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你的理解和祝愿。我本不想说,但还是忍不住说一句:楼主“阴是精神,阳是物质”的观点,具体化在人体上和中医上,具有颠覆性!楼主是具有探索精神的人,希望你探索有成!
我不懂什么《商易》与《周易》,只认知常理,无物质何来精神?应用到中医里,人有病不能食,精神能持久吗?所以在我们常人眼中,精神只有依附于物质才能存在。谢谢你的理解和祝愿。
我的中医理论确是具有颠覆性的,是颠倒了天地。阴是精神,阳是物质;阴是意识,阳是真气;阴是天,阳是地;阴是女,阳是男。这种认知上的改变真的可以说是翻天覆地。在家庭生活中,女人是天,男人是地,老子说:“牝常以静胜牡”,女人在心性上更为安静,在处事上更为理性,所以在各方面都能起到更为重要的作用。
需要强调的是:我不是在颠倒阴阳,而是在恢复被颠倒了的阴阳。大家知道,《周易》之前还有一个《商易》。两者的区别只是《商易》的卦序是坤乾,而《周易》给改成了乾坤。《周易》为什么要颠倒两个卦的顺序,这个颠倒在历史上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很显然,《商易》的坤乾,坤在上乾在下,坤是天乾是地。坤是精神,乾是物质。如果说坤是女乾是男,那就符合老子对男女相互位置的认知。坤乾这样的卦序,表明精神高于物质的存在,是作为精神,智慧最高体现的“道”在引领着文明的发展,是文明在规范着社会的进步。而《周易》颠倒了这个阴阳,把物质提到精神之上,把一些世俗的东西提到了至高无上的位置。这个问题不是几句话能说清楚的,不过可以说《易传》不是孔子写的,他真没有这个水平,是有人假借孔子的口说出来的。
看你这样说,马上让我想到了唯心唯物之争。我们一般都认为,精神产生于生命的高级阶段,是脑细胞的活动产生了精神,产生了意识。殊不知精神是物质本自具有的属性,任何物质都有精神。我不懂什么《商易》与《周易》,只认知常理,无物质何来精神?应用到中医里,人有病不能食,精神能持久吗?所以在我们常人眼中,精神只有依附于物质才能存在。
看你这样说,马上让我想到了唯心唯物之争。我们一般都认为,精神产生于生命的高级阶段,是脑细胞的活动产生了精神,产生了意识。殊不知精神是物质本自具有的属性,任何物质都有精神。
你说的有点儿类似于唯物主义,强调物质第一,精神从属于物质。那么你是不是就认同阳为天,阴为地;物质为天,精神为地的《周易》的说法?你说的“无物质何来精神”,“精神只有依附于物质才能存在”,这个假设并不成立,因为精神本来就是物质的表现形式,精神跟物质从来就不曾分开。“阴阳相合”,“心物一元”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那么我们为什么会认为物质和精神是分离的,是相互对立的?因为这是人们感知上的错觉。在“道”这个层面,物质和精神是完全相合的,但是“道”我们是看不到的。“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因为这个“道”在微观层面的深处。
“道生一”,在“一”这个层面,物质和精神还没有分离,“一”是圣人的层面,圣人的阴阳是相合的,他的意识跟真气没有争斗,意识不会玩弄真气,真气也不会摧残意识。
这些情况,到了世俗生活中的人身上就不一样了。意识在看世界,看生活,看自身的同时,专注于感觉,专注于享受,专注于寻求刺激而得到快感。意识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所针对的其实是感觉背后的真气。意识可以把真气调动出来,起心动念之间,真气就跟不要钱似的喷涌而出。可意识没有办法让真气回去,大量的真气停留在身体里,器官中,细胞之间兴风作浪,让人怒气冲天或欲火中烧。意识觉得爽了,嗨了,可身体却要承受由此而来的痛苦伤害。最终这些痛苦伤害都会落到意识之上,君不见那些犯了烟瘾酒瘾毒瘾的人,那是生不如死。
有一个烟瘾很大的人给自己辩解说:“这人要是没一点嗜好,那活着还有什么劲。”这个人退休后烟也戒了,酒也戒了。说到底还是保命要紧。
在意识与真气的斗争中没有胜利者,如果不知道节制,最终是同归于尽。意识是显现的精神,如果意识依赖于物质而存在,那么就会被物质所左右。意识是君,真气是臣,可在现实生活中,意识往往被五花八门的真气态控制,在真气运行的浪潮中随波逐流。所以意识必须与先进文明和高度智慧相合,也就是与“道”相合,才是正确的人生态度。否则
因为精神本来就是物质的表现形式,精神跟物质从来就不曾分开。看你这样说,马上让我想到了唯心唯物之争。我们一般都认为,精神产生于生命的高级阶段,是脑细胞的活动产生了精神,产生了意识。殊不知精神是物质本自具有的属性,任何物质都有精神。
你说的有点儿类似于唯物主义,强调物质第一,精神从属于物质。那么你是不是就认同阳为天,阴为地;物质为天,精神为地的《周易》的说法?你说的“无物质何来精神”,“精神只有依附于物质才能存在”,这个假设并不成立,因为精神本来就是物质的表现形式,精神跟物质从来就不曾分开。“阴阳相合”,“心物一元”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那么我们为什么会认为物质和精神是分离的,是相互对立的?因为这是人们感知上的错觉。在“道”这个层面,物质和精神是完全相合的,但是“道”我们是看不到的。“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因为这个“道”在微观层面的深处。
“道生一”,在“一”这个层面,物质和精神还没有分离,“一”是圣人的层面,圣人的阴阳是相合的,他的意识跟真气没有争斗,意识不会玩弄真气,真气也不会摧残意识。
这些情况,到了世俗生活中的人身上就不一样了。意识在看世界,看生活,看自身的同时,专注于感觉,专注于享受,专注于寻求刺激而得到快感。意识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所针对的其实是感觉背后的真气。意识可以把真气调动出来,起心动念之间,真气就跟不要钱似的喷涌而出。可意识没有办法让真气回去,大量的真气停留在身体里,器官中,细胞之间兴风作浪,让人怒气冲天或欲火中烧。意识觉得爽了,嗨了,可身体却要承受由此而来的痛苦伤害。最终这些痛苦伤害都会落到意识之上,君不见那些犯了烟瘾酒瘾毒瘾的人,那是生不如死。
有一个烟瘾很大的人给自己辩解说:“这人要是没一点嗜好,那活着还有什么劲。”这个人退休后烟也戒了,酒也戒了。说到底还是保命要紧。
在意识与真气的斗争中没有胜利者,如果不知道节制,最终是同归于尽。意识是显现的精神,如果意识依赖于物质而存在,那么就会被物质所左右。意识是君,真气是臣,可在现实生活中,意识往往被五花八门的真气态控制,在真气运行的浪潮中随波逐流。所以意识必须与先进文明和高度智慧相合,也就是与“道”相合,才是正确的人生态度。否则就是流浪生死。
看你这样说,马上让我想到了唯心唯物之争。我们一般都认为,精神产生于生命的高级阶段,是脑细胞的活动产生了精神,产生了意识。殊不知精神是物质本自具有的属性,任何物质都有精神。
你说的有点儿类似于唯物主义,强调物质第一,精神从属于物质。那么你是不是就认同阳为天,阴为地;物质为天,精神为地的《周易》的说法?你说的“无物质何来精神”,“精神只有依附于物质才能存在”,这个假设并不成立,因为精神本来就是物质的表现形式,精神跟物质从来就不曾分开。“阴阳相合”,“心物一元”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那么我们为什么会认为物质和精神是分离的,是相互对立的?因为这是人们感知上的错觉。在“道”这个层面,物质和精神是完全相合的,但是“道”我们是看不到的。“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因为这个“道”在微观层面的深处。
“道生一”,在“一”这个层面,物质和精神还没有分离,“一”是圣人的层面,圣人的阴阳是相合的,他的意识跟真气没有争斗,意识不会玩弄真气,真气也不会摧残意识。
这些情况,到了世俗生活中的人身上就不一样了。意识在看世界,看生活,看自身的同时,专注于感觉,专注于享受,专注于寻求刺激而得到快感。意识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所针对的其实是感觉背后的真气。意识可以把真气调动出来,起心动念之间,真气就跟不要钱似的喷涌而出。可意识没有办法让真气回去,大量的真气停留在身体里,器官中,细胞之间兴风作浪,让人怒气冲天或欲火中烧。意识觉得爽了,嗨了,可身体却要承受由此而来的痛苦伤害。最终这些痛苦伤害都会落到意识之上,君不见那些犯了烟瘾酒瘾毒瘾的人,那是生不如死。
有一个烟瘾很大的人给自己辩解说:“这人要是没一点嗜好,那活着还有什么劲。”这个人退休后烟也戒了,酒也戒了。说到底还是保命要紧。
在意识与真气的斗争中没有胜利者,如果不知道节制,最终是同归于尽。意识是显现的精神,如果意识依赖于物质而存在,那么就会被物质所左右。意识是君,真气是臣,可在现实生活中,意识往往被五花八门的真气态控制,在真气运行的浪潮中随波逐流。所以意识必须与先进文明和高度智慧相合,也就是与“道”相合,才是正确的人生态度。否则就是流浪生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