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古中国人只需要历法來指導农事,则观象授时,就已经足敷使用矣。
而且它最少有两种選擇,即观测日南至日北至,与及观测北斗七星斗柄之指向。
那麽为啥要去开發新的历法呢?
当然是政治关系囉!
孫中山使用[黄帝纪元]将公历绑架回来使用,徑直将农历与公历掛上钩,几乎是在説公历根本就及不上农历,但事实上明明是想使用更简單省事的公历。倘可能的话,能消滅了农历就更理想了。
而袁世凱当然与孫中山对着干,故特將春節移到农历元旦那天,这等於暗地裡再一次去改元,而且将农历的地位提升到与公历同等高度,反正民眾对农历都不肯放手。
这裡先説一説,观象授时的另一个面向,推步历。
两者最大之分别是:
1,先观象後授时
2,先授时後观象
嚴格来说,只有推步历才夠资格成为历法,冶历明时之谓也。
而观象授时,就似[天下雨,要收衫]一样,有点兒望天打卦及事後孔明之感。
帝曰:「咨!汝羲暨和。朞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閏月定四時成歲。允釐百工。庶績咸熙。」《堯典》
这裡很明顯傳抄出誤,它只能是[以闰日定某时成歲],而且它很有可能就是第一份,稱得上是为推歩历的記載。
其与《内经》裡的九宮八風历,可能就是长同一个样子。
八風厉规定每歲为 366日,平歲会减一日,但减的是那一日,则由天文官员決定。
至於理由?
秘密。
这裡插入几个汉字的简單的界说:
日,一昼一夜。
載,夏曰載,四时之终始也。
年,周曰年,禾一熟之时段。
歲,木星也,十二年绕日一周。
換言之八風历:
1,它必须每年颁行历谱,故须皇权加持。
2,它将历算之法黑箱化、神秘化。
光此两项就已经符合推歩历的最基本要求,若能再加上……
3,历元。
则就是妥妥当当的、正式的推步历。
而颁行的历谱,得加上历注宜忌(歲犯月忌日諱),才是皇历。而不犯忌諱,才是天文官员的本职,而非副业。
羲和尸厥,官罔闻知,昏迷于天象,以干先王之诛。
他可能就是第一个被诛的天文官员。
所以说夏历是什麼春正建寅呀,都只能是傳说,因为夏历很有可能只是一份纯阳历啊!
其後八風历式微,於是十九年七闰的农历,很快就流行了起来,其高峰就是在春秋战国。
而且其闰月的编排,直至秦亡日,还未弄得妥妥当当。
留意,即使八風历已退下舞台,然廿四節气仍在背後發功,操持着农历,真是鞠躬尽瘁,死而後矣!又似是垂簾听政。
~~~~~~~~~~
唐朝一行的《大衍历》,改用定气法(即地绕日轨道乃橢圆之形)來进行历算以提高历算精度,但编制[平民版历谱]之时,仍採用平气法(即地绕日轨道乃渾圆之形)。
而唐之前的古人则發明了绕日衛星……太歲。以它来为[干支纪年]背書、作証。
太歲乃一想像长来的虚星,它与木星(歲星)处同一軌道,但运行方向却相反,而最厲害之处,就是它与农历年等长及同步,於是农历年元旦,因为此粒虚星,就可以年次与歲次一併进位,從而完美解決掉[干支纪年]的年干支进位之问题。
您还認为古代的天文官员皆是模範官员吗?
您还認为他们只编篡了一套[干支纪年]之法吗?
~~~~~~~~~~
依格式而言,有春王正月,就自必有……夏王四月,秋王七月,冬王十月。此四时各王三个月。
《春秋》曰:「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
所谓公即位者,改元年是也。
其後又曰「二年春王正月」
即此公仍继續執政之谓也。
王者改元年,即事天地。
諸侯改元,即事社稷。
而王者何也?
號也。號者,功之表也,所以表功明德,號令臣下者也。
是故德合天地者稱王,仁義合社稷者稱諸侯,別優劣也。
在秦统一六国之前,改元已经存在。
春王正月,即春气旺於正月。实乃[休王之説]而已。
儒家扯到周历建正云云,实与孫中山、袁世凱等人无異,乃根本之不可信。
。。夏。。。。。相。。。
。。。。。。。。。。。。
春。。。秋。王。。。死。
。。。。。。。。。。。。
。。冬。。。。。休。。。
休則如本,因死半之,
相則倍之,王則十而倍之。
以此四而孳。數乃無極。
此並從氣增減。氣盛則多。氣衰則少也。
~~~~~~~~~~
而且它最少有两种選擇,即观测日南至日北至,与及观测北斗七星斗柄之指向。
那麽为啥要去开發新的历法呢?
当然是政治关系囉!
孫中山使用[黄帝纪元]将公历绑架回来使用,徑直将农历与公历掛上钩,几乎是在説公历根本就及不上农历,但事实上明明是想使用更简單省事的公历。倘可能的话,能消滅了农历就更理想了。
而袁世凱当然与孫中山对着干,故特將春節移到农历元旦那天,这等於暗地裡再一次去改元,而且将农历的地位提升到与公历同等高度,反正民眾对农历都不肯放手。
这裡先説一説,观象授时的另一个面向,推步历。
两者最大之分别是:
1,先观象後授时
2,先授时後观象
嚴格来说,只有推步历才夠资格成为历法,冶历明时之谓也。
而观象授时,就似[天下雨,要收衫]一样,有点兒望天打卦及事後孔明之感。
帝曰:「咨!汝羲暨和。朞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閏月定四時成歲。允釐百工。庶績咸熙。」《堯典》
这裡很明顯傳抄出誤,它只能是[以闰日定某时成歲],而且它很有可能就是第一份,稱得上是为推歩历的記載。
其与《内经》裡的九宮八風历,可能就是长同一个样子。
八風厉规定每歲为 366日,平歲会减一日,但减的是那一日,则由天文官员決定。
至於理由?
秘密。
这裡插入几个汉字的简單的界说:
日,一昼一夜。
載,夏曰載,四时之终始也。
年,周曰年,禾一熟之时段。
歲,木星也,十二年绕日一周。
換言之八風历:
1,它必须每年颁行历谱,故须皇权加持。
2,它将历算之法黑箱化、神秘化。
光此两项就已经符合推歩历的最基本要求,若能再加上……
3,历元。
则就是妥妥当当的、正式的推步历。
而颁行的历谱,得加上历注宜忌(歲犯月忌日諱),才是皇历。而不犯忌諱,才是天文官员的本职,而非副业。
羲和尸厥,官罔闻知,昏迷于天象,以干先王之诛。
他可能就是第一个被诛的天文官员。
所以说夏历是什麼春正建寅呀,都只能是傳说,因为夏历很有可能只是一份纯阳历啊!
其後八風历式微,於是十九年七闰的农历,很快就流行了起来,其高峰就是在春秋战国。
而且其闰月的编排,直至秦亡日,还未弄得妥妥当当。
留意,即使八風历已退下舞台,然廿四節气仍在背後發功,操持着农历,真是鞠躬尽瘁,死而後矣!又似是垂簾听政。
~~~~~~~~~~
唐朝一行的《大衍历》,改用定气法(即地绕日轨道乃橢圆之形)來进行历算以提高历算精度,但编制[平民版历谱]之时,仍採用平气法(即地绕日轨道乃渾圆之形)。
而唐之前的古人则發明了绕日衛星……太歲。以它来为[干支纪年]背書、作証。
太歲乃一想像长来的虚星,它与木星(歲星)处同一軌道,但运行方向却相反,而最厲害之处,就是它与农历年等长及同步,於是农历年元旦,因为此粒虚星,就可以年次与歲次一併进位,從而完美解決掉[干支纪年]的年干支进位之问题。
您还認为古代的天文官员皆是模範官员吗?
您还認为他们只编篡了一套[干支纪年]之法吗?
~~~~~~~~~~
依格式而言,有春王正月,就自必有……夏王四月,秋王七月,冬王十月。此四时各王三个月。
《春秋》曰:「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
所谓公即位者,改元年是也。
其後又曰「二年春王正月」
即此公仍继續執政之谓也。
王者改元年,即事天地。
諸侯改元,即事社稷。
而王者何也?
號也。號者,功之表也,所以表功明德,號令臣下者也。
是故德合天地者稱王,仁義合社稷者稱諸侯,別優劣也。
在秦统一六国之前,改元已经存在。
春王正月,即春气旺於正月。实乃[休王之説]而已。
儒家扯到周历建正云云,实与孫中山、袁世凱等人无異,乃根本之不可信。
。。夏。。。。。相。。。
。。。。。。。。。。。。
春。。。秋。王。。。死。
。。。。。。。。。。。。
。。冬。。。。。休。。。
休則如本,因死半之,
相則倍之,王則十而倍之。
以此四而孳。數乃無極。
此並從氣增減。氣盛則多。氣衰則少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