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临证心得 沈绍功说补气药

goldharp

声名远扬
杏叶会员
注册
2010/04/05
帖子
3991
获得点赞
7266
声望
112
所在地
白云溪边
人参补气是个推动力量,一推动,堵在窍孔里面的痰浊也就出来了,枳壳理气也是推动,补气推进力呀,所以用参在冠心病补气里面必须得用,补气利于祛痰,尤其在窍孔里面的痰,当然这里面不能用多了,只能加一味,或者人参,或者党参,或者太子参、西洋参,只能加一个,你不能再加黄芪,不能再加白术,再加了一个以后补气太大就闭塞了痰浊,就用一个叫扶正祛邪。当然我上面也讲了,假如血糖高的病人你就不要用党参,血糖不高你就可用。这个参假如不用,病人血糖又高,血糖高合并了冠心病,你呢又没有条件用西洋参用人参,那你不如给他换成生黄芪,生黄芪呀,既能补气又能降血糖,反正这个参的意思一定要加个补气的药,加一个不能多。

四君子呀这是健脾的主方。中医治虚证呀,有两派:一派是李东垣为主的脾胃派,他认为补虚证治虚证必须健脾,另外脾是后天之本,所以李东垣创建了很多健脾补气的方剂,这是一派学说;第二派学说就是赵献可他的《医惯》,他主张从肾来调治,虚证要补肾,从后天之本来治。这两派在历代打得不可开交,引申出好多著作,都有道理。但是从我临床体会,我的主张健脾不如补肾。为什么呢?有两个理由:第一健脾无非就是补气补血,补气补血要碍胃,你补的不好,要影响食欲,病人的胃口一倒,那损害大了,再好的药吸收也打折扣呀,因此呢,古人发明了醒脾,在补气补血里面加醒脾药,这是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是气和血的互关,相关,气血相关,当然不如一个肾双向,更好调。人的五脏有两个脏是双向的,一个是肺,当然左肺右肺没有区别,西医也没区别,司华盖,通调水道,司呼吸,通百脉,左肺右肺都这功能。第二个双向的就是肾,肾西医来讲没有区别,都一样,是泌尿系统。但中医就学问大了,一个主火一个主水,一个阴一个阳,这完全根据中医来调呀,中医治疗的优势之一,就是调肾,调阴阳呀,阴阳笼统的,具体的阴阳就肾的阴阳呀,好调呀,因为调肾阴阳绝对不会碍胃,不影响胃,里面避免滋阴药就行,不要醒脾呀,所以我讲健脾不如补肾,补肾不如调肾。那么健脾什么时候用呢?就在于调肾效果不好,也许十之八九调好了,还有一二没有调好,像昨天好几位同仁问的,用了好多办法不行,调肾阴阳也用了,不行,这个时候你再反治,反过来治,他补气健脾,健脾呀,也许一健脾,肾也调过来了,起作用。

当然四君子汤,这个方剂里面的一个代表方,健脾为主。当然它人参为君,云苓和炙甘草它是主次,治疗脾胃的中虚。这里面的方子炙甘草不用,你看我有效的药里面就没有甘草。经方离不开甘草,经方派,所有的方剂里面都有姜枣草,姜枣单说,甘草这个药有很大的副作用,治疗心血管病,心律失常,你们首先就想到《伤寒论》的一个名方“炙甘草汤”。“心动悸,脉结代,炙甘草汤主之。”临床不行,你用“炙甘草汤”治疗心律失常,炙甘草的作用必须的大,要用到30-60g,才能起作用,用少了它没有效。但是炙甘草用量大了,它的副作用也大。炙甘草别称“国老”,国家的国,老人的老,国老了,等于打麻将里面的花,调和诸药,什么都能调上一把,其实不行的。另外炙甘草里面有肾上腺皮质激素,这个药量大了,留钠、留水,会引起水肿。尤其心血管病,本来就容易肿,炙甘草汤量大了以后,这个副作用很大。另外炙甘草蜜炙以后,特别滋腻,补气的时候用还能凑合,实际的时候用,对痰和瘀非常不利,所以一般炙甘草都不用。炙甘草就用生甘草,生甘草就用在一个地方,有效。用什么地方呢?就淋病里面的阴茎痛,阴茎疼痛,因为生甘草梢就是甘草的尖,这个止痛作用相当好,其它的地方就不要用炙甘草。四君子汤原方不用炙甘草,参、术、苓这是健脾的药,而且里面能化湿,用人参、白术来健脾,用茯苓来化湿,脾虚生湿呀,三个药既能健脾又能化湿。当然现在临床上,一般人身都不用了,都用党参来代替了。糖尿病病人呢,你千万不要用党参,用童参。童参知道吗?儿童的童,也就是太子参,用30g的太子参来代替。四君子汤去掉了炙甘草,成了三君子汤,加了陈皮成了异攻散,这个方子比四君子汤用的还要广泛,它补而不滞,还能消痰呀,陈皮还能祛痰。在上个世纪80年代,我治疗冠心病,主张从痰论治,从痰论治里面,有的是中老年人是脾虚有痰,里面就加上异攻散,成了补气祛痰,效果更能好。但这个时候你要注意,人参和白术只能用一个,或者把白术换成了白扁豆,或者仙鹤草。假如白术和人参一起用,那非但不会祛痰而且利痰,把痰堵在里面了。加一个补气药,一个动力,对祛痰有正效作用,加两个不行,除非把白术改成白扁豆、仙鹤草。六君子汤在四君子汤的基础上加上半夏、甘草,化痰又化湿。注意呀温化痰湿,寒痰用这个行,痰浊化热是多,要注意半夏这个药,很温燥,它祛痰浊的,就是温燥祛痰,非常温燥,现在不用生半夏,用半夏中毒,用法半夏或者用清半夏,痰浊化热了,绝对不能用半夏。香砂六君子汤,这是个好方,加木香、砂仁,姜枣一般不用,没有必要。
 
人参补气是个推动力量,一推动,堵在窍孔里面的痰浊也就出来了,枳壳理气也是推动,补气推进力呀,所以用参在冠心病补气里面必须得用,补气利于祛痰,尤其在窍孔里面的痰,当然这里面不能用多了,只能加一味,或者人参,或者党参,或者太子参、西洋参,只能加一个,你不能再加黄芪,不能再加白术,再加了一个以后补气太大就闭塞了痰浊,就用一个叫扶正祛邪。当然我上面也讲了,假如血糖高的病人你就不要用党参,血糖不高你就可用。这个参假如不用,病人血糖又高,血糖高合并了冠心病,你呢又没有条件用西洋参用人参,那你不如给他换成生黄芪,生黄芪呀,既能补气又能降血糖,反正这个参的意思一定要加个补气的药,加一个不能多。

四君子呀这是健脾的主方。中医治虚证呀,有两派:一派是李东垣为主的脾胃派,他认为补虚证治虚证必须健脾,另外脾是后天之本,所以李东垣创建了很多健脾补气的方剂,这是一派学说;第二派学说就是赵献可他的《医惯》,他主张从肾来调治,虚证要补肾,从后天之本来治。这两派在历代打得不可开交,引申出好多著作,都有道理。但是从我临床体会,我的主张健脾不如补肾。为什么呢?有两个理由:第一健脾无非就是补气补血,补气补血要碍胃,你补的不好,要影响食欲,病人的胃口一倒,那损害大了,再好的药吸收也打折扣呀,因此呢,古人发明了醒脾,在补气补血里面加醒脾药,这是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是气和血的互关,相关,气血相关,当然不如一个肾双向,更好调。人的五脏有两个脏是双向的,一个是肺,当然左肺右肺没有区别,西医也没区别,司华盖,通调水道,司呼吸,通百脉,左肺右肺都这功能。第二个双向的就是肾,肾西医来讲没有区别,都一样,是泌尿系统。但中医就学问大了,一个主火一个主水,一个阴一个阳,这完全根据中医来调呀,中医治疗的优势之一,就是调肾,调阴阳呀,阴阳笼统的,具体的阴阳就肾的阴阳呀,好调呀,因为调肾阴阳绝对不会碍胃,不影响胃,里面避免滋阴药就行,不要醒脾呀,所以我讲健脾不如补肾,补肾不如调肾。那么健脾什么时候用呢?就在于调肾效果不好,也许十之八九调好了,还有一二没有调好,像昨天好几位同仁问的,用了好多办法不行,调肾阴阳也用了,不行,这个时候你再反治,反过来治,他补气健脾,健脾呀,也许一健脾,肾也调过来了,起作用。

当然四君子汤,这个方剂里面的一个代表方,健脾为主。当然它人参为君,云苓和炙甘草它是主次,治疗脾胃的中虚。这里面的方子炙甘草不用,你看我有效的药里面就没有甘草。经方离不开甘草,经方派,所有的方剂里面都有姜枣草,姜枣单说,甘草这个药有很大的副作用,治疗心血管病,心律失常,你们首先就想到《伤寒论》的一个名方“炙甘草汤”。“心动悸,脉结代,炙甘草汤主之。”临床不行,你用“炙甘草汤”治疗心律失常,炙甘草的作用必须的大,要用到30-60g,才能起作用,用少了它没有效。但是炙甘草用量大了,它的副作用也大。炙甘草别称“国老”,国家的国,老人的老,国老了,等于打麻将里面的花,调和诸药,什么都能调上一把,其实不行的。另外炙甘草里面有肾上腺皮质激素,这个药量大了,留钠、留水,会引起水肿。尤其心血管病,本来就容易肿,炙甘草汤量大了以后,这个副作用很大。另外炙甘草蜜炙以后,特别滋腻,补气的时候用还能凑合,实际的时候用,对痰和瘀非常不利,所以一般炙甘草都不用。炙甘草就用生甘草,生甘草就用在一个地方,有效。用什么地方呢?就淋病里面的阴茎痛,阴茎疼痛,因为生甘草梢就是甘草的尖,这个止痛作用相当好,其它的地方就不要用炙甘草。四君子汤原方不用炙甘草,参、术、苓这是健脾的药,而且里面能化湿,用人参、白术来健脾,用茯苓来化湿,脾虚生湿呀,三个药既能健脾又能化湿。当然现在临床上,一般人身都不用了,都用党参来代替了。糖尿病病人呢,你千万不要用党参,用童参。童参知道吗?儿童的童,也就是太子参,用30g的太子参来代替。四君子汤去掉了炙甘草,成了三君子汤,加了陈皮成了异攻散,这个方子比四君子汤用的还要广泛,它补而不滞,还能消痰呀,陈皮还能祛痰。在上个世纪80年代,我治疗冠心病,主张从痰论治,从痰论治里面,有的是中老年人是脾虚有痰,里面就加上异攻散,成了补气祛痰,效果更能好。但这个时候你要注意,人参和白术只能用一个,或者把白术换成了白扁豆,或者仙鹤草。假如白术和人参一起用,那非但不会祛痰而且利痰,把痰堵在里面了。加一个补气药,一个动力,对祛痰有正效作用,加两个不行,除非把白术改成白扁豆、仙鹤草。六君子汤在四君子汤的基础上加上半夏、甘草,化痰又化湿。注意呀温化痰湿,寒痰用这个行,痰浊化热是多,要注意半夏这个药,很温燥,它祛痰浊的,就是温燥祛痰,非常温燥,现在不用生半夏,用半夏中毒,用法半夏或者用清半夏,痰浊化热了,绝对不能用半夏。香砂六君子汤,这是个好方,加木香、砂仁,姜枣一般不用,没有必要。
人参和白术同用,对寒痰盛痰,感觉力更宏。顽痰确不行。可能与其它药相配伍有关。
 
人参补气是个推动力量,一推动,堵在窍孔里面的痰浊也就出来了,枳壳理气也是推动,补气推进力呀,所以用参在冠心病补气里面必须得用,补气利于祛痰,尤其在窍孔里面的痰,当然这里面不能用多了,只能加一味,或者人参,或者党参,或者太子参、西洋参,只能加一个,你不能再加黄芪,不能再加白术,再加了一个以后补气太大就闭塞了痰浊,就用一个叫扶正祛邪。当然我上面也讲了,假如血糖高的病人你就不要用党参,血糖不高你就可用。这个参假如不用,病人血糖又高,血糖高合并了冠心病,你呢又没有条件用西洋参用人参,那你不如给他换成生黄芪,生黄芪呀,既能补气又能降血糖,反正这个参的意思一定要加个补气的药,加一个不能多。

四君子呀这是健脾的主方。中医治虚证呀,有两派:一派是李东垣为主的脾胃派,他认为补虚证治虚证必须健脾,另外脾是后天之本,所以李东垣创建了很多健脾补气的方剂,这是一派学说;第二派学说就是赵献可他的《医惯》,他主张从肾来调治,虚证要补肾,从后天之本来治。这两派在历代打得不可开交,引申出好多著作,都有道理。但是从我临床体会,我的主张健脾不如补肾。为什么呢?有两个理由:第一健脾无非就是补气补血,补气补血要碍胃,你补的不好,要影响食欲,病人的胃口一倒,那损害大了,再好的药吸收也打折扣呀,因此呢,古人发明了醒脾,在补气补血里面加醒脾药,这是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是气和血的互关,相关,气血相关,当然不如一个肾双向,更好调。人的五脏有两个脏是双向的,一个是肺,当然左肺右肺没有区别,西医也没区别,司华盖,通调水道,司呼吸,通百脉,左肺右肺都这功能。第二个双向的就是肾,肾西医来讲没有区别,都一样,是泌尿系统。但中医就学问大了,一个主火一个主水,一个阴一个阳,这完全根据中医来调呀,中医治疗的优势之一,就是调肾,调阴阳呀,阴阳笼统的,具体的阴阳就肾的阴阳呀,好调呀,因为调肾阴阳绝对不会碍胃,不影响胃,里面避免滋阴药就行,不要醒脾呀,所以我讲健脾不如补肾,补肾不如调肾。那么健脾什么时候用呢?就在于调肾效果不好,也许十之八九调好了,还有一二没有调好,像昨天好几位同仁问的,用了好多办法不行,调肾阴阳也用了,不行,这个时候你再反治,反过来治,他补气健脾,健脾呀,也许一健脾,肾也调过来了,起作用。

当然四君子汤,这个方剂里面的一个代表方,健脾为主。当然它人参为君,云苓和炙甘草它是主次,治疗脾胃的中虚。这里面的方子炙甘草不用,你看我有效的药里面就没有甘草。经方离不开甘草,经方派,所有的方剂里面都有姜枣草,姜枣单说,甘草这个药有很大的副作用,治疗心血管病,心律失常,你们首先就想到《伤寒论》的一个名方“炙甘草汤”。“心动悸,脉结代,炙甘草汤主之。”临床不行,你用“炙甘草汤”治疗心律失常,炙甘草的作用必须的大,要用到30-60g,才能起作用,用少了它没有效。但是炙甘草用量大了,它的副作用也大。炙甘草别称“国老”,国家的国,老人的老,国老了,等于打麻将里面的花,调和诸药,什么都能调上一把,其实不行的。另外炙甘草里面有肾上腺皮质激素,这个药量大了,留钠、留水,会引起水肿。尤其心血管病,本来就容易肿,炙甘草汤量大了以后,这个副作用很大。另外炙甘草蜜炙以后,特别滋腻,补气的时候用还能凑合,实际的时候用,对痰和瘀非常不利,所以一般炙甘草都不用。炙甘草就用生甘草,生甘草就用在一个地方,有效。用什么地方呢?就淋病里面的阴茎痛,阴茎疼痛,因为生甘草梢就是甘草的尖,这个止痛作用相当好,其它的地方就不要用炙甘草。四君子汤原方不用炙甘草,参、术、苓这是健脾的药,而且里面能化湿,用人参、白术来健脾,用茯苓来化湿,脾虚生湿呀,三个药既能健脾又能化湿。当然现在临床上,一般人身都不用了,都用党参来代替了。糖尿病病人呢,你千万不要用党参,用童参。童参知道吗?儿童的童,也就是太子参,用30g的太子参来代替。四君子汤去掉了炙甘草,成了三君子汤,加了陈皮成了异攻散,这个方子比四君子汤用的还要广泛,它补而不滞,还能消痰呀,陈皮还能祛痰。在上个世纪80年代,我治疗冠心病,主张从痰论治,从痰论治里面,有的是中老年人是脾虚有痰,里面就加上异攻散,成了补气祛痰,效果更能好。但这个时候你要注意,人参和白术只能用一个,或者把白术换成了白扁豆,或者仙鹤草。假如白术和人参一起用,那非但不会祛痰而且利痰,把痰堵在里面了。加一个补气药,一个动力,对祛痰有正效作用,加两个不行,除非把白术改成白扁豆、仙鹤草。六君子汤在四君子汤的基础上加上半夏、甘草,化痰又化湿。注意呀温化痰湿,寒痰用这个行,痰浊化热是多,要注意半夏这个药,很温燥,它祛痰浊的,就是温燥祛痰,非常温燥,现在不用生半夏,用半夏中毒,用法半夏或者用清半夏,痰浊化热了,绝对不能用半夏。香砂六君子汤,这是个好方,加木香、砂仁,姜枣一般不用,没有必要。
  
  黄芪益气固表、托毒排脓,{充外(肌肉/上皮/微循环网)而不充内
  人参补益五脏、健胃守中,{充内(内脏/胃肠/消化吸收)而不充外
  
  所以:
  “”不动(心脾胃肠虚/消化吸收差/食少大便溏)用人参“充内”,如[白虎加人参汤]/[四逆加人参汤]/[茯苓四逆汤]……
  “”不动(四肢肌肉少/代谢消耗小/乏力出汗多)用黄芪“充外”,如[黄芪桂枝五物汤]/[防己黄芪汤]/[乌头汤]……
  
 
人参对心肺循环系统作用显著,党参是健脾为主感觉。白术肾虚的不好用。四君汤,理中汤都不算好。不如李东垣脾胃方。半夏要用生半夏姜半夏,其他好像效果差了。
 
  
  黄芪益气固表、托毒排脓,{充外(肌肉/上皮/微循环网)而不充内
  人参补益五脏、健胃守中,{充内(内脏/胃肠/消化吸收)而不充外
  
  所以:
  “”不动(心脾胃肠虚/消化吸收差/食少大便溏)用人参“充内”,如[白虎加人参汤]/[四逆加人参汤]/[茯苓四逆汤]……
  “”不动(四肢肌肉少/代谢消耗小/乏力出汗多)用黄芪“充外”,如[黄芪桂枝五物汤]/[防己黄芪汤]/[乌头汤]……
  
 “”不动(四肢肌肉少/代谢消耗小/乏力出汗多)用黄芪“充外”,如[黄芪桂枝五物汤]/[防己黄芪汤]/[乌头汤]……

这条不太对。
 
 “”不动(四肢肌肉少/代谢消耗小/乏力出汗多)用黄芪“充外”,如[黄芪桂枝五物汤]/[防己黄芪汤]/[乌头汤]……

这条不太对。
  
  不对之处,请老师详解。
  
  我觉得阳虚证、气虚证的导致的“水肿型肥胖”,水谷精微化不动(低体温、基础代谢率低、能量消耗少)而变成痰湿者,应该用附子、黄芪吧。
  黄芪改善微循环的,促进上皮溃疡愈合,也可以提高肌肉力量,附子通行十二经,除了强心促进全身血液循环,还能够直接刺激细胞的“发动机”:“线粒体”,提高基础体温和代谢率。
  上面这三个方剂也不都是温补药,黄芪得防风其功俞大,得发表的生姜应该也是相似的([黄芪桂枝五物汤])。
  黄芪体质的典型特征就是:能吃,但没力气,易自汗,腹部脂肪厚,全身的皮下脂肪都很松软(棉花腹、蝴蝶袖)
 
  
  不对之处,请老师详解。
  
  我觉得阳虚证、气虚证的导致的“水肿型肥胖”,水谷精微化不动(低体温、基础代谢率低、能量消耗少)而变成痰湿者,应该用附子、黄芪吧。
  黄芪改善微循环的,促进上皮溃疡愈合,也可以提高肌肉力量,附子通行十二经,除了强心促进全身血液循环,还能够直接刺激细胞的“发动机”:“线粒体”,提高基础体温和代谢率。
  上面这三个方剂也不都是温补药,黄芪得防风其功俞大,得发表的生姜应该也是相似的([黄芪桂枝五物汤])。
  黄芪体质的典型特征就是:能吃,但没力气,易自汗,腹部脂肪厚,全身的皮下脂肪都很松软(棉花腹、蝴蝶袖)
好谦虚好厉害哟!
中药的性味归经都不明白,还用现代药理来解读了!
先把名词搞清楚吧!
 
  
  不对之处,请老师详解。
  
  我觉得阳虚证、气虚证的导致的“水肿型肥胖”,水谷精微化不动(低体温、基础代谢率低、能量消耗少)而变成痰湿者,应该用附子、黄芪吧。
  黄芪改善微循环的,促进上皮溃疡愈合,也可以提高肌肉力量,附子通行十二经,除了强心促进全身血液循环,还能够直接刺激细胞的“发动机”:“线粒体”,提高基础体温和代谢率。
  上面这三个方剂也不都是温补药,黄芪得防风其功俞大,得发表的生姜应该也是相似的([黄芪桂枝五物汤])。
  黄芪体质的典型特征就是:能吃,但没力气,易自汗,腹部脂肪厚,全身的皮下脂肪都很松软(棉花腹、蝴蝶袖)
黄芪的补气走三焦,到不了细胞层面,一般都在膜网,淋巴脂肪这一线,向内是肌肉,向外是皮肤。
为什么需要加防风才能固表,就是因为防风才能走到皮肤,所以有内热的自汗是无效的,只有表虚虚的是三焦这一层的时候,黄芪才有效,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吃黄芪防风止汗无效的原因,大多数人对不上,有很多人三焦是堵的,黄芪根本补不进去,还会导致发热,有些是营卫不合的桂枝汤症,有些是温病的热证,有些是白虎的热证
 
人参补气是个推动力量,一推动,堵在窍孔里面的痰浊也就出来了,枳壳理气也是推动,补气推进力呀,所以用参在冠心病补气里面必须得用,补气利于祛痰,尤其在窍孔里面的痰,当然这里面不能用多了,只能加一味,或者人参,或者党参,或者太子参、西洋参,只能加一个,你不能再加黄芪,不能再加白术,再加了一个以后补气太大就闭塞了痰浊,就用一个叫扶正祛邪。当然我上面也讲了,假如血糖高的病人你就不要用党参,血糖不高你就可用。这个参假如不用,病人血糖又高,血糖高合并了冠心病,你呢又没有条件用西洋参用人参,那你不如给他换成生黄芪,生黄芪呀,既能补气又能降血糖,反正这个参的意思一定要加个补气的药,加一个不能多。

四君子呀这是健脾的主方。中医治虚证呀,有两派:一派是李东垣为主的脾胃派,他认为补虚证治虚证必须健脾,另外脾是后天之本,所以李东垣创建了很多健脾补气的方剂,这是一派学说;第二派学说就是赵献可他的《医惯》,他主张从肾来调治,虚证要补肾,从后天之本来治。这两派在历代打得不可开交,引申出好多著作,都有道理。但是从我临床体会,我的主张健脾不如补肾。为什么呢?有两个理由:第一健脾无非就是补气补血,补气补血要碍胃,你补的不好,要影响食欲,病人的胃口一倒,那损害大了,再好的药吸收也打折扣呀,因此呢,古人发明了醒脾,在补气补血里面加醒脾药,这是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是气和血的互关,相关,气血相关,当然不如一个肾双向,更好调。人的五脏有两个脏是双向的,一个是肺,当然左肺右肺没有区别,西医也没区别,司华盖,通调水道,司呼吸,通百脉,左肺右肺都这功能。第二个双向的就是肾,肾西医来讲没有区别,都一样,是泌尿系统。但中医就学问大了,一个主火一个主水,一个阴一个阳,这完全根据中医来调呀,中医治疗的优势之一,就是调肾,调阴阳呀,阴阳笼统的,具体的阴阳就肾的阴阳呀,好调呀,因为调肾阴阳绝对不会碍胃,不影响胃,里面避免滋阴药就行,不要醒脾呀,所以我讲健脾不如补肾,补肾不如调肾。那么健脾什么时候用呢?就在于调肾效果不好,也许十之八九调好了,还有一二没有调好,像昨天好几位同仁问的,用了好多办法不行,调肾阴阳也用了,不行,这个时候你再反治,反过来治,他补气健脾,健脾呀,也许一健脾,肾也调过来了,起作用。

当然四君子汤,这个方剂里面的一个代表方,健脾为主。当然它人参为君,云苓和炙甘草它是主次,治疗脾胃的中虚。这里面的方子炙甘草不用,你看我有效的药里面就没有甘草。经方离不开甘草,经方派,所有的方剂里面都有姜枣草,姜枣单说,甘草这个药有很大的副作用,治疗心血管病,心律失常,你们首先就想到《伤寒论》的一个名方“炙甘草汤”。“心动悸,脉结代,炙甘草汤主之。”临床不行,你用“炙甘草汤”治疗心律失常,炙甘草的作用必须的大,要用到30-60g,才能起作用,用少了它没有效。但是炙甘草用量大了,它的副作用也大。炙甘草别称“国老”,国家的国,老人的老,国老了,等于打麻将里面的花,调和诸药,什么都能调上一把,其实不行的。另外炙甘草里面有肾上腺皮质激素,这个药量大了,留钠、留水,会引起水肿。尤其心血管病,本来就容易肿,炙甘草汤量大了以后,这个副作用很大。另外炙甘草蜜炙以后,特别滋腻,补气的时候用还能凑合,实际的时候用,对痰和瘀非常不利,所以一般炙甘草都不用。炙甘草就用生甘草,生甘草就用在一个地方,有效。用什么地方呢?就淋病里面的阴茎痛,阴茎疼痛,因为生甘草梢就是甘草的尖,这个止痛作用相当好,其它的地方就不要用炙甘草。四君子汤原方不用炙甘草,参、术、苓这是健脾的药,而且里面能化湿,用人参、白术来健脾,用茯苓来化湿,脾虚生湿呀,三个药既能健脾又能化湿。当然现在临床上,一般人身都不用了,都用党参来代替了。糖尿病病人呢,你千万不要用党参,用童参。童参知道吗?儿童的童,也就是太子参,用30g的太子参来代替。四君子汤去掉了炙甘草,成了三君子汤,加了陈皮成了异攻散,这个方子比四君子汤用的还要广泛,它补而不滞,还能消痰呀,陈皮还能祛痰。在上个世纪80年代,我治疗冠心病,主张从痰论治,从痰论治里面,有的是中老年人是脾虚有痰,里面就加上异攻散,成了补气祛痰,效果更能好。但这个时候你要注意,人参和白术只能用一个,或者把白术换成了白扁豆,或者仙鹤草。假如白术和人参一起用,那非但不会祛痰而且利痰,把痰堵在里面了。加一个补气药,一个动力,对祛痰有正效作用,加两个不行,除非把白术改成白扁豆、仙鹤草。六君子汤在四君子汤的基础上加上半夏、甘草,化痰又化湿。注意呀温化痰湿,寒痰用这个行,痰浊化热是多,要注意半夏这个药,很温燥,它祛痰浊的,就是温燥祛痰,非常温燥,现在不用生半夏,用半夏中毒,用法半夏或者用清半夏,痰浊化热了,绝对不能用半夏。香砂六君子汤,这是个好方,加木香、砂仁,姜枣一般不用,没有必要。
太子参倒是没用过,下次试试看,调肾的方法在哪里,正好要用这一段
 
药不亲试,很难比较准确地把握它的功效和副作用。如果只看书上说、只听专家讲,那永远成了真正的良医。因为,书本上的东西和临床实际始终存在着鸿沟!
 
药不亲试,很难比较准确地把握它的功效和副作用。如果只看书上说、只听专家讲,那永远成了真正的良医。因为,书本上的东西和临床实际始终存在着鸿沟!
跨越这道鸿沟的桥梁就是亲自尝试,除此无它法!
 
上个月,我听一个朋友讲,他有一个同学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毕业于成都中医学院的高材生。毕业后,一直从事中医,坐门诊,混成了副主任医师,都快退休了,但是,却仍然是门可罗雀。何也?据他本人总结,就是因为身体一向较好,很少吃药,对中药把握不深刻。
 
上个月,我听一个朋友讲,他有一个同学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毕业于成都中医学院的高材生。毕业后,一直从事中医,坐门诊,混成了副主任医师,都快退休了,但是,却仍然是门可罗雀。何也?据他本人总结,就是因为身体一向较好,很少吃药,对中药把握不深刻。
当然,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患者吃了他的药到底效果如何,基本上没有反馈,治好的和没有治好的都基本上不再来找他,他无法总结经验教训。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