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内科病咨询 外阴瘙痒

人体正常散热渠道不是应该从表走吗,肌肉活动产生的多余的热,从皮肤散发,皮肤这里如果水湿之气太多,那么热就散不出去嘛,麻杏薏甘汤,麻黄加术汤,麻连赤小豆都是通这个地方,就是通的地方不一样,麻连赤小豆通血分的,青蒿鳖甲也通血分的,就是青蒿鳖甲通的位置更靠近骨头,或者内脏。如果这个热从皮肤散不出了,那么就会从肠道来散,或者说肌肉这里过热了,那么内腑更热,超过了一定的温度,会促使肠道出汗,发生大便溏泄,三仁汤的滑石会凉膀胱,实际上是整个水循环系统都会凉,热量从小便那里走了,但是肠道看起来是热,但是是虚热,禁不住这种凉的刺激,就好像泡热水澡后更容易着凉,这个热并不是肠道自己产生的能量,而是被传导过来的热,用凉药刺激后,反而会着凉。
其实用虚实来解释更容易一点,就是三仁汤用于偏实热的那种,身体强壮的湿热,用于虚热就会太寒了
有麻黄,我的理解基本上都是从表散邪的。热散不出去,会使肠道发汗散热,导致溏泄,这个逻辑上没错,但好像现实不太可能。比如阳明病,腑热导致大便都燥结了。不过有热结旁流的情况,也是散热的方式。三仁汤对于虚热确实不太合适,但是如果是皮肤发烫又痒那种呢,应该是对症的吧?
 
有麻黄,我的理解基本上都是从表散邪的。热散不出去,会使肠道发汗散热,导致溏泄,这个逻辑上没错,但好像现实不太可能。比如阳明病,腑热导致大便都燥结了。不过有热结旁流的情况,也是散热的方式。三仁汤对于虚热确实不太合适,但是如果是皮肤发烫又痒那种呢,应该是对症的吧?
阳明的腑实太绝对了,就如同发热,可能是伤寒也可能是温病,那么阳明腑的热,既可能是缺少津液的承气汤症,也可能是腹泻的葛芩连汤症,取决于这个人的阳明偏向于哪个状态,偏燥还是偏湿,而寒热是另一个维度,就是说热对应的应该有热燥和湿热,那么这个时候寒热如果调过头了,很可能出现寒燥和寒湿,寒燥的大便不通就不能用承气汤了
 
阳明的腑实太绝对了,就如同发热,可能是伤寒也可能是温病,那么阳明腑的热,既可能是缺少津液的承气汤症,也可能是腹泻的葛芩连汤症,取决于这个人的阳明偏向于哪个状态,偏燥还是偏湿,而寒热是另一个维度,就是说热对应的应该有热燥和湿热,那么这个时候寒热如果调过头了,很可能出现寒燥和寒湿,寒燥的大便不通就不能用承气汤了
确实,不过阳明寒燥,这个是个什么状态呢?
 
老年人的便秘,肠道不蠕动,大便干结,这一类不是要用肉苁蓉吗,要温润
原来你是这么理解的啊。肉苁蓉确实可以润燥解决老年便秘的问题,只不过我理解为老年人阳气不足,无力推动。肉苁蓉本身有油性,类似于火麻仁这种润,再加上它的温阳效果,就能推动下来。当然,这样反向推理说这种便秘是寒燥,好像也没错。但总感觉反推逻辑不够充分,因为有可能不是充要关系。
 
原来你是这么理解的啊。肉苁蓉确实可以润燥解决老年便秘的问题,只不过我理解为老年人阳气不足,无力推动。肉苁蓉本身有油性,类似于火麻仁这种润,再加上它的温阳效果,就能推动下来。当然,这样反向推理说这种便秘是寒燥,好像也没错。但总感觉反推逻辑不够充分,因为有可能不是充要关系。
小肠本身的温度是比较高的,不应该太寒,太寒的话直接不动了,变成大黄附子细辛汤了,老年人阳气不足,实际上我理解为小肠细胞能量不足,或许只够维持自己的新陈代谢,不够完成吸收运化的功能了,那么本身就偏一点寒,这个寒又不是外部的寒,而是内部不足的虚寒,这个燥也不是正常的燥,而是食物在肠道里时间太长了,水分被抽的太干,如果是热燥,就是麻仁丸的那种了
 
小肠本身的温度是比较高的,不应该太寒,太寒的话直接不动了,变成大黄附子细辛汤了,老年人阳气不足,实际上我理解为小肠细胞能量不足,或许只够维持自己的新陈代谢,不够完成吸收运化的功能了,那么本身就偏一点寒,这个寒又不是外部的寒,而是内部不足的虚寒,这个燥也不是正常的燥,而是食物在肠道里时间太长了,水分被抽的太干,如果是热燥,就是麻仁丸的那种了
主要是寒燥得确定病位,而这个病位需要有症状来判定。中医有个最大问题就是模糊性,导致多个人不同理解。因为病位的不确定,谈病的性质,就比较模糊。假设一个人阴囊潮湿,但大便干燥。通常认为是湿热,但却不渴不热尿也不黄,舌苔仅仅是白腻,大便却是初硬后软。但你说是寒湿吧,温补缺导致大便更干燥,甚至导致出血。现实中太多类似这样的非典型病,各样都占一点,根本不是典型病。寒也不是,温也不是。这样的情况大多数人想到都是健脾补肾,实际上不会有太大效果,因为根本没有一个思路或者没有一个对疾病的认识,所以很难对路。这才是中医里面最大的问题,如果能找到病位,就知道怎么治疗。你说说看,像这样的有啥原则或者方法去辨别呢?@goldharp
 
最后编辑:
主要是寒燥得确定病位,而这个病位需要有症状来判定。中医有个最大问题就是模糊性,导致多个人不同理解。因为病位的不确定,谈病的性质,就比较模糊。假设一个人阴囊潮湿,但大便干燥。通常认为是湿热,但却不渴不热尿也不黄,舌苔仅仅是白腻,大便却是初硬后软。但你说是寒湿吧,温补缺导致大便更干燥,甚至导致出血。现实中太多类似这样的非典型病,各样都占一点,根本不是典型病。寒也不是,温也不是。这样的情况大多数人想到都是健脾补肾,实际上不会有太大效果,因为根本没有一个思路或者没有一个对疾病的认识,所以很难对路。这才是中医里面最大的问题,如果能找到病位,就知道怎么治疗。你说说看,像这样的有啥原则或者方法去辨别呢?
对,我现在也在纠结这种问题,各家学说莫衷一是,我自己也搞不懂怎么回事了,只好自己试试看。

遇到这种非典型的问题,我就在考虑寒热错杂,湿燥错杂的可能性,比如泻心汤这种,胃小肠大肠都应该算阳明,但是毕竟有部位器官的区别,那么胃和小肠之间的不协调就会有症状。

你说的这个阴囊潮湿,大便干燥也是这种,大肠热小肠热,这种内腑的热不会渴,尿也未必会黄,因为热不甚,这种虚热,会导致小肠吸收水分不足(也可能本身体内水分太多,吸收不进来),大便容易溏泄,但是又因为虚,大便走的慢,在大肠又被吸收过多的水分,开始有点硬,湿的情况不在脏腑而在表,表湿,细胞不缺水,也不会有渴的问题,如果湿的情况加剧,会导致少阳厥阴也湿,水分吸收进来了,但是排不掉,尿是正常的,但是汗不正常,用温补,那么是热上加热,用寒下是虚上加虚。

我一直在研究这个内腑虚热问题,人体外表面是皮肤,内表面是肠道,外表面的虚热会出虚汗,内表面的虚热应该也会出,外表面会导致温病的状态,那么内表面也应该会有,这种肠道的低烧状态,应该是会耗散水分的,那么肠道既要吸收水分,同时又有出汗,这是一种冲突状态,但是又真实发生,水分吸收进来是进入血液的,骨骼肌组织不缺水,那么多余的水还是会从尿排掉,所以小便正常,如果尿少,反而不是湿热了,偏到白虎汤的那种,汗出太多,血液中是水分少,必然会尿少,但是湿热这种,汗不会多,除非内热相当严重,迫汗外出,而虚热的热不重,本身是因为内腑过劳产生的,但是因为虚,那么产生的能量也不会多大,热不起来,但是即使不多,在这个局部的位置,还是偏离了正常温度,需要散发,又因为湿阻,散发不畅,就从最近的地方走了,最容易的还是从肛门,如果能从尿走一部分也可以,实际上就是高温的水走到低温的地方,形成寒热的流通,但是水湿重,这个水液循环的散热效果也不太好,就只好走肠道出汗散热,像这种初硬后溏的,也不是一直都硬,总要拉稀散一下热,因为虚,肠道还是蠕动的慢,会硬一点,但是也不绝对,或许大肠偏燥,肺偏燥的情况,应该也会导致大肠抽水情况加剧,出现大便硬,不一定是热,肺燥但是表湿的情况还是有,各种稀奇古怪的症状都应该是存在的。

内腑虚寒可以用小建中汤,虚热的问题,我还没找到好办法,或许甘露饮是一个路子,本身不用寒下,用凉润来补,用枳壳来加快肠道的蠕动,用茵陈来除湿
 
真菌感染 很容易反复 应该把毛发剃掉 衣物被褥 尤其贴身的 要高温灭菌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