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有余便是火,这个火如果继续增大才会导致壮火食气的虚弱症状,是一个由兴奋转入抑制的过程。气有余便是火,那火变壮又食气. 那气不就平衡了么,那气平衡了,火它缺的燃料它不是熄了嘛. 这还治啥,会自愈.
老师说的就是油气井嘛。 气田压力大的时候需要外泄,通常钻井平台是点火空烧,以保持压力平衡。 这个火如果扩大到临界点,那反过来就有可能产生类似烟囱的宏吸效应,去反吸反噬气田,从而使油气资源迅速流失,导致枯竭甚至内爆。 所以,它不太可能会自愈,必须控制火势。 单纯给气田加压不能根治。气有余便是火,这个火如果继续增大才会导致壮火食气的虚弱症状,是一个由兴奋转入抑制的过程。
在兴奋的过程中,是气越大火越旺,就是正相关;但到了抑制的过程中就是相反的---火越大气越弱,这个时候才适用壮火食气。
中医很复杂,并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有时候也有一个拐点,甚至不止一个。
壮火食气其实也是形成了痰瘀,把旺盛的气包裹起来局限于一定区域,所以看起来气弱了,但是危害很大,痰瘀如果凝实过久就自愈不了了。
所以说中医难就难在识证啊!老师说的就是油气井嘛。 气田压力大的时候需要外泄,通常钻井平台是点火空烧,以保持压力平衡。 这个火如果扩大到临界点,那反过来就有可能产生类似烟囱的宏吸效应,去反吸反噬气田,从而使油气资源迅速流失,导致枯竭甚至内爆。 所以,它不太可能会自愈,必须控制火势。 单纯给气田加压不能根治。
可这种情况产生的人体一些症状,不是和气虚很类似嘛。 如何辩别区分呢。 一个是单纯的虚,另一个是火大的虚。 火大的那个除了虚还有热象。 反映到舌象上,它是表现虚的一面,还是表现热的一面,又或者搅和在一起。 真虚的补,火大的先清热,有必要就再补一补。 燃烧产生的垃圾多,那管道还得清理一下。
问题又来了,如何确定是哪条通道的火大,锁定故障点。 搞错弄巧成拙。
主诉可能都差不多,舌象不一定明显,那只剩下切脉要准。 一般的病患或者中医爱好者根本就没有能力辨别。 这还是个技术活,不太适合初学者折腾。和大部分药品说明书上写的一样:服药XX时间症状无改善建议就医。
中医确实难。 就像我以前说的修车子疑难毛病,如果问那个修车老师讲不出个思路,说不出个所以然那不能给他修,不靠谱。 可见老师是高手所以说中医难就难在识证啊!
就是辨证论治啊!
确实不适合初学者,但多了解一点也没坏处,可以避免掉坑啊!
人体有热就有征象,哪怕是蛛丝马迹也是有迹可循的,怕就怕思维定势,一开始就否决了另一种可能。
其实各种情况都能反应出来,需要的是细心体察。
1、内热造成的虚象又叫做大实有羸状,很多具有相互矛盾的地方,比如说怕冷又喜冷饮的,不能吃热性食物的之类的。
2、服药反应:纯虚寒的人不会上火,吃温阳补气药物一两剂效果就很明显,症状消失很快。
而内热的人却不一定,有可能服用温阳健脾的药物有效果但停药或过后易复发。这个患者自己可以辨识。
3、小便:有部分人小便黄,尤其晨尿;有的是小便有很多泡沫。所以有医家说过见小便黄知有热。
4、舌脉上也会有反应,舌脉不符的情况常常存在,医生可能会按照舍证从脉或舍脉从证来解决。
暂时总结这么多吧。
白扁豆、白术、茯苓、甘草、桔梗、莲子、人参、砂仁、山药、薏苡仁。本人初学中医 这几天拿自己做实验
有时候我大便时好时坏 也没其他异样 有时候比较散 前两天发现有完谷不化 无其他症状 就算在北方也是感到湿气很重。貌似脾阳不能运化了 琢磨来琢磨去 去药店买了盒 参苓白术散 吃到第二天下午 口腔里下部 感觉有点疼 上火的样子 我很不解 本身去湿 温脾胃 帮助中气运转的方子怎么会上火呢? 我是哪分析出了问题?
人参,山药,莲子有助湿作用,脾虚不是都有湿吗?很是不明白!白扁豆、白术、茯苓、甘草、桔梗、莲子、人参、砂仁、山药、薏苡仁。
其中的白术、人参,山药、莲子这几味药都是助热的药,人参,山药、莲子还有助湿的作用。虽然有其它药物制药这几味补药的副作用,但是这个成品药整体偏温补。
如果你本身没有湿热或偏虚寒,吃参苓白术散没有事。如果你本身有湿热,那吃这个药肯定会上火。
如果本身容易上火又想吃这个药,那就加几味药煮汤送服。可考虑加:枳壳、黄芩、银花。至于 剂量,那要根据体质来。一般情况下,枳壳10-15克,黄芩10克,银花10克。如果这样都还上火,那可以再加5克黄连。这样一来,就再也不用怕上火了。
那湿家忌人参,山药,但是虚证下的湿还是可以用吗!湿是怎么来的?脾虚生的湿。怎么健脾?党参白术。
脾虚生湿的情况下,因为是虚证,不避参术,如果是实证,则不能用,要用平胃二陈之类。
山药是做什么呢?一是止泻,二是补肺气,土生金。
明白湿分寒湿,热湿,湿就是痰湿吗?怎么辩证是虚证的湿还是实证的湿呢!虚证可用,实证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