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大剂量用到60g,赤白芍各半。吃的是黄芪健中汤。黄芪用到80g。吃了三幅
可能是不对症,患者伍配有问题吧,我的问题我一直觉得是淤血,但很多祛瘀药用了效果不大,我觉得我有点像四逆散症,但柴胡吃了加重,胁肋腹部也不胀满,觉得也没有枳实的症,以前也吃过枳实,吃芍药甘草汤也没什么感觉,我觉得仲景用芍药应该是祛瘀而不是什么柔肝敛阴之类的。而且我看陈修园说有种当时市售的赤芍并不是真的赤芍,不知道是不是现在的赤芍,现在的赤芍好像大多是内蒙,东北的,还有一部分川赤芍。芍药好像是杭芍最佳。
我都有点怀疑是不是用的赤芍不是仲景所用的芍药,所以效果不大。
有何为证?
有验证过没?
术,又名山蓟,请和蓟的形状比较一下,看看是白术的植株更贴近蓟,还是苍术的?
白术的花是紫红,苍术的花是白色的。
本经云术可及服,苍术燥烈,可以久服吗?不对症的话,你都会感觉到胃里面干了。
再说芍药,小建中汤倍芍药,会用的是赤芍吗?
以年来记是不是时间太久了?那一般对症至少要吃多久才有感觉呢?我说的是感觉到身体开始有变化,不是痊愈。好像一般吃个7天没什么感觉可能就是不对症了吧?
主治腹满时痛的[桂枝加芍药汤]和主治妊娠腹痛的[当归芍药散]等方子都有“下焦水血互结”的病机、“腹痛”的证,用赤芍主要是起活血利水止痛的作用。
慢性瘀血证,不是几天形成的,也不可能几付药就化掉,尤其是血水互结、痰瘀互结。
如果形成了有形的症瘕,那么想化开更是要以年月计。所以用于慢性瘀血证的活血化瘀方,多为丸剂(如桂枝茯苓丸)和散剂。
但如果想用芍药来补血、柔肝、敛汗、解痉,就宜选白芍了,所以我觉得还得根据方子的主要用途来灵活掌握。
之前我发表过一篇考证的帖子,结论是:《伤寒论》时代,仲景所用芍药,是野生品(花多为白),其来源应该有一定的品种混杂性,且不经过“去皮水煮”的加工,直接简单清洗晾晒,所以更近似于今天野生的、经简单加工的“赤芍”,这与今之人工栽培(培育品,花多为红)去皮水煮炮制的“白芍”相去较远。
不过,现代所谓的“赤芍”也不全是野生的(2010版国家药典并没有明确规定赤芍为野生品,白芍为栽培品,突出的只是炮制方法的不同——同一药材加工时是否去根皮而已),因此,现代赤芍也不完全等于仲景口中的“芍药”。
科学研究表明,现代白芍(杭白芍、亳白芍、川白芍)是长江流域长期药用栽培驯化野生芍药的产物,其遗传分化后的特征不仅不同于野生芍药(赤芍),而且也不同于观赏的花卉芍药。
有学者进一步化验分析各类芍药的遗传物质,发现野生芍药与栽培药用芍药群体之间遗传距离最远,栽培药用芍药与观赏芍药群体之间遗传距离最近。
我之前吃的倒是野生芍药,内蒙产的。也用过杭白芍,确实是肉质微红,相比亳白芍有区别。之前我发表过一篇考证的帖子,结论是:《伤寒论》时代,仲景所用芍药,是野生品(花多为白),其来源应该有一定的品种混杂性,且不经过“去皮水煮”的加工,直接简单清洗晾晒,所以更近似于今天野生的、经简单加工的“赤芍”,这与今之人工栽培(培育品,花多为红)去皮水煮炮制的“白芍”相去较远。
不过,现代所谓的“赤芍”也不全是野生的(2010版国家药典并没有明确规定赤芍为野生品,白芍为栽培品,突出的只是炮制方法的不同——同一药材加工时是否去根皮而已),因此,现代赤芍也不完全等于仲景口中的“芍药”。
科学研究表明,现代白芍(杭白芍、亳白芍、川白芍)是长江流域长期药用栽培驯化野生芍药的产物,其遗传分化后的特征不仅不同于野生芍药(赤芍),而且也不同于观赏的花卉芍药。
有学者进一步化验分析各类芍药的遗传物质,发现野生芍药与栽培药用芍药群体之间遗传距离最远,栽培药用芍药与观赏芍药群体之间遗传距离最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