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内科病咨询 参苓白术散 为什么吃两天上火了?

相生相克听过么,如双鱼图,又一个长、极、反的过程。中医全都是圆的。
气有余便是火,那火变壮又食气. 那气不就平衡了么,那气平衡了,火它缺的燃料它不是熄了嘛. 这还治啥,会自愈.
 
你看看他的药物组方,对消化不良有很好效果。呵呵!少听乱七八糟的瞎辨证。不信的话你到医院找个全科医生看一看是不是跟我开一样的药。
太子参 陈皮 山楂 的确对降肺胃有益 但我是完谷不化,并非肺胃不降。我哪里分析的有问题 请您指教一下 我不是很明白
 
气有余便是火。
您的意思是 我判断有误 我很想知道具体问题在哪 您能指点一下吗? 我原先应该为脾阳不足 这个问题不大吧 那吃两天药 导致心火旺? 我想不通呀
 
太子参 陈皮 山楂 的确对降肺胃有益 但我是完谷不化,并非肺胃不降。我哪里分析的有问题 请您指教一下 我不是很明白
完谷不化跟消化不良一样一样的噢,中西医术语不同而已。再说消食片本来就是食药两用的东西你即畏惧我也搞不懂。你要是肺胃不降那得要黄芩枳实搞一搞了。你呀要是真的对中医感兴趣就下载一个中医宝典无需花钱古今中医著作随便看,各种中药性味归经以及现代药理应有尽有。
 
气有余便是火,那火变壮又食气. 那气不就平衡了么,那气平衡了,火它缺的燃料它不是熄了嘛. 这还治啥,会自愈.
气有余便是火,这个火如果继续增大才会导致壮火食气的虚弱症状,是一个由兴奋转入抑制的过程。
在兴奋的过程中,是气越大火越旺,就是正相关;但到了抑制的过程中就是相反的---火越大气越弱,这个时候才适用壮火食气。
中医很复杂,并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有时候也有一个拐点,甚至不止一个。

壮火食气其实也是形成了痰瘀,把旺盛的气包裹起来局限于一定区域,所以看起来气弱了,但是危害很大,痰瘀如果凝实过久就自愈不了了。
 
气有余便是火,这个火如果继续增大才会导致壮火食气的虚弱症状,是一个由兴奋转入抑制的过程。
在兴奋的过程中,是气越大火越旺,就是正相关;但到了抑制的过程中就是相反的---火越大气越弱,这个时候才适用壮火食气。
中医很复杂,并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有时候也有一个拐点,甚至不止一个。

壮火食气其实也是形成了痰瘀,把旺盛的气包裹起来局限于一定区域,所以看起来气弱了,但是危害很大,痰瘀如果凝实过久就自愈不了了。
老师说的就是油气井嘛。 气田压力大的时候需要外泄,通常钻井平台是点火空烧,以保持压力平衡。 这个火如果扩大到临界点,那反过来就有可能产生类似烟囱的宏吸效应,去反吸反噬气田,从而使油气资源迅速流失,导致枯竭甚至内爆。 所以,它不太可能会自愈,必须控制火势。 单纯给气田加压不能根治。

可这种情况产生的人体一些症状,不是和气虚很类似嘛。 如何辩别区分呢。 一个是单纯的虚,另一个是火大的虚。 火大的那个除了虚还有热象。 反映到舌象上,它是表现虚的一面,还是表现热的一面,又或者搅和在一起。 真虚的补,火大的先清热,有必要就再补一补。 燃烧产生的垃圾多,那管道还得清理一下。

问题又来了,如何确定是哪条通道的火大,锁定故障点。 搞错弄巧成拙。
主诉可能都差不多,舌象不一定明显,那只剩下切脉要准。 一般的病患或者中医爱好者根本就没有能力辨别。 这还是个技术活,不太适合初学者折腾。 :014: 和大部分药品说明书上写的一样:服药XX时间症状无改善建议就医。
 
最后编辑:
完谷不化跟消化不良一样一样的噢,中西医术语不同而已。再说消食片本来就是食药两用的东西你即畏惧我也搞不懂。你要是肺胃不降那得要黄芩枳实搞一搞了。你呀要是真的对中医感兴趣就下载一个中医宝典无需花钱古今中医著作随便看,各种中药性味归经以及现代药理应有尽有。
消化不良啊。 那吃点健胃消食片或者买点那个叫啥潘多利筒的吃一吃。 问题是,会不会像眼药水一样,需要一直这么滴?
 
老师说的就是油气井嘛。 气田压力大的时候需要外泄,通常钻井平台是点火空烧,以保持压力平衡。 这个火如果扩大到临界点,那反过来就有可能产生类似烟囱的宏吸效应,去反吸反噬气田,从而使油气资源迅速流失,导致枯竭甚至内爆。 所以,它不太可能会自愈,必须控制火势。 单纯给气田加压不能根治。

可这种情况产生的人体一些症状,不是和气虚很类似嘛。 如何辩别区分呢。 一个是单纯的虚,另一个是火大的虚。 火大的那个除了虚还有热象。 反映到舌象上,它是表现虚的一面,还是表现热的一面,又或者搅和在一起。 真虚的补,火大的先清热,有必要就再补一补。 燃烧产生的垃圾多,那管道还得清理一下。

问题又来了,如何确定是哪条通道的火大,锁定故障点。 搞错弄巧成拙。
主诉可能都差不多,舌象不一定明显,那只剩下切脉要准。 一般的病患或者中医爱好者根本就没有能力辨别。 这还是个技术活,不太适合初学者折腾。 :014: 和大部分药品说明书上写的一样:服药XX时间症状无改善建议就医。
所以说中医难就难在识证啊!
就是辨证论治啊!
确实不适合初学者,但多了解一点也没坏处,可以避免掉坑啊! :014:

人体有热就有征象,哪怕是蛛丝马迹也是有迹可循的,怕就怕思维定势,一开始就否决了另一种可能。
其实各种情况都能反应出来,需要的是细心体察。
1、内热造成的虚象又叫做大实有羸状,很多具有相互矛盾的地方,比如说怕冷又喜冷饮的,不能吃热性食物的之类的。
2、服药反应:纯虚寒的人不会上火,吃温阳补气药物一两剂效果就很明显,症状消失很快。
而内热的人却不一定,有可能服用温阳健脾的药物有效果但停药或过后易复发,或者此证消失又起它证。这个患者自己可以辨识。
3、小便:有部分人小便黄,尤其晨尿;有的是小便有很多泡沫。所以有医家说过见小便黄知有热。
4、舌脉上也会有反应,舌脉不符的情况常常存在,医生可能会按照舍证从脉或舍脉从证来解决。
暂时总结这么多吧。
 
最后编辑:
所以说中医难就难在识证啊!
就是辨证论治啊!
确实不适合初学者,但多了解一点也没坏处,可以避免掉坑啊! :014:

人体有热就有征象,哪怕是蛛丝马迹也是有迹可循的,怕就怕思维定势,一开始就否决了另一种可能。
其实各种情况都能反应出来,需要的是细心体察。
1、内热造成的虚象又叫做大实有羸状,很多具有相互矛盾的地方,比如说怕冷又喜冷饮的,不能吃热性食物的之类的。
2、服药反应:纯虚寒的人不会上火,吃温阳补气药物一两剂效果就很明显,症状消失很快。
而内热的人却不一定,有可能服用温阳健脾的药物有效果但停药或过后易复发。这个患者自己可以辨识。
3、小便:有部分人小便黄,尤其晨尿;有的是小便有很多泡沫。所以有医家说过见小便黄知有热。
4、舌脉上也会有反应,舌脉不符的情况常常存在,医生可能会按照舍证从脉或舍脉从证来解决。
暂时总结这么多吧。
中医确实难。 就像我以前说的修车子疑难毛病,如果问那个修车老师讲不出个思路,说不出个所以然那不能给他修,不靠谱。 可见老师是高手 :080: -------------------
您说的其它都好理解。 小便黄和泡沫多这个是有热? TV里头有说正常人小便微黄,泡沫多到是要注意肾脏是否有问题。 这个小便泡沫多当年我还特地去看西医肾科,医生说有些人小便泡沫就是多的,我问为啥,他只说泡沫多不代表异常,看肾功能与小便化验。 医生说嘘嘘不要滋马桶中间,滋马桶壁它就没泡沫了,还真是,与倒酒的原理一样一样的。 至于这个尿黄嘛,我这辈子到现在,除了水喝多了尿色是透明的外,小便从来都是黄的。 晨尿比白天还黄,:045:。 和吃肉包子会反酸一样,从小就这样,那一直就以为是正常现象。 也不知道多黄算上火,这玩意它也没个标准。 有次化验小便,感觉颜色比平常深多了,还以为尿血,感觉还有点混浊。 但化验单拿过来写着,小便微黄、清澈。
-----------------------
这自己第一感觉与医院化验明显不符。 那感觉自己虚,在医生眼里也许不虚。 这个度,不太好掌握。 辨证已经很难,再加上分寸不太好把握,用药还得适度,配伍要恰当。 变量这么多,中医这玩意它不下点功夫一时半会恐怕学不好。 难
 
本人初学中医 这几天拿自己做实验
有时候我大便时好时坏 也没其他异样 有时候比较散 前两天发现有完谷不化 无其他症状 就算在北方也是感到湿气很重。貌似脾阳不能运化了 琢磨来琢磨去 去药店买了盒 参苓白术散 吃到第二天下午 口腔里下部 感觉有点疼 上火的样子 我很不解 本身去湿 温脾胃 帮助中气运转的方子怎么会上火呢? 我是哪分析出了问题?
白扁豆、白术、茯苓、甘草、桔梗、莲子、人参、砂仁、山药、薏苡仁。
其中的白术、人参,山药、莲子这几味药都是助热的药,人参,山药、莲子还有助湿的作用。虽然有其它药物制药这几味补药的副作用,但是这个成品药整体偏温补。
如果你本身没有湿热或偏虚寒,吃参苓白术散没有事。如果你本身有湿热,那吃这个药肯定会上火。
如果本身容易上火又想吃这个药,那就加几味药煮汤送服。可考虑加:枳壳、黄芩、银花。至于 剂量,那要根据体质来。一般情况下,枳壳10-15克,黄芩10克,银花10克。如果这样都还上火,那可以再加5克黄连。这样一来,就再也不用怕上火了。
 
白扁豆、白术、茯苓、甘草、桔梗、莲子、人参、砂仁、山药、薏苡仁。
其中的白术、人参,山药、莲子这几味药都是助热的药,人参,山药、莲子还有助湿的作用。虽然有其它药物制药这几味补药的副作用,但是这个成品药整体偏温补。
如果你本身没有湿热或偏虚寒,吃参苓白术散没有事。如果你本身有湿热,那吃这个药肯定会上火。
如果本身容易上火又想吃这个药,那就加几味药煮汤送服。可考虑加:枳壳、黄芩、银花。至于 剂量,那要根据体质来。一般情况下,枳壳10-15克,黄芩10克,银花10克。如果这样都还上火,那可以再加5克黄连。这样一来,就再也不用怕上火了。
人参,山药,莲子有助湿作用,脾虚不是都有湿吗?很是不明白!
 
很不明白,那为什么参苓白术配方里面还要有山药和人参呢?参苓白术散不是[主治]脾虚湿盛证吗?脾虚不也是舌质淡舌体胖大有齿痕舌苔白厚腻的湿象吗?
湿是怎么来的?脾虚生的湿。怎么健脾?党参白术。
脾虚生湿的情况下,因为是虚证,不避参术,如果是实证,则不能用,要用平胃二陈之类。
山药是做什么呢?一是止泻,二是补肺气,土生金。
 
湿是怎么来的?脾虚生的湿。怎么健脾?党参白术。
脾虚生湿的情况下,因为是虚证,不避参术,如果是实证,则不能用,要用平胃二陈之类。
山药是做什么呢?一是止泻,二是补肺气,土生金。
那湿家忌人参,山药,但是虚证下的湿还是可以用吗!
 
即使是以虚为主、虚中夹湿者,在治疗的初期阶段,用人参山药之类量也宜小,因为这类补药有助湿生热的特性。伤寒论中的厚姜半甘参汤,用参的量相对于其它药物而言占比就很小。“厚朴半斤姜半斤,一参二草也须分,半夏半升善除满,脾虚腹胀此方真”。按照一两換算为一钱的惯例:厚朴24g 法半夏12g 炙甘草6g 人参3g 生姜24g。其中的人参用量就很小,只有3克。
 
最后编辑:
明白湿分寒湿,热湿,湿就是痰湿吗?怎么辩证是虚证的湿还是实证的湿呢!
01 神志:虚证精神萎靡不振,实证烦燥发狂。

02 面色:虚证面色苍白萎黄,颧泛红,实证满面通红。

03 二便:虚证便溏溲清,实证腹胀便秘,小便不利。

04 心胸:虚证心悸、气短,实证胸闷、气粗。

05 舌象:虚症舌体胖嫩或瘦小,舌苔少或无苔,实证舌质苍老坚敛,舌苔厚或腻胎。

06 脉象:虚证脉象虚而无力,实证脉象有力。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