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内难探讨 《黄帝内经》学习

问曰:为什么说物质是阴,功能是阳呢?
答曰:“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有形体的物体都是由有味道的物质构成的。而具有特定形体的物体才能产生特定的功能,也就是产生气。气是指特定物体的特点功能。我们知道人体内具有很多各种各样的具有特定功能的物质,把它们通称为精。这些精是如何产生的呢,能够凭空产生吗?答曰:不能!因为它们都是按照需要产生的。如何表达出需要?答曰:经历就是表达需要。譬如说,从寒冷地区长大的人一定不能耐热,炎热地区长大的人一定不能耐寒。有的人耐热是因为他有耐热的精,有的人耐寒是因为他有耐寒的精。人体产生了特定功能的精,就会化生出所需要的特定功能。
 
阴是看不到的东西,阳是看得到的东西。人体内有那些物质,哪些精,这都是看不到的,是阴。但是,它们具有的特点功能是我们可以看到的,所以功能是阳。阴与阳之间的关系如上所述。
 
“精食气,形食味”。
这句话的意思是,有形体有特定功能的物体的产生是会消耗能量的,而精的形体都是由物质构成的。精好比是房子,味好比是砖瓦水泥木材,气好比是它的居住功能,也好比是人们的劳动。建房子当然必须消耗人的劳动,精食气。建房子也要消耗砖瓦,形食味。
在人体内,气,可以用ATP来衡量。人体制造任何精都会消耗ATP的,也会消耗葡萄糖、氨基酸、脂肪酸等等具有特定味道的建筑材料的。
 
“化生精,气生形”。
化生精:精是怎么产生的呢,是“化”产生的。什么是化呢?物生谓之化。而物之生是一个过程。化字强调的是过程。意思是说,精的产生是一个过程,不是一朝一夕可能产生的。
气生形:形体是怎么产生的呢,是气产生的,也就是说是精的特点功能产生的。

这两句话表达的意思是:形体与它特点的功能是因果关系,即功能产生形体,形体产生功能。不要以为只是形体决定着功能,功能还反过来改变形体。形体与功能都是进化着的。西医常常强调结构决定功能,而忽视功能也决定着结构。由于功能与形体相互作用,因此事物就会进化。
 
“味伤形,气伤精。精化为气,气伤于味”。
这两句话表达了味、形、气、精之间的关系。味,指物质,即有形物体的基本构建材料。形,指物体的形体结构。精,指具有特定功能的物体。气,指精的功能。这四者两两之间都具有因果关系,而且因果关系都是双向的。所以,味可以损伤形体,气可以损伤精,精可以产生气,气可以损伤物质。
这段话想表达的思想是:吃饭吃菜吃药都可以损伤人体的精、形和气。意思是说不要乱吃东西,弄不好会损伤人体健康的。
 
“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
意思是说,物质总是从下窍丢失的,阳气总是从上窍损伤的。物质从下窍丢失好理解,阳气从上窍损伤是什么道理呢?意思是说,人体的任何功能都不要不使用,也不要过度使用。长期部使用其功能,那么其功能就不会从上窍进。长期过度使用其功能,又会导致其功能从上窍丢失。
 
“壮火食气,气食少火”。
壮火食气,意思是说人体的功能使用过度会导致功能减退。也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譬如邪火内生会损伤人体的各种功能。例如热病的邪火会损伤人体的正气。
气食少火,意思是说人体的各种功能都是由少火产生的。用一句通俗的话说,不用则废,适当使用就不会废。
所以,这两句话告诉我们的思想是,任何功能都不能不用,也不能过用。不用则废,过用亦废。
 
【原文】
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故曰: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学习理解】
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这句话定义了天和地。什么是天地?宇宙万物,在上者曰天,在下者曰地。那么,什么是上下?阳气升散之处为上,阴气沉聚之处为下。
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男女,这里指事物的两个相反的性质。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古人对一切事物的阴阳区分可能就是参考男人与女人的区分而来的。起初人们把男性的性质称为阳,女人的性质称为阴。然后把这种区分推广开就形成了阴阳理论。
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阴和阳分别走不同的两条道路,一条称为左,另一条称为右。
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阳二气本来是看不到的,人们之所以能够觉察到阴阳,是因为它们分别呈现出水与火的性质。水与火的性质是人们可以觉察到的东西。
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阴是万物之始,阳是万物之能。万物指宇宙中的各种物体,它们都是有形之物,其形体是由阴气形成的。所以阴是万物之始。任何物体皆有其特定的功能,功能称为阳气,故而阳是万物之能。
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不管是宇宙还是人体,总是阴在内阳在外的。阳气在外行使阴气的功能,阴气在内维护阳气的稳定。譬如人体,阳气在外发挥各种功能,发挥功能意味着变化,变化就会导致不稳定,这就需要阴气来维护稳定。阳气好比是蛋白质,那么阴气就好比是核酸。蛋白质发挥功能,核酸让蛋白质在变化中保持不变。
 
【原文】
“阳胜则身热,腠理闭,喘粗为之俯仰,汗不出而热,齿干以烦冤,腹满死,能冬不能夏。阴胜则身寒,汗出,身常清,数栗而寒,寒则厥,厥则腹满死,能夏不能冬。此阴阳更胜之变,病之形能也”。

【学习理解】
这段原文有错误之处,那就是关于出汗还是不出汗的问题说反了。
“阳胜则身热,腠理闭,喘粗为之俯仰,汗不出而热,齿干以烦冤,腹满死,能冬不能夏”。这里应该纠正一下:“…腠理开…汗出而热…”。阳胜一定是出汗的,而不是不出汗,而且病人会自觉身热。病人出汗而不能缓解身热的感觉。正常人感觉身热就会出汗,出汗就感觉凉爽而不热。阳胜的病人出汗而不能缓解身热。由于病人会出汗,因此可知腠理是开放的,而不是关闭的。阳胜的病人会烦躁不安。实际上阳胜就是指阳明证,病情发展到严重阶段会呈现为阳明府实证,于是腹满而死。阳明病发生在冬天要好一些,发生在夏天就更危险。
“阴胜则身寒,汗出,身常清,数栗而寒,寒则厥,厥则腹满死,能夏不能冬”。应该纠正一下:“…汗不出…”。其实这就是指伤寒病太阳证,本来是表寒证,其病情最严重会导致里寒证,手足厥冷,也会腹满而死。这种病发生在夏天还好一些,发生在冬天更要命。
 
“热”,在古人心目中指的是热证。热证产生于阳明,故又称为阳明证(一般被称为阳明病,其实它不是病而是证),又称为阳明里热证,以强调热证不是表证,而属于里证。又称为阳明经证,以区别于阳明府实证。

站在西医的角度来看,热证就是炎症。炎症,站在中医的角度来看属于阳明证,而不属于太阳证或少阳证。

什么是炎症呢?炎症就是邪气侵袭人体的时候,邪气打乱了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这种异常的活动被称为邪火,又称为邪热,又称为热。这种火热对人体造成进一步伤害。邪气使人体的生命活动紊乱,生命活动紊乱又进一步打乱生命活动,从而形成恶性循环。这种恶性循环就是炎症。之所以会形成恶性循环,一方面当然是因为邪气侵袭,这是外因。另一个方面是因为人体的免疫系统功能不足,这是内因。没有内因,外因侵袭人体时不会产生可以形成恶性循环的炎症,譬如太阳证的时候也有邪气侵袭,外因存在着,而不出现邪火。免疫系统功能为什么不足呢,是因为免疫细胞,免疫分子,免疫器官的物质基础不足,或者暂时还没有来得及建立起来。免疫系统的物质基础,古人称之为阴。所以,炎症的发病机理是阴气虚弱。古人云,阴虚生内热。这个内热就是指炎症。

不仅外邪可以作为炎症的内因,各种损伤也可以作为炎症的内因。细菌病毒感染可以引起炎症,外伤也会引起炎症,人体的细胞因各种原因发生损伤都可以引起炎症。总而言之,炎症的外因就是各种原因引起的人体结构物质发生损伤,而内因是人体的免疫系统未能及时修复损伤。

当人体的结构发生损伤时,免疫系统的作用有二,一个是消除外因譬如清除细菌病毒,另一个是修复损伤。如果免疫系统及时地很好地发挥了这两个效力,人体的炎症反应就会被压制到最低,甚至不发生炎症反应,也就不出现热证。
 
所以,热证的根本问题在于阴气虚弱。阴气虚弱不虚弱,这是看不到的(看得到的不叫阴气)。可以看得到的是阳气。阳气的强弱会反映出来阴气虚弱不虚弱。邪火属于阳气,是可以到得到的。所以判断病人有没有阴虚,唯一的依据就是看有没有邪火。热证是邪火,邪火是阳盛。《伤寒论》说:“桂枝下咽,阳盛则毙”,依据的道理就在这里。这里说的“桂枝”,既可以理解为桂枝汤,也可以理解为含有桂枝的其它方子,也可以理解为桂枝这一味药。代表是其实是辛温药。凡是有热证都不要使用辛温药。《黄帝内经》说了:气味辛甘发散为阳。以阳药治疗阳热证,这显然是治反了。说“阳盛则毙”,强调了盛字,即邪热症状比较严重的情况。如果邪热症状有而不太严重呢,则要看情况,可以酌情使用辛温药。譬如小柴胡汤治疗少阳病,其中就有生姜。少阳病也有邪热,但是主要表现为气虚,生命活力不足。不仅用生姜,还加用人参呢。等到气虚进一步加重则表现为阳虚,即邪入太阴,此时则需要大力使用辛温药。
 
人体整体上有免疫系统,很多的单个细胞也有免疫能力。

免疫力包括两个方面的作用:一个是清除有害物体,譬如入侵的细菌病毒及其产生释放的有害物质。细菌病毒及其有害物质会损伤人体的正常结构。另一个是修复能力。免疫力包括了损伤修复能力。

人体有两类吞噬细胞,一类称为“专职”吞噬细胞,譬如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等。另一类称为“非专职”吞噬细胞,也就是它一般情况下不是作为吞噬细胞使用的,而是行使其它方面的生命活动,譬如内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等,它们也可以吞噬消灭处于附近的细菌病毒及其释放的有害物质。但是它们的吞噬效力不是很强,偶然的很少量入侵的细菌病毒可以被它们吞噬消灭,稍多了就不足以消灭入侵的细菌病毒,而需要专职吞噬细胞起作用。

不管是专职吞噬细胞还是非专职吞噬细胞,它们吞噬了细菌病毒之后有可能有能力消化它们,也有可能被“撑死”。如果把被吞噬的细菌病毒消化了而不会撑死,这没有问题。如果把自己撑死了,在被撑死之前需要依靠另外一个专职吞噬细胞又把它吞噬,然后把它消化。这样就不会引发炎症反应。如果其它的专职吞噬细胞的消化力也不强,或者根本就来不及吞噬入侵的细菌病毒,那么细菌病毒会引发炎症,被撑死的吞噬细胞也会引发炎症。这是因为任何细胞,只要它死亡了而没有作无害化处理,它就对其它的细胞产生危害,成为损伤因子。损伤因子就会引发炎症,发生热病。

吞噬消化被撑死的细胞,这种作用被西医称为“胞葬作用”,英文是efferocytosis。胞葬作用的强弱是发生不发生炎症反应的关键因素。它属于人体的免疫系统的重要方面。人体的胞葬功能很强,发生细菌病毒感染就不会引发炎症,胞葬功能弱就会引发炎症。

胞葬作用,是人体对死亡细胞作无害化处理的作用。就好比一个人,他死亡后必须埋葬,埋葬就是无害化处理。“埋葬”这个词,埋与葬不是一个意思。埋是葬的一种方法而已,葬的方法还有火葬、天葬等等方法呢。无论哪种方法,它的意义在于无害化处理。人体对死亡细胞作无害化处理的作用,称为胞葬。
 
太阳病,它的本质是表寒。什么是表寒?就是邪气侵袭人体了,人体的阴气是充足的,免疫力是足够强的,那么邪气就表现为阴气被限制于体表。细菌病毒作为邪气,它的本质是阴气而不是阳气。人体的阴气与细菌病毒这个阴气同类相争,人体的阴气充足则细菌病毒这个阴气就无法深入到人体的深处,只能被限制于体表。于是体表被外加了一个阴气,体表的阳气显得就不足,呈现为表寒证。使用辛温走表药的意义在于用阳气驱除体表的阴气,而不要激发内部的阳气。辛温药可以激发阳气,但是区分为激发表阳还是里阳,有的药偏重于激发表阳,称为走表,譬如桂枝生姜麻黄。有的药偏于激发里阳,称为温里药,譬如肉桂干姜附子。
 
正常情况下,人体的阳气盛于表,阴气盛于里,这样才是阴阳平衡。如果体表的阴气增强了就呈现为表寒证,体内的阴气增强了就呈现为里寒证。外邪本来都是阴气,它侵犯于体表就呈现为表寒证,侵犯于体内就呈现为里寒证。那人体的哪里是表哪里是里呢,上呼吸道是表,下呼吸道是里。呼吸道是表,胃肠道是里。所以原则上,上呼吸道感染早期是表寒证,胃肠道感染早期就是里寒证。皮肤粘膜是表,血液是里。
 
天以阳生阴长,地以阳杀阴藏。人身之阴阳对于阴阳之气的不同结果。内为阴,所以内之阳气聚积,必然是大病,重病。
 
细菌被限制于皮肤粘膜时不会呈现为里热证,侵犯于血液并在血液中大量繁殖就会呈现为里热证。因为血液中存在着大量的吞噬细胞,如果细菌可以在血液中大量繁殖,表明人体的阴气虚弱了,免疫细胞包括吞噬细胞的功能不足,人体正常的阴气和阳气都不足,以阴气虚弱为主,于是免疫系统功能减退而把不足的阴气用于支持其它重要的生命系统的活力。这就表现为阳明热证。当阴气进一步虚弱而导致心脏和大脑等其它重要的器官亦不能支持时,就表现为三阴证。所谓三阴证,其本质就是里阳气弱下来而不能自动维持下去了,生命摇摇欲坠的里寒证。当然,里寒证需要区分两种,一种是寒邪直中于胃肠道,并不是人体阴气虚弱到阳气摇摇欲坠不能支持下去。另一种才是真正的三阴证,阴气衰弱到不能支持阳气。急性胃肠炎一般是细菌病毒感染胃肠道粘膜,所谓寒邪直中,和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严重程度是差不多的。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