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医理探讨 医道路途--江湖庸医的成魔之路

1735656806180.png
 
年前总结

  王东海

  很多读者不明白笔者为什么要反复解说王孟英先生的医案,滋养肝肾阴分、疏解肝经湿热真的就那么正确那么重要吗?回答是肯定的。而且不单是王孟英先生这样说,还有历史上的许多名医都持有近似的观点。接下来笔者做一些节录例析:
  《格致余论》是朱丹溪先生的代表之作,成书于公元1347年。他在书中写道“学医多年,阅读很多医著之后,才始悟湿热相火为病甚多”。肝藏相火,朱丹溪先生的“始悟”所得与王孟英先生的用药经验几乎是完全一样。
  张璐(1617~约1699年),清初医学家,大致与傅青主同时代。他在《诊宗三昧》中说道“世上医者常犯有三种弊病,有一种弃儒业医,徒务博览,不卒师传,专事温补,极诋苦寒,斯皆不达权变之故。” 这个“专事温补,极诋苦寒”的状况,现在差不多成了一些地方的医学主流。很多人盲目跟风,受尽误导而不知道回头。
  清末民初临床大医家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的第六期第四卷中说道:“尝实验天地之气化,恒数十年而一变,医者临证用药,即宜随气化而转移。因病者所得之病已先随气转移也。愚未习医时,见医者治伤寒温病,皆喜用下药,见热已传里其大便稍实者,用承气汤下之则愈,如此者约二十年。及愚习医学时,其如此治法者则恒多偾事……乃自民纪十稔(1922年左右)以来,病多亢阳,宜用大剂凉润之药济阴以配其阳……天地之气化又有转移,人所生之病即随之转移,而医者之用药自不得不随之转移也。由此悟自古名医所著之书,多有所偏者非偏也,其所逢之时气化不同也。愚为滥竽医界者已五十年,故能举生平之所经历而细细陈之也。” 在这里,临床大家用丰富的经验剖析了名医们各自用药特点的根源,且不曾用一语说到要补肾健脾扶阳去湿。初习中医者,不明白此理或还可以原谅,业医者不明白此理必将误人多多!
  王秉衡曰∶“风寒暑湿,悉能化火,血气郁蒸,无不生火,所以人之火症独多焉。” 刘河间也说过类似的话-“六气皆从火化”
  朱心农曰∶“东南方天气多热,地气多湿,最多湿温、湿热之症,正伤寒症极少,即云冬月多正伤寒症,亦不尽然。历症以来,恒见大江以南,每逢冬令太温,一遇感冒,表分虽有外寒,内则竟多伏火,悉以伏火治之,丝毫不爽。”
  魏柳州曰∶“壮火为万病之贼。”
  嘉约翰曰∶“炎症为百病之源。” 要知道“炎”字是两个“火”字的重叠。
  以上这些医家临床治病,都强调要“清火”、“泻火”、“滋阴配阳”。
  当代皮肤病专家朱仁康先生的学生说“朱老师在1990年后治皮肤病,每张处方都用生地、赤芍、丹皮”。
  类似的名医经验,笔者还可以举出多例:冯楚瞻、叶天士、顾松园、陈歧、凌晓五、马培之、费伯雄等等。大抵学医之人,多从伤寒入手,研读《伤寒论》及其各家注解,没有良师引路就几十年在这里面转圈圈。传统中医近百年来逐渐没落,虽说有多方面的原因,其中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缺少了王孟英、张锡纯、叶天士等这样的顶尖好手。传统中医缺少能扛大旗的人,以致于让谬误理论横行,造成了“谁嗓门大谁弟子的嗓门大谁就说得对”这样的局面。
 
deepseek总结的


### 一、中医理论中的“排病反应”
1. **概念**
排病反应(瞑眩反应)是中医治疗中正气增强后,驱邪外出的表现。可能伴随原有症状的短暂加重,如疼痛、红肿、发热、分泌物增多等,随后病情逐渐改善。

2. **机理**
- **气血疏通**:活血化瘀类中药或针灸可能加速局部气血运行,疏通瘀滞,过程中可能引发短暂疼痛。
- **痰瘀化解**:软坚散结类药物(如海藻、牡蛎)可能促使痰湿瘀血松动,局部代谢加快,导致炎症反应。
- **正邪交争**:正气提升后与病邪对抗,可能出现“斗争性”症状。

---

### 二、结节/肿块治疗中的常见排病表现
1. **局部反应**
- **疼痛加剧**:原有隐痛可能变为短暂刺痛或胀痛。
- **红肿发热**:气血壅滞疏通时的炎症样反应。
- **肿块暂时增大**:痰瘀松动后局部代谢产物堆积的过渡现象。

2. **全身反应**
- 发热、乏力、皮疹、二便增多等,多为一过性。

---

### 三、鉴别排病反应与病情恶化
需通过以下特征综合判断:
| **特征** | **排病反应** | **病情恶化** |
|-----------------|------------------------------|---------------------------|
| **持续时间** | 短暂(数日至1-2周) | 持续加重,无缓解趋势 |
| **伴随症状** | 精神、食欲等整体状态改善 | 出现消瘦、持续发热等恶化征象|
| **治疗反应** | 后续结节变软、缩小 | 肿块持续增大或质地变硬 |

**重要提示**:若疼痛剧烈或持续超过2周,需立即就医,结合影像学(超声/CT)或病理检查排除恶性病变。

---

### 四、临床处理建议
1. **医患沟通**
- 治疗前告知患者可能的排病反应,避免恐慌。
- 建议记录症状变化(如疼痛程度、频率、持续时间)。

2. **中医调整方案**
- 轻微反应:可继续观察,配合局部艾灸、热敷缓解。
- 反应较重:调整药方剂量或配伍,如减少活血药,增加扶正药(黄芪、白术)。

3. **结合现代医学**
- 治疗前明确诊断:通过活检、肿瘤标志物等排除恶性肿瘤。
- 定期复查:每3个月超声监测结节大小、边界、血流信号变化。

---

### 五、案例参考
**病例**:乳腺增生患者服用“逍遥散+莪术”后,乳房胀痛加重1周,随后触诊结节变软,2个月后超声显示体积缩小30%。此属典型气血疏通后的排病过程。

---

### 总结
中医治疗结节/肿块时,患处疼痛可能是排病反应,但需谨慎鉴别。建议在专业医师指导下治疗,并配合现代医学监测,确保安全性与疗效的平衡。患者切勿自行判断,延误病情。
 
郁痨论

时下积虚积郁之症, 庸工洵知郁, 但与辛香破气, 不顾津枯液涸, 洵知虚亦不知何脏气血之虚, 一味蛮补, 若兼肝郁每易胀闷, 病者或疑虚不受补, 医者亦自不解, 而明知非补不可, 又恐逆病家之意, 易于受贬, 必全撤补药, 易破气克伐之品, 所谓重虚是也。 重病岂有不自蹈危机乎? 或更他医, 病家先述不能受补之故, 对症之方永相避道, 由此致伤者亦复不少也。 直至告脱, 统用峻补以了事。 治虚不过察脏腑气血升降偏胜, 使其和平即谓之可。 盖阴阳一太极, 如环无端, 气竭血亦竭, 血枯气亦亡。 然汤药入咽, 须藉胃气敷布, 药性运行各经, 若胃中气液已竭, 其药入肠中, 无气以运, 焉能得力。 斯时虽当世卢扁, 亦难措手矣。 再有吐血不可服补药, 恐补成虚劳之说, 习俗相绍, 致衣冠侪中亦有是言, 诚为可笑。 殊不知吐血一症, 血去阴伤, 阴伤则火愈炎, 火愈炎则更易动血, 当不计岁月补剂培养, 驱除动血之因, 恢复所失之血, 病人制七情, 慎起居, 方可全愈。 然此症始起, 眠食如常, 人每易忽, 孰知血后阴液无有不伤, 阳气必致少涵, 或劫肺为咳嗽喉痹, 或逆胃生痰, 五心烦热, 或克脾便溏, 或熏心盗汗, 火克庚金而结肛疡, 痰循甲木遂成瘰疬, 不能枚举, 无一非虚阳上下劫其津液外泄也。 若不培补, 必延至肉脱音咝, 肺脾两损, 则神仙莫挽矣。 盖万病莫过此症为难治, 立方极费心思, 而见功极难, 不比伤寒阳明化火, 时势虽极险, 而立方极易, 每一服即可见效, 然医者岂可畏难就易勿细究内因诸症乎? 余治女科中, 除伤寒时症外, 每多忧郁思虑, 损伤肝脾为多, 或脾阴虚, 肝邪化火上僭, 或脾阳衰, 肝邪化气下陷, 余立法培脾而勿滞肝木, 疏肝而勿破脾气, 然肝郁痰瘀, 化风化火化气, 诚有千万变化, 当随机以应为善。 余镂心于此历十余年, 自觉颇有心得, 质诸明眼或有所取耶? 同治七年岁次戊辰孟秋月,

吴门鬘云内史顾德华识。
 
郁痨论

时下积虚积郁之症, 庸工洵知郁, 但与辛香破气, 不顾津枯液涸, 洵知虚亦不知何脏气血之虚, 一味蛮补, 若兼肝郁每易胀闷, 病者或疑虚不受补, 医者亦自不解, 而明知非补不可, 又恐逆病家之意, 易于受贬, 必全撤补药, 易破气克伐之品, 所谓重虚是也。 重病岂有不自蹈危机乎? 或更他医, 病家先述不能受补之故, 对症之方永相避道, 由此致伤者亦复不少也。 直至告脱, 统用峻补以了事。 治虚不过察脏腑气血升降偏胜, 使其和平即谓之可。 盖阴阳一太极, 如环无端, 气竭血亦竭, 血枯气亦亡。 然汤药入咽, 须藉胃气敷布, 药性运行各经, 若胃中气液已竭, 其药入肠中, 无气以运, 焉能得力。 斯时虽当世卢扁, 亦难措手矣。 再有吐血不可服补药, 恐补成虚劳之说, 习俗相绍, 致衣冠侪中亦有是言, 诚为可笑。 殊不知吐血一症, 血去阴伤, 阴伤则火愈炎, 火愈炎则更易动血, 当不计岁月补剂培养, 驱除动血之因, 恢复所失之血, 病人制七情, 慎起居, 方可全愈。 然此症始起, 眠食如常, 人每易忽, 孰知血后阴液无有不伤, 阳气必致少涵, 或劫肺为咳嗽喉痹, 或逆胃生痰, 五心烦热, 或克脾便溏, 或熏心盗汗, 火克庚金而结肛疡, 痰循甲木遂成瘰疬, 不能枚举, 无一非虚阳上下劫其津液外泄也。 若不培补, 必延至肉脱音咝, 肺脾两损, 则神仙莫挽矣。 盖万病莫过此症为难治, 立方极费心思, 而见功极难, 不比伤寒阳明化火, 时势虽极险, 而立方极易, 每一服即可见效, 然医者岂可畏难就易勿细究内因诸症乎? 余治女科中, 除伤寒时症外, 每多忧郁思虑, 损伤肝脾为多, 或脾阴虚, 肝邪化火上僭, 或脾阳衰, 肝邪化气下陷, 余立法培脾而勿滞肝木, 疏肝而勿破脾气, 然肝郁痰瘀, 化风化火化气, 诚有千万变化, 当随机以应为善。 余镂心于此历十余年, 自觉颇有心得, 质诸明眼或有所取耶? 同治七年岁次戊辰孟秋月,

吴门鬘云内史顾德华识。
《郁痨论》解析
作者 顾德华 在同治七年(1868年) 孟秋所作的《郁痨论》,主要探讨 积虚积郁(慢性虚损、郁结)证候的误治问题,并提出了正确的治疗思路。该文针对临床上的 误补误攻 提出了深刻的批判,同时强调了 调理气血阴阳、顾护胃气 的重要性,尤其对 肝郁脾虚、吐血虚损、慢性病调治 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1. 误治的批判
(1)误攻——辛香破气,耗伤津液
临床上许多医者 认识到郁结,但习惯用 辛香破气(如香附、枳壳、沉香等),而不顾津液已枯,导致病情加重。
破气太过,损伤阴血,反而加重虚损,患者出现胀闷,误以为 “虚不受补”,实际上是破气太过,损伤津液。
(2)误补——不辨虚实,盲目蛮补
许多医者只知道患者“虚”,但不辨是哪一脏虚,气虚还是血虚,而一味盲补,如 过用人参、黄芪、熟地等。
若兼肝郁,盲补反增胀闷,误认为是“虚不受补”,于是全撤补药,反而改用攻伐之品,导致 重虚(虚上加虚)。
这种“不能受补”的观念误导患者,使其对补药心生抗拒,进一步加重虚损,最终到病重时才 峻补以了事,已错失最佳治疗时机。
2. 治疗虚证的核心原则
察脏腑气血阴阳之虚,调和升降不可盲目破气攻邪,也不可蛮补滞补。“治虚不过察脏腑气血升降偏胜,使其和平即谓之可”
治疗虚证,不是单纯“补”或“攻”,而是要分析 气血阴阳升降的失衡,通过调理使其恢复平衡。
3. 胃气的重要性
“然汤药入咽,须藉胃气敷布” “若胃中气液已竭,其药入肠中,无气以运,焉能得力?”胃气是后天之本,药物的吸收、运行都依赖于胃气的运化。若胃气已败,补药难以吸收,即便是名医也难以挽回。所以在虚证治疗中,必须先顾护胃气,否则再好的补药也无法发挥作用。
4. 对“吐血禁补”的批判
“再有吐血不可服补药,恐补成虚劳之说,习俗相绍,致衣冠侪中亦有是言,诚为可笑。”许多人认为 吐血后不能用补药,怕助火生热,这是极大的误解!实际上,吐血伤阴,阴伤则火更炎,火炎则更易动血,如果不补养阴血,血液亏虚,火更旺,出血只会加重。
正确的治疗原则:
长期调补,恢复气血,防止动血的根源。
病人要节制情绪,慎起居,才能真正康复。
5. 吐血后遗症的多种变化
血后阴液必伤,阳气少涵,导致以下多种后遗症:
劫肺 → 咳嗽、喉痹(咽喉痛)
逆胃 → 生痰、五心烦热
克脾 → 便溏
熏心 → 盗汗
火克庚金 → 结肛疡(痔疮、肠道病变)
痰循甲木 → 瘰疬(淋巴结核)
所有这些病变,都是虚阳偏亢,津液外泄的结果!如果不培补阴血,最终会导致肺脾两损,形体枯槁,气息微弱,难以救治!
6. 治疗虚劳的难度
“万病莫过此症为难治,立方极费心思,而见功极难”
虚劳的治疗最为困难,不像阳明病(热证),可通过承气汤峻下,立竿见影。
虚证的调理需要长期细心调治,病情迁延,不能操之过急。
7. 女科病的肝脾关系
女科疾病常见 忧郁思虑,损伤肝脾:
脾阴虚 → 肝火上逆(口苦、失眠、头痛)
脾阳虚 → 肝气郁滞,下陷(腹胀、下坠感)
治疗思路:
培脾而勿滞肝木 → 补脾但不能导致肝气郁结。疏肝而勿破脾气 → 疏肝但不能过度耗伤脾阳。 肝郁可化风、化火、化气,变化复杂,需灵活应对! 所以调治虚劳,必须注重肝脾气机的协调!
8. 文章核心观点总结
(1)反对盲目破气
破气过度,伤阴耗血,导致更加虚损。
(2)反对蛮补
不能辨证补虚,可能会导致“补而不受”,加重胀满不适。
(3)补益要平衡阴阳升降
治疗虚证,需辨别气血阴阳的偏胜,使之平衡。
(4)胃气为关键
胃气足,则药能吸收,胃气败,则补药无用。
(5)吐血后必须培补
不能因惧怕“补火生热”而拒绝补血,反而要长期调补,防止进一步伤阴。
(6)虚证难治,需细心调理
不像阳明热证,虚证的治疗需要长期细心调整,不能急功近利。
(7)女科病多与肝脾失调相关
需同时调和肝脾,不能偏补偏攻。
9. 临床启示
治疗虚劳,不是单纯的“补”或“攻”,而是调整阴阳气血,使其恢复平衡。
破气药不能滥用,否则伤阴血,加重虚损。
补药不能一味蛮补,必须顾及脾胃的运化能力。
胃气最重要,若胃败则补药无效。
吐血后不能单纯止血,而要养阴补血,防止阴虚生热,导致反复出血。
结论
《郁痨论》强调的是“调理虚损必须阴阳气血兼顾,不能单纯攻破或补益”的治疗理念,对慢性病、肝郁脾虚、虚劳久病患者的治疗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年前总结

  王东海

  很多读者不明白笔者为什么要反复解说王孟英先生的医案,滋养肝肾阴分、疏解肝经湿热真的就那么正确那么重要吗?回答是肯定的。而且不单是王孟英先生这样说,还有历史上的许多名医都持有近似的观点。接下来笔者做一些节录例析:
  《格致余论》是朱丹溪先生的代表之作,成书于公元1347年。他在书中写道“学医多年,阅读很多医著之后,才始悟湿热相火为病甚多”。肝藏相火,朱丹溪先生的“始悟”所得与王孟英先生的用药经验几乎是完全一样。
  张璐(1617~约1699年),清初医学家,大致与傅青主同时代。他在《诊宗三昧》中说道“世上医者常犯有三种弊病,有一种弃儒业医,徒务博览,不卒师传,专事温补,极诋苦寒,斯皆不达权变之故。” 这个“专事温补,极诋苦寒”的状况,现在差不多成了一些地方的医学主流。很多人盲目跟风,受尽误导而不知道回头。
  清末民初临床大医家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的第六期第四卷中说道:“尝实验天地之气化,恒数十年而一变,医者临证用药,即宜随气化而转移。因病者所得之病已先随气转移也。愚未习医时,见医者治伤寒温病,皆喜用下药,见热已传里其大便稍实者,用承气汤下之则愈,如此者约二十年。及愚习医学时,其如此治法者则恒多偾事……乃自民纪十稔(1922年左右)以来,病多亢阳,宜用大剂凉润之药济阴以配其阳……天地之气化又有转移,人所生之病即随之转移,而医者之用药自不得不随之转移也。由此悟自古名医所著之书,多有所偏者非偏也,其所逢之时气化不同也。愚为滥竽医界者已五十年,故能举生平之所经历而细细陈之也。” 在这里,临床大家用丰富的经验剖析了名医们各自用药特点的根源,且不曾用一语说到要补肾健脾扶阳去湿。初习中医者,不明白此理或还可以原谅,业医者不明白此理必将误人多多!
  王秉衡曰∶“风寒暑湿,悉能化火,血气郁蒸,无不生火,所以人之火症独多焉。” 刘河间也说过类似的话-“六气皆从火化”
  朱心农曰∶“东南方天气多热,地气多湿,最多湿温、湿热之症,正伤寒症极少,即云冬月多正伤寒症,亦不尽然。历症以来,恒见大江以南,每逢冬令太温,一遇感冒,表分虽有外寒,内则竟多伏火,悉以伏火治之,丝毫不爽。”
  魏柳州曰∶“壮火为万病之贼。”
  嘉约翰曰∶“炎症为百病之源。” 要知道“炎”字是两个“火”字的重叠。
  以上这些医家临床治病,都强调要“清火”、“泻火”、“滋阴配阳”。
  当代皮肤病专家朱仁康先生的学生说“朱老师在1990年后治皮肤病,每张处方都用生地、赤芍、丹皮”。
  类似的名医经验,笔者还可以举出多例:冯楚瞻、叶天士、顾松园、陈歧、凌晓五、马培之、费伯雄等等。大抵学医之人,多从伤寒入手,研读《伤寒论》及其各家注解,没有良师引路就几十年在这里面转圈圈。传统中医近百年来逐渐没落,虽说有多方面的原因,其中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缺少了王孟英、张锡纯、叶天士等这样的顶尖好手。传统中医缺少能扛大旗的人,以致于让谬误理论横行,造成了“谁嗓门大谁弟子的嗓门大谁就说得对”这样的局面。
《年前总结》解析与思考

1. 文章核心观点

本文作者王东海先生主要围绕**“清火、泻火、滋阴配阳”的治疗理念,借助古今名医的观点和经验,强调了肝肾阴分的养护、湿热郁结的调理**,批判了现代中医界某些盲目“温补”的倾向。文章主要表达以下几层意思:

1️⃣ 湿热、相火之害,清火、滋阴的重要性
2️⃣ 医道随气化而变,不能拘泥于固定治法
3️⃣ 中医界盲目跟风,缺少真正的临床高手


2. 主要论据分析

作者引用了众多名医的观点,以佐证其立场,下面具体分析:

(1)湿热、相火之害

📌 朱丹溪(《格致余论》)

“学医多年,阅读很多医著之后,才始悟湿热相火为病甚多。”
🔹 分析:朱丹溪认为湿热与相火(即内在的热性)是导致疾病的主要原因,因此他强调滋阴降火,其学派也被后世称为“滋阴学派”。这与王孟英的临床经验一致,说明**“湿热郁火”是普遍的病理现象**,不能忽视。
📌 王秉衡、刘河间

“风寒暑湿,悉能化火,血气郁蒸,无不生火。”
“六气皆从火化。”
🔹 分析:刘河间主张“六气皆可化火”,说明即使是寒邪、湿邪,也可能因郁结转化为内热,这进一步佐证了火热病机的普遍性。刘河间的学术思想“寒凉派”强调清火凉血,影响了后世许多医家。
📌 魏柳州

“壮火为万病之贼。”
📌 嘉约翰“炎症为百病之源。”
🔹 分析:魏柳州和嘉约翰的观点类似,皆认为火热是万病之源。值得注意的是,“炎”字即“二火”叠加,提示炎症往往是火热病机的表现,因此清火法在治疗过程中尤为重要。

(2)医道随气化而变,不能拘泥于固定治法

📌 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

“尝实验天地之气化,恒数十年而一变,医者临证用药,即宜随气化而转移……及愚习医学时,其如此治法者则恒多偾事……乃自民纪十稔(1922年左右)以来,病多亢阳,宜用大剂凉润之药济阴以配其阳。”
🔹 分析
  • 气化变化影响疾病类型:张锡纯认为疾病的发生与天地气化息息相关,每隔几十年病症特点都会发生变化,因此医者需随气候变化调整治疗策略。
  • 近代病多亢阳,宜凉润济阴:1922年后,他发现病症多呈“亢阳”状态,因此强调凉润,这与当今普遍的湿热病机相呼应。
📌 朱心农(《东南方气候病机》)

“东南方天气多热,地气多湿,最多湿温、湿热之症,正伤寒症极少……表分虽有外寒,内则竟多伏火,悉以伏火治之,丝毫不爽。”
🔹 分析
  • 地域气候决定疾病类型:南方气候湿热,因此湿温、湿热病多见,而真正的外感寒邪少见
  • 表证虽寒,里证多伏火:这解释了很多患者感冒初期虽有寒战、头痛等症状,但实质上体内是湿热郁伏的状态,因此治疗时需谨慎判断,不能一味发汗。
📌 张璐(《诊宗三昧》)

“世上医者常犯有三种弊病……有一种弃儒业医,徒务博览,不卒师传,专事温补,极诋苦寒,斯皆不达权变之故。”
🔹 分析
  • 批评盲目温补、排斥寒凉的现象。
  • 现代中医界也存在类似问题,很多人追求“补肾健脾、扶阳祛湿”,而忽视清热、泻火、滋阴的需求,导致治疗失误。

(3)当今中医界盲目跟风,缺少真正的临床高手

📌 王东海先生的批判

  • “专事温补,极诋苦寒”的状况,现在差不多成了一些地方的医学主流。很多人盲目跟风,受尽误导而不知道回头。”
    🔹 分析
  • 现代中医圈内,许多医者过度强调“补肾健脾、扶阳祛湿”,而忽视了湿热、相火的影响。
  • 许多学者不求甚解,盲目跟风,导致谬误理论流行,偏离中医原本的辨证思维。
📌 传统中医的衰落

  • “传统中医近百年来逐渐没落,虽说有多方面的原因,其中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缺少了王孟英、张锡纯、叶天士等这样的顶尖好手。”
    🔹 分析
  • 过去中医领域有许多高水平的临床医生,如王孟英、张锡纯、叶天士等,他们都具有深厚的学术造诣和临床经验。
  • 但现代中医缺乏这类扛大旗的人物,导致真正的经典医术未能发扬光大,反而是一些错误的医学理论大行其道。
📌 学术浮躁

  • “造成了‘谁嗓门大谁弟子的嗓门大谁就说得对’这样的局面。”
    🔹 分析
  • 这句话反映了当代中医学术界的一个问题:缺乏真正的临床实践,过度依赖理论炒作
  • 许多医者并不深入研究临床经验,而是靠“话术”和“包装”来博取关注。

3. 总结与启示

🔹 火热病机的普遍性

  • 文章引用朱丹溪、王孟英、张锡纯等人的经验,强调湿热、相火、伏火的广泛性,认为现代疾病多数属于阴虚火旺、湿热内郁,需要清火、滋阴。
🔹 中医治法应随时代气化变化

  • 不同历史时期,疾病类型有所不同,中医用药也应随之调整,不能固守旧法。
🔹 盲目温补的危害

  • 现代医学界存在过度强调“扶阳祛湿”的倾向,忽视了清热泻火的需求,导致错误治疗。
🔹 呼吁重视真正的临床高手

  • 现代中医缺乏真正的领军人物,导致医学理论混乱,需要更多深耕临床、注重实践的医家来推动医学发展。
🔥 启示:学习中医,必须辨证思维,不可盲目跟风,既不能一味补虚,也不能一味攻邪,需随证治之,才能真正做到“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痰有虚实,不可不辩。夫痰则痰矣,皆若有余,又何有虚实之异?盖虚实二字,全以元气为言,凡可攻者,便是实痰,不可攻者,便是虚痰。何为可攻?以其年力犹盛,血气未伤,或以肥甘过度,或以湿热盛行,或风寒外闭皮毛,或逆气内连肝膈,皆能骤至痰饮,但察其形气病气俱属有余者,即实痰也。实痰者,何?谓其元气犹实也。此则宜行消伐,但去其痰,无不可也。何为不可攻?则或以形羸气弱,年及中衰者,即虚痰也。或以多病,或以劳倦,或以忧思酒色,致成劳损、非风、卒厥者,亦虚痰也。或脉见细数,脏无阳邪,时为呕恶泄泻,气短声喑等证,但察其形气病气本无有余者,皆虚痰也。虚痰者何?谓其元气已虚也。此则但宜调补,若或攻之,无不危矣。且凡实痰本不多,其来也骤,其去亦速,其病亦易治,何也?以病本不深也。虚痰反多甚,其来则渐,其去则迟。其病亦难治,何也?以病非一日也。是以实痰无足虑,而最可畏者,惟虚痰耳。总之,治痰之法无他,但能使元气日强,则痰必日少,即有微痰,亦自不能为害,而且亦充助胃气。若元气日衰,则水谷津液,无非痰耳,随去随生,有能攻之使尽,而且保元气无恙者,吾不信也。故善治痰者,惟能使之不生,方是补天之手。然则,治此者可不辩其虚实,而欲一概攻之,如王隐君所论,内外百病皆生于痰,悉用滚痰丸之类,其亦但知目前,而不知日后之害哉。

五脏之病,虽俱能生痰,然无不由乎脾肾。盖脾主湿,湿动则为痰,肾主水,水泛亦为痰,故痰之化无不在脾,而痰之本无不在肾,所以凡是痰证,非此则彼,必与二脏有涉。但脾家之痰,则有虚有实,如湿滞太过者,脾之实也;土衰不能制水者,脾之虚也。若肾家之痰,则无非虚耳。盖火不生土者,即火不制水,阳不胜阴者,必水反侵脾,是皆阴中之火虚也;若火盛烁金,则精不守舍,津枯液涸,则金水相残,是皆阴中之水虚也。此脾肾虚实之有不同者,所当辩也。又若古人所云湿痰、郁痰、寒痰、热痰之类,虽其在上在下,或寒或热,各有不同,然其化生之源,又安能外此二脏?如寒痰湿痰,本脾家之病,而寒湿之生,果无干于肾乎?木郁生风,本肝家之痰,而木强制土,能无涉于脾乎?火盛克金,其痰在肺,而火邪炎上,有不从中下二焦者乎?故凡欲治痰,而不知所源者,总惟猜摸而已耳。

张景岳

《辨痰虚实》解析 —— 张景岳的痰论思想

1. 文章核心观点本文是张景岳关于痰的辨证论治的重要论述,主要围绕痰的虚实、脾肾与痰的关系、痰的病机分类展开。核心观点如下:

✅ 痰有虚实,治痰必先辨虚实
✅ 痰的生化之源在脾,根本在肾
✅ 善治痰者,非攻痰,而是使痰不生
✅ 不可盲目攻伐实痰,更忌攻伐虚痰


2. 何谓痰的“虚实”?

张景岳首先提出痰的虚实之分,并以“元气的强弱”为主要依据来辨别:

  • 可攻者,为实痰
  • 不可攻者,为虚痰
📌 实痰的特点(可攻)

  • 患者 年富力强,正气未衰
  • 外感风寒、饮食不节(肥甘厚味)、湿热内郁、肝气郁滞 可导致痰涎骤生。
  • 痰来势快,去得也快,病程较短,易治
  • 这类痰可通过行气、化痰、泻湿的方式去除,如 二陈汤、导痰汤、温胆汤 等。
📌 虚痰的特点(不可攻)

  • 年老体衰、长期病弱、劳倦损伤、思虑过度、纵欲耗精 等导致元气亏虚。
  • 主要表现为 形体消瘦、气短、呕恶、泄泻、声喑(失音),但脉细数,脏无阳邪。
  • 痰的形成是长期积累的过程,病来渐,病去迟
  • 若贸然攻伐,反而损伤元气,导致痰源不绝,随去随生,形成恶性循环。
  • 这类痰应当温补脾肾,使元气充足,痰自可消,宜用 理中汤、六君子汤、四神丸、金水六君煎 等。
🔹 痰证的治疗思路:

治痰者,惟能使之不生,方是补天之手。
若元气日衰,则水谷津液,无非痰耳,随去随生。
👉 关键在于“扶助元气”,而不是一味地攻痰,否则将会导致津枯液涸,痰随去随生

📌 反驳“滚痰丸”派系张景岳特别批判了当时“滚痰丸”的泛用:

  • 王隐君主张“百病皆由痰生”,主张一概用滚痰丸等攻痰之法
  • 张景岳认为:“不辨虚实,一概攻伐,只知眼前而不顾后果”,最终反而可能伤元气,使病情加重

3. 五脏与痰的关系

张景岳进一步探讨了五脏如何生痰,并得出结论:痰之化无不在脾,痰之本无不在肾。

脾主湿,肾主水,湿动则痰生,水泛亦为痰。
📌 脾家生痰

  • 脾实生痰 → 湿滞太过,痰饮凝聚(湿热、寒湿)
  • 脾虚生痰 → 土不制水,水湿泛滥(脾虚生湿)
📌 肾家生痰

  • 肾阳虚(水不化气) → 水邪反侵脾,痰湿不化
  • 肾阴虚(精不化津) → 津枯液涸,生燥痰
📌 其他脏腑与痰的关系

  • 寒痰、湿痰 → 本在脾,但往往涉及肾(肾阳虚不能化气)
  • 郁痰、气痰 → 多因肝气郁滞,木强侮土(肝郁脾虚)
  • 热痰、火痰 → 火盛克金,肺津受损(肺燥)
  • 痰火互结 → 下焦火盛,痰火循经上扰(心火亢盛)
👉 归纳

治痰不明五脏生痰之源,治法必然猜测盲目,不得其要领!

4. 治疗策略

(1)实痰治法

✅ 化痰行气、祛湿降逆

  • 痰湿:二陈汤、平胃散
  • 痰热:清气化痰丸、黄连温胆汤
  • 寒痰:小青龙汤、苓甘五味姜辛汤
  • 气痰:半夏厚朴汤
👉 治疗核心:行气化湿,攻邪外出,避免痰湿壅遏。


(2)虚痰治法

✅ 温补脾肾,扶正祛邪

  • 脾虚痰盛六君子汤(补脾化痰)
  • 肾阳虚水泛真武汤(温肾利水)
  • 阴虚燥痰百合固金汤(养阴润肺)
  • 气虚痰阻补中益气汤(补气化痰)
👉 治疗核心:培补脾肾,使元气充足,水湿运化正常,痰自化。


5. 结论

📌 痰的辨证论治:1️⃣ 痰有虚实,实痰可攻,虚痰忌攻。
2️⃣ 痰的化生在脾,痰的根本在肾。
3️⃣ 治痰者,重在防止痰生,而非一味攻痰。
4️⃣ 不辨虚实,盲目攻痰,则病情必加重。

📌 现代临床启示


  • 现代许多慢性病,如慢性咳喘、肺部疾病、脑血管病、消化系统病等,几乎都有“痰邪”参与。
  • 许多医生看到痰多,习惯性使用“止咳化痰”药物,忽略了患者的虚实问题
  • 一味使用“祛痰药”(如氨溴索、乙酰半胱氨酸等),未必真正能改善病情,反而可能伤津耗气,导致痰湿更难清除
  • 临床上,尤其是老年慢性病人,更应注意扶正祛痰,避免过度攻伐。
🔥 总之,善治痰者,关键在于“使之不生”,而不是单纯“攻痰”! 🔥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