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伤寒金匮 从一例新冠病人治疗谈起,警惕无处不在的危急时刻:少阴病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厚朴大黄汤证皆可胸满,血氧饱和度低,其脉皆缓,与阳虚实程度关系不大。
同一标证,其本有阴阳虚实之别,也能是阴病,有可能是阳病,可能是实证,也可能是虚证。
标本不可混淆。
  说得对,标本不可混淆。
  标证是发热、腹泻、血氧饱和度低,这种情况下本证是{寒热/虚实}皆有可能,凭什么说跟阳虚没有关系?
  辨证只看脉不看舌,而且专看数迟,有力无力不看?
 
最后编辑: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厚朴大黄汤证皆可胸满,血氧饱和度低,其脉皆缓,与阳虚实程度关系不大。
  
  伤寒论中的“脉缓”,跟脉率的数迟没有关系,是{柔和、从容}的意思,跟“紧”相对。
  研究伤寒脉学,首先要搞清楚字义。

  王太仆注云:“缓者,缓纵之状,非动而迟缓也。”注家及当代伤寒学者均基本同意此说,认为是弛缓、宽纵之义。
  中风证之“脉缓”,是与下条伤寒证的“脉阴阳俱紧”相对而言的。此处以“缓”与“紧”对比,说明中风证与伤寒证各自不同的致病特性及临床特征。

  《伤寒杂病论》{平脉法}:
  “寸口脉缓而迟,缓则阳气长,其色鲜,其颜光,其声商,毛发长;迟则阴气盛,骨髓生,血满,肌肉紧薄鲜硬。阴阳相抱,荣卫俱行,刚柔相得,名曰强也。”
  (寸口脉缓而迟,缓脉是卫气调和之象,卫气充盛于外,故其人皮肤颜色鲜明,有光泽,声音清晰高亢,毛发生长旺盛;迟脉为营卫调和之象,营血盛于内,故其人骨髓生长,血脉充盛,肌肉丰腴结实。阴阳相互促进,营卫之气流通,刚柔相济,故身体强壮无病。)
  这是{锻炼有素/身体强壮}的人的脉象,比如运动员,静息心率通常只有五十多次甚至更低,因为他们心脏收缩有力,每搏射血量大。
  
 
最后编辑:
  
  而在临床实际中,[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所主的{喘家},和[厚朴大黄汤]所主的{痛而闭者},通常也不可能呈现缓脉。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医也有品级高低,一次次的辩论提高,不在于门户之见,不在于学技高低,每次提高即是收获。帮助同行提高也是一种品德!
 
  
  伤寒论中的“脉缓”,跟脉率的数迟没有关系,是{柔和、从容}的意思,跟“紧”相对。
  研究伤寒脉学,首先要搞清楚字义。

  王太仆注云:“缓者,缓纵之状,非动而迟缓也。”注家及当代伤寒学者均基本同意此说,认为是弛缓、宽纵之义。
  中风证之“脉缓”,是与下条伤寒证的“脉阴阳俱紧”相对而言的。此处以“缓”与“紧”对比,说明中风证与伤寒证各自不同的致病特性及临床特征。

  《伤寒杂病论》{平脉法}:
  “寸口脉缓而迟,缓则阳气长,其色鲜,其颜光,其声商,毛发长;迟则阴气盛,骨髓生,血满,肌肉紧薄鲜硬。阴阳相抱,荣卫俱行,刚柔相得,名曰强也。”
  (寸口脉缓而迟,缓脉是卫气调和之象,卫气充盛于外,故其人皮肤颜色鲜明,有光泽,声音清晰高亢,毛发生长旺盛;迟脉为营卫调和之象,营血盛于内,故其人骨髓生长,血脉充盛,肌肉丰腴结实。阴阳相互促进,营卫之气流通,刚柔相济,故身体强壮无病。)
  这是{锻炼有素/身体强壮}的人的脉象,比如运动员,静息心率通常只有五十多次甚至更低,因为他们心脏收缩有力,每搏射血量大。
  
脉缓其意有二:一是脉率介于迟数之间为缓。二是脉形态往来和匀、微风轻飐、初春杨柳。太阴病脉缓,其缓为狭义缓,仅指脉率介于迟数之间(72次/分钟为标准的缓脉,合参“论脉之阴阳虚实辩证”)。
脉数,指脉来急速,脉搏跳动次数快于正常,一息五六至以上
《脉经》释象:“迟脉,呼吸三至,去来极迟。
一息四至属脉迟?属脉数?
芍药甘草汤证、桂枝加芍药汤证是不是太阴病?其脉缓还是不缓?
典型的桂枝汤证脉是迟还是数?迟数是相反的,迟脉也用数脉也用?
 
我觉得楼主的案例是真实的。
从最早的肺炎疫情症状看,当时我就认为是一个麻黄升麻汤证。
 
乱说,昆明外感多,外部气候多变,昼夜温差大
人家没乱说,伤寒温病都是既有外感又有内伤,昆明气候温暖宜人,只要不是饥寒交迫的时候,大部分是感受风温或风寒入里易于化热,都可以用温病的方案治疗。
 
脉缓其意有二:一是脉率介于迟数之间为缓。二是脉形态往来和匀、微风轻飐、初春杨柳。太阴病脉缓,其缓为狭义缓,仅指脉率介于迟数之间(72次/分钟为标准的缓脉,合参“论脉之阴阳虚实辩证”)。
脉数,指脉来急速,脉搏跳动次数快于正常,一息五六至以上
《脉经》释象:“迟脉,呼吸三至,去来极迟。
一息四至属脉迟?属脉数?
芍药甘草汤证、桂枝加芍药汤证是不是太阴病?其脉缓还是不缓?
典型的桂枝汤证脉是迟还是数?迟数是相反的,迟脉也用数脉也用?
  伤寒脉学与〈脉经〉是两个系统。
 
  
  [麻黄升麻汤]的证机是{肝热阳郁与脾寒阳虚兼夹}。
  
 
  脉跳,从理论上可以做一个大致的划分,但是在临床上不可一概而论,要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而定。
  现代医学证明:正常人在安静状态下的心跳,一般为60~100次/分,可因年龄、性别或其他生理因素产生个体差异。脉跳和心跳,正常情况下是一致的。
  本文作者把脉跳每分钟七十五次说成是迟脉,确实有欠妥当。估计是行文时没有说清楚,应该事先说明患者的基础脉跳。也许这个患者的基础脉跳平常就是九十来次。如果患者的基础脉跳是九十来次,生病了突然降到七十来次,那当然算是迟脉。
  我遇到过一个患者,他的心跳在四十五次左右。问他以前的心跳如何,他却说他一直都是四十五次左右。问他平常有些什么不适症状,他说没有。他是一个建筑工人,天天干重活。像这样的人,脉动不足五十次,能算迟脉吗?肯定不能算迟脉。
 
最后编辑:
我幺叔的脉跳从来就是五十来次,已经活到八十多岁了,身体还硬朗。
 
  迟寒数热,这是一般规律。临床上不能只根据脉跳快慢断寒热。
  伤寒论第21-22条: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若微恶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
  《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专辑》在《足心发热怪病》中,其患者心率为132次/分。可是,他却用四逆汤和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干姜甘草汤治好了。
 
中医治病,必须望闻问切四诊合参,把某个方面绝对化就会犯错误。
 
  脉跳,从理论上可以做一个大致的划分,但是在临床上不可一概而论,要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而定。
  现代医学证明:正常人在安静状态下的心跳,一般为60~100次/分,可因年龄、性别或其他生理因素产生个体差异。脉跳和心跳,正常情况下是一致的。
  本文作者把脉跳每分钟七十五次说成是迟脉,确实有欠妥当。估计是行文时没有说清楚,应该事先说明患者的基础脉跳。也许这个患者的基础脉跳平常就是九十来次。如果患者的基础脉跳是九十来次,生病了突然降到七十来次,那当然算是迟脉。
  我遇到过一个患者,他的心跳在四十五次左右。问他以前的心跳如何,他却说他一直都是四十五次左右。问他平常有些什么不适症状,他说没有。他是一个建筑工人,天天干重活。像这样的人,脉动不足五十次,能算迟脉吗?肯定不

关于脉迟数的问题,请参看我今天发的
心脏病(胸痹)的中医治疗 (2015年专业讲座语音整理)
里面有很详细的解释
 
  
  伤寒论中的“脉缓”,跟脉率的数迟没有关系,是{柔和、从容}的意思,跟“紧”相对。
  研究伤寒脉学,首先要搞清楚字义。

  王太仆注云:“缓者,缓纵之状,非动而迟缓也。”注家及当代伤寒学者均基本同意此说,认为是弛缓、宽纵之义。
  中风证之“脉缓”,是与下条伤寒证的“脉阴阳俱紧”相对而言的。此处以“缓”与“紧”对比,说明中风证与伤寒证各自不同的致病特性及临床特征。

  《伤寒杂病论》{平脉法}:
  “寸口脉缓而迟,缓则阳气长,其色鲜,其颜光,其声商,毛发长;迟则阴气盛,骨髓生,血满,肌肉紧薄鲜硬。阴阳相抱,荣卫俱行,刚柔相得,名曰强也。”
  (寸口脉缓而迟,缓脉是卫气调和之象,卫气充盛于外,故其人皮肤颜色鲜明,有光泽,声音清晰高亢,毛发生长旺盛;迟脉为营卫调和之象,营血盛于内,故其人骨髓生长,血脉充盛,肌肉丰腴结实。阴阳相互促进,营卫之气流通,刚柔相济,故身体强壮无病。)
  这是{锻炼有素/身体强壮}的人的脉象,比如运动员,静息心率通常只有五十多次甚至更低,因为他们心脏收缩有力,每搏射血量大。
  
您的认识是对的。
关于脉迟数的问题,请参看我今天发的
心脏病(胸痹)的中医治疗 (2015年专业讲座语音整理)
里面有很详细的解释
 
大至看了下医案,我有些疑惑:那个新冠患者的按楼主提供的资料来判断,有几点很主要的证,一是迟脉,二是腹泻,三弦脉,四是酸痛。不知楼主为何就往少阴病想?按我的看为何不能是太阴病?若按上面四点主要证据来看,寒证是很明显的,弦脉属肝,主痛证,主水饮,主寒,主帶血瘀都可,我想开头应该用白朮附子汤或桂枝附子汤(原方或稍做加减)或许更合适?
当然,以上属个人看法,仅供参考。
为什么要用“升麻麻黄汤”,请参看我刚发的帖子,
为什么给大家推荐“麻黄升麻汤”,寒湿从何而来--- 2020年1月讲座录音内容整理
 
脉诊对基础循环诊断有实际价值,舌诊还能反映消化系和整体的状况。这个人体质不好是一定的,不适合用麻黄升麻汤,病症也不适合用。
为什么要用“升麻麻黄汤”,请参看我刚发的帖子,
为什么给大家推荐“麻黄升麻汤”,寒湿从何而来--- 2020年1月讲座录音内容整理
 
关于脉迟数的问题,请参看我今天发的
心脏病(胸痹)的中医治疗 (2015年专业讲座语音整理)
里面有很详细的解释
那个讲座我看了。
  其中关于“寸口沉而迟,关上小紧数”之矛盾现象的解释,有创意,可以作为一家之言而存在。但是,把那种对经典的权宜解释作为临床认定患者脉象迟数的通用方法推而广之,那就有问题了。脉象迟数没有比较客观的标准,那就会乱套,会让人无所适从。
  其实古人关于脉跳的问题也是有比较客观的标准的。医者通常是以自己正常的一次呼吸来判断患者的脉率,以作为迟缓数疾的基本依据。现代有钟表,更能比较客观精确地知道患者的脉率。
 
我觉得,在确定患者迟缓数疾时,必须了解患者的基础脉象。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