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法的来龙去脉来说,先有【水火历】,即以冬至为阳旦、以夏至为阴旦,一岁过阴阳两次年。故在天為氣,在地成形,形氣相感而化生萬物矣。
然天地者,萬物之上下也;左右者,陰陽之道路也。
水火者,陰陽之徵兆也;金木者,生成之終始也。
氣有多少,形有盛衰,上下相召,而損益彰矣。
《天元紀大論》
由於历法只有360日,而一岁实有365.25日;是故天象必然迟到,於是过年之日数不定,
平年是2+3日,闰年则是3+3日。
这就是【阳生阴长,阳杀阴藏】的直接意思,等同於【春夏秋冬、生长收藏】。
。。 夏至 。 。。。。上 。 │ 。去 。。
丨。。丨。。丨。。。。 长 │ 收 。。。
阳。。丨。。阴。 。 。 ──┼── 。 。。
丨。。丨。。丨。。。。 生 │ 藏 。。。
。。 冬至 。 。。。。平 。 │ 。入 。。
是故【水火历】乃以冬至为终始,而【升浮降沉、生长杀藏、平上去入】异名而同谓也。此古人之四象限也。
且所谓的【水火历】,也是一种【四时历】,各90日。
另外,以【冬至=水】为始终,这条准则乃使用此【四时模型】之根本,从无例外,
所以之後的【五运模型、六气模型】,也得遵循此准则。
之後的【月建历】,也是一种【四时历】,它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为界,每时90日。
每时再三分为孟仲季,各30日。
於历法裡加入【天地】并不奇怪,但在【月建历】裡,将季夏之30日归於土,
这就必然会导致整个历法失去平衡,但对此後学解者却从不理会、奇怪!
最后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