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医理探讨 关于滋阴

楼上讲的真详细。 3符合,4符合一半,有时黄色烂泥有时褐色烂泥。 5符合但不知道是哪类。 7不知道里急后重是什么。 10这个有意思,没试过。
 
热利可以测试用西药黄连素,如果收干,那跑不了,如果加重了,则考虑寒证或虚证。
 
:045:试药,总感觉差那么点意思
 
热利可以测试用西药黄连素,如果收干,那跑不了,如果加重了,则考虑寒证或虚证。
已经测试过葛芩连,可以打断下利的周期,停药后,出现更猛烈的溏泄,热证是跑不了了。
 
已经测试过葛芩连,可以打断下利的周期,停药后,出现更猛烈的溏泄,热证是跑不了了。
举例说,如果单纯的胃热或阳明热,那么口渴、脉数、舌黄或红、易饥但吃不多,这些会很明显,比较好判断。
如果是夹了湿,那么脉可能变了滑或缓,舌变了润,甚至胖大齿痕,而且不红了,这时候湿象掩盖了热象,要仔细判断(主要靠脉),临床这种非常多。
这时候用药就有难度了,润之则病深不解,寒之则涩而不流,须参考温病学中的湿热病的治法,分热重还是湿重或湿热并重来治。
 
举例说,如果单纯的胃热或阳明热,那么口渴、脉数、舌黄或红、易饥但吃不多,这些会很明显,比较好判断。
如果是夹了湿,那么脉可能变了滑或缓,舌变了润,甚至胖大齿痕,而且不红了,这时候湿象掩盖了热象,要仔细判断(主要靠脉),临床这种非常多。
这时候用药就有难度了,润之则病深不解,寒之则涩而不流,须参考温病学中的湿热病的治法,分热重还是湿重或湿热并重来治。
对的,就是这样,因为有湿,也不会渴,脉也是微数,脉搏也就到90,舌苔通常也是薄白,又怕冷,一着凉就腹泻,所以一直会被认作寒湿。
辨证真是一大难点
 
对的,就是这样,因为有湿,也不会渴,脉也是微数,脉搏也就到90,舌苔通常也是薄白,又怕冷,一着凉就腹泻,所以一直会被认作寒湿。
辨证真是一大难点
内热的人都怕冷,因为自己的温度高,外界稍微凉一点就感觉很冷。寒湿一般不会有数,哪怕是微数。
 
内热的人都怕冷,因为自己的温度高,外界稍微凉一点就感觉很冷。寒湿一般不会有数,哪怕是微数。
下焦湿热是否会有这个情况,就是大便稍干,而肠间有水气,体现的是阴囊潮湿,或者这种有点像肝经湿热了,阴囊,两腋下比较湿
 
下焦湿热是否会有这个情况,就是大便稍干,而肠间有水气,体现的是阴囊潮湿,或者这种有点像肝经湿热了,阴囊,两腋下比较湿
阴囊 两腋 湿 往往是肝胆湿,是否有热,可以从口苦判断,一般肝胆有火的,早起或半夜口苦,脾胃有火的下午口苦。
 
阴囊 两腋 湿 往往是肝胆湿,是否有热,可以从口苦判断,一般肝胆有火的,早起或半夜口苦,脾胃有火的下午口苦。
没有口苦,一直都没有,所以很多时候我判断自己少阳病都犹犹豫豫的,但是实际上头侧耳后问题,以及身侧的问题都表明还是有少阳症,恐怕我自己的少阳应当是属于虚症。

肝经的湿热还是较明显,不过龙胆泻肝不太对症,应该是湿比热重,昨天用了一只藿香正气水,大肠的干可能和这个有关,下焦的湿热又没有影响到泌尿系统,或许是因为芳香醒脾的药正在蒸腾下焦水气?
 
没有口苦,一直都没有,所以很多时候我判断自己少阳病都犹犹豫豫的,但是实际上头侧耳后问题,以及身侧的问题都表明还是有少阳症,恐怕我自己的少阳应当是属于虚症。

肝经的湿热还是较明显,不过龙胆泻肝不太对症,应该是湿比热重,昨天用了一只藿香正气水,大肠的干可能和这个有关,下焦的湿热又没有影响到泌尿系统,或许是因为芳香醒脾的药正在蒸腾下焦水气?
你去看刘景源和赵绍琴的书。你这样试药都试不对的,有法度的。
 
你去看刘景源和赵绍琴的书。你这样试药都试不对的,有法度的。
原理知道一点了,在试芳香醒脾药对湿热证的效果,赵绍琴的书有了,还没看
 
肝经湿热的原因,总感觉从根源上来讲,还是在于下焦。
水生木,肝经的水气也是来源于肾的,整个的下焦湿热,那么肝木会过多的输送的水分,如果下焦无火只有水,那么肝经就应该是寒湿,出现的是脉微细。下焦要有水,但是又不能是沼泽,这个原理有点像大中午的浇花,还浇过量了,植物吸收了过多的水分,又不能很快的散掉,很容易出问题。
看温病大家的方法里用的是佩兰 藿香等芳香剂,大约培土法救的是下焦的肾,到了肝木的水,应该还是应该顺着肝木的方向,用芳香之气把水带出去,完成除湿。
 
举例说,如果单纯的胃热或阳明热,那么口渴、脉数、舌黄或红、易饥但吃不多,这些会很明显,比较好判断。
如果是夹了湿,那么脉可能变了滑或缓,舌变了润,甚至胖大齿痕,而且不红了,这时候湿象掩盖了热象,要仔细判断(主要靠脉),临床这种非常多。
这时候用药就有难度了,润之则病深不解,寒之则涩而不流,须参考温病学中的湿热病的治法,分热重还是湿重或湿热并重来治。
舌变了润,甚至胖大齿痕,而且不红了,脉弦稍细了呢,是寒是热?
 
举例说,如果单纯的胃热或阳明热,那么口渴、脉数、舌黄或红、易饥但吃不多,这些会很明显,比较好判断。
如果是夹了湿,那么脉可能变了滑或缓,舌变了润,甚至胖大齿痕,而且不红了,这时候湿象掩盖了热象,要仔细判断(主要靠脉),临床这种非常多。
这时候用药就有难度了,润之则病深不解,寒之则涩而不流,须参考温病学中的湿热病的治法,分热重还是湿重或湿热并重来治。
  湿热在气分者(胎厚腻)不能食,在血分者(舌质红)能食。
 
内热的人都怕冷,因为自己的温度高,外界稍微凉一点就感觉很冷。寒湿一般不会有数,哪怕是微数。
  
  有郁热的人怕冷的原因,我觉得主要有两个:
  一是内热使内脏血管扩张,气血瘀滞于肝肠胃,体表气血不足,卫外御寒的能力差。
  二是内热迫津外泄,有郁热的人皮肤时常有汗,皮肤有汗气,毛孔舒张,就怕风冷。

  中医有句话说:无内热不引外寒。
  里有郁热的人,更容易外感风寒。
 
  
  有郁热的人怕冷的原因,我觉得主要有两个:
  一是内热使内脏血管扩张,气血瘀滞于肝肠胃,体表气血不足,卫外御寒的能力差。
  二是内热迫津外泄,有郁热的人皮肤时常有汗,皮肤有汗气,毛孔舒张,就怕风冷。

  中医有句话说:无内热不引外寒。
  里有郁热的人,更容易外感风寒。
是的
 
后退
顶部