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舌像最突出的地方就是淡嫩舌,主虚
没有血色,血虚;水湿,脾虚
像这种情况,肾不可能不出问题
最后就是一个肝脾肾同时都虚的问题
主要问题在湿,而祛湿的两个途径都不给力,从膀胱走吧,肾虚,从体表蒸腾吧,肝虚
这就有点像被淹水的沼泽地,水太多了,树长在水里,靠树把水散掉,蒸腾效果不够,水往地下渗也渗不进去了,人都泡胀了,舌体作为能看见的肌肉组织,舌体什么样,四肢肌肉就会是什么样,也是这么一种水汪汪的状态。
单补阳为什么不行,就是湿燥是一个方向,寒热也是一个方向,让身体热起来会对湿度有影响,但是更可能的是从寒湿变湿热,就像成都这种城市,湿是一成不变的,就是冬天的又湿又冷和夏天的又湿又热相互交替。关键在于没有风,这个湿散不掉,要想把这块沼泽地变成正常土地,首先得找到排水的路径,把能看见的多余的水放掉,这个是茯苓剂,让水从小便走,不过这个茯苓是个甘淡渗利的方式,利用的是渗透压,当渗透压平衡了,也就放不出水来了,没听过用茯苓能把人抽干的。
水放的差不多了,就变成了泥地,让这块泥地干燥也就两个方式,一个是太阳的照射,直接的蒸腾,这个就和胃很像了,一个阳土一个阴土,表面的土可以蒸干,底下的土不行,真要靠太阳蒸干,那上面的就变成开裂的那种了,比如裂纹舌,和干涸的大地满是裂纹是不是有点像。
所以底下的土地既不能太湿,还要保持一定的湿润,靠的是风木,更细微的一种调控方式,从土里把水带到外面去,这是不是很像血液的作用?把脾土里的营养物质和水分带上来,有用的补充了自己,产生的废料从肺排出去,这个过程水分会散失,但是散失的有限,因为并不是人体水液代谢的主要通道。
天气热的时候,人都会感觉到出汗,冬天汗孔闭合,出汗变少,主要的通道变成了肺,人呼出的气都带有水分,实际上夏天虽然出汗,水分的蒸腾变多,但是水分的摄入也变多,对于体内的湿影响并不大,所以寒湿变湿热,仍然是湿,只有外界干燥的时候这个排湿的过程才会加速,外界干燥,人体为了维持最体表的皮肤细胞和肺泡细胞,不至于失水死亡,维持水分扩散的平衡,就无形中增加了水气的蒸腾。而人体加速这种扩散用的是芳香燥湿剂,代表药是苍术,其他气味芳香的药,都有向上向外扩散的效果,有的厚重有的轻灵,作用的部位不同,比如麻黄苍术汤和厚朴苍术的除湿位置就不同,有气味的药都有这个效果,比如藿香,陈皮,豆蔻,砂仁,细辛。
和燥湿剂相反的就是润燥滋阴剂了, 通常都是具有粘稠物质的东西,不管是含有糖分,油脂还是胶质,这类物质总是会像海绵一样吸收水分,以对抗水分的过快蒸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