冷饭或红糖少许,捣烂敷患处。⑧流行性感冒:鲜地毡草15~24克,水煎服。
[考证]中华本草&中药大辞典。
[植物]锦地罗
[拼音]jin di luo
[药名]锦地罗,落地金钱
[别名]五柱毛毡苔,一朵芙蓉花
[基源]为茅膏菜科茅膏菜属锦地罗的去花茎全草。
[学名]Drosera burmanni Vahl.
[采制]夏季采收全草,剪去花茎,洗净,鲜用或晒干。
[生境]生于潮湿的平地、山坡、山谷、灌丛或疏林下。
[性味]性凉,味淡、微苦。
[归经]肺经,大肠经。
[功能]清热祛湿,凉血解毒。
[主治]痢疾,肠炎,肺热咳嗽,咯血,小儿疳积,肝炎,咽喉肿痛,疮疡癣疹。
[用法]内服煎汤15~30克。外用捣敷或煎水洗。
[应用]①疮疥溃疡,荨麻疹:鲜锦地罗全草适量,水煎外洗。②痢疾,肠炎腹泻:锦地罗全草15~30g,水煎服。
[考证]中华本草&中药大辞典&全国中草药汇编&广西本草选编上册。
[植物]茅膏菜 ☆
[拼音]mao gao cai
[药名]茅膏菜
[别名]捕虫草,食虫草,柔鱼草
[基源]为茅膏菜科茅膏菜属茅膏菜的全草。
[学名]Drosera peltata Smith var. multisepala Y.Z.Ruan
[采制]5~6月采收,洗净,鲜用或晒干。
[生境]生于草丛、林下等半阴湿地。
[性味]性平,味甘、辛,有毒。
[归经]脾经,胃经,肺经。
[功能]祛风止痛,活血,解毒。
[主治]跌打损伤,腰肌劳损,胃痛,感冒,咽喉肿痛,痢疾,疟疾,小儿疳积,目翳,瘰疬,湿疹,疥疮。
[用法]内服煎汤3~9克,或浸酒。外用捣敷、研末撒敷或敷贴有关穴位。
[禁忌]孕妇忌服。
[注意]①本品有毒,内服宜慎。②叶的水浸液接触皮肤可引起灼痛、发炎。
[应用]①感冒发热:鲜茅膏菜十株,水煎服。②吐血,胃气痛:茅膏菜一把,水煎服。③咽喉痛,痢疾:茅膏菜9~15克,水煎服。④刀砍斧伤:茅膏菜、白花草(兰科鹅毛玉凤花)研粉调开水服。⑤瘰疬:鲜茅膏菜,捣烂敷患处。⑥小儿疳积:茅膏菜0.9~1.2克,水煎服。⑦疟疾:茅膏菜根压碎,加膏药上,贴脊椎骨第二节。⑧眼上星:茅膏菜根压碎,加膏药上,贴太阳穴。⑨跌打损伤:茅膏菜根研末,每次0.9克,用酒吞服。⑩疥疮:茅膏菜根,研细,调猪油,配成5%油膏外涂。
[附注]茅膏菜的根亦供药用,习称茅膏菜根。性平,味甘、涩,有毒。有祛风除湿,行血止痛的功能。治筋骨疼痛,腰痛,偏头痛,疟疾,翳障,跌打损伤。外用捣敷局部发泡。内服作散剂,每服0.9克。
[考证]中华本草&中药大辞典。
[植物]草芍药
[拼音]cao shao yao
[药名]赤芍
[别名]木芍药,赤芍药,红芍药
[基源]为芍药科芍药属草芍药的根。
[学名]Paeonia obovata Maxim.
[采制]春秋采挖,除去根茎,须根和泥沙,晒干。
[生境]生于海拔800~2600m的山坡草地、林下和腐殖质较深厚的土壤。
[性味]性微寒,味苦。
[归经]肝经。
[功能]清热凉血,活血散瘀。
[主治]温毒发斑,吐血衄血,肠风下血,目赤肿痛,痈肿疮疡,闭经痛经,崩带淋浊,瘀滞胁痛,疝瘕积聚,跌扑损伤。
[用法]内服煎汤6~12克。
[禁忌]血虚无瘀之症及痈疽已溃者慎服。
[注意]①恶石斛、芒硝。②畏硝石、鳖甲、小蓟。③反藜芦。
[应用]①急性乳腺炎:赤芍30~60克,生甘草6克,水煎服。如发热加黄芩,另用白蔹根和食盐少许捣敷患处。②月经不调,痛经,闭经:赤芍、当归、熟地、香附各9克,川芎3克,水煎服。③痢疾腹痛:赤芍、黄芩各9克,甘草6克,水煎服。④冠心病,急性脑血栓行成:赤芍9克,水煎服。
[备注]①同属植物芍药(野生种)、川赤芍、变叶芍药、美丽芍药、毛叶芍药、块根芍药的根亦做赤芍入药。②芍药(栽培种)的根另供药用,习称白芍药。
[考证]中华本草&中药大辞典&中草药大典。
[植物]芍药
[拼音]shao yao
[药名]白芍
[别名]白芍药,金芍药
[基源]为芍药科芍药属芍药(栽培品)的根。
[学名]Paeonia lactiflora Pall.
[采制]夏、秋采挖,洗净,除去头尾及细根,置沸水煮后除去外皮或去皮后再煮,晒干。
[生境]野生于山坡草地或林下,分布于东北、华北、陕西和甘肃。各地多有栽培。
[性味]性微寒,味苦、甘。
[归经]肝经,脾经。
[功能]平肝止痛,养血调经,敛阴止汗。
[主治]头痛眩晕,胁肋腕腹疼痛,四肢挛痛,血虚萎黄,月经不调,经行腹痛,崩漏,自汗,盗汗。
[用法]内服煎汤6~15克。
[禁忌]虚寒腹痛泄泻者慎用。
[注意]①反藜芦。②恶石斛、芒硝。③畏消石、鳖甲、小蓟。
[应用]①脚气肿痛:白芍药6两,甘草1两,共研为末,白开水送下。②消渴:白芍、甘草等分为末,每用3g,水煎服。每日服3次,有特效。③鼻血不止:白芍药研细,每服2匙,水送下。④鼻血,咯血:白芍1两,犀角末7.5g,共研细末,开水冲服1茶匙。血止为限。⑤痛经:白芍2两,干姜24克,共研细末,分成8包,月经来时,每日服1包,黄酒为引,连服3个星期。⑥表虚症,营卫不和,自汗盗汗:白芍15g,桂枝15g,生姜7片,大枣5枚,炙甘草10g,水煎服。⑦妇人胁痛:香附120g(醋2碗,盐3g,煮干为度),肉桂、延胡索(炒)、白芍各60g,共研细末,每服6g,温水调下。
[考证]中国药典&中华本草&中药大辞典。
[植物]牡丹
[拼音]mu dan
[药名]牡丹皮
[别名]花王,洛阳花,吴牡丹
[基源]为芍药科芍药属牡丹的根皮。
[学名]Paeonia suffruticosa Andr.
[采制]秋季挖取根部,除去细根,剥取根皮,晒干。
[生境]生于向阳及土壤肥沃的地方,常栽培于庭院。
[性味]性微寒,味苦、辛。
[归经]心经,肝经,肾经。
[功能]清热凉血,活血化瘀。
[主治]温毒发斑,吐血衄血,夜热早凉,无汗骨蒸,经闭痛经,痈肿疮毒,跌扑伤痛。
[用法]内服煎汤6~12克。
[禁忌]血虚有寒、孕妇及月经过多者慎服。
[注意]①畏菟丝子、贝母、大黄。②忌胡荽、蒜。
[应用]①少年白发:何首乌60克,牡丹皮30克,白芍30克,旱莲草60克,共为细末,每服3~6克,温开水送服。②热入血分,发斑:生地30克,牡丹皮15克,水牛角屑10克(先煎),降龙草100克,水煎服。③疝气(觉气胀不能动):牡丹皮、防风等分为末,每服6克,酒送下。④刀伤后内出血:牡丹皮研细末,水冲服少许。瘀血会自尿中排出。
[附注]牡丹的花亦供药用,习称牡丹花。性平,味苦、淡。归肝经。有活血调经的功能。主治妇女月经不调,经行腹痛。内服煎汤3~6克。
[考证]中国药典&中华本草&中药大辞典&黔南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